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太阳系》教学设计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太阳系》精品教学课件初一优秀公开课

15
木星表面的大 气运动激烈。 木星最显著的 特征是位于赤 道南侧的大红 斑,长约2 万 多千米,宽约 1.1 万多千米, 呈红色卵形。
木星
16
木星上的大红斑,是地球直径的三倍
4
图4-38 太阳系示意图
1. 按与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写出八大行星的名称:_________ ___水__星__、__金_星__、__地__球__、__火_星__、__木__星__、_土__星__、__天__王_星__、__海__天__星________。 2. 小行星集中分布在__火____ 星和_木___星轨道之间。
图4-46 彗星撞击木星前后的照片
图4-47 世界上最大的陨石——吉林1号32陨石
流星
33
34
狮子座流星雨
• 每年11月17日左 右都有一些流星 从狮子座方向迸 发出来,起因于 一颗叫坦普尔·塔 特尔的彗星。
35
谢谢观看
Thank You!
17
土 星
18
1610年伽利略就注意到土星有许多“耳朵”; 1655年惠更斯正确描绘它是与赤道共面的薄盘; 17世纪意大利卡西尼(G.Cassini)设想它是由 大量不相连的碎细物体组成;
土星具有最美丽的光环,它位于土星赤道面 上,由绕土星运转的碎块和微粒组成。
19
土星有最美丽的光环
20
图4-43 土星环
1. 体积、质量最大的两颗行星分别是__土__星__、、木_星____。
2. 体积、质量和地球相近的行星是___金__星_____。
3. 根据图4-38,说说八大行星的外观差异
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四章第六节《太阳系》教学案设计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六节《太阳系》教学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太阳系的构成。
2.了解八大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2.在脑海中建立由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小行星和彗星等小天体组成的太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到学习过程中进行交流、合作是一种的科学学习方式。
2.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有规律,是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重点太阳系的组成难点行星及其卫星一、我认知中的太阳系我们居住的地球在宇宙中其实并不孤单,前面的课程我们认识了其中两位重要的近邻---太阳和月球。
他们三者存在怎样的运行关系?(月球围绕太阳运行的同时,与地球一起绕日公转)讨论:你还知道太阳系中存在哪些天体?(行星、小行星、彗星、矮行星、卫星、流星体)二、古人对太阳系的探索历程1.来自古人的发现:夜空中的星星,根据是否有肉眼看得见的位置变化变化,分成两类:分别取名为恒星和行星。
凭肉眼观测到5颗行星,并分别给他们命名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
并设想这些行星、恒星都镶嵌在一个天球上,围绕地球转动。
上帝推动着天球运动。
2.哥白尼的日心说的困境:今天,几乎每个人都理所当然的接受哥白尼关于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思想,但在当时,这很难。
事实上我们每天看到的是太阳在运动,而地球在我们的足下显然静止不动。
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人们一直以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即便如此,人们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
3.伽利略带来的新视野:望远镜的应用,让他大开眼界。
①看到月球表面凹凸不平,更多的发现随之而来,当他把望远镜对准五大行星时,他的发现更加令人惊喜:②金星盈亏是哥白尼《天体运行论》中的一个预言,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证实了它,并为日心说提供有力证据。
他观察到了金星也有盈缺变化,证明他和月亮一样都不能自己发光,也是靠反射太阳光。
③许多反驳者攻击哥白尼体系时说:如果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那么。
为什么只有地球才有月亮围绕着它旋转?而伽利略用它的望远镜观察到了木星有四颗卫星围绕着它转动!④当他把望远镜对准土星时,他发现土星那黄色球体两侧,看上去像是有突出物或把手样的东西。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科学(浙教版)配套教案 4-6 太阳系

4.6 太阳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太阳系的组成。
(2)知道八大行星及其卫星。
(3)了解小行星、彗星和流星。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收集、分析资料认识太阳系的组成。
(2)通过多媒体教学直观感受太阳系的组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收集、分析资料的过程认识到收集、分析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通过对太阳系的学习,认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是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太阳系的组成。
教学过程知识点一太阳系的组成【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148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太阳系由太阳、八大行星、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等天体组成。
2.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其质量占了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 ,其他天体都绕太阳公转。
3.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排列,八大行星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4.小行星集中分布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教师点拨】八大行星的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自转方向除金星(自东向西)外也都是自西向东。
【跟进训练】1.如果把太阳系当作一个“大家庭”,人类居住的地球只是其中的一员。
下列不属于这个家庭成员的是(C)A.火星B.土星C.北极星D.海王星2.木星是天空中第四亮的天体,与该行星相邻的是(C)A.地球、火星B.地球、木星C.火星、土星D.木星、金星3.下列关于太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C)A.太阳是宇宙中唯一能发光的天体B.月球是地球上能看到的最亮的行星C.哈雷慧星是太阳系的成员之一D.地球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知识点二行星及其卫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149~151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行星是一种体积和质量比太阳小得多,在椭圆轨道上环绕太阳运动的、近似球形的天体。
卫星是围绕行星运动的球状天体。
2.八大行星中体积、质量最大的是木星,其次是土星。
体积、质量与地球相近的行星是金星。
《第四章第6节太阳系》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下册

《太阳系》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学历案的学习主题为“初中科学课程《太阳系》第一课时”。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基本构成,太阳与行星的关系,以及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等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太阳系的基础知识,并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进一步深化对太阳系的认识。
二、学习目标1. 了解太阳系的基本构成,包括太阳、行星、卫星等天体;2. 掌握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关系,包括引力、公转、自转等基本概念;3. 理解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了解太阳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4. 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进一步加深对太阳系的认识。
三、评价任务1. 评价学生对太阳系基本构成的掌握情况,如能否准确说出太阳系的构成天体;2. 评价学生对太阳与行星之间关系的理解程度,如能否正确解释行星公转和自转的概念;3. 评价学生对太阳系形成与演化过程的理解情况,如能否描述太阳系的形成过程;4. 评价学生观察、实验等实践能力的提升情况,如能否通过观察太阳系模型或进行相关实验来加深对太阳系的认识。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太阳系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天体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准备;2. 新课讲解:通过讲解太阳系的基本构成、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关系、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等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3. 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太阳系中行星的运动规律,加深对公转、自转等概念的理解;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太阳系的认知和理解,互相交流学习;5. 总结归纳: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对太阳系基础知识的掌握。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或问答等方式,检测学生对太阳系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如绘制太阳系示意图、写一篇关于太阳系的短文等,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3.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操作过程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4章第6节太阳系教案1浙教版

第6节太阳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太阳系的主要成员及其大小比较和未知关系。
、知道太阳系主要天体八大行星和卫星的特点。
、知道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等小天体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能通过阅读示意图比较太阳系成员的大小和位置关系。
、学会利用各种渠道收集、加工、整理信息,并在公众面前陈述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领会科技的进步推动人类对宏观世界的观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
新设计1、指导观察模型,图片和动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
新设计一、初步认识太阳系:.太阳系由哪些天体组成?.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谁?.太阳系之最: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最远的行星是、小行星集中在星和星轨道之间。
二、进一步认识太阳系:、阅读课本,根据各行星特点连线最适合生命生存,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水星与地球最相似的红色星球,表面大气十分稀薄,最接近地球表面温度,可能有固态水存在金星地球最亮的行星,没有卫星,表面温度超过℃火星淡蓝色的行星,有太阳系最强烈的风,离太阳最远木星离太阳最近,没有空气,布满环形山,没有卫星。
土星体积最大,有颗卫星,最显著特征是位于赤道南侧的大红斑天王星离太阳较远,有光环,自转特别:躺着转海王星体积第二大,有颗卫星,有最美丽的光环、比一比:彗星与流星三、巩固练习、太阳之所以成为太阳系的中心,主要原因是 ( ). 能发光.能发热.质量大.温度高、太阳系中体积和质量最大的两颗行星是()、金星、火星、水星、火星、木星、土星、水星、金星学情分析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建构掌握新知识。
同时促进知识迁移,强化新知。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太阳系的主要成员。
、恒星、行星和卫星的概念。
教学难点:太阳系的主要成员的大小及其未知比较。
教学过程活动【讲授】活动一:找太阳师:看书上的图,在这浩瀚的宇宙中,同学们能找到我们居住的地球吗?那地球所在的太阳系呢?生:在框框内,那颗亮亮的。
浙教2011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4章 地球与宇宙 第6节 太阳系》_2

浙教版第4章第6节《太阳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太阳系的构成及八大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
过程与方法: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建立由太阳和围绕它运行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的太阳系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是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4.通过人类对太阳系认识过程的了解,体验科学的不断前进和科学家们坚持不懈的科学探究精神,激发学生探索天文现象的兴趣。
学情分析:在小学时已经有对太阳系建模认识,对太阳系的组成和大致的模型都有自身的看法。
但大多数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是模糊的,是非常浅显的,只是了解一个大概,是非常普通一般常识性的知识。
另外,初中生缺乏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对数据需要进行形象化处理,才能从数据的背后去发现蕴含在数据中的有关太阳系的真实情况。
同时,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也是偏弱,对宇宙空间及天体的运行缺乏在头脑中建立立体的形象,但对于形象材料的接受能力较强,并有偏向性。
学生对于科学的认识还是较为理想化,并没有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对于科学探索的艰辛认识不足,总认为科学是一步到位,轻松达到的。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太阳系的构成和主要天体特点。
难点:人类对太阳系认识过程的认可课前准备: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师: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学习了地球的公转,地球是绕什么天体公转的?生:太阳师:除了地球你还知道有其他天体绕太阳转动吗?生:八大行星(小学六年级已经学习到过)师:除了八大行星还有其他绕太阳转动的天体吗?生:彗星、小行星、矮行星等。
师:八大行星、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等天体按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了太阳系。
提问:你知道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什么吗?生:太阳师:太阳为什么会成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呢?生:质量大、体积大师: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
《第四章第6节太阳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下册

《太阳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1. 了解太阳系的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包括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等天体。
2. 掌握太阳系中各行星的基本特征和运动规律,如公转、自转等。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太阳系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于:重点:让学生掌握太阳系的基本构成和各行星的基本特征。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太阳系中各行星的运动规律和相互关系,形成清晰的空间认知结构。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本课教学的顺利进行,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 准备太阳系相关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以便学生直观了解太阳系的结构和各行星的特征。
2. 准备太阳系模型或相关软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行星的运动轨迹和规律。
3. 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对太阳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4. 准备教学辅助工具,如白板、笔、纸等,以备不时之需。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之初,教师首先会以一段引人入胜的导言开启本课的学习之旅。
教师会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关于太阳系各行星的短视频,同时配以生动的解说词,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随后,教师将与学生进行简短的互动,提问学生是否见过夜晚的星空,对太阳系有哪些了解,以及他们对太阳系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等。
这样的互动不仅能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还能帮助他们回忆起日常观察和已学知识。
二、知识点铺垫在导入新课后,教师将进行知识点铺垫。
首先,教师将通过黑板或多媒体设备展示太阳系的基本构成,包括太阳、八大行星、卫星等。
接着,教师将详细介绍太阳的特性和作用,如太阳的组成、大小、温度等,以及太阳对地球的重要影响。
在此过程中,教师会采用图片、图表和简要的动画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三、探究太阳系各行星特点接下来,教师将引导学生探究太阳系中各行星的特点。
4.6太阳系练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3. 测试:在课堂上,我会通过小测试来检验学生对太阳系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我会出一道选择题:“下列哪个行星没有卫星?”通过学生的回答,我可以了解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六、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 科普书籍:推荐学生阅读关于太阳系和宇宙探索的科普书籍,如《宇宙简史》、《黑洞与时间弯曲》等。
- 科学杂志和期刊:鼓励学生阅读科学杂志和期刊,如《自然》、《科学美国人》等,以了解最新的太阳系研究成果和科学进展。
- 在线科普平台:推荐学生访问一些高质量的在线科普平台,如国家地理、科学松鼠会等,以获取更多关于太阳系的有趣知识和信息。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让他们在观察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理解太阳系的运动规律。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科学探究、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通过观察和分析太阳系的图片和数据,学生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在分析太阳系组成和运动规律的过程中,学生将提升科学思维,掌握观察、思考、推理和论证的能力。同时,学生将培养科学态度,保持好奇心、尊重事实和坚持真理。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将增强实践能力,学会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全面发展科学素养,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水平。
- 探索太阳系的未来:让学生思考太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如行星的轨道变化、太阳的寿命等,并撰写一篇关于太阳系未来的短文或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科学概念
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八大行星、小行星、卫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八大行星从近到远排列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过程与方法
知道组成太阳系的天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会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太阳系;能对数据、信息按需求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来建立太阳系的模型;初步建立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的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课外能积极地从事信息收集活动;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合作、交流有关太阳系的信息;能创造性地制作太阳系模型;意识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且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准备】
太阳系图片、课件、九大行星数据表、八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等。
【教学过程】
1. 认识太阳系。
(1)提出问题: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
(2)
让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和课件出示的材料,针对以下问题进行小组内的整理和交流。
•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
•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
•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
(3)小组讨论和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形式展示交流。
(4)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
(根据课件的材料)
(5)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八大行星、小行星、卫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2. 建立太阳系模型。
(1)提出任务:建一个太阳系模型。
(2)讨论:建立太阳系模型,需要了解太阳系的哪些数据?
(3)提供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阅读资料。
(4)交流从数据资料中获得的信息。
(5)讨论:
如何利用数据资料建立模型?制作过程大致是怎样的?
需要哪些材料?
(6)教师提示:按比例缩小各天体间的距离;按比例缩小各天体的
大小。
(7)学生计算。
(8)部分操作:
•在桌面上用支架排列出各天体的距离。
•根据各行星的直径,初略地用橡皮泥搓出大小不同的各行星。
•将行星插在支架上。
(9)思考:假如太阳的直径缩小为14厘米,那么模型中的各行星的距离和大小是怎样的?(10)根据假设计算。
(11)集体在操场上完成太阳系模型的建立。
(12)交流在建造模型过程中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