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代通儒顾炎武 阅读附答案

一代通儒顾炎武阅读附答案阅读及参考答案_郭英德《一代通儒顾炎武》成人不自在郭英德《西游记》记录了孙悟空从出生、成长、奋斗,直到成为“斗战圣佛”的曲折过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人不自在。
孙悟空的出生,和普通人大不一样,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摆脱了人与生俱有的社会关系。
用小说的话,就是“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约束”。
那么,作为一个原生态的人,他是不是就获得了真正的“自在”呢?这还不行。
他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太狭隘了,来来回回就在花果山上,交往的就是些猴兄猴弟。
他想要拥有更大的空间和世界,所以去寻仙问道,有了种种法力。
一个筋斗云翻出十万八千里,生活空间如此之大,可以为所欲为,来去自如。
有了这么广阔的生存空间,就获得真正的“自在”了吗?还是不行。
孙悟空有一天突然悲叹起来,他看到老猴死去,想到自己迟早也要死去,于是到阎罗殿去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符中勾掉,从而拥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在”。
但是对社会人来说,这却触犯了规范,社会不允许没有经过任何修炼就得到这种绝对自由。
孙悟空扰乱了正常的秩序,这必定要受到惩罚。
社会要么剿灭他,要么改造他。
小说采用了寓意性的写法,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再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了。
孙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这是偶然的事情吗?不完全是。
小说有一个寓意性的写法――“金箍儿”。
金箍儿是有形的东西,但却有无形的含义。
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儿是怎么戴上的?是他自己戴上的。
他看到藏着金箍儿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给自己戴上了。
这说明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
“金箍儿”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定心真言”。
只有把孙悟空的心“定”住,他才能真正地长大成人。
于是,西天取经,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
西天取经赋予孙悟空的任务,就是保护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懒。
《顾炎武手不释卷》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顾炎武手不释卷》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顾炎武手不释卷【原文】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
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
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释;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选自《亭林先生神道表》)【译文】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要许多马和骡子随行,用来装书。
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向退休的差役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有的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打开书进行核对校正。
有时直接走过平原旷野,没有什么值得留意的,就在马背上默读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然有忘记的,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打开书仔细认真地查看。
【解释】(1)凡先生之游:凡是先生外出旅行。
先生,指顾炎武。
(2)厄塞:险要的地方。
(3)曲折:详细情况。
(4)即:靠近,引申为走向。
(5)坊肆:坊:街肆:商店、店、客店坊肆:街市中的客店。
(6)对勘:核对校正。
(7)径行:直接行走。
(8)诸经注释: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
(9)熟:仔细认真。
【阅读训练】1、解释:(1)以:;(2)询:;(3)或:;(4)发:;(5)足:;(6)诸:2、翻译:(1)或径行平原大野:(2)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3、文中顾炎武好学不倦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1、解释:(1)用;(2)询问;(3)有的;(4)打开;(5)值得;(6)各种2、翻译:(1)有时直接走过平原旷野。
(2)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打开书仔细认真地查看。
3、文中顾炎武好学不倦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凡顾炎武所到之处,书始终伴随左右,“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坐在马背上背诵经黄,“偶有遗忘”,还要找书认真复习。
一旦发现与平日所闻不合,还要打开书进行核对校正。
2024届高考文言文专题训练顾炎武作品(含解析)

文言文专题训练-------顾炎武作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与友人论学书【明】顾炎武比往来南北,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问道于盲。
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
命与仁,夫子所罕言也。
性与天道,子贡之所未得闻也。
性命之理,著之《易传》,未尝数以语人。
其答问士也,则曰“行已有耻”;其为学,则曰“好古敏学”。
其与门弟子言,举尧、舜相传所谓“危微精一”之说,一切不道,而但曰:“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呜呼!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故曰:“下学而上达。
”颜子之几乎圣也,犹曰:“博我以文。
”其告哀公也,明善之功,先以之博学。
自曾子而下,笃实无若子夏;而其言仁也,则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
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
是必其道之高于夫子,而其门人弟子之贤于子贡,祧【tiāo】东鲁而直接二帝之心传者也!我弗敢知也。
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
谓忠与清之未至于仁,而不知不忠与清而可以言仁者,未之有也。
谓“不忮【zhì忌恨】不求”之不足以尽道,而不知终身于忮且求而可以言道者,未之有也。
我弗敢知也。
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
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
“耻之于人大矣。
”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
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呜呼!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虽然,非愚之所敢言也,且以区区之见私诸同志,而求起予。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一代通儒顾炎武高考阅读题及答案

一代通儒顾炎武高考阅读题及答案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一代通儒顾炎武高考阅读题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语文阅读一直是高考语文考察的重要题型,同学们在备考阶段坚持阅读练习十分重要。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欢迎大家阅读练习。
一代通儒顾炎武阅读原文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语文阅读一直是高考语文考察的重要题型,同学们在备考阶段坚持阅读练习十分重要。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欢迎大家阅读练习。
一代通儒顾炎武阅读原文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警"能人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
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
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
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
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
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
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
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城志》。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
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
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心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
古代诗歌赏析顾炎武《偶来》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4题。
(共12分)偶来顾炎武①偶来湖上已三秋,便可栖迟②老一丘。
赤米白盐犹自足,青山绿野故③无求。
柴车向夕逢元亮,款段乘春遇少游④。
鸟兽同群终不忍,辙环非是为身谋。
注释:①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他为了抗清而在多地辗转。
②栖迟:游息。
③故:通“固”。
④款段:驽马。
少游:指汉代的马少游。
12.下列对这首诗前四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湖上”即“湖边”,作者偶然来到这个风景优美的地方。
B.“老一丘”是说作者若愿意,可以选择在此地生活到终老。
C.“赤米”是颜色发红、高品质的米,“足”是说物资充足。
D.用“青”“绿”来描写自然风光,色彩丰富,颇具画面感。
13.本诗后四句用“元亮”“少游”“鸟兽同群”“辙环”等典故来表达心志,下列对这几处典故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元亮”是陶渊明的字;作者能够在精神上与陶渊明相遇,可以过上闲适的生活。
B.马少游乘马车疾驰,气势煊赫,但坐在简陋柴车上的作者不羡慕那样的富贵生活。
C.“鸟兽同群终不忍”化用了孔子的“鸟兽不可与同群”,作者与孔子的想法类似。
D.“辙环”,既指孔子周游列国而车辙往复,也指作者自己为抗清在多地奔波辗转。
14.有些古诗在拟题目时,只借首句前两字来代题,实际相当于无题。
但对于这首诗的题目,有评论家说,本诗“以‘偶来’二字为题,似同无题,然全首寓意尽在此二字中”。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偶来”二字体现了全诗怎样的寓意。
(6分)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8分)(1)孟子认为犯了错误或思虑堵塞并不可怕,因为“人恒过,;困于心,衡于虑,”。
(2)正如《兰亭集序》中所言,“,,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快乐和热爱会让我们忘记时间的流逝。
(3)如今,人们已经可以借助微信、QQ等即时通信技术随时随地与万里之外的好友联系,这就丰富了王勃所说“,”两句话的内涵。
(4)诸葛亮的《出师表》因激励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不忘以身许国、心怀天下而赢得后人的诸多赞誉,陆游就曾赞叹道:“,!”三、(26分)12.(3分)C 13.(3分)B14.(6分)答案示例:“偶来”指自己偶然来到湖边,因而有难得的机会享受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清静、闲适的生活。
一代通儒顾炎武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代通儒顾炎武阅读练习及答案作为一代通儒,顾炎武在诗文创作上提出了不同于俗的独特见解,他提出了诗主性情,不贵奇巧的深刻命题,强调文以明道文须有益于天下的创作主张,并在对古代诗歌传统的推原考究中重新阐释诗学传统的价值和意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一代通儒顾炎武阅读练习及答案,供大家分享。
一代通儒顾炎武阅读原文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警“能人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
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
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
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
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
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
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
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城志》。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
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
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心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
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
其弟子潘未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
《顾炎武》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顾炎武,字宁人,原名绛,昆山人。
明诸生。
生而双瞳,中白边黑。
读书目十行下。
见明季多故,讲求经世之学。
明南都亡,奉嗣母王氏避兵常熟。
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
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
唐王以兵部职方郎召,母丧未赴,遂去家不返。
炎武自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辄小试之。
垦田于山东长白山下,畜牧于山西雁门之北、五台之东,累致千金。
遍历关塞,四谒孝陵,六谒思陵,始卜居①陕之华阴。
谓“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清议,实他邦所少;而华阴绾毂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亦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
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有志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
乃定居焉。
生平精力绝人,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
所至之地,以二骡二马载书,过边塞亭障,呼老兵卒询曲折,有与平日所闻不合,即发书对勘;或平原大野,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
炎武之学,大抵主于敛华就实。
凡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之属,莫不穷原究委,考正得失,撰《天下郡国利病书》百二十卷;别有《肇域志》一编,则考索之余,合图经而成者。
精韵学,撰《音论》三卷。
(注)顾炎武(1613 年—1682年), 汉族, 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人, 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①卜居:选择安身之处。
90.下列句中“以”与“唐王以.兵部职方郎召”中“以”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可以为师矣B. 河曲智叟亡以应C. 以钱覆其口D. 以其境过清91.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A. 传记开头简要介绍顾炎武的籍贯,名字等,特别突出了他不同于常人的眼睛,以及他的聪颖过人。
B. 顾炎武事亲至孝,明末时社会动荡,南明灭亡后,他就侍奉生身母亲王氏到常熟躲避战乱。
C. 母亲临死时告诫顾炎武不可在清朝为官,顾炎武矢志践行,他四处奔走,选择定居之处时,也不忘以有利于复明大业为条件。
顾炎武精勤(共10篇)

顾炎武精勤(共10篇)顾炎武精勤(一): 顾炎武传阅读答案,如下面打的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释:()(2)呼老兵诣道边酒垆诣:()(3)咨其风土咨:()2翻译下面句子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3下面问短中没有涉及到的内容是()A交友 B考察C读书4读了这段文字主要表现了顾炎武的哪些特点答:辛辛苦苦打得,请学霸支招!1、(1)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释:放下(2)呼老兵诣道边酒垆诣:到(3)咨其风土咨:询问2、如果发现与自己以往了解的情况不相符合,他就翻书详细地订正,一定要毫无疑问才停止.)3、A4、勤奋、严谨、专注;现在已经很少像你这样的会自己打字上来了,这求学精神值得赞扬!顾炎武精勤(二): .“乃精勤博访,而并有其人”中的“其人”指()的人. 能帮我尽快解决这个问题么,紧急.其人是指一位名医具体是谁谁也不知道,出自黄帝内经素问顾炎武精勤(三): 《清朝艺苑》译文最好是全译文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就据鞍默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后,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顾炎武(字亭林)先生从小到老手都没放下过书(形容极爱看书,学习勤奋) 出门就带一两匹瘦弱的马,马驮着书跟随自己.有时候到了边塞的岗亭和堡垒(障、城、亭、燧,都是古代驻军防戍的军事建筑如堡垒,边塞岗亭),就找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如果发现与自己以往了解的情况不相符合,他就翻书详细地订正,一定要毫无疑问才停止.坐在马上空闲的时候,就跨着马鞍默默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对经典的解释叫"注"或"疏".)即使遇到亲朋好友也不打招呼(默颂经典太投入,没有注意到其他事),有的时候因此(太专心的辄据鞍默)跌落山谷,也不后悔.认真仔细到这个程度,他的学问博大精深,没有人能与他相比!编辑本段中心这段文字主要表现了顾炎武勤奋、严谨、专注的特点,并写了顾炎武读书,考察的内容.(1)释:放下(2)诣:到(3)咨其风土咨:询问(4)考其区域考:考察(5)亭障:边塞岗亭,堡垒(6)亭林:即顾炎武(7)酒垆垆:酒店的代称(8)合:相符合(9)辄:就(10)若:好像;仿佛 (11) 莫:不要(12)已:停止顾炎武精勤(四): 顾亭林轶事文言文答案有人劝说顾炎武彻底消灭家中老鼠,而顾炎武持怎样态度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附身者无寸缕之丝.当著《音学五书》时,《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再为誊录,略无愠色.有劝其翻觅一近其类者,顾曰:“鼠啮我稿,实勉我也,不然,好好搁置,焉能五易其稿耶”【注】顾亭林: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L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居家恒服布衣( ) (2)实勉我也( )13.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B.(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C.(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D.(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14.有人劝顾炎武彻底消灭家中的老鼠,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15.“鼠啮我稿,实勉我也”表现力顾亭林的心态;“五易其稿”则表现了他的态度.【答案】12.(1)日常居家在家时 (2)其实13.A14.《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15.豁达勤奋好学顾炎武精勤(五): 顾亭林先生勤学翻译原文: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①.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译文:顾炎武(字亭林)先生从小到老都手都没放下过书(形容极爱看书,学习勤奋)出门就带一两匹瘦弱的马随身.有时候到了边塞亭障(障、城、亭、燧,都是古代驻军防戍的军事建筑),就找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如果和自己知道的不同就写在纸上详细的记下来,一定到没有任何疑惑的程度为止.坐在马上空闲的时候,就跨着马鞍默默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对经典的解释叫"注"或"疏"...【顾炎武精勤】顾炎武精勤(六): 八月之望求求大家帮个忙亭林①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②,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清朝艺苑》[注释]①亭林:即顾炎武.②亭障:边塞岗亭、堡垒.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1)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释:(2)呼老兵诣道边酒垆诣:(3)咨其风土咨:8.翻译下面的语句.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上面文段中没有涉及的内容是( )A.交友B.考察C.读书10.这段文字主要表现了顾炎武的哪些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1)放下(2)到(3)询问8.示例:如果发现与自己以往了解的情况不相符合,他就翻书详细地订正,一定要毫无疑问才停止.9.A10.勤奋、严谨、专注顾炎武精勤(七): 亭林①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
顾炎武,字宁人,原名绛,昆山人。
明诸生。
生而双瞳,中白边黑。
读书目十行下。
见明季多故,讲求经世之学。
明南都亡,奉嗣母
王氏避兵常熟。
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
鲁王授为兵
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
唐王以
兵部职方郎召,母丧未赴,遂去家不返。
炎武自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辄小试之。
垦田于山东长白山下,畜牧于山西雁门之北、五
台之东,累致千金。
遍历关塞,四谒孝陵,六谒思陵,始卜居①陕之
华阴。
谓“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清议,实他邦所少;而华阴绾毂
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亦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
一旦有警,
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有志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
乃定居焉。
生平精力绝人,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
所至之地,以二骡二马
载书,过边塞亭障,呼老兵卒询曲折,有与平日所闻不合,即发书对勘;或平原大野,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
炎武之学,大抵主于敛华就实。
凡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之属,莫不穷原究委,考正得失,撰《天下郡国利病书》百二十卷;别有《肇域志》一编,则考索之余,合图经而成者。
精韵学,撰《音论》三卷。
(注)顾炎武(1613年—1682年),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人,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①卜居:选择安身之处。
90.下列句中“以”与“唐王以.兵部职方郎召”中“以”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可以为师矣
B.河曲智叟亡以应
C.以钱覆其口
D.以其境过清
91.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
A.传记开头简要介绍顾炎武的籍贯,名字等,特别突出了他不同于常人的眼睛,以及他的聪颖过人。
B.顾炎武事亲至孝,明末时社会动荡,南明灭亡后,他就侍奉生身母亲王氏到常熟躲避战乱。
C.母亲临死时告诫顾炎武不可在清朝为官,顾炎武矢志践行,他四处奔走,选择定居之处时,也不忘以有利于复明大业为条件。
D.顾炎武是个既怀大志又不忘治学的奇人,甚至骑在马鞍上也要默诵诸经注疏,他一生治学成果丰富。
9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读书目.十行下目__________
②四谒.孝陵谒__________
③即发.书对勘发__________
④河漕兵农之属.属__________
93.翻译下列句子
①炎武自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辄小试之。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
【答案】
90.C
91.B
92.①目,看或者用眼睛看②谒,拜见③发,打开④属,类
93.(1)炎武认为自己怀有为世所用的策略,不得一展自己的志愿,
因此在所到的地方就稍稍地试一下。
(2)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
方,再没从这里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