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区唯一的一座喇嘛庙
南京古鸡鸣寺介绍

南京古鸡鸣寺介绍
南京古鸡鸣寺位于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的东部,是中国四大
佛教丛林之一,是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鸡鸣寺始建于南朝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当时叫做“报恩寺”,因南朝时梁武帝萧衍曾在此听钟而得名。
后历代多
有扩建,到清代乾隆年间已是规模宏大、建筑精美、殿宇巍峨的
佛教丛林。
古鸡鸣寺建筑群主要由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观音殿
和藏经楼五部分组成,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
1.7万平方米。
大雄宝殿是古鸡鸣寺的主体建筑,它是仿南京明
城墙而建的一座高达17米、宽17米的殿堂,殿内有泥塑释迦牟
尼和迦叶尊者两尊佛像,这是我国最大的泥塑佛像。
殿内的八根
红色木柱上雕有八种不同的花纹。
大殿两边有8根朱漆圆柱,圆
柱上各塑有一尊菩萨像。
殿内天花板上还绘有12幅壁画。
大雄宝殿的两侧是天王殿和观音殿。
天王殿内塑有四大天王像;观音殿中供着三尊观音菩萨像,它们像高达8米、长18米、重20吨。
—— 1 —1 —。
南京栖霞寺简介

南京栖霞寺简介
南京栖霞寺是南京中心城市中令人惊叹的古老寺庙。
该宫视为紫金山文化主旨的一部分,是一处久负盛名的名胜古迹。
历史上的栖霞寺落成于盛唐朝时期,建筑有着鲜明的唐朝风格,拥有众多著名的建筑实例和木质雕刻细节,位于紫金山的脚下,受到环境的影响,无论在晴天雨天,还是节日期间都是热门的景点。
栖霞寺可分为三部分,包括大雄宝殿、藏经楼和紫金塔。
《宋史》中提到,这座大殿上有“大节仪,屋仗雷坚”,这就是“雷丁京”节日的起源。
藏经楼中,有法师们认真学习佛经的巨大宝库,而紫金塔则是当地最重要的佛让寺庙之一。
栖霞寺以宽敞明亮的建筑景观碧水间禅趣深深印在游客的心中。
此外,也有诸多活动丰富人们的居住生活,比如参加观修、行大雄宝殿及地下池游水等,令游客百看不厌。
栖霞寺就位于南京市,是一处充满古朴韵味的佛教景点,历史悠久,充满祥和美好的气息,吸引着大批参观者前来参观游览。
南京的鸡鸣寺介绍

南京的鸡鸣寺介绍
南京是中国历史上的六朝古都,也是六朝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这座城市中,有一座历史悠久、香火旺
盛的古刹——鸡鸣寺。
相传东晋时期,这里曾是佛教胜地,后因
东晋名将刘裕在此“驻跸”而得名。
如今的鸡鸣寺虽不似当年金
碧辉煌,但也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佛教名刹。
它位于南京鼓楼广场西侧,南临新街口,北靠鼓楼,东依新街口
步行街。
寺院总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
这里曾是中国最大的佛寺,有着“南朝第一寺”之称。
它始建于南朝梁武帝普通五年(公元524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当时著名高僧慧远在此建立
了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道场。
东晋时佛教已在南京兴
盛起来。
当时的“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鸡鸣寺就是其中之一。
唐朝时,寺院规模逐渐扩大,鼎盛时期有僧侣千余人,建筑面积
达10万平方米。
明朝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又进行了大规模
扩建,并增建了大雄宝殿、天王殿、玉佛殿、圆通宝殿等殿堂。
—— 1 —1 —。
南京栖霞古寺简介

南京栖霞古寺简介
栖霞寺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栖霞镇,是中国佛教名寺之一,与九华山、五台山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名山。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南京市的著名旅游景点之一。
栖霞古寺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是我国佛教禅宗“六祖慧能”的道场。
栖霞寺现存的建筑主要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楼、方丈室等,各大殿之间以长廊相连,气势宏伟。
寺内有两棵千年银杏古树,据说这两棵银杏是明代所植。
寺内还有一株千年人参王,据传此树为六朝时期从印度引进的千年人参王,已有1500多年树龄。
每年春节后,都会有大批游客来此观赏“春早”的古松美景。
栖霞寺周围的山叫栖霞山,因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而得名。
栖霞寺内的桃花与佛经上所说的一样为红色,据说这是因为桃花是在佛经中记载过的最能代表佛陀智慧的花。
—— 1 —1 —。
南京大报恩寺的佛教宝地

南京大报恩寺的佛教宝地南京大报恩寺是中国重要的佛教寺庙之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
这座寺庙以其宏伟的建筑、悠久的历史和富有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大报恩寺被誉为是南京佛教的宝地,吸引着无数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礼拜和寻找心灵的宁静。
大报恩寺始建于南朝梁代,距今有将近1500年的历史。
寺庙占地广阔,总面积达到40多亩,其中主要建筑群坐落在西寺和东寺之间的广场上。
大报恩寺以其独特而壮观的建筑风格而著名。
整个寺庙按照佛教的教义和传统建筑规划建造,形成了典型的佛教寺庙布局。
主体建筑包括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阁等,其中大雄宝殿是寺庙最重要的殿堂,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的金身。
这些建筑都采用了精美的彩绘和雕刻工艺,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除了壮丽的建筑之外,大报恩寺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寺庙内设有佛教书院,培养了无数的僧人和学者。
佛教书院不仅传承和弘扬佛教文化,还在学院中进行佛经研究、经典讲座和禅修指导等活动,吸引了许多信徒和学者前来学习。
此外,大报恩寺还经常举办佛教法会、演讲会和文化展览,使得佛教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推广。
大报恩寺还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传说。
传说建寺的缘由是南朝梁时,佛教信徒大报恩为了纪念曾经救护他的大夫,捐出了自己的田地用于修建寺庙,并将这座寺庙命名为“大报恩寺”。
这个故事成为了寺庙的名字和精神内核,也寓意着佛教的大慈大悲之心。
除了信仰和文化魅力,大报恩寺还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观光。
寺庙周围环境优美,有山川和湖泊环绕,在城市的喧嚣中拥有一片宁静之境。
游客可以在寺庙内参拜、祈福,也可以乘坐船只在周围的湖泊上游览,欣赏寺庙和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
总的来说,南京大报恩寺作为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佛教寺庙,不仅是信仰和修行的场所,更是中国佛教文化的瑰宝。
它的壮观建筑、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丽的环境吸引着无数的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和感受其神圣与宁静。
希望这座佛教宝地能够继续传承和弘扬佛教文化,为人们带来福祉和智慧的启示。
南京清凉寺简介

南京清凉寺简介
南京清凉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清凉山上,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
下面是南京清凉寺的简介:
清凉寺最早建于东晋时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寺庙坐落在清凉山的山腰,依山傍水,环境清幽宜人。
寺内建筑群布局宏伟,包括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
寺内的主要建筑是大雄宝殿,是南京现存的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大雄宝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是寺庙的核心场所。
殿内有雄伟壮观的佛像和精美的彩绘,展示了古代建筑和艺术的精湛工艺。
清凉寺还保存着大量的佛教文化遗产和珍贵文物。
寺内有石刻佛像、古碑、铜钟等历史文物,见证了寺庙的历史沿革和佛教文化的传承。
此外,清凉寺还是南京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之一。
寺庙周边的山水景观优美,四季景色各有特色。
游客可以在山间散步、观赏花朵、领略自然风光,感受宁静和清凉的氛围。
总的来说,南京清凉寺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佛教寺庙,不仅具有
宗教意义,还是南京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
其古老的建筑、珍贵的文物和美丽的自然环境,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和信众前来参观和朝拜。
南京旅游牛首山景点介绍

牛首山介绍牛首山,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牛首山文化旅游区内,因山顶突出的双峰相对峙恰似牛头双角而得名,民间又称为牛头山。
山周围有感应泉、虎跑泉、白龟池等自然景观,长久以来都有“春牛首”之称。
是岳飞抗金之地,郑和长眠之所,更是中国佛教名山,文化底蕴深厚,是佛教牛头禅宗的开教处和发祥地。
牛首山景区核心区设计理念为:补天阙、修圣道、藏地宫、现双塔、兴佛寺、弘文化,目标是“打造世界佛教文化新遗产,再现当代建筑艺术新景观”。
主要景点有佛顶寺、佛顶塔、佛顶宫、岳飞抗金故垒、摩崖石刻、弘觉寺塔、郑和文化园等。
1995年,牛首山被列为江苏省省级森林公园。
2021年12月,牛首山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为AAAA级国家旅游景区。
具体景点介绍如下:1.圣象广场:圣象广场主体由12头形态各异的圣象背驮经幢围合而成。
这12尊六牙白象,是释迦摩尼乘坐的坐骑,每头大象长度6米,宽度2.5米,高度4米,再加上身上的经幢9米,总体高度13.9米,制作石象的花岗岩都是从福建泉州矿场开采而来。
选择12尊这个数目则代表着岁月轮回,生命不息。
圣象身上的经幢六面刻有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代表经文著作,是经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定的目前国内单体最大的花岗岩整料雕刻石象群。
广场两边岩壁刻有12幅经变故事浮雕,均配有文字说明,分别讲述了“感应舍利”“甘露佳庭”、“一苇渡江”等与南京有深厚渊源的佛教文化故事,展现南京厚重的佛教文化底蕴。
2.佛顶塔:是佛顶圣境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建筑高度约88米面积5065平方米,九级四面,是一座唐代风格的建筑,与明代弘觉寺塔相为呼应,重现了历史上牛首山“双塔”的恢弘格局。
佛顶塔在第九层如来殿供奉了一尊毗卢遮那佛坐像,第八层有一口仿唐式全铜铸金刚钟,钟上刻有隆相法师书写的《金刚经》全文,还有各种经藏展示。
整个佛顶塔造型宏伟,尽显唐风古韵,登塔望远,可尽收牛首山四季美景。
3.佛顶宫:佛顶宫属于深坑建筑,它是佛顶骨舍利长期供奉之所,长220米,宽160米,总体高度为89.3米,单体建筑面积约为13.6万平米。
南京大报恩寺的简介

南京大报恩寺的简介
大报恩寺,又称玄奘之路、玄奘之心、大慈恩寺、大报恩寺,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龙潭街道。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位于南京市栖霞区龙潭街道,占地面积约10公顷,是2006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大报恩寺遗址公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由明朝开国功臣徐达之孙徐辉祖主持建造。
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大报恩寺扩建工程告竣,改名“大报恩寺”。
当时规模宏大,有十三座殿堂,供奉着佛像和佛塔等,还有藏经阁、钟楼、鼓楼、御书楼等建筑。
明代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徐辉祖在此基础上修建了大报恩寺和昭明太子读书堂,成为当时江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
清代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先后在此举行过多次祭典。
—— 1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独一无二的喇嘛庙白塔,黄墙,黑瓦,绿色琉璃屋脊,由白塔和庙宇组成的一组喇嘛风格的建筑,给风景秀美的玄武湖环洲增添了别样情趣。
这组建筑始建于1936年12月,1937年建成,是民国政府为纪念历任国民党中央蒙藏委员会委员、中国菩提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佛教协会理事长等式逻辑职务的诺那呼图克图建造的。
被称为诺那塔的白塔,塔式起重机身细长,九级六面,高约15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塔顶和每层披檐覆盖灰色小瓦,塔脊与每层披檐的瓦当均为绿色琉璃瓦。
塔的底座周围建有水泥护栏,六面均有台阶。
有功人员底层镶有石碑,上刻由国民党元老司法院落长居正以隶书撰写的《闪烁照相术佑法师塔碑铭》,每块石碑的碑额上都不得有用藏文书写的“诺那传”三字。
塔的每一层都辟有拱形门。
虚实相间。
塔内设有楼梯,竖一石柱,上书“诺那呼图克图之塔”数字,并存放诺那法师的舍利,供奉诸佛菩萨。
1998年8月25日,塔遭雷击,东南方向上下九层塔角全被毁坏,同年11月底修复。
喇嘛庙是南京地区唯一的一座喇嘛风格的庙宇建筑。
中国传统古典式建筑,面阔三间,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小瓦屋顶,绿色琉璃瓦屋脊上装饰神仙瑞兽。
四面墙壁下部为水泥斩脚石墙面,上部为黄色墙面,正面有三座拱券门。
庙内原有诺那等人的塑像,1954年被拆除,近年重新修复。
庙前原有用花岗岩雕刻的青色石马一对,鬃毛、马鞍、尾巴等部位雕刻细致腻,由福建省政府于1937年赠送。
可惜石马在文化大革命中损坏,马首、四足、尾部残缺。
链接诺那其人诺那呼图克图(1865年~1936年),本名逞列匠磋,西康省人。
7岁时入诺那寺就任诺那活佛,法号嘎纳。
15岁时归附清朝政府,被授予“呼图克图”封号。
曾协助清政府平定西藏叛乱。
民国后归附中央政府。
1913年,在英国策划的“中英藏会议(西姆拉会议)期间,呼吁中央政府不要轻易签约。
后诺那在与藏军作战中被俘,被囚禁6年后只身逃脱。
1935年在四川军阀刘湘的礼迎下入川,传教3年,信徒日众,声名大增。
1928年,刘湘将其引荐给蒋介石,开始在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中任职。
沈阳沦陷后,诺那曾打电报给溥仪,劝其不要为日本人所利用。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西康地区,蒋介石任命诺那为西康宣慰使,利用诺那在西康的影响和势力阻止红军北上,诺那受命后奔赴西康。
1936年4月,据守瞻化城的诺那出逃,被亲藏的头人巴登抓获,送到甘孜红军驻地。
5月12日,诺那病逝。
7月7日,国民政府颁发褒扬令,追赠诺那“普佑法师”封号。
大都市里的“茅草屋”在葱葱郁郁的北极阁山颠,有一幢被称为大都市里的“茅草屋”的西洋式乡村建筑,这就是名闻遐尔的宋子文公馆。
迄今已有80高龄的宋子文公馆,始建于宋子文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期间,抗战胜利后重建。
公馆建筑面积720平方米,高三层,依山而建,楼随山势,高低起伏,错落有致。
大院院门朝北,庭院中一株雪松亭亭玉立。
从西南面入口处看,公馆只有2层,而从东北面看,公馆就有3层。
公馆由杨迁宝建筑师设计,建筑商是南通人陶桂林主持的馥记营造厂。
公馆底层用南京本地产的毛石砌造,显得极为坚固;上面两层用砖砌,表面采用弹涂工艺粉刷而成,立体感极强。
在墙裙、屋檐等位臵,砌有明城墙砖,显得古朴典雅。
公馆最为特别之处是其屋顶,颇有农舍风味,远望上去仿佛是用茅草盖成,民间盛传该屋顶是用外国进口茅草铺盖而成,其实是用进口白泥拌黄沙铺在荻芦上盖成,上下共有3层,每层厚约2厘米,最上面一层做成蜂窝状,给人以茅草屋的错觉。
这种特殊的屋顶处理方法,具有隔热、保温、防火、防雨水渗漏等功效,而且冬暖夏凉。
室内装饰富丽堂皇,顶部采用喷灯工艺建成,一道道横梁看似木头,实是用水泥精雕细琢而成,为国内建筑所罕见。
宋公馆既是宋子文全家的居住场所,又是宋子文接见各方面人士和国民党上层人士密会的重要场所,许多重大的决策计谋都成于此。
特别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后,这里更是冠盖云集,密会频频,最后形成以宋氏姐妹为核心的主和派政治集团,与何应钦为首的讨伐派分庭抗礼,促进南京与西安谋求某种妥协,以缓和局面。
经过中共等多方周旋,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抗战期间,宋子文公馆被日伪占用。
汪伪中央政治委员会也常在此开会。
解放后,南京市的第一任市长刘伯承曾住在这里。
如今的宋子文公馆依然像当年一样雍容典雅,气派豪华。
2002年10月22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宋子文公馆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是江苏省政府接待贵宾的场所。
链接“囚张楼”的由来在距宋公馆东北数十米处,有一座与公馆石阶相连古典式的双层建筑,这便是当年蒋介石囚禁爱国将领张学良的地方,俗称“囚张楼”。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便背信弃义。
张学良于12月26日护送蒋介石一行返回南京,一下飞机,蒋介石便将张学良及其随从共11人软禁在宋子文公馆,派重兵看守。
蒋介石还通过宋子文之口,诱逼张学良写下了“负荆请罪”的信。
12月31日,国民政府组织高等军事法庭审判张学良,判处张学良有期徒刑10年。
随后,张学良被转移到中山陵园孔祥熙别墅内看押起来。
1938年1月4日,国民党政府下达“特赦令”,但仍将张学良交军事委员会管束。
在宋美龄、宋子文的游说下,张学良被转到宋子文公馆,住进了这栋二层小楼,开始了漫长而又悲壮的幽禁生涯。
我国第一座现代气象台与著名的鸡鸣寺相邻,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气象台位于鸡笼山之巅的北极阁2号,现为江苏省气象台、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南京市气象台、江苏省农业气象与卫星遥感中心所在地。
早在南朝刘宋时期北极阁就设有日观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气象台。
明朝时期,在这里设有钦天监,观察天文气象,其优良精巧的设备,令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叹为观止。
清朝康熙皇帝1685年驻跸江宁(今南京)期间,曾登上鸡笼山,伫立在现象台上,遥望玄武湖和南京城,心旷神怡,题写了“旷观”二字。
当年冬天,地方官员在北极阁竖立《旷观碑记》一通,这块碑至今仍立在北极阁气象台与图书馆之间的草坪上。
现存的民国时期的气象台,是我国现代第一座气象台,于1928年地理学家竺可桢就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之初兴建的。
气象台建在石砌平台上,六角形,上下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
底层四周为柱式外廊,有六根巨大的柱子;上面三层都建有混凝土栏杆;内设旋梯通向每层挑台和顶层平台。
气象台矗立在鸡笼山之巅,远远望去宛若是一座古塔。
1930年4月至1931年6月,在气象台的北侧兴建了一座高2层的图书馆,其底层用作地震观察室。
图书馆为仿古建筑,重檐歇山顶,上层为烟色筒瓦屋面,叠层为灰色小粘土瓦屋面。
砖木结构,建筑面积570平方米。
建筑物右下角镶嵌有汉白玉质的奠基碑,上竖书“中华民国十丸年八月十五日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图书馆奠基蔡元培谨记”。
在气象台和图书馆的两侧,建有两段圆弧形回廊和两座庙宇式建筑,整石墙个平面式异构体呈半月形。
其中庙宇式建筑依山而建,左右对称,歇山顶,青砖小瓦屋面,砖混结构,造型古朴,为气象台增添了我国传统建筑的韵味。
1992年3月,国立气象台建筑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0月22日,被列为第五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大师的“成贤小筑”1946年10月,我国著名的建筑大师杨廷宝在成贤街104号给自己设计建造了一幢住宅,并给住宅起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志贤小筑。
故居宅院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院内植有松树、椿树、枇杷,高大苍翠,浓荫如盖;辟有数墒菜畦,墒头有一石栏水井;北院墙下,一丛修篁,竹影扶疏,颇具韵味。
院门铁制对开,临街朝西。
建筑面积164平方米的故居主楼为西式三开间两层楼,主楼坐北朝南,砖混结构,木门窗,内楼梯,红色平瓦屋面,米色粉灰外墙,整个建筑造型简洁,经济实用。
杨廷宝一生主持、参加和指导过100多项建筑工程。
作品遍及南京、上海、北亦、四川等地,其中在南京设计的民国建筑有30多项。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东献在学教书育人,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建筑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
2002年10月22日,杨廷宝故居被除数列为第五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卖国者的罪证“还都纪念塔”在北京东路和平公园茂密的树丛中,有一座不易引起人们注意的小型钟楼,这就是汪精卫等一群汉奸卖国的罪证“还都纪念塔”。
1938年汪精卫叛国投敌,1940年3月30日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亲自代理伪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长。
就职前夕,汪精卫率领一群汉奸来到公园内,举行“还都纪念塔”的奠基礼。
1941年,“还都纪念塔”建成。
还都纪念塔高17米,从外部看上去是四层,实际上内部只有三层。
钢筋混凝土结构,底楼有铸铁扶梯直通塔顶。
还都塔平面呈四方形,一楼有4门,二、三、四层每层各有4扇窗户,三楼外侧有一圈栏杆,四楼的窗户上有时钟的指针。
重檐,十字脊,上覆蓝色琉璃瓦。
钟塔小巧玲珑,颇有日本塔的风格。
不过,金陵晚报2012年4月17日刊登了一位研究者对这一幢塔楼来历的另一种说法。
据这位研究者说,这座塔是国民政府考试院的励士钟塔。
由于考试院是利用鸡鸣山下的关岳庙借地改建的,考试院一度敲关岳庙的铜钟作为工作人员上下班的“铃声”。
可能考试院为了取代了关岳庙的铜钟,在1936年建造励士钟塔,按时鸣钟,作为工作人员作息时间的参考。
2006年,还都纪念塔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南京第一佛塔在南京玄武湖南畔九华山之巅的绿树丛中,高耸着一座古色古香的砖塔,这就是三藏塔。
它是南京现存与玄奘法师有关的一处重要文物遗迹,也是民国时期南京具有代表性的一座砖砌佛塔。
三藏塔建于1943年,是汪伪巨奸褚民谊主持兴建的。
塔高5级,四面,整个形制仿西安大雁塔。
塔内藏有当年在南京城南大报恩寺遗址出土的玄奘法师的部分顶骨。
在塔底层正中须弥座上,有一边长0.60米、高0.45米的正方形石匣,上刻“玄奘法师灵骨”六个大字。
在塔基上,镶嵌着一块《唐玄奘法师西域行迹图》碑,至今清晰可辨。
另有一块碑记石刻,“文革”中遭破坏,文字磨灭无存。
据史载,唐玄奘法师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在长安圆寂后,初葬白鹿原,后迁葬终南山紫阁寺。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金陵僧人可政前往陕西紫阁寺,求得部分玄奘顶骨舍利,带回金陵天喜寺(明朝大报恩寺前身)东冈,建塔埋葬。
1943年2月,侵华日军盗掘东冈寺址,得一石函,石函两面刻有文字,记载玄奘顶骨辗传来南京的迁葬经过;石函内的铜质小盒内盛放着玄奘的部分顶骨,以及宋天圣五年、明洪武十九年的葬志。
后经汪伪政府交涉,日方允留一部分顶骨于中国,汪伪政府遂在九华山建塔安葬,并以三藏塔名之。
三藏塔于1982年8月13日被列为第一批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徐悲鸿悲情故居位于傅厚岗4号的徐悲鸿故居,是一座精巧别致的两层楼房,楼房四周宽敞的庭院里,栽植梅、桃、蔷薇、碧桃和垂柳,围墙里侧,间杂种植着洋槐和梧桐。
小楼室内的陈设更是一派法国气氛,给人雍容华贵之感。
1928年,徐悲鸿受聘为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