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宏观经济学 第六讲 理性预期与适应性预期

合集下载

四种预期理论与模型

四种预期理论与模型

四种预期理论及模型在经济学上,预期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一般说来,狭义的预期,是指人们对未来商品市场价格波动的预测;广义的预期是指包括投资者、消费者等经济行为主体在做出行动决策之前对未来经济形势或某一经济变量所作的预测。

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和心理范畴,预期影响着经济主体的现实行为。

预期直接来源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正是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人们才有必要对未来进行预期,以确定其经济决策。

在市场价格变动的动态市场环境中,作为一个在市场经济中活动的经济行为者会对市场价格的变动趋势形成不同的预期,根据这种预期做出适当的经济决策,以实现其经济效益或效用的最大化。

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和历史的时间中,决策是事先做出的,结果是事后得到的”在预期理论的演进过程中,先后出现了静态预期、外推性预期、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等预期形成假设。

下面给出预期理论的模型时以预期价格(Expected Price) 和实际价格( Actual price) 的关系为例。

1、静态预期如果在t-1 期预期t 期的价格,模型:P t E=P t A1其中,P tAI为t -1期的实际价格,P t E为t -1期预期的t期的价格。

这种预期称为静态预期。

静态预期最为简单,假定经济主体完全按照过去已经发生过的情况来估计或判断未来的经济形势,进行预期所获取的信息是关于过去的特定时期t-1 期的,行为主体仅仅考虑了经济变量前期特定方面的信息,其处理信息的方式也是建立在所有行为主体采用同样方式预期和忽略学习效应的基础之上。

因而,预期经济变量水平等于经济变量前期水平,在预期中没有随机变量的扰动。

2、外推预期外推预期是指对未来的预期不仅依据经济变量的过去水平,而且还应建立在经济变量的变化方向的基础上。

这种预期不仅要依赖于经济变量过去已经达到的水平,而且还依赖于该经济变量所显示出来的变化方向或变化趋势。

以价格预期为例,模型:P t E= P t A i+a (R AI - P t A2)其中a称为预期系数,这种预期就是外推预期。

第六章: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

第六章: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

第六章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3个理论来源:(1)约翰.穆思:概念;(2)新古典学派:市场出清;市场调节作用;(3)货币主义学派:•代表人物:约翰.穆思;罗伯特.卢卡斯•经济分析的重点内容:预期形成。

强调预期的关键作用。

•根据理性预期理论,整个经济学的最终基础是信息论——人们通过占有大量信息来预期和制定决策,并用以指导整个经济活动。

一、基本假设(一)预期与理性预期1.静态预期•假定经济活动主体完全按照已经发生过的情况来估计和判断未来经济形势;没有考虑实际可能发生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P预期= P现2.非理性预期(外插性、外推型)•对未来的预期不仅应根据某种经济变量过去的情况预测未来,而且还应根据它所显示出来的变化趋势预测其将要到达的水平。

•P预期= P现+(P现-P往)X预期系数•三个特征:P1813.适应性预期•经济活动主体的预期并不是独立于其他经济变量之外的,而是以其过去的经验和客观经济活动为基础的,人们可以利用过去的预期误差修正他们现在的预期。

•优点:简单易行•弱点:仅仅只是结合过去和现在预期存在的误差来预测将来,而没有考虑现存的、对未来将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的作用,所依据的信息主要是过去值。

4.“理性预期”理论•假定经济活动当事人在形成预期时,使用了一切可获得的相关信息,并对其理智分析和整理,由此作出预期。

•三个特点:(1)尽可能有效地利用现存所有信息,与理论分析结果通常趋向一致;(2)其形成与准确性依赖于一定的经济结构体系或者经济环境;(3)不排除受不确定因素干扰而出现偏差,但一旦人们发现错误,会立即作出正确反应。

•“卢卡斯批评”:批评了凯恩斯主义提出的“政府可以完全控制经济发展”的观点,认为理性预期的存在会使人们为了利益最大化,不断随政策调整而调整预期,于是政策实施的后果可能与政府预想的不一样。

(二)市场出清假设•市场上供求相等,不存在超额供给。

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工资与价格具有完全的弹性,可随经济变动作出迅速调整,所有市场及时出清。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

1、理性预期学说 学说的两个依据:理性预期假说和自然 率假说 2、自然率假说 自然率 自然失业率概念(回忆) 实际通货膨胀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之间 的差距,导致实际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 之间的差距
三、主要经济理论




3、持续市场出清假说 比较不同学派的市场出请假设 凯恩斯主义的市场非均衡模型: 4、理性预期下的AD-AS模型分析,画图分析 附加预期的 AS 曲线:当工人预期的价格水平 为一定时,一个社会在不同的实际价格水平下 所提供的产量曲线。 比较凯恩斯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的AD-AS模型
讨论如下问题: (1)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周期模型为什么叫均衡 的经济周期模型? (2)两种经济周期理论的区别,尤其是实际经济周期 理论对经济周期的看法 (3)经济周期的传导机制:劳动的跨期替代效应(劳 动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价格粘性,金融部门低 效等,不同的周期理论传导机制不同 (4)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对宏观经济学的影响 (5)中国的经济周期可否用该理论来解释? 查资料,了解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及对我国现实的分析 试对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进行分析
5、经济周期理论



(1)货币经济周期理论:认为产品和劳动的 供应者会根据相对价格或工资的变化情况,进 行立即的产品生产的替代和劳动时间与闲暇时 间的替代,因此,工资与物价的微小变化就能 引起产量与就业量的显著波动。 由卢卡斯总供给函数得到:yt=ynt+а(PtPet),其中ynt是正常产量,公式即表示社会 总产量是实际价格与预期价格相偏离的函数, 所以经济周期波动应该主要从价格的波动和货 币总量的波动去寻找原因




(一)理性预期假说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 学连为一体,它和微观经济学中利润最大化、效 用最大化的基本假设是平行和对应的; (二)某些成果得到成功应用:效率市场 (efficient market)是理性预期假说在证券 市场行为研究上的直接应用; (三)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突破了短期分析与长 期分析的界限,把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问题纳 入统一的分析框架 (四)对政府制定政策的思路和理念的影响

复旦大学研究生课程《中级宏观第03章--理性预期》

复旦大学研究生课程《中级宏观第03章--理性预期》

第三章 理性预期第一节 适应性预期第二节 理性预期第三节 信号提取1第一节 适应性预期1.0 适应性预期的基本概念M uth对预期的解释静态预期:简单地把前一期的价格作为本期的预期价格,这种预期的本质就是经济变量具有不变性外推型预期:在形成本期的预期时不仅要依据前一期的价格,而且要考虑前一期的价格与实际价格之间的偏差适应性预期:不但要根据过去价格来预计本期的价格,而且还要考虑过去的预期误差。

2传统预期的缺陷仅仅根据过去来预期未来,违反了新古典经济学对经济活动着做出的行为最优化假定。

理性预期的合理性行为人总是力求对未来做出正确的判断行为人会随时根据所得到的信息来对预期进行修正。

34适应性预期(Adaptive expectations),在经济学中是指人们在对未来会发生的预期是基于过去(历史)的。

可用下式来描述:)1,0()(111∈−+=−−−λλe t t et e t P P P P其中,e t P :当前对于下一年的通货膨胀的预期e t P 1−:上一期对于当前的预期t P :当前真实的通货膨胀率也就是说,当前对于将来的通货膨胀预期反映了过去的预期以及前期的预期与当前真实数据的差距的调整项。

这个调整项被称为是“部分调整的”。

51.1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在第二章,我们了解:弗里德曼(1970)把价格刚性作为区分古典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主要依据,但《通论》本身并没有明确要求价格存在刚性。

菲利普斯(1958)发现,失业率与名义工资变化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

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被简单表示为:)(11NN N W W W t t t t −−=−−−θ 由此,我们可以考虑实际工资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6假设关于第t 期工资的合同在第t-1期制定,合同中实际工资将由工资水平和预期的价格水平共同决定。

(///1111N N N P W P W P W tt t t t et t −−=−−−−−θ 令X P W P W t t e tt =−−11//,则1///1111−=−−−−−X P W P W P W t t t t et t ,由于1ln −=X X , 故:N N P W P Wtt t ett ln //ln 11θ=−−用小写字母标示大写字母的对数,则:7(3-1-3) 11)(−−−+−=−t et t t t p p n n w w θ这就是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第六章 理性预期学派

第六章 理性预期学派

美国经济学家卢卡斯
三、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代表人 物
2、萨金特简介 托马斯· 萨金特 (Thomas, J. Sargent, 1943——)是该派的代表 人物。萨金特1968年在哈 佛大学获哲学博土学位, 在动态经济学与时间序列 分析方面取得了杰出成果。 201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 奖。
三、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代表人 物
第三节 不变性命题的分析
一、不变性命题的提出
从理性预期理论出发,理性预期学派在许多经济问题上 都与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和货币学派持有不同的观点。 ——关于菲利普斯曲线 凯恩斯主义认为:失业与通胀间存在一种交替关系。 货币学派认为:这种关系短期存在,长期不存在。 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则是:从理性而不是适应性预期出 发,曲线所反映的交替关系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均不存在。 因为在理性预期条件下,人们已经估计到货币供应量增 加后可能发生的实际后果,从而采取了预防性货币供应量增 加措施(如要求提高货币工资增长率和利息率),因此,一 旦货币供应量增加,它只会导致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并不能 使工资和利息率下降,于是即使暂时的产量增加和利息率下 降都不会发生。
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总结了理性预期理论 的三个重要论点: ①价格预期的误差不可能避免,它们只是短命的和偶然 碰到的,如果预期与连续误差高度相关,将与理性预期理论 相矛盾; ②任何企图以固定的货币规则或财政规则来稳定经济的 作法必然会通通无效,因为他们的效应作为合理的预期将完 全被减低; ③政府不可能成功地实行抵消冲击的各种措施,只有在 政府的信息比公众更充分完满时,政府的政策才可能有效。
(二)非理性预期
非理性预期:是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的,其前提 就是经济发展未来的不确定性,通常指预期者根据以前的经 济走势来判断未来的经济走势。其“非理性”在于,它可能 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 ①预期者判断以前的经济走势将继续下去;

中级宏观经济学第六讲理性预期与适应性预期

中级宏观经济学第六讲理性预期与适应性预期
上式可改写为:
pte= apt-1+ (1-a) pt-1e 进一步,在a<l的情况下,预期价格水平 是由过去的价格水平所决定的,是适应性预期 假说的一个重要特征。
附加适应性预期不仅改变了菲利浦斯曲
线的位置,而且还改变了均衡状态下的
产出水和价格水平,以及实现充分就业
的货币政策。他们从总需求曲线和附加 预期的总供给曲线得出,在pte>0的情况 下,附加预期时均衡状态下的产出和价 格将分别于和高于忽略预期时的水平。
理性预期假说认为,紧缩政策一定会有产量— 成本。比如:政府采用货币紧缩政策,会使总 需求曲线移动,理性预期学派认为,人们会感 觉到货币存量的减少,因此人们会调整自己的 预期,总供给曲线也会发生移动(最多遇到一 些可以忽略的小时滞),从而没有产量—就业 成本。
不过,理性预期假说又指出,只有信誉 良好的政府的紧缩政策才会没有成本, 若不然,即使政府公开了其通货紧缩政 策,人们也不会相信,反通胀还是有成 本的。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包含着这样一个假定: 由于价格调整缓慢(称为价格刚性或粘性), 市场可能不会出清,所以经济可能处于 一种持续的非均衡状态,即持续的(非自 愿)失业状态。这一假定受到信仰古典传 统学者的批评。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指出,价 格会以相当快的速度调整以出清市场, 虽然在短期内经济可能是非均衡的,但 在长期,经济将自动回到自然产出率和 就业率,即回到宏观经济均衡状态,没 有非自愿的失业存在。
理性预期假说的政策含义
理性预期分析认为:(1)预期货币供给的 增加将提高一般价格水平而对真实产出 和就业没有影响;(2)只有未预期到的货 币意外才影响短期真实变量。如果货币 供给是当局依照一些“已知”的规则决 定的,那么即使在短期当局也不可能通 过系统性货币政策影响产量和就业,因 为这可能被行为人预见到。

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级宏观经济学/ Intermediate Macroeconomics课程代码:06236602课程类型:专业/必修总学时数:48学分:3先修课程:(初级)微观经济学、(初级)宏观经济学、微积分、概率统计开课单位:经济管理学院适用专业:经济学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中级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学生在高年级阶段要学习的专业基础拓展课程之一。

本课程是在(初级)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通过模型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中级水平的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和相关经济政策。

该课程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西方主流宏观经济理论及其分析方法,提高对宏观经济现象的认识和分析能力,尝试并运用所学分析工具分析当前国际和国内的一些宏观经济问题;同时为学习其他经管类课程提供宏观经济理论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1.导论及宏观经济的数据:了解宏观经济学关注的问题及其数据;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GDP、CPI、失业率的衡量。

教学重点与难点:宏观经济学、真实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市场出清,灵活变动的价格及粘性价格,GDP, CPI, 国民收入核算,劳动力,劳动力参与率,奥肯定律,GDP 平减指数2.长期中的经济:了解价格具有伸缩性的长期中的经济现象及理论;理解国民收入的基本模型、劳动市场和自然失业率、货币与物价水平、以及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掌握生产函数、物品和劳务需求的决定、消费、需求、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供求平衡,失业的类型、工资刚性、效率工资,货币的职能、类型、货币数量论、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的社会成本、超级通货膨胀、古典二分法,小型开放经济中的储蓄与投资、名义与实际汇率。

教学重点与难点:规模收益不变、真实工资、边际产品、消费函数、边际消费倾向、挤出、通货膨胀、货币供给、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货币交易速度,货币需求函数、货币数量论、名以及真实利率、费雪方程、古典二分法,货币中性、净出口、资本净流出、名义汇率、真实汇率、购买力平价、自然失业率、摩擦失业、结构失业、工资刚性、效率工资。

宏观经济学 货币主义 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

宏观经济学  货币主义 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

三、货币主义的政策建议和影响 (一) 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是无效的 1、没有相应的货币政策相配合,纯粹的财政政 策在刺激经济方面是无效的; 2、由于政府支出(或投资)往往是非生产性 的, 而私人投资一般是生产性的,因而 “挤出”发 生的结果往往会降低整个经济的增长能力。
总之,凯恩斯主义所主张的扩张性财政政 策无助于刺激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反而会 引起通货膨胀,降低国民经济增长。
40
30
20
10
0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00 01 01
第5章
货币主义、供给学派 货币主义、供给学派 和理性预期 和理性预期
第一节
新自由主义诞生的背景
20世纪 60年代西方国家的滞胀严重动 摇了新古典综合派的地位: 1、难以解释滞胀现象。 2、难以提出有效的政策措施。 3、长期的政府干预导致严重后 果。
弗里德曼:价格指数P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Y 发生变化时,所需要的货币数量M同比例变 化,故此M应该是P和Y的一次齐次式。则:
f ( λ P , rb , re , r P , ω , λ Y , u ) = λ f ( P , rb , re , r P , ω , Y , u )
约 定:
1 λ = P
P E` P` P E
AS`S ASS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D y ` y* y` y
一、货币主义(货币学派)
货币主义是二十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 派,亦称货币学派,其创始人为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 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1912-2006) :经济学家 货币主义(亦称货币学派)创始人,芝加哥学派主要 代表之一。1932年在拉特格斯大学毕业,1933年获 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35-1937年在美国自然资源 委员会工作,1941-1943年在美国财政部赋税研究署 工作。194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去芝 加哥大学任教,1948年任该校教授。1977年退休后 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1967年任 美国经济学协会主席。1969-1971年任尼克松总统经 济顾问委员会委员。197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性预期假说的特点是注重模型的微观 基础,所以其模型全都符合市场出清和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法则等古典经济理论 中的基本命题。
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的30多年时间里, 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学家们考察了货币 主义的基本命题之后,克服了后者不能 有效解释经济衰退和失业这些现实经济 现象的缺陷,从而建立起一套完全不同 于凯恩斯学说的宏观经济理论。
第六讲 理性预期与政策
菲利浦斯曲线
菲利蒲斯曲线: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之 间的关系的曲线。
gp
pc 通货膨胀率 = 货币工资增长率-劳动生产增长率
0Leabharlann u货币工资的增长率是劳动市场上对劳动的过度需 求的增函数,从而是过度供给的减函数
Ns-Nd
Ns-Nd
u0
u
w
u0 pc
理性预期的由来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是凯恩斯主义在宏观 经济学中独领风骚的年代。LS-LM模型的研究 更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个简洁的分析框 架。发现菲利浦斯曲线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因为菲利浦斯曲 线的确定使得政府可以自由地在失业和通货膨 胀之间进行最优选择。然而,随着菲利浦斯曲 线的消失,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60年代后期陷 入了困境。
自然失业率假说的一个重要推论是长期的产出水平与 通货膨胀率或价格水无关,即长期的菲利浦斯曲线或
预期通货膨胀率是决定菲利浦斯曲线位 置的重要变量。如果预期通货膨胀率上 升,菲利浦斯曲线将向右移动;如果预 期通货膨胀率下降,菲利浦斯曲线将向 左移动。因此,费尔普斯提出的预期假 说为70年代菲利浦斯曲线的消失提供了 一个很好的解释。
弗里德曼(1968)也提出了类似费尔普斯 的思想。弗里德曼指出,未能区分名义 工资和实际工资是菲利浦斯曲线的致命 缺陷。弗里德曼认为,行为人关心的不 是名义工资,而是实际工资。像菲利浦 斯那样研究失业率与名义工资变化率之 间的关系是没有意义的。
理性预期假说不仅解释了失业和经济退的原因, 还把经济活动中的微观单位:家庭和厂商对经 济政策和经济环境变化作出的反应纳入了宏观 经济模型。在坚持古典传统强调的价格自由迅 速地调整的前提下,理性预期学派调“信息” 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该学派一方面同货币 主义一样相信自由经济本身具有自我调节达到 稳定均衡的力量,另一方面相信微观单位能够 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对未来的经济变 量(例如通货膨胀率)进行预测,从而作出自己 的最优选择。这就是所谓的“理性预期” 。
确定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形成和变化方式 是判断菲利浦斯曲线位置的关键,也是 检验费尔普斯和弗里德曼的预期假说是 否成立的前提。
费尔普斯采用了卡根(1956)提出的适应预期假 说。适应性预期假说的基本思想是,行为人可 以从预期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并对未来预期进 行适当的调整。
pte-pt-1e=a(pt-1- pt-1e) a>0,为常数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包含着这样一个假定: 由于价格调整缓慢(称为价格刚性或粘性), 市场可能不会出清,所以经济可能处于 一种持续的非均衡状态,即持续的(非自 愿)失业状态。这一假定受到信仰古典传 统学者的批评。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指出,价 格会以相当快的速度调整以出清市场, 虽然在短期内经济可能是非均衡的,但 在长期,经济将自动回到自然产出率和 就业率,即回到宏观经济均衡状态,没 有非自愿的失业存在。
适应性预期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一些主要西方 国家的菲利浦斯曲线消失了,这种现象 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打击无疑是十分 沉重的,就如30年代大萧条对古典学派 理论的打击一样。虽然萨缪尔森和索洛 早就注意到了预期对菲利浦斯曲线的作 用,但把预期首先正式引入菲利浦斯曲 线研究的是费尔普斯(1967)
上式可改写为:
pte= apt-1+ (1-a) pt-1e 进一步,在a<l的情况下,预期价格水平 是由过去的价格水平所决定的,是适应性预期 假说的一个重要特征。
附加适应性预期不仅改变了菲利浦斯曲 线的位置,而且还改变了均衡状态下的 产出水和价格水平,以及实现充分就业 的货币政策。他们从总需求曲线和附加 预期的总供给曲线得出,在pte>0的情况 下,附加预期时均衡状态下的产出和价 格将分别于和高于忽略预期时的水平。
在弗里德曼看来,行为人错误地把名义工资的变化当 作实际工资的变化是导致短期菲利浦曲线向下倾斜主 要原因。但是,行为人的错误必然是暂时的,他们不 可能长期受到愚弄。因此,经过一段整时期后,行为 人最终将准确地预期到未来价格水平,向下倾斜的菲 利浦斯曲线也就会相应变成一条垂直线。
就长期而言,稳态中的预期价格水平和预期通货膨胀 率将不再发生变化。此时的适应性预期已经转变为完 美的预期,即预期价格水平和预期通货膨胀率分别等 于实际水平和实际通货膨胀率,菲利浦斯曲线和总供 给曲线都将成为一条垂直线。垂直的菲利浦线所代表 的失业率被称为“自然失业率”。
理性预期学派则更加彻底地坚持古典传 统关于市场出清的假说,认为价格刚性 是说不通的,价格可以自由地迅速调整, 因而在每一个时点上,所有观察到的结 果都是市场出清的,而且是经济行为人 按照他们所察觉的价格作出的最优供求 反应,经济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都处于 一种均衡状态。
理性预期学派则更加彻底地坚持古典传 统关于市场出清的假说,认为价格刚性 是说不通的,价格可以自由地迅速调整, 因而在每一个时点上,所有观察到的结 果都是市场出清的,而且是经济行为人 按照他们所察觉的价格作出的最优供求 反应,经济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都处于 一种均衡状态。
费尔普斯指出,只要产出独立于预期通 货膨胀率,后者的变化必将导致实际通 货膨胀率的等量变化。这样,我们可以 将菲利浦斯曲线写为下列形式:
πt=F(Yt)十πte,F’>0 式中πt表示第t期的通货膨胀率;yt表 示第t期的产出;πte表示第t期通货膨胀率 的预期。上式所反映的通货膨胀率与产 出和预期的通货膨胀率正相关的曲线被 称为附加预期的菲利浦斯曲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