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我变成了一棵树》优质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资源包-三年级下册第17课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7.我变成了一棵树》优质教案(教案+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7.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其中神奇的想象。
3.能大胆想象自己会变成什么,以及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教学重难点]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能大胆想象自己会变什么,以及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喜欢孙悟空吗?为什么?假如你也有像孙悟空那样的能力,你想变成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新朋友,她叫英英,拥有超能力的她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有趣的故事呢?(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识字解词1.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标注自然段序号,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预习。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汇报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相机正误、补充,并小结。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受1.学生默读课文,观察课文插图。
2.小组交流,自己通过默读课文和观察课文插图都了解到了什么。
(英英厌烦妈妈的唠叨,想变成一棵大树,当她梦想成真时,树上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她邀请了许多小动物住进来。
这时,妈妈也住了进来,还和大家分享美食,英英却饿得流口水,最后英英明白了原来妈妈早就发现她就是这棵大树。
)3.小组派代表发言,参与全班交流。
4.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5.问题导学,探究交流。
(1)“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棵树?①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厌烦妈妈的唠叨。
②课件出示第1—4自然段。
(指导朗读:读出不耐烦的语气。
学生练习朗读。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2)“我”想变成一棵树的愿望实现了吗?①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课件出示句子)②指导朗读:读出惊喜的语气。
③学生练习朗读。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3)“我”变成了一棵什么样的树?①全班交流,教师小结:长满各种形状的鸟窝的树。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我变成了一棵树》精品教案(含知识点总结)

备课素材备课素材【写作背景】《我变成了一棵树》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精读课文。
作者顾鹰写了“我”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树,树上长出了很多形态各异的鸟窝。
鸟窝上住着很多动物朋友和“我”的妈妈。
他们在一起在树上东西,而“我”被馋得口水直流的故事。
故事中“我”率真可爱、富有奇思妙想的性格,给我们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作者介绍】顾鹰,是目前从事幼儿教育的4位常熟女作家中的一位。
顾鹰老师爱孩子、爱文学,一边从事儿童文学创作,一边坚持儿童文学启蒙教育。
多年来,她在《儿童文学》、《幼儿故事大王》、《童话王国》等各级刊物上发表作品近百篇,作品曾被《中国儿童文学》转载,多篇作品选入漓江出版社和春风文艺出版社的年选本,出版了图画书《森林化妆师》,获得2008年”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
2008年11月27日《常熟日报》上文章的“常熟涌现教师型儿童文学作家”专门介绍了顾鹰老师和其他三位教师型儿童文学作家。
现在常熟实验小学任教。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
比如当你说起汽车,我马上就想像出各种各样的汽车形象来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完成的。
想象力是在你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思想画面的能力。
想象力是活物与死物的根本区别。
在人类中主要为右脑,随着人类大脑进化愈加形象化,主要分布于大脑最外层,属于最高级思维。
哲学方面,想象力是感性知性间的一种中介性先天能力。
在人的判断认识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提高想象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会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甚至关系到成功!最基础的肯定是多看、多思考,但还有更高的要求。
想象力是人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是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智慧。
哲学家狄德罗说:“想象,这是一种特质。
没有它,一个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思想的人、一个有理性的生物、一个真正的人。
”【其他资料】如何提高想象力?要想保持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家长应有意识地从生活中的小事,从小对孩子进行训练。
17课《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案

-对于课文深层含义的挖掘,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看法,从而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我变成了一棵树》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象过自己变成了一棵树,会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想象力的奥秘。
-课文深层含义的挖掘:理解课文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以及环保意识的教育,是学生需要深入思考的难点,教师应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挖掘。
举例说明:
-对于生字词“变幻”,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不同季节树叶变化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词义,并指导学生在小组内用“变幻”造句,加深记忆。
-在激发想象力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开头,如“我变成了一棵树,树叶像...”,让学生续编故事,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创造独特的情节。
4.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增强环保意识;
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想象故事,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生字词的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生字词的学习,如“变幻”、“奇妙”等,这些词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教师需通过多种方式(如词卡、游戏等)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这些词汇。
17课《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案
一、教学内容
《我变成了一棵树》为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7课。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生字词的学习,如“变幻”、“奇妙”等;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主人公变成树的奇妙经历,引导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美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3.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想象的丰富和语言的优美;4.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尝试以“我变成了一棵xx”为题,编写自己的想象故事。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统编教材人教部编版语文小学三年级下册第17课《我变成了一棵树》优秀教学设计(获奖教案)

统编教材人教部编版语文小学三年级下册第17课《我变成了一棵树》优秀教学设计(获奖教案)一、学情分析本单元是习作单元,延续了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编排体例。
儿童是最有活力的,他们对周围世界的万事万物充满了好奇,涌动着探索的欲望,尤其有着大胆的、梦幻般的想象力。
教学时教师要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想象。
教师要在文本与学生能力之间架设桥梁,使学生能够完整地进行语言表达,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围绕“大胆想象”这个主题,编排了2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
《我变成了一棵树》这篇课文以妈妈叫“我”吃饭开头,引出“我”想变成一棵树的奇特愿望,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没想到愿望真的实现了,之后发生的一连串神奇而有趣的事情。
本文旨在鼓励、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表达。
三、设计理念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由此可知,本课的教学重点在引导关注“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情,在交流中感受文中丰富的想象;最后要求学生从自己的愿望出发,借鉴课文的思路,展开大胆想象,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四、教学目标(1)会写“零、狐、狸”3个生字,读准“希望、鳄鱼、糖醋排骨、香肠、痒痒的、丁零丁零、狐狸”等词语。
(2)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其中神奇的想象。
(3)能大胆想想自己会变成什么,以及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并写一写。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会写“零、狐、狸”3个生字,读准“希望、鳄鱼、糖醋排骨、香肠、痒痒的、丁零丁零、狐狸”。
(2)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其中神奇的想象。
教学难点:能大胆想想自己会变成什么,以及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六、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音乐七、教学方法讲授法、想象法、讨论法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导入:大家都认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它最大的本领是什么?如果你也拥有这项神奇的本领,你最想变成什么?(生自由说)2、揭示课题:一位叫英英的小朋友,他想变成一棵树,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新课《我变成了一棵树》去看看吧!3、板书课题:我变成了一棵树(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通过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和学生最喜欢的人物孙悟空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和训练学生说句子这两个目标较好地融为一体。
17 我变成了一棵树 教案+反思

17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案+反思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案教学内容:《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课文《我变成了一棵树》的内容。
(2)理解课文中描述事物变化的用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我变成了一棵树》的内容。
2.理解课文中描述事物变化的用语。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描述事物变化的用语。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总结的能力。
教学准备:1.课文《我变成了一棵树》的课本、教具。
2.黑板、粉笔。
3.幻灯片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拿着一棵小树苗进入教室,引起学生的注意。
2.教师询问学生对于树的认识,引导学生谈论树的特点和作用。
3.教师提问:“如果你能变成一棵树,你希望变成怎样的树?为什么?”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二、新授(10分钟)1.教师呈现课文《我变成了一棵树》的标题和。
2.教师播放幻灯片或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变化。
3.教师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跟读,并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4.教师解释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引导学生理解。
三、互动(15分钟)时间:周一上午地点:小学三年级(2)班人员:教师(我),学生(班级共计35人)情境记录:上课铃声响起,同学们迅速归座。
我:同学们,大家上起座来,准备开始我们今天的语文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我变成了一棵树》这篇课文,你们对这个标题有什么想法吗?李明:老师,我觉得这篇课文应该是讲一个人变成了一棵树,然后经历了什么故事。
我:很好,李明。
你猜得很对。
那么,如果你变成一棵树,你希望自己是什么样的树呢?李明:我希望自己是一颗高大的柳树,能够给大家带来荫凉。
我:很棒!那我们一起读一下这篇课文,看看里面有没有你希望的那种树。
全班齐读课文,读完后,我展示了一张插图。
我:同学们,这是这篇课文中的一幅插图。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案设计

17.我变成了一棵树自然段中,为什么有点儿高兴,的心理变化过程:兴奋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失望、着急后悔觉得变成树很麻烦。
6.细细品味第21~23自然段,明白:母亲是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人。
在母亲眼里,每一个孩子绝对不会被错认。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学生通过读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通过课件展示,直观地感受到作者想象的奇特,最后安排的写或画的内容是对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片段◆体会作者奇特的想象。
(教学拓展点)师:读了课文,你觉得作者的哪些想象非常奇特呢?(学生分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推荐代表发言)生1:作者想变成一棵树,就很快感觉到树枝从身上冒出来了,真神奇!生2:作者变成的树上还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我从来没想过会有这样的树,太让我惊喜了。
生3:作者想得真周到,担心小动物们上不去,还会弯下腰让小动物住进自己喜爱的窝里。
生4:更奇特的是妈妈带着好吃的也住到了树上,她不担心妈妈把树枝压断了吗?生5:作者居然能听懂小动物们的语言,真是太神奇了。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感受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
如果给你一次变的机会,你会变成什么呢?为什么?生1:我想变成一栋可以容纳很多人的房子,让人们居住。
因为我想让我们班的同学、父母一起住在一个大房子里,那样我们就可以每天一起玩耍,还不用离开爸爸妈妈。
生2:我想变成空气清新剂,每天早晚把周围的空气清洁一遍,让每个人都在清新的环境中生活、工作、学习。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并且能根据生活实际,变成人们最急需的事物,老师为你们的爱心点赞!《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故事的主要内容。
2.会认本课“希、痒”等8个字,会写“壮、狐”等13个字,理解相应的词语。
3.初步引导学生分角色扮演,进行戏剧尝试。
4.拓展学生思维,展开想象创编故事。
教学重点:抓“痒痒的“冒”“弯”等关键词,体会表达效果的神奇,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教学难点:拓展学生思维,展开想象创编故事。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7.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17.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内容〗教科书P63~65 内容。
〖教学目标〗1. 会认7 个生字,会写13 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默读课文,说说你觉得哪些想象有意思。
4. 发挥想象,根据课后内容,编写你自己想象的故事: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巧妙的事?▶教学重点默读课文,说说你觉得哪些想象有意思。
○教学难点发挥想象,根据课后内容,编写你自己想象的故事。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同学们,你可有过奇思妙想,希望自己变成别的什么?文中的小朋友希望自己变成一棵树,这样,玩的时候就没人打扰了。
他真的变成树后,发生了许多奇妙的事情,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字词学习1.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标出自然段。
2. 教师范读课文。
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后鼻音“状、丁、零、肠”。
3. 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3)归类识字。
(4)重点词语解释。
希望:( 多义词) ①心里想着达到某种目的或出现某种情况;②希望达到的某种目的或出现的某种情况;愿望;③希望所寄托的对象。
担心:放心不下。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
1.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课文讲述了“我”因为不想自己在玩的时候有人叫“我”吃饭而自己变成了一棵树,继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展示了一个奇妙的想象世界,也表明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是妈妈。
)2. 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请在段落前标注出来。
(共有23 个自然段。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2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 指名朗读生字、新词。
2. 指名朗读课文,开火车读。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我变成了一棵树》,看看“我”变成树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部编版 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 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17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案

备课素材备课素材【写作背景】《我变成了一棵树》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精读课文。
作者顾鹰写了“我”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树,树上长出了很多形态各异的鸟窝。
鸟窝上住着很多动物朋友和“我”的妈妈。
他们在一起在树上东西,而“我”被馋得口水直流的故事。
故事中“我”率真可爱、富有奇思妙想的性格,给我们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作者介绍】顾鹰,是目前从事幼儿教育的4位常熟女作家中的一位。
顾鹰老师爱孩子、爱文学,一边从事儿童文学创作,一边坚持儿童文学启蒙教育。
多年来,她在《儿童文学》、《幼儿故事大王》、《童话王国》等各级刊物上发表作品近百篇,作品曾被《中国儿童文学》转载,多篇作品选入漓江出版社和春风文艺出版社的年选本,出版了图画书《森林化妆师》,获得2008年”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
2008年11月27日《常熟日报》上文章的“常熟涌现教师型儿童文学作家”专门介绍了顾鹰老师和其他三位教师型儿童文学作家。
现在常熟实验小学任教。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
比如当你说起汽车,我马上就想像出各种各样的汽车形象来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完成的。
想象力是在你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思想画面的能力。
想象力是活物与死物的根本区别。
在人类中主要为右脑,随着人类大脑进化愈加形象化,主要分布于大脑最外层,属于最高级思维。
哲学方面,想象力是感性知性间的一种中介性先天能力。
在人的判断认识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提高想象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会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甚至关系到成功!最基础的肯定是多看、多思考,但还有更高的要求。
想象力是人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是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智慧。
哲学家狄德罗说:“想象,这是一种特质。
没有它,一个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思想的人、一个有理性的生物、一个真正的人。
”【其他资料】如何提高想象力?要想保持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家长应有意识地从生活中的小事,从小对孩子进行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17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备课素材备课素材【写作背景】《我变成了一棵树》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精读课文。
作者顾鹰写了“我”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树,树上长出了很多形态各异的鸟窝。
鸟窝上住着很多动物朋友和“我”的妈妈。
他们在一起在树上东西,而“我”被馋得口水直流的故事。
故事中“我”率真可爱、富有奇思妙想的性格,给我们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作者介绍】顾鹰,是目前从事幼儿教育的4位常熟女作家中的一位。
顾鹰老师爱孩子、爱文学,一边从事儿童文学创作,一边坚持儿童文学启蒙教育。
多年来,她在《儿童文学》、《幼儿故事大王》、《童话王国》等各级刊物上发表作品近百篇,作品曾被《中国儿童文学》转载,多篇作品选入漓江出版社和春风文艺出版社的年选本,出版了图画书《森林化妆师》,获得2008年”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
2008年11月27日《常熟日报》上文章的“常熟涌现教师型儿童文学作家”专门介绍了顾鹰老师和其他三位教师型儿童文学作家。
现在常熟实验小学任教。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
比如当你说起汽车,我马上就想像出各种各样的汽车形象来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完成的。
想象力是在你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思想画面的能力。
想象力是活物与死物的根本区别。
在人类中主要为右脑,随着人类大脑进化愈加形象化,主要分布于大脑最外层,属于最高级思维。
哲学方面,想象力是感性知性间的一种中介性先天能力。
在人的判断认识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提高想象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会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甚至关系到成功!最基础的肯定是多看、多思考,但还有更高的要求。
想象力是人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是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智慧。
哲学家狄德罗说:“想象,这是一种特质。
没有它,一个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思想的人、一个有理性的生物、一个真正的人。
”【其他资料】如何提高想象力?要想保持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家长应有意识地从生活中的小事,从小对孩子进行训练。
1.让孩子做生活的主人,手和脚动起来。
研究表明,勤于动手的孩子更富创造性和想象力。
生活中,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做,家长不要自作主张地为了节约时间让孩子学习、写作业,而把应该由孩子自己做的家务活包揽下来。
让他自己收拾文具、床铺、卧室,自己洗袜子。
2.让孩子尽量体验各种感觉。
孩子每天更多地生活在视觉的世界里,对其他感觉缺乏体验和锻炼,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灵感对想象力和创造力同等重要。
不妨让孩子戴上眼罩,依靠听觉、触觉等感觉世界。
闭着眼睛听故事,肯定会和睁着眼睛有不同的感觉。
内衣,自己背书包等等。
要知道,孩子在动手做事时,脑子也在动呢。
3.经常和孩子一起做想象力拓展的游戏。
可由生活中一件具体的物品来展开。
比如:喝完饮料的瓶子还能做什么用?能当球踢吗?能做擀面杖吗?透过玻璃瓶看字会缩小还是变大?4.阅读与想象。
阅读是由连续的、富有形象性和逻辑性意义的组合,可以促使大脑主动去进行富有想象力的创造性思维,因此阅读是培养想象力的土壤。
引导孩子多看一些童话、神话、科学幻想,孩子稍大后(能够分清幻想与现实的区别)可以看科学发明等图书和文章,在阅读中培养想象力。
让孩子成为“故事大王”,续编或改编故事。
当故事讲完开头或讲到一半的时候,家长不妨停下来,让孩子展开自己的想象,为故事编写不同的情节和结尾,过一把“作家”瘾。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看拼音写词语。
jì xù mì mì tánɡ cù pái ɡǔ xínɡ zhuànɡ二、比一比,选一选,填一填。
壮撞状()丽()倒形()场肠常一()香()经()鳄饿恶()鱼饥()凶()三、选词填空。
陆续继续连续持续1.我们()上课。
2.大雨( )下了三天三夜,庄稼都烂了。
3.战斗胜利了,我们还要( )清扫战场。
4.上课铃响了,同学们( )走进去。
阅读能力大提升四、阅读练习。
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
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我变成了一棵长满各种形状鸟窝的树:三角形的、正方形的,还有长方形的、圆形的、椭圆形的、菱形的……1.找出上文中,你认为想象有趣的词语,说说理由。
2.“呀,我变成了一棵树!”拟声词和感叹号,表达了“我”的()之情。
A.快乐B.惊喜C.难过3.文段中的省略号,起到()作用,还可能有()等形状。
思维创新大拓展五、如果你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情呢?参考答案:一、jì xù mì mì tánɡ cù pái ɡǔ xínɡ zhuànɡ继续秘密糖醋排骨形状二、(壮)丽(撞)倒形(状)一(场)香(肠)经(常)(鳄)鱼饥(饿)凶(恶)三、1.继续 2.连续 3.继续4.陆续四、1.我认为“痒痒的”一词太有想象力了,一个人变成树的过程竟然是从身上冒出树枝,还“痒痒的”。
“冒出来”非常好玩,从人的身上冒出树枝,该多么神奇的事情!2.B3.省略心形、星形、梯形、六角星形……五、示例:我想变眨眼的星星,给走夜路的人们,带来光明,指引他们找到回家的路。
《我变成了一棵树》创新教案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希望自己变成别的什么?文中的小朋友,希望自己变成一棵树,她真的变成树后,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看到题目,你有哪些疑问?学生质疑,师总结如下:(1)“我”为什么要变成一棵树?(2)“我”变成了一棵树之后,做了些什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主预习。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边读边在文中框出生字,给生字表里的生字注音。
标出不理解的词句。
2.想想“我”变成了一棵树之后,做了些什么?3.学生按初读要求自主预习。
(二)预习反馈。
1. 出示带有认读生字的词语。
形状.狐狸..丁零..力香肠...巧克继续..鳄.鱼..抬.头秘密..痒痒2.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开火车读,并说出识字方法。
3.教师适时归纳。
(1)正音。
平舌音“醋”,翘舌音“状肠”,后鼻音“丁零痒”。
(2)识记字形。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吗?形近字比较:壮一状呱一狐理一狸雷一零扬一肠蜡一醋形声字结构特点:秘密痒抬4.巩固记忆。
男女对读、分组比赛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师:思考:“我”变成了一棵树之后,做了些什么?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再去认真读课文。
2.小组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
①因为贪玩,不想被人打扰,所以想变成一棵树。
②“我”变成一棵树后,树上长满了鸟窝,各种形状都有。
窝里住满了我的朋友,还有妈妈,他们在一块吃东西,馋得“我”口水直流。
4.小结:概括内容,脉络清晰,层层深入,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篇文章。
四、规范写字,书写指导(课件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状狐狸丁零巧克肠继续抬秘密1.如何识记这些生字?形声字结构特点:狸零肠抬秘密形近字比较:壮一状呱一狐断一继组词扩展:丁冬丁零巧手巧合攻克续写2.观察生字的位置和本身的结构,说说书写这些生字时要注意什么。
3.练习写字,教师指导。
(1)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狐”左窄右宽,注意右面是个“瓜”,不是“爪”。
“零”注意:上面是“⻗”,不是“雨”;下面是“令”,不是“今”。
(2)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3)小结:书写美观、正确的,请为自己再加上两颗星。
没有得到星星的同学可要加油了!《我变成了一棵树》精彩片段片段:边读边想象,重点感悟师:我变成了一棵树,这个想象多么有趣,接下来还会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发生。
师:默读课文,说说你觉得哪些想象有意思。
用笔在文中画出来,再来和大家交流。
生:“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
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师这是介绍“我”变成树的过程,你认为哪些词句有趣?生1:我认为“痒痒的”一词太有趣了,一个人变成树的感受竟然是“痒痒的”。
生2:“冒出来”非常好玩,从人的身上冒出树枝,该多么神奇的事情!师:从身上长出枝头的“我”和大家一样的感到好玩,感到惊奇,请读出这种感情。
学生读,指名读,齐读。
师:还有哪些句子很有趣?大家都来说说看,互相交流。
生1:“我变成了一棵长满各种形状的鸟窝的树:三角形、正方形的,还有长方形的、圆形的、椭圆形的、菱形的……”师:省略号还省略了哪些形状的鸟窝?生:我想还有梯形、星形、心形、五角星等形状的鸟窝。
师:还有哪些地方?谁接着说?生2:“我会请小兔、小刺猬、小松鼠、小鸭子、小鳄鱼、小狐狸住在里面。
”师:这句话想象奇特的地方在哪里?生:这些在陆地上生活的小动物居然爬到树上居住,而不是一些鸟儿。
更为神奇的还不止这个,最神奇的是,妈妈居然也来到了树上,还住在三角形的鸟窝里!师:谁来了?生:妈妈来了,还带来了好吃的和大家一起分享。
师:而“我”——这棵大树,又是有何反应?谁知道?生3:“‘咕噜噜……’我的肚子里发出一种怪怪的声音。
”“‘咕噜噜……’我肚子里的声音越来越响了。
”师:为什么“我”的肚子会发出“咕噜噜……”的声音?这说明了什么?生:因为正是该吃饭的时候,“我”很饿了。
师:但是没有人理会“我”,没人会想到变成大树的“我”,还要和他们一样吃东西,以至于——生:“我”的口水流下来了。
师:从哪里看出来?生:“唉,变成了树真麻烦,他们连水珠是从我的嘴巴里流出来的都不知道。
”17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故事的主要内容。
2.认识新偏旁“反犬旁”和“爿字旁”。
指导写好带有这类偏旁的字。
3.抓“痒痒的“冒”“弯”等关键词,体会表达效果的神奇,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4.初步引导学生分角色扮演,进行戏剧尝试。
5.拓展学生思维,展开想象创编故事。
教学重点:抓“痒痒的“冒”“弯”等关键词,体会表达效果的神奇,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教学难点:拓展学生思维,展开想象创编故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回顾复习,激趣导入1.同学们都被小真的奇思妙想深深地吸引了。
你们还想听这样的故事吗?2.引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63页,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本课生词,排火车读。
痒痒的椭圆形菱形鳄鱼香肠糖醋排骨丁零丁零秘密3.排火车接读课文。
三、复习生字,指导书写1.状:认识爿字旁,了解爿字旁的含义。
与“壮”字进行对比。
2.继续:强调“继”字的笔顺。
3.狐狸:左窄右宽,反犬旁的笔顺。
4.秘密:理解两个同音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