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与中国应对

合集下载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和出口企业的影响与政策建议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和出口企业的影响与政策建议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和出口企业的影响与政策建议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和出口企业的影响与政策建议引言: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对美国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也对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次贷危机中同样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本文将探讨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和出口企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影响一:金融领域1. 金融市场震荡: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市场震荡导致了中国股市的大幅度波动。

在次贷危机爆发初期,中国股市出现大幅下跌现象,投资者信心受到严重冲击。

2. 金融业务受损:由于次贷危机后引发的信贷紧缩和金融风险加剧,中国银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特别是一些对美国次贷市场有较大曝险的银行,经历了风险暴露和资产质量下降的艰难时期。

3. 对外储备的冲击:次贷危机导致全球资本市场的大幅度震荡,中国的外汇储备也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损失。

由于中国出口企业的业务不确定性增加,投资者对人民币的信心下降,导致外币储备的流失。

影响二:出口企业1. 出口订单减少:次贷危机导致美国等一些主要进口国经济形势严峻,需求不振,进而导致中国出口企业的订单减少。

中国的制造业出口受到了直接的冲击。

2. 外贸企业面临资金压力:次贷危机带来的金融危机使得银行对于出口企业的融资条件更加严格,融资成本增加,给外贸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

3.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次贷危机爆发后,一些经济形势不佳的国家开始出于国内利益考虑,对贸易采取保护主义政策。

这种情况下,中国出口企业面临更多的贸易壁垒和贸易争端。

政策建议:1. 加强金融监管:通过强化金融监管体系,提高风险防范和管理能力,避免次贷危机类似事件的发生,并保护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2. 鼓励金融体系创新:提倡金融机构在科技创新和金融科技方面的投资和发展,推动金融业务的数字化转型,提高金融机构的风控能力和服务效率。

3. 促进国内需求扩大:通过增加政府投资、减税降费等措施,激发内需,提升国内消费能力,从而减少对外需求的依赖,降低对出口的依赖程度。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和采取的政策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和采取的政策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一.金融危机的前世今生含义: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The Financial) ,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类型: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等类型。

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

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

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美国金融危机的演变过程: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最终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这个过程发展之快,数量之大,影响之巨,可以说是人们始料不及的。

大体上说,可以划成三个阶段:一是债务危机,借了住房贷款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引起的问题。

第二个阶段是流动性的危机。

这些金融机构由于债务危机导致的一些有关金融机构不能够及时有一个足够的流动性对付债权人变现的要求。

第三个阶段,信用危机。

就是说,人们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金融活动产生怀疑,造成这样的危机。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从2007年上半年开始,美国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随后,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并迅速席卷整个世界,成为全球性金融危机。

关于对我国的影响大致如下:第一,次贷危机主要影响我国出口。

次贷危机引起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而这其中最主要是对出口的影响。

2007年,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进口需求疲软,我国月度出口增长率已从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

美国次贷危机造成我国出口增长下降,一方面将引起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放缓,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小于劳动力的供给,将使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增加。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电气信息类1127班陆锦秋学号:0909112723摘要:2007 年2 月引发的美国次级债务危机,对美国经济及全球影响巨大,我国也不能幸免遇难。

美国次贷危机是一场新型的金融危机,其产生的内在机理是金融产品透明度不够,信息不对称,金融风险被逐步放大并移至投资者,这些风险从住房市场蔓延到资本市场,从金融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并通过资本渠道和贸易渠道扩展到整个世界。

次贷危机不仅对美国的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引起美国经济的衰退。

同时通过国际贸易和全球金融市场等渠道,次贷危机转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和各个国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结合时下次贷危机的最新进展,分析美国发生次贷危机的原因,分析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最终从中获得启发从地产金融、基本经济层面、政策运行等方面着手, 防止类似次级债危机事件在中国的重演。

关键词次级抵押信贷;利率;证券化;政策层面;次贷危机;经济衰退;金融市场动荡;信用危机;世界经济。

2007年4月4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由于刺激住宅抵押贷款业务出现亏损申请破产保护,次贷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到后来,其已经发展为现在所谓的“金融海啸”,昔日熙熙攘攘的华尔街现在却陷入了自1929-1933年的大危机之后的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到2008年7月,美国的次贷危机和动荡的国际金融市场一度出现了缓解的迹象,有经济学家乐观的断言美国次贷危机最严重的时候已经过去。

然而到了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政府出手挽救美国保险业巨头美国国际集团,这个由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海啸冲击了整个世界,其广度和深度也都有目共睹。

时至今日,美国次贷危机虽然已经结束,而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有许多东西值得思考。

至于其对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影响,我将在以下浅谈几点。

仅代表个人意见。

一、美国次级债务危机来源次级抵押信贷,它源自美国房地产市场,指的是银行针对信用记录较差的客户发放的住房贷款。

中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及其效果

中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及其效果

02
加强金融监管
我国政府将加强金融监管,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
健康发展。这将有助于降低金融风险,提高金融行业的透明度。
03
推动产业升级
我国政府将继续推动产业升级,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
制造业向高端发展。这将有助于提高国家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金融危机的传播
金融危机通过国际金融市场迅速传播 ,导致各国经济出现衰退和不稳定。 由于中国与全球经济紧密联系,因此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也产生了影响。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出口下降
消费疲软
中国出口贸易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由 于外部需求萎缩,出口订单减少,导 致出口企业面临困境。
金融危机导致居民消费信心受挫,消 费意愿下降,消费市场疲软成为当时 的经济难题。
加强社会保障措施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政府加强了社会保障制度建 设,包括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加 强社会救助制度等,以保障人民 基本生活需要。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
中国政府加强了医疗卫生服务体 系建设,包括加强基层医疗卫生 服务、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 ,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03
中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效果
经济恢复增长
总结词
中国政府在应对金融危机时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成功地刺激 了经济增长。
详细描述
中国政府在金融危机期间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银行放 贷并降低利率,通过内需拉动经济,效果显著。
就业形势好转
总结词
中国政府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就业形势得到明显好 转。
详细描述
中国政府重视民生问题,加大社保投入,鼓励企业扩大生产,提供贷款支持,使 得就业形势得到明显改善。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风险警示及应对措施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风险警示及应对措施

用,中国更应该考虑的是如何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吸取教
训,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关键词 次贷危机 住房按揭贷款 风险 警示
中图分类号:F202
文献标识:A
一、何谓次贷危机
美国这次次贷危机的起源可追溯到 2001 年。美国房地产贷 款发放机构对贷款客户进行信用调查和评估,将贷款细分为优质 抵押贷款、次优抵押贷款、次级抵押贷款三种。而次级抵押贷款 则是向信用分数较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提供的住房 贷款,贷款人可以零首付购房,仅需申明其收入情况,无需提供任 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为刺激经济发展,美国从 2001年至 2004 年一直维持低利率,房地产市场非常繁荣,房价不断攀升,房贷发 放数量也逐年扩张。在房价上涨,需求旺盛的情况下,次级抵押 贷款在总按揭贷款中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然而,美国自 2004 年 6 月进入升息周期,连续利率上升和经济增长放缓促使房地产 市场进行调整,房市一片低迷。这直接导致次级抵押贷款债务人 支付困难及经营次级抵押贷款公司的破产,进而造成抵押债券投 资者的巨大损失和整个市场的恐慌。
(一)利率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金融机构流动性过剩,投资 与投机行为盛行,股市、楼市价格在一路欢歌中猛进。
外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在 20%以上,远远高于同期全球经济增长 水平,这说明中国外贸的发展取决于中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而 不是各国的经济增长。再次,近年来中国对美日之外的其他国家 的贸易有了迅速的提高,欧盟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 伴,因而在美国经济衰退之时,通过对欧盟和日本的贸易增长有 可能弥补中国对美贸易的滑坡。
(二)间接影响。 1. 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解决次贷危机的措施之一是降低利率, 通过降息可以压低按揭利率和房贷违约率。在美联储进入降息 周期之后,中国未来的加息空间无疑将继续缩小。此外,在人民 币升值和国内通货膨胀压力陡然上升的大背景下,中国的货币政 策将因为美联储的减息而再次被左右,企图通过加息遏制通胀将 遇到更多的外在掣肘,如此一来,中国人民银行的处境将比汇改 期间更为艰难。 2. 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我国境内证券市场尚未全面对外开放, 人民币也没有实现自由兑换,这使得中国境内股市拥有一道与外 界相对隔绝的“防火墙”。虽然相对于欧、亚股市因次贷危机而出 现的暴跌,中国股市能独善其身而未受多大冲击,但如果次贷危 机进一步演变成为全球性的金融事件,使得周边市场继续深度下 跌,国际市场中恐慌心理的扩散一定会动摇中国投资者的信心, 降低其对风险类资产的偏好度,从而引发资产价格 和汇率走 势

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与效果

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与效果

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与效果前言:对于2008 年全面爆发的持久性强、破坏力大的全球性国际金融危机,各国经济都深受其害,中国经济也遭受了巨大的冲击。

危机开始不久,我国政府灵活果断地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促进居民消费政策、对外贸易政策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政策等来促进经济增长,减少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正文: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中国在2008 年下半年时还在执行紧缩政策,以求让过热的经济慢下来。

在此次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立即陷入了困境。

主要有以下影响:(1)外贸出口急剧萎缩。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出口总额从2008年7月份的同比增长26.7%回落到2008年10月份的19.0%,2009年1月份,全国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7.5% ,许多省份出口呈现负增长。

[1](2)中国国内劳动就业压力增大受金融危机影响,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国大部分产业增速回落,企业业绩下降,用工需求减少,就业形势严峻。

尤为突出的是出口导向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中小企业。

在长三角、珠三角的一些地区,由于订单取消,企业减产、停产、倒闭数量增加,导致用工需求大幅下降,失业人数增多,大量农民工纷纷返乡。

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又成为新的就业问题。

金融危机发生后,用人单位特别是金融领域的用人单位,其招聘规模大幅度缩减,就业岗位大量减少。

(3)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美元汇率在美国股市急剧下挫后大幅度下跌,2006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压力就不断加大,2007上半年在美国经济增长速度高于欧盟、美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逆差状况稍微好转的情况下,美元出现了回升势头,但好景不长,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这一势头又迅速回落。

(4)经济发展速度迅速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核算,2008 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0% ,为2003 年以来最低水平。

分季度看,一至四季度增速分别为10.6%、10.1%、9.0%和 6. 8%。

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的应对措施

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的应对措施

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的应对措施全球金融危机是指自2024年起,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和经济衰退。

这场危机给全球各国的经济和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冲击,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深受其害。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并稳定国内经济,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中国政府积极稳定金融市场。

面对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中国政府及时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稳定市场信心。

其中包括加大对银行业的支持力度,增加流动性,降低利率,并推出一揽子刺激措施,以提振市场信心和增加消费。

其次,中国加大了财政支出和投资力度。

为了增强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投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这些举措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缓解了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再次,中国加强了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

金融危机的根源之一就是缺乏有效监管机制和风险防范措施。

为了避免类似情况在中国发生,中国加强了金融监管体系建设,改进了金融监管法规,规范了金融市场秩序,并实行了严格的风险防范措施。

此外,中国积极推进结构性。

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认识到依赖外需和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为此加强了结构性的力度。

这包括推进市场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创新创业,提高产业竞争力等。

这些措施旨在使中国经济更加均衡、可持续发展,以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和冲击。

最后,中国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各国共同应对危机的挑战。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和,并提出了建设更加公平、开放、包容的国际经济体系的倡议。

总之,中国政府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应对其影响。

通过稳定金融市场、增加财政支出、强化金融监管、推进结构性以及开展国际合作等手段,中国成功缓解了危机对其经济的冲击,保持了经济增长态势,并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次贷危机的原因影响及对策分析

次贷危机的原因影响及对策分析

前言美国,世界上的唯一一个超级大国,笑傲全球半个多世纪,不可否认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跟他匹敌,第一把交椅的非他莫属,其经济影响遍布全球,且经济发展的势头还是那么的强劲而又霸道。

在全球都忙于急速发展经济的时候,就这样的一个无敌大国,内部隐患在慢慢的滋生着,危机在慢慢逼近。

说白了,他有些得意忘行了,虽然他一直在得意忘形,但这次是在自己内部的得意忘形,他对自己的实力太过自信了,把风险不当风险,最终自食恶果,但因为其影响力着实太大了,最终把世界也搅得一团乱……一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一)次贷危机的概念美国次贷危机,即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又称次级债务危机。

次级按揭贷款,它是相对于给信用条件较好的按揭贷款而言的。

所谓次级贷款,是指美国向信用较低、缺乏足够的收入证明、负债较重的一类人群提供的购房贷款,贷款人可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仅需说明其收入状况,无需提供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

信用条件较好的按揭贷款人能获得比较优惠的利率,而次级按揭贷款人通常是要支付更高的利率。

对次级贷款客户的偿还保障不是建立在该客户本身的还款能力上,而是建立在房价会不断上涨的假设条件之上。

在房市火爆时,银行可以借此获得更高的利息收入而不必担心风险;但是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户的负担会逐步加重。

当这种负担到达极限时,就会有大量违约客户出现,他们不再支付贷款,从而造成坏账。

这时,次级债危机就产生了。

(二)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一般是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也就是贷款人在贷款前几年采用固定利率还款,而之后会转而采用浮动利率。

当美国利率不断上升和房市持续降温时,贷款人的还款压力增大,那些信用较差的贷款人则很容易出现违约的行为,既而对银行的贷款收回造成严重影响。

其实银行方面也会考虑到违约出现的可能,但是他们认为房价会一直上涨下去,即使出现了违约,他们也可以通过再融资或把抵押的房子收回来再卖出去,这样由于房价的上涨他们还能得到收益,但是却没想到房价会持续走低,这样再按原先那样设想的去办就几乎不可能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lan Greenspan
Former Chair of Federal Reserve
11
1.3 次贷背后的制度原因
• 巴塞尔协议II的失败
– 商业银行可以轻易地绕过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 美国四大银行在危机前证券化的资产数额达5.1万亿美元; – 各银行通过表外工具投资于房贷抵押证券(MBS);
• 货币政策
– 为挽救网络泡沫/911造成的经济衰退而将利率降低到历史最低; – 2004.7-2006.7期间17次加息造成了房地产泡沫的破裂。
9
货币政策与房贷利率
资料来源:美联储,房地美
10
“It was our job to unfreeze the American banking system if we wanted the economy to function. This required that we keep rates modestly low.”
– – – – 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sset-Backed Commercial Papers)通道; 以SIV相似的结构投资于流动性更差的贷款类产品; 由商业银行发起并承担最终盈亏; 2007年资产规模为1.4万亿美元;
13
SIV & ABCP
14
银行结构融资工具
15
风险的隐藏
16
“While I was aware a lot of these practices were going on, I had no notion of how significant they had become until very late. I really didn't get it until very late in 2005 and 2006.”
• Goldman Sachs/Morgan Stanley
– 2008年9月,高盛和大摩宣布转为银行控股公司,接受美联储监管; – 至此,世界前五大投行全部消失。
27
世界各主要股票指数变化
200.00% 180.00% 160.00% 140.00%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00% Jan07 Apr07 Jul07 Oct07 上证 Jan08 恒生 Apr08 日经 Jul08 道指 Oct08 富时 Jan09 Apr09 Jul09
S&P/Case-Shiller Index,各年度1季度末指数值
4
资产证券化示意图
原始债务人 (贷款人) 原始权益人 (银行/贷款公司) 专门服务机构 (Servicer) 信托机构 (Trust) 信用评级机构 (标普/穆迪/惠誉) 担保人 (两房或商业担保) 现金流 中介服务
特别目的机构 (SPV)
20
华尔街兄弟会
Source: IMF
21
房地产与金融市场的恶性循环
投资者 “负资产” 房屋抵押贷款 月供减少 结构融资工具 现金流下降 去杠杆化导致 争相抛售
房价下跌
投资者违约 放弃抵押品
金融机构 投资巨额亏损 房屋供应量 进一步增加 宏观经济恶化 失业率提高 银行资本不足 限制放贷规模
资料来源:Wikipedia
发达国家从 海外抽回资金
发展中国家 无法再融资
发展中国家 债务危机
各国股市 暴跌
2
1.1 房地产市场
• 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及破裂
– 2000年以后,美国房价急剧上升; – 2006年,22%的交易为投资目的,14%买入后空置; – 2006年后投资者的离场是房价泡沫破裂的触发原因;
• 次贷市场
– 次贷(Subprime)指信用评分低于620的借款人; – 多数为非洲裔和拉美裔,违约率相当高; – 2006年次贷占到房贷总额的20%,80%被证券化;
25
资料来源:Wikipedia,以上数据仅限于2007财年
2. 次贷冲击
• 金融市场
– – – – – 美国五大投行或破产或转为商业银行; 至今美国有81家银行破产,600多家银行接受美联储援助; 世界范围内股市纷纷暴跌; 美国家庭及非盈利组织财富净损失超过14万亿美元; 世界银行体系减记规模超过2.8万亿美元;
0 市政债 国债 房屋抵押债券 公司债 联邦机构债 货币市场工具 ABS
资料来源:SIFMA, 2008; 单位:10亿美元 6
次级按揭贷款证券化
700 600 500
单位:10亿美元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百分比(%)
400 300 200 100 0 2001 2002 2003 次级贷款总额 2004 证券化比例 2005 2006
• 实体经济
– 全球经济正式进入衰退; – 世界贸易增长速度放缓; – 发展中国家开始出现偿付危机;
26
独立投行之殇
• Bear Sterns
– 2007年6月出手拯救旗下两只CDO对冲基金,出现巨额亏损; – 2008年3月24日,被摩根大通以12亿美元的价格换股收购。
• Merrill Lynch
10 0
7
次级信贷的背后
浮动利率 贷款占比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73.8% 80.0% 80.1% 89.4% 93.3% 91.3%
仅付利息 缺失文件证明 贷款占比 贷款占比
0.0% 2.3% 8.6% 27.2% 37.8% 22.8% 28.5% 38.6% 42.8% 45.2% 50.7% 50.8%
月供/收入 比例
39.7 40.1 40.5 41.2 41.8 42.4
抵押成数
84.04 84.42 86.09 84.86 83.24 83.35
8
1.2 美国政府的政策
• 房地产政策
– “居者有其屋”是美国的基本国策; – 1982年起,美国国会允许发放浮动利率贷款; – 1996年起,美国政府要求两房担保的中低收入房贷不低于42%, 2005年调整到52%; – 两房持有或担保的房贷总额达5.1万亿美元,而其股权净值不过 1140亿美元(2008年6月);
次贷危机与中国应对
次贷危机路线图
房地产市场
房地产 价格泡沫 房产 过度供应 买房人 难以再融资 买房人违约/ 放弃房产权
金融市场
流动性 急剧萎缩
部分银行 倒闭/违约
银行/保险 巨额亏损
抵押债券 现金流锐减
政府行动
更多银行 资本不足
央行向银行 提供贷款
财政部向 金融机构注资
各国银行 纷纷国有化
次贷蔓延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房地产 股票 共同基金 商业资产 养老金及寿险
Source: Fed
30
银行体系减记规模
31
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变化
资料来源:Wikipedia,2007-2008年全球GDP增长速度变化
32
-2 0 1 2 3 4 5 6 7 8
-1
世界经济实际增长率
33
警惕:发展中国家市场风险
Dr.Ouyang
34
发展中国家金融风险加剧
35
东欧国家的信贷增长与产出
Source: IMF Estimates
12
SIV & ABCP
• SIV
– 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 – 以独立实体存在,通过发行商业票据和中期债券筹集资金,投资 于高等级长期债券工具,主要为MBS; – 多数由商业银行发起并承担最终盈亏; – 2007年SIV资产规模为4000亿美元左右。
• ABCP Conduit
• 投资银行监管
– 1999年分业法案废除后,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界限消失; – 2004年净资本要求的废除,使得投行不断提高杠杆; – 2007年危机爆发前,五大投行总负债超过4万亿美元;
• 衍生品与结构融资监管
– 衍生品交易游离于美国监管体系之外,各金融机构之间风险交织; – 结构融资产品(MBS/CDO/CDS)的评级极其不准确;
22
银行体系内的危机蔓延
Source: IMF
23
风险与损失的关系
Source: Bloomberg & IMF Estimates
24
2007金融机构减记金额一览
公司名称 花旗集团 瑞士联合银行 美林证券 汇丰银行 皇家苏格兰银行 摩根斯坦利 美联银行(Wachovia) 友邦集团 瑞士信贷 美洲银行 德意志银行 减记金额 (亿美元) 391 377 291 204 152 115 111 111 90 79.5 77 公司名称 哈利法克斯银行 巴伐利亚州银行 瑞穗集团 摩根大通 法国农业信贷银行 房地美 Countrywide 雷曼兄弟 Ambac债券保险公司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减记金额 (亿美元) 70.6 67 55 55 48 43 40 39.3 35 20 4.48
28
花旗集团股价走势
60 50
40
30
20
10
0 Jan-07
Apr-07
Jul-07
Oct-07
Jan-08
Apr-08
Jul-08
Oct-08
Jan-09
Apr-09
Jul-09
数据来源:Yahoo! Finance
29
美国家庭及非盈利组织财富变化
2,000 1,000
0 2006Q1 -1,000 2007Q1 2008Q1 2009Q1
Source: IMF,以1987年第1季度负债占GDP的比例为100
19
“Wall Street traders were thinking of the bonus at the end of the year, not the long-term health of their firm. The whole system—from mortgage brokers to Wall Street risk managers—seemed tilted toward taking short-term risks while ignoring long-term obligations. The most damning evidence is that most of the people at the top of the banks didn't really understand how those [investments] worked.” ---Businesswee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