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防治手册(第六版)》解读

合集下载

霍乱防控知识

霍乱防控知识

中国霍乱的基本状况
古典型霍乱是1820年首次我国。至解放前大小流 行上百次,较严重且有记载者六十次以上。
埃尔托霍乱于 1961 年 7 月出现在广东西部沿海的 阳江、阳春等县流行。
自 1993 年 在 新 疆 最 先 发 现 由 非 O1 群 霍 乱 弧 菌 O139 群引起的 O139 霍乱,迄今总计报病五百例 以上。
及时补液,予口服或静脉补充电解质
辅以抗菌和对症治疗
治疗(2)
补液治疗:
1.原则 早期、快速、足量。 2.方法 先盐后糖,先快后慢,及时补碱。
治疗(2)
3.输液量
总输入量应包括病人入院时已丢失的水分和 电解质(按入院时失水程度估计),入院后继续 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当天需要的水、电解质和 热卡。
但持续时间短,数月后可消失,故可再感染。
流行特征(1)
地区分布:沿海地区为主。沿海水源含盐
量高、水质偏硷、温度和湿度等有利于霍
乱弧菌的生长。
季节分布:发病高峰在夏秋季。以7~10月 为多。
流行特征(2)
人群分布:
1. 年龄分布:普遍易感,但因免疫水平和感染机 会不同,不同年龄组的发病有所差异;新疫区 无明显差别,老疫区幼儿多见; 2. 3. 性别分布:无明显差别; 职业分布:农民、流动人口发病较多。
可逆的严重肾衰者,预后不佳。
临床分型
轻型: 排便每日小于10次, 血压、脉搏和 尿量正常 中型: 排便每日在10到20次,血压在 11.979.31kPa, 24小时尿量小于 500ml(少尿) 重型: 收缩压小于9.31kPa,24小时尿量 小于 50ml(无尿)
临床分型
干性霍乱
少见 急性起病 无腹泻和呕吐 迅速出现中毒性休克而死亡 通过尸检证实

霍乱的预防与控制ppt课件

霍乱的预防与控制ppt课件
霍乱的预防与控制
0 5 感染防控措施
一、防治霍乱必须把住“病从口入”这一关。
提供清洁的水源和卫生的粪便处理设施、改善营 养以及注意家庭食品的制备和储存可显著降低霍乱的 发病率。霍乱弧菌对热,干燥,日光,化学消毒剂和 酸均很敏感,煮沸1~2分钟可被杀死。 饮水安全:尽量使用自来水,对于无自来水地区
就我国而言,最重要的是严防霍乱从国境外流入。 为防止霍乱疫情传入我国,海关总署发布了2018年第 144号《关于防止霍乱疫情传入我国的公告》。
(利用最大熵生态位模型以2001~2008年全国各县市霍乱病例 分布图层为已知分布数据, 以2001~2008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 气温、日照时数、气压、相对湿度及DEM、河网密度和与海洋 的距离作为环境变量数据, 对中国霍乱弧菌的适生度分区预测)
(三)易感人群
人类普遍易感,病后可获 得良好的免疫保护,但不排除 极少数人病后再次感染的可能 性。
02
病原学
霍乱的预防与控制
0 2 病原学
霍乱弧菌是一种革兰阴性、单极鞭毛的弧菌。根据 生物化学试验及其菌体O抗原的血清学多样性,该菌分 为200多个血清群。目前引起霍乱暴发流行的主要菌株 为O1群的古典生物型、埃尔托生物型和O139群。前6次 世界大流行由O1群的古典生物型引起,第7次世界大流 行由O1群的埃尔托生物型引起。
扫描电镜下的霍乱弧菌
03致病机制Fra bibliotek霍乱的预防与控制
0 3 致病机制
霍乱弧菌经口进入胃,未被胃酸杀死的弧菌穿 过小肠黏液层后,粘附于肠道上皮细胞表面并 在此大量繁殖,产生霍乱肠毒素。
肠毒素激活上皮细胞膜的腺苷酸环化酶,使三 磷酸腺苷转变为环磷酸腺苷。
细胞内环磷酸腺苷浓度增高,促进细胞内一系 列酶反应,使小肠肠液分泌大量增加,超过了 肠道正常吸收功能,出现剧烈的水样腹泻。

《霍乱》ppt课件大纲

《霍乱》ppt课件大纲

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是霍乱的传染源, 其中轻型和隐性感染者在传播上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传播途径
霍乱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 经口摄入传播,污染的鱼、虾等 水产品引起传播的作用尤为突出。
易感人群
人群对霍乱弧菌普遍易感,但受 胃酸及免疫能力等个体因素影响, 感染后并非人人都发病。
流行特征
霍乱在热带地区全年均可发生, 但在我国仍有明显的季节性, 7~10月为高发期。
特点
霍乱弧菌分为两个生物型,即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两者的临床症状及 流行病学特征均相似,但后者传染力更强,已成为当前世界流行株。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发病原因
霍乱弧菌经口进入人体,定植于小 肠并繁殖,产生霍乱肠毒素,导致 分泌性腹泻,即使不再进食也会不 断腹泻。
危险因素
卫生条件差、饮食不洁、饮用生水 或未煮熟的海鲜等是霍乱发病的危 险因素。
前景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跨学科合作和资源整合将在抗击霍乱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人类健康事 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能力。
04
预防措施与控制手

个人卫生习惯培养方法论述
勤洗手
使用肥皂和流动水,特别是在接触食物前、上厕所后以及处理动 物或动物排泄物后。
避免接触患者或带菌者
在霍乱流行期间,尽量避免与疑似患者或带菌者接触,减少感染风 险。
注意饮食卫生
不食用不洁或未煮熟的食物,特别是海鲜类产品,避免病从口入。
饮用水安全保障措施介绍
03
治疗方案与药物选

抗菌药物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
早期、足量、全程使用抗菌药物
01

肠道门诊业务知识培训

肠道门诊业务知识培训

2019/12/2
13
一、硬件设置要求(三类 )
2019/12/2
14
儿童腹泻的肠道门诊设置要求
14周岁以下儿童因腹泻就诊可在“儿内科” 就诊,儿科内应设置腹泻病专用诊室,其设 计要求应不低于本规范三类肠道门诊设置的 要求。
2019/12/2
15
二、操作要求1
开设时间:2017.4.1——10.31乡级以上医疗机 构开设肠道门诊
原则上设24小时门诊,24小时开诊有困难的 单位,要在急诊室落实相应要求(包括做好肠 道病人就诊登记,实验室检验登记),做好交 接班。
病例登记:所有就诊腹泻病例(包括初诊和复 诊病例)必须登记到《肠道门诊登记簿》。
2019/12/2
16
二、操作要求2-采样要求
腹泻病人标本必须在肠道门诊内由医护人员采集,并做好标本登 记。
2019/12/2
29
2016年肠道门诊存在问题
部分一类门诊在选址布局上欠合理,未配备专用 观察室,专用厕所;
三类门诊的指引标志不醒目,未安装沙门纱窗等防 蝇防蚊设施;
各地霍乱防制工作的不平衡,在疫情监测方面存在 差距,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区无霍乱疫情,疫情管理 方面存在着饶幸心理,部分肠道门诊形同虚设;
患者经治疗症状消失后,如无大便培养条件,自发 病日起,住院隔离不得少于7天 。
2019/12/2
26
霍乱
密切接触者
共同暴露史者; 病人和带菌者的密切接触者。
密切接触者管理
自末次暴露起医学观察5天; 预防服药:2天; 采便进行病原学检测,发现带菌者及时予以隔离治
疗,首次采样应在服药前。
2019/12/2
8
肠道门诊设置依据

肠道门诊工作制度

肠道门诊工作制度

肠道门诊工作制度1.肠道门诊每年5月1日至11月30日开诊,指派专(兼)职医师对预检分诊后的腹泻病例严格按照《霍乱防治手册第六版》开展诊断、治疗、隔离等各项工作。

2 .肠道门诊按照《重庆市霍乱防治及肠道门诊工作检查方案》要求,规范配S纱门、纱窗、诊疗专桌、检查床、血压计、的显计、吐泻桶、便盆、抢救及治疗药物、药品、杀搭!k消杀器机等物资设备;实验室要三猫碱曙白冻^等。

同时要趣;髓;肖杀药品、治I搭品、鳏室窗盾效期,对过期药品、试剂及时更换,保证开诊期间均能正常使用。

3 .严格执行《肠道门诊隔离消毒制度》,医务人员一级防护(工作帽、工作服、口罩、手套、鞋套)接诊患者。

4 .肠道门诊医U幅有《《乱防治手册》,施『谨写必问,逢新虐’,认填写《肠道门诊登记日志》,发现法定锌毓例,及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在规定时限内进行传染病报告(霍乱病例和疑α病例在2/何寸内进行报告,痢矣伤寒周伤寒、其他稣i«泻应在24小时内进行报告)。

5 .诊断疑似霍乱、伤寒及副伤寒等传染病病人,应立即隔离治疗。

根据病情及时给予补漏口抗菌药物应用,并在使用抗菌药品前采集吐泻物、血液等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

无检测能力,应按照《霍乱防治手册第六版》要求,规范采样后,妥善保存,并尽快将标本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检测。

6 .腹泻病人在诊室内的吐泻物及其污染物品给予随时消毒,霍乱病例离开后立即进行终末消毒。

7 .肠道门诊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做好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宣传,做好隔离观察病人的心理安抚工作。

8.定期对肠道门诊相关医护人员肠道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和考核,相关人员要及时全面了解全市、周边地区及本辖区肠道传染病最新疫情动态情况,准确掌握霍乱等传染病诊断标准和报告流程、时限以及诊疗方案。

霍乱的基础知识和防控措施

霍乱的基础知识和防控措施

㈡切断传播途径: 对病人、带菌者的排泄物严格消毒。杀蛆灭蝇。 ㈢保护易感人群。 尚无有效的疫苗投放使用。
十、流行因素
(一)地理位置 (二)传染源不能及时发现与及时隔离 (三)卫生设施不完善 (四)农贸市场卫生管理跟不上 (五)不良卫生饮食习惯 (六)交通日益发达,人群、物流的流动性增大 (七)外来打工者激剧增加 (八)基层防疫网络不健全
㈣临床类型:主要根据脱水程度分为轻、中、 重三型。此外尚有罕见的暴发型(中毒型), 又称干性霍乱。
五、实验室检查
㈠血常规及血液生化: 失 水 引 起 血 液 浓 缩 , RBC 、 Hb 增 高 。 WBC 可 > 10×109/L,分类以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增 多。失水期间血清钾、钠、氯可正常或降低, 碳酸氢钠下降,可有氮质血症。
谢谢
教学资料整理
• 仅供参考,
㈡疑似诊断标准:具有下列两项之一者。 1、有典型症状的首发病例,在病原学检查尚 未一定前。 2、流行期间有明确的接触史,并发生泻吐症 状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㈢鉴别诊断 应和急性胃肠炎、急性菌痢、病毒性肠炎等感 染性腹泻鉴别。
八、治疗
治疗原则:严格隔离,及时补液,辅以抗菌和 对症治疗。 ㈠严格隔离:⑴按甲类传染病行消化道隔离; ⑵报告疫情;⑶确诊患者与疑似病例分别隔离; ⑷排泄物彻底消毒。
2、肌肉痉挛:低钠引起腓肠肌或腹直肌等痛 性痉挛。
3、循环衰竭:脱水致低血容量性休克。肢冷, 脉细,血压下降甚至不能测到,少尿或无尿。 反应迟钝。
4、代谢性酸中毒:大量HCO3-丢失可产生代谢 性酸中毒,出现呼吸增快甚至库斯莫尔呼吸。
㈢恢复期及反应期:脱水纠正后症状逐渐消失, 少数病人出现发热,以儿童多见,体温38~ 39℃,持续1~3天可自退,可能与肠毒素吸收 有关。

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考核标准

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考核标准

3.1 肠道门诊设置
在肠道传染病流行季节指定专室诊治腹泻病例,诊室
装有沙门纱窗。
现场检查诊室及设置情况
未指定专门的诊室扣10分,未装沙门纱窗各扣5分
3.1 肠道门诊设置
肠道门诊(感染性疾病科)设置要求设在较偏僻、
人员流动较少的位置; 空气新鲜、阳光充足。
肠道门诊设置
目的: 及时发现霍乱等肠道传染病病人,就地治疗或抢救,
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
(霍乱防治手册第六版) 霍乱监测与预防—经常性预防措施: 第六点:规范疫情的报告和管理 各级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工作人员、 乡村医生等要认真做好疫情告工作。无论在流行季 节或非流行季节,都应具备腹泻病例中霍乱感染的 筛检 排查意识,主动发现传染源并及时报告。在 各基层单位及海关、交通、宾馆、车站、码头等处, 指定专人负责疫情报告。
防止霍乱弧菌的污染和霍乱疫情的扩散 。
3.1 肠道门诊设置
有专职或兼职的医、护、检人员,腹泻病诊室设有腹
泻病人登记表、肠道传染病登记表。 查看相关文件,现场检查。 无专职或兼职的医生扣10分,无腹泻病人登记表、肠 道传染病登记表各扣5分
3.1 肠道门诊设置
诊室内配备诊疗桌椅、诊疗床、抢救药品、消毒药品
肠道门诊
医院收治隔离肠道传染病的场所 ;
诊治各类原因所致的腹泻患者 。 医院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早处理以霍乱为重点的肠道传染病的关键环节。 处置疫情……
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考核项目
3.1肠道门诊设置; 3.2肠道门诊工作;
3.3肠道门诊管理。
考核内容 考核方法 评分细则 总分100分
(漂白粉或含氯消毒剂)、吐泻物消毒用具、粪便标 本采样工具(长棉签和碱性蛋白胨水)。 现场检查。 每缺一项扣3分。

重庆霍乱防制及肠道门诊工作检查方案改-2015版正式稿

重庆霍乱防制及肠道门诊工作检查方案改-2015版正式稿

附件2重庆市霍乱防制及肠道门诊工作检查方案(2015版)一、目的掌握区县霍乱防制情况及医疗机构肠道门诊的开设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二、对象1、区县疾控中心2、医疗机构:县级以上的综合性医院、乡镇级医疗机构、达到一定规模的私立医院。

三、方法(一)市级检查由重庆市疾控中心组织实施。

每年至少一次,抽查全市一半的区县。

(二)区县级检查每年至少一次。

四、内容(一)区县疾控中心做好以霍乱为重点的肠道传染病防制工作,组织好应急队伍,完成培训演练及物资储备工作,详见附表1。

(二)医疗机构在每年的5-11月必须开设规范的肠道门诊,按照要求监测以霍乱为重点的肠道传染病疫情。

1、组织落实。

建立以霍乱为重点的肠道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建立肠道门诊工作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等。

2、培训和宣传。

对相关医务人员进行以霍乱为重点的肠道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培训。

流行季节开展以霍乱为重点的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

3、肠道门诊设置。

设置规范的预检分诊。

设置规范的肠道门诊区,1 / 9要求便于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4、霍乱监测与报告。

及时对可疑病例进行监测和报告。

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见附表2,乡镇医疗机构见附表3.五、附件附表1 疾控中心霍乱防制工作检查表附表2 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霍乱防制工作检查表附表3 乡镇级医疗机构霍乱防制工作检查表2 / 9附表1疾控中心霍乱防制工作检查表一、组织领导(10分)1、组长由中心主任或分管副主任担任(5分):是□否□得分2、成员组成及职责(5分,缺1个扣2分,扣完为止):流病□、检验□、消杀□、办公室□、后勤□,得分二、培训(20分)1、内容(12分,缺1项扣3分):通知□、签到册□、资料□、总结(简报)□,得分;2、覆盖率(8分):乡镇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单位数个,实际培训单位数个,覆盖率为,得分(覆盖率100%得8分,90%≤覆盖率<100%得6分, 80%≤覆盖率<90%得4分, 60%≤覆盖率<80%得2分,<60%不得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霍乱防治手册》(第六版 )再 解 读



修订的需求 修订的指导思想 修订过程



调整的内容
新版特点 重点知识


修订的需求
一、社会经济背景
(一)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大众食品消费方式变化
食品质量提高、改水逐步推进 存在的问题 1. 农村聚餐,街头摊点消费,卫生管理成为问题 2. 流动人群 可能不是形式改变,但存在程度的变化
副霍乱防治手册 副霍乱防治手册 副霍乱、霍乱防治手册 霍乱防治手册 霍乱防治手册 霍乱防治手册
修订的原则
与时俱进
明晰的操作性
技术更新
与相关法规的配合
修订过程
2011年11月23-24日 启动会 介绍修订工作背景和要求、确定提纲,分配工作,编写组返各 单位编写。 2012年1月9-10日 第一次统稿会 针对汇总初稿进行逐章节讨论,确定修改内容,编写组人员返 各单位编写。 2012年3月15日-16日 第二次统稿会 针对汇总第二稿稿进行逐章节讨论,确定修改内容,编写组人 员返各单位编写。 2012年5月8日-19日 主要人员整理形成讨论稿用于专家讨论。 进一步完善 主要编写单位:中国CDC、江苏CDC、广东CDC、山东CDC、浙江 CDC、云南CDC、北京地坛医院
流行特征
地区分布 沿海、沿河的水网地区易发 水体是重要的贮主 河口地区的水体由于富含几丁质,更适宜于霍乱的生长 盐碱地区风险高于非盐碱地区 地方性生活习惯、经济因素、卫生保健能力的影响 时间分布 高峰7-10月 人群分布 因受威胁人群特征变化 流行形式:散发、暴发、长时期流行
概论
霍乱流行的影响因素
第六版
新 旧 版 组 织 结 构 比 较
第三章 调查处置
第一节 流行病学调查 第二节 控制措施 第三节 消毒处臵
第四节 防制效果评价与疫点、疫区解除
第五版
第三章 病原学与检验诊断 第一节 病原学 第二节 检验诊断 第三节 新技术的应用 第四章 临床学 第一节 发病机理与临床解剖
新改版提纲
第四章 实验室检测 第一节 实验室组织分工 第二节 实验室检测 第三节 实验室生物安全 第五章 诊断与治疗 第一节 临床表现
第二节 临床表现
第三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二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
第三节 治疗
第四节 治疗
附表附件
第四节 隔离区室的卫生与消毒
附表附件
新 旧 版 组 织 结 构 比 较 续
( )
调整的内容
1. 五版“概述”和六版“概论”部分
从病原、感染与治疗、流行、预防控制进行简述。
更新了疫情概况,分成国内、国际两部分介绍。 将流行病学、病原学、发病机理作为基本知识一并介绍,尤其将病原
新版介绍及调整的内容 新 旧 版 组 织 结 构 比 较
第五版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章 概论
第六版
第二章 流行病学与预防控制措施 第二章 监测与预防 第三章 病原学与检验诊断 第四章 临床学 第三章 调查处置 第四章 实验室检测 第五章 诊断与治疗
新版介绍及调整的内容
第五版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流行病学与预防控制措施 第一节 流行病学 一、流行环节 二、影响流行的因素 三、流行特征 四、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第二节 预防控制措施 一、经常性预防控制 二、发生疫情后的防制措施 三、防制措施的效果评价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流行病学(1传染病、2传播途径、3人 群易感性、4流行特征、5影响因素) 第二节 病原学 第三节 发病机制 第二章 监测与预防 第一节 组织管理 第二节 监测 第三节 经常性预防措施 第四节 重大自然灾害中灾区的霍乱预防控制 第五节 边境地区霍乱疫情监测与防控
1989-2010:各洲报告至WHO的霍乱病例数
修订的需求
海地霍乱, 2010-2011
大灾之后可能有大疫,霍乱在欠发达地区仍可能造成大范围播散
自2010年10月20日 至2011年 9月18日, 报告: 452,189例 死亡: 6,334 其中住院: 240,323
From: MSPP, Haiti and PAHO
概论
霍乱预防控制(精华重点)
原则:早小严实 主要措施:早发现、隔离、救治 辅助性措施——疫苗接种
重点知识
谢谢!
增加了实验室生物安全内容。
调整的内容
5. “第五章 诊断与治疗”部分
临床诊断:原则性,贴合实际操作。 治疗:更新了药物,更新了一些治疗方案。 隔离区室的卫生与消毒:从第五版的附件提至本章,突出院内扩散 的控制、其对公共卫生防控同样有意义。
特点
体现技术新进展 突出实用和操作性 便于根据实际工作清晰查阅
方式进行了更新。
调整的内容
4. “第四章 实验室检测”部分
将病原学内容提前,本部分延续上面,
只是工作和操作。
规范了检测流程。 增加了新的常用技术(包括核酸检测、
现场快速检测)、删除了不常用、非规 范的技术方法。
增加了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溯源分析等
的分子分型技术。
更新了药敏检测方法。
修订的需求
四、当前霍乱的流行形势 (国内)
(一)流行高峰及间隔,可能的威胁?
(二)当前条件下,仍出现几次长时间播散,而不是短暂的偶然暴发 (三)聚餐暴发以及海产品问题 (四)周边国家持续存在霍乱流行
第一版 第二版 第三版 第四版 第五版 第六版
1962年 1964年 1982年 1987年 1999年 2012年
自然因素 - 生物学因素 菌型、产毒性、自然生态…… - 环境因素 气候因素 地理因素 自然灾害
重点知识
社会因素 - 贸易与人口活动 - 卫生设施与服务 - 饮用水安全 - 食品安全 - 战争 提供适宜的医疗服务、采用行为干预措施、改善饮水卫生和生活 卫生设施、动员社区参与等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霍乱防治措施。
(二)医疗条件和人群就诊行为——可能影响霍乱病例的早发现、多发现
1. 就诊病人(包括非腹泻病人)基数大 2. 就诊率可能较低 3. 基层医疗机构设臵的加强带来病例报告规范性问题
4. 门诊费用高
5. 腹泻病人可自行购买和使用抗生素
修订的需求
二、新政策法规和标准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规定
第五版执行以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与处臵相关法规、指南的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年12月1日修订实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3年5月9日公布实施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2006 年2 月28 日公布实施 《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2011年10月5日修订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 2009年7月20日实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2003年实施 《霍乱诊断标准》(卫生行业标准WS289-2008)2008年8月1日实施
(国际)
2010年,48个国家报告317,534例,死亡7,543例,病死率CFR 2.375% 2011:58个国家报告 589,854 例,死亡7,816例,病死率 1.3%。 全球目前仍处在霍乱第七次世界大流行中。
1961-2010:全球报告至WHO的霍乱病例数
修订的需求
四、当前霍乱的流行形势 (国际)
学和发病机制从检测、临床章节提升至前,避免连贯的工作部分被基础 知识隔断。
病原学和临床机理等,均是与流行病学和控制相关的内容,而不是内
容全面的教科书。
调整的内容
2. “第二章 监测与预防”部分
将常规的疾病监测与疫情调查处臵分开。 本章强调:工作组织管理、监测、经常性预防措施以及特殊情况下的监
调整的内容
3.“第三章 调查处置”部分
霍乱疫情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强调突
发事件应对。单独成章节。
结合了当前相关法规、条例和工作。
扩展了原版的流行病学调查部分,按照当
前的疫情流行病学调查程序进行了扩充,增 强了操作性。
强调个案调查的细致性、对接触环节的追
溯。
消毒部分单独列出,按当前新的消毒处臵
其他
修订的需求
三、我国疾病防控能力增强
(一)疾控机构的能力建设
(二)新技术发展与应用
检测技术 监测技术:流行病学,实验室
修订的需求
四Hale Waihona Puke 当前霍乱的流行形势700000 600000 报告病例数 500000 400000 300000 200000 100000 0
61 65 75 85 95 5
测与防控,包括灾区和边境地区的霍乱预防控制。 监测:分出了“疫情监测”、“重点人群监测”、“危险因素监测”、 “实验室监测”。 “疫情监测”:病例发现-报告-个案调查。 暴发发现-报告-调查。来自病例发现、报告和调查, 符合实际工作。 “实验室监测”:新增内容,突出了流行病学调查整合实验室检测、 分子分型的重要性。 经常性预防措施:有更新。 增加了灾区卫生应急工作及边境地区输入霍乱疫情监测与防控。 根据实际情况,列出了肠道门诊和感染性疾病科。
较好的外部工作衔接
法规、当前监测工作、信息库、现有其他网络工作、其他部门
概论
重点知识
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潜伏期带菌者、病后带菌者、健康带菌 者) 人类是霍乱弧菌已知且唯一的自然宿主(Host) 水生动物也可带菌,但仅仅是霍乱弧菌的贮主(Reservoir)
传播途径:水、食物、接触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