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学各论:手太阴肺经
《穴位释名》之手太阴肺经

《穴位释名》之手太阴肺经孙真人曰: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
本文是臆测其意之言,非真实之名义。
手太阴肺经穴位释名中府府者,聚集派出之处,中气之府也。
头应天在上,腹应地在下,胸(腹)为中也,五脏中之主也。
胸中之气募集于此。
云门上焦之气如雾露,升而为云。
云者雨之载也,可出胸廓而散布天下,故为云门。
天府天之府库,富聚宣布之处。
肺应天,手太阴乃肺敷布荣卫阴阳之经,故此处为云蒸雾蔚富积所在。
侠白白者,雨雾之白,亦合金色。
侠白者,如窄瀑之迫注也。
侠者人之夹持于侧也,此处犹迫窄之义。
尺泽尺处之泽。
合穴,肺五输之气所入也。
上接瀑注,内通暗流,故为泽也。
孔最孔者,孔窍,渗漏之郄穴。
最者,甚也、聚也,最为源也。
此犹雨水之始注渗处,故联及周身之孔窍。
列缺形似裂缺之处,联络于手阳明,如水从缺口得旁流也,非雷电义。
治胸中阴郁者,此泄手太阴气而走手阳明也。
手太阴与手阳明并主身半以上,手阳明候胸中之气,故下其郁阴而走其清阳,胸自开豁。
或加剌太渊,是泻肺经之实也。
犹开缺于下,故名裂(列)缺。
经渠经穴,所过也。
经者,经纪、经理之义。
渠者行水之备设,使水兴利而不滋漫也。
如南水北调,如红旗渠,旱时灌溉,涝时排泄。
功在开瘀泄热,善能疏泄并调摄也。
太渊俞穴,所注也。
渊者,深水也。
太者,大而尊也。
脉之大会,气口之位,皆禀气于此。
属土,故当四方转枢之处,太之尊如宗族之祠堂,当归省也。
鱼际荥穴,所溜也。
属火。
际者,际会也。
太渊,深水也,亦是肺金清凉之水,鱼喜溯流而上,戏于小水暖流披溜之处,故为鱼所际会。
旁肉丰满如鱼腹,称手鱼,故名鱼际。
少商井穴,所出也。
少者,气少也,居下也。
少商非音。
从字形看,当是盖覆围护之井,可见此井水清凉贵重,便启商谈、商人之端。
商者,清凉贵重之井也。
肺为金,应天为尊贵者,其所出井泉亦贵也,其渊亦尊也。
此水泉当沁人心肺而大益,古人喝泉水就神清气爽,可数日不食,其水泉有精气也。
如今水无营养,连谷米都变粗糙,仅维持肉体基本所需。
最新经络腧穴各论第一节(肺、大肠、胃)-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经脉循行: 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间,上入
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
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 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 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 挟鼻孔。
7.列缺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痛 ②口眼喎斜、偏头痛、 颈强痛、牙痛 操作:向上或向下斜刺0.3~0.8寸;可灸 8.经渠 (经穴) 定位: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 ②手腕痛 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9.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挠动脉搏动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 ②无脉症 ③腕臂痛 操作: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可灸
12.肘髎 定位:屈肘,曲池上方1寸,当肱骨边缘处 主治:肘臂部酸痛、麻木、挛急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13.手五里 定位: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 主治:①肘臂挛痛 ②瘰疬 操作:直刺0.8~1寸;可灸 14.臂臑 定位: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 曲池上7寸 主治:①肩臂疼痛不遂 ②瘰疬 ③目疾 操作: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可灸
操作:直刺0.5~l寸,可灸
4.侠白 定位: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或肘横纹上5寸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 ②干呕 ③上臂内侧痛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5.尺泽(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 ②肘臂挛痛 ③小儿惊风、吐泻、中暑 操作:直刺0.8~1.2 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6 .孔最(郄穴) 定位: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 ②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5~1.2寸;可灸
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一)经脉循行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二)主治概要1.肺系病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咯血,胸痛等。
2.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肩背痛,肘臂挛痛,手腕痛等。
(三)经穴分寸歌中府旁六一肋间,尺泽肘中肌腱外,孔最腕上七寸拟,列缺腕上一寸半,经渠腕上一寸取,太渊掌后横纹头,鱼际节后散脉里,少商大指内侧边。
(四)本经腧穴名称定位主治操作中府——肺之募穴在胸前,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处①咳嗽、气喘、胸满痛等肺部病证;②肩背痛。
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引起气胸。
尺泽——合穴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桡侧(缘)凹陷处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孔最——郄穴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①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
直刺0.5~1寸。
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向上斜刺0.5~0.8寸。
经渠——经穴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
①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手腕痛。
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伸肌腱尺侧凹陷中。
①咳嗽、气喘等肺系疾患;②无脉症;③腕臂痛。
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鱼际——荥穴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②掌中热;③小儿疳积。
直刺0.5~0.8寸。
治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人体经络穴位图——手太阴肺经流注及养生

人体经络穴位图——手太阴肺经流注及养生人体经络穴位图——手太阴肺经流注及养生经穴指十四经上的腧穴。
十四经指中医经络学说中的十二正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加上督脉、任脉,共十四条经经络的统称。
经穴一共有360多个。
一、手太阴肺经1、经脉病候:手太阴肺经《灵枢·经脉》原文: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
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盛者寸口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本经所主病候:咳嗽,气喘,咳血,胸部胀满,咽痛,缺盆部及手臂前侧桡侧缘痛,肩、背寒痛。
本经主治病证:肺、胸、咽喉。
2、手太阴肺经穴歌诀(左右共22穴)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诀。
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涉。
鱼际少商如韭叶,左右二十二孔穴。
流注线:此一经起于中府,终于少商。
3、手太阴肺经经穴分寸歌距中六寸肺经行,中府前胸一肋平;肺系横行至腋下,三寸天府四侠白;尺泽肘弯纹凹处,孔最腕上一寸是;列缺腕上一寸半,经渠取于寸口陷:太渊腕纹桡侧头,鱼际拇指本节后:斜出支脉交大肠,大指甲根止少商。
4、手太阴肺经药歌诀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苑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绵州黄芪更参苓。
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
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干姜白蒄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
马兜铃、瓜萎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5、手太阴肺经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
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肺朝百脉。
”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
经络腧穴学电子书第三章 手太阴经络与腧穴

中篇经络腧穴各论第三章手太阴经络与腧穴本章包括经络和腧穴两部分。
第一节为经络,包括手太阴经脉、手太阴络脉、手太阴经别和手太阴经筋。
经脉分布于胸前、上肢内侧前缘、拇指桡侧。
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经筋分布于外部。
第二节为腧穴,首穴是中府,末穴是少商,左右各11穴。
第一节手太阴经络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为十二经脉气血流注的始发经,联系的脏腑器官有胃、喉咙和气管,属肺,络大肠,在食指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络脉别于列缺,散入鱼际。
经别入腋下,出缺盆,循喉咙。
经筋结于鱼后、肩前髃,散贯贲。
一、手太阴经脉(一)经脉循行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孺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灵枢·经脉》)。
【注释】[1]络:联络、网络、散络的意思。
用如动词,意为网络样分布。
[2]还循:还,回来;循:顺沿,意为顺着走。
[3]胃口:指贲门部。
[4]属:隶属、统属。
[5]肺系:指气管、喉咙。
系,系带、悬系的意思。
[6]腋下:此处所说“腋下”当是指腋前方,其穴为中府、云门。
[7]臑:音闹,指上臂部。
[8]少阴、心主:指手少阴、手厥阴二经。
[9]臂内上骨下廉:臂内上骨,指桡骨。
廉,指侧边,棱角部。
上边应称“上廉”,下边应称“下廉”。
[10]寸口:桡动脉搏动处。
[11]鱼:指大鱼际部,又称“手鱼”。
[12]支者:指支脉,仍属经脉部分。
手太阴肺经,①起始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②穿过膈肌,属于肺脏。
③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④下循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⑤下过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⑥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行至大鱼际部,沿其边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其支脉,⑦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内(桡)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经络腧穴学概述 第三章 手太阴肺经

第三章手太阴肺经学习内容n 经脉循行n 主治概要n 经脉重要腧穴(7个)一、手太阴肺经循行《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语译】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
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过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行至大鱼际部,沿其边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其支脉,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内桡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1.为什么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提示: 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那么经脉这个通道的发端必是气血之源。
2.为什么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是起于肺经而不是其它经脉?提示:根据肺的生理特性理解。
本经共11个腧穴:中府、云门、天府 侠白、尺泽、孔最 列缺、经渠、太渊 鱼际 、少商(只需掌握7穴)中府LU1(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会穴)【定位】在胸部,横平第一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1.咳嗽,气喘,胸痛,胸中烦满。
2.肩背痛。
【操作】向外侧斜刺或平刺0.5-0.8寸,针感酸麻 胀可向胸部或肩背部放射。
不可向内侧深刺,以免伤及胸膜和肺脏,引起气胸。
可灸。
尺泽LU5(合穴)【定位】 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 陷中。
【主治】1.咳嗽,气喘,咽喉肿痛。
2.肘臂挛痛。
3.小儿惊风,吐泻。
【操作】直刺0.5-0.8寸,针感酸麻胀向前臂桡侧及拇指放散,或点刺出血。
可灸,但不宜瘢痕灸,以免影响关节活动。
孔最LU6(郄穴)【定位】在前臂前区,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
【主治】1.咳嗽,气喘,咽喉肿痛。
2.肘臂挛痛。
中医针灸经络穴位图解(手太阴肺经)

中医针灸经络穴位图解(手太阴肺经)肺手太阴之脉《灵枢◎经脉篇》:“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
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臂骨下廉,出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之端。
”上臂骨下廉之“臂”字,原缺拟补。
中府本经承肝经足厥阴之气,内循胃口,上膈,属肺。
肺为呼吸外气之府库。
又以本经之气,由本穴出中达表,因名“中府”。
本穴原名“府中俞”,又名“膺中俞”,后人简称“中府”。
盖以本经之气由内府输出也。
即出纳外气,经气随之通行之过栈也。
本穴功用与云门略同。
俱能舒达内藏抑郁之气。
《针灸大成》谓治少气不得卧。
按中医病理,少气之人,多喜静卧。
今言不得卧,乃气郁于上,非气亏于中也。
刺本穴使气得升降,而疏利之也。
本穴为肺藏之募穴。
按“募”字之义,汇也,聚也。
古时招兵,曰募兵。
即聚集壮丁,而拣选之也。
按针灸治疗多在调气,如行气、导气、提气、降气,均以理气为务。
又针下有感谓之得气,捻转提插谓之行气,下针之时或在呼气,或在吸气;总不离乎调理其气。
故于穴位命名,多取气、水、云、天、海、泉、溪、泽。
虽曰丘、陵、关、室,亦怀通、降、容、泻之意。
•【特定穴】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会穴•【定位】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取穴法】第1步:正立或正坐位,双手叉腰;第2步:在锁骨外侧下缘的三角窝处即是云门穴;第3步:从此窝正中垂直向下量1横指(大拇指指间关节部位的横径为1寸)处即为本穴。
•【主治病症】①咳嗽、气喘、胸满痛等肺部病症;②肩背痛。
•【艾灸参数】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50分钟;温度:38-45℃;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艾炷灸时间:5-7壮。
•【经验应用】①现代常用于治疗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等。
配肺俞主治外感和内伤咳嗽;配复溜主治肺阴虚之干咳、肺痨等。
②《马氏温灸法》:治肺结核等各种肺病,亦用于下肢水肿。
《针灸学》十二经脉 手太阴肺经

《针灸学》十二经脉 手太阴肺经(共11穴)来源:中医世家 作者:中医教材十二经脉 一、手太阴肺经(共11穴)1.经脉循环: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胃口过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沿上臂内侧下行,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经肘窝入寸口,沿鱼际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
手腕后方支脉,从列缺处分出,走向食指内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2.脏腑经脉病候:咳嗽气喘气短、咳血咽痛,外感伤风,循环部位痛麻或活动受限等。
3.主治概要:主治外感、头痛、项强、咳痰喘等证。
(1) 中府 ZhōngFǔ[定位] 在胸外侧部,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处,距前正中线6寸(图12-1)。
[解剖] 当胸大肌、胸小肌处,内侧深层为第一 肋间内、外肌;上外侧有腋动、静脉, 胸肩峰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中间支,胸前神经分支及第一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主治] 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
[配伍] 配尺泽治咳嗽;配肩治肩痛。
[刺灸法] 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附注] 肺的募穴,手、足太阴经交会穴。
(2) 云门 Yúnmén[定位] 在胸外侧部,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图12-1)。
[解剖] 有胸大肌,皮下有头静脉通过,深部有胸肩峰动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的分支臂丛外侧束、锁骨上神经中后支。
[配伍] 云门、中府、隐白、期门、肺俞、魂门、大陵,主胸中痛。
[主治] 咳嗽,气喘,胸痛,肩背痛,胸中烦痛。
[刺灸法] 向外斜刺0.5~0.8寸,可灸。
(3) 天府 Tiānfǔ[定位] 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图12-1)。
[解剖] 肱二头肌外侧沟中;有头静脉及肱动、静脉分支;分布着臂外侧皮神经及肌皮神经。
[主治] 气喘,鼻衄,瘿气,臂痛。
[配伍] 配曲池治疗臂痛。
[刺灸法] 直刺0.5~1寸。
(4) 侠白 Xiábái[定位] 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或肘横纹上5寸处(图12-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凹陷处。
功用:清泻肺热,和胃理气,舒筋止痛。
本穴为肺经合水穴,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针 刺此穴可泻本脏之热,还可滋肺阴。 (1)肺胃病证:咳嗽,气喘,咯血,潮热,胸胁胀满,急性
吐泻。肺结核,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胸膜炎,绞肠痧。 (“合主逆气而泄”,可以治疗脏腑气机上逆和下泄的病症,如 肺气上逆诸症及胸满咳喘等。)
第三章 经络腧穴学各论
第一节 十二经脉 一、手太阴肺经及其腧穴
经脉循行
体内:起于中焦,下络(联络)大肠,返 循胃口,上膈属(联系)肺。
体表:从胸前壁外上方(中府穴),沿上 肢内侧前缘下行,止于拇指桡侧端(少商穴)。 支脉从腕后(列缺穴)到食指桡侧端,与手阳 明大肠经相接(商阳穴)。
一、经脉循行
【语释】
–
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络于大肠,回过来 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喉 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 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向肘中(尺泽),沿前 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 (经渠、太渊),上向大鱼际部,沿边际(鱼际),出大 指的末端(少商)。 它的支脉: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内(桡)侧,出其 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主治: (1)肺系及心胸病证:咳嗽,气喘,胸中烦满,胸
痛,咳吐脓血,喉痹,鼻塞,汗出等。现代用于治疗支气 管炎、肺炎、哮喘、肺结核等。肺与支气管的疾患,常可 在此穴出现压痛。此穴为治疗心肺疾患的常用穴之一。
(2)本经所过病证:肩背痛,腹痛,咽喉痛等。 (3)其他:浮肿,呕吐,食不下。
云门 LU2 【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 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 线6寸。
孔 最 、列 缺 、经 渠 、
太 渊 、鱼 际 、少 商 。
(重点掌握6穴)
中府 LU1(肺募穴,手、足太阴经交会穴) 【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云门穴下1寸,平第1肋间 隙,距前正中线6寸。 【操作】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 以免伤及肺脏;可灸。
功用:宽胸理气,和胃利水。
起于中焦,起,始发。中 焦者,体表投影在中脘穴。
中脘:任脉穴,脐上四寸。
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 膈属肺。胃口,胃之上口, 体表投影在上脘穴。
上脘:任脉穴,脐上五寸。
从肺系,肺系,喉咙,兼指气 管。 横出腋下,出于中府穴。 下循臑内,肱二头肌桡侧缘。 行少阴、心主之前,行于少阴 心、厥阴心包经的前方。
主治:
(2)神志疾患:悲愁不乐,小儿惊风。精神病。 (3)本经所过病证:肘臂挛痛,手不能伸。肩胛神经
痛。
(4)其他:遗尿,经闭,丹毒。膀胱括约肌麻痹。
操作:直刺0.5-0.8寸,或点刺出血,可灸。针
感酸麻胀向前臂桡侧及拇指放散。
注意事项:不宜疤痕灸,以免影响关节活动。
针刺时掌握肘弯深度,太深可刺过穴下陷脉,导 致【功效】
【主治】1.咳嗽,气喘。
2.胸痛,肩痛。 【操作】向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 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天府 LU3 【定位】在肩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 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功效】 【主治】1.鼻衄,咳嗽,气喘。 2.肩及上肢内侧疼痛。 【操作】直刺0.5~1.0寸。
尺泽 LU5 (合穴) 【定位】 在肘横纹中,肱 二头肌腱桡侧
下肘中,经尺泽穴。
尺泽:肘横纹中,肱二头
肌腱桡侧凹陷处。
循臂内上骨下廉,尺泽与 太渊连线。经孔最、列缺、 经渠。
孔最:前臂掌面桡侧,尺
泽与太渊的连线上,腕横 纹上7寸处。 列缺:前臂桡侧缘,桡骨 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处,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 腱之间。 经渠:前臂掌面桡侧,腕 横纹上1寸,桡骨茎突与桡 动脉之间凹陷处。
入寸口,经太渊。
太渊:腕掌侧横纹桡侧,桡
动脉搏动处。
上鱼,循鱼际,经鱼际穴。
鱼际:手拇指本节(第1掌
指关节)后凹陷处,当第1 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
出大指之端。未穴为少商 穴。
少商:手拇指末节桡侧,距
指甲角0.1寸处。
其支者,从腕后,从列缺 穴分出。 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达手阳明经商阳穴而止。
孔最 LU6(郄穴) 【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 腕横纹上7寸。 【功效】调理肺气,清热止血。 【主治】1.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失音, 热病无汗。 2.急性出血病证(呼吸系统多用)。痔疮 出血。 3. 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5~1.0寸;可灸。
太渊 LU9 (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功效】清热宣肺,止咳利咽,疏经通络。 【主治】1.咳嗽,气喘,咳血,胸中烦满,咽喉肿痛。 2.无脉症。 3.腕臂痛。 【操作】避开桡动脉,直刺 0.3 ~ 0.5 寸;可灸,禁化 脓灸。
《灵枢· 经脉》原文: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 (1) 下络大肠,还循 胃口 (2) ,上膈属肺。从肺系 (3) ,横出腋下, 下循臑内 (4), 行少阴 (5) 、心主 (6) 之前, 下肘中,循臂内 上骨 (8) 下廉 (9) ,入寸口 (10) ,上鱼,循鱼际 (11) ,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
(二)循行特点
1.联系脏腑:肺、大肠、 胃
2.联系器官:肺系(喉 咙、气管)
二、主治概要
1、脏腑病:
(1)肺的疾病: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咳血,胸痛。 (2)大肠、胃的疾病
2、外经病:肩背痛,肘臂挛痛,手腕痛。
(三)本经腧穴
本经共 11 个腧 穴:中府、云门、 天 府 、侠 白 、尺 泽 、
中府: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 旁开6寸,与第1肋间隙相平的凹 陷处。当肩胛骨喙突内下方,与 上方的云门穴相距1寸。 云门:胸前壁外上方,肩胛骨喙 突上方,锁骨下窝(胸大肌与三 角肌之间)凹陷处。距前正中线 (璇玑)6寸,当锁骨外1/3折点 下方一横指,中府上1寸。 天府:臂内侧面,腋前纹头下3 寸,肱二头肌桡侧缘凹陷处。 侠白:臂内侧面,肘横纹上5寸, 肱二头肌桡侧缘凹陷处。当腋前 纹头下4寸,天府下1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