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讲义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含答案)
记叙文讲解之—内容概括、中心主旨

记叙文讲解——内容概括、中心主旨一考查内容概括一.内容概况1、概括全文内容点拨:首先明确文章主要表现的人物,有时还必须点明特定环境或特定背景,接着抓住与中心相关的关键情节,最后再加上事件的结果。
思路一般为:谁在怎样的背景下,有怎样的举动,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A、阅读下文,完成题目歌,一条无尽的路王宗仁这次重返高原,我心力太重,都因为一首歌。
生命有各种无奈,人都应该顽强地活着,要执著地追求。
我总以为在这个氧气只有内地一半的世界屋脊上,说句话都喘得像失去脚跟似的站不稳,唱歌?不敢想。
即使想吧,谁能唱出一颗心?可我万万没有想到,却是这些脸庞被紫外线照射得紫红泛黑的五大三粗的战士唱的一首歌,把我的五脏六腑搅得翻江倒海。
那歌是一条无尽的路,一半含着寂寞和思念,一半含着血与泪。
今天的酸楚在这歌的音符中,明天的黎明在这歌的余音里。
在高原的军营里不管谁唱起这首歌,都是以泪洗面,情动昆仑。
那是足以使我支撑一生的歌声,让我甩掉了许多虚幻的梦想。
我在高原所有的感觉都是从这支歌开始的,又从这支歌结束。
我坚信数年乃至数十年以后,风吹长空,闪电驰过,我耳畔仍会有这歌声——儿当兵到多高多高的地方/儿的手能摸到娘看见的月亮/娘知道这里不是杀敌的战场/儿却说这里是献身报国的好地方儿当兵当到多远多远的地方/儿的眼望不见娘炕头的灯光/儿知道娘在三月花里把儿望/娘可知儿在六月雪里把娘想/寄上一张西部的雕像/让娘记住儿现在的模样……我的眼前交替出现着两幅画面:在冰山雪岭间守卫国门的士兵和手扶家门思念儿子的母亲。
高原军人同样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骨肉,他们有本该属于自己的温暖的家,有妻室儿女。
但是,他们最思念的是母亲。
母亲——娘,这是一个脸上刻满皱纹饱经沧桑但却使人青春焕发的形象;这是一支百唱不厌永远都不过时的歌;这是一个走到天涯海角都牵动着儿心的情结。
我终于明白了这首题为《西部好儿郎》的歌为什么在高原军营里流传这么广。
战士们被暴风雪围困在山上吃冰咽雪的时候,围着篝火唱;在国境线上单独执勤时,咀嚼着单调枯燥的日子唱;在被可恶的高山病折磨得死去活来时,望着天边遥远的星辰唱。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一——概括主要内容(练习+答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一概括主要内容考点解读概括主要内容是对新课标规定的“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了解主要内容”目标的考查,该考点是记叙文阅读中考查频率最高的考点之一,考查考生对记叙文“写了什么人,叙述什么事”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命题形式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3.根据文意,将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4.概括或补全故事情节。
▲解题思路记叙文的主要内容指主体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主人公和重要人物的活动、行为,还包括人物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倾向等等。
那么如何才能准确简洁地概括主要内容呢?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六要素”综合法。
“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用“六要素”综合法概括记叙文的主要内容,可以这样表述: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
当然,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有时某些要素可以有所取舍。
2.关键词句提炼法。
即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注意对理解文章内容有帮助的关键词;同时更要注意文章中的一些特殊句子,如开头句、结尾句、过渡句等,它们往往与文章中心内容要点密切相关。
3.文题扩充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晴”,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文章信息。
不少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
我们可以借助文题来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
首先要读懂文题字面上表达的意思,然后再根据文章内容把文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满,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
4.段意合并法。
即在阅读过程中,合并那些内容集中的段落,把整个文章分成几个部分。
可按时间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总分顺序等划分。
分段以后,用一两句话说出段落大致意思,然后将各段的段意合并起来就可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5.去粗取精法。
即在概括的时候,找准与原因或条件相关联的词句,去除不必要的修饰限制语,保留极为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能够揭示事物因果关系或条件关系的词句。
中考专题复习讲解系列:第一讲 散文阅读之概括主要内容(含答案)

第一讲散文阅读之概括主要内容一、主要知识点回顾散文阅读之(概括内容或情节)一.答题指导:概括内容的基本方法有三种:(一)要素串联法:(用于写人记事类)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如果时间地点不重要可简缩成:人+起因+经过+结果如果人物事件特别繁杂,比如小说戏剧一类的文章,大多数情况下,只注重分析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二)段意串联法:(用于写景状物类)段意串联→适当增减(三)摘句法:抓标题、重点词、中心句、中心段或过渡段结构上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或内容上的中心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二、典例精析一只羊其实怎样杨瑞霞生命在经历了那么漫长的一个过程之后,总会为我们保留一些什么。
对于我来说,我的生命就无意中为我存留了一些印迹,一些人或者事情。
另外,还有一只羊。
在我七八岁的时候,家里有过一只羊。
是一只绵羊。
它肯定是在很小的时候被买来的,可我完全不记得它小时的样子。
在我的印象里它是一只很大的羊,它健壮,肥硕,高傲,沉稳,一副成年人的模样。
在我小的时候,我分不清一个人和一只羊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我把它当成是家里的一口人,而且是一个大人。
现在想起来,当时犯了同样常识性错误的不光是我,还有我的父母,他们肯定是把它当成了我们。
还有我的哥哥们,他们把它当成了什么?是不是当成他们自己了呢?当时粮食很紧张,父亲42元钱的工资,要养活全家6口人。
在这种情况下,一只羊能长成那样的特例,除了一家人——当然包括羊在内——的相濡以沫之外,似乎不可能再有别的什么解释了。
总之,那只羊是在那样一个错误的环境下长大,结果便是它也跟着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它从来就没把自己当成是一只羊。
对于我们中间一些不曾亲自与羊一起生活过的人,对于羊的认识,往往来自于听到的童话。
在那个世界里,羊永远是弱势群体,它所代表的特性是柔弱,善良,逆来顺受且又无话可说。
记叙文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讲义)

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小学考试中常考的题型,考试中一般以两种形式出现: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和概括片段内容。
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梳理,抓住要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将其表述出来。
概括是一个提炼与综合的过程。
在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时,经常涉及记叙文的六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在解答时,六大要素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只要不影响整体的表达效果,有些要素是可以省略的。
具体概括到哪种程度需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确定。
需特别说明的是,要准确地辨别谁是主要人物(主要行为的实施者)、抓住事件的主要发展过程和强调事件的最后结果。
概括片段内容是对复杂记叙文中部分内容(单个事件)的梳理,抓住要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将其表述出来。
概括片段内容和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大致相似,除涉及记叙文六要素之外,还需要关注时间、地点发生的改变。
当时间、地点和记叙内容发生变化时,往往从一个片段变成了另一个片段。
这类试题若把握不好要领是极容易失分的。
面对此类试题很多学生不知所措,因为有的试卷只留了十几个字的空,有的又要求不能超过十个字。
下面针对各类考题的考核重点和学生需要概括到什么程度作以简单说明。
创意公式主要内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经典例题案例一:生命的礼物那年,在美国考得驾驶执照,同时发给一张淡红色的小卡,卡上写着:按照统一的人体捐献法规,当我死之时,我作如下选择:a.捐献我的任一器官和部件。
b.捐献我的心脏起搏器官(植入日期为某年某月某日)c. 捐献下列部件和器官——d.不捐献我的任一器官部件和心脏起搏器。
以下是亲笔签名和日期。
真新鲜!要是我母亲见了,一定大惊失色。
美国人简直是疯子!她虽然不相信“来生转世”之类的说法,但刚领到驾驶执照就谈死,她会认为不吉利。
再说捐献器官,把尸体弄得支离破碎,她会认为太残酷。
不过,我在a项上作了选择,就是说,一旦发生意外而死亡,我愿意捐献我的任何一个器官和部件。
【暑假阅读】部编版小升初语文现代文阅读衔接讲义 01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有答案解析)

【暑假阅读】 01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方法技巧】提问⽅式:请概括某⽅段(或全⽅)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第⽅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典型例题】例: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雪地烤红薯周海亮①男人缩在高中校内门口,守着一个烤红薯的老式铁炉。
他不断地把烤熟的红薯挑出来,把没烤的红薯放进去,十几个红薯,让他手忙脚乱。
第一次做这种营生,男人的心里有点慌。
②(A)天空平飘着雪花,男人的头顶和肩膀上落着薄薄一层雪。
正是放学的时候,走读的同学赶着回家,住校的同学赶着回宿舍,全部人都在雪中匆忙而过。
男人把一个烤得最成功的红薯托在手里,嘴张着,却并不叫卖。
③有人停下来,看他的红薯。
他马上打起精神,从旁边操起小秤。
他挑了两个最大的红薯放进秤盘,拉起提绳。
“啪”的一声,两个红薯紧跟着掉在雪地上。
男人赶忙再从烤炉里取出两个红薯,那个同学却早已经走远了。
④整个下午他都没有卖掉一个烤红薯,这让他很难过。
现在,除了他,谁还把烤红薯当成好东西?儿子考上重点高中的那一天,闹着要去吃洋快餐。
儿子点了一份薯条,端上来的东西又黄又瘦,蜷缩扭曲着,他不知为何物。
尝一个,才知不过是炸过的土豆条罢了。
他说:“这能比得上烤红薯?”儿子边笑边喝着可乐。
可乐他也尝了尝,不好喝,麻舌头。
他想,烤红薯多好啊,剥了皮,又香又甜,含在嘴里,不用嚼,直接化成蜜淌下去,假如再配一大碗玉米糁子和一碟腌萝卜条,那味道,真是给个皇帝也不换啊!⑤他重新把小秤放到身边,扭过头,眼睛盯住校门。
这时,有几个同学说笑打闹着,走了出来。
男人眼睛一亮,清清嗓子,喊了起来:“卖烤红薯啰!”嗓音很小,又哑又沙,像被砂纸打磨过。
声音吸引了这几个同学的目光,然而他们只是投来极为漠然的一瞥,又转过脸连续说笑。
⑥于是,男人又提高嗓门叫卖:“烤红薯白送啰!”这时,一个长脖子少年停下来,并转身朝男人走来。
边上的平头少年拽了拽他的胳膊,可是没能将他拉住。
【暑假阅读】部编版三升四现代文阅读衔接讲义专题0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答案解析)

【暑假阅读】现代文阅读专题01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方法技巧】1、审读题目,感知文章内容。
2、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六要素。
3、摘录重要事件和重点语句来概括中心。
【典型例题】例:阅读短文。
桂林山水(节选)桂林山水,总是无时无处不在你身边,不在你眼里,不在你心里,不在你的感受和思维中留下它的影响。
但是,如果你住在阳朔,那感觉不知会是怎样的?就去过一次的印象说,只好用“仙境”二字来形容。
那山比起桂林来,要密得多、青得多、幽得多、也静得多。
一座座山,从地面上直拔了起来,陡升上去,却又互相连接,互相(反映掩映),互相衬托着。
由于阳光的照射,云彩的流动,雾霭(ǎi)的聚散和升降,不断变幻着深浅浓淡的颜色。
而且,阳朔的山,不像桂林的那样裸露着岩石,而是长满了(茂密密集)的丛林,把它遮盖得像穿了绿色的天鹅绒的裙子。
这还不算,最妙的是在春天,清明前后,在那翠绿的丛林中,开满了血红的杜鹃,就像在绿色的天鹅绒的裙子上,绣满了鲜艳的花朵。
这使人在一片幽静的气氛中,能生发出一种(猛烈热烈)的情感。
到阳朔去,最好是坐了木船在漓江里走。
单是那江里的倒影,就别有一番境界。
那水里的山,比岸上的山,更为清晰;而且,因为水的流动,山也仿佛流动起来。
山的(姿态姿势)也随着船的位置不断变化。
漓江的水,是出奇的清,恐怕没有一条河的水能有这样清。
清到不管多么深,都可以看到底;看到河底的卵石,石上的花纹,沙的闪光,沙土小虫爬过的爪痕。
河底的水草,十分茂密,长长的,像蒲草一样,闪着碧绿的光,顺着水的方向向前流动。
【问题】1.作者用阳朔的山与桂林的山作对比,写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
阳朔的山____________,桂林的山__________,阳朔的山比桂林的山__________。
2.下面对漓江景物的特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水平如镜,河底可见B.山水相映,江水清澈C.山随船动,水草茂密D.草随船动,清可见底3.阳朔的景物是极美的,作者给我们一个游览建议——坐木船。
记叙文阅读之归纳概括、文章内容、故事情节(全面概括、筛选信息)

▪ 6、再回头,他已经戴上眼镜,正在翻看我的教学
我 辅导书。 劝 ▪ 7、“不错啊,很像个大学者哦!感觉怎么样?”
他 ▪ 8、“我觉得……挺清楚的。”‖
接 受
▪ 9、“那太好了,你正好戴着它吧,连眼镜盒也拿 去吧,省得放在这儿占地方。”我心中一阵暗喜。
眼 ▪ 10、“老师,我……”
镜 ▪ 11“怎么?嫌我的眼镜不好啊?”我假装有些生气
地说,“都没怎么戴过,你看,还挺新的呢。‖”
▪ 12“没,没有。”他红了一下脸,不再作声了。
▪ (1)我有意碰掉眼镜 第5段①②句
▪ (2)我
眼镜第5段③④⑤句—8段
▪ (3)我劝他接受眼镜 第9——11段
▪ (4)他
眼镜 第12段
▪ 5、……③看到他正抬头望着我,我便说:
“哦,你看,这是我前几年配的眼镜,一直
▪ 5、①一周后的一个星期天,我约他到我寝室来, 说要给他补习一下古文。②我认真地为他讲了一会
儿,便起身假装到书架上找资料,顺便碰掉了那副 早已准备好的眼镜,然后漫不经心地说:“哎,我 这东西太多了,乱七八糟的,好多以前的东西还堆
在这儿呢。” ③看到他正抬头望着我,我便说:
“哦,你看,这是我前几年配的眼镜,一直没戴,
▪ 3、后来我问了一位和他很要好的同学,才知道他最近一段 时间总是看不清黑板上的字。他曾去医院检查了一下视力, 居然两眼都近视到400度了。
▪ 4、我思虑了几天。他家中比较贫困,显然他是不忍 心向父母开口要钱配眼镜。我拿钱给他配一副眼镜 并不难,但让这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接受却不是件 容易的事。他对别人的同情怜悯一向特别敏感,稍 有不慎,便会使他的心灵受到伤害。
【解析】本题考点是:归纳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024小升初衔接资料:概括文章内容(讲解+练习)(含答案)

01概括文章内容学习目标1. 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技巧2. 学会梳理并准确概括文章内容知识梳理概括文章内容,就是抓住主要人物与事件,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概括全文或指定语段的内容。
题型:1. 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3.请概括本文所讲的几件事。
4. 本文共讲了几件事?请分别概括出来。
5. 请按照表格,梳理文中的几个事件。
一般概括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时间:1948年5月25日地点:隆化人物:董存瑞起因:敌人暗堡的火力封锁了部队的前进。
经过:董存瑞在队友的掩护下,冒着炮火,冲到桥下,用自己的身体顶住炸药包,舍身炸毁了暗堡。
结果:消灭了敌人,战斗取得了胜利。
主要内容概括: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敌人暗堡的火力封锁了部队的前进,一般概括题 高度概括题概括一件事 分段/层,概括多件事董存瑞在队友的掩护下,冒着炮火,冲到桥下,用自己的身体顶住炸药包,舍身炸毁了暗堡,取得了战斗的最后胜利。
回顾练习:二、合并段意法给文章分部分---归纳段意---合并段意如:《金色的鱼钩》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1935年秋天,“我”和两个小同志因生病没法跟大部队一起过草地,指导员便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
第二部分(第3-22自然段):青稞面吃完了,老班长设法钓鱼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而他自己没吃过一点鱼。
第三部分(第23-33自然段):我们走过草地边缘,老班长却牺牲了。
主要内容:这篇课文主要讲了1935年秋天,炊事老班长带了三个病号在草地上艰难的走着。
后来青稞吃完了,老班长就钓鱼给病号,自己却连一口鱼汤也没喝,最后牺牲在草地。
三、课题扩充法先借助课题,将课题扩充成一句完整的话,在逐步进行充实,使表达更加完整全面。
如:《草船借箭》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补上借箭的原因,周瑜最后的态度主要内容:周瑜妒忌诸葛亮,要求他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中学阅读常见问题一:文章主要内容概括不够精炼,准确1.文章缩不短,怎么写都很长2.分不清哪些该删,哪些该留。
3.抓不住重点,不分主次概括内容八字原则:明确、完整、简要、通顺“明确”是指让别人一看就明白这段主要写什么。
“完整”是指该概括的要点不能遗漏。
“简要”是指语句要简洁,做到言简意明。
“通顺”是指语句要通顺。
概括内容的方法: 1.题目扩展法2.段意归并法3.要素串联法(重点)4.借助关键句法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和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含在具体材料之中的,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的。
记叙文有“六要素”,即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事件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把握“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事情发生、发展的脉络。
【典型例题1】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①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睡好。
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寄……”②儿子漫不经心:“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
”老王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
”搁了电话。
③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发颤:“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疾风阵阵,穿过窗户缝隙乘虚而入,他还来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④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老人答:“雪还在下呢。
”⑤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⑥在寒潮初袭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源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7旬的母亲。
⑦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总是这样的?老王自己都有点发懵。
1.指出上文所叙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文中主要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 文中主要人物起因经过结果2.老王对儿子和对母亲的不同态度,主要是用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的?3.给短文加一个标题:[中考链接] 百变题型秀——记叙文高度概括题怎么考例1(广东中考真题).地点情节高山湖边 1山上小店 2我的家里验证支票欲买船售船地点惊喜奇遇“猫人”船百变题型秀例2:本文记叙了小鹰学习飞翔的艰难历程。
请结合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小鹰学习飞翔的其余两个阶段。
(每处用8个字加以概括)( ) 扑打翅膀,画出弧线( )火眼金睛辨考点——记叙文高度概括题的答题思路1、分段2、概括段意3、锁定答题区间4、模仿已知项写出答案【练习1】阅读文章《带着伤痕飞翔》,进行高度概括训练。
带着伤痕飞翔(朱毅帆)①它出壳了。
一身灰色的毛,还带着水,它顶破了蛋壳,从里面钻了出来。
它抖抖毛,似乎想站起来,但是没有成功。
②它的父亲忧心忡忡地望着它,因为它的翅膀和脚根本不能维持平衡,这个样子,它也许就不能飞翔,也许……是注定无法活下去的。
③因为它们是鹰,高飞于天空的鹰,没有飞翔的能力就意味着死亡的命运。
④它整天守在窝中,抬头望着天空。
似乎有什么东西从天空中一掠而过。
那是它的同类,是它的兄弟姐妹。
但是它不能飞,也就没有了捕获猎物的能力,也就没有了生存的保障。
就这样一直靠父母捕获来的食物为生?它不愿意,它努力地站起来,艰难地展开双翼,走到窝边。
天是蓝色的。
它一振翅,跳出了窝。
⑤没有用,它就如一块石头一样坠落下去,掉在下面十米外的树丛中,溅起了几片树叶和羽毛。
⑥父母把它带回了窝。
它的身上有好几处都被树枝挂破,也许这些伤永远也好不了。
它用喙梳理着羽毛,忍住了疼痛。
它一遍又一遍地回忆自己在空中的那一瞬间,虽然是短暂的一瞬,但是它感到自己有了一种强烈的飞上天空的渴望。
它再次抬头望着天空。
⑦它向往飞翔,向往着靠自己的能力骄傲地活下去。
它不断尝试着,一次次从窝边跳下去,体会着飞翔的感觉,一次次摔在树丛中被父母带回来。
⑧这是第几道伤痕了?它自己也不记得了。
这天和以前一样,它又一次掉在了树丛中。
但父亲对它说:你身上的每一道伤痕,都是一枚勋章,它见证了鹰的勇敢和坚强,见证了鹰的拼搏与努力。
⑨伤痕不仅留在它的肉体上,也留在它的精神上。
除了身上的伤口,还有同伴的嘲笑声和蔑视的目光。
它把伤口上的羽毛梳理好,不让树枝把它们弄乱。
因为它要带着这些伤痕——这些勋章,学会在天空里飞翔。
⑩有一天,它发现自己能滑翔了。
它顺着风,从高高的窝里跃下,在天空中扑打了几下翅膀,在天空中画出了一条弧线,然后缓缓地降落在了地面上,它第一次不是重重地摔在树丛间。
它的泪水第一次流淌了下来。
它又想起自己身上那些累累伤痕,那些见证了它所有梦想和一次次努力中失败的伤痕,此刻都化为了它飞翔的希望。
它更理解了父亲所说的“勋章”的含义。
它把这一天永远地珍藏在心里,连同那些肉体和精神上的伤痕。
⑪从此,它每天都要跃出窝去,逆风展开那双带着无数伤痕的翅膀。
终于有一天,它发现自己能飞翔了。
它能熟练地煽动翅膀,能控制自己飞行的姿势和速度,虽然它知道自己的飞翔还有一些缺陷,双翼和双脚还不能很好地配合,但是它的确开始用自己的方式飞起来。
那一次一次的努力换来的伤痕,成了它振翅蓝天的动力,真正成了父亲所说的勋章。
⑫它把每一次练习当做自己飞翔的新开始,把每次成功的降落看成是自己飞翔的一次小结。
它带着伤痕越飞越好,越飞越高。
⑬它成了一只虽不完美但却勇敢的真正的雄鹰……本文记叙了小鹰学习飞翔的艰难历程。
请结合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小鹰学习飞翔的其余两个阶段。
(每处用8个字加以概括)( ) 扑打翅膀,画出弧线( )【练习2】阅读文章《逃跑的火焰》,进行高度概括训练。
逃跑的火焰①进入冬季以后,则克台就成了最单调的世界,大地上失去了连绵的、起伏无尽的绿草鲜花,从脚下一直望到天尽头,再没有一点变化,只剩下茫茫雪野。
这个位于伊犁河谷深处的大草原,它的冬天是那样单调,那样沉静。
②那天早晨我备好了马,去场部送一些文件。
我给青马最后紧了肚带,跨上马,把皮帽子放下来,拉过军大衣下摆盖住膝部,就放马朝雪原走去。
在这晴朗的天气里纵马雪原,有一种特殊的滋味。
人在马背上,视野一下子变得开阔了。
③策马驰上一处高地,马在雪地上喘息着似乎不太乐意。
过了一会儿,它自己渐渐减慢了速度。
这时,忽然从远处传来杂乱的犬吠声,我在马鞍上转过身,惊奇地看到了一幕原野冬猎的景象。
④在白皑皑的深雪里,一群狂怒的牧犬正在追逐三只亡命的狐狸,牧犬的后面,是一伙骑马的猎人。
雪太深了,狐狸跃动得非常艰难,它们每次跃起,身后都扬起一阵雪雾,然后落下去,身体又陷进雪里,有时只露出尖尖的红脑袋……它们身后的牧犬虽然也一样在深雪里,但那些狗高大凶猛得多,在雪里冲撞过来,杀气腾腾势如疾风。
⑤三只狐狸拼命地夺路而逃,还不时地回头顾看。
它们在这片茫茫的雪原上显得太弱小、太危险了,雪原那么空旷,狐狸却醒目得如同一簇簇跳跃的火焰,火红耀目,无遮无碍。
十几条猛犬看来是可以追上的,所以骑马围猎的人并不开枪射击。
⑥一只最红的狐狸掉头向我这边跑来,我心下一喜,纵马朝它奔去要是我抡它一马鞭,肯定得打昏过去。
正在这样想着,我的马忽然站住不动了,它耸起两耳,看着前方,我正感到莫名其妙,那只狐狸从坡下突然跳上来,恰恰落在我的马前。
可以看出,那狐狸刹那间惊呆了,它可能万万没有想到这里埋伏着一支人马。
惊恐之下,它也许料定自己必死无疑,竟伏在马前惊惶地望着我。
⑦我第一次在野外与一只狐狸这么近距离地对视……⑧它这样绝望,这个生灵,这团火焰。
“让我活下去吧——”我感到它这样对我恳告。
⑨我提着马鞭的右臂垂落了,不由自主地拨转了马头,让开一条路。
⑩它很有礼貌地看我让开,然后才低下头,迅速地从旁边奔跑过去。
⑾我伫马立在高地上,目送这只红狐狸继续奔逃。
在一片闪烁着阳光的雪野上,它跃动着,窜跳着,一起一伏,特别清晰。
它那条漂亮的大尾巴飘动招摇,宛似一股被风曳动的火红烈焰,燃烧、跃动在洁白的雪上。
⑿“快跑吧!快点,再快点!”我望着这只狐狸,突然满心都生出怜爱和担忧,仿佛它已经不是一只野兽,而是一团,这里的火焰,是雪原的精灵,太阳城的儿女。
⒀这时,暴怒狂吠的牧犬追过去了,它们拥挤着,表情极其愤怒,情绪处在高度亢奋之中,它们争先恐后,有时不惜将同伙撞倒,好像对狐狸有不共戴天的仇恨。
⒁它们会撕碎那只可怜的红狐狸的!它们追过去的时候,远处,那团逃跑的火焰还在一窜一窜地跳动着。
⒂我呆呆地坐在马鞍上,满心里只装着两个字:快点,快点!……⒃许多年以后,我在拉卜楞寺外的小街上买了一张完整的、火红的狐狸皮。
我不很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花几百元钱买这张狐皮,但是我买了。
⒄这张狐皮和我在则克台遇到的那团逃跑的或火焰,颜色非常相近。
我不知道那只狐狸最后的命运,但我相信它是死了。
⒅一团火焰不管跑到哪里,都会有人把它熄灭。
它最后的结局,也是变成一张完整的皮。
⒆被悬挂起来,成为装饰。
选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原野冬猎的故事,随着情节的发展,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在发生着变化。
请你阅读③~(15)段,参考下面的提示填空。
(每空4字)(4分)【难度系数:★★★★】(1)情节的发展:__________ ______ →狐落马前→_______________→放狐奔逃(2)感情的变化:非常惊奇→_______________→心生同情→_______________【作家简介】经典语录1、我们最强的对手,不一定是别人,而可能是我们自己!在超越别人之前,先得超越自己!2、我们难以把握机会,因为犹疑、拖延的毛病。
3、我们容易满足现状,因为没有更高的理想。
4、我们不敢面对未来,因为缺乏信心。
5、我们未能突破,因为不想去突破。
6、崎岖而黑暗的道路,将使你真正的成熟!7、我们既要有迎向光明、成功的胸怀,也要有面对厄运挫折的能耐。
8、上帝给每个人同样的时间,只有那事半功倍的人能有过人的成就,也只有知道计划的人能够事半功倍。
9、贵人不一定真的尊贵,他可能是陌生人,也可能是你的敌人!10、尊重那些与你抗争的人,因为你争的是理,不是去损毁对方的人格。
刘墉,男,1949年2月生于台北,现居美国。
知名华人作家、画家。
他的处世散文和温馨励志散文书籍经常成为华人世界的畅销书,被称为“沟通青少年心灵的专业作家”。
绘画:《刘墉画集》 有声书:《从跌倒的地方站起来飞扬》 《在灵魂居住的地方》 诗、散文:《萤窗小语》、《超越自己》、《我不是教你诈》答案【沙场练兵】1. 时间:某天上午9点左右;;地点:北京,老王家中;人物:老王、老王的儿子、老王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