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精练:第4讲近代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Word版含解
2019届高考历史复习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课件

考向二
近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4.(2018新疆乌鲁木齐高三三诊)下面为1840年前、1894年国产粮 食商品量、值估计表,这从侧面反映出 (
国产粮食商品量 亿斤 1840年前 1894年 233.0 372.5 占产量(%) 10.0 15.8
)
国产粮食商品值 万两 15 533.3 37 250.0
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 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
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列强侵华。解读题干可知,甲午中
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3)近代报刊的出现: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 、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三、思想: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派别 地主阶级 抵抗派 代表人物 林则徐、魏源 主要思想及著作 影响
“师夷长技以制夷”;《 “开眼看世界”的思想 海国图 志》 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探 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 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
考向一
列强侵略及影响
1.(2018四川雅安高三二诊)
双方 林则徐(中国) 描述 英舰开炮后,关天培立即下令还击,并指挥各船协力 进攻,多次击中“窝拉疑”号。接仗约有一时之久, “窝拉疑”号“帆斜旗落,且御且逃”,“海阿新” 号亦“随同遁出” 义律(英国) 英舰原泊于清军舰队的右侧,开战后“(英军)倾 泄了毁灭性的炮火”,“中国人以他们的固有精 神回击,但是,我方火力很快地显出优势”,战斗进 行了不到三刻钟,清军便撤退了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时作业4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840~1894

课时作业4 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840~1894)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乐山市高三第二次调查研究考试]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
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
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A.华夷观念正在转变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解析:在鸦片战争前后,部分中国人的“华夷之变”已经开始改变,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部分官员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说明他们没有认识到关税自主是国家主权,进而说明清朝部分官员的近代主权意识缺失,故B项正确;题干主要论述清朝官员以全免关税为条件解决中外冲突,说明他们并不懂得国际法,更不要说他们具有国际法的意识,故C项错误;清朝官员主张全免关税的目的在于制止中外冲突,不是自强,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8·陕西宝鸡一模]马勇在《百年变局:乱世晚清与民国乱象》一书中说,根据《江宁条约》、《虎门条约》形成了所谓的“治外法权”,之所以如此,从中国方面看,怎样管理这些在中国的西洋人,中国政府似乎并没有想好,他们不是愿意让渡自己的司法权,而是不知道怎样运用这项权利。
从中可以看出“治外法权”()A.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B.真实表明了中国人“以夷制夷”心态C.集中反映了中国政府的软弱D.全面体现了中外势力勾结的事实解析: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结论正确,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A项错误;据材料“从中国方面看,怎样管理这些在中国的西洋人,中国政府似乎并没有想好,他们不是愿意让渡自己的司法权,而是不知道怎样运用这项权利”说明当时的清政府仍有“华夷”心态,故B项正确;仅据“治外法权”说明中国政府的软弱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中外势力开始勾结的事实出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故D项错误。
2019年高考二轮历史专题限时集训4 中国近代政治的艰难转型

专题限时集训(四)(对应学生用书第145页)(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
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
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A.华夷观念正在转变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B[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部分官员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说明他们没有认识到关税自主是国家主权,进而说明清朝部分官员的近代主权意识缺失,故B项正确。
] 2.1859年的《资政新篇》规定:“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
这反映了太平天国()A.对外国人态度务实并有所警惕B.对西方外来文化的进入持保守态度C.渴望引进西方法律制度和技术D.允许西方传教士和工匠自由活动A[材料中“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表明态度务实,材料中“不得毁谤国法”表明有所警惕,故A项正确。
] 3.(2018·青岛质检)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省治理。
翌年,台湾亦升格为省。
嗣后,清政府在东北改将军体制为行省建制,在西藏东部设立具有行省性质的特别行政区。
在内蒙古逐次设立州、府、县,盟、旗的地盘渐渐被压缩。
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国家意识有所提升B.传统治边政策延续C.确立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D.侧重军事管辖和边防稳定A[根据材料“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省治理。
翌年,台湾亦升格为省。
嗣后,清政府在东北改将军体制为行省建制,在西藏东部设立具有行省性质的特别行政区。
在内蒙古逐次设立州、府、县,盟、旗的地盘渐渐被压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法战争之后,清政府国家意识有所提升,故A项正确。
(北京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

专题六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教材补遗1.领事裁判权列强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的该国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管辖的特权。
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开始规定此特权,接着美、法、俄、日等国也相继在中国取得了此项特权。
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华侨民如果犯罪或成为民刑诉讼的被告时,可以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中国政府无权过问,而只能由各国领事,按照各自的法律进行裁判。
1943年,国民政府取消了美、英两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及有关特权。
2.辛酉政变1861年,咸丰皇帝死后,小皇帝同治继位,慈安和慈禧两个皇太后要参与朝政,顾命(辅佐)八大臣肃顺等人不同意,于是两个皇太后就同恭亲王奕发动政变,逮捕了八大臣,夺得了政权,因皇帝登基后拟定年号为祺祥,故称“祺祥政变”;这年为辛酉年,又称“辛酉政变”;因政变发生在北京,又称“北京政变”。
3.总理衙门1861年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
全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其职权总揽了外交及与外国有关的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各个方面的大权。
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直到1901年,清政府根据《辛丑条约》规定,将其改为外务部,但仍位列六部之首。
它的建立是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4.湘军清末以曾国藩为首领的封建军阀武装。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无法抵御太平军,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湘军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
曾国藩是湘军的创始者,湘军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军事力量,湘军不仅消灭了太平天国,还参与镇压了各地的其他起义,挽救了清王朝,使兵权落入汉族地主手中,改变了当时清朝的政治格局,为后来北洋军阀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5.官督商办洋务派所办民用企业采取的一种经营方式。
所谓“官督”,就是官方保护、扶持,并委派代表对企业进行监督、稽查;所谓“商办”,就是商务由商人办理,官不过问,盈亏均由商人承担,与官方无关。
这种方式在当时情况下有利于保护企业,防止顽固势力的干扰和破坏,但同时洋务派又强迫这些企业接受种种苛刻条件,限制了它们的进一步发展。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试卷:第4练 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

第4练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原创导向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1.1842年,美国第六任总统说:“导致该场战争的原因是叩头!——狂妄无知的中国人装腔作势,严拒平等对待外邦,尽管是通商,也要把主仆关系强加于外人,并将其尽情羞辱。
”“该场战争”指的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到1900年,90个中国港口处于外国势力的实际控制中,基督教传教士在全中国范围内寻找皈依者,外国炮舰巡游在中国水域。
”据此,列强得到内河航行权的主要影响是( )A.促进中西交流B.洋货畅销内陆C.威胁中国国防D.教案不断发生3.“(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
”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的( )A.第一次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4.“从这次叛乱的开始到现在已经过去15年了。
先是发生在广西省,后来叛乱分子占领南京达12年之久。
”材料中的“叛乱”( )A.是洋务运动兴起的因素之一B.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C.开启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D.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5.《中国近代经济史》:“伴随着外国殖民侵略的不断加重和中国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然而……租佃关系以及封建剥削方式继续存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处于统治和支配地位。
”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生产关系没有发生根本变化B.传统生产符合近代发展潮流C.自然经济仍然处于主导地位D.闭关锁国政策的效果非常好6.蔡双全教授著文:“他们兴办洋务的目的只是为了‘补天’!……而决不是为了‘改天’!”其“补天”的手段是( )A.维护封建专制制度B.引进近代科学技术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D.废除封建纲常理论7.1889年,民族企业聚昌自来火公司获得重庆二十五年独资经营的专利权。
1893年与外国火柴在重庆销售问题闹到李鸿章那里,李致函总理衙门说:“聚昌公司愿图专利,只能不许华人在该处再开,不能禁止洋商贩运贸易。
2019年高考二轮历史通史限时集训4 晚清时期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通史限时集训(四)(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湖南六校联考)鸦片战争之后,马克思曾断言不平等条约不能扩大英国和欧美对华的输出。
1847年,欧洲爆发经济危机。
英国议会选出的专事中英贸易调查组得出的结论是:用银子来支付鸦片足以使华人的一般贸易遭受巨大损失,而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
由此可见,当时的中英贸易() A.英国有明显的优势B.中国处于出超地位C.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冲击D.未满足列强的预期D[根据题干“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可知,在鸦片战争后的中英贸易中,仅中国出口的丝茶就能抵偿英国向中国输出的除鸦片以外的商品的价值,这说明英国商品在中国销量有限,故D项正确。
]2.(2018·昆明三模)导致下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B.洋务运动增强了地方力量C.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需要D.中央政府权威性逐步丧失C[清政府历来对汉民族和其他民族有较强的防范之心,故A项错误;1864年洋务运动刚刚开始,故B项错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清政府不得不更多的依靠汉族地主的力量,故C项正确;地方督抚满汉的变化不能够反映中央政府权威性的丧失,故D项错误。
]3.(2018·洛阳三模)下表为1843—1850年间白银与制钱比价波动情况一览表。
这些历史现象的出现()C.加速了自然经济逐步解体D.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B[因银贵钱贱,但农民交纳赋税时必须出卖粮食将铜钱换成白银,这样就会加重农民的负担,因而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故B项正确。
]4.(2018·蚌埠三模)宋教仁曾论证“汉族”是从西方迁徙而来,与当时强盛的西方国家在种族上同源;章太炎公开宣扬“汉族”来自巴比伦;梁启超、刘师培等人到处讲世界上所有的人类都始于帕米尔高原。
这种宣传旨在()A.激励国人的民族自豪感B.鼓吹西方文明“优越论”C.追求历史研究的真实性D.强调人类文明的整体性A[材料强调汉族的来源与西方同源意在论述汉族强国之路的可行性,从而激励国人自豪感,故A项正确;材料说明汉族与西方民族同源,但并未提及西方文明比中国更加优越,故B项错误;材料中宋教仁等人的说法并非历史的真实情况,故C项错误;材料论述主体从汉族出发,而非说明世界文明是个整体,故D项错误。
2019年高考二轮历史模块2 专题4 中国近代政治的艰难转型

专题四中国近代政治的艰难转型———————主干知识串联·网络构建———————(对应学生用书第40页)[整体感知]一个核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历程。
两大线索:列强的侵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程;中国社会各阶级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探索历程。
四大主题:列强侵华战争的结果、影响;中国农民阶级的抗争——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核心主题讲练·层层突破———————(对应学生用书第40页)主题一近代中国的民族屈辱和中华民族的觉醒■主题纵向贯通·一、近代列强侵华和民族屈辱1.英国独霸(1840—1894年)(1)特点:英国在华势力最大;法、美、俄也追随英国加强对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华形式。
(2)鸦片战争(1840—1842年)①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开拓市场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②结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
③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①原因: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②结果:英法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俄国趁机割让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③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2.“群雄逐鹿”(1894—1914年)(1)特点:甲午中日战争后,英、日、德、俄、法、美等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形成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以资本输出为主。
(2)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①原因:日本为满足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
②结果:签订了《马关条约》,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③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①原因:根本原因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直接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镇压义和团运动。
2019年高考二轮历史 第2篇 第4讲 晚清时期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对应学生用书第40页)[整体感知]政治—屈辱线索:列强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争探索: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先后发起了洋务(对应学生用书第41页)一、政治上——在战争推动下被动变革1.民族危机日益加深(1)两次鸦片战争(1840—1860年)①1840年,英国发动了旨在打开中国市场的鸦片战争,战争以清政府被迫签订屈辱的《南京条约》而告终,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1856年,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获取更多的侵略权益,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2)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①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加紧对外扩张;朝鲜东学党起义提供契机。
②过程:1894年,日本在丰岛挑起战争,黄海大战中国失去黄海制海权。
③结果: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④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各阶层掀起救亡图存的斗争。
(3)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年)①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阶段,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
②结果:1901年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③影响: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4讲晚清时期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通史版历史·第一部分通史整合突破2.中国人民的探索与抗争(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①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②《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却和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驰。
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具有空想性。
③1856天京变乱是转折点④《资政新篇》: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国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土壤,没有真正实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块二中国近代史第4讲近代中国的沉沦与转型一一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增分强化练」妹思维妹规葩堆就考册萬京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2018广东广州调研)道光二十年(1840年)9月,科举考试时务策试题为: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功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
这反映出当时科举制度()A •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B .表现出关注现实的求变意识C.追求社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D .阻碍了传统教育的转型发展解析:科举考试时务策试题中的“七省海郡”“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平海综要”等体现了对当时边疆局势的关注,具有关注社会现实的求变意识,故B项正确。
材料中科举考试的内容并未脱离社会发展的实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不是追求人才的多元化,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科举考试内容有利于推动教育的近代化,D项错误。
答案:B2. 下表为晚清派驻使臣部分情况表。
由此可见,当时中国外交()A.艰难开启近代转型B.半殖民地色彩明显C.重视睦邻友好关系 D .华夷观念没有改变解析:材料表明,在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驻外使臣,体现出中国外交艰难开启向近代的转型,故A项正确。
表格中出现的是中国设立使馆和派驻使臣的情况,没有涉及列强侵华,不能体现半殖民地色彩,B项错误;材料中的英、德、美不是中国邻国,C项错误;外交使臣的派驻是华夷观念变化的体现,D项错误。
答案:A3. (2018湖北重点高中联考)有研究表明,在1842年前,农村的制度、生产情况决定城市的制度、生活情况,是农村领导城市。
1842年以后,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经济组织等首先在城市发生,然后扩展到农村,形成城市领导农村的局面。
1842年前后城乡经济地位的变化体现的实质问题是()A •经济结构的变动B •城市化水平提高C.农村经济的凋敝 D .城乡差距的扩大解析:材料表明,1842年以后,城市成为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经济组织的集中地,导致了城市领导农村局面的形成,体现出经济结构的变动,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城市化水平、农村经济状况、城乡差距前后对比情况的信息,B、C、D三项错误。
答案:A4. 鸦片战争前,买办之盛,以广东香山为最;五口通商后,早期活跃于上海的买办“半皆粤人为之”。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 .粤商很善于把握商机B .中国沦为列强的市场C.传统经济形态的瓦解D .外贸重心转移的趋势解析:“鸦片战争前,买办之盛,以广东香山为最;五口通商后,早期活跃于上海的买办’半皆粤人为之体现出鸦片战争后,外贸重心由广东向上海转移的趋势,故D项正确。
材料能够体现粤商善于把握商机的特征以及中国逐渐沦为列强商品市场的状况,但均不能全面涵盖材料,A、B两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传统经济形态的信息,C项错误。
答案:D5•下表是19世纪40〜50年代中国丝、茶出口数据。
表格信息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占据优势B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种桑、茶D •列强对中国丝、茶十分青睐解析:材料表明,19世纪40〜50年代中国丝、茶出口大幅度增加,说明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中国与其他国家国际贸易的比较信息,既不能说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占据优势,也不能说明列强青睐中国丝、茶,A、D两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农村种植结构变化的信息,C项错误。
答案:B6. (2018山东日照模拟)有人谈及洋务运动时说:“中国在外交上的一贯的失败也愈使自强运动看来差劲。
……1860年间的改革在实践方面很严肃地向前跨步。
因其如此,改革者尚要以传统的名目自保。
他们小心谨慎,但传统中国之架构已被他们打下了一个大洞。
”材料主要强调洋务运动()A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侵略B •因阶级局限无法突破传统惯性C. “中体西用”的做法导致成效甚微D •步伐谨小慎微但仍有开拓之功解析:材料表明,中国外交上的一贯失败导致洋务运动过分谨慎而收效甚微,但在突破传统束缚方面迈出了开拓性的一步,故D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洋务运动抵制外来侵略的信息,A项错误;“传统中国之架构已被他们打下了一个大洞”说明洋务运动突破了传统的惯性,B项错误;材料能够体现“中体西用”的做法导致收效甚微,但C项不全面,错误。
答案:D7. 1876年,《申报》就中国是否应仿行机器织布进行了一场讨论,连续发表多篇文章,大加倡导。
该报主笔说,他数年前就曾提议“购齐西国织造各布机器”“仿织洋布,定易销售”,但应者寥寥。
现在他的主张却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
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的中国()A .政府积极推行重商政策B .工业文明的优势被普遍认同C.国人市场意识逐渐形成D .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解析:“购齐西国织造各布机器”“仿织洋布,定易销售”的主张由应者寥寥到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表明国人的市场意识逐步形成,C项正确。
材料表明,倡导重视工商业的是媒体,不是政府,A项错误;材料表明,《申报》主笔仿行机器织布的主张由应者寥寥到得到社会舆论广泛支持,这一变化不能说明工业文明的优势得到普遍认同,B项错误;“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于甲午中日战争后,D项错误。
答案:C8. 1891年,南洋巨商张弼士应洋务派的盛宣怀之邀,前往烟台商谈办理矿务、铁路事宜。
1895年9月,张弼士独资的张裕酿酒公司在烟台成立,并获准在奉天、直隶、山东三省专营15年,免税3年。
这表明()A .洋务派热衷于投资民族工业B .铁路修筑推动酿酒业的兴起C.民族工业经营环境有所改善D .洋务运动对民族资本的依赖解析:材料表明,洋务派支持民族资本家创办厂矿企业、参与铁路修筑事务,张裕酿酒公司成立并取得专营权、免税权,表明民族工业的经营环境有所改善,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洋务派投资民族工业、铁路修筑与酿酒业兴起的关系、洋务运动依赖民族资本的信息,A、B、D三项错误。
答案:C9. 魏源认为:“时务莫切于当代,万事莫备于六官。
”“然昨岁之历今岁而不可用,高、曾器物不如祖、父之适宜。
时愈近,势愈切。
”这表明魏源主张()A .效仿西方,改革时政B.因时变革,奋发图强C •废旧布新全面变革D .健全官制稳步发展解析:魏源强调“时务莫切于当代” “然昨岁之历今岁而不可用,高、曾器物不如祖、父之适宜。
时愈近,势愈切”,体现出顺应时代变化进行变革、奋发图强的迫切愿望,故B 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是否效仿西方进行变革和变革是否全面的信息,A、C两项错误;“万事莫备于六官”强调的是政府机构的作用,并非主张健全官制,D项错误。
答案:B10. (2018安徽五校高三联考)咸丰十年(I860年),曾国藩上书皇帝说:“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
……驭夷之道,贵识夷情。
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以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禾叽”由此可知,曾国藩()A .继承“师夷”的思想主张B .认为应全面向西方学习C.具有强烈的“天朝上国”思想D .主张“中体西用”思想解析:材料表明,曾国藩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长久利益,故A项正确。
“师夷智以造炮制船”说明曾国藩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B项错误;曾国藩已经承认西方的先进技术,不能说明其具有强烈的“天朝上国”思想,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体”的主张,D项错误。
答案:A11. 1866年,恭亲王奕诉在奏折中指出:“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犹目为东来法。
特其人性情缜密,善于运思,遂能推陈出新,擅名海外耳。
其实法固中国之法也。
”这一主张()A .准确概括了中西学间的关系B .得到了守旧势力的一致认可C.摆脱了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D .有助于减少西学传播的阻力解析:奕表达的核心理念是“西学中源”,这在当时有利于减少顽固派对西学的敌视,减轻西学传播的压力,故D项正确。
奕对中西学关系的概括是不准确的,A项错误;得到了守旧势力的一致认可表述绝对化,B项错误;奕的思想冲击了传统夷夏观念,但未摆脱,C项错误。
答案:D12. 1896〜1898年,国人办报出现第一次高潮。
这一时期的报刊主要强调效法西方的民主政治和国家制度,并提出开议会的主张,宣传民主思想。
由此可见()A •维新思想成为社会主导思潮B •推翻清朝统治具有社会基础C •国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D •民主革命思潮尚未出现解析:材料表明,1896〜1898年出现创办报刊的高潮,并以宣传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为主要内容,说明国人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故C项正确。
材料所述内容不能体现维新派的基本主张,不能说明维新思想成为社会主导思潮,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推翻清朝统治的信息,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主革命思潮的信息,不能判定民主革命思潮是否出现,D项错误。
答案:C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 (2018浙江衢州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所谓“西学中源”,亦称“中源西流”,即西方文化源出中国,近代西方文明,中国“古已有之”。
这是中国人早期认知西方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西学东渐”过程的产物。
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停滞与落后,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乃至制度,但是,传统文明的强大惯性却使他们的心理处在一种矛盾当中……加之时人昧于世界,只能将新生事物与自己熟知的知识相比较,从中寻求认识的依据,所以,“西学中源”说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摘自中华书局《清史资料》材料二“中体西用”是在保持文化优越感的前提下保守派和务实派都认可的“自强”方式,是对“西学中源”的继承与超越……“中体西用”解决了保守派只看到“百年变局”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收拾人心、重修政治却轻视外部威胁的问题上。
……“中体西用”解决了务实派只看到“千年变局”而没有意识到在缺乏对传统文化自信心基础上学习西方也可能引起对传统文化冲击,以及由此引起大一统内部涣散的问题。
――摘自陆勇《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传统“中国”观念的调适》(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学说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并指出“中体西用”对“西学中源”有何超越。
(14分)⑵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对中国产生的共同影响,并谈谈你对“中学”和“西学”的认识。
(11分)解析:第⑴问的第一小问,“西学中源”的背景根据材料“是‘西学东渐’ 过程的产物……传统文明的强大惯性却使他们的心理处在一种矛盾当中……时人昧于世界”,得出背景有“西学东渐”的影响、传统文明的影响、导致时人昧于世界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再结合当时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因素补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