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

合集下载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探讨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探讨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探讨【摘要】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在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躁动可能导致手术后并发症,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

针对影响因素如年龄、手术类型等,护理应个体化并及时干预。

护理方法包括提前沟通、合理镇痛、心理支持等措施。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不同干预方式的效果,并完善护理方案。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至关重要,有望提高患者的手术恢复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腹部手术、全麻苏醒期躁动、减少、疗效探讨、重要性、危害、作用、影响因素、护理实施方法、研究展望、结论、躁动、患者、手术后护理、麻醉药物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腹部手术的广泛应用,腹部手术患者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

全麻苏醒期间躁动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疼痛感和焦虑情绪,还可能导致手术伤口的裂开、出血等严重后果。

针对腹部手术患者在全麻苏醒期间发生躁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本文旨在探讨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通过对相关文献和实验结果的分析,探讨影响因素和护理实施方法,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旨在为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减少患者苏醒期间的不良反应提供理论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 探讨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在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中的作用机制;2. 分析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因素;3. 探讨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的具体实施方法,探讨其在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中的可行性及效果;4. 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的进一步规范化和优化。

1.3 意义和价值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探讨引言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在腹部手术患者的全麻苏醒期躁动控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评价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评价

原发 病 、 手术 与麻 醉方 式 、 身体 一般 状 况等 方 面差 异
均无 显 著意 义 ( P >O . 0 5 ) , 具 有 可 比性 。
1 . 2 护 理
术后 意外 事 件l L 2 ] , 对 患 者 的术 后 恢 复 极 其 不 利 。 同
时, 由于腹 部 外科 手术 创伤 较 大 , 对 患者 腹 腔脏器 扰 动较 大 , 因此 , 腹 部手 术患 者全 麻 苏醒期 躁 动 的发生 率较 高 ] 。为 探讨 手术 室麻 醉苏 醒 护理 对减 少 此类 患者 全麻 苏 醒期 躁 动 的 临 床效 果 , 提 高 全麻 患 者 护
1 . 2 . 1 对 照组 采 取常 规护 理措 施 , 完成 常 规术 前 访视 、 麻 醉前 导 尿及 术后 等待 麻醉 苏 醒 。 1 . 2 . 2 观察 组 针对 全 麻 术 后 苏 醒 期 躁 动 的发 生 原 因给 予预 防性 和 针对性 的护理 措施 。 1 . 2 . 2 . 1 术 前 宣教 与 心 理 防 御 机 制 的 建 立 术 前
伦次 、 妄想 思 维 、 哭喊或呻吟 、 肢 体 的无 意 识 动 作 等
表 现口 J 。这 类行 为 可 造 成 患 者循 环 系 统 波 动 , 导 致
并 精 神心 理性 疾 病及 神 经 系统 疾 病 患 者 , 患 者术 中 均未 出 现呼 吸循 环 障碍 。将上 述患 者 随机 分 为观察
± 修鍪志 2 0 1 3 年1 o 月第 2 8 卷第 2 o 期
手术室麻醉苏 醒护理对减少 腹部手术患者 全麻苏 醒期躁动 的疗效评价
陈志 峰
( 湖 北 民族 学 院 附 属 民 大 医 院 急 救 中心 , 湖北 恩施 4 4 5 0 0 0 ) 摘 要 目的 探 讨 手 术 室 麻 醉 苏 醒 护 理 对 减 少腹 部 手 术 患 者 全 麻 苏 醒 期 躁 动 的 临 床 效 果 , 为 提 高 全 麻 患 者 护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效果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效果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手术室苏醒麻醉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我院在2020年1月-12月期间诊治的120例行腹部全麻手术患者作为对象开展研究工作,随机将其划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研究过程中,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应用手术室麻醉苏醒。

护理医护人员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率指标、血压变化及苏醒期躁动几率进行比对分析。

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后心率、舒张压、收缩压及躁动几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差异存在统计意义,P<0.05。

结论:行腹部全麻手术患者应用手术是全麻苏醒护理能够保持心率及血压值的稳定,减少躁动几率,该护理方法应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手术室麻醉护理;腹部全麻手术;苏醒期躁动行腹部手术患者需要进行全身麻醉,麻醉苏醒期受到不良刺激、麻醉药物及心理应激带来的影响,十分容易出现躁动情况,出现行为、言语和动作异常表现,甚至会导致非机化性拔管现象的发生情况。

严重时会导致伤口出血、切口裂开等现象。

因此,应该对苏醒期躁动情况进行有效控制,并进行针对性处理。

本文选择120例行腹部全麻手术患者作为对象开展研究工作,特讨论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效果,以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在2020年1月-12月期间诊治的120例行腹部全麻手术患者作为对象开展研究工作,随机将其划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男性26例、女性34例,年龄均值(59.88±6.54)岁,最小年龄25岁,最大年龄75岁;观察组患者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均值(58.43±6.89)岁,最小年龄26岁,最大年龄78岁,两组患者基础数据差异不具备统计意义,P>0.05。

1.2方法医护人员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模式,其中包括术前访问及术后基础护理等内容。

医护人员给予观察组患者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具体方法如下:(1)健康知识宣讲:医护人员在患者开展手术前对其进行健康知识指导,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向其告知手术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完成注意事项讲解工作,提前说明术后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避免患者过度恐慌,对手术进展带来负面影响[1]。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分析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分析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分析【摘要】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在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全麻苏醒期躁动可能会影响患者恢复的质量和速度,增加医疗风险。

本文通过分析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探讨了其作用机制和护理干预措施。

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显著减少患者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深入研究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的价值可以为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提供重要的参考,展望未来,还需进一步探讨不同护理措施的效果,以及在不同类型手术中的适用性,以全面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腹部手术、全麻、躁动、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临床研究、干预措施、效果评估、价值、未来研究、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分析引言腹部手术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由于手术干预及全麻药物的使用,患者在手术结束后需要进入苏醒期。

一些患者在苏醒期间可能出现躁动的情况,这不仅会增加患者的不适感,还可能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影响患者的康复和手术效果。

腹部手术患者的全麻苏醒期躁动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手术创伤、麻醉药物的影响、术后疼痛等。

如何有效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提高患者的苏醒质量,成为临床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并分析其作用机制。

通过系统性的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我们旨在揭示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在腹部手术患者苏醒期的重要性,并探讨其对躁动症状的影响因素。

我们将通过临床研究方法和结果分析,评估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研究旨在为提高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的质量,促进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的平稳和顺利,以及减少躁动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1.3 研究意义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在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分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评价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评价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评价【摘要】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是手术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恢复和手术效果。

本文旨在评价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

通过对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发现合理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患者苏醒期的躁动情况,提高手术后患者的舒适度和整体恢复速度。

本文对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的定义、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影响、方法以及案例分析进行了详细阐述。

研究结果显示,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在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

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完善相关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的手术体验和恢复质量。

【关键词】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腹部手术,全麻,苏醒期,躁动,影响,方法,案例分析,有效性,未来研究,展望,结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腹部手术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手术方式,在手术过程中患者需要接受全身麻醉。

全麻苏醒期是患者从全身麻醉状态逐渐苏醒到清醒状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躁动症状,例如不安、焦虑、抓挠等。

躁动不仅会给患者带来不适,还可能增加手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影响患者术后恢复。

目前关于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仍存在争议和不足之处。

有必要对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在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方面的疗效进行评价和探讨,为改进临床护理提供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

腹部手术患者在全麻苏醒期常常会出现躁动不安的情况,可能会增加手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对患者的康复造成不利影响。

通过对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的实施,我们希望可以有效地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在全麻苏醒期的躁动情况,提高患者的术后康复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通过本研究的结果,我们也希望可以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推广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在腹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手术效果。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研究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研究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研究摘要】:目的:探究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78例行全麻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麻醉苏醒护理。

比较分析苏醒期两组患者的血压指标、心率以及躁动发生率。

结果:对照组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以及躁动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可显著降低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间躁动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麻醉苏醒护理;腹部手术;全麻;苏醒期躁动前言对行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全麻是实施麻醉的主要方法,但是,外科腹部手术是一项创伤性较大的手术,对患者腹腔的脏器造成较大的扰动,使其麻醉苏醒期间具有较高的躁动发生率[1]。

全麻苏醒期躁动就是全麻手术患者在苏醒期间出现的兴奋、妄想思维、语无伦次、呻吟、哭喊、肢体无意识动作等一系列不恰当的行为。

这些行为会使患者的心率加快、血压升高,造成各种气管导管脱出,使手术的创面出血,甚至发生气管痉挛等[2]。

本研究中,通过对行全麻腹部手术患者实施麻醉苏醒护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我院进行全麻腹部手术治疗的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

对照组中20例男性,19例女性了;年龄为25~70岁,平均年龄48.21±1.58岁;其中,有7例肝胆手术,13例胃肠道手术,9例妇科手术,10例泌尿手术。

观察组21例男性,18例女性了;年龄为26~70岁,平均年龄48.66±1.34岁;其中,有8例肝胆手术,12例胃肠道手术,10例妇科手术,9例泌尿手术。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探讨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探讨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探讨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干预对腹部手术治疗患者全身麻醉(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方法122例进行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运用计算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和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配合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各61例。

对比两组效果。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躁动发生率为11.48%,显著小于对照组的31.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干预可有效保持患者血压、心率的稳定,明显降低躁动的发生。

关键词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腹部手术;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疗效麻醉苏醒期的理想状态为患者可以安静的配合,当气管导管拔除后,患者自主呼吸平衡,心率、血压变化较小[1]。

因为腹部外科手术治疗存在明显的创伤性,尤其是手术操作对患者腹腔脏器的扰动较大,从而增加了麻醉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发生率。

现选择本院进行腹部手术治疗的122例患者,进一步探究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的临床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择在本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进行腹部手术治疗的122例患者,均为全麻,ASA为Ⅰ~Ⅱ级。

运用计算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1例。

研究组中男33例,女28例;年龄25~67岁,平均年龄(44.17±7.61)岁。

其中,胃肠道手术34例,肝胆手术20例,其他手术7例。

对照组中男32例,女29例;年龄24~69岁,平均年龄(45.35±7.88)岁。

其中,胃肠道手术35例,肝胆手术21例,其他手术5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1. 2. 1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主要是术前访视、麻醉后导尿、基础护理等内容。

1. 2. 2 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同时配合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

①术前评估:首先对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后出现躁动的有关知识进行教育指导,分析全麻苏醒期出现躁动的主要原因,制定评估量表,并对手术治疗患者进行术前访视,客观评估手术患者的机体承受能力、心理状况,结合评估结果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指导。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评价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评价
对 两 组 患 者 苏 醒 期 血 压、心 率 波 动 情 况 进 行 测 量 记 录, 同时调查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情况,并对躁动程 度进行准确记录;躁动评分标准:安静无躁动评 1 分,处于安 静状态,但是在吸痰等操作时肢体存在轻微躁动评 2 分,无 刺激状态下出现躁动评 2 分,患者挣扎剧烈需采取制动措施 评 3 分 [2];1~3 分患者均判断为躁动发作,躁动发生率 =(1 分例数 +2 分例数 +3 分例数)/ 总例数 ×100%。 1.4 统计学分析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术前访视、麻醉前处理、麻醉 后苏醒等待等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 具体护理措施:①术前指导:术前访视时,护理人员到患者床 旁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的手术方法、麻醉方法以及疾病相关知 识,使患者对于疾病治疗由充分了解与认识,做好术前准备, 对术前不良情绪加以了解,并及时帮助患者科学宣泄不良情 绪。 ② 术 后 护 理:术 后 将 患 者 移 送 至 病 房 后,帮 助 患 者 采 取 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避免对大血管与神经造成压迫,保 证患者呼吸顺畅。并根据患者不同症状给予患者适当约束, 采用约束带约束时要保证松紧适当。③药物护理:护理人员 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科学选择镇静类、镇痛类药物,预防 全面苏醒期出现的躁动情况。对于麻醉药作用减退后患者 出现的切口处疼痛,护理人员必要时选择镇痛药物或者应用
自 控 镇 痛 泵,降 低 镇 痛 引 发 的 躁 动 情 况 发 生。 ④ 血 气 分 析: 由于全麻患者术后易因药物残留作用,导致患者出现通气不 畅、上呼吸道梗阻等呼吸障碍,因此,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 者 的 呼 吸 顺 畅 性,开 展 动 脉 血 气 分 析 检 测,并 根 据 检 测 结 果 针对性实施护理措施。 1.3 观察指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
目的:分析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行腹部手术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麻醉苏醒护理)和对照组(传统护理)各31例。

对比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躁动程度0分26例,1分3例,2分2例;对照组躁动程度0分22例,1分5例,2分3例,3分1例。

观察组躁动发生率16.13%显著低于对照组29.03%(P<0.05)。

两组麻醉前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麻醉苏醒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

结论: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可显著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降低血压和心率波动,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麻醉苏醒护理;全麻苏醒期躁动;腹部手术
全麻手术后的苏醒期躁动(EA)主要是全麻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出现兴奋、定向能力障碍、语无伦次等一系列不恰当行为表现,患者术后恢复受到明显影响。

腹部手术由于创口较大,腹腔脏器可能会因患者的躁动受到扰动,最终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

为此,本研究对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行腹部手术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麻醉苏醒护理)和对照组(传统护理)各31例。

其中观察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26~76岁,平均年龄(61.52±2.31)岁;胃肠道手术10例,肝胆手术8例,泌尿系统手术6例,妇科手术4例,其他手术3例。

对照组男16例,女15例;年龄25~78岁,平均年龄(62.34±2.20)岁;胃肠道手术9例,肝胆手术8例,泌尿系统手术5例,妇科手术5例,其他手术4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常规传统护理措施。

包括术前访视、麻醉前处理及术后麻醉苏醒等待。

观察组: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

包括:1)术前指导: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与手术及麻醉的相关知识,让患者及其家属有所了解及准备,缓解患者内心恐惧;2)术后护理:患者完成手术后在移至病房时,需去枕平卧,头部偏向一侧,适时调整患者体位;3)药物护理:麻醉作用消退后,疼痛若难以耐受,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镇静镇痛药物,降低患者躁动,但不可过分依赖药物;4)血气分析:护理人员实时进行血气分析,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相应措施。

1.3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观察指标:苏醒期心率、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及躁动程度。

疗效判定:安静,未出现躁动为0分;出现肢体躁动,给予解释及安慰后患者症状改善为1分;无外界刺激状态下出现躁动,需外界制动以改善患者症状为2分;躁动症状强烈,需多人强制制动为3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躁动情况比较
观察组躁动程度0分26例,1分3例,2分2例;对照组躁动程度0分22例,1分5例,2分3例,3分1例,观察组躁动发生率16.13%显著低于对照组29.03%(P<0.05)。

2.2两组患者基础及苏醒期血压、心率值比较
两组基础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麻醉苏醒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外科手术对患者都是很强烈的应激源,手术后残留的麻醉药会影响患者的感觉反应。

全麻苏醒期躁动是一种较为特殊的麻醉并发症,临床表现有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和不恰当肢体动作等。

腹部手术患者术中出血多且创口大,若不对患者的躁动症状进行一定的护理,可对患者术后恢复造成不良影响,将干扰到患者的脏器,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引发一系列并发症,患者的恢复受到影响。

特别是伴有高血压或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针对上述情况要求护理人员做好相应的术后护理措施。

本研究中观察组躁动程度0分26例,1分3例,2分2例;对照组躁动程度0分22例,1分5例,2分3例,3分1例,观察组躁动发生率16.13%显著低于对照组29.03%(P<0.05)。

两组麻醉前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麻醉苏醒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以上结果说明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可显著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降低血压和心率波动,值得临床推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