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原理必背原理总结
马哲的三大规律原理

马哲的三大规律原理马哲的三大规律原理如下:一、质量互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但这种统一不是凝固不变和单一形式的。
事物总是通过量变和质变的相互交替,实现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
因此,就有必要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和状态,即质变和量变。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和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方面的规定性。
物体的大小、运动的快慢、排列顺序、发展水平和速度等都是事物量的规定性及其表现。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直接规定性,是一个实物的内在规定性,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形形色色,就是因为它们各有自己特殊的质的规定性;度是事物质和量辩证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界限、范围或幅度。
事物发展过程中度的界限叫临界点,是一定质的事物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
事物的量在度的范围内变化,事物不会发生质变;量变超出度的范围,事物就会发生质变。
事物发展的“度”,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注意“适度”的原则,不能主观随意地超越和破坏事物的度。
也就是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把握“界限”。
“过度”和“不及”都是没有掌握好度的表现,切勿“过犹不及”。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
新的事物又开始了新的量变,量变到一定程度时,又会引起新的质变,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样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但不是所有的量变都能够引起质变的发生。
二者相互关系主要变现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引起新的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又有量的扩张。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中“否定”的含义,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辩证的继承、扬弃,其实质就是“发展”。
马哲基本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一个矛 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 导作用,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 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 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 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 下相互转化。
(2)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①两 者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 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 部分就不成其部分。②两者相互影响。部分的功能及 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 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 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 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 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补充:这一原理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 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理论依据。坚持这一原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 事物,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 认识秩序;有助于学会“解剖麻雀”、“抓好典型” “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等科学的工作方法。)
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方法论〗(1)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 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 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 握】
马原必背知识点归纳

马原必背知识点归纳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唯物论的认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即认为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辩证法的认识论基础: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它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调整和修正对世界的认识,实现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致性。
4.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物质条件决定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
它强调社会形态的变革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表现。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可以通过改变人们的观念、思想和行为,间接地影响社会存在的发展和变化。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用来改造自然和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的物质和技术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相互关系的总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革。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经济基础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经济基础的变革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上层建筑的变革又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三、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1.阶级的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是社会存在中的一个重要矛盾。
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路径是通过武装斗争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1 .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2 .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3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4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5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6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7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8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9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10 .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11 .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12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13 .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14 .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15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16 .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17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8 .人的价值原理.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1)、世界物质性原理P13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同时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重视精神力量,树立正确意识。
P33(非原句)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原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P26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P26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精神力量的作用,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马哲原理及方法论总结

马哲原理及方法论总结第一篇:马哲原理及方法论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及方法论要求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主观主义。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进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既要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又要反对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3.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客观事实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使主观符合客观;另一方面,又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用正确的思想和科学理论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具有客观性、多样性。
【方法论要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
5.因果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在每事每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
【方法论要求】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反对倒因为果,倒果为因。
马哲原理

唯物论原理归纳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多反映的客观实在。
无论是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还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它们都不依赖与人的意识。
这种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就是物质性。
整个世界并不是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方法论: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即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根据客观事实,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
反对在实际工作中主观主义即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2、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唯物辩证注意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特有机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意识能正确的认识物质,并能反作用于物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推动人的实践活动顺利展开,从而促进客观事务的发展,歪曲的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从而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必须符合客观;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的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用正确的思想和科学理论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既要反对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要反对片面的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的决定的作用的唯心主义。
3、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机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处理问题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要反对夸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作用,否定物质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
4、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唯物辩证主义认为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 个)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实践观物质观1.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2)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1)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2)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3)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4)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5)【方法论】: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3.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与空间的客观性。
4)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是辩证统一的,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5)【方法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4. 时空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运动的时间与空间的客观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与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因此,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5.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考研马哲原理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流,我国致力于维护世界、促进世界发展。
(2)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
(3)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唯一决定因素,国家利益的变化决定了国际关系的变化;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利益冲突是摩擦的根源。
(4)我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积极履行各种国际义务,但是我国只能承担和我国国力相适应的责任和义务。
(5)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维护和发展我国的国家利益,同时尊重其他国家的正当利益,并发展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6)建设和谐世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为建设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7)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积极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增进信任和友谊。
(8)用平等协商的方式解决外交争端。
(9)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10)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11)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12)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13)联合国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14)解决和平与安全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5)当今格局:一超多强,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16)当今世界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17)坚定不移的捍卫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18)中国积极参与反恐和防扩散合作,努力维护全球安全与战略稳定。
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推进国际裁军和军控事业。
(19)中国切实履行入世承诺,致力于建设公平、自由的国际贸易体制。
(20)中国认真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真诚无私的援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哲原理必背原理总结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量变质变规律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律性。
质和事物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量和事物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要掌握适度原则。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a、区别:事物发展过程,经由量变到质变两种状态。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对事物度的突破,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一般不显著,速度缓慢,质变则变化显著、迅速;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具有相对性。
b、联系: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量变和质变是互相转化的,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先有量变后有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质变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质变引起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在新的质变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
量变-质变-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和转化,这就是量变质变的基本内容。
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
意义:理论意义:发展是量变和质变,连续性和间断性的辩证统一。
只承认质变,反对量变,认为质变可以凭空突然发生,这是“激变论”的观点,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则是庸俗进化论的观点,这两种形而上学片面性都割裂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实践意义:在实际工作中坚持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把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远大目标和埋头苦干精神辩证统一起来,邓小平关于国民经济“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质变量变规律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循序渐进”“不打无准备之仗”“有备无患”“当机立断”等等都是量变质变规律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的具体体现。
★否定之否定规律1、辩证否定观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肯定和否定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客观的自我否定:它是发展和联系环节的辩证统一,即扬弃。
2、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不是通过一次否定完成的,而是通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即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实现的。
第三个阶段在更高级的基础上重复了第一阶段的某些形式、特征,因而呈现出仿佛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这就是否定之否定揭示的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从内容上看它说明了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辩证运动。
从形式上看,则是螺旋上升或波浪前进的过程。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
原因:新事物作为旧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即是促使其灭亡的因素,又是其赖以存在的因素,是旧事物无法克服的力量。
新事物代表事物的发展方向,能适应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条件。
新事物对旧事物进行了辩证的否定,增加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然受到他们的支持和拥护。
但由于旧事物力量的强大及其长期存在,由于新事物本身存在的弱点和错误,由于人民群众对它的认识有个过程,新事物的成长、胜利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意义:认识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时曲折的”“欲擒故纵”“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等是否定之否定的具体运用★对立统一律(矛盾规律)★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关系。
它有两个基本含义: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趋势和关系。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含义和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①提供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②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在量变过程中,矛盾的斗争性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为事物的质变做准备和创造条件。
在质变过程中,矛盾的斗争性使旧的统一体瓦解,新的统一体产生,推动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产生。
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树立从总理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的辩证思维方法,不断解决矛盾,推动事物的顺利发展。
实践意义:我们党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在同一战线中“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及处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
都运用这一原理。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b、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的矛盾及矛盾的不同方面都有其特点,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普遍(一般)只大致包括特殊(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被包括在一般之中;c、联系: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离不开个性,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
个性也离不开共性,个性必然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
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
任何事物都是普遍和特殊的统一。
普遍和特殊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方法论意义:这一原理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基础。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否则就会走上邪路。
同时,又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反映我国的具体特点,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否则就会走上邪路,同时又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反映我国的具体特点,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就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与个别相结合”“抓典型”等工作方法,都是这一原理的应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原理主要矛盾是在许多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是出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主要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矛盾两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非主要方面是出于服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
主要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矛盾方面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以及主次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b、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c、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
四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现象和本质原理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决定现象,总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总是表现着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一切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
现象中有真象和假象。
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不能把它同标志主观反映范畴的错觉混为一谈。
现象和本质的区别与对立具体表现为:1)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
本质是同类现象的共性。
2)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3)现象表现于外,是表面的,可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内,是深刻的,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4)现象是丰富多样的,本质是单纯的。
意义:现象和本质的区别和对立,说明了科学的必要性,科学的任务在于通过现象把握本质现象和本质的统一,说明了科学的可能性。
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过程,要在反复实践中加深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原因和结果原理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
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结果是由于原因作用而被引起的现象。
辨证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a、相互依存: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没有无因之果和无果之因;b、相互作用:原因引起结果,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使结果转化为原因,原因则转化为结果。
c、相互转化: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在特定的因果链条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不能例因为果或倒果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