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地下水监测技术与管理比较研究_杨建青

合集下载

关于我国地下水监测与预测预报研究的几点思考

关于我国地下水监测与预测预报研究的几点思考

土资源部门共同提出了《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方案,拟通过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形成 一个集地下水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及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系统,提升国家地下水监测 信息系统的现代化水平,实现国家对全国主要平原区地下水动态的有效监测以及对重点区域的实
时监控,为各部门和社会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地下水动态信息和决策支持。《国家地下水监测
4对地下水监测前景的几点认识
联合国在1992年发表的2l世纪宣言中明确强调:“水文循环信息,包括水质和水量是有效管 理水资源的基础”;联合国水资源开发保护署认为:一个国家水资源监测站网的完善程度是目前衡 量其水资源是否可持续利用的唯一尺度‘4l。水资源严重短缺和水污染加剧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 的突出问题之一。我国水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迫切需求为地下水监测工 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作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保护基础的地下水监测是
2地下水监测现状
我国的地下水监测是根据水资源管理的需要自然发展起来的。众所周知,地表水与地下水是 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是自然界水循环的重要环节,必须作为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系统,统一观 测。因此,长期以来,地下水监测一直是水文基本监测项目之一。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地下水监测 就是水利水文部门一项重要监测工作,用于了解地下水与地表水体(河道)间的补给转换关系,现 存有零星资料。新中国成立后,水利部门自20世纪50年代起开展系统的地下水监测工作,先后经 历了50、60年代的起步阶段、70、80年代的大规模全面发展阶段和90年代的稳步提高阶段,全国 地下水监测与管理走向正规化。目前,全国已建成一定规模的地下水监测站网,具备较为完整的 管理监测机构,在站网(监测)体系、技术标准、管理队伍等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基础,部分地区还开 展地下水自动监测并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此外,国土资源、农业、建设等部门也根据各自业务需要开展有关地下水监测。与其它部门相 比,水利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的地下水专业监测机构较完整,监测历史长、专业站点数量多、控制 范围广。

地下水监测技术研究

地下水监测技术研究

地下水监测技术研究地下水是我们地球上不可或缺的水资源之一,对于保障生产和生活的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地下水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出现了过度开采、污染等问题。

因此,对地下水的监测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地下水监测技术是指对地下水体进行监测、管理、评估及预测预警的技术手段。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下水监测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一、地下水监测技术的分类地下水监测技术根据不同的监测目的,可以分为水位监测、水质监测和水量监测三类。

水位监测是指通过监测井或水位观测点来获取地下水位的信息,以反映地下水的变化趋势和水动力特征。

水质监测是指通过采集不同深度、不同位置的地下水样品,并对其进行化学分析和物理性质测试,以了解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污染情况。

水量监测是指通过监测井或水位观测点的水流量和地下水位变化,来计算地下水的含水层厚度及其含水量等水量信息。

二、地下水监测技术的方法1、传统地下水监测方法传统的地下水监测方法主要包括钻孔监测、物探法和地下水井监测等技术手段。

钻孔监测是通过钻孔到达地下水层,在井中添加或抽取水样进行物理和化学检测以验证地下水的存在和状况。

物探法是利用雷达波、电磁波等物理手段,在地表上完成地下水、地下岩石、土壤的物理物性探测。

地下水井监测是通过开井,将监测管或带井设备安装在井孔中,来获取地下水位、水质等信息。

2、现代化地下水监测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代化地下水监测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其中,无线电网络、气象观测技术、卫星遥感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得到广泛应用。

无线电网络技术是指在地下水监测点附近的无线电信号的传播和反射中,利用这些信号信息来提取地下水信息。

气象观测技术是指通过观测天气、气象要素、土壤湿度等气象信息,来预测地下水位和水资源利用情况。

卫星遥感技术是通过卫星同步行星轨道,对地表和地下资源进行遥感观测和数据分析。

人工智能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的图像识别、模式识别和神经网络算法等方法,进行地下水资源的监测和管理。

国内外地下水监测技术与管理对比

国内外地下水监测技术与管理对比

国内外地下水监测技术与管理对比地下水是许多国家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

但是长期以来,人类对地下水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许多国家普遍面临一个突出的问题,即当开发利用地下水时,相当的数据非常匮乏。

而目前国内外地下水监测根据各自的特点具有相应的技术与管理,主要有站网分类、站网布设和密度、监测内容和要求、监测方式和技术几方面的差异。

站网分类世界许多国家对地下水的监测站网有明确的分类,分类方法主要有两种:根据监测目的;根据管理权属。

根据《地下水监测规范》,我国地下水监测站网按监测目的分为基本站、统测站和实验站;按监测方式将基本监测站分为人工和自动监测站两类;按管理模式将水位、水质基本监测站分为国家级监测站、省级行政区重点监测站和普通基本监测站。

站网布设和密度《欧盟水框架指令》对地下水监测站网的布设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1)多层含水层同一位置每个含水层都应有监测井;考虑含水层的空间不均匀性,要求每个含水层应划分为特性相同的各个水文地质单元,每个单元至少应有一个监测井;(2)监测井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空间不均匀性的尺度范围;(3)监测井群的分布应垂直于边界;(4)监测井群的分布应垂直于河流,覆盖补给与排泄的区域;(5)生产井可用于水质取样,不能用于地下水位监测;开采井可考虑转化为监测井;(6)努力监测到地下水的空间变化趋势,为地下水数值模拟提供便利;(7)水位和水质监测应在同一位置;(8)考虑便于监测的条件,首先消除短期水位波动的影响。

我国站网布设主要从地下水的开发利用角度,除了对基本类型区监测外,对特殊类型区布设提出了详细分类要求。

站网布设密度主要取决于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和水化学方面的复杂性,反映国家的大小、人口密度、经济条件、地下水系统抗污染性、地下水开采程度和相关利益冲突以及环境保护优先权等。

监测内容和要求《欧盟水框架指令》提出的欧洲国家地下水监测内容主要是:(1)评价地下水水量水体状况;(2)估算跨界地下水流向流速;(3)验证地下水影响评价程序;(4)评价地下水动态长期趋势;(5)监测受威胁的地下水水体化学状况;(6)监测污染物浓度持续上升趋势;(7)评价这种上升趋势的逆向变化。

关于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

关于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

关于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地下水是地球上珀岩层中的水,是地球上储存量最大的淡水资源之一,对人类生产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地下水环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污染和破坏,严重威胁到了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对地下水环境进行监测、评估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监测体系和方法。

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监测参数的选择、监测技术的敏感度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有必要对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更好地保护地下水资源,实现地下水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1.2 研究意义地下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地下水环境受到了日益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对地下水环境进行监测与保护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人民健康:地下水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水源之一,地下水的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

通过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可以及时发现地下水中的各种污染物,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保障人民的安全用水。

2.促进可持续发展:地下水是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地下水的质量与数量直接影响到各行各业的发展。

通过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可以及时了解地下水资源的状况,合理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生态环境保护:地下水与地表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相互联系,地下水的污染不仅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同时也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通过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可以全面了解地下水环境的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保护,维护地下水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 正文2.1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概述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安全。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在地下水资源保护和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下水动态监测技术现状与发展

地下水动态监测技术现状与发展

地下水动态监测技术现状与发展地下水动态监测技术是指通过不同的方法和仪器设备对地下水的水位、流量、水质、水温等参数进行连续、自动、实时地监测和记录的一种技术手段。

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对其监测和管理是保障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对地下水动态监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进行探讨。

地下水动态监测技术的现状地下水动态监测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地下水动态监测技术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进展。

目前,地下水动态监测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地下水位监测技术:地下水位是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基本参数之一,常用的监测方法有水位测量井、压力水位计和激光测距仪等。

近年来,随着微波无线电传输、卫星导航和遥感技术的发展,地下水位监测技术在测量精度、实时性和自动化程度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

2. 地下水流监测技术:地下水流的速度和方向对于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常用的地下水流监测技术包括瞬时水位法、稳态法和示踪法等。

瞬时水位法主要通过观测井中的水位变化来间接测量地下水流速;稳态法则通过边界条件和水位变化来计算地下水流速和流向;示踪法则是通过对示踪剂的注入和观测来推断地下水流速和流向。

3. 地下水质监测技术:地下水质是指地下水中有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对于地下水资源的可利用性和水环境的健康有重要影响。

地下水质监测主要通过采样分析和在线监测来实现。

采样分析常用的技术包括化学分析、生物监测和同位素分析等,而在线监测则主要通过传感器和仪器来实现对地下水质的实时监测。

地下水动态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需求的不断增加,地下水动态监测技术也在不断适应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引入,并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 无线传感器技术的应用:传统的地下水动态监测技术在数据采集和传输方面通常需要布设大量的测量仪器和传输线路,造成成本较高和施工难度大等问题。

而无线传感器技术可以实现数据的无线采集和传输,不仅可以降低成本和施工难度,还可以实现更广泛的监测范围和实时性。

南京市深层地下水开发及水位动态变化特征

南京市深层地下水开发及水位动态变化特征

南京市深层地下水开发及水位动态变化特征沈乐;郭红丽;张青;龚来存【摘要】选用南京地区近5年来的地下水水资源量和月地下水埋深,通过开采系数法分析南京地区地下水可开采潜力,研究地下水埋深动态变化趋势并分析变化原因。

研究结果表明:(1)南京地区地下水可开采潜力较大,在不大幅度影响开采潜力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放宽区域总开采量;(2)南京市63.2%深层地下水监测井代表区域地下水位随时间呈逐渐下降趋势,部分区域水位2014年有所回升;(3)提出了监测方式改革、监测站网调整等建议,为南京地区深层地下水资源优化管理提供参考。

%Underground water resources quantity and the buried depth of monthly groundwater from 2010 to 2014 in Nanjing was selected.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potential was analized by mineable coefficient method, and dynamic change characteristics and reason of water level of groundwater was analized. The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was more potential in Nanjing so that the min-ing of groundwater could be appropriate to encourage. The water level of 63. 2% deep groundwater decreased gradually with time from 2010 to 2013. The reform of the way of monitoring and monitoring network adjustment and so on was put forwar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deep ground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Nanjing.【期刊名称】《地下水》【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3页(P69-70,76)【关键词】深层地下水;开发;趋势分析;水位动态变化【作者】沈乐;郭红丽;张青;龚来存【作者单位】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南京分局,江苏南京210008;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南京分局,江苏南京210008;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南京分局,江苏南京210008;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南京分局,江苏南京2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74地下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饮用水源。

地下水监测与管理技术创新

地下水监测与管理技术创新

地下水监测与管理技术创新一、引言地下水作为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对于人类的生活、农业生产以及生态环境的平衡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下水面临着污染、过度开采等诸多问题。

为了有效地保护和管理地下水资源,地下水监测与管理技术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二、地下水监测技术的创新(一)传感器技术的应用传统的地下水监测方法往往依赖人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不仅费时费力,而且难以实现实时监测。

如今,随着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高精度、高灵敏度的传感器被应用于地下水监测中。

例如,压力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水质传感器能够快速检测地下水中的各种化学物质和污染物的浓度。

(二)物联网技术的融合物联网技术的出现为地下水监测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通过将传感器与物联网平台连接,可以实现对地下水数据的远程采集、传输和分析。

监测人员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获取地下水的实时信息,大大提高了监测的效率和及时性。

(三)卫星遥感技术的辅助卫星遥感技术在地下水监测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分析卫星图像中的地表特征、植被覆盖等信息,可以间接推断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变化情况。

此外,利用重力卫星还可以测量地球重力场的变化,从而反演地下水储量的变化。

(四)智能化监测系统的发展智能化监测系统不仅能够自动采集和传输数据,还能够对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自动识别异常情况并发出警报。

例如,通过建立地下水水位和水质的预测模型,可以提前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为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三、地下水管理技术的创新(一)地下水数值模拟技术地下水数值模拟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地下水的流动和溶质运移过程。

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数值算法,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地下水资源的变化趋势,为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基于风险的管理方法传统的地下水管理往往侧重于对现状的评估和控制,而基于风险的管理方法则更加注重对未来潜在风险的预测和防范。

我国地下水监测现状分析与展望_王爱平

我国地下水监测现状分析与展望_王爱平

第6期摘要:本文对我国地下水监测站网、监测技术、监测管理等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针对目前地下水专用监测井稀少、密度低、监测技术落后、信息服务能力薄弱等突出问题,结合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项目,就如何加强地下水监测站网、提高地下水信息采集与传输水平和信息服务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展望,对提高我国地下水监测工作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地下水;监测;现状分析;展望中图分类号:X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852(2010)06-0053-04我国地下水监测现状分析与展望王爱平1,2,杨建青1,2,杨桂莲1,2,章树安1,2(1.水利部水文局,北京100053;2.水利部地下水监测中心,北京100053)水文JOURNAL OF CHINA HYDROLOGY第30卷第6期2010年12月Vol.30No.6Dec .,2010收稿日期:2010-03-10作者简介:王爱平(1953-),女,江苏南京人,高级工程师,从事水文气象设计工作。

1引言地下水不仅是我国城乡生活和工农业用水的重要供水水源,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维系生态系统的重要要素,是自然生态系统及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增长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地下水的不可替代作用日益凸现,尤其是在地表水资源短缺的北方地区和南方水质型缺水地区,地下水的资源功能更加突出,是这些地区主要的生活和生产供水水源。

目前,我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供水依赖地下水,用于农业灌溉的地下水占地下水开采量的50%以上,自21世纪以来全国地下水年开采量持续超过1000×108m 3,地下水开采量居世界第三位。

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提供了重要保障。

但是,由于一些局部地区开采量超过了地下水可开采量,造成地下水采补失衡,导致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并引发地面沉降、生态环境退化、地下水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为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恢复,需要加强地下水的动态监测和分析预测,为水资源统一调度、合理配置、生态保护等提供决策依据,实现对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等方面的做法进行系统的对比和分析,以期寻找差距、借鉴经验,并对如何提高和促进我国地下水
监测与管理工作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地下水;监测技术;管理;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P64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0852(2013)03-0018-07
1 引言
地下水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 是经济社会可持 续发展的基础。 根据《世界水评估计划》(UN/WWAP, 2003), 世界上大约 98%的液态淡水储存在地下含水 层中, 全球有超过 15 亿的城市居民依赖地下水生活, 地下水是许多国家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 与地表水相 比,地下水分布范围广、分布相对均匀;地下水不易受 季节等因素影响,供水保证程度高,是抵御干旱的主要 手段; 地下水水质一般要优于地表水, 开发成本比较 低。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埋 藏于地下不被人们直接发现等特点, 人类对地下水缺 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许多国家普遍面临一个突出的 问题,即,当开发利用地下水时,相关的数据非常匮乏。 一般来说,由于收集地下水数据的成本比地表水高,其 专业技术花费大,在大多数国家,地下水水量与水质方 面的数据比地表水要少得多。
开发利用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然 而,由于一些地区地下水不合理开发,造成局部地区地 下水采补失衡,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引发地面沉降、地 下水污染、生态环境退化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迫切需 要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 开展地下水动态模拟和分析 预测,全面加强对地下水的管理,以掌握地下水数量和 质量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 科学合理配置地下水资 源,实现对地下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
相比之下, 国外主要根据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的站 网布局可以很好地掌握地下水内在的运移规律和变化
特性,站网布设更加科学、合理。 我国水利部门主要从 水资源开发利用出发进行站网布设, 在一定时期内可 以更好地与生产需要结合起来, 但随着地下水开发利 用程度的变化,一些监测站点可能会失去其原有功能; 同时由于地下水的运移变化还主要受水文地质条件的 制约,不利于全面监控地下水的自然特性变化。 2.2.2 站网布设密度
各国对地下水监测站网的布设都有严格要求。 《欧 盟水框架指令》(Water Framework Directive, WFD)[6]对 地下水监测站网的布设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如下:
(1)对于多层含水层,要求在同一位置应考虑每个 含水层都要有监测井;考虑含水层的空间不均匀性,要 求每个测网: 由供水系统负责。
局部性监测网:
有全国地下水质监测网。
20
水文
第33卷
元,每个单元至少应有一个监测井。 (2)考虑水文地质条件的连续性,要求监测井之间
的距离应不小于空间不均匀性的尺度范围。 (3)考虑覆盖边界条件的需要,要求监测井群的分
布应垂直于边界。 (4)考虑水文应力范围,要求监测井群的分布应垂
主要用于收集基础数据对水资源 地区或地方机构共同负责。
参考监测网:
水质监测站网
进行管理。
全国标准监测网: 主要用于分析水量水质与地质地 形和气候条件的变化关系。
地方监测网: 主要与自治区水利工程联系。
全国性监测网: 由丹麦数据中心 GEUS 负责。
区域性监测网: 注重地下水开发过程中的监测。
地区性监测网: 由县级负责; 规划不同部门使用地下水; 负责(水质)数据收集、评价和报告。
国家 中国
美国 荷兰 英国 瑞典 丹麦 原苏联
表1 我国与部分国家地下水监测站网分类对比 Table1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on groundwater monitoring network classification
分类
备注
基本站(专用站): 政府管理; 主要用于收集基础数据对水资源 进行管理; 长期监测。
摘 要:受自然地理、气候环境和经济社会等影响,不同地区、各国之间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程度不同,
对地下水的监测管理差别很大。 作者在系统收集整理欧美等主要国家地下水监测管理的有关论文和成
果基础上,结合多年从事地下水工作的实践与心得体会,根据我国地下水监测与管理的实际情况,就我
国与欧美等主要国家在地下水监测网布设、监测技术方法、监测数据处理和信息成果应用、地下水法规
我国是一个人均水资源短缺的国家, 地下水是工 农业生产和城乡生活的重要水源。 在我国 660 多个建 制市中,利用地下水供水的有 400 多个;地下水灌溉面 积占耕地面积的 40%以上;北方农村普遍利用地下水 作为饮用水源。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中国经济发展 和人口增长,用水量也在日益增长,自 21 世纪以来,我 国地下水年开采量持续超过 1 000×108m3 [1]。 地下水的
一般 1 次/周
2~6 次/年
地下水水质 站网密度 (个/100km2)
0.01 监测区 0.1 由不同地区、不同地方 或不同流域的监测网组成
《欧盟水框架指令》提出的欧洲国家地下水监测主
国家
中国 美国
法国
瑞典 芬兰 丹麦 英国 荷兰 比利时/弗兰德斯 德 国 /Bavaria 匈牙利 西班牙
表2 我国与部分国家站网密度对比 Table2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on groundwater monitoring network density
2 国内外地下水监测技术与管理比较
2.1 站网分类 世界许多国家对地下水的监测站网都有明确的分
类,其分类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监测目的;二是 根据管理权属。 如丹麦有全国地下水量监测网和全国 地下水水质监测网, 并将地下水位监测站网分为地方 性监测网(由供水系统负责)、地区性监测网(由县级负 责)和全国性监测网(由丹麦数据中心 GEUS 负责)。 美 国把地下水监测网分成两类, 第一类为水文地质基准 网, 其主要目的是研究水资源以及审核与地表水地下 水的形成有关的各种科技问题; 第二类为建立在各个 工程项目上的设计网,用来解决设计中的具体问题。但 是美国没有国家地下水监测站网, 地下水监测站网由 各州管理,各州的实际情况也各不相同。
站网布设密度主要取决于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和水 化学方面的复杂性。 一般而言,含水层特性、地下水开采、 水资源与土地利用状况、 人力资源等因素都可以作为站 网设计的参考因素。 此外,还需考虑经济成本等因素,地 下水水质基本站网密度通常要比地下水水位站网低。
对欧洲 10 个国家的调查表明, 地下水水位站网密 度, 各国从 0.02/100km2 到 10.70/100km2 个测站不等,荷 兰为世界上地下水监测站网密度最高的国家;地下水水质 站网密度, 各国从 0.02/100m2 到 1.61/100 km2 个测站不 等。 我国与部分国家站网密度与监测频次对比见表 2。
第33卷 第 3期 2013年6月
水文 JOURNAL OF CHINA HYDROLOGY
Vol.33 No.3 Jun., 2013
国内外地下水监测技术与管理比较研究
杨建青 1,2,章树安 1,2,陈 喜 3,杨艳燕 1,章雨乾 3
(1.水利部水文局,北京 100053;2.水利部地下水监测中心,北京 100053;3.河海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8)
工程项目设计网: 主要用于工程设计。
长期监测。
基本站: 国家和政府层面; 主要用于规划管理; 长期监测。
专用站:
非政府层面; 主要用于特定目的 (如,评价或监测 某个区域的地下水系统); 短期监测。
临时站: 科研院所层面; 主要用于研究目的; 短期监测。
国家监测网:
英国河流管理机构负责;
地方监测网:
受自然地理、气候环境和经济社会等影响,不同地 区、各国之间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程度不同,对地下水 的监测管理差别很大。近年,联合国机构和各国政府以 及有关科研人员在地下水监测与管理方面开展了大量 的实践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作者在收集整理欧美等 主要国家地下水监测管理的有关论文成果和 《国外地 下水监测与管理》书稿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从事地下水 工作的实践与心得体会, 根据我国地下水监测与管理
站网密度的不同反映了国家的大小、人口密度、经 济条件、地下水系统抗污染性、地下水开采强度和相关 利益冲突、以及环境保护优先权的不同。国外主要发达 国家站网密度普遍高于我们国家, 特别是地下水开发 利用程度高的国家或区域,其站网密度明显较高。我国 站网密度与美国相近,但是监测能力相对薄弱,最突出 的一个问题是缺少专用监测井。 2.3 监测内容和要求
站网密度 (个/100km2) 监测区 0.37 监测区 0.3
监测区 1.6
0.11 0.02 0.15 监测区 1.2 10.70 1.61 1.00 2.27 1.95
地下水水位
监测频次
一般 1 次/5 天 自动监测 1 次/天,人工监测按实际变化
主要取决于含水层的水文地质 和水化学方面的复杂性 2 次/月 26 次/年 1 次/月 一般 2~12 次/年 一般 2 次/月
目前,全国水利(水文)部门共有地下水监测站 24 515 处,其中,基本监测站 12 859 处(10%左右兼水 质监测任务),初步形成了覆盖北方各主要平原区的地 下水监测站网。但我国地下水监测与管理总体比较薄 弱,还存在着站网布局不完善、地下水监测站网密 度总体偏低、缺乏地下水专用监测井、监测技术手 段落后、信息分析服务能力弱、法规保障机制不健全 等 问 题 [2]。
直于河流,覆盖补给与排泄的区域。 (5)考虑对现有地下水井的利用,提出生产井可用
于水质取样,但不能用于地下水位监测;开采井可以考 虑将其转化为监测井。
(6)关于含水层的几何结构,要求应努力监测到地 下水的空间变化趋势,为地下水数值模拟提供便利。
(7)关于地下水井的协同定位,要求水位和水质监 测应在同一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