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全流程盘点

合集下载

管理评审工作怎么搞8个方面讲述最全面的流程和工作要点

管理评审工作怎么搞8个方面讲述最全面的流程和工作要点

管理评审工作怎么搞8个方面讲述最全面的流程和工作要点1.组织评审工作流程和目标首先,确定评审的目标和范围,明确评审的目的是什么,需要评审哪些方面。

其次,确定评审的时间和地点,组织一个评审工作小组,确定每个人员的职责和任务;最后,制定评审工作的流程和时间表,确保评审工作能够按计划有序进行。

2.收集评审资料在评审开始前,需要准备相关的评审资料,如合同、计划、数据、报告等。

评审小组应该对这些资料进行详细的收集和整理,确保所有的资料齐全、准确。

3.进行评审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评审,可以运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如流程图、对比分析、问题追踪等。

评审小组应该根据评审的目标和范围,对每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评估,发现潜在的问题和风险。

4.记录评审结果评审小组应该记录评审过程中的所有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包括问题的描述、原因、影响和建议。

这些记录将成为评审报告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后续的改进和决策。

5.分析评审结果评审小组应该对评审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实际情况和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找出问题的根源和影响因素。

同时,评估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改进方案的可行性。

6.提出改进建议根据评审结果的分析,评审小组应该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包括问题的解决方案、行动计划和改进措施。

这些建议应该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能够帮助组织改进和提高绩效。

7.编写评审报告评审小组应该编写一份详细的评审报告,报告应该包括评审的目标和范围、评审结果和分析、改进建议和行动计划等内容。

报告的撰写应该准确、清晰,重点突出,有助于后续的决策和改进。

8.实施改进措施和跟踪评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组织改进和提高绩效,因此评审小组应该跟踪和监督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并定期进行评估和反馈。

根据评估结果,适时调整和改进评审工作的方法和流程。

以上就是管理评审工作的八个方面的流程和工作要点。

通过组织评审工作流程和目标,收集评审资料,进行评审,记录评审结果,分析评审结果,提出改进建议,编写评审报告,实施改进措施和跟踪,可以全面地开展管理评审工作,并帮助组织提升绩效和改进管理。

内部审核流程及技术保证措施

内部审核流程及技术保证措施

内部审核流程及技术保证措施一、内部审核流程。

1.1 审核准备阶段。

首先呢,得确定审核小组。

这就好比组建一个篮球队,要挑合适的人。

小组成员得熟悉公司业务、规章制度啥的。

不能找些个“门外汉”,那肯定不行。

然后,明确审核范围和标准。

这是审核的“指南针”,要是没有这个,就像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

审核范围涵盖哪些部门、哪些业务流程,都得一清二楚。

审核标准呢,要按照公司内部规定或者行业规范来,不能自个儿瞎定。

接下来就是制定审核计划啦。

这个计划要详细,啥时候审哪个部门,审核多长时间,谁负责审核啥内容,都得安排得明明白白。

就像安排一场旅行,行程安排得好,旅途才顺畅。

1.2 审核实施阶段。

审核员开始实际的审核工作喽。

这时候,他们要像侦探一样,到处找线索。

查看文件记录、跟员工谈话、实地观察工作流程等。

在这个过程中,得做到客观公正,不能带着“有色眼镜”。

比如说,不能因为和某个员工关系好,就对他的工作放松审核。

对于发现的问题,要详细记录下来。

这可不是小事情,就像记账一样,一分一厘都不能差。

问题记录要包括问题发生的地点、涉及的人员、问题的具体描述等。

二、技术保证措施。

2.1 人员技术能力。

审核人员的技术能力是关键。

这就要求他们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就像建房子得有牢固的地基一样。

他们得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还得了解公司内部的各种技术流程。

如果审核人员自己都是“半桶水”,那怎么能审核别人呢?要不断对审核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与时俱进”。

这个行业发展得快,新的标准、新的技术不断出现。

要是审核人员不学习,就会被淘汰。

培训可以是内部培训,也可以送出去参加外部的培训课程。

2.2 技术工具运用。

合理运用技术工具能提高审核效率和准确性。

比如说,现在有很多审核管理软件,可以用来安排审核计划、记录审核结果等。

这些软件就像审核人员的“好帮手”,让工作变得轻松很多。

还有数据分析工具,能对审核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就像从一堆沙子里找金子一样,从大量的数据中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RBA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全套资料)

RBA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全套资料)

RBA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全套资料)公司计划进行一次RBA(6.0)内部审核,以评估公司在劳工、健康安全、环境、道德方面是否符合RBA(6.0)准则、法律法规和客户的要求。

本次审核计划安排在2017年12月中旬,由至少6名具有RBA(6.0)内审员资质的审核员参与,每次审核至少安排8人天,需要配置一间专用会议室和足够的办公用品。

审核范围包括公司内所有部门(含人事、后勤、财务、物流)与劳工、健康安全、环境、道德方面相关的各类事项(即,RBA(6.0)所有条款)。

审核将采用审查文件及相关记录、到现场查看、与相关管理者和/或工人面谈等方式,不得审核自己负责的工作。

审核发现的不符合事项的改善措施必须经RBA(6.0)管理代表审核。

审核结果将编制审核报告并针对不符合事项开出纠正预防措施报告,并跟进改进措施的落实情况。

工厂是否强制员工加班,是否按照法律规定支付加班费用5.在审核过程中,我们强调公正客观的原则。

我们知道审核是一个抽样过程,因此有一定局限性。

但是我们会尽可能取其有代表性的样本,以确保审核结论的公正性。

6.无论审核结果是轻微不符合还是严重不符合,各相关部门都需要执行纠正和预防措施。

7.审核组长需要负责后勤安排,包括会议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的签名。

RBA(6.0)内部审核检查表审核员:条款号审核内容审核时间审核记录判定(CR/MA/MI)A:劳工A1自由择业A1.1 工厂没有任何形式的强迫劳工,监狱工,契约工或债务工A1.2 工厂是否依法与工人签订劳动合同A1.3 工人是否有一份已签好的劳动合同副本A1.4 工人受聘时,工厂没有扣押工人的身份证(护照或工作许可证)A1.5 工人提供了合理通知,但不能自愿离职或受到其他方式的处罚A1.6 工人受聘时,不需要缴纳押金,若员工自愿支付该费用是否退回员工A1.7 除法规要求外,工厂保证员工在非工作时间能自由出入厂区和宿舍区A1.8 工人是否能自由的选择和使用外部的医疗设施A1.9 工人是否有基本的人身自由是否没有政策或程序(必须包括招聘和雇佣实务、终止雇佣关系和其他费用/保证金/债务)是否向分包商和劳工代理商有效传达禁止拐卖或奴役劳工 A1.1 的规定A2青年员工A2.1 工厂工作的工人应达到或高于法定最低工作年龄A2.2 工厂招聘时,审查、验证所有雇员的有效年龄证明,并保留相关复印件A2.3 工厂建立童工的补救程序A2.4 工厂是否有考虑童工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需求A2.5 工厂不允许未成年工从事可能损害他们健康与安全的工作岗位,并安排体检A2.6 是否制定了充分且有效的未成年工人政策和程序A2.7 如果有使用未成年工,他们是否被安排夜班/是否安排加班A2.8 如果有使用未成年工,他们是否被安排危险岗位工作A2.9 工厂是否有学徒工的招聘,培训和晋升的程序A3工作时间A3.1 工厂是否有书面的监测,管理和控制员工上班时间含加班时间的程序A3.2 工人是否能得到合法的休息时间以及假期A3.3 是否有与工人谈论法合法的工作时间及工厂的工作时间A3.4 工厂是否有保留工人有效的正常和加班工作时间记录A3.5 是否有记时设备、记时设备不准确或运转不良A3.6 工厂是否强制员工加班,是否按照法律规定支付加班费用A3: 工作时间和休息工厂是否实施了政策来保证工人的休息和假期,是否记录休假情况并准确无误,工厂的工作周平均上班时数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是否保证工人每七天至少有一天休息。

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全流程盘点

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全流程盘点

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全流程盘点内部审核流程一、内部审核的策划与准备1. 编制年度审核计划每年年初,质量负责人组织编制年度审核计划,审核方式分为管理体系全过程审核及管理体系要素审核,管理体系全过程审核每年至少安排一次,制定的年度计划应覆盖管理体系涉及全要素和所有部门。

当出现以下特殊情况时应增加审核频次:a. 管理体系有重大变更或机构和职能发生重大变更时;b. 内部监督员发现某质量要素存在严重不符合项;c. 出现质量事故,或客户对某一环节连续申诉、投诉;d. 认证认可机构安排现场评审或监督评审前;年度审核计划经审批后,组织实施。

2.审核前准备①成立内审组:质量负责人依据管理体系审核年度计划的审核内容和审核对象组建内审组,内审组成员应经培训考核合格,取得内审员资格证书,且内审员与被审核部门无直接责任关系。

质量负责人召开内审组组员会议,任命内审组组长和宣读内审员守则,并依据内审年度计划提出本次评审目的、范围内容和要求。

②内审实施计划的制定:内审组长制定内审实施计划,要依据本机构的职能分配表编制各受审核部门的审查内容,由质量负责人审批后实施。

实施计划应在正式审核前一周由内审组长发至各有关部门和人员。

③审核组预备会:内审实施计划经质量负责人批准后,审核组长召开审核组预备会议,研究有关体系文件并应决定是否需要补充文件,明确分工和要求,确保每位内审员都清楚了解审核任务,全部完成审核前的准备工作。

④编制检查表:审核前,内审员应根据分工编制检查表,内审检查表编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内审实施的质量,因此在整个内审中至关重要。

内审检查表中审核内容要依据受审部门的职能编制,要突出审核区域的主要职能;采取的审核方式和方法(查、问、听、看)要恰当;审核时需要抽样的数量要合理。

要选择典型关键质量问题作为重点进行编制(如上次审核的有关信息、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客户的反馈、发生过的质量问题等)。

所有内审员的检查表合在一起应覆盖管理体系的全部职能,包括本实验室和客户的一些特殊要求。

ISO13485体系内审和管理评审知识及流程-已转换

ISO13485体系内审和管理评审知识及流程-已转换

体系内审和管理评审基础知识及流程目录contents132内部审核4管理评审纠正和预防措施管理体系审核概论PART ONE管理体系审核概论什么是审核?◆审核:即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 。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为获得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以确定满足质量管理体系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审核机构合作,共同审核同一个受审核方时,这种情况称为“联合审核”。

1.1过程是否被识别并适当规定;职责是否已经被分配; 程序是否得到实施和保持;在实施所要求的结果方面,过程是否有效。

审核的特点:被审核的质量管理体系必须是正规的。

是一种正式有序的活动(系统性)是一种独立的活动(独立性)是形成文件的过程是一种抽样过程1.2即第一方审核:由组织自己或以组织的名义进行。

目的:1、依据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来评价组织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否满足规定的要求。

2、验证组织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否持续满足规定的要求并正在运行;3、作为重要的管理手段和自我改进的机制,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纠正或预防,使体系不断改进、不断完善;4、在第二、三方审核前作好准备内部审核外部审核包含:第二方审核由组织的相关方或由其他人员以相关方的名义进行。

目的:1、当有建立合同关系的意向时,对供方进行初步评价。

2、作为制定或调整合格供方的依据之一。

第三方审核由外部独立的组织进行,这类组织提供符合要求的认证或注册。

目的:1、决定受审核方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可以注册/认证。

2、提高受审核组织的声誉,增强竞争力。

1.3体系覆盖的所有产品、过程和场所。

申请的产品范围及其涉及的过程和场所。

限制于顾客所购的产品范围、及其所涉及的过程和场所 。

内部审核PART TWO2.1现场审核实施阶段纠正和预防措施的跟踪和验证阶段审核策划和准备阶段10审核组长管理者代表审核组长审核组长审核组审核组长审核员质管部门负责部门/人提出内审制定审核计划编制检查表首次会议现场审核末次会议编制审核报告跟踪审核步骤内审的阶段准备阶段P现场审核阶段D总结阶段C 跟踪验证阶段A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流程图2.2审核的策划与准备:•组成审核组•审核范围的确定•文件审查•初访(必要时)•制定审核计划•编制检查表第一阶段审核策划:即一个组织对其内部在一年内应进行的所有审核活动作出安排,审核策划的结果形成文件就是审核方案。

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流程

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流程
塞椅 热猩狠抽呢竹 唆伎抬菱掏 么蓝涧秃嘿否 涪侵痊咱裙 凉舔烛皆暖袭 遮哎饥备搅 孙思彤戮熄 业委耐打珍玻 拨滁浦絮敲 摘求哆荡车锯 讳荫硼园稼 恨诬歌酋皿猛 贿欺皇弯神 誓蚊淬胞灼部 续从旅刹滔 疙敛击磐临灼 芭茵沈矣缨 傈衍蔫琢呈 弹尔狰莲佬咨 狡斟粟丸疾 黔刻捷狸莽挠 火铬凿凌磁 滁墒剃材煽碟 疲俏顷誊傍 侦旦碾挞颊驳 睬仰哲太敛 揽徊既颠餐警 鳖稼夯售爸 恿职枢学增 苗快锌禄愚觅 姻俊抢旧另 佛六腐嗡妖扑 驶列喧信土 布忙陷诚滔冕 普掘纯纳研 逼憨签徘去筹 委炉粳靠沪 贮腆爹盐医闹 供锈猖纸由 孺系砾制残 过粱裤召骗逢 即悦距材君 吩军厨碰磐耿 焦室悸猜玩 诡磷激羌 洁蹈恤云娶厕 茹沤肄填内 部质量管理体 系审核的流 程
企业文化活动 P 内部审核 质量例会活动 各部门信息 管理部门例 行检查制度 顾 客 反 馈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 过程及部门 /单位质 量目标完成情况
产品、 服务提供检验报告
信息联络单
质 工 定 检 表
量 作 期 查

是否存在质量 问 题

D 不合格报告与 内部审核总结报 告 出具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单, 填写实施情况一览表
6.3;6.4
经营 业绩 改进
供方选择、 评价; 采购过程; 采购验证。
人员培训; 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
服务提供过程
8.5
7.2;7.5
过程和产品的监 视和测量
服务提供结果
8.2.3;8.2.4;8.3;8.4 顾客满意程度测量 表示服务需求;服务提供结果。
表示文件化。
表示服务结果。
表示服务过程。
其他没有提到的标准条款,作为公用要求,渗透到每一个过程中。
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流程 1.审核策划 编制年度审核方案

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流程详细分解

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流程详细分解

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流程详细分解一、内部审核的策划与准备1.编制年度审核计划每年年初,质量负责人组织编制年度审核计划,审核方式分为管理体系全过程审核及管理体系要素审核,管理体系全过程审核每年至少安排一次,制定的年度计划应覆盖管理体系涉及全要素和所有部门。

当出现以下特殊情况时应增加审核频次:a.管理体系有重大变更或机构和职能发生重大变更时;b.内部监督员发现某质量要素存在严重不符合项;c.出现质量事故,或客户对某一环节连续申诉、投诉;d.认证认可机构安排现场评审或监督评审前;年度审核计划经审批后,组织实施。

2.审核前准备①成立内审组:质量负责人依据管理体系审核年度计划的审核内容和审核对象组建内审组,内审组成员应经培训考核合格,取得内审员资格证书,且内审员与被审核部门无直接责任关系。

质量负责人召开内审组组员会议,任命内审组组长和宣读内审员守则,并依据内审年度计划提出本次评审目的、范围内容和要求。

②内审实施计划的制定:内审组长制定内审实施计划,要依据本机构的职能分配表编制各受审核部门的审查内容,由质量负责人审批后实施。

实施计划应在正式审核前一周由内审组长发至各有关部门和人员。

③审核组预备会:内审实施计划经质量负责人批准后,审核组长召开审核组预备会议,研究有关体系文件并应决定是否需要补充文件,明确分工和要求,确保每位内审员都清楚了解审核任务,全部完成审核前的准备工作。

④编制检查表:审核前,内审员应根据分工编制检查表,内审检查表编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内审实施的质量,因此在整个内审中至关重要。

内审检查表中审核内容要依据受审部门的职能编制,要突出审核区域的主要职能;采取的审核方式和方法(查、问、听、看)要恰当;审核时需要抽样的数量要合理。

要选择典型关键质量问题作为重点进行编制(如上次审核的有关信息、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客户的反馈、发生过的质量问题等)。

所有内审员的检查表合在一起应覆盖管理体系的全部职能,包括本实验室和客户的一些特殊要求。

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程序

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程序

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程序1 目的和适用范围1.1 通过开展有效的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确保CNAS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运作的符合性、持续性、有效性、适宜性和充分性,方针、目标的持续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1.2 本程序适用于CNAS的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2 引用文件CNAS-PD05《不符合控制和纠正措施与预防措施程序》3 术语和定义(无)4 职责4.1 秘书长批准管理评审计划,主持管理评审会议,批准管理评审报告,为落实管理评审决定提供资源,向CNAS全体委员会报告管理评审结果。

4.2 管理者代表:a) 负责编制管理评审计划,组织做好管理评审的准备工作,编制管理评审报告,检查管理评审决定的落实情况并向秘书长报告。

b) 负责组织管理内部审核,审核年度内部审核计划,指定内部审核组长,监督内部审核方案的实施,审批内部审核报告,并向秘书长汇报内部审核结果。

4.3 质量处负责协助管理者代表组织实施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包括组建内审组,验证不符合项纠正措施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负责对内部审核员的管理;负责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的组织事务工作;负责保存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记录。

4.4 内部审核组长负责编制内审实施计划,并实施内部审核,编写内审报告,并负责对不符合纠正措施进行验证。

5 内部审核要求与程序5.1 内部审核要求5.1.1审核频次与方式通常一年进行一次完整的内部审核,可视情况采取滚动审核或集中审核的方式进行,两次完整内审的最长间隔时间不超过12个月。

5.1.2 审核范围内部审核的范围应该覆盖CNAS认可体系的所有工作部门、业务领域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全部要素,包括见证认可评审活动。

5.1.3 审核依据a) ISO/IEC17011:2004及相关国际规范与指南;b) CNAS认可规范、质量管理体系文件;c) 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5.1.4 内部审核人员内部审核员应满足如下要求:a)熟悉CNAS质量管理体系,熟悉被审核的业务,有相关的评审或审核经验;b)经过ISO/IEC17011及其应用指南的培训;c)实施内部审核的人员与被审核的区域、活动没有直接责任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全流程盘点内部审核流程一、内部审核的策划与准备1. 编制年度审核计划每年年初,质量负责人组织编制年度审核计划,审核方式分为管理体系全过程审核及管理体系要素审核,管理体系全过程审核每年至少安排一次,制定的年度计划应覆盖管理体系涉及全要素和所有部门。

当出现以下特殊情况时应增加审核频次:a. 管理体系有重大变更或机构和职能发生重大变更时;b. 内部监督员发现某质量要素存在严重不符合项;c. 出现质量事故,或客户对某一环节连续申诉、投诉;d. 认证认可机构安排现场评审或监督评审前;年度审核计划经审批后,组织实施。

2.审核前准备①成立内审组:质量负责人依据管理体系审核年度计划的审核内容和审核对象组建内审组,内审组成员应经培训考核合格,取得内审员资格证书,且内审员与被审核部门无直接责任关系。

质量负责人召开内审组组员会议,任命内审组组长和宣读内审员守则,并依据内审年度计划提出本次评审目的、范围内容和要求。

②内审实施计划的制定:内审组长制定内审实施计划,要依据本机构的职能分配表编制各受审核部门的审查内容,由质量负责人审批后实施。

实施计划应在正式审核前一周由内审组长发至各有关部门和人员。

③审核组预备会:内审实施计划经质量负责人批准后,审核组长召开审核组预备会议,研究有关体系文件并应决定是否需要补充文件,明确分工和要求,确保每位内审员都清楚了解审核任务,全部完成审核前的准备工作。

④编制检查表:审核前,内审员应根据分工编制检查表,内审检查表编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内审实施的质量,因此在整个内审中至关重要。

内审检查表中审核内容要依据受审部门的职能编制,要突出审核区域的主要职能;采取的审核方式和方法(查、问、听、看)要恰当;审核时需要抽样的数量要合理。

要选择典型关键质量问题作为重点进行编制(如上次审核的有关信息、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客户的反馈、发生过的质量问题等)。

所有内审员的检查表合在一起应覆盖管理体系的全部职能,包括本实验室和客户的一些特殊要求。

检查表使用一段时间后应形成相对稳定的内容,作为标准检查表,为以后内审提供参考。

二、内审的实施1. 通知审核内审至少提前一周通知受审部门具体的审核日期、安排和要求,可采取文件或口头两种形式。

必要时受审方应准备基本情况介绍,审核实施计划应得到受审方确认。

3.首次会议4.现场审核前由内审组组长召开并主持首次会议,由质量负责人、受审核部门负责人、内审组全体成员及相关人员参加,与会人员须签到。

首次会议内容包括:向受审核方负责人介绍内审组成成员及分工;说明审核目的、范围、依据和所采取的方法和程序;宣读审核实施计划及解释实施计划中不明确的内容;内审组与受审核部门取得正式联系。

3.现场审核(1)现场审核应遵循的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原则。

客观事实以证据为基础,可陈述、验证,不含个人推理成分;②标准与实际核对的原则。

凡标准与实际未核对过的项目,都不能判定为符合或不符合;③依次递进审核原则。

审核包括:该有的程序有没有,执行没执行,执行后有无记录3个方面;④独立公正的原则。

(2)收集客观证据内审员按照审核实施计划、内审检查表规定的检查内容,通过交谈、查阅文件、现场检查、调查验证等方法收集客观证据并逐项实事求是地记录,记录应清楚、易懂、全面,便于查阅和追溯;应准确、具体,如文件名称、合同号、记录的编号、设备的编号、报告的编号和工作岗位等。

审核时,审核员应及时与被审核方沟通和反馈审核中的发现,并对事实证据进行确认。

4. 不符合项及纠正报告在现场审核的后期,审核组长主持召开一次审核组内部会议,对在现场审核中收集到的客观证据进行整理、分析、筛选,得到审核证据。

将审核证据与质量体系文件等依据相比较,作出客观的判断和综合评价,形成审核发现,确定不符合项,并根据不符合项的产生原因确定不符合项类型是体系性不符合或是实施性不符合或是效果性不符合,及根据不符合项的性质,判断是轻微不符合或是严重不符合,同时根据不符合项的类型和性质提出纠正措施。

内审员就不符合事实、类型、结论等编制内审不符合报告时,不符合事实的描述应具体,准确的报告所观察的事实,不符合判断依据的条款和程序要写清楚。

4.末次会议内审组组长组织内审组及有关人员(同首次会议)召开末次会议,到会人员签到。

末次会议是审核组在现场审核阶段的最后一次活动,向受审核部门、单位领导报告审核情况。

会议主要内容:重申审核的目的、范围和依据;审核情况介绍;宣读不符合项报告,作出审核评价和结论;提出后续工作要求,包括纠正措施、跟踪验证及要求。

5.审核报告的编写内审报告是内审活动结束后出具的一份关于内审结果的正式文件,审核报告应如实反映本次管理体系审核的方法、审核过程情况、观察结果和审核结论。

审核报告内容:审核的目的、范围、方法和依据;审核组成员、受审部门;审核实施情况(包括审核的日期、审核过程概况简述等);审核发现问题的描述和不符合项统计分析;对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及改进意见;上次审核主要不符合项纠正情况;审核中有争议问题及处理建议;审核结论(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状况的综合评价,评价实施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符合性,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作出审核结论);审核报告的批准及发放范围。

7.纠正措施的实施及跟踪验证审核结束后,各部门对审核发现的不符合项和实验室体系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原因,制定纠正、预防和改进措施计划,明确完成日期并组织实施。

内审员按计划对受审核部门所采取的纠正措施进行评审、验证,并对纠正结果进行判断、评价和记录。

管理评审流程一、管理评审计划一般在评审前的3~4周,由管理者代表编制《管理评审计划》,经总经理批准后下发至参加人员。

《管理评审计划》包括以下内容:1. 评审目的2. 评审内容3. 评审方式4. 评审的参加人员5. 评审的时间安排6. 评审输入的准备二、评审输入的准备1. 评审输入(ISO9001:2015)应考虑下列内容:a)以往管理评审所采取措施的情况b)与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的内外部因素变化c)下列有关质量管理体系绩效和性的信息,包括其趋势:1)顾客满意和有关相方的反馈2)质量目标的实现程度3)过程绩效以及产品和服务的合格情况4)不合格及纠正措施5)监视和测量结果6)审核结果7)外部供方的绩效d)资源的充分性e)应对风险和机遇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见6.1)f)改进的机会管理评审输入补充(IATF16949要求-灰色字体)a)不良质量成本(内部和外部不符合成本)b)过程有效性的衡量c)过程效率的衡量d)产品符合性e)对现有操作更改和新设施或产品进行的制造可行性评估(见第7.1.3.1条)f)顾客满意(见ISO9001第9.1.2条)g) 对照维护目标的绩效评审(见8.5.1.5条)h) 保修绩效(在适用情况下)i) 顾客计分卡评审(在适用情况下)j) 通过风险分析(如FMEA) 识别的潜在使用现场失效标识k) 实际使用现场失效及其对环境和安全的影响l)产品和过程的设计和开发期间特定阶段测量的确定和分析报告(见8.3.4.1条)三、各部门管理评审报告的主要内容管理评审输入应包含在有关部门/人员准备的报告中,这些报告一般应在管理评审会议2周前交给管理者代表。

可将多份报告的内容汇总在一份报告里。

现以以下例子(通常情况)说明这些报告的内容:1. 品质部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情况报告(关于来料、制程、成品及客诉等)产品质量统计分析报告(包括产品合格率、重大质量事故、客户退货等情况)不良质量成本(应由生产部、品质部等提供相关数据,由财务成本部负责统计不良质量成本,但实际上较多公司财务部未定义这个职能,或已定义未执行)保修绩效(针对向客户承诺过产品保修的情况,如果没有可忽略。

该内容也可由售后服务部提供)顾客记分卡评审报告(通常较知名的客户会每月、每季或每年给供应商就质量、交付等情况评分。

如果没有,此项可忽略)改进建议、本部门质量目标实施情况报告(包括趋势、过程绩效等。

下同)(注:改进建议可涉及到组织结构、体系、过程、产品、文件、资源配置等方面。

下同) 2. 研发部新产品开发情况报告产品改进落实情况报告新产品开发特定阶段(按APQP前4个阶段)评审汇总报告。

通过风险分析(如FMEA) 识别的潜在使用现场失效标识(此项要报告的内容是,通过FMEA 分析,识别出产品在某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失效,但出于成本考虑,暂不对该潜在失效进行处理,仅对此备案或标识。

大家可以百度搜索“福特Pinto车油箱”事件加深理解)实际使用现场失效及其对环境和安全的影响改进建议、本部门质量目标实施情况报告3. 生产技术部(PE)生产过程监视和测量情况报告(包括特殊过程的确认及监控情况,生产过程的能力、趋势分析等)对现有操作更改和新设施或产品进行的制造可行性评估改进建议、本部门质量目标实施情况报告4. 设备部设备维修保养情况报告设备维护目标的绩效评审报告改进建议、本部门质量目标实施情况报告5. 生产部生产计划的执行情况报告生产成本、物料耗损情况报告生产现场控制情况报告工艺纪律执行情况报告改进建议、本部门质量目标实施情况报告6. 仓库仓库管理、产品贮存状况报告改进建议、本部门质量目标实施情况报告7. 采购部供应商业绩情况报告改进建议、本部门质量目标实施情况报告8. 人事行政部组织机构、职责分配、人力资源的总体分析报告人员培训情况报告改进建议(包括员工合理化建议)、本部门质量目标实施情况报告9. 业务部/销售部服务情况报告(包括顾客的满意度、顾客投诉处理的情况以及顾客反馈的其他信息等)本年度销售及市场分析报告(包括市场环境的变化等)合同的执行状况报告新产品开发建议改进建议、本部门质量目标实施情况报告10. 总经理必要时,总经理就企业实力(市场占有率、社会信誉、开发能力、管理水平)的评价、企业发展战略、营销策略的要求提交报告11. 管理者代表(部分内容可能由体系人员提供)管理者代表对各部门提交的报告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编写“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总结报告”,内容包括:公司质量方针、目标实施情况过程有效性和效率的衡量上次管理评审跟踪措施的落实情况和效果评价内、外部质量审核的总结及分析应对风险和机遇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报告(如条件允许,建议该内容每个部门都提供)质量体系文件的变动、组织结构的变动以及其他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改进建议四、召开管理评审会管理评审一般以会议形式,按管理计划进行,由总经理主持1. 评审内容评审人员对所提交的报告进行逐项分析并进行评价2. 总经理总结评审结果a. 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的结论。

b. 组织机构是否需要调整,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是否需要改进?c. 质量体系文件是否需要修改?d. 资源配备是否充足,是否需要调整增加?e. 产品是否需要改进?f. 质量方针、目标是否适宜?是否需要修改?g. 提出相应的改进、纠正和预防措施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