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合集下载

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

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

导学案:寡人之于国也【学习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学习流程】一、文学知识简介1、走近作者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的又一代表人物,元文宗封为“亚圣”,后世并称“孔孟”。

孟子曾把孔子重道德修养的“仁”发展成他的政治理论“仁政”,主张施“王道”,行“王道”,即“省刑罚,薄税敛”,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

“仁政”的政治理论是“民本论”,哲学理论是“性善论”。

曾游说各国,讲“唐、虞、三代之德”,但“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因此他被诸侯认为是脱离实际,加之孟子自己的知识分子的傲骨,不肯趋炎附势,故他的主张不曾被诸侯采纳。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著书立说,有《孟子》七章传世。

2、了解作品《孟子》现存七章,分别是《梁惠王》《公孙丑》《腾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汉代赵歧注释《孟子》,把每篇都分为上下两部分。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孟子》以雄辩著称,文势磅礴,感情激越。

3、熟悉背景战国中期,各诸侯国的统治者都在讲究变法革新,富国强兵,合纵联横,互相攻伐。

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离娄上》);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社会兵员缺乏,劳力不足。

各诸侯国也就处心积虑的争夺人力。

梁惠王也不例外,他采取了一些体恤百姓的措施,以求吸取人力资源,但收效甚微,故有“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却“民不加多”的疑问。

孟子借梁惠王的疑问,或说是心理需求,宣传自己“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4、文体知识(1)诸子散文:所谓“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春秋战国时主要学派有十大家——儒家,代表人物是孔丘、孟轲、荀卿;墨家,代表人物是墨翟;法家,代表人物是商鞅、韩非;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周;农家,代表人物是许行;名家,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杂家,代表人物是吕不韦;纵横家,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此外,还有阴阳家、小说家。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学习目的1.学习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学习方法诵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内容一、走进作者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

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

之所以会这样,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说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

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二、孟子名句填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恻隐之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富贵不能淫,,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三、熟读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ǎo 〔〕〔3〕鸡豚〔〕狗彘〔〕之畜〔〕〔4〕数〔〕罟〔〕不入wū 〔〕池〔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ì〔〕之义2.学生分角色朗读(请学生留意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四、结合注解朗读,理解文意。

按学习小组,学生遇到问题,向小组其他组员提出,组内自行解决,如解决不了,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3.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全文构造自然呈现。

1段2、3、4段5、6、7段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局部主要内容(不要求准确,允许存在出人)。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2.掌握“数、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

3. 背诵课文●教学重点理解孟子“仁政”思想,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

●课时安排4课时第二课时[学习任务]1.疏通并掌握课文1-4段文意。

2.理解梁惠王谈论的“民不加多”话题及其历史意义。

3. 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

4. 熟读并背诵课文1~4段。

[学习过程]一、结合注解朗读,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按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组内讨论,翻译课文1-4段,重点看下面几句翻译的对吗,看哪组翻译的争取率高。

读一读,译一译,比一比。

)(一)第1段(分小组齐声朗读第一段,给读得好的小组加分鼓励,然后比赛翻译)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翻译)河内这个地方发生凶杀案,(我)就把这里的百姓移到河东这个地方,把河东的粮食移到河内。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第2-4段(自由朗读2-4段)1.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翻译)咚咚咚敲响战鼓,双方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激烈交战,(一些士兵)扔掉盔甲拖着兵器走掉了。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翻译)或者逃跑了一百步停下,或者逃跑了五十步停下。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教案一、教课目的:1、学习本文比喻鲜亮,善用排比,对偶,加强文章气概的特点2、掌握孟子的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3、理解孟子主张行德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踊跃思想二、教课要点:理解孟子的“德政”思想三、教课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概充足的论辩方法四、教课方法:讲解法、议论法、多媒体教课法【知识链接】一、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子》一书全面反应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以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直被以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代将他和孔子并称。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保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代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点。

第一是擅长雄辩,拥有气概充足、感情激烈、笔墨舒畅的风格;采纳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争辩,逻辑谨严。

此中最多的是各样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发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巧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说事理,争辩是非。

二、创作背景:《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题目是编者加的。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此刻争于气力。

” (《韩非子 ?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

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停;人民徭役沉重,风口浪尖,危在旦夕;社会杂乱,礼法崩坏,世风倾颓,激烈动乱。

势力与暴力被尊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一致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 361 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今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在梁惠王中后期,因为魏国在几次重要战斗中惨遭失败,失掉了往日的富强。

公元前 334 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复兴魏国齐集人材。

孟子被“招贤”应邀到达魏国。

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大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寡人之于国也》原创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原创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三维目标】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掌握有关句式的特点;3、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教学重点】落实文言知识,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学法指导】《寡人之于国也》选自总体特点【知识链接】1、关于“四书五经”儒家思想讲究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就是认识世界;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改造世界;诚心、正意、修身就是做人。

儒家经典首推“四书五经”,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多存于其中。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2、关于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主要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轲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

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公孙丑上》)。

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

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

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滕文公上》)。

性善论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

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

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因此,又叫“良知”、“良能”。

后天教育至关重要孟轲认为人的本性虽然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还必须通过教育,加强道德修养,尽量去扩充和发展这些“善端”。

他主张只要人们不断地探索内心的“善端”,就会通过对人性的了解而达到对天命的认识。

寡人之于国也 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 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2、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学习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学习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Ⅰ.预习案一、助读资料1.作者名片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中期邹国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

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

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

《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①善于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

②善设机巧,引人入彀,先纵后擒,使人无法躲避。

③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

2.写作背景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夺域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域以战,杀人盈域”;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

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

劳力不足,问题十分突出。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梁惠王也不例外,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答案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答案【学习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水滴石穿·夯实基础】1、关于孟子,你知道多少?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民本”、“仁政”。

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

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借助字典与注解,疏通文意,正确翻译课文。

4、课前检测: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王好(hào )战弃甲曳(yè )兵而走谷不可胜( shēng )食也数罟(cùgǔ )不入洿(wū )池养生丧(sāng )死无憾鸡豚( tún )狗彘(zhì )之畜( xù ) 庠序( xiáng )孝悌( tì)然而不王( wàng )者涂有饿莩( piǎo )5、合作讨论归纳本文的文言现象通假字1.直不百步耳(通“只”,只是,不过)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头发花白)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1)填然鼓之〖鼓〗打鼓(2)树之以桑〖树〗种植(3)七十者衣帛食肉〖衣〗穿(4)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5)王无罪岁〖罪〗归罪动词作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的人,死去的人)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使……迁移)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申之以孝悌之义树之以桑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宾语前置未之有也判断句非我也,岁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固定句式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罢了,那还是……)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有的……)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与……有什么不同呢?)二、合作探究【审问·慎思】1.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明确:“民不加多。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2.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3.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知识导学】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

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2.《孟子》简介:《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3. 背景资料:《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

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

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一、孟子与《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

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

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

与《论语》相比,初具论说文的特征。

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

《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

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

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

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

《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

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

《孟子》还善于运用比喻来说理。

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列。

二、背景简介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

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

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 334 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 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

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

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三、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

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2.邦国的主权在民
孟子与梁惠王谈话,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

”梁惠王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梁惠王问:“孰能与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与也。

”(《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君王不嗜杀戮,那么,天下没有不愿意把政权交给这个君王的人。

在孟子看来,一个政权的建立是要通过百姓认可的。

3.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
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还有,齐宣王问孟子:“汤放桀。

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回答:“于传有之。

”齐宣王问:“臣弑其君,可乎?”孟子回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

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在孟子看来,国君对臣民不仁,臣民对国君也可不义;国君既“贼仁”,又“贼义”,则臣民就可以诛此独夫,这是合情合理的。

这一点,比起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来,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

4.政事以民为归宿
孟子对梁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孟子•梁惠王上》)那么,“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虽然孟子的主张归根到底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权利,但是,在春秋战国时代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5.用人以民意为准
孟子说:“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孟子•离娄上》)又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孟子•梁惠王下》)孟子主张选拔某些人,革除某些人,杀掉某些人,光听左右大臣及诸大夫的话不行,应以“国人”的意见为出发点,这种观点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6.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孟子主张君王应做到“不扰民”,反复强调“不违农时”“勿夺其时”的重要性;又分析君与民的相互关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君王只有“与民同乐”,才可以“王天下”。

7.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齐宣王说:“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孟子认为有小勇,有大勇。

“文王一怒而安天下”,这是大勇,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

齐宣王又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孟子说:“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齐宣王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孟子称赞周初古公亶父带着他的妻子姜氏到岐山之下。

并说:“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孟子•梁惠王下》)
8.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

这种思想也是有积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