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五篇:滥竽充数

成语故事五篇:滥竽充数【滥竽充数】据《韩非子》记载,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
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
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
齐宣王就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并且给他极大的薪水。
这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队里,拿着竽装腔作势。
这样一天天混过去,不曾被人发现。
等到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王位。
他和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欢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来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乐不思蜀】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
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
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
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
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来形容有些人安于现状,乐而忘返。
还形容有些人乐而忘本。
【揠苗助长】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所以整天忡忡忧忧。
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能够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
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很多。
”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
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滥芋充数的成语故事简介

滥芋充数的成语故事简介拼音:làn yú chōng shù典故出处:这则成语来源于《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解释意思:“滥竽充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
滥:失实,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的意思。
竽:一种簧管乐器。
充数:凑数。
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派人到处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
而那些被挑选入宫的乐师,受到了特别优厚的待遇。
当时,有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弟,名叫南郭。
他听说齐宣王有这种嗜好,就一心想混进那个乐队,便设法求见宣王,向他吹嘘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乐师,博得了宣王的欢心,把他编入了吹竽的乐师班里。
可笑的是,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
每当乐队给齐宣王吹奏的时候,他就混在队伍里,学着别的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东摇西摆,装模作样地在那儿“吹奏”。
因为他学得惟妙惟肖,又由于是几百人在一起吹奏,齐宣王也听不出谁会谁不会。
就这样,南郭混了好几年,不但没有露出一丝破绽,而且还和别的乐工一样领到一份优厚的赏赐,过着舒适的生活。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儿子齐湣王继位,湣王同样爱听吹竽。
只有一点不同,他不喜欢合奏,而喜欢乐师们一个个单独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浑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胆的。
心想,这回要露出马脚来了,丢饭碗是小事,要是落个欺君犯上的罪名,连脑袋也保不住了。
所以,趁湣王还没叫他演奏,就赶紧溜走了。
1 在这种体制下通过竞选进入国会的个政党,绝大多数都不过是滥竽充数。
2 我们不能滥竽充数,要脚踏实地地学好真本领。
3 他不会买水果,买回的水果好多是滥竽充数的。
4 选拔人才,要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宁肯拔十得五,甚至拔十得一,也不要滥竽充数。
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6篇

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6篇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1滥竽充数这则成语的滥是失实,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的意思;竽是一种簧管乐器;充数是凑数。
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
这个成语来源于《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潜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派人到处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
而那些被挑选入宫的乐师,受到了特别优厚的待遇。
当时,有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弟,名叫南郭。
他听说齐宣王有这种嗜好,就一心想混进那个乐队,便设法求见宣王,向他吹嘘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乐师,博得了宣王的欢心,把他编入了吹竽的乐师班里。
可笑的是,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
每当乐队给齐宣王吹奏的时候,他就混在队伍里,学着别的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东摇西摆,装模做样地在那儿吹奏。
因为他学得维妙维肖,又由于是几百人在一起吹奏,齐宣王也听不出谁会谁不会。
就这样,南郭混了好几年,不但没有露出一丝破绽,而且还和别的乐工一样领到一份优厚的赏赐,过着舒适的生活。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儿子齐潜王继位,潜王同样爱听吹竽。
只有一点不同,他不喜欢合奏,而喜欢乐师门一个个单独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浑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胆的。
心想,这回要露出马脚来了,丢饭碗是小事,要是落个欺君犯上的罪名,连脑袋也保不住了。
所以,趁潜王还没叫他演奏,就赶紧溜走了。
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2【出处】《韩非子》。
在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南郭先生,由于他不学无术,又不求上进,所以连饭都混不上了,他正在愁眉苦脸时,机会来了。
他有一个朋友在王宫乐队里任职。
齐国的国君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可是他不爱听独奏,偏偏要组织三百人的吹竽乐队,一齐演奏。
负责乐队的官员犯愁了,因为乐队的人员没有这么多,临到要演奏时,尚缺一名乐师。
小学三年级语文《滥竽充数》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滥竽充数》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滥竽充数》是一个成语故事,写的是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在一起吹竽。
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里面充数。
后来齐缗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地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只好逃走了。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滥竽充数》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小学三年级语文《滥竽充数》原文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三百人。
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到齐宣王那里,请求参加吹竽队。
齐宣王给他很高的待遇,把他编在吹竽队里。
其实,南郭先生不会吹竽。
演奏的时候,他就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被人发觉。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跫坛辛送跷弧F⊥跻舶听吹竽。
但是他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改成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
听到这个消息,南郭先生只好偷偷地溜走了。
小学三年级语文《滥竽充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的内容,让学生懂得:没有真正的才干,混在行家里充数是*不住的。
2、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寓意,并体会成语的用法。
3、能展开合理的想象,扩写故事。
二、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成语,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谁能随口说出几个?学生说后教师叙述(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有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2、读题:成语故事三则就是什么?成语故事三个,成语故事三篇3、谁能来读读这三则成语故事的题目?4、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其中的第二则:滥竽充数。
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1、昨天请大家回去预习了课文,今天我们先来齐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在内。
2、指名齐读中读得不认真的来读课文,指出不足。
3、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4、请同学们回到课本中,快速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句话说的是滥竽充数的意思。
滥竽充数 成语故事

滥竽充数成语故事滥竽充数从前有一个小村庄,村子里的人都非常喜欢音乐,尤其是吹竽的艺术。
每年到了丰收季节,村民们就会举办一场盛大的音乐比赛,为庆祝耕作的辛勤付出。
这个比赛非常重要,几乎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参加,争夺胜利。
这一年,比赛时曲艺表演的队伍依恋者上了难题,队伍中的吹竽手因为家中有事,无法参加比赛。
队伍队长焦急万分,如何才能找到一个好的吹竽手,将成为队伍的关键。
队长四面寻觅,却始终未能打动一个技艺高超的吹竽手。
眼看比赛的日期越来越近,队长不得不决定去寻找其他村庄的吹竽手来凑数。
于是,他开启了长途跋涉的旅程。
队长走访了几个附近的村庄,到处打听有没有优秀的吹竽手。
但是不知道是因为村庄特别贫穷,还是因为没人对吹竽感兴趣,竟然没有一个吹竽手肯加入他的队伍。
队长心灰意冷地走着,想着如何面对队员和乡亲们的失望。
就在此时,队长走进了一个原本是农田休闲区的村庄,偶然路过一片绿草地上有一个小男孩在吹竽。
大概是年纪太小,技艺还不是很熟练,但是他那股无比的热情让队长有所触动。
队长走上前去,跟男孩聊了起来。
他知道男孩叫杨一,是村庄里唯一一个会吹竽的人。
男孩告诉队长,他的父亲在几年前去世了,他看着父亲弹奏竽曲长大,决定要继续父亲的事业,成为一名吹竽手。
队长希望杨一能够加入队伍,但是他又犹豫不决。
杨一的技艺还不成熟,他是否能够胜任比赛中的重任呢?队长决定给杨一一个机会,让他来试奏一曲。
杨一抱着竽开始吹奏,但是每次都吹得乱七八糟,音调高低不均。
队长心中暗暗叹息,这个村庄真是没有一个好的吹竽手。
就在队长打算告诉杨一他无法参加比赛的时候,一个老人突然出现在他们身边。
老人向队长询问情况后,认真地听了一曲杨一吹奏的竽曲。
老人微笑着对队长说:“果然是个初学者,但是他的表演中透露出了无比的激情和执着。
只要给予他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培养,他将有可能成为一个出色的吹竽手。
”队长听后点了点头,感叹道:“是啊,我一直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只追求技艺的高超,忽视了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
成语故事:滥竽充数

成语故事:滥竽充数成语故事:滥竽充数成语故事:滥竽充数1战国时期,齐国出了一个很笨的君主——齐宣王。
他很爱听吹竽,于是下令召三百名吹竽手。
有个南郭先生,家中贫困,从来不会吹竽,他听说齐宣王要召吹竽手,心花怒放:三百人一齐吹,假装岂不是易如反掌吗?我不如去混混,弄个官做,多挣点钱,回去好孝敬老母。
他脑中已浮现出各种金银财宝。
看着告诉他这件事的朋友,想着做官时的逍遥,南郭先生迫不及待地收拾行李,前住宫中。
大殿之上,墙壁都是金色的,雄伟壮观,金壁辉煌。
三百名吹竽手排队走上大殿,齐宣王端坐在宝座上,两旁站着仆人,四周排列着文武官员,门口站立着威风凛凛的卫兵。
齐宣王脸肥肥的,眼睛小小的,一副傻乎乎的样子,全身肥得简直像个大米缸。
南郭先生心中忐忑不安,正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但为了不让人发现,他克制住心中的紧张,装作镇定自若的样子,迈着小碎步走上大殿。
随着齐宣王一声令下,三百名吹竽手开始演奏。
南郭先生和别人一样,闭着双眼,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摇头晃脑,一副沉醉其中的样子。
可如果非常仔细地看,就能发现破绽:南郭先生只是在模仿别人罢了。
因为他总是比别人慢半拍,而且腮帮是一直是鼓的,别人是一收一鼓的,南郭先生怕发出声音,被别人发现,所以才这样。
演奏完了,南郭先生终于松了口气,装作镇定自若的样子走出大殿。
很难看出南郭先生心中在想什么。
他竟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就这样混了几十年。
齐宣王驾崩后,儿子齐湣王即位。
他也喜欢听吹竽,而且又召了三百名吹竽手,但他不要六百人一齐吹,觉得那样音太杂,而要他们一个一个单独吹。
南郭先生自知无法继续混下去了,只得偷偷摸黑,趁别人不注意,灰溜溜地爬狗洞溜之大吉。
后人用“滥竽充数”一词来形容以假乱真,浑水摸鱼。
我们可不能滥竽充数,要有真才实学。
成语故事:滥竽充数2教材解读课文主要内容及寓意导读: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你一定学会了不少成语。
其实一个成语就是一个小小的故事。
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神话传说,还有的是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可笑之事。
成语故事_滥竽充数

【释义】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
滥:失实,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的意思;竽:一种簧管乐器;充数:凑数。
【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上》。
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派人到处寻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
而那些被挑选入宫的乐师,受到了特别优厚的待遇。
当时,有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弟,名叫南郭。
他听说齐宣王有这种嗜好,就一心想混进那个吹竽队伍,便设法来见宣王,向他吹嘘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乐师,博得了宣王的欢心,把他编入了吹竽的乐师班里。
可笑的是,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
每当乐队给齐宣王吹奏的时候,他就混在队伍里,学着别的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东摇西摆,装模做样地在那儿“吹奏”,因为他学得维妙维肖,又由于是几百人在一起吹奏,齐宣王也听不出谁会谁不会。
就这样,南郭混了好几年,不但没有露出一丝破绽,而且还和别的乐工一样领到优厚的赏赐,过着舒适的生活。
他自己也很得意,以为真的可以混在里面充个数了。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儿子齐駂王继位。
駂王同样爱听吹竽,不过他不喜欢合奏,而喜欢乐师们一个个单独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浑身冒汗。
心想,这回要露出马脚来了,丢饭碗是小事,要是落个欺君犯上的罪名,连脑袋也保不住了。
所以,趁駂王还没叫他演奏,就赶快逃之夭夭了。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得出“滥竽充数”这则成语。
成语故事《滥竽充数》

成语故事《滥竽充数》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
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士听说了齐宣王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
”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处士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极为得意。
其实南郭处士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
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处士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比别人吹奏得更投入。
南郭处士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丰厚的薪水。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
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听独奏。
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
南郭处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
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扩展资料:1、揭示道理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一个人如果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事,只靠装样子糊弄人,在别人还不了解真相的时候,能够蒙混一阵子,但是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寓意:①讽刺那些没有真才实学,靠蒙混过关的人。
②讽刺那些虚荣,对人不加以鉴别而重用的掌权者。
2、人物点评南郭先生也有很多的优点:能够毛遂自荐,主动请缨;能够在高手如林的皇家吹竽乐队中混迹,而不被识破;能够一眼看透齐宣王的喜好,冒欺君之罪,以假作真,非一般人可以想象;而后主动下台走人,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齐宣王:南郭先生之所以能留在乐队中正是因为齐宣王的识人不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滥竽充数成语故事滥竽充数成语故事lànyúchōngshù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韩非子·内储说上》滥:失实的,假的。
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
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作谓语、定语;指混饭吃的人主谓式名不副实、掩人耳目、鱼目混珠货真价实、名副其实三薰三沐、义夫节妇、三翻四覆、连类比物、乘隙而入、动心娱目、骈首就戮、临危不顾、丑类恶物、贪位慕禄、......古代南廓先生吹竽南郭先生吹竽;红薯粉掺在藕粉里战国时期,齐国的国王非常喜欢听吹竽合奏,好吃懒做的南郭先生想办法混进了乐队,他不懂装懂、摇头晃脑,装出一幅行家的样子。
不久老国王死后,新国王喜欢听吹竽独奏,南郭先生这下心虚了,害怕会露馅就连夜逃出了皇宫言调整人事,滥竽充数,依然如故。
邹韬奋《抗战以来》二七◎众多絮棉制品经营者纷纷抢滩这一领域,其中不乏假冒伪劣产品鱼目混珠,滥竽充数。
◎上海几万支大大小小的装潢队伍,约占95%以上是外省民工,其中90%的人员没有装修专业技术工程证,另有20%~30%的人员更是滥竽充数,仅仅在建筑队里干过几天小工,是铺盖随身带、居无定所的"三无"盲流人员。
◎以《滥竽充数》一课为例,用逆向思维方式会得出:南郭先生虽不懂装懂,但不是执迷不悟,"逃之夭夭"就是其醒悟的开端,南郭先生也有自知之明。
◎这样经过层层筛选、考核,最后招聘的人,自然是有真才实学的佼佼者,非但滥竽充数者不能混入,就是低能者也休想侥幸取胜。
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名叫《滥竽充数》内容是,从前有个南郭先生,是个财迷,还爱占小便宜。
听说齐宣王要开一个吹竽队,很挣钱,于是也混了进来,他从来不会吹竽,看着别人吹竽的样子(鼓着腮帮子)他也鼓着腮帮子装模做样的吹,但是他不吹出声。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儿子齐缗王登机座垫,当了皇上,齐缗王跟他父亲很像,也很喜欢听吹竽,可是他听吹竽的方法很独特,要一个一个的跟他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读完这个故事,给我的感受很深,想到了我有一次在学习中考试中总想到总是怀着侥幸的心理想着这道题不会考,于是就不复习了。
但是偏偏就考这道题,于是我就得不了高分了,爸爸妈妈回来教育我不要怀着侥幸的心理去办事,你记住,天上不会掉馅儿饼。
没有那么便宜的事情。
从此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人做事都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去办事。
教材解读课文主要内容及寓意导读: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你一定学会了不少成语。
其实一个成语就是一个小小的故事。
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神话传说,还有的是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可笑之事……但它们都借助这些故事,向人们传达着丰富的含义。
你能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成语故事吗?课文《成语故事三则》,又向同学们讲述了三则精彩而有趣的成语故事,分别是《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
现在就让我们读一读,看看这些成语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它的寓意又是什么?《自相矛盾》主要写的是古代有一个人卖矛和盾,他先夸盾好,什么矛也戳不破;然后又夸矛好,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
当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人哑口无言,说不出话来。
什么矛也戳不破和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是不能同时存在,是相互矛盾的。
这个成语比喻语言、行动前后相抵触。
《滥竽充数》主要讲的是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齐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中间充数。
后来齐泯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地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这个成语故事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画龙点睛》主要讲的是梁代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壁上画了四条龙,但都没有点上眼睛,说点了就会飞掉。
人们不相信,偏叫他点。
张僧繇刚点了两条,这两条龙便乘风飞去。
这个成语故事比喻写文章和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
二、益智园创新与实践成语是一个王国,是一个大千世界。
学习成语,不仅能让我们懂得很多的知识、道理,而且能增加我们的语言积累,为我们的习作增添色彩。
同学们如果有时间,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成语故事,然后做一份成语小报,那会很有意思。
(提示:先收集一些有关成语的资料,可以是故事,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有关成语的趣味题目,当然你也可以自己依据成语想一些题目;然后想一想你打算把小报设计成什么样儿,给小报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可以叫《成语王国》、《成语大冲浪》、《成语碰碰车》等等;最后开始制作。
)附:课后习题4提示:(1)总是--我特别喜欢看课外书,一到星期天,我总是拉着妈妈去书店买书。
(2)不要……而要……--老师经常对我们说:学习上不要偷懒,而要勤奋。
课后练习5提示: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滥竽充数: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凑数。
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画龙点睛:比喻写文章和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
三、万花筒:相关资料1、古文欣赏你读过用文言文写的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这三个成语的故事吗?这里就有,对照着课文,看一看能不能读懂?自相矛盾客有鬻矛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他两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人应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注释]鬻(y):卖。
矛:古代一种长柄的装有金属枪头的武器,用以刺杀敌人。
盾:古代用来保护自己、抵档敌人刺杀的武器。
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
好一一听之。
处士逃。
[注释]竽:一种乐器的名称,很像现在的笙。
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廪(lǐn):粮食仓库。
画龙点睛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
每云:点睛即飞去。
人以为荒诞,固请点之。
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两龙未点眼这见在。
[注释]武帝:梁武帝萧衍(yǎn)僧繇:即张僧繇,精肖像,善画龙。
2、成语故事欣赏读了三则成语故事,是不是觉得成语故事特别有意思,肯定还想读是吧。
这里选了几则,赶快读一读吧!杯弓蛇影晋朝淯(y)阳有个当官的名叫乐广,性情恬淡,非常好客。
他有个朋友常到他家来喝酒、聊天。
可是有很长时间,不见那个朋友来家作客了。
乐广很思念他,便前去看望。
登门后,只见朋友卧在病床上,样子很憔悴,便关心地问道:你怎么病得这样啦?好些了么?那朋友有气无力地回答说:前次去你家作客,刚端着酒杯喝酒时,见杯中有条蛇,心中十分厌恶。
可是当时有好几个朋友在座,不便说出,也不好不喝,只得硬着头皮把酒喝了下去。
回家之后,总觉得恶心,不知怎的就病倒了。
乐广觉得奇怪,想来想去,终于记起他家墙上挂有一张弓。
他料想这位朋友所说的射一定是弓的影子倒映在酒杯中了。
看罢朋友,乐广归家。
为了医治朋友的病,又在原地置酒招待那位朋友。
当他把那位朋友请来时,乐广便扶他坐在那天喝酒的位置上,斟上满满的一杯酒,恭敬地请客人喝。
那朋友连连摆手说:杯里有蛇,我不喝,我不喝!这时乐广哈哈大笑,指着墙上的弓说明原委,那朋友豁然明白,眉头舒展,疾病顿时痊愈。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杯弓蛇影,用来比喻疑神疑鬼,神经过敏,自相惊扰。
茅塞顿开战国时候,有个人名叫高子,开初他在孟子那里学习,可是过了不久便半途而废到别处学技艺去了。
孟子知道这事后,认定高子是做事缺乏恒心,于是他就对高子说:山间小路经常有人走就成了大道;如果没有人走,则'茅塞之矣。
今茅塞子之心矣'(意思是:你的心已被茅草塞住了)?"高子听了有所领悟地说:老师,今后我一定专心致志地学习,决不三心二意的了。
孟子笑了一笑说:那好吧,今后就看你的行动了。
后来人们就用茅塞子之心比喻心窍不开。
如果心窍突然开了,就叫茅塞顿开,并用茅塞顿开形容一下子打开了思路,懂得了某种道理,有了某种知识。
(茅塞:像茅草堵塞道路。
顿:立刻)胸有成竹宋代有个画家名叫文同,子与可,自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宝先生,梓(zǐ)州永泰人。
他在宋仁宗时考上进士,后来做司封员外郎。
他不但能诗能文,而且长于绘画。
在他的绘画中尤长于竹。
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人们极为赞赏。
他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熟悉生活。
据说为了画竹,他在自己住房的周围栽了许多竹子,仔细观察竹子一年四季的变化及晴天、雨后、茂盛、萧条时的各种姿态,因而对竹子的形象十分熟识。
当他提笔画竹时,心中早有一个具体的形象。
正因为他先得成竹于胸中,所以能画出生动逼真的竹子来。
他的朋友晁补之十分佩服他这种作画精神,便在文中赞扬文与可说: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后来人们把胸中有成竹简缩为胸有成竹,用来比喻做事之先,已作好了准备,心中有谱,临事不慌,十分沉着。
胸有成竹也作成竹在胸。
夜郎自大夜郎在汉代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但国土很小,只有一个县那么大,而且出产不多。
可是夜郎的国王却很骄傲,自以为他统治的国家是很大、很富裕的。
当汉朝派使臣去访问他时,他竟不知天高地厚地问:汉孰与我大?后来人们称夜郎王这种行为叫夜郎自大,用来比喻眼光短浅、见识贫乏却又自高自大。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不到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
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不到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士听说了齐宣王的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
”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处士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极为得意。
其实南郭处士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
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处士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比别人吹奏得更投入。
南郭处士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丰厚的薪水。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
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听独奏。
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
南郭处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
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处士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假的就是假的,最终会因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
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真本领,才能抵挡住一切困难、挫折和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