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读后感500字
西厢记读后感(通用9篇)

西厢记读后感西厢记读后感(通用9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西厢记读后感(通用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厢记读后感1中国的戏曲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不但数量之多,经典之多,戏曲的作品也能体现出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境界。
因此,在拜读完《牡丹亭》以后,我又马不停蹄的借来了《西厢记》进行研读。
研读并不过半,却要写读书笔记了,害怕有些人看了之后又嘲笑说不过是应付任务,我还是解释一下,此篇读后感只是个人之拙见,还请见谅。
版本介绍:《西厢记》王实甫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年北京第1版。
这个版本是横排简体的版本,虽然可能缺乏竖排繁体的风韵和优雅,但是仍不能盖过经典饱经风霜的清香。
其实《西厢记》的故事雏形最早是出现在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里,而这部小说其实就是以元稹自己的人生经历为题材提笔写下的。
小说中的穷书生张生起先疯狂且热烈的追求着崔莺莺小姐,却在仕途利益面前低头,最终娶了另一高门下的女子,对崔莺莺始乱终弃。
而在《西厢记》中,作者是以张生和莺莺的故事为主线,但是结局一改张生负心汉的形象,改为了两人得以终成眷属,这也体现出了王实甫内心中对爱情的期望和对未来生活和情感的希望和期盼。
《西厢记》的故事是围绕着主人公张生和崔莺莺展开的。
张生是一个赴京赶考的穷书生,而相较之下,崔莺莺是一个貌美如花的崔相国家的千金,本是门不当户不对,是一对连上天都不眷恋的男女。
但是从张生开始,两个人都不甘屈于命运。
两人一见钟情,张生看崔莺莺看的神魂颠倒,六神无主,不禁感慨“我死也!”;而崔莺莺在与张生吟诗对唱之后,心生情感,说道“昨宵个锦囊佳制勾引,今日个玉堂人物难亲近。
这些时坐又不安,谁又不稳,我欲待登临又不快,闲行又闷,每日价情思睡昏昏。
”但是现实总是残酷,本有一个机会若张生能够献策解孙飞虎之围,夫人便让张生娶莺莺为妻,但是夫人并没有兑现诺言,而是让两人以兄妹相称。
西厢记优秀读后感(精选12篇)

西厢记优秀读后感(精选12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西厢记优秀读后感(精选12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西厢记优秀读后感1初读《西厢记》时,只因一个虚名,元杂剧压轴之作。
读了之后我便后悔了,觉的枯燥无味无心再读,于是我就把它弃掷一旁。
之后我收拾书本时发现了它,一时兴起便有读了起来。
读完之后,我得出一个真理——什么是好书,就是耐读的书。
该书辞藻华丽,情节生动,文笔精湛,令人爱不释手。
长亭送别这一出是我最最喜欢的,该曲曲情凄婉缠绵,辞句清丽俊秀,声调婉转秀美。
将莺莺的离愁别恨表现的淋漓尽致,使全文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和无法言说的哀愁。
该折主要描述莺莺为张生送别时的情景,以及分手后莺莺的伤别后忧虑的感受。
该折不仅仅词句优美,还借用了超多的曲调。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堪称为当中的压卷之作。
前四句一句一景,巧妙的利用秋景来营造一种凄凉的气氛,侧面烘托了莺莺复杂的内心世界。
后两句一问一答,使得景物深含离人的主观色彩,经霜树叶如痴如醉,其实那是离人的血染就的。
这两句不仅仅说明时刻季节,更是绘出莺莺的泪眼之情态,将离别之情描绘的更为凄切,从而表现出一个多情女子的形象。
古往今来又何止一个崔莺莺,大家所熟知的梁山伯祝英台至死不渝的感情,以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
她们不畏封建势力的迫害,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正因要实现自我的理想。
咱们就应学习她们这种执着的信念,坚持不懈的精神,为自我的梦想抱负而奋斗。
至于感情,咱们还没有到享受它的年龄。
西厢记优秀读后感2《西厢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古典爱情戏曲之一,为元代王实甫所作。
先讲讲大致故事:张生对前相国小姐崔莺莺一见钟情,恰遇良机,致书信求援击退强寇,救崔氏一家于水火。
得婚约,然敌退后崔夫人毁约,竟使张生莺莺以兄妹相交。
西厢记读后感11篇

西厢记读后感11篇西厢记读后感1“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凝是玉人来。
”,每当读到这句诗时,脑中总会浮现出关于崔莺莺的含糊想象,那大概是一个身姿纤弱的大家小姐,斜倚在木质的门廊上,满目柔情的望着一轮圆月,等待着自身的情郎到来,这样的意像,充满了关于诗情画意的夸姣和一丝花前月下的浪漫,是属于中国古代独有的涵蓄古典之美,让人忍不住心神荡漾,思绪在字里行间沉浮,被带向一个未知的远方。
很长一段时间里,说道西厢记,我总认为这就是一个关于情情爱爱的无聊故事,当年读红楼梦时,见贾母说:“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无非是些佳人材子,最没趣儿。
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
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瑰宝。
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
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
”,只觉得深感赞同,但当我我真正拿起这本书时,就彻底改变了自身的看法,情不自禁的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
王实莆细腻优美的笔触下所描绘的崔张两人的爱情故事,乍一看有些老套,家境贫寒的张生上京赶考时路经河中府,去古刹普救寺拜访时遇到了暂住在寺中的崔相国家小姐崔莺莺,崔小姐气质娴雅容貌秀美,惹得张生“眼花撩乱口难言,魂灵飞儿在半天”,为了接近佳人,张生在寺庙中住下,诗书应和之下两人逐渐暗生情愫,无奈崔府老太太百般阻拦,两人的爱情历经种种魔难,好在上天不负有情人,两人最终修成正果拜堂成亲。
其实比起这一版的故事,元慎的《莺莺传》似乎更贴合实际,在元的故事中,张生上京赶考后将莺莺抛之脑后,徒留莺莺苦等一辈子。
王的大团圆结局兴许是为了迎合观众,毕竟杂剧是要演出的,比起惨剧观众显然更容易接受喜剧,其实在我看来,我们每一位读者,也都希翼王的版本才是真正的,才子佳人终成眷属,这也是我们对夸姣爱情的一种想象和期许。
西厢记读后感[经典14篇]
![西厢记读后感[经典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25d73f19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a6.png)
西厢记读后感[经典14篇]西厢记读后感篇1《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完成了莺莺、张生、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
可以说,人物的性格和情节的开展得到了高度的结合。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封建势力的代表老夫人与崔莺莺、张生、红娘之间展开的冲突。
这是维护封建礼教的封建势力和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之间的冲突。
此外,《西厢记》还有由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种种矛盾引起的另一条戏剧冲突的线索,这些冲突虽然属次要,却是大量的,错综复杂的,常常和主要矛盾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推动戏剧情节一环扣一环地发展,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
这正是《西厢记》令人叫绝之处。
《西厢记》的角色不多,戏却很多,情节曲折。
《西厢记》的语言是非常生动的。
剧中人物的语言,基本上都是鲜活的口语,十分传神地表现出各个人物的性格。
而人物的语言也是展开他们个性的重要形式。
张生和莺莺是具有很深文化底蕴的读书人,所以他们在倾吐闺怨相思,离愁别恨时,所用的语言具有华丽的风格。
但两者也有各自的特色。
张生的语言往往表现出他的诚实厚道但又迂腐可笑的形象。
莺莺的语言是婉转的、闪烁其词的,这个与她性格深沉、态度犹豫有很大的关联。
当然,莺莺的语言并非始终如此的。
当得知老夫人“赖婚”,她无法控制自己,毫无保留地倾吐了满腔的愤怒。
在这里,我想到了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中,张倩女唱道:你把我越间阻,越思量。
这句多么准确地表现了封建社会中被压抑的青年男女的心情。
莺莺也是这样,老夫人越间阻,她越思量张生。
红娘的语言就更富于个性特征。
她的语言就如其人:尖锐犀利明快幽默,不论是嘲笑张生“银样蜡抢头”,揭穿莺莺的`虚伪,还是反驳老夫人,都反映了她聪明机智的性格特征。
她代表着健康的生命,富有生气,并因此而充满自信。
除了语言外,作者善于描摹景物、酝酿气氛,衬托人物的内心活动,多数场次饶有诗情画意,形成作品独特的优美风格。
王实甫的杂剧和关汉卿杂剧以本色为主、朴素流畅不同,它明显地偏向于华美,形成一种诗剧的风格。
读西厢记有感500字

读西厢记有感500字读西厢记有感500字(精选8篇)读西厢记有感500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读西厢记有感500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供你选择借鉴。
读西厢记有感500字篇1我从西厢走过,扑鼻一阵爱的清香。
普救寺的大钟楼,兀立于峨嵋塬的半坡上飞檐崔嵬。
佛院的第一缕晨光通晓,钟声咚咚响起。
相国千金崔莺莺随母在此静心休斋,偶遇赴京赶考的穷书生张珙,双方一见倾心。
恰此时,叛将率兵围寺,索要莺莺,张生挺而出身,解决了一切危难。
一段难舍的爱恋便展开了。
吟诗赋诵,醉酒赏花,在婢女的帮助下,两人不顾封建礼俗,结为夫妻。
两个人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流,充满了爱的芬芳。
我又从西厢走过,满怀愤恨这旧社会。
当这对痴情男女沉浸于幸福的漩涡中时,却被崔母察觉。
在门第高耸等级森严的社会里,权力对于婚姻是格外慷慨的,它能让诸公、贵胄子弟尽享人间艳福;权势对于爱情又是极为吝啬的,它常使真心相爱的恋人陷入山险水恶的逆境。
崔母的等级观念是相当顽固的,她是不会允许女儿嫁给一个穷书生的,尽管这个穷书生还是她的亲戚。
于是便有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的悲哀。
面对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情感纠葛,一对心心相息的比翼鸟便在秋风萧瑟,落叶纷飞的十里长亭外分别了。
封建等级的压迫,功名利禄的诱惑,将无数段曾今的真爱湮没于世俗的悲哀中。
我再从西厢走过,感受到信念的震憾力。
长亭一别后,莺莺日夜苦思张生的归来,张生也魂牵梦萦着自己的爱妻,努力苦读,终于高中状元。
加封授官后便心急如焚地赶回,有情人终成眷属。
正是两人彼此坚定真爱的信念,不畏外界给予的压力,才赢得了爱情。
尤其是莺莺,身为官宦小姐的她,表现出了她是一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爱情自由的多情钟情女子。
她敢于冲破封建礼俗的束缚,对虚名微利表现出极大的蔑视与痛恨。
作者对她形象的描写完全是超前的新一代女青年。
我又一次走过西厢,我看见王实甫在寨前紧皱眉头。
西厢记读后感(优秀40篇)

西厢记读后感西厢记读后感一、西厢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又称《王西厢》、《北西厢》)是元代王实甫创作杂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
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名珙字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仕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
该剧具有很浓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作者写青年人对爱情的渴望,写情与欲的不可遏制与正当合理,写青年人自身的愿望与家长意志的冲突;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爱情观。
全剧体制宏伟,用了五本二十一折连演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在古代杂剧中是罕见的。
该剧情节引人入胜,形象鲜明生动,文采斐然,极具诗情画意。
-------------------------------------------------------------------------------------------------二、内容简介张生在普救寺相遇相国小姐崔莺莺,一见钟情,而无计亲近。
恰遇叛将孙飞虎率兵围寺,要强索莺莺为压寨夫人;张生在崔母亲口许婚下,依靠友人白马将军的帮助,解除了危难。
不料崔母却食言赖婚,张生相思成疾。
莺莺心爱张生而不愿正面表白;几经波折,在红娘的帮助下,莺莺终于至张生住处私会。
崔母觉察迹象,拷问红娘,反被红娘几句话点中要害,勉强答应了婚事,却又以门第为由,令张生立即上京应试。
十里长亭送别之后,张生到京考中状元;而郑恒借机编造谎言,说张生已在京另娶,老夫人又一次赖婚,要莺莺嫁于郑恒。
后张生赶来,郑恒撞死,崔、张完婚。
-------------------------------------------------------------------------------------------------三、作者简介王实甫(约1260-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
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西厢记》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西厢记》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西厢记》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西厢记》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厢记》读后感1《西厢记》的情节如今看来但是才子佳人,终成眷属。
若非王实甫文才出众,人物刻画细腻入微,跃然纸上,此类题材极易沦为浓词艳曲,附庸风雅之流。
中国人的情感历来含蓄隐忍,决不可能如希腊艺术中“我欲火中烧,如痴如狂”那般纵情恣意。
在正统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时代,一曲西厢唱醒了多少对真挚感情的强烈渴望。
提及《西厢记》,必不可不提《莺莺传》。
一个团圆美满,一个始乱终弃。
虽则人人期望“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毕竟《莺莺传》的结局更趋于真实。
《西厢记》的大团圆是中国文人永远的才子佳人梦,它存在于童年时代泛黄的小人书里,在爷爷随口哼唱的古戏里,在敲锣打鼓,纷纷嚷嚷的闹剧里,却偏偏不在多情才子的薄情浅意里。
张生是否为元稹,莺莺是否为其“以前沧海难为水”的有情人,我自无暇追问。
只是中国文人惯以多情自居,在感情面前信誓旦旦,激情荡漾,而最终在世俗盛名之下大多但是是当年的风流韵事化做如今的浅斟低唱。
想那“情切切,意绵绵”,想那“别后相思隔烟水”,想那高楼红袖,碧玉红笺,都果然如过眼云烟,浮华似梦。
而我总以为,只要以前有情,不论多久多远,总能在记忆中存留一抹,或深或浅,或不甘或释然,或念念不忘,或故作烟消云散,某时某地恍惚追忆,只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而已。
《莺莺传》中张生一句“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将可怜的感情贬为淫邪妖魔。
而莺莺一纸断肠书哭尽多少绝别之痛“自去秋已来,常忽忽如有所失,于喧哗之下,或勉为语笑,闲宵自处,无不泪零。
乃至梦寝之间,亦多感咽……临纸呜咽,情不能申。
千万珍重!珍重千万!”人生难得真性情,情切至此,痛断前缘也要清清楚楚,两不相欠。
转念思之,多情薄意自然不能完全责备才子文人。
西厢记读后感500字10篇

西厢记读后感500字10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本店铺给大家带来关于西厢记读后感500字,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西厢记读后感500字1《西厢记》,为元代著名的戏曲作家王实甫所著。
究其根源,实为“新杂剧,旧传奇”,唐代元稹、宋代赵令畤,金董解元,都曾撰写过不同版本的《西厢》,至元代王实甫,终于把《西厢》推举到颠峰,不仅家喻户晓,而且已经变为一种潮流,一种中国封建思想的蜕变,如此寥寥万余字,何以有如此魅力,何以堪如此重任?就此处,我把我的观后之感付之于字,并总结了下面三点世间文章不可兼备的好处,望阅者于其中游幸一翻,感受《西厢记》这一文学珍品为大家带来的视觉的冲击与精神上的享受。
一为情节。
大凡书籍,均以情节为首要之物,叙述平铺还在其次。
《西厢》的故事情节,简单明了。
崔莺莺与其母老夫人并红娘送父亲灵柩至博陵安葬,路宿于普救寺。
恰逢张君瑞游览至此,二人相遇,便萌生爱慕之情,只迟迟未得机遇相见。
后因孙飞虎围住普救寺,欲强抢莺莺为妾,老夫人无奈,言道:“谁若能解救我母女二人,便把莺莺许配与他。
”张生闻听便投信至其友白马将军处,求其解围,并完此姻缘。
后兵至围解,老夫人又悔其前言,并未撮合崔张二人。
二人悲苦,想尽万般妙计,互相试探内心,后因红娘于中穿插取事,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婚姻。
故事情节让现代人觉得俗气简单,可实不知于当时的封建社会,这便是一种突破,一种冲击!霎时掀起了一股“西厢热”,竟成为了当时社会的“畅销书”,且不少词曲作家都开始对爱情剧本下了大量的笔墨与精力。
到了明清,凡写男女方面的故事、剧本,都是受了《西厢记》的影响,以致于今,按一些言情剧、肥皂剧的情节看来,《西厢》应该算是他们的鼻祖了。
其表现的主题思想,即:“永老无别离,万古常玩聚,愿普天下的有情人都成了眷属。
”以当时的社会看这种思想,是非常大胆、非常叛逆、非常有冲击力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厢记读后感500字
西厢记读后感500字怎么写才好呢?本人搜集整理了优秀范文供大家查阅,希望大家喜欢。
古往今来,最真实的是亲情,最深厚的是友情,最令人捉摸不透的是爱情。
爱情对于我们是陌生的,更是遥不可及的。
但王实浦的《西厢记》让我理解了他对爱情的诠释,也让我知道了一对青年男女坚贞不渝的爱情,他们敢于同封建势力做斗争的行为令我敬佩万分。
初读《西厢记》时,只因一个虚名,元杂剧压轴之作。
读了之后我便后悔了,觉的枯燥无味无心再读,于是我就把它弃掷一旁。
后来我收拾书本时发现了它,一时兴起便有读了起来。
读完之后,我得出一个真理——什么是好书,就是耐读的书。
该书辞藻华丽,情节生动,文笔精湛,令人爱不释手。
长亭送别这一出是我最最喜欢的,该曲曲情凄婉缠绵,辞句清丽俊秀,声调婉转秀美。
将莺莺的离愁别恨表现的淋漓尽致,使全文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和无法言说的哀愁。
该折主要描写莺莺为张生送别时的情景,以及分手后莺莺的伤别后忧虑的感受。
该折不仅词句优美,还借用了大量的曲调。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堪称为当中的压卷之作。
.
前四句一句一景,巧妙的利用秋景来营造一种凄凉的气氛,侧面烘托了莺莺复杂的内心世界。
后两句一问一答,使得景物深含离人的主观色彩,经霜树叶如痴如醉,其实那是离人的血染就的。
这两句不仅说明时间季节,更是绘出莺莺的泪眼之情态,将离别之情描绘的更为凄切,从而表现出一个多情女子的形象。
古往今来又何止一个崔莺莺,大家所熟知的梁山伯祝英台至死不渝的爱情,以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
她们不畏封建势力的迫害,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因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
我们应该学习她们这种执着的信念,坚持不懈的精神,为自己的梦想抱负而奋斗。
至于感情,我们还没有到享受它的年龄。
王实甫原名王德信,字实甫,活动在元太宗至元泰定元年间,生平不详,现存资料里只知道他多与杂剧艺术家交往甚密。
他的名作有《丽春院》、《破窑记》、《西厢记》和《芙蓉亭》,最有名是《西厢记》,得到很多人的赞美,比如贾仲明在吊曲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陈继儒《陈眉公先生批评西厢记》里说它是“千古第一神物”;李渔《焚书》说它是“化工之作”等等,都略显过誉,不过好在也算务实。
《西厢记》前身是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所以王实甫算是改写,不过却纠正了小说里“尤物害人”、“红颜祸水”
等迂腐的说教,规避了里面思想的狭隘,使得改写后成为剧本的《西厢记》在艺术上和思想上都变得很精妙和深邃。
《西厢记》里,王实甫刻意雕饰,用心精细,让辞句富丽华美,又多化用历代诗词里的妙句,所以让《西厢记》表现出一种贵家小姐的的气质。
怪不得《红楼梦》第二十三回里贾宝玉专门称赞它说:“真正的好文章!你若是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
《西厢记》将礼教叛逆与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表现得具体充分,又把莺莺和
保守不进的性观念,叙述**场面的时候显得拘谨呆滞,这点上输给了《董西厢》。
金代的民间作家董解元也把元稹的那个故事改写了,书名叫《西厢记诸宫调》,人们称为《董西厢》。
但是他显得不够纯洁,里面搀杂了太多感恩报德,功名富贵和才子佳人等落后的现象,没有把青年男女自由的谈情说爱很自由的表现出来,让它在整体的艺术上比较掉价。
不过,它也有值得我们赏识的地方,也是它唯一可以和王实甫抗衡之处,就是它里面率性而为写性的大胆用笔。
《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写张生和莺莺云雨之欢的描写如下:
春至人间花弄色,将柳腰款摆,花心轻拆,露滴牡丹开。
半推半就,又惊又爱,檀口搵香腮。
春罗元莹白,早见红香点嫩色。
这段话写得十分谨慎,王实甫想要写出春宵帐暖的情调,又怕显山露水过分后惹来麻烦,只好削足适履的让内容服从当时情致,投鼠忌器得让人不够痛快。
试看看《董西厢》里同样情景的不同表现,卷五末尾处:
殢雨尤云,靠人紧把腰儿贴。
颤声不彻,肯放郎教歇。
檀口微微,笑吐丁香舌,喷龙麝,被郎轻啮,却更嗔人劣。
被你个多情姐,噷得人困也、怕也,痛怜呜损胭脂颊。
香喷喷地,轻柔柔地,酥胸如雪。
这段形神兼备的描写很能叫醒我们的感官,在心里引发些激荡。
董解元把声音、色彩、动作三方面照顾得无微不至,体现了他比较高超的表现技艺;同时他又锣鼓喧喧的把它们描画出来,没有欲说还休的沉闷,这是他在那时候的一种胆大创举。
元代著名戏剧家王实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戏曲作家之一,他的杂剧《西厢记》至到现地仍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杂剧之一。
《西厢记》重点刻划了张生,崔莺莺、红娘、老夫人形象,围绕“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展开故事情节,表达了对封建礼节的不满。
近日,又重读《西厢记》,发现里面有三个问题应会值得重视一下。
首先,是关于戏剧透露出来的对“佛门“的看法。
全剧发生的地点是围绕在普救寺及其周围。
张生与莺莺正是在普救寺相遇并相爱的。
普救寺是个寺院,是个佛门境地,佛讲究清心寡欲,而作者却把这个爱情故事发生地点设在普救寺,这实在是大有意味。
另外,这个寺院的名字也取得有意思。
普救,就是普救众生,帮助人生摆脱苦海。
但是,当孙飞虎围寺扮亲时,不知是谁在救谁。
为何在王实甫笔下,僧俗都成了“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的形象呢?据考证,元代统治者为了麻痹人民的斗志,大力提倡佛教,僧俗在政治和经济上都享有特权,因此,僧俗成为统治者手下的工具。
王实甫通过这些来讽刺当时的“佛门”,也间接嘲笑当时的统治者,由此可见,王实甫的笔力,在讲述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还不断嘲讽当时的政治。
第二,有关于老夫人的形象。
许多评论者都认为老夫人是个反面人物,她是封建制度的代言人。
她言而不守,出尔反尔,是张崔爱情道路上的绊脚石。
这些都是从反封建礼教来讲的。
那有没有谁真正试着为老夫人想一想?我认为,老夫人是十分疼爱自己的孤女的,她是一个非常具有母爱的人。
一开头,老夫人就道出自己丈夫先亡,又只剩下这么一个女儿,她肯定是把自己所有的爱倾注在莺莺身上。
来到寺中,怕莺莺闷,特别叫红娘陪小姐去殿上走走,散散心,十分关心女儿。
在对待张生的态度的问题,也是建立在自己对女儿
莺莺爱的基础上。
莺莺本是相国千金,从小就是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虽说张生的父亲以前做过官,但50多岁就早逝了,家里积蓄肯定不多了。
莺莺嫁过去后能象之前在家里过得一样吗?老夫人肯定会从客观物质方面为莺莺着想。
逼张生上京也是为莺莺着想。
在当时,张生作为一名读书人,却不上京赶考,在当时可以说是“不务正业”的人。
试想想,哪一位母亲愿意把自己的宝贝女儿嫁给一个“不务正业”的人呢?归根到底,老夫人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莺莺,如果不是因为爱她,她何必这么操心呢?可能读者会觉得奇怪,老夫人最后不是赖婚吗,她把莺莺嫁给自己的侄子郑恒,这难道也是爱女儿的表现?其实,这事也不能全怪老夫人。
郑恒为了娶莺莺,谎称张生娶尚书之女,具体时间具体地点,还声称自己是目击见证人。
老夫人一方面是气张生,一方面也没想到自己的侄子会吭她。
因此,这件事也不能算在老夫人的身子了。
第三,是关于这部戏剧的喜剧因素问题。
许多人都认为这部杂剧是喜剧,因为最后是大团圆结局。
但是这部喜剧又有别于其他一般的喜剧。
通常喜剧除了大团圆结局外,善的得到好报,恶的受到惩罚,善的战胜恶的。
《西厢记》中的冲突主要是张崔与老夫人之间的冲突,老夫人是恶的一面。
故事到最后,张崔向老夫人妥协,张生上京赶考,高中后回来娶莺莺,而老夫人也没有受到惩罚,她的愿意“三辈儿不
招白衣女婿”反而得到满足。
也就是说,在这部戏剧中,是善恶两方都得到满足,不同于一般喜剧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