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册第6课《八声甘州》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学案教案说课稿案例苏教版中职语文(单招)
《八声甘州》精品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八声甘州》精品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八声甘州精品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简介本文档针对《八声甘州》这一经典文学作品的精品公开课进行教学设计和教案安排。
通过本公开课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欣赏《八声甘州》这一文学作品,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了解《八声甘州》的创作背景和作者- 分析《八声甘州》的主题和意义- 研究经典诗歌的鉴赏技巧和方法- 进行朗诵和演讲练,提升口头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与批判能力教学内容1. 《八声甘州》概述- 介绍《八声甘州》的作者和诗歌背景- 分析诗歌的整体结构和韵律特点2. 诗歌主题与意义- 解读《八声甘州》中的主题和意义-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3. 诗歌鉴赏与表达- 引导学生研究如何鉴赏一首诗歌-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进行诗歌的朗诵和演讲练4. 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培养- 提供课堂讨论和写作题目,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引导学生批判性地分析和评价《八声甘州》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向学生介绍《八声甘州》的背景和重要性(10分钟)-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发思考和讨论2. 正文教学:- 第一部分:《八声甘州》概述,介绍作者和背景,分析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20分钟)- 第二部分:诗歌主题与意义,探讨诗歌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20分钟)- 第三部分:诗歌鉴赏与表达,研究鉴赏技巧,进行朗诵和演讲练(30分钟)- 第四部分: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进行课堂讨论和写作指导(30分钟)3.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回顾(10分钟)教学评价与作业-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和交流-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 书面作业: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对《八声甘州》进行深入分析教学资源准备- 《八声甘州》原文及注释- PowerPoint演示文稿- 经典文学鉴赏资料- 课堂讨论题目和写作指导以上是《八声甘州》精品公开课的教学设计和教案安排,希望通过本课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并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优化教案】高中语文《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教案要点:主要学习《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学《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二、教学1、朗读《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八声甘州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闲愁。
2、回顾作者柳永(约987一约1 05 3)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更名永,字耆卿。
过去我们学过他的《雨霖铃》。
此词抒写羁旅悲秋,相思愁恨,大约作于游宦江浙时。
3、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登楼纵目,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浸洗了清凉的秋色。
不久又是清霜冷风,寒冷逼人。
关口和渡口一片冷落,残阳照着高楼。
到处红花枯萎,绿叶凋零,茂盛的草木失去了岁时的生命。
只有那长江默默地滚滚东流。
不忍登高眺远,望故乡,渺茫而又遥远,归乡的心思难以改变。
感慨长久以来,自己的踪迹究竟是为了什么而苦苦地在外流浪。
想像那心上人,正登楼眺望,多少回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只当着爱人的归舟。
怎知我倚着栏杆,如此地忧愁凝结不解。
)4、赏析(1)“八声”作何解释?(共有八个韵脚,调名“八声”,表明这八个韵脚与音乐有密切关系。
领字用去声最为发调,本调领字多用去声,也是为了歌唱时悠扬动听。
)(2)柳永所写长词慢调,善于在许多转折的地方,安排一些强有力的领字,用来承上启下,把整个作品像珠子一样连贯起来。
请从本文中找出领字,说说它们在结构全词、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上片先用“对”字领起全词,以登高望远展示暮雨潇潇的江上清秋。
又以“渐”字领起“霜风”三句,气象阔大,寓意深远。
“是处”两句一转,刻绘出众芳凋谢的秋景。
“惟有”两句又一转,展现出大江东流的苍茫境界,而作者的羁旅情怀,也就隐然言外。
八声甘州(教案)[5页]
![八声甘州(教案)[5页]](https://img.taocdn.com/s3/m/42bfe57b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57.png)
《八声甘州》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词的常识2.掌握《八声甘州》的主旨(二)能力目标1.能捕捉《八声甘州》的意象,分析意境(三)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对词的审美情趣二、教学时数2课时三、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八声甘州》的主旨(二)教学难点1.《八声甘州》中的意象的使用与意境的形成四、教学内容(一)词的常识词的起源:词这一文学形式,起于唐代,在宋代迎来了它的全盛期。
词的发生与唐代的新音乐有密切关系。
由于唐代对外交流频繁,原产于西域的“胡乐”尤其是龟兹乐大量传入中土,与汉族原有的以清商乐为主的各种音乐相融合,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燕乐。
唐人崔令钦的《教坊记》所载教坊曲有三百二十四种,这些燕乐曲调有舞曲,也有歌曲,歌曲的歌辞就是词的雏形,当时叫作“曲子词”。
后来,词又称为长短句、诗余,是广义上诗歌的一种。
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之所以称为“牌”,由演唱时要挂牌的做法而来。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法不同罢了。
有的词牌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有的摘取名作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但因白居易有“能不忆江南”的名句,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酹江月》,是因为“大江东去浪淘尽”和“一樽还酹江月”的句子而来。
有的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更漏子》咏的是夜。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一、课程目标本次教学的目标是: - 了解八声甘州的历史背景和诗歌写作背景; - 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意义; - 学习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 理解并掌握诗歌的语言特点与表现技巧; -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与创作能力。
二、知识点梳理1.八声甘州的历史背景和诗歌写作背景。
2.诗歌中的意境和意义。
3.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4.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技巧。
三、教学策略1.唤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优秀诗歌。
2.运用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将八声甘州的历史背景和诗歌写作背景进行生动呈现。
3.通过讲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表现技巧和语言特点。
4.课堂中运用小组活动和讨论,加强学生的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引导学生从“兰亭集序”、“小山重叠金明灭”等名句中初步了解唐诗的特点及其作用。
### 二、讲授知识点 1. 八声甘州的历史背景和诗歌写作背景。
八声甘州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王之涣从事官场事务多年,对地方风貌和民情有较深的了解,这首诗以音乐之八调、声韵之甘泉、风俗之甘州来表现了当时的民生状况。
2.诗歌中的意境和意义。
本诗以八调、甘泉、甘州为主题,描绘了一个生活在边陲的苍凉甘苦的精神风貌。
诗中意境清新:“朱履踏遍”、“翠眉佯作”等,情感强烈:“渺世独称羽,无人共徘徊”,并处处透露着浓郁的生命力和对生活的向往。
3.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本诗属于七言绝句,平韵。
四句间相当于2句独立成一段,故称“对仗句”。
这首诗写于唐开元年间,是唐代绝句诗的代表作之一。
4.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技巧。
本诗具有浓郁的田园诗情,蕴含了深刻的生活哲理和伟大的人生境界;诗中富有音乐性的表现手法和精巧的排比对仗,以及情意绵延、意蕴深刻的意象描绘,颇具特色。
三、活动安排1.小组探究,学生分成小组,查找与八声甘州相关的历史资料、音乐视频等素材,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推演,最后进行汇报和答辩。
八声甘州(江苏中职最新整理教案)

3.八声甘州是词牌名,这首词没有题目 我们给他加个题目应该是什么?
同样是写词,柳永达到了“凡有井水引处,即能歌柳词”。那么这首思乡词能够引起我们巨大的共鸣,除了它本身的才情之外,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情写词,重视艺术手法,我们学习诗词也要讲究方法,鉴赏诗词应该从哪入手?
柳永词作流传极广,有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他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词家,有《乐章集》。
大意是:伫立在江边的楼头,面对着潇潇的暮雨,那暮雨仿佛在洗涤清冷的秋日。渐渐地雨散云收,秋风一阵紧似一阵,山河冷落,夕阳的余辉映照着江楼。到处是红花谢了,绿叶凋零,满目凄凉,那些美好的景物好象都已歇息。只有楼下的长江水在流动,这江水也好象在暗自伤心,默默地向东流去。
意象——意境(画面)——情感(主题)
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词中思乡怀人之意绪,展衍尽致。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柳永的《八声甘州》终成为词史上的丰碑,得以传颂千古。
八声甘州
柳永
暮雨江天清秋凄
景思情景交融
霜风关河残照长江冷层层铺垫
乡衬托
情词人佳人
另外,此词多用双声叠韵词,以声为情,声情并茂。双声如“清秋”、“冷落”、“渺邈”等,叠韵如“长江”、“无语”、“阑干”等。它们间见错出,相互配合,时而嘹亮,时而幽咽。这自然有助于增强声调的亢坠抑扬,更好地表现心潮的起伏不平。
2022年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八声甘州教学目标:1、理解词人产生愁情的原因,因文读人。
2、赏读诗文语言,品味情与景的妙处。
教学重点:1、感受形象,品味意境。
2、在理解文本的根底上用诵读传情达意。
教学难点:柳永愁情的具体内涵。
教学方法:1、诵读法2、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文人中,柳永无疑是个独特的存在,一个有经仕致用之志的文人,只因?鹤冲天?中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便让他硬生生被人从榜单中删除,从此流连歌楼妓馆,创作了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得到“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高度评价。
他更在四次落榜之后,也就是公元1024年愤而离开京师,开始了浪迹天涯的人生岁月。
公元1032年左右,已近不惑之年的柳永,流浪至渭南,在渭河边上,填写了这首?八声甘州?,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这首词,走进词人的内心。
板书:八声甘州柳永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诵读,教师配乐范读2、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投影〕:〔1〕词中最凝练传神表达思想感情的字是_____明确:愁〔2〕引发词人这种情感的原因是 _____明确:登高临远——景思乡、思亲——情三、鉴赏上片词人登高临远,举目纵望,景色尽收眼底。
上片中,写到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点?请找到你最喜欢的句子进行鉴赏,并说明理由。
明确:〔1〕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①本句如何断句,“对〞起什么作用?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对〞是领字,本首词中的领字还有:渐、是处、惟有、不忍、叹、想、争。
这些领字,会带出一个段落。
一段段向前铺展,使作品很有层次。
此处的“对〞要读出登临纵目,望尽天涯之感。
②对眼前的这场雨,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⒈交代了时令:秋季,黄昏时分。
秋天的背景引发人的离愁别绪,黄昏的景色变化很快,在光影明暗的比照中更加鲜明,易让人产生人生短暂的感慨。
哪些字写出了雨的特点?2、“潇潇〞是拟声词,和“萧萧〞形容落叶声,马的嘶鸣声不同之处在于,它写出了雨声的狂猛急骤。
3、“洒〞写出了水落江面,形成了雨幕,描绘出铺天漫地的雨势。
苏教版中职语文第四册1-14课全套教案

苏教版中职语文第四册1-14课全套教案目录第四册第1课《春末闲谈》第四册第2课《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第四册第3课《文学是灯》第四册第4课《山居秋暝》第四册第5课《琵琶行》第四册第6课《八声甘州》第四册第7课《青玉案·元夕》第四册第8课《物种起源绪论》第四册第9课《南州六月荔枝丹》第四册第10课《“可燃冰”将解千年能源忧》第四册第11课《回忆鲁迅先生》第四册第12课《故都的秋》第四册第13课《神的一滴》第四册第14课《林黛玉进贾府》课题序号授课课时授课章节名称使用教具第四册第1课2授课班级授课形式讲读春末闲谈1、理解文章生动具体的形象与深刻的思想。
教学目的2、体会文章幽默生动而富于战斗力的语言。
3、理解文章严谨的结构与严密的论证。
教学重点生动具体的形象与深刻的思想。
教学难点生动具体的形象与深刻的思想。
更新、补充、删节内容课外作业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及《学案》相关练习。
教学后记备课笔记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附:板书设计: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课堂教学安排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苏教版中职语文第四册教案设计第课时教案月日第周星期山居秋暝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张仁祥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及默写诗歌。
2.体味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中的画面美。
教学难点:朗读感悟法、联想想象法、讨论探究法。
一、课文导入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
大家还记得哪些山水田园诗呢?山水田园诗到了唐代,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三、初步领略诗歌意境背景:《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他在终南山下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而此诗也勾勒了几幅画。
析题目,初步感知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明确: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
教师课前准备:《八声甘州》教案设计

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一环,教师课前准备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目标制定等方面都需要教师认真准备,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高效性和质量。
本文将以《八声甘州》为例,来探讨教师如何进行课前准备以及如何设计教案。
一、课前准备1.理解教材《八声甘州》是一首古曲,作为教材应该细心理解,了解其背景、历史及曲调特点。
在授课前需要了解该曲的创作背景、流传历史,理解曲调的起伏、速度变化及表现的情感。
2.了解教学对象教师在教学前需要了解自己的学生,掌握他们的语文水平、理解能力、音乐基础等方面的情况。
这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授课时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来有针对性地制定教案,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3.准备教具教具准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程的效果。
对于《八声甘州》这样的教材,投影仪、播放器、黑板等都是必备的工具,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视频。
二、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要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和掌握歌曲。
以《八声甘州》为例,教学目标可以包括学生对曲调的理解、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等。
2.教学内容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应该为每一个教学目标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
针对《八声甘州》这首古曲,可以包括以下教学内容:(1)歌曲的基本知识教师可以先介绍《八声甘州》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渊源,引导学生理解它的文化内涵。
同时,还可以介绍歌曲的演唱特点、声音起伏和速度变化等基本知识。
(2)歌曲中文翻译对于中文学生来说,学习《八声甘州》也需要他们对曲子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有所理解。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安排以及学生的水平来确定歌曲中的生字词,并对生字词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含义。
(3)歌曲的演唱方法在教授《八声甘州》的时候,教师还应该注意歌曲中的演唱方法。
这对学生来说非常必要,他们可以学习到该曲的演唱技巧,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
3.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步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永《八声甘州》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词人的思乡之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2、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方法
二、教学重点:
1、感受形象,领会意境
2、在朗读中体味词情,赏析作品语言
三、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想佳人”一句?
四、教法和学法:赏读感悟意境,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宋代的科举考试中,有位考生两次都没中,于是他悲观丧气的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可巧的是,他第三次考中了,皇上便说他:“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就真的把他的名字给消除了。
后来这位词人流落民间,戏称自己是“奉旨填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的词——《八声甘州》,这位词人就是——柳永。
二、作者简介:
柳永(约980--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
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三、整体感知:听朗诵,体味意境。
1、自由诵读,思考全词主要写什么内容,从哪里看出来?
思乡——“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怀人——“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2、可以看出本词的词眼是哪个字?
“愁”
四、鉴赏上片:
1、上片描绘了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
雨—潇潇秋—清
霜风—凄惨关河—冷落
(日)照—残红翠—衰减
物华—休长江水—无语
2、“一番洗清秋”赏析“洗”字妙在何处。
秋本不是实物,是不可以洗的,但作者却认为秋之清是由于暮雨洗出来的,用一洗字,化为实物,使人觉得生动、真切,觉得雨后秋空清朗之状如在眼前。
将秋放在暮雨里洗,也写出了暮雨之大,之透,之充沛,之无边无际。
3、自由朗读上片,说说这些意象组合成怎样的意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残秋雨景图
4、圈出上片中的领字,说说他们在结构全词、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根据领字提示背诵上片。
“对”,“渐”,“是处”,“惟有”
五、鉴赏下片:
1、自由诵读词的下片,抒发了什么感情?
思乡怀人之情
2、词人为什么“不忍登高”?
上片景物无一不令人触目伤心,故以“不忍“二字总括。
“不忍登高”乃是对登楼临远的反应,词人便层层揭示“不忍”的原因:一是遥望故乡,触发“归思难收”;二是羁旅萍踪,深感游宦淹留;三是怜惜“佳人凝望”,相思太苦。
3、下片句句都在写思乡,哪句话最能体现词人的思乡之情?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
4.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佳人行为的画面?佳人望归图
5.这句词不但写我思人,而且想像人思我,这样写为什么更动人?
这是更深一层写法,由单向思念写为双向思念,情感更深沉,从表达手法上显得文笔更曲折,引人玩味,
6、同样是写词,柳永达到了“凡有井水引处,即能歌柳词”。
那么这首思乡词能够引起我们巨大的共鸣,除了它本身的才情之外,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情景交融层层铺垫衬托
7、作者抒发了自己思乡怀人之情,那他为什么不回去呢?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学生自由发挥。
8、体味下片中的领字的作用,然后背诵。
“不忍”,“望”,“叹”“想”
六、艺术手法:
柳永写词,重视艺术手法,我们学习诗词也要讲究方法,鉴赏诗词应该从哪入手?
意象------意境(画面)-------情感(主题)
作业:将这首词改为二三百字的散文,要求意境、情感与原词相符,或目标第40页课前预习一、二、三、四或第41页课堂研讨一(共5小题)
七、板书设计:
八声甘州
柳永
上片:残秋雨景图凄清
下片:思乡怀人情愁思
艺术手法:情景交融,层层铺垫,衬托
第二课时
朗读背诵后分析课后思考与练习:
1、领字多用去声,歌唱时也悠扬动听。
(1)“对”字领起全词,以登高望远展示暮雨潇潇的江上清秋。
(2)以“渐”字领起“霜风”三句,气象阔大,寓意深远。
(3)以“叹”字转回到自身萍踪浪迹的处境。
2、这两句是遥想佳人在妆楼上天天盼望我回家,看到多少次天边驶回的船帆,还以为是我的归舟,从而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盼归之情。
(要注意佳人的位置、时间的推移、画面的变化、尤其要想象佳人的神情、动作和心理)
3、作者将纤细的情思安置在寥廓的背景中,虽然抒发的是客里思家的愁绪,但却给人雄浑苍茫之感。
作业:目标第42页课堂研讨二(共四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