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文化特色简介
毕节市饮食文化特色有哪些

毕节市饮食文化特色有哪些毕节现聚居着汉、彝、苗、布依、白、满等22个民族,饮食文化独聚特色!下面就不妨跟着店铺一起来看看毕节饮食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毕节市饮食习俗毕节人用餐时讲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长辈坐上席,客人坐上席或上方,晚辈只能坐下方的座位;招待客人时,好酒好菜都先敬客人或长辈。
有的地方有妇女不能同客人一桌进餐的饮食习俗。
吃饭不用桌椅,也不使刀叉,更不用筷子,而是用马勺子。
吃饭时,大家围坐成一圈或一排,一簸箕饭和一木盘坨坨肉以及一木盆汤菜放在中间。
每个人用右手握马勺,左手拿肉,并按或饭或肉或汤朝着自己方向的边沿依次动手,忌讳伸出长手越过自己的方位老远去拿肉、舀饭和舀汤,以“先汤后饭再肉”的方式用餐。
彝族人用餐个个动作干净利落。
客人吃饭时应注意的是,切勿将饭菜汤乱撒在地上,食肉时所丢弃的骨头千万不能朝别人的方向或朝他人面前丢,这是主人或用餐者特别所忌讳的。
长者或主客未放下马勺子或未离席前,晚辈要静坐等候;子女离席时,须向父母行礼致谢;饭毕,主客还需摆一阵话。
彝族人招待客人有“先宾后主再邻居”的风俗,所以,你如到毕节作客则应等主人吃完饭后方能离开。
在公众大型宴会上,宾客男性要坐一席,女性坐一席。
如果彝族人家同时用牛、羊、猪、鸡款待你,你首先要吃牛肉,依次再吃羊肉、猪肉和鸡肉。
在凉山彝族地区,待客的礼仪由其经济状况而定,同时要看接待的是什么样的客人。
招待同姓或一般客人是杀鸡,将鸡头敬给客人,客人要看鸡舌根骨卜,懂得凉山彝族食俗的人都知道,鸡虽是杀给你吃的,但不能吃得太多,鸡胸脯肉要给年长妇女吃、客人或当家的人吃鸡头鸡脖、鸡肝和胃要敬献给老人、鸡腿要给小孩子,应剩一些,不然会闹笑话。
招待贵客一般杀猪或羊,有时有多路贵客一起来到时,为了表示尊重,猪和羊成双杀,但凡待客的肉都烹制成坨坨肉或连锅汤。
非常尊敬的客人来了就要打牛来招待,但杀牛招待客人的家庭不多,一般是娘舅家来人且人多时要杀牛招待客人。
关于毕节的记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关于毕节的记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毕节,一个位于贵州省西部的美丽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这座城市不仅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还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多样的文化特色。
本文将通过对毕节的历史、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的介绍,探讨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和重要性,同时也会回顾个人在毕节的经历,并展望未来对毕节的期待。
通过这篇文章,让读者更加深入了解和热爱这座值得纪念的城市。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当包括对整篇文章内容的整体概述,以及各个章节的内容概要和主题。
具体内容如下:文章结构:本文将以毕节为主题,通过对毕节的历史、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进行介绍,展示毕节这座城市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首先,我们将回顾毕节的历史,探索这座城市丰富的过往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其次,我们将走进毕节的自然风光,领略这里的山川湖泊、草原森林,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神奇。
最后,我们将探讨毕节的文化特色,探寻这里独特的民俗风情和传统艺术之美。
通过对毕节的历史、自然和文化进行全面的介绍,希望读者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这座美丽城市,同时也能够激发读者对毕节的兴趣和热爱。
愿本文能够带领读者走进毕节,体验这里的独特魅力,留下美好的回忆。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毕节的历史、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的介绍,展现毕节这座城市的魅力和魅力。
通过深入了解毕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使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这座城市。
同时,通过回顾个人在毕节的经历,希望能够唤起读者对毕节的回忆和情感,并展望未来对毕节的美好期待。
希望本文能够让读者更加热爱和关注毕节,同时也希望能够为毕节的发展和宣传做出一份微薄的贡献。
2.正文2.1 毕节的历史:毕节是贵州省的一个重要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据史书记载,毕节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在先秦时期,毕节地区隶属于黔国的范围,后来又相继归属于楚国、魏国等政权。
到了宋代,毕节地区也隶属于贵阳路的一个县级行政区,直至元代正式设立毕节府。
毕节文化传统

毕节文化传统
毕节,位于贵州省西部,是一个充满着丰富文化传统的地方。
这里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深受历史和地域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毕节的文化传统体现在各个方面,从民俗文化到宗教信仰,从节庆活动到手工艺品,无一不展现出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在毕节,你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传统节庆活动,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人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此外,毕节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如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舞蹈、歌曲和服饰,都展现出了当地人民的独特风采。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毕节的文化底蕴,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感受和体验。
在毕节,你还可以看到许多传统手工艺品,如银饰、织锦、木雕等,这些手工艺品传承了古老的工艺技艺,融合了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成为了毕节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毕节的文化传统不仅体现在民俗文化和手工艺品上,还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中。
在这里,人们尊重传统、敬重长辈、注重家庭和睦,这些传统美德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成为了毕节人民的精神财富。
毕节文化传统的丰富多彩,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底蕴,也为整个贵州乃至全国的文化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传统,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和魅力。
毕节纳雍人文风俗的特点

毕节纳雍人文风俗的特点毕节纳雍,位于贵州省西部,是一个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地方。
这里拥有独特的风俗文化,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态度。
下面将重点介绍毕节纳雍人文风俗的特点。
一、独特的民俗活动毕节纳雍地区有许多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其中最受瞩目的是纳雍苗族花山节。
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八至五月二十八日,苗族人会戴着精美的花冠,穿着传统的苗族服装,举行盛大的花山节庆祝活动。
届时,人们会集结在一起,载歌载舞,共同庆贺丰收和新的一年的到来。
二、庙会文化的传承毕节纳雍地区有着丰富的庙会文化,这是人们传承历史、弘扬文化的重要方式。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当地会举办盛大的庙会。
庙会上,人们可以品尝到各式各样的美食,欣赏到传统表演和民俗展示。
此外,人们还可以参加祈福仪式,祈求平安和好运。
庙会文化的传承,既让人们了解到过去的风俗习惯,也给当代社会带来了欢乐和活力。
三、尊重传统价值观毕节纳雍人民传承了尊重传统价值观的优良品质。
他们注重家族和社区的关怀和团结,并且秉承着尊敬长辈、关心弱者的原则。
人们通过举行家族聚会、邻里交流等方式来加强亲情和友情的纽带,共同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四、勤劳朴实的生活态度毕节纳雍人民的生活态度以勤劳朴实为主导。
他们热爱田园生活,致力于农耕和养殖。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美好的生活。
无论是在农田里劳作,还是在家里照料家庭,毕节纳雍人都以坚韧和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各种困难。
五、重视教育和传统文化的研究毕节纳雍地区的人们非常重视教育和传统文化的研究。
他们致力于传承和发扬本土文化,并且在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方面积极参与。
他们鼓励年轻一代学习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以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总之,毕节纳雍地区的人文风俗具有独特的魅力。
他们保留了传统的价值观念,秉持勤劳朴实的生活态度,并举办各种民俗活动来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这些特点使得毕节纳雍成为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
贵州省情毕节情况

贵州省情毕节情况毕节市,位于中国贵州省西南部,地理位置优越,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下毕节市的情况。
毕节市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地方。
在这里有许多丰富多彩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
例如,黔西南楚雄古道、千户苗寨、草海兴义景区等都是非常有名的旅游景点。
这些景点将传统的建筑风格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视觉享受和文化体验。
此外,毕节还是黄果树瀑布的所在地,这是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景点,被誉为“中国第一瀑布”。
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
毕节市自然资源丰富,是贵州省粮食、经济作物、畜牧业和农副产品的重要产区之一、毕节市的农业以水稻和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导,同时也发展了一些经济作物如油茶、桑蚕、睡莲花等。
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毕节市的农产品品质优良,深受市场青睐。
毕节市也是一个工业发达的地方。
这里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包括铅、锌、铜、金、银等金属矿。
毕节市还有一些大型工业企业,如毕节稀土企业、毕节铅锌企业等,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除了农业和工业,毕节市也重视发展现代服务业。
市内有一些大型连锁超市、购物中心和酒店等服务设施,满足了市民的各种需求。
此外,毕节市还积极发展旅游业,提供周到的旅游服务。
总的来说,毕节市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自然资源的地方。
这里既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美丽的自然景观,也有着丰富的人文文化和饱满的经济活力。
在未来,毕节市将继续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介绍我的家乡毕节演讲稿

介绍我的家乡毕节演讲稿我的家乡毕节,位于贵州省西南部,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
毕节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人文历史,让我深深地爱上这片土地。
首先,毕节地处黔中高原,气候宜人,四季分明。
春天,桃花盛开,樱花飘香,仿佛走进了花的海洋;夏天,绿树成荫,山清水秀,凉爽宜人;秋天,金黄的稻田与红红的枫叶交相辉映,美不胜收;冬天,则是银装素裹,银花飘落,分外妖娆。
这样的气候让毕节成为了一个宜居的城市,也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其次,毕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境内有红枫湖、百里杜鹃、黄果树瀑布等自然景观,每一处都让人流连忘返。
毕节的黄果树瀑布更是有“中国最大的瀑布”之称,水势磅礴,气势恢宏,令人叹为观止。
此外,毕节还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贵州省重要的资源富集地。
再者,毕节还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古代的黔王城、朝天门、青岩古镇等历史遗迹,见证了毕节的历史沧桑。
毕节的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也是独具特色,他们的服饰、建筑、民俗等都展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感受异域风情。
最后,毕节的发展日新月异。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毕节的交通、基础设施等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同时,毕节也大力发展旅游业,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度融合,吸引着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的来说,毕节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她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人文历史,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同时,毕节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正在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迈进。
我深爱着这片土地,也为她的发展感到无比自豪。
愿我的家乡毕节越来越美好,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并爱上这座城市。
谢谢大家!。
家乡文化介绍毕节的作文

家乡文化介绍毕节的作文朋友!今天我要给您唠唠我的家乡——毕节。
毕节这地儿,那可是有山有水有风情!先来说说这山,那乌蒙山可是雄伟得很呐!山峰连绵起伏,就像一条巨龙蜿蜒在大地上。
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空气清新得能让您醉氧。
再讲讲这水,大大小小的河流像血管一样遍布毕节。
特别是那乌江,江水奔腾,气势磅礴。
夏天的时候,在江边吹吹风,那叫一个舒坦。
咱们毕节的美食也是一绝!毕节汤圆,那口感,软糯香甜,一口下去,满满的幸福感。
还有织金荞凉粉,配上香辣的调料,吃起来那叫一个爽!要是您能吃辣,来一碗毕节的辣子鸡,保管让您辣得过瘾,还想再吃。
说到文化,毕节的彝族火把节可热闹了!大家围着篝火跳舞,唱歌,那场面,简直嗨翻了天。
还有苗族的芦笙舞,舞者们穿着漂亮的民族服装,随着芦笙的旋律翩翩起舞,那画面美极了。
毕节的人也是热情好客。
您要是来家里做客,那一定是好酒好菜招待着,让您感受到家的温暖。
毕节是一个有魅力的地方,有美景、美食、美人,还有丰富多彩的文化。
欢迎您来毕节做客,亲自感受这里的美好!。
毕节介绍-毕节简介PPT(经典版)

3、旅游景点
百里杜鹃
百里杜鹃风景区位于毕节市大方、黔西县交界 处。是迄今为止中国已查明的面积最大的原生 杜鹃林,素有“杜鹃王国”、“世界天然大花园” 的荣誉。主要旅游景点有杜鹃林带、百里杜鹃 大草原、米底河、杜鹃花王、千年一吻、黄家 坝阻击战遗址等。是国家5A级景区。
3、旅游景点
草海自然保护区
草海自然保护区位于毕节市威宁县县城西南面, 是一个完整、典型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是中 国著名三大高原湖泊之一。草海,正如它的名 字一样,水底长满了水草,但是却并不影响水 的清澈。草海平均水深只有两米,且湖中遍布 水草,不能开行机动船,因此到草海内均为人 力船。
毕节
贵州金三角之一,乌蒙山腹地,川、滇、黔之锁钥, 扼滇楚之咽喉,控巴蜀之门户,长江珠江之屏障, 西邻云南,北接四川,是乌江、北盘江、赤水河发 源地,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历史文化灿烂、资源富 集、神奇秀美、三省通衢、红星闪耀的地方。 古夜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中国南方古人类文 化发祥地。 风光景色旖旎,被誉为“洞天湖地、花 海鹤乡、避暑天堂”;
3
旅游景点
3、旅游景点
织金洞
原名打鸡洞,位于毕节市织金县官寨苗族乡, 是中国目前发现的一座规模宏伟、造型奇特的 洞穴资源宝库,织金洞囊括了当今世界溶洞中 的各种沉积形态,堪称“世界奇观”。 洞中遍布各种形状的石笋、石柱、石芽、钟旗 等,形成千姿百态的岩溶景观。整个洞穴景区 洞道纵横曲折,石峰星罗四布。
洋芋
威宁洋芋块大、产量高、品质优、退化慢、口 感好,干物质含量高、耐运输、耐贮藏,产量 和质量在全国均处于一流水平。威宁洋芋含有 丰富的淀粉、蛋白质、维生素C和多种氨基酸, 营养丰富,具有美容功效。
荞酥
威宁荞酥以苦荞粉面为主要原料,加白糖、红 糖、猪油、菜油等多种配料制成,主要品种有 白糖、洗沙、玫瑰、火肘、水晶、枣泥等,年 产量约10万公斤左右,远销省内外,为全国独 家特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月二月三月产品名称数量金额利润产品名称数量金额利润产品名称数量金额利润合计合计合计四月五月六月产品名称数量金额利润产品名称数量金额利润产品名称数量金额利润合计合计合计文化特色文化——文化带地方戏曲黔剧黔剧是贵州省唯一的地方剧种,黔西文琴戏是黔剧的前身,故黔西有“文琴戏的故乡、黔剧发源地”的誉称。
1960年黔剧代表贵州进京演出,得到了首都文艺界的高度评价,周恩、来总理观看了黔剧演出后,曾题词勉励演员们要“为创造新黔剧而非都”。
、黔西文琴戏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剧种,被贵州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列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备名录。
代表作有《黔西是个好地方》等。
花灯花灯,也是黔西文化的一大特色。
黔西花灯是贵州各路花灯中黔西北花灯的代表,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也被贵州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列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备名录。
文化风情一、观音洞文化遗址及考古价值:该遗址位于沙井乡境内,距县城南30公里。
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贵州省博物馆等专家学者多次考察,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张森水等教授主持了发掘,共获各类石器4000余件,哺乳化石23种。
所获石器均为人工打制,加工工艺和复杂程度与北方周口店“北京人”的石器相似。
其考古价值:(一)它是我国长江以南旧石器时代初期材料最丰富、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二)其文化面貌(如加工技术、类型特殊等)在同期文化遗址中独具一格。
(三)堆积物完整,厚达8米,可供直接和间接地与其他早期或稍晚期文化遗址作对比。
观音洞文化的特殊性,被认为是我国旧石器早期三个重要类型之一,他与北京周口店文化、陕西西候度文化三足鼎立。
白寿彝编的《中国通史》称,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在南方“首推贵州黔西观音洞。
”故有“北有周口店、南有观音洞”之称。
二、凤凰穿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该遗址位于城关镇新民村,距县城约4公里,东经106°北纬27°附近,因其北西穿通,故名穿洞。
发现后,省政府于1999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洞口高约10米,堆积多存于较宽大的西洞口,原迹由南向北略斜低,上覆盖约1.2米厚的堆积受人为破坏。
1988年10月9日贵州省博物馆、黔西文管所对遗址进行挖掘,现存堆积厚约72~140厘米,可分3~5个文化层,其中含两个灰烬层,上灰烬层分布较广,下灰烬层仅限于局部,呈复层且胶结。
在2×2米三个探方的地层中共出土石制品近千件,骨制品几件、陶片几件,以及单个动物牙和大量碎骨片。
另外扰乱层中和地表采集到数百件遗物。
石制品均为打制,多以燧石为原料,其特点多是在3厘米以下,骨制品多用骨片制成,有骨铲、骨锥等。
层位中出土的陶片有绳纹、篮纹等。
动物种类有螺、蚌、鱼、竹鼠、猕猴、鹿和牛等,骨骼已有不同程度的石化。
初步认定该遗址堆积的时代可能为新石器时代,底部层位或许可抵旧石器时代晚期。
三、古象祠遗址。
位于县素朴镇九龙山主峰上,距县城35公里、距素朴街4公里。
九龙山即古灵博山,当地尚有麟角山、银角山称谓。
象祠,即尊奉象的祠庙。
象,又称傲象,是虞舜的同父母兄弟,初时不仁,多次谋害舜,舜则对其宽容,封他为“有鼻”(湖南道县北)君主。
象在舜的感化下痛改前非,“故能任贤使能,而安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建祠庙以尊奉。
在水西地区彝族很尊奉象而建祠供奉,民间曾称象祠为“夷王庙”或安氏“祠堂”、“宗庙”、“神房”、“神阁”。
明代正德时任贵州宣慰使安贵荣(水西彝族土司)说:“斯祠之肇也,盖莫知期原,然吾诸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礼祀焉,举而不敢废也”。
水西安氏属彝族闽支卢鹿部,其始祖慕齐齐三国时居罗邑(云南境),南北朝梁时,其20世勿阿纳据水西地区,安贵荣是部族74世,其所说“曾高而上”,可理解上到其始祖时,也可理解上到勿阿纳据水西时。
明代正德初年水西彝民翻新象祠,安贵荣请王阳明作了《象祠记》。
后多次被毁。
四、古生物化石群。
2003年在城关牌庄村发现的古生物化石群,经省专家鉴别,这批化石距今至少一万多年,为南方特有已灭绝的哺乳动物东方剑齿象化石群。
五、大海子汉墓群。
位于绿化乡大海子村,距县城15公里。
墓葬群从西到东横穿海子南边水域,为一字开的八座土堆状,当地人称“八仙包包”,每座占地约20平方米,高约6米左右。
因年久无人管理,有的已被平为耕地,封土仅1米多厚,有的被铲平修提水房和村级公路。
2002年,县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对该墓群进行清理性发掘,因是黔西发掘的第27座汉代墓葬,故编号M27。
该墓为刀型券顶砖墓,单室,有墓道,墓向160°,通长5.82米?熏墓室宽2.04米,高1.12~1.15米,墓道1.14米,宽1.6米。
墓顶起券所用青砖为楔形。
较小一侧模印纹饰,有菱形、方锤形。
墓道及墓室底室均以素面砖铺砌,出土陶釜、陶罐、铜、五铢钱、铁三角残件。
五铢钱从钱文书体辩认,属洛阳煤光汉墓III型五铢。
结合墓葬形制和随葬物品分析,墓葬时代为东汉中晚期。
铜釜内有鸡腿骨若干的现象很特殊,在贵州兴仁发掘的M8中也有鸡骨残骸,这与贵州境内彝、布依、侗、仡佬、苗族等土著民族至今仍保留的婚丧嫁取以鸡骨占卜的风俗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六、甘棠汉墓群。
甘棠汉墓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因黔西火电厂施工建设,2005年5月14日~6月20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
此次发掘汉墓十余冢,出土计有银手镯、银指环、银耳环、麒麟挂件、虎形带钩、青铜釜、摇钱树、龙形带钩、描金铜三角饰片、铜泡钉、五铢钱(几百枚),铁釜、环柄铁刀、铁锯、铁簪、铁钉、铁钎,陶釜、陶罐、陶豆、陶俑、镇墓兽、石研、琉璃耳铛、琥珀和串珠等。
其中黔西M31中出土的麒麟挂件在贵州属首次发现。
墓葬形制有竖穴土坑墓,带甬道刀型券顶石室墓。
其中石室墓内结构各有不同,有带甬道左刀型,带甬道右刀型和长方型三种,刀型墓中黔西M28中有二层台,黔西M29中有二层台及右耳室,黔西M30中有二层台、边箱、前室及后室。
这三座墓葬形制在贵州也属首次发现。
石室墓多为券顶,墓石为一面打制规整的青石。
此次发掘的石室墓早年均被盗,大多留有盗洞,墓葬遭严重扰乱。
从出土器物和墓葬形制分析,这批墓葬属典型的两汉墓葬。
七、烈姬冢(奢节墓)的修复。
奢节墓在今水西公园内观音阁左侧梅亭后。
奢节生前摄亦溪不薛(水西)总管府政事,因反抗元军肆虐,于元大德7年(1303年)在墨特川(赫章)战败后壮烈就义。
水西兵民将她尸体火化,骨灰撒于附近松山,搜其衣冠遗物葬于郭张(黔西)东山之麓(水西公园内),誉名“烈姬冢”,在周围广植梅花,以表她高洁的品格。
数百年间,该冢发挥了教化、激励后人的作用。
八、象祠遗址九龙山(灵博山)。
九龙山位于素朴镇灵博村,距县城30公里,距素朴镇1公里,其地理位置为东经106°17′20″,北纬26°59′27″。
灵博山,又称麟角山,清初改为九龙山,由一组山脉组成;主峰昂首耸立,海拔1299米,登峰远眺,大有一山翘首,众山相从,宛若九龙腾飞之势。
主峰下有一峭壁,峭壁前有一平地,平地两端各有一根独立挺拔的石笋,高约12米,周围约10米,两石笋间相距28米,古人称之为麟角,麟角山因此而得名。
每根石笋下有井,水清澈,终年不竭,称“龙眼”。
峭壁正中有一洞穴,气候变化时,洞内吞云吐雾,世人称“龙嘴”,对此现象有不少迷信传说。
过去满山生长八角、红豆、松柏等树,遍野都是奇花异草,四季常绿,风景优美,且有古祠古庙。
灵博山曾以其山形奇特,树古林幽,楼阁重叠远近闻名,被誉为“黔邑锦秀佳景,水西拔萃奇观”。
早在明代前,主峰建有象祠,每年有许多人上山朝拜,香火不断。
正德三年(1508年)贵州宣慰使安贵荣对象祠进行维修翻新后,请被贬到贵州龙场(今修文)的王阳明为之作记,《象祠记》作为名人佳作,清代收集于《古文观上》一书中。
清康熙四年(1665)吴三桂剿水西,象祠被毁,牛场街和8个寨子被夷为平地,战死和被大量屠杀的彝民,埋成12座万人坟,吴的武将傅文彪因此看破红尘,隐居此山中。
黔西置府(后降为州)后,各地倡导修建寺庙。
牛场地方的人士集资在象祠遗址新修庙宇,名“玉皇阁”,并将麟角山改为九龙山。
康熙三十三年时任黔西吏目的钱霦有这样的记述:“九龙山,在州东南50里,山势若龙,角目宛然。
一龙昂首,状甚峥嵘,上有古庙,传为明初建;八龙下伏,如伏首听命。
松折苍翠,秀丽宛然。
水西之山,实甲于此”。
自清乾隆时起,当地人在山上先后增建观音寺,大佛殿、下殿、钟鼓房、厢房等,招留和尚住持,晨钟暮鼓,香火兴旺。
咸同年间寺庙毁于战乱。
民国6年(1917),川人邓洪安看中九龙山,倾其所有,再加劝募,重修庙宇,雕塑神像百余尊,购置庙地,收留弟子,恢复香火,他自己也出家当了住持和尚。
新中国成立前夕,九龙山庙宇占地900余平方米,共有殿堂39间,有供奉抗日烈士灵位的八角亭,整个庙貌金碧辉煌,极为壮观。
解放后严重受损,现正在积极修复中。
九、群众文化活动。
黔西群众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活动场地不受限制,活动范围遍及城乡。
群众最喜欢的文化活动有花灯、山歌、耍龙、舞狮、秧歌、腰鼓、金钱棍、莲花落、摇花船,以及80年代后逐渐兴起的扇舞、剑舞、绸舞、交谊舞、太极拳等。
在城镇,花灯跳进了茶馆及休闲广场,在农村,则多是节日特别是春节期间玩跳。
林泉镇还有业余灯班,除平时玩跳外,还应邀到婚丧嫁娶、迁居做寿人家表演,素朴、太来一带,节假日期间花灯、龙灯并举,气氛热烈。
花灯也是文化馆每年必有的选排节目,除参加县的春节联欢晚会外,还到省地参加文艺演出。
2006年,黔西3个花灯节目赴安顺普定县参加全省首届花灯大赛,其中:《彩礼》获“彩灯奖”,《听课路上》获“灯王奖”,《杜鹃飘香》获“优秀奖”,县获“组织奖”。
春节期间,城关和各乡镇开展耍龙灯、舞狮子活动,每年正月初八,各乡镇龙灯队都要进城“亮龙抢宝”,除在街道上表演外,还到机关单位拜年贺喜。
县城和乡镇还分别开展音乐、舞蹈、书画、灯谜、球类等庆祝活动,让人民群众度过欢乐、祥和的春节。
县城规模化建设的发展,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舒适的环境,水西广场、东山广场、激情广场、安居小区等都成为群众文化活动场地。
特别是水西广场,每到夜晚,左侧跳交谊舞,右侧是儿童活动场地,中间是中老年人跳花灯、打金钱棍、数莲花落,人们各行其好,自得其乐,参加者和围观者上千余人,成为县城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心。
黔西民族文化活动有苗族跳花坡、跳年场、米花节,布依族的对歌节,彝族的火把节等。
化屋苗族歌舞别具一格,苗族多声部民歌多次在省内外演唱,受到专家学者好评。
打鼓芦笙舞曲调欢快起伏,节奏感强,舞姿刚健有力,粗犷豪放,男女合舞,刚柔相济,朴实大方。
1995年5月,化屋苗族乡被省文化厅命名为“苗族歌舞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