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乌兰县霍德生沟一带伟晶岩地质特征

合集下载

青海小南川一道沟地区钨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

青海小南川一道沟地区钨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

DU0 De — y i n g, ZHANG Ha O — z , L l Mi n g— x i a o
( Th e F i r s t E x p l o r a t i o n I n s t i t u t e Of Ge o l o g y An d Mi n e r a l Re s o u r c e s Of Qi n g h a i P r o v i n c e , P i n g a n 8 1 0 6 0 0 , C h i n a )
s k a r n hy d r ot he r ma l t y pe . Ac c or d i ng t o t he i r me t a l l o ge n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e pr o s pe c t i ng d i r e c t i on s ho u l d b e pa y a t t e n t i on t o
b y n o r t h we s t— s o u t h e a s t t o f a u l t z o n e , f r a c t u r e( c r a c k )mi n e r a l i z a t i o n a l o n g t h e g r o u p mo r e e n r i c h me n t , v e i n , b e d d e d a n d
l e nt i c u l a r ou t p ut .Ac c o r di ng t o t he me t a l l og e n i c g e o l o g i c a l c ond i t i on s ,g e o c he mi c a l d a t a a na l ys i s ,t he t un g s t e n r e s o ur c e s i n

青海省德令哈市乌兰希勒沟石英岩矿地质特征及矿体特征

青海省德令哈市乌兰希勒沟石英岩矿地质特征及矿体特征

青海省德令哈市乌兰希勒沟石英岩矿地质特征及矿体特征通过对矿区所处的区域地质背景、等多方面分析,阐述矿区地质特征及矿体特征,为以后在该区开展工作提供依据和借鉴。

标签:石英岩地质特征矿体特征1区域地质背景本区在区域上位于南祁连褶皱带,柴达木—仓吉哈达隆起东端。

对应的成矿带为东居洪图—石乃亥加里东期(钨、锡、铋、金、铜、铅)成矿亚带(Ⅳ8),区域内中—酸性侵入岩十分发育,构成较为醒目的花岗岩带。

岩体规模较大,多呈岩基状产出,岩体长轴方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

蚀变作用不甚强烈。

2矿区地质特征矿区出露岩性较简单,主要為印支期灰白—肉红色中粒花岗岩—粗粒斑状花岗岩体(γ51b)和石英脉,其次为第四系(Q),构造不发育。

2.1地层本区出露地层为第四系,主要组成为灰-灰黄色砾石层夹亚沙土层。

第四系覆盖面积大。

2.2侵入岩印支期灰白—肉红色中粒花岗岩—粗粒斑状花岗岩体(γ51b):岩体出露于详查区中部和中南部,其它部位被第四系风积砂土覆盖,岩石呈灰白一肉红色似斑状结构,基质具粗粒花岗结构。

斑晶主要为钾长石(10~25%,条纹长石为主),椭圆状,卵形,颗粒巨大(见最大者其长轴可达8cm),边缘不完整,晶体内有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磷灰石等包裹体,斑晶与基质界线清楚。

基质由斜长石(20~30%)、钾长石(25~30%)、石英(20~40%)、黑云母(3~8%)、金属矿物(少量)及微量的磷灰石、褐帘石等组成。

2.3构造本区内第四系覆盖厚,构造行迹不明显。

2.4脉岩石英脉呈岩墙产出,位于详查区中东部,围岩印支期中心相浅灰色中粒斑状花岗岩(γ51b),石英脉沿由斑状花岗岩北东-南西向张性断裂贯入。

该石英脉位于平缓的山梁上,残坡积覆盖较大。

石英脉高出地表10~27m,远远望似一道雄伟的城墙,形成独特的地貌景观。

石英脉走向50°-65°,倾角78°-80°,长480m,宽50m。

石英脉呈坚硬块状,洁白,断面为油脂光泽,质地纯净。

青海省乌兰县霍德生沟一带伟晶岩地质特征

青海省乌兰县霍德生沟一带伟晶岩地质特征

青海省乌兰县霍德生沟一带伟晶岩地质特征概述研究区隶属于青海省乌兰县,地处柴达木盆地北缘欧龙布鲁克地块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古元古界达肯大坂岩群;主断裂霍德生沟断裂带控制本区地层、岩体的形成与展布,次级断裂构造发育,主要为近东西向,次为北东向,亦有南北向和北西向;复式紧闭褶皱总体呈现“S”型展布,节理、裂隙发育;印支期岩浆活动强烈,具多期次活动的特点,并伴有强烈的交代蚀变、矿化。

区内伟晶岩广泛分布,主要分布于古元古代地层内、岩体外接触带及次级断裂两侧,受次级断裂控制明显,具有一定的成矿前景。

伟晶岩分布研究区伟晶岩都集中产出,根据其分布的特点可将其分为三个分布区。

Ⅰ区分布在霍德生北坡西,主要为碎裂化或糜棱岩化的钾长花岗伟晶岩,共出露七条伟晶岩岩脉,岩脉走向290°—305°。

宽1—2m,长约20米。

围岩是混合岩化黑云片麻岩。

Ⅱ区分布在霍德生北坡中部,共出露四条伟晶岩岩脉。

位于断裂北侧的达肯大坂岩群与额肯片麻岩体的接触边缘带。

呈右行雁列状产出,走向约260°。

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伟晶岩,围岩为混合岩化的片麻岩。

Ⅲ区分布在霍德生北坡以东,共有十九条伟晶岩脉沿断层带展布。

岩脉主要有两组走向,大部分走向平行构造带270°—300°,少数走向170°—190°与构造带小角度相交。

两类不同走向的伟晶岩脉表明是两期的岩浆热液活动作用。

岩石类型主要为中粒二长花岗伟晶岩和钾长花岗伟晶岩。

围岩有钾长花岗岩、混合岩化片麻岩,黑云母片麻岩。

综上,伟晶岩多以脉状或透镜状产出,局部呈雁列状排列,并且成群、成带分布在研究区的三个区域。

岩脉主要产在额肯片麻岩体、达肯大坂岩群、钾长花岗岩中,其产出状态与附近构造密切相关,主要受断层控制分布在断层两侧。

伟晶岩岩石学特征1.伟晶岩矿物组成研究区主要有两种类型的花岗伟晶岩和钾长花岗伟晶岩,钾长花岗伟晶岩沿构造带可分为碎裂化与糜棱岩化。

青海省五龙沟地区地质矿产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青海省五龙沟地区地质矿产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青海省五龙沟地区地质矿产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五龙沟金矿属于青海省都兰县管辖范围,该矿处于东昆仑成矿带,是青海省重要的矿集区,该区分布着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不仅金矿资源丰富,同时还发育铜矿以及铅锌矿,铁矿、银矿等多种矿产资源,尤其是区内的金矿资源更是巨大,因此,其勘探开发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下文主要对青海省五龙沟地区地质矿产特征与找矿潜力进行系统分析,旨在对于区内找矿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标签:五龙沟地区;地质特征;找矿潜力;青海省研究区地处我国中央造山带西侧区段上,柴达木盆地分布于研究区的北侧,昆仑山分布于研究区的西南。

东昆仑造山带(II)伯喀里克-香日德元古宙古陆块体(III)是研究区的大地构造位置所在。

五龙沟金矿处于伯喀里克-香日德印支期多金属成矿带。

(下、中、上)元古界地层和第四系地层是区内的主要地层出露,发育非常明显的构造特征,区内岩浆活动非常突出,发育很多金属矿床,具有代表性的,如红旗沟以及岩金沟等金属矿。

矿产资源丰富,找矿潜力巨大。

1区域地质特征1.1地层1、下元古界在岩金沟以及石灰沟区域上分布,主要由夹透镜状大理岩以及黑云斜长片麻岩和石英片岩以及角闪斜长片麻岩等组成,透辉石以及石榴石等是其主要的变质矿物特点,火山岩以及碳酸盐岩与浅海相碎屑岩是其主要的原岩特点。

2、中元古界该组地层和小庙群(长城系)类似,在东岔沟、苦水泉(五龙沟区域)分布,部分分布于萤石沟断裂区域上,夹大理岩的变粒岩以及黑云母片岩和角闪斜长岩是其主要的岩性特征。

3、上元古界浅变质岩系是改组地层的主要特点,造红旗沟以及石灰沟和萤石沟区域上分布,呈不整合的形式和下伏小庙群接触。

4、第四系在石灰沟以及五龙沟区域上分布广泛,在山前斜坡以及现代河床和河滩上分布,主要为冲洪积以及风积与冲积等。

5、地层的含金性金矿化体在区内不同元古界地层内均有分布,如金水口群中出要产出岩金沟金矿带,小庙群内主要产出打柴沟矿带等。

1.2构造昆中陆缘弧岩浆-变质杂岩带中部以及东部区域上是五龙沟金矿集中区的分布所在,展布方向总体呈现NW-NWW向,构造特征在该区非常的突出,尤以断裂特征比较发育,褶皱相对较少。

浅析青海省沟里地区金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浅析青海省沟里地区金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64浅析青海省沟里地区金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刘锦文,朵德英(青海省第一地质勘查院,青海 海东 810600)摘 要:目前沟里地区金矿开发是青海省东昆仑成矿带东段重要的矿产成果之一,该地区经历了从远古时代到各个时期的海洋陆地转化阶段等复杂的形成过程,沟里地区存在着强烈的岩浆活动,这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非常有利的自然条件。

通过对沟里地区金矿床的分析确定了其形成的具体时代,也对控制矿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为日后的矿产勘查提供便利。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的是不同的外力作用和金矿成矿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青海;沟里;金矿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19)05-0064-2收稿日期:2019-05作者简介:刘锦文,男,生于1983年,汉族,青海人,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地质矿产勘查。

沟里地区位于东昆仑山的东南段,东昆仑山地区经历了多次的造山运动,这就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沟里地区内存在着丰富的金属矿产,同时这也是青海省最著名的金属成矿地带,有着“金腰带”的美称。

青海省的沟里地区存在两条深大断裂带,分别是昆中和昆南断裂带,它们都是从东向西贯穿在沟里地区的,形成了地区内最基本的构造。

沟里地区的地层受到断裂带和岩石的影响残缺不全,大多数是以岩片的形式出现,这其中的岩石种类多样,最主要的有酸性岩浆岩以及断裂带的超基性岩。

1 造山作用和成矿沟里地区在形成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次的造山运动,直到巴颜喀拉地带与东昆仑的陆地地带碰撞以后才进入陆地内部的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内沟里地带分布着大量的壳源花岗岩,之后的发展中此地带又形成了最晚期的侵入岩-钾长花岗岩,通过存在的岩石类型就可以推测出当时阶段是处于伸展期的环境,然后到造山后期的伸展转换阶段,沟里地区出现了中低温热型的金属矿,这是金属矿产形成的最主要时期,与东昆仑山的其他金属矿形成基本一致。

在这一时期,构造体的转换以及成矿流体的形成在热事件的改造之下形成了丰富的金属成矿物质,从此大量的金属矿床开始形成[1-3]。

青海乌兰县沙柳泉地区地质特征与控矿因素分析

青海乌兰县沙柳泉地区地质特征与控矿因素分析

青海乌兰县沙柳泉地区地质特征与控矿因素分析作者:刘明王洪强来源:《科技探索》2013年第04期摘要:沙柳泉地区位于秦祁昆成矿域柴达木北缘成矿带。

测区断裂构造发育,岩浆热液活动明显,成矿元素富集,具有形成内生金属矿产的良好基础。

本文主要分析了沙柳泉地区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控矿因素。

关键词:沙柳泉地质特征控矿因素一、地质特征简介1.1 地层测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中元古界长城系小庙组(Chx),且分布广泛,为一套以碎屑岩为主的中级变质岩系,岩性主要为石英岩、大理岩、石英片岩、混合岩等,地层变质变形强烈。

根据岩性组合和沉积建造进一步分为三个填图单位:下部碎屑岩岩段(Chx1)、中部碳酸盐岩岩段(Chx2)和上部碎屑岩岩段(Chx3)。

小庙组与测区大煤沟组(J1-2dm)呈断层接触。

1.2 构造测区多期次构造变形叠加,主构造线方向为NW向,如图1所示,表现为不同规模的断裂构造发育:①、阿母内可山北断层:位于阿母内可山北坡,断层面走向290-320°。

②、阿母内可山南逆断层:位于阿母内可山南坡,断层面走向320°,倾向北东,该断层控制着岩体的侵位,沿断层带煌斑岩、伟晶岩为主的脉岩活动频繁。

③、阿母内可山北北东向平移断层:共有四条,从东向西平行分布,切割阿母内可山南北断层,西边两条为右行平移断层,断距约150m;东边两条为左行平移断层,断距约1-1.5km。

该组断层连同北西向两条断层共同控制了阿母内可山岩体的侵位。

1.3 岩浆岩测区岩浆岩活动以海西期较为发育,多数岩体长轴展布方向与测区主构造线方向相吻合,受断裂的控制。

测区内侵入岩体主要为花岗闪长岩(γδ),岩石以半自型结构为主,块状构造。

主要矿物为斜长石、角闪石及少量次闪石。

岩体侵入于小庙组中,平面上呈两个平行的北西向透镜体展布。

岩体剥蚀较浅,在边缘常见围岩捕虏体,岩石普遍含黄铁矿,因受后期侵入岩体的影响,局部形成混合岩。

此外,测区脉岩广泛发育,类型主要为伟晶岩脉、闪长岩脉、花岗岩脉等,多沿构造线贯入。

青海省乌兰县托莫日特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

青海省乌兰县托莫日特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

青海省乌兰县托莫日特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摘要托莫日特金矿地处东昆仑—西秦岭地层分区、柴达木北缘小区,属蚀变岩型金矿床。

通过分析矿区地层、构造、地球化学、蚀变、矿体产出等特征,认为托莫日特金矿区的绝大多数金矿体(点)及金化探异常,均分布在金背景值高的绿片岩、基性火山岩分布区及其附近构造挤压相叠加和韧性剪切发育的地带。

北西向的韧-脆性剪切带控制着金矿化的展布和发育程度。

其成因类型属与叠加于韧性剪切带之上脆性断裂带有关的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关键词托莫日特金矿;地质特征;成因;中低温热液型矿床滩间山群火山岩广泛分布在柴北缘-东昆仑地区,其中柴北缘滩间山群早古生代火山岩呈NWW向展布,西起赛什腾山,向东经双口山、锡铁山至都兰,绵延约600 km,出露宽度2~12km。

火山岩带与元古宙达肯大坂群呈断层接触,与上覆上泥盆统、下石炭统、侏罗系、白垩系及第三纪沉积呈断层或高角度不整合接触。

托莫日特金矿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与奥陶纪滩间山群关系密切(图1)。

1矿区地质特征1.1地层本区属东昆仑—西秦岭地层分区、柴达木北缘小区。

区内出露地层由老至新分别有下元古界达肯大坂群、奥陶系滩间山群、上泥盆统牦牛山组、石炭系怀头他拉组和克鲁克组、新第三系油砂山组及第四系,其中滩间山群、泥盆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分布最广。

1.2构造普查区构造形式主要为断裂构造及其韧性剪切变形构造,构造线方向为北西西向。

1)断层特征。

区内断裂比较发育,按其展布方向可分为三组:即北西西向、东西向及北北东向。

其中北西西向断裂最为发育,形成时间较早,均为区域大断裂的次级断裂,多表现为逆冲性质的蚀变破碎带,断裂走向280°~300°,倾向北北东,倾角60°~80°之间。

破碎带内岩石破碎,蚀变强烈,挤压片理、糜棱岩及石英残斑发育。

说明北西向断裂具逆断性质,同时又具多期活动的特点。

其次为测区东南部近东西向断裂构造,断裂性质、特征大致同北西西向。

青海乌兰乌珠尔地区晚志留世过铝质花岗岩地质特征及意义

青海乌兰乌珠尔地区晚志留世过铝质花岗岩地质特征及意义

Ge l gi a ha ac e i tc nd s g fc nc f t r l i us o o c lc r t r s i s a i ni a e o he pe a um no i
g a iei t i ra p c nW ua r u h e e in o n h i r nt nl esl in e o hi ln v z u rr go fQi g a a u
世 , 时也 揭 示 出祁 漫塔格 的碰 撞 造 山阶段 。 同
关键 词 : 兰乌珠 尔地 区 ; 志 留世 ; 乌 晚 过铝 质 花 岗岩 ; 同碰 撞 造 山 中图分类 号 : 5 P3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0 6—8 9 ( 0 1 0 10 9 6 2 1 ) 1—0 3 0 6—0 8
Abs r t: t ac The l t sl ra e o h e a u no g a ie f u i W u a wu h r e in r a e iu i n p c p r l mi us r n t s 0 nd n l n z ue r go a e f r d y r n d o ie nd o me b g a o i rt a mo z g a t a d h pe a umi u g a ie a e f me i n o r nie n t e rl no s r n t s r o d um fn i e t x u e, t i h i tt g r e a d o ma i e e t r wih rc b o ie, a n t n t ur ln wih i h l t rc aumi um a d n n hi h o a sum. t g p t s i Is
t r c l me tt co c d s rmi a i n,h r n t s a e c me i o b i h y c LG e t n c he ta e e e n e t ni i c i n to t e g a ie r o nt e ng t e s n— o t c o i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省乌兰县霍德生沟一带伟晶岩地质特征概述
研究区隶属于青海省乌兰县,地处柴达木盆地北缘欧龙布鲁克地块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古元古界达肯大坂岩群;主断裂霍德生沟断裂带控制本区地层、岩体的形成与展布,次级断裂构造发育,主要为近东西向,次为北东向,亦有南北向和北西向;复式紧闭褶皱总体呈现“S”型展布,节理、裂隙发育;印支期岩浆活动强烈,具多期次活动的特点,并伴有强烈的交代蚀变、矿化。

区内伟晶岩广泛分布,主要分布于古元古代地层内、岩体外接触带及次级断裂两侧,受次级断裂控制明显,具有一定的成矿前景。

伟晶岩分布
研究区伟晶岩都集中产出,根据其分布的特点可将其分为三个分布区。

Ⅰ区分布在霍德生北坡西,主要为碎裂化或糜棱岩化的钾长花岗伟晶岩,共出露七条伟晶岩岩脉,岩脉走向290°—305°。

宽1—2m,长约20米。

围岩是混合岩化黑云片麻岩。

Ⅱ区分布在霍德生北坡中部,共出露四条伟晶岩岩脉。

位于断裂北侧的达肯大坂岩群与额肯片麻岩体的接触边缘带。

呈右行雁列状产出,走向约260°。

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伟晶岩,围岩为混合岩化的片麻岩。

Ⅲ区分布在霍德生北坡以东,共有十九条伟晶岩脉沿断层带展布。

岩脉主要有两组走向,大部分走向平行构造带270°—300°,少数走向170°—190°与构造带小角度相交。

两类不同走向的伟晶岩脉表明是两期的岩浆热液活动作用。

岩石类型主要为中粒二长花岗伟晶岩和钾长花岗伟晶岩。

围岩有钾长花岗岩、混合岩化片麻岩,黑云母片麻岩。

综上,伟晶岩多以脉状或透镜状产出,局部呈雁列状排列,并且成群、成带分布在研究区的三个区域。

岩脉主要产在额肯片麻岩体、达肯大坂岩群、钾长花岗岩中,其产出状态与附近构造密切相关,主要受断层控制分布在断层两侧。

伟晶岩岩石学特征
1.伟晶岩矿物组成
研究区主要有两种类型的花岗伟晶岩和钾长花岗伟晶岩,钾长花岗伟晶岩沿构造带可分为碎裂化与糜棱岩化。

碎裂化钾长花岗伟晶岩中主要矿物为钾长石(49%-50%),石英(47%-48%),绢云母小于1.1%。

钾长石呈它形粒状,格子双晶清楚,波状消光,大小4—5mm;石英它形粒状,粒径0.6—1mm,团块状集合体与长石混杂集合体形成伟晶结构。

糜棱岩化钾长花岗伟晶岩主要为钾长石(49%-50%),石英(47%-48%),斜长石2%—3%。

岩石受动力挤压发生碎粒化产生韧性变形。

钾长石产生裂隙,晶体拉长具有明显的微波状消光。

石英全部被动力挤压碎粒化重结晶,受剪切应力
作用显示带状定向分布形成微定向构造。

中粒二长花岗伟晶岩主要矿物为钾长石(35%-36%),斜长石(36%-37%),石英(27%-28%)。

钾长石它形粒状,具格子双晶;斜长石它形—自形粒状;石英不规则它形粒状杂乱分布。

由于岩石晚期受到构造动力脆性破碎造成长石产生裂隙和部分石英重结晶。

综上,几种伟晶岩矿物组成各不相同,蚀变程度也不相同,部分遭受了构造挤压变形。

岩浆侵入时与不同的围岩发生各不相同的接触交代致使形成的伟晶岩矿物组成不相同。

2.伟晶岩结构构造
野外观察伟晶岩为块状构造,伟晶结构。

矿物颗粒不规则,局部见微定向构造,霍德生一带伟晶岩的结构带发育较好。

上述结构带中,花岗结构及伟晶结构属原生结构带,并常为未分异伟晶岩所具有,其他结构常常在分异结型伟晶岩中发育。

伟晶岩成因
伟晶岩成因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残余熔浆结晶说,认为伟晶岩是由花岗质岩浆结晶分异产生的富挥发分的残余岩浆—热液(伟晶岩浆)结晶而成;第二种观点是交代成因说,认为含稀有矿化的伟晶岩,不是岩浆直接结晶的产物,而是外来热液的结果。

区内伟晶岩成群成带分布。

Ⅰ区伟晶岩走向与构造线大致平行,岩石碎裂化、糜棱岩化。

根据其岩脉产出的宏观特征与岩石特征以及矿物组分特点可知伟晶岩的钾化与后期的花岗质岩浆热液密切相关。

并且后期接触交代围岩的热液与附近的闪长岩有关,可能是花岗质岩浆后期结晶分异出来的热液上升侵位围岩,与围岩接触交代使富钾,并且遭受了同期的构造运动中岩石韧性变形使其糜棱岩化、碎裂化。

Ⅱ区伟晶岩大部分呈雁列状展布,局部与雁列带小角度穿插,岩脉产于片麻岩中,附近存在闪长岩岩体。

所以该部分伟晶岩应是花岗质岩浆分异的残余部分侵位于次级断层或节理,与围岩接触交代形成的。

Ⅲ区伟晶岩主要沿断层带分布,走向与断层走向平行,主要为二长花岗伟晶岩,钾长石为他形粒状,由于遭受动力挤压导致石英重结晶,长石产生裂隙。

所以,该部分伟晶岩与附近的花岗岩岩体有关,在构造运动期,花岗质岩浆沿构造带侵入,在结晶后期,岩浆结晶分异出的热液与围岩接触交代形成。

总之,伟晶岩的分布整体受构造带的控制,在构造运动中花岗质岩浆结晶分异的残余部分沿断层带或次级构造带侵入围岩,按照不同的地球化学阶段进行结晶分异及交代演变,使富钾(长石)形成钾长石花岗伟晶岩或二长花岗伟晶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