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一奏鸣曲曲式分析

合集下载

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P.10 NO.1)创作背景及曲式分析

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P.10 NO.1)创作背景及曲式分析

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P.10 NO.1)创作背景及曲式分析贝多芬把c小调作为表现斗争的、英雄的、激情的、悲怆的调性,而这首奏鸣曲就是取用c小调写作的最早奏鸣曲。

在这形态比较娇小的作品中,已经做到朴素与单纯的极限,在音乐中植入真确而丰富的内容。

这首奏鸣曲好象清醒地总结了第一组奏鸣曲的成就,它的最大特色是三个乐章全部用奏鸣曲式写成,又返回从前的三乐章制,各乐章都呈示出新的尝试。

贝多芬用大型的四乐章曲式写了最初四首奏鸣曲以后,便开始探索奏鸣曲式的发展新途径,这首便是删去了小步舞曲或诙谐曲乐章,变成三个乐章的奏鸣曲,是贝多芬所写的第一首三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

这三个乐章既保留了古典奏鸣曲的特有性质又处理得十分简洁,乐念和内容非常宏伟丰富,拥有强烈的紧张感,它的形式十分紧凑,又有很强的表现力,全曲情绪热烈激昂。

这首奏鸣曲曾引起了同时代音乐评论家的粗暴攻击,他们指责贝多芬的思想“含糊不清的娇揉造作。

”但事实上,这种“含糊不清”,恰恰阐明了贝多芬的个性,表明了贝多芬多少苦难和无穷欢乐的创作想象。

这部作品把各种感情广为发展得如此完整、如此优美,它倾注了贝多芬极其真诚的心,是贝多芬风格的最好接近点。

第一乐章那激动的斗争,第二乐章对深刻慰藉的渴求,第三乐章在焦躁中对平安的祈望,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中有激怒的骚动、有悲哀的怨诉,有切近于人类热情而简练的语言,它是年轻贝多芬英雄戏剧性和悲怆风格结合的典型。

如果说奏鸣曲第一、二乐章以严谨和完整为特点的话,那末终曲到处是听觉顽强探索的尝试。

贝多芬在此曲中更自由而确实地使用了变形的动机和锐利的对比,试图使全曲呈现多面性,以强化了全曲的统一。

在作品的立场上,此曲和莫扎特的c小调奏鸣曲(K.457)有相似之处,如陈腐的伴奏已经消失,被特性化了;过门连接部分已旋律化;出现的动机被有机性地发明了。

除主、副主题外,加入的旋律式曲思变得非常丰富,过门的音群不再供装饰用,而成为气氛的发展和细致与简结的相结合,并获得了高度的美感与和谐。

贝多芬第一奏鸣曲曲式分析

贝多芬第一奏鸣曲曲式分析

文字来自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作者:郑兴三《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呈献给他过去的老师海顿。

这首奏鸣曲具有悲剧性情绪,明显地暗示和显露出贝多芬精力旺盛的写作欲望及其深刻独创性。

这首奏鸣曲以精练的钢琴写法,澎湃着阴暗的热情,可以窥见到贝多芬日后强烈的、自成一体的乐调作风。

这首作品的节奏较为单调,小节间的区分也多少有点生硬,还留存着较为幼稚的作曲法。

尽管如此,在这首作品巾已经强烈地流露出贝多芬式的特质,头尾的两个乐章把贝多芬刚强和独特的个性表现得异常明显。

安·鲁宾斯坦曾经说过:“在Allegro中,一个音符也不象海顿和莫扎特,它充满了激情和戏剧性,一张愁眉不展的贝多芬面容。

Adagio按照当时的时代精神写成,但它毕竟还是较少柔媚。

在第三乐章中又是新的风味,这是戏剧性的小步舞曲。

在第四乐章中是同样的性格,其中没有一个音象海顿和莫扎特……。

”罗曼·罗兰非常正确地感觉到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中的音乐形象性方向,他指出:“在初期,在奏鸣曲第二号第一首中贝多芬还采用听到过的表达方式和句子。

但已经出现了粗鲁的、强烈的、断断续续的音调,这种音调在借用的语言说法上留下了痕迹。

本能地流露出思维的英勇气质,这不仅表现在大胆的性格上,而且表现在明确地、毫不含糊地意识到,怎样选择、决定和舍弃。

沉重的音型:在线条中再也没有莫扎特和他的模仿者所特有的猫一样的灵活。

它是笔直的,由坚定的手把它勾画出来。

它象一条极短的,但宽广平铺的道路,从一个想法转入另一个。

这是灵魂的大道,整个民族可以沿着这个大道走过。

不久,载重车队的士兵和轻骑兵也将通过它。

”《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个性形成的杰出证明。

它衬托出贝多芬新的思想、新的形象,肯定了贝多芬先进的理智与感情相统一的伦理,表明了贝多芬把内心所有的力量服从于英勇的业绩、高尚的目的。

这首作品与日后的《热情奏鸣曲》是相通的,显露出《热情奏鸣曲》的面目。

曲体分析第一乐章快板(Allegro) f小凋2/2拍子奏鸣曲式1.呈示部(1—48)(1—8)主要主题(f)(9—16)连接(16—20)动机重复(21—41)副主题(bA)(42—48)结尾2.展开部(49—100)(49—94)主、副题动机发展(95—100)模进3.再现部(101—147)(101—108)主要主题(在原调上)(109—119)连接(120—140)副主题(在主音调上)(141—147)结束主题4.尾声(147—152)第二乐章柔板(Adagio) F大调3/4拍子较高等级的回旋曲式(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 1.呈示部(1—31)(1—16)主要主题(F)(17—22)连接(23—27)副主题(c)(28—31)重复结束2.再现部(32—58)(32—47)主要主题(在原调上)(48—58)副主题(在主音调上)3.尾声(58—61)第三乐章小快板的小步舞曲[Menuetto(Allegretto)] f小调3/4拍子小步舞曲复合歌谣曲式1.主歌谣曲式(1—40)(1—14)小步舞曲主题(f一A)(15—28)转调展开(29—40)主题(原调一主音调)2.三声中部(41—73)(41—50)三声中部主题(F—c)(51—65)中间部分(66—73)再现部(主调一主音调)3.再现的主题歌谣曲式(1—40)4.没有尾声。

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该曲为奏鸣曲式结构,由呈示部、展开部以及再现部三个部分组成。

其中呈示部(第1-48小节);展开部(第49-100小节):由三个阶段展开,第一阶段为主部材料引入,第二阶段为副部材料展开,第三阶段为再现前的属准备;再现部(第101-152小节)。

呈示部:第1-48小节主部主题(第1-8小节):以连句旋律形式的主和弦乐段呈现,f的主小调(从调号和其他旋律形式中的主和弦还原mi以及第8小节的主和弦停在了f小调的属于主和弦上可以直接得出是属于f的主小调),以属和弦作为开放形式终止,因此主部主题的结束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结束。

主部主题中分别出现了正、副两个动机,第1小节为主部主题的主动机(由向上的f小调分解主和弦构成),第2小节为主部主题的副动机(由和弦音以及三连音组合构成),二者组合构成了f 小调主部的核心和材料。

音乐节奏上以十六分音符以及三连音的节奏为主要特征。

织体上以柱式的和弦呈现。

连接部(第9-20小节):连接部旋律是连接音乐主部和副部之间的重要桥梁,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承上(第9-14小节)。

启下(第15-20小节)。

连接部的旋律线和织体与主部主题的旋律线和织体结构相比变化不大,通过连接部的旋律线和织体的协调性把它有机的结合了起来,从而使其也成为了主部和副部最自然的结合和过渡。

副部主题(第20-41小节):为了拓展的副部结构,起止均在降A大调上,并以完全终止的形式结束,是一个收拢性的结束;副部的主要核心音乐材料主要是第21-22小节,以这两小节的连续下行的旋律线开始副部进行着音乐的发展,正好与主部主题的连续上行的旋律线相反,两者既互相形成对比又之间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副部的织体上以分解和声织体为主,节奏上以十六分音符的旋律为主,给予听众一种急促的旋律听觉感受。

第21-25小节通过连续下行的旋律线开始副部,第26-32小节通过运用断续的、带休止的弱拍上的起奏的旋律音型推动着副部主题音乐的快速发展,第33-41小节通过前面旋律的不断推动,音乐被迅速地推向了音乐的高潮。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

2221年第2期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NO.22021(总184期)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General No.134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杨雅婷(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大连市336622)摘要: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其用尽一生创作的心血,是音乐史上的奇迹。

其中c小调《悲怆》奏鸣曲是他的一个代表作。

文章对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艺术风格及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同时结合谱例以直观的形式对作品加以具体分析,以期对演奏者有所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曲式结构;艺术风格;演奏技巧中图分类号:J6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898(2221)22—0214—03一、《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分析《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调式调性为c小调, 2/2拍子的奏鸣曲式,是由肃穆的慢板和富有朝气的快板两种速度组成。

庄严的慢板引子(第1—14小节)拉开了全曲的序幕,它是整首乐曲的“龙头”。

第一小节奏出的是一组强有力的和弦,而上行的附点音符与之形成了强烈对比,二者之间的矛盾构成全曲情感发展的基调。

接着减七和弦奏出的音调在高四度和高八度两处反复模进,达到高音降A这个顶峰时,一组下行的半音音阶快速地顺势而下,蕴含着反抗的情绪为后面的爆发埋下伏笔。

呈示部(第11—132小节)是充满激情的快板,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主部(第11—22小节)主题的旋律展现了同不公平命运作斗争的决心。

右手笔直上升的旋律音型、铿锵有力的节奏结合左手分解八度的持续震音,迸发出催人奋进的力量。

连接部(第29—55小节)与副部(第51—89小节)流畅动听的主题在低音区和高音区交相呼应。

左手的伴奏织体富有律动性,上行的跳音和下行的三连音夹杂着带有倚音的附点音符使音乐具有一种梦幻的色彩⑴。

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Op.2 No.1)第一乐章曲式分析

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Op.2 No.1)第一乐章曲式分析

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Op.2 No.1)第一乐章曲式分析孔祥娅
【期刊名称】《北方音乐》
【年(卷),期】2017(037)021
【摘要】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Op.2 No.1),作于1794-1795年,是献给海顿的一首钢琴奏鸣曲.在这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中,可以看到贝多芬对海顿的古典主义创作手法的继承,更难能可贵的是,贝多芬刚强和独特的个性在此曲中显露头角.本文详细分析曲式结构,探索出贝多芬的独特音乐语汇与风格.
【总页数】2页(P68,71)
【作者】孔祥娅
【作者单位】合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24
【相关文献】
1.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 No.1第一乐章音乐本体研究 [J], 刘永良
2.不同而和:分析法视野下作品和声结构研究——以分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 No.1)第一乐章为例 [J], 郭晓敏
3.浅谈奏鸣曲式作品中的哲学体现——贝多芬第19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曲式分析 [J], 姜涛
4.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Op.2 No.1)第四乐章的分析与研究 [J], 马婷
5.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 No.1第一乐章作曲技法分析研究 [J], 马天程;何一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贝多芬几首奏鸣曲曲式分析

贝多芬几首奏鸣曲曲式分析

贝多芬几首奏鸣曲曲式分析(总4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c小调 Op13)第一乐章庄板——很快并充满活力的快板 (Grave.——Allegro molto e con brio) c小调 2/2拍子奏鸣曲式1.引子(1—10) (c)2.呈示部(11—132或134)(11—27)主要主题 (c)(27—50)连接(51—88)副主题 (be)(89—112)第一个结束主题(113—121)第二个结束主题(121—125)主要主题的双片断(125—132或134)连接3.展开部(135—196)(135—138)慢板的引子,(139—168)主要主题和引子动机发展(169—196)连接4.再现部(197—296)(197—204)主要主题 (在原调上)(205—222)连接(223—254)副主题 (f—c)(255—278)规则地移到第一个结束主题(279—287)规则地移到第二个结束主题(287—291)规则地移到第三个结束主题(291—296)同样再现5.尾声(297—312)(297—300)引用慢板引子(301—305)引用主要主题部分(305—312)动力结束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c小调 op.10 No.1)第一乐章第一乐章很快并充满活力的快板 (Allegro molto e conbrio)c小调 3/4拍子奏鸣曲式1.呈示部(1—105)(1—31)主要主题 (c)(32—55)连接(56—94)副主题 (bE)(94—105)结尾2.展开部(106—167)3.再现部(168—284)(168—190)主要主题 (在原调上)(191—214)连接(215—271)副主题 (F—c)(271—284)结尾4.没有尾声。

这是个热情而强有力的、富于戏剧性的乐章,它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不可遏止的力量,充满了男性的决断力。

浅析贝多芬《暴风雨第一乐章Op.31No.2》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2)

浅析贝多芬《暴风雨第一乐章Op.31No.2》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2)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ng Van Beethoven)是古典、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伟大作曲钢琴家,他在世界上的地位是非常之重要的,到现在我们有许多贝多芬作品中的情感分析和演奏手法分析的学术研究成果。

《暴风雨奏鸣曲》是贝多芬最富有美妙诗趣的灵感作品。

这首富有鲜明内涵的奏鸣曲,充满了成熟性的音乐风格和浪漫主义精神,代表了贝多芬的作曲原则和创作成就。

本文就贝多芬《暴风雨》第一乐章开展研究,通过《暴风雨》第一乐章创作的背景和作曲本身的技巧,再结合演奏技巧。

首先,了解贝多芬的生平背景和他创作不同时期的风格,随后注重《暴风雨》第一乐章作曲本体研究,从旋律和踏板两个方面分析《暴风雨》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

关键词:贝多芬;暴风雨第一乐章;创作背景;演奏手法一、绪论贝多芬(Ludwing Van Beethoven),一直以来贝多芬是被大家公认的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的集大成者,贯穿两个时期的伟大音乐家。

贝多芬奏鸣曲在古典奏鸣曲中达到了一个高峰。

这些作品是贝多芬全部作品的重心所在,因为这些作品很大一部分反映了贝多芬的生活状态,带有一定的自传性。

《暴风雨》第一乐章是贝多芬1802年所创作时,贝多芬被疾病所折磨,耳聋对他的打击如此之大,以至于他再也听不到他喜爱或创作的音乐,但贝多芬如此热爱它,以至于他用骨传导法来听它。

贝多芬忍受疾病坚持完成了这首创作曲。

在“海利根施塔特遗嘱”中,贝多芬描述了他如何不情愿地承认自己正在变聋。

该文件对他隐退于社会之外的行为进行了充满激情、富于雄辩的解释,他称这种行为被人们广泛误解。

贝多芬的一生并非没有意义,他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音乐作品,作为同时代的音乐巨人,贝多芬之所以能够成功,完全是因为他的才华、坚持和对音乐的痴迷。

《暴风雨》这首作品是最受欢迎也是饱受争议的作品。

因此本人以作品第一乐章为例,通过对作曲的创作背景创作特征的阐述去浅析作品的音乐风格,再以作品本身作为研究主题,以旋律的处理、踏板的使用两个方向进探索其高难度的演奏手法。

贝多芬f小调钢琴第一奏鸣曲曲式分析

贝多芬f小调钢琴第一奏鸣曲曲式分析

贝多芬f小调钢琴第一奏鸣曲曲式分析贝多芬[1770-1827]维也纳古典代表人物之一,积古典之大成,开浪漫之先河,贝多芬的音乐表达具有两种方式,阳刚之气是贝多芬的主流方式。

也是被人们谈论最多方式,二是阴柔之美,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有三块基石:奏鸣曲,交响曲,重奏曲。

奏鸣曲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试金石,奏鸣曲涵盖了贝多芬的整个音乐创作,贝多芬奏鸣曲的特点:也是整个音乐的特点:1、三和弦的分解,2、朴素的带有浓郁的德奥民歌特征的音阶式级进,3、在节奏、节拍上喜欢使用附点和跨小节连线,4、和声调性特点:调内和声使用的非常广和加增和弦,调性上喜欢使用降B大调,降E大调,[英雄的音调] 《第一钢琴奏鸣曲》它是贝多芬的早期作品,是贝多芬呈献给他过去的老师海顿,这首奏鸣曲具有悲剧性情绪,明显地暗示和显露贝多芬精力旺盛的写作欲望及其深刻独创性。

这首奏鸣曲以精练的钢琴写法,澎湃着阴暗的热情,可以窥见到贝多芬日后强烈的,自成一体的乐调作风.这首作品的节奏较为单调,小节间的区分也多少有点生硬,还留存着较为幼稚的作曲法.尽管如此,在这首作品中已经强烈地流露出贝多芬的特质,头尾的两个乐章把贝多芬刚强和独特的个性表现得异常明显。

《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个性的杰出证明.它衬托出贝多芬的思想`新的形象,肯定了贝多芬先进的理智与感情相统一的伦理,表明了贝多芬把内心所有的力量服从与英勇的业绩,高尚的目的.这首作品与日后的<热情奏鸣》曲>是相通的,显露出<热情奏鸣曲>的面目。

EXP D。

G。

RE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MT + RE + ST + CL.T Ⅰ+Ⅱ+ⅢMT’+RE+ST+CL.T’1 9 20 42 49 55 93 101 109 119 141f c 降A --------------------降A降bc降b降A f -------f -----------------------四, 具体分析:作品是奏鸣曲式,呈示部(1--48),展开部(50-101),再现部(102-153)没有运用前奏与尾声,只是单纯的三个乐部.奏鸣曲的呈示部是主题的呈示,它由四个部分组成,既正主题,连接,副主题,结束. 呈示部整个反复一次,在古典时期的奏鸣曲,这也是典型现象,展开部是奏鸣曲式的中间部分它有不稳定的特征,结束部分稍有扩充,终止时回顾出现了几个调[降B---降A]然后在回到主调结束.呈示部[1---48],[1---8]MT,[9---20]ST,[42---48]CL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多芬第一奏鸣曲曲式分析
《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呈献给他过去的老师海顿。

这首奏鸣曲具有悲剧性情绪,明显地暗示和显露出贝多芬精力旺盛的写作欲望及其深刻独创性。

这首奏鸣曲以精练的钢琴写法,澎湃着阴暗的热情,可以窥见到贝多芬日后强烈的、自成一体的乐调作风。

这首作品的节奏较为单调,小节间的区分也多少有点生硬,还留存着较为幼稚的作曲法。

尽管如此,在这首作品巾已经强烈地流露出贝多芬式的特质,头尾的两个乐章把贝多芬刚强和独特的个性表现得异常明显。

安·鲁宾斯坦曾经说过:“在Allegro中,一个音符也不象海顿和莫扎特,它充满了激情和戏剧性,一张愁眉不展的贝多芬面容。

Adagio按照当时的时代精神写成,但它毕竟还是较少柔媚。

在第三乐章中又是新的风味,这是戏剧性的小步舞曲。

在第四乐章中是同样的性格,其中没有一个音象海顿和莫扎特……。


罗曼·罗兰非常正确地感觉到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中的音乐形象性方向,他指出:“在初期,在奏鸣曲第二号第一首中贝多芬还采用听到过的表达方式和句子。

但已经出现了粗鲁的、强烈的、断断续续的音调,这种音调在借用的语言说法上留下了痕迹。

本能地流露出思维的英勇气质,这不仅表现在大胆的性格上,而且表现在明确地、毫不含糊地意识到,怎样选择、决定和舍弃。

沉重的音型:在线条中再也没有莫扎特和他的模仿者所特有的猫一样的灵活。

它是笔直的,由坚定的手把它勾画出来。

它象一条极短的,但宽广平铺的道路,从一个想法转入另一个。

这是灵魂的大道,整个民族可以沿着这个大道走过。

不久,载重车队的士兵和轻骑兵也将通过它。


《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个性形成的杰出证明。

它衬托出贝多芬新的思想、新的形象,肯定了贝多芬先进的理智与感情相统一的伦理,表明了贝多芬把内心所有的力量服从于英勇的业绩、高尚的目的。

这首作品与日后的《热情奏鸣曲》是相通的,显露出《热情奏鸣曲》的面目。

曲体分析
第一乐章快板(Allegro) f小凋2/2拍子奏鸣曲式
1.呈示部(1—48)
(1—8)主要主题(f)
(9—16)连接
(16—20)动机重复
(21—41)副主题(bA)
(42—48)结尾
2.展开部(49—100)
(49—94)主、副题动机发展
(95—100)模进
3.再现部(101—147)
(101—108)主要主题(在原调上)
(109—119)连接
(120—140)副主题(在主音调上)
(141—147)结束主题
4.尾声(147—152)
第二乐章柔板(Adagio) F大调3/4拍子较高等级的回旋曲式(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 1.呈示部(1—31)
(1—16)主要主题(F)
(17—22)连接
(23—27)副主题(c)
(28—31)重复结束
2.再现部(32—58)
(32—47)主要主题(在原调上)
(48—58)副主题(在主音调上)
3.尾声(58—61)
第三乐章小快板的小步舞曲[Menuetto(Allegretto)] f小调3/4拍子小步舞曲复合歌谣曲式
1.主歌谣曲式(1—40)
(1—14)小步舞曲主题(f一A)
(15—28)转调展开
(29—40)主题(原调一主音调)
2.三声中部(41—73)
(41—50)三声中部主题(F—c)
(51—65)中间部分
(66—73)再现部(主调一主音调)
3.再现的主题歌谣曲式(1—40)
4.没有尾声。

第四乐章极急板(Prestissimo) f小调2/2拍子较高等级的回旋曲式(用近似三声中部代替展开部的奏鸣曲式)
1.呈示部(1—56)
(1—13)主要主题(f)
(13—21)连接
(22—34)副主题(c)
(35—50)重复乐句
(51—57)结束主题
(58—60)转调至近似三声中部
2.近似三声中部(61—139) (bA)
(61—80)第一部分
(81—88)中间部分
(89—96)再现
(97—111)重复
(111—139)转调再现
3.再现部(140—198) (140—148)主要主题(在原调上) (148—162)连接
(163—190)副主题(在主音调上) (191—198)结束主题
4.没有尾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