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论文

合集下载

机械原理绪论课程设计论文

机械原理绪论课程设计论文

机械原理绪论课程设计论文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及基本方法,掌握机械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2. 理解机械原理在工程领域的应用,认识机械设计的重要性;3. 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原理,如杠杆原理、齿轮传动原理等。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的机械原理知识,分析简单机械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 能够运用基本的机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3. 能够通过团队合作,进行机械原理相关实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其认识到机械原理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机械设计和分析能力,为后续相关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我国机械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1. 机械原理基本概念:包括机械、机构、机械系统等基本概念,以及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方法。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2. 机械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介绍机械系统的五大组成部分(动力源、传动系统、执行机构、控制装置、辅助装置)及其功能。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3. 机械原理基本原理:讲解杠杆原理、齿轮传动原理、摩擦原理等,并举例说明。

教材章节:第二章4. 机械原理在工程领域的应用:分析机械原理在各类机械设计和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展示机械原理的重要性。

教材章节:第三章5. 机械原理实验:开展杠杆实验、齿轮传动实验等,使学生亲身感受机械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机械原理论文

机械原理论文

论文题目:便携式墙体穿线装置姓名:杨青学院:机械学院专业班级:能动1502学号:311504000601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城市建筑面积急剧增加,城市内的线缆和室内穿线工作日益繁重,穿线工作一般都是两三个工人同时工作,穿线工作不仅是个技术难度还是个非常消耗体力,通常一个工人连续工作一个小时就会手臂酸疼,特别是屋顶的穿线工作。

因此该装置的发明有效的缓解了穿线工人繁重的工作,并且将两三个繁重的工作一人即可轻松完成,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加快了城市的建设速度,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现在国内外已经存在一些穿线机器,但都处在不成熟阶段并不能很好的完成穿线工作。

国内谢位强发明了一台穿线机器,但是他的穿线机器需要两个人互相协作才能完成,利用的自动化原理较少。

他的穿线机器是利用履带与铁丝的摩擦将电线带出,这种单一的动力来源使电线穿梭遇到较大阻力会出现打滑的现象,从而减缓了电线铺设效率。

而且机器可控性比较差,穿的线管端口必须在明处,暗处的埋线因拐弯的地方较多穿线容易失败,让其使用环境有一定限制。

还有一些穿线效率低下,不能克服复杂的穿线管道,还只局限于试验阶段目录摘要引言1.设计目的2.设计技术3.设计特点4.使用说明5.市场分析与推广性参考文献摘要设计出的穿线机器采用带式传动机构和电机的结合,利用电力和两个轱轮之间的挤压以及摩擦力转化为钢丝和电线的穿梭的动力。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实用新型穿线机结构简单,体积小,操作轻松。

而且利用了无线端控制速度变速器来调整电机的转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穿线的速度,该好处使机器可广泛应用于建筑工地,地下线路的铺设,隧道内线路铺设等工程,可以利用自动化的动力替代传统人力。

关键词:智能动力代替人力;操作简单;无线控制;应用广泛AbstractDesign of threading machine uses the combination of motor and belt drive mechanism, use of electricity and two wheel wheels between compression and friction into wire and wire through energy.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technologies, the new machine has simple structure, small size, easy operation. And wireless terminal controlled speed transmissions are used to adjust the motor speed, speed of threading can be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the benefits of the machine can be widely used in construction sites, the laying of underground lines, line laying works in thetunnel, you can leverage the power of automation to replace traditional human.Key words: intelligent power replace human; easy; wireless control is widely used正文1.设计目的在现代生产力的背景下,住房及建筑需求越来越多,建筑装修时墙体的电线安装也成为建筑里的一大难题。

机械原理毕业论文

机械原理毕业论文

机械原理毕业论文机械原理毕业论文工程机械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提高,能够有效提升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及施工效率。

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机械原理毕业论文,希望你会喜欢!摘要:液压机械传动的运用对于实现工程机械高效运作、平稳运行、经济便捷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其中在矿山机械、工程车辆等领域中已经被应用广泛。

关键词:工程机械;液压机械一、工程机械中液压机械传动的运用一是运用于主要负责铲装砂石、煤炭、土壤等散状物料以及轻度铲挖硬土、矿石的装载机。

通常装载机变速器包括液压传动、机械传动和动力合成,其中机械传动涉及4个行星排和制动器,以及1个离合器,同时根据相应的组合元件状态、转速关系、输出构件、效率等指标可以判断出其有2个行星排负责转向,2个行星排负责变速;针对涵盖变量马达和变量泵的液压传动部分,主要是在伺服阀的控制下变化斜盘角度,进而达到机械无级变速的目的;动力合成中,当装载机处于I、III档时,e、f行星排会形成差动轮系,并经构件7和8分别负责输入机械和液压两大传动动力,然后经10输出;若装载机处于n档,此时f为差动轮系,8和9分别负责输入液压和机械两大传动动力,且经合成后也经10输出;后根据科学公式计算和运动分析后得知,当液压马达的实际转速为零时,传动系统工作状态稳定,此时装载机中的发动机会将功率全部转化为机械传动动力,进而实现了传动功率最大化,而且换挡更加便捷,微动性能较好,燃料更加经济,运行更加平稳,足以见得,液压机械传动系统在装载机中的应用效果较为理想。

二是运用于主要负责安装作业和装卸物料的汽车起重机,而液压机械传动的运用效果通常体现在起重机的`功能实现中。

如用于车身支承和稳定,即基于合理的进油路和回油路,促使前后腿液压缸伸出活塞,用于支承车身,而伸出稳定器位置的液压缸活塞时,则用于刚性连接后桥与车体进而起到稳定的效用;在吊臂伸缩、变幅中,主要基于液压机械传动系统,完成伸缩、变幅、起升、回转等任意机构组合的动作,进而提高工作效率,但为避免吊臂因重力荷载而自由下降,分别在伸缩与变幅回路中增设了平衡阀,并用于对液压缸进行单向锁闭,以此可靠支承吊臂[3];针对吊重升降动作的实现,也离不开液压机械传动系统,如对于起升吊重,可通过操纵换向阀促使泵油进入制动液压缸,然后经换向阀和平衡阀进入起升马达机构,此时起升马达便会在机械传动动力的作用下回转卷筒完成吊重上升,而在下降吊重时则会促使起升马达进行反向转动,同时结合回油路,吊重稳定下落;最后是通过液压马达带动回转工作台用于实现吊重回转,同时为保护液压元件免受损伤,故为液压泵中的排油回路增设了滤油器,而在调节工作机构的速度时,往往需要改变发动机转速结合手工调节换向阀,以此实现液压机械传动系统在起重机吊重回转中的作用。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毕业论文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毕业论文

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名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题目名称牛头刨床专业班级 2012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班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日期 2016-1-13一、牛头刨床的工作原理牛头刨床是一种用于平面切削加工的机床,如图1所示。

电动机经过减速传动装置(皮带和齿轮传动)带动执行机构(导杆机构和凸轮机构)完成刨头的往复运动。

刨头右行时,刨刀进行切削,称工作行程。

此时要求速度较低并且均匀,以减小电动机容量和提高切削质量。

刨头左行时,刨刀不切削,称为空行程,此时要求速度较高,以提高生产率。

刨刀每切削一次,利用空回行程的时间,工作台应连同工作件作一次进给运动,以便刨刀继续切削,刨头在工作过程中,受到很大的阻力,在切削的前后各有一段约0.05H的空刀距离(如图2),而空回行程中则没有切削阻力,因此刨头在整个运动循环中,受力变化较大,这就影响了主轴的平衡运转,故须安装飞轮一减小主轴的速度波动,提高切削质量和减小电动机容量。

二、设计内容(1)根据牛头刨床的工作原理,拟定2~3个其他形式的执行机构(连杆机构),并对这些机构进行分析对比;(2)根据给定的数据(表1)确定机构的运动尺寸(任选1组),用图解法对导杆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并将设计结果和步骤写在设计说明书中;(3)基于ADAMS软件,构建导杆机构的参数化模型,进行仿真分析,输出刨头和导杆的位移曲线(ϕ-ν-)、S)、速度曲线(ϕ加速度曲线(ϕa);输出各运动副位置所受到的反力。

(要求将-参数化建模过程以及输出的仿真曲线在任务书中详细给出)(4)编写设计说明书。

应包括设计任务、设计参数、设计计算过程,机构运动简图(A3纸)等。

表 1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导杆机构运动分析转速1n48 49 48 55 60 56 52 50 47 50机架21OOL400 350 380 410 380 370 360 370 390 430 工作行程H250 300 310 310 310 320 330 380 390 400 行程速比系数K 1.34 1.40 1.46 1.37 1.46 1.48 1.44 1.53 1.5 1.4 连杆与导杆之比BOBCLL10.32 0.3 0.25 0.25 0.28 0.26 0.33 0.3 0.33 0.36导杆机构动态静力分析工作阻力rF(N) 5200 4600 4500 4000 6000 5500 4000 4100 4200 3800 导杆质量(3m)(kg)24 20 20 28 26 22 20 22 26 22滑块质量5m(kg)90 70 70 70 80 62 80 80 80 80导杆质心转动惯量3SJ(2kgm)1.3 1.1 1.1 1.1 1.2 1.2 1.2 1.2 1.2 1.2三、设计数据与要求(1)设计要求电动机轴与曲柄轴2平行,刨刀刀刃E点与铰链点C的垂直距离为50mm,使用寿命10年,每日一班制工作,载荷有轻微冲击。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我们将使用一台小型汽车发动机作为研究对象,并设计一个能够模拟汽车运动的机械装置。

这个装置将包括几个主要部分,分别是发动机、传动系统和车轮。

首先,我们将以发动机为中心展开设计。

发动机是汽车的核心组件,它通过燃烧燃料产生动力,驱动车辆前进。

我们将模拟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使用气缸、活塞和曲轴等零部件来展示内燃机的工作过程。

通过控制燃料的供给和排气的开关,我们能够控制发动机的转速和输出功率。

其次,我们需要设计传动系统,将发动机产生的动力传递给车轮。

传动系统通常包括离合器、变速器和传动轴等部件。

离合器用于分离发动机和变速器之间的传动,变速器则可以根据需求调整车辆的速度和扭矩输出。

传动轴将动力传递到车轮上,使车辆能够前进或后退。

最后,我们需要设计车轮和悬挂系统,以便车辆能够平稳地行驶。

车轮通常由轮毂、轮胎和刹车器组成,它们通过悬挂系统与车身相连。

悬挂系统可以减震和支撑车身,以提供舒适的驾驶体验。

通过模拟这一完整的机械系统,在课程设计中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机械原理的运作方式。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调整各个部件的参数和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通过这样的设计过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机械原理的实际应用,并培养我们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

机械设计制造论文(5篇)

机械设计制造论文(5篇)

机械设计制造论文(5篇)机械设计制造论文(5篇)机械设计制造论文范文第1篇课程设计(CurriculumDesign)是高校某一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

一般是对该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内容的综合性应用和考察,旨在使同学获得促进其迁移的进而促使同学全面进展的具有教育性阅历的方案和方案。

课程设计突破了课程局限于课堂教学中的界定,把积累、迁移、促进同学创新力量培育等多方面因素作为指标,是教育过程中不行或缺的重要环节。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是工科类院校机械专业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程绽开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该课程整合了机械加工方法、机床、刀具、夹具和工艺规程设计等原来分属多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其涵盖内容广、理论联系实际亲密,是在同学学习完理论基础课和机械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学科。

本课程设计则是在课程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绽开的,是对同学理论学问进行考察、巩固和加深的特别好的实践环节,其目的是“培育同学把握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所需要的机械制造技术学问,包括机床、夹具、刀具、量具等工艺装备的选择与使用,培育同学应用现代设计方法和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力量”。

课程设计的创新性改革是进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创新力量培育改革中不行或缺的一个环节。

二、课程设计主要内容通常,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采纳理论教学、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分段实施,同学在经过72学时的理论基础课程学习后,由指导老师带领,深化合作企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生产实习。

通过观看和学习,进一步了解和熟识机械零件的典型加工和工艺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对课堂学习所把握的理论学问进行反复加深、把握。

接下来,同学们返回学校,集中三周进行课程设计,对所学习的理论、实践学问加以应用。

本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按下面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指导老师下达设计任务,为同学供应零件图、设计要求,讲解设计过程及留意事项。

其次阶段,同学针对设计题目进行零件的结构分析和工艺设计,通过分析、争论、计算,确定毛坯结构和尺寸,并设计完成该零件的具体工艺规程,制作出工艺过程卡片及工序卡片。

机械原理创新改革课程设计论文

机械原理创新改革课程设计论文

机械原理创新改革课程设计论文1.存在的问题首先,设计时间一般为集中1-2周,对于一些基础较差,平时又未受过相关训练的学生而言,就不一定能收到预想的效果。

其次,设计题目一般由老师给定,学生只要按要求完成设计图纸和设计说明书即可,基本上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因此制约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第三,受设计题目模式以及教师所掌握资料的限制,设计过程经常是简单的模仿和重复,扼杀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和积极的投入,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第四,对设计结果考核形式有固定模式,使得学生只能按固定的思维模式去机械的完成设计要求,不敢也不能大胆创新,因而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不利于日新月的当今社会对多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需求。

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前提下,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从形式到内容以及设计结果等全过程的改进和更新势在必行。

2.教学改革措施2.1设计时间及设计过程的开放课堂设计时间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

预设的设计时间不应该成为课堂设计的"紧箍咒"。

在机械原理课程开始课程设计即宣布开始,课堂设计贯穿于理论教学全过程。

设计过程随着教学过程由浅入深。

先以单元小题目的形式给出设计题目,然后再综合各部分小题目给出适合实际要求的综合性题目,是设计过程贯穿始终。

具体做法:首先,改变以往学习过程中,单纯的掌握课程内容,并会做课上例题和课后习题的态度。

而是要求对学过的知识会灵活运用,对课后习题的完成不拘泥于做出答案,而是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对某些题目提出应用价值和创新思路,进行大胆的修改和试验,提出个人见解,为机构的设计与创新打下基础。

其次,学会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寻找与机械和机构有关的实物,提出与所学内容之间的关联,并在日常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例如:机构的结构分析部分,要求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如折叠雨伞、健身器材等机构在稳定性、安全性,或趣味性、实用性等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给出新机构运动简图,并要求对所设计机构作出简单的模型。

机械原理论文

机械原理论文

贵州民族学院《机械原理》课程论文(设计)《缝纫机主要机构》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电子信息班级09 电子姓名刘玲学号************指导教师葛一凡摘要:本文主要介绍缝纫机机头的传动结构及缝纫机机的工作原理。

关键词:缝纫机原理结构首先:缝纫机机头的传动结构1.缝纫机机头结构简图如下:(1)上轮(2)上轴(3)挑线凸轮(4)挑线杆(5)小连杆(6)针杆(7)送布凸轮(8)牙叉(9)牙叉滑块(10)针距座(11)送布曲柄(12)送布轴(13)牙架(14)送布牙(15)抬牙曲柄(16)抬牙轴(17)摆轴偏心凸轮(18)摆轴(19)大连杆(20)摆轴滑块(21)下轴曲柄(22)下轴(23)摆梭托,摆梭引线机构:(1),(2),(3),(5),(6)挑线机构:(1),(2),(3),(4)钩线机构:(1),(2),(19),(18),(20),(21),(22),(23)送布机构:(1),(2),(7),(8),(9),(10),(11),(12),(13),(14),(15),(16),(17),(18)图上未画的压紧杆部分也属于送布机构还有自成一体的第五大机构:绕线机构。

由于它是辅助机构,故未在图上画出②.缝纫机线迹形成过程这样才能形成双线连锁线迹呢?从上图中看他的交合情况,要使两根线交合必须把面线绕在布线上面的线团上,底线绕在缝料下面的轮上,当面线从布的上面线团拉出,通过缝纫机机针引入缝料的下面并形成一个环,绕过轮然后再向上收紧,在两层缝料间和底线间组成一个交合点,周而复始上述动作,即形成一组双线连锁线迹。

下面通过梭摆钩线形成一个线迹的过程来分析各机构的动作要求(1)线环的形成:机针从最高位置向下运动,在缝针没有接触缝料之前,挑线杆向上运动完成收紧上一个线迹的工作,并从线团里拉出形成下一个线环所需的面线,与此同时,送布牙也完成向前推送缝料的动作,开始向针缝下方运动,此时摆梭逆时针旋转也到极限位置,在这期间挑线杆是向下运动的,以松驰面线,供机针向下引线用,接着机针开始回升,由于机针短曹一侧的缝料对面线的阻力作用,此段面线滞留在缝料之下,加上梭床盖对机针长槽一侧面线的阻拦作用,结果就在机针短槽一侧形成了一个梨行的线环,在线环形成最佳状态时,挑线杆暂停向下运动,以免影响线环的形状,这时送布牙在针板之下向原来位置退回,所以对线环和缝料均无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报告题目:插床机构设计专业:机械工程班级: 13机械x 学号: *****xxx *名:***指导教师:**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机械工程系2015年 6 月26 日目录工作原理 (2)一.设计任务 (2)二.设计数据 (3)三.设计要求 (4)四.主体机构尺寸的综合设计 (4)五.机构的运动分析 (8)六.数据汇总并绘图 (14)七.总结 (15)八.参考文献 (15)课程设计一 插床机构设计工作原理插床是常用的机械加工设备,用于齿轮、花键和槽形零件等的加工。

图1-1为某插床机构运动方案示意图。

该插床主要由带转动、齿轮传动、连杆机构和凸轮机构等组成。

电动机经过带传动、齿轮传动减速后带动曲柄1回转,再通过导杆机构1-2-3-4-5-6,使装有刀具的滑块沿道路y -y 作往复运动,以实现刀具切削运动。

为了缩短空程时间,提高生产率,要求刀具具有急回运动。

刀具与工作台之间的进给运动,是由固结于轴O2上的凸轮驱动摆动从动件O4D 和其他有关机构(图中未画出)来实现的。

一.设计任务1、 针对图1-1所示的插床的执行机构(插削机构和送料机构)方案,依据设计要求和已知参数,确定各构件的运动尺寸,绘制机构运动简图;Q 图1-1 插床机构运动方案示意图2、 假设曲柄1等速转动,画出滑块C 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规律曲线; 3、 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 4、 感想与建议。

二.设计数据依据插床工况条件的限制,预先确定了有关几何尺寸和力学参数,如表1-1所示。

要求所设计的插床结构紧凑,机械效率高。

图1-2 插刀所受阻力曲线三.设计要求1、导杆机构的运动分析已知:行程速比系数K,滑块5的冲程H,中心距23O Ol,比值3BC O Bl l,各构件重心S的位置,曲柄每分钟转1n。

要求:设计导杆机构,作机构的运动简图,并作机构两个位置的速度、加速度多边形以及刨头的运动线图,作滑块的运动线图。

以上内容与后面动态静力分析一起画在1号图纸上(参考图例1)。

曲柄位置图的作法为(图1-2)取滑块5在上极限时所对应的曲柄位置为起始位置1,按转向将曲柄圆周十二等分,得12个位置点,显然位置9对应于滑块5处于下极限得位置,再作出开始切削和终止切削所对应的1’和8’两位置,共计有14个位置,可按表2进行分组。

我的组号是2,位置编号分别为6和8。

2、整理说明书四.主体机构尺寸的综合设计机构运动简图如图所示:表1-2 机构位置分配图图1-3已知32O O =150mm ,1/3=BO BC ,行程H=120mm ,行程比系数K=2,根据以上信息确定曲柄,2A O 3,BO BC 长度,以及3O 到YY 轴的距离 1.A O 2长度的确定图 1 极限位置由)180/()180(00θθ-+=K ,得极位夹角:060=θ,首先做出曲柄的运动轨迹,以2O 为圆心,A O 2为半径做圆,随着曲柄的转动,有图知道,当A O 3转到13A O ,与圆相切于上面时,刀具处于下极限位置;当A O 3转到23A O ,与圆相切于下面时,刀具处于上极限位置。

于是可得到13A O 与23A O 得夹角即为极位夹角060=θ。

由几何关系知,322321O O A O O A ∠=∠,于是可得,032232160=∠=∠O O A O O A 。

由几何关系可得:3212cos O O A O •=θ代入数据,32O O =150mm ,060=θ,得mm A O 751=即曲柄长度为75mm 2. 杆3BO BC 、的长度的确定图 2 杆BC ,BO 2长度确定由图2 知道,刀具处于上极限位置2C 和下极限位置1C 时,21C C 长度即为最大行程H=120mm ,即有21C C =120mm 。

在确定曲柄长度过程中,我们得到322321O O A O O A ∠=∠,那么可得到023160=∠B O B ,那么可知道三角形321O B B ∆等边三角形。

又有几何关系知道四边形1221C C B B 是平行四边形,那么1212C C B B =,又上面讨论知321O B B ∆为等边三角形,于是有1231B B O B =,那么可得到mm O B 12032=,即mm BO 1203=又已知1/3=BO BC ,于是可得到mm BO BC 1203==即杆3,BO BC 的长度为120mm 。

3.3O 到YY 轴的距离的确定图 3 2O 到YY 轴的距离有图我们看到,YY 轴由3311y y y y 移动到过程中,同一点的压力角先减小,后又增大,那么在中间某处必有一个最佳位置,使得每个位置的压力角最佳。

考虑两个位置:1当YY 轴与圆弧12B B 刚相接触时,即图3中左边的那条点化线,与圆弧12B B 相切与B1点时,当B 点转到12,B B ,将会出现最大压力角。

2.当YY 轴与12B B 重合时,即图中右边的那条点化线时,B 点转到B1时将出现最大B 1压力角为了使每一点的压力角都为最佳,我们可以选取YY 轴通过CB1中点(C 点为13B O 与12B B 得交点)。

由几何关系知道:2/)cos (cos 32323323C O B B O B O C O B B O l ∠•-+∠•=由上面的讨论容易知道03230=∠C O B,再代入其他数据,得:mm l 0.112=即3O 到YY 轴的距离为112.0mm综上,插床主体设计所要求的尺寸已经设计完成。

选取1:1 的比例尺,画出图形如图纸上机构简图所示。

五.机构的运动分析1、6点速度分析,加速度分析已知m r w /60=,逆时针旋转,由作图法求解位移,速度,加速度。

规定位移,速度,加速度向下为正,插刀处于上极限位置时位移为0.当O 150=ϕ(1)位移在1:1 的基础上,量的位移为81.9mm ,即 曲柄转过150°时位移为81.9mm 。

(2)速度由已知从图中可知,2A V 与A O 3垂直,23A A V 与A O 3平行,3A V 与A O 2垂直,由理论力学中不同构件重合点地方法可得∨∨∨∨+=→→→方向大小??2233A A A A v v v其中,2A V 是滑块 上与A 点重合的点的速度,23A A V 是杆AOB 上与A 点重合的点相对于滑块的速度,3A V 是杆AOB 上与A 点重合的速度。

又由图知,B v 与B O 3垂直,CB v 与BC 垂直,C v 与YY 轴平行,有理论力学同一构件不同点的方法可得:∨∨∨∨+=→→→?CB BCv v v 方向大小 其中,C v 是C 点,即插刀速度,BC v 是C 点相对于B 点转动速度,B v 是B 点速度。

又B 点是杆件3 上的一点,杆件3围绕3O 转动,且B 点沿杆件3与A 点重合的点在3O 的两侧,于是可得:3633A A O BO B v v →→-=由图量的mm A O 21763=,则可到3217120A B v v =由已知可得s mm A O w v A /47175222≈⨯=⨯=π,规定选取比例尺mm s mm u /41-⋅=,则可的矢量图如下:最后量出代表C v 的矢量长度为62mm, 于是,可得 C v =248.8mm/s即曲柄转过150°时,插刀的速度为248.8mm/s 。

(3)加速度由理论力学知识可得矢量方程:∨∨∨∨∨∨∨∨+++=→→→→→方向??大小rktO A n O A ααααα3636A6其中,6A α是滑块上与A 点重合点的加速度,6A α=222/88.29577546s mm A O ≈⨯=⨯πω,方向由6A 指向2O ;kα是科氏加速度,223/6852s mm v A A e k ≈⨯⨯=ωα(其中23,A A e v ω大小均从速度多边形中量得),其方向垂直63A O 向下;r α是6A 相对于滑块2的加速度,方向与63A O 平行;n A6O3α是A 点相对于3O 点转动的向心加速度,n A6O3α=222/37.90236/s mm O A v A ≈,方向过由6A 指向3O ;t O A 36α是6A 点相对于3O 点转动的切向加速度,方向垂直6A 3O 。

由矢量方程可解,从而得到e α。

B 是杆AOB 上的一点,杆AOB 围绕3O 转动,又6A 与B 点在3O 的两侧,由R n O A 236ωα=可得eA O BO B αα→→-=633 量出'p 'e 则可得到B α的大小和方向又由理论力学,结合图可得到;∨∨∨∨∨∨++=→→→→方向大小??CB t n CB Bcαααα其中,B α在上一步中大小方向都能求得;nCB α是C 相对于B 点转动的向心加速度22/17/s mm BC v BC n CB ≈=α,方向由C 点指向B 点;t CB α是C 相对于B 点转动的切向加速度,大小未知,方向与BC 垂直。

此矢量方程可解,从而可得到C 点,即插刀的加速度。

取比例尺mm s mm u /272-⋅=,可得加速度矢量图如下:最后由直尺量的'p 'c 长度为11.8mm ,于是,可得c a 2/6.318s mm ≈ 当O 210=ϕ(1)位移在1:1 的基础上,滑块的位移为113mm 。

,即 曲柄转过210°时位移为113mm 。

(2)速度由已知从图中可知,2A V 与A O 3垂直,23A A V 与A O 3平行,3A V 与A O 2垂直,由理论力学中不同构件重合点地方法可得∨∨∨∨+=→→→方向大小??2233A A A A v v v其中,2A V 是滑块 上与A 点重合的点的速度,23A A V 是杆AOB 上与A 点重合的点相对于滑块的速度,3A V 是杆AOB 上与A 点重合的速度。

又由图知,B v 与B O 3垂直,CB v 与BC 垂直,C v 与YY 轴平行,有理论力学同一构件不同点的方法可得:∨∨∨∨+=→→→?CB BCv v v 方向大小 其中,C v 是C 点,即插刀速度,BC v 是C 点相对于B 点转动速度,B v 是B 点速度。

又B 点是杆件3 上的一点,,杆件3围绕3O 转动,且B 点和杆件3与A 点重合的点在3O 的两侧,于是可得:3833A A O BO B v v →→-=由图量的mm A O 1.16663=,则可到31.166120A B v v =由已知可得s mm A O w v A /47175222≈⨯=⨯=π,规定选取比例尺mm s mm u /41-⋅=,则可的矢量图如下:最后量出代表C v 的矢量长度为34.9mm,于是,可得:C v s /mm 6.139=即曲柄转过210°时,插刀的速度为s /mm 6.139方向沿YY 轴向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