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精神》读后感1500字
《中 国文化精神》读后感

《中国文化精神》读后感《〈中国文化精神〉读后感》在翻开《中国文化精神》这本书之前,我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就像那被风吹散的云朵,零零散散,不成体系。
但当我真正沉浸其中,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神秘宝藏的大门,每一页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每一行都流淌着历史的长河。
书里提到的中国文化精神的丰富内涵,让我不禁回想起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就拿过年来说吧,这可是咱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之一。
一进入腊月,家里的长辈们就开始忙碌起来。
妈妈会把家里的角角落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边打扫还边念叨着:“腊月不扫尘,来年招瘟神。
”那认真劲儿,仿佛每一粒灰尘都是不吉祥的象征,必须统统赶走。
爸爸则忙着准备各种年货,去集市上跟摊主们讨价还价,买回来一堆堆的鸡鸭鱼肉、蔬菜水果。
我跟在他身后,看着他那熟练地挑选着物品的样子,心里觉得特别有趣。
到了年三十那天,一家人更是从早忙到晚。
爷爷亲自写春联,一笔一划,苍劲有力。
我在一旁好奇地看着,时不时还递上一张红纸,爷爷笑着说:“这春联啊,可有着大学问,字句里都藏着对来年的美好期盼。
”贴春联的时候,爸爸站在梯子上,我在下面给他递胶水、拿春联,配合得那叫一个默契。
“左边高一点,右边再低一点。
”我在下面指挥着,爸爸则根据我的指示调整着春联的位置,直到贴得端端正正。
年夜饭是最让人期待的。
奶奶在厨房里忙得热火朝天,一道道美味佳肴接连出锅。
那香味弥漫在整个屋子里,馋得我直流口水。
等到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看着满桌的丰盛菜肴,心里别提有多满足了。
大家互相说着祝福的话,笑声不断。
吃完饭,一家人坐在一起看春晚。
虽说现在的春晚有时候会被吐槽,但对于我们来说,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一种过年的仪式。
零点钟声敲响的时候,外面鞭炮声震耳欲聋,烟花照亮了整个夜空。
我兴奋地跑到院子里,看着那绚丽多彩的烟花,心里充满了喜悦。
这些看似平凡的过年习俗,其实正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生动体现。
它蕴含着对家庭的重视,对团圆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再想想平日里,邻里之间的相互关照,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部分。
读《中国文化的精神》有感

读《中国文化的精神》有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中国文化的精神》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许倬云先生说:“我为什么会写这样一本《中国文化的精神》,我就在想,人类在整个历史的选择过程当中,有没有另外一条道路可以选择?有没有可能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想法、过日子的方式能给世界带来不一样的参考?”所以说这本书不是在一味的怀古、而是希望中国文化的`特色能发生他山之石的功用,以“匡救现代文明的困难”。
本书从中国文化在天、人、群、己,理想与现实间的各个角度,呈现出传承的文化的特色。
读起来让人感觉是在追寻着历史的颠簸和挫折中中国文明丢失的、遗忘的精神余沥,触摸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浸润着“时间文化”的生活美学在“时空中的生活美学”中作者提及,他小时候刚刚能握笔的时候,每个识字的儿童恰逢冬至这天,都会被分到一张九九消寒帖。
字帖上写了这么几个字(繁体字)——“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
然后每天早上起来孩子们都要拿着毛笔在那个描红的字上写一个笔画。
等把这九个字写完的时候,正好八十一画。
八十一画写完意味着春天来了!因为当一个小孩子拿着笔,把这八十一画写完了,正好从冬至这天走到了柳条垂丝、燕子回飞的时候。
对于传统的中国儿童,这是一种注意时间的教育,中国人对于时间的敏感、对于自然与自身关系的全盘融合正是在这种环境之中渐渐培养出来的。
二、平衡着“各种因素”的圆融之道许倬云老先生谈到了八卦这个图形。
他说其实这幅图中蕴藏着一个细节,从圆心出发放出去一根半径,这个半径绕着这个圆随便转,你不会发现这个半径有一个地方是全白或者全黑,都是有白有黑,阴阳调和的。
中国人讲这叫“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随之慢慢地构造出了五行生态的相生相克。
五行观念指出了人类生活之中的各种因素必须在平衡之中找到调和之道。
失去了平衡,维生的资源不仅不能够有助于生存,反而可能妨害我们生存的环境。
《中 国文化精神》读后感

《中国文化精神》读后感《<中国文化精神>读后感》读完《中国文化精神》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文化之旅。
书中对中国文化的深入剖析和生动阐述,让我对我们国家的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悟。
在书中,我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从古老的甲骨文到如今的简体汉字,从雄伟的万里长城到精美的苏州园林,从悠扬的古乐到绚丽的诗词歌赋,每一处都彰显着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让我想起了有一年春节,我去参观了家乡的庙会。
那是一个热闹非凡的场景,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红红的灯笼高高挂起,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新年的喜悦。
庙会里人头攒动,吆喝声、欢笑声此起彼伏。
有卖糖葫芦的,那一串串红彤彤的糖葫芦,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芒,让人忍不住想咬上一口;有卖手工艺品的,那些精美的剪纸、栩栩如生的面人,无不展现着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
我被一个捏面人的小摊吸引住了。
摊主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爷爷,他的双手虽然布满皱纹,却异常灵活。
只见他揪下一块面团,在手中揉一揉、搓一搓,然后用小竹刀轻轻一挑、一压,一个活灵活现的孙悟空就出现在眼前。
那孙悟空头戴金箍,手持金箍棒,眼神中透着机灵和勇敢,仿佛下一秒就要腾云驾雾而去。
我站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心中对老爷爷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这小小的面人,不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吗?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英雄的敬仰。
再往前走,我听到了一阵悠扬的二胡声。
循声望去,只见一位盲人老者坐在路边,专注地拉着二胡。
他的身前放着一个破旧的小碗,里面有一些零钱。
他的演奏如泣如诉,仿佛在讲述着一个古老而动人的故事。
周围的人都静静地站着,沉浸在这美妙的音乐中。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它能够跨越时空,触动人们的心灵。
庙会上还有舞龙舞狮的表演。
那金色的巨龙在空中翻腾飞舞,时而昂首挺胸,时而俯冲而下,活灵活现,威风凛凛。
舞狮的演员们也不甘示弱,他们配合默契,把狮子的各种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们不停地鼓掌叫好,现场气氛热烈到了极点。
《中 国文化精神》读后感

《中国文化精神》读后感《〈中国文化精神〉读后感》读完《中国文化精神》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文化之旅,心中满是感慨。
书中对中国文化精神的阐述,让我对我们民族的底蕴有了更深的认识。
中国文化,那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库,里面藏着数不清的珍宝。
让我给您讲讲我经历过的一件小事儿,或许能从一个小小的侧面让您感受到中国文化精神的魅力。
有一年春节,我跟着父母回了农村老家。
一进村子,那浓浓的年味就扑面而来。
大红的春联贴在每家每户的门上,有的龙飞凤舞,有的端庄大气,那一笔一划里都透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
走进家门,爷爷奶奶正在屋里忙活着。
奶奶在灶台前,熟练地包着饺子,那饺子皮在她手里就像听话的孩子,被她三两下就捏出了好看的形状。
爷爷呢,则在一旁写着福字,准备贴在窗户上。
我好奇地凑过去看爷爷写字,只见他饱蘸墨汁,稳稳地落下笔,一个福字就跃然纸上。
我忍不住说:“爷爷,您这字写得真好看!”爷爷笑着说:“这算啥,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咱可不能丢。
”到了晚上,年夜饭端上了桌。
那一道道菜肴,可都是有讲究的。
鱼是必不可少的,象征着年年有余;还有那四喜丸子,寓意着人生福、禄、寿、喜四大喜事。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那种温馨的氛围让我至今难忘。
吃过年夜饭,大家就开始守岁。
大人们聚在一起聊天,谈论着过去一年的收成和新的一年的打算。
我和小伙伴们则在院子里放烟花,那绚丽的烟火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我们兴奋的脸庞。
就在这时,村里的锣鼓声响起,原来是舞龙舞狮的队伍来了。
那龙和狮在人们的手中活灵活现,时而翻腾,时而跳跃,引得大家阵阵喝彩。
我看着那些表演者们,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喜悦,我想,这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吧。
这个春节,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精神的力量。
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融入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它是一家人团聚时的温暖,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坚守。
回想起来,中国文化精神就像那流淌在我们血脉里的基因,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让我们找到归属,找到力量。
《中 国文化精神》读后感

《中国文化精神》读后感《〈中国文化精神〉读后感》读完《中国文化精神》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文化之旅。
书中对于中国文化精神的阐述,让我对我们国家的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悟。
在书中,我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从古老的甲骨文到如今的简体汉字,从悠扬的古乐到现代的流行歌曲,从精美的丝绸到时尚的服装,中国文化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和发展,却始终保持着独特的魅力。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春节期间的一次经历。
当时,我们一家人决定回到老家过年。
一进村子,就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
家家户户的门口都贴上了红彤彤的春联,有的春联写着“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有的写着“万事如意展宏图,心想事成兴伟业”。
那一笔一划,刚劲有力,透露出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
走进家门,奶奶正在厨房里忙碌着。
灶台上摆满了各种食材,有猪肉、鱼肉、蔬菜,还有各种调料。
奶奶熟练地切着菜,嘴里还念叨着:“这过年啊,就得吃顿丰盛的,一家人团团圆圆,热热闹闹。
”我在一旁看着,忍不住想帮忙。
奶奶却笑着说:“你去玩吧,这厨房啊,是我的战场。
”不一会儿,一道道美味的菜肴就端上了桌。
有红烧鱼,寓意着年年有余;有红烧肉,象征着红红火火;还有饺子,因为包出来的形状像金元宝,所以有招财进宝的意思。
我们一家人围坐在桌前,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聊着天。
爸爸给爷爷倒上了酒,爷爷喝了一口,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说道:“这日子啊,是越过越好了,咱们可不能忘了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和传统。
”吃完饭,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去街上玩耍。
街上热闹非凡,有舞龙舞狮的队伍,那狮子活灵活现,一会儿跳跃,一会儿翻滚,引得大家阵阵喝彩。
还有卖糖葫芦的小贩,那一串串糖葫芦红彤彤的,让人看了就流口水。
我们买了几串糖葫芦,边吃边逛,别提有多开心了。
晚上,大家一起放烟花。
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绚丽多彩,照亮了整个村庄。
我们仰着头,看着那美丽的烟花,心中充满了喜悦。
这次春节的经历,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中 国文化精神》读后感

《中国文化精神》读后感《<中国文化精神>读后感》读完《中国文化精神》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之旅,心中满是感慨。
书中所展现的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这个从小就浸润在中华文化氛围中的人,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和全新的认识。
它就像是一幅巨大而又细腻的画卷,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一一呈现,从古老的哲学思想到丰富的艺术形式,从传统的道德观念到独特的生活方式。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描述。
就拿春节来说吧,那真的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盛大狂欢。
一进入腊月,家里的大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
妈妈会拉着我去集市上采购各种各样的年货,那集市可热闹了,人山人海,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卖春联的摊位前总是挤满了人,红彤彤的春联挂满了架子,那上面的字龙飞凤舞,写满了对新一年的美好祝福。
妈妈会精挑细选几副春联,还会买上几张大大的“福”字。
我总是好奇地问妈妈:“为什么要贴春联和福字呀?”妈妈就会笑着说:“这是为了迎接新年,祈求福气满满,来年顺顺利利呀!”回到家,爸爸会搬来梯子,把春联和福字贴在大门上,我就在下面帮忙递胶水、拿东西,心里充满了期待。
除了春联,家里还会准备各种美食。
奶奶会在厨房里忙碌好几天,蒸馒头、炸丸子、做腊肉……那香味能飘满整个院子。
我最爱吃奶奶做的炸丸子,刚出锅的丸子金黄金黄的,外酥里嫩,咬上一口,满嘴留香。
我总是忍不住一边吃一边在厨房里跑来跑去,奶奶就会笑着说:“小馋猫,小心烫着!”到了除夕那天,一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
桌子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有鱼有肉,有鸡有鸭。
爸爸会倒上一杯酒,和爷爷一起回忆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
我和弟弟则会兴奋地等着发压岁钱,拿到压岁钱后,会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在枕头底下,据说这样可以压住邪祟,保佑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
吃完年夜饭,一家人会坐在一起看春晚。
虽然有时候我觉得春晚的节目并不是那么有趣,但那种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的温馨氛围,让我觉得无比幸福。
等到零点钟声敲响,外面就会响起震耳欲聋的鞭炮声,烟花在空中绽放,把整个夜空都照亮了。
读《中国文化精神》有感[合集5篇]
![读《中国文化精神》有感[合集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957ac3a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0a.png)
读《中国文化精神》有感[合集5篇]第一篇:读《中国文化精神》有感做文化自信的中国人——读《中国文化精神》有感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首次访华,在陪同参观故宫博物院时,习主席指出,“文化没有断流过,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
”联系最近阅读的《中国文化精神》一书,不禁感慨尤深,对于“文化自信”有了更切实的体会。
《中国文化精神》是由国学大师张岱年以及著名文化学者程宜山所著。
本书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分析,展现了浩瀚历史长河之中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
它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简明系统地对中国文化精神突破性的概括,蕴含着历史的智慧与哲理的启迪,行文一气呵成,叙述引人入胜。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一章精炼明晰地向我们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与中国思想的博大精深。
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并不是单纯的,而是包括了诸多要素的统一体系。
“天人协调”思想展现了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的相处关系,“和与中”的思想则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处,“崇德利用”思想则是针对个人自身而言,此三点囊括了为人处世的各项基本要义,并以“刚健有为”作为总领思想。
“刚健有为”的思想源于孔子,主要包括《周易》所提出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同时又含有“刚中”“及时”“通变”等引申思想,以此形成以“刚健”为核心的生活原则体系,对中国文化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刚健”的思想内涵始终贯彻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直到近现代,诸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在中国共产党人“愚公移山”的奋斗征程之中,仍然可以看到刚健思想那生生不息的灵魂,觑见刚健的中国文化精神所散发的熠熠光辉。
中华民族曾在中国文化精神的指引下创造了极为辉煌而灿烂的文明,如今,我们面临着新时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同时,更应当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从“会通以求超胜”到“综合创造”,在中西文化的融合之中,以创造性的综合和综合中的创造寻求中国文化思想的不断发展。
“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
中国文化精神读后感

中国文化精神读后感中国文化精神读后感(精选14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文化精神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文化精神读后感篇1中国传统文化曾经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自15世纪以后逐渐衰微,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严重阻碍了中国步入现代化的历程。
这种论调虽然偏激,可也不得不承认,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是客观存在的。
至于最主要的缺陷,张岱年在书中认为:那就是缺乏实证科学的文化传统。
它具体表现在人们重整体轻分析、重直觉轻知解、重关系轻实体、重实用轻理论。
这对于以分析、知解、实体和公理化体系为特点的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显然是不利的。
另外,中国古代强调“天地一体”“变化日新”,其许多结论与支配近代自然科学的“理学自然观”格格不入。
这里要指出,中国人缺少实证科学的传统,并不意味着中国就没有科学技术。
比如,当前很多人都套用西方科学的标准,认为中医药学不是科学,原因是中医药学不能把病理说清楚,中医药学中的“穴位”“脉象”“养气”“食补”等学说,在西医科学中根本就不存在,也没有“科学”根据。
然而,中医药学在治疗各种疾病方面,发挥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
我们不能因为中国缺少实证科学的文化传统,就彻底否认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盲从或者贬损中国传统文化的两种极端,必须引起警惕。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该何去何从?笔者认为,一方面要充分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去其糟粕,另一方面要将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正可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真正做到美美与共。
中国传统文化之探索,是一条没有止境的道路,无论世界变化的节奏有多快,作为中国人,永远都可以从中汲取力量。
中国文化精神读后感篇2在世界文化研究史上,曾发生过一场文化(Culture)与文明(Civilization)的词义之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精神》读后感1500字
导读:读书笔记《中国文化精神》读后感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国文化精神》读后感1500字:
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读完了钱穆先生写的,中国文化精神。
读完的第一个感受就是,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该自信,都应该把“应该”这个词去掉。
很多时候我们不自信,是我们对自己根的文化了解的太少,在当代社会发展的潮流中,我们少不了对物质的追求,但在物质追求中,不能忘了我们的精神文化。
书中说到,中国文化就体现在中国人身上,就像英国文化也体现在英国人身上一样。
从中国人身上就能看到传统的家文化,国文化,中国文化看中如何“做人”;西方文化看中如何“成物”。
因此中国文化更重在“践行人道”;而西方文化则更重在“追寻物理”。
让我想到大学老师说的,希腊哲人在爱琴海边上思考着人与物的关系,印度哲人在恒河边上思考着人与神的关系,而中国哲人则在黄河边上思考着人与人的关系。
可以看出来中国文化更注重的是精神,做人。
这就是中国文化伟大的地方,做人得大家做,所以要无条件的做。
我们今天,还能学做孔子,至少可做一不贤的孔子,复兴中国文化的大道就在此。
书中写道,作者去日本,感受到日本在飞速发展的同时,日本的本民族氛围也很浓,他们能不忘本,日本人很以日本为荣,甚至还带
些傲慢,而在中国讲中国,中国人则觉得中国的全要不得。
我们就要学习西方的,我们急于前进,要变,使我们陷在一时常的病态下,我们知变而不知化。
让我想到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作战方式都与苏联不同,苏联是从城市开始进攻,而根据我国实情,则是从农村包围城市。
所以在面对文化交流,学习中,我们首先想到的也应该是根据自身情况的基础上,加以了解判断与吸收。
在讲到文化传统中的冲突与调和时,我感受到了我们中国文化强大的调和性,想想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有西方文化的帝国主义国家发起的,他们之间的冲突乃是西方文化内部自身的大冲突,西方文化中一面讲“个人自由”,一面讲“集体统治”,这本来不就是一大冲突吗?看看我们中国文化,照中国人的想法,一男一女,配合在一个家庭之内而成为了一夫一妇。
既同在一家之内,大可不必再各争自由互论平等。
在中国,就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路贯通下去。
之所以说中国文化调和力量很大,是因为在中国文化中很有“分寸”。
比如,佛教再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传入中国的,那时的中国人,一面信受了一个出家的宗教,而另一面又保留着一个大家庭传统,其间却没有发生过冲突。
不得不说,中国文化调和性,兼容性都很大。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完整性,先要学“为人”。
学为人,要“尽人道”。
中国文化的完整性,寄托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
每人可以影响其他人。
穷则独善其身,先影响我自己,其次可以影响到我家,影响到我朋友。
达则兼济天下,就从这里达去。
范仲淹为秀才时有言“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亭林有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从这些流传下来的名句中,就能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一种士的理想与培养。
我们现在提倡文化自信,我觉得首先就要弘扬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士精神。
都知道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
中国人不看重外面事业,而看重在内面的性情上。
看到这句话时,我首先想到了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读后感里面的108位梁山好汉,个个都是性情中人啊,这就是中国文化。
在家可以做好儿女,好丈夫,好妻子,对外可以做一个够得上朋友的,或做一好下属,好上司。
这些从哪里来,一切皆从“性情”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老子《道德经》
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
这是中国人一番极高深的道理,而在一种极平凡的人生中表现。
看完这本书,才发现自己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竟了解的那么少,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上都有很好的体现。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品读一下《论语》《道德经》。
作者:于静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