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名、字、号由来 姓、氏、名、字、号区别

合集下载

姓、氏、名、字、号的区别

姓、氏、名、字、号的区别

姓、氏、名、字、号的区别展开全文一、姓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

”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

这些说明,“姓”的本义是“生”。

因此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

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

我们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

产生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与祖先图腾崇拜有关。

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麦穗、熊、蛇等,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

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

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据《春秋》整理的“古姓”有:妫(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风、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楚姓)、隗(原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等22个姓。

近半数带女字旁,所以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

章太炎等人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章太炎得52个,他人又从金文中得7个),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几个,其他的已佚。

这里,罗列几个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姓的数字。

1,北宋钱塘无名氏编《百家姓》,共收入502个姓氏,其中,单姓342个,复姓60个。

2,宋代郑樵《通志·姓氏略》中统计古代姓氏共有1745个。

3,明代翰林院编修吴沈等人据当时户部所藏户籍编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1968个。

4,清代康熙帝亲自审定《御制百家姓》。

5,清人张澍《姓氏寻源》、《姓氏辨误》中说古姓氏有5129个。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学者阎福卿等曾编辑出版过《中国姓氏汇编》共收姓氏5730个。

姓·名·字·氏·号:姓和氏基本整明白了

姓·名·字·氏·号:姓和氏基本整明白了

姓·名·字·氏·号:姓和氏基本整明白了关键词:称号姓一、原始社会的婚姻既然姓与婚姻有关,那就是从氏族社会的婚姻说起。

1、“内婚制”在母系社会早期是氏族内婚配。

这样的好处是能保持原始人群的相对稳定。

虽然,内婚制也有一些禁忌:禁止长辈与晚辈通婚,也排斥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甚至禁止与母方最远的旁系亲属婚配,但是,婚配的女男之间血缘关系太近,致使繁育的后代易患先天性疾病,或体质不良,智力低下。

当人们逐渐认识到内婚制的危害后,逐渐过渡到族外婚。

2、“族外婚”族外婚,就是所有男子“出嫁(外婚)”到另一氏族,一个氏族的女子和另一个氏族的男子之间的交互群婚。

在这种群婚的形态下,子女有母无父,氏族成员的世系也只能根据母系的血统来决定。

因为实行走访婚,女男之间离异无常,加之男子暮至晨归,所以子女一般并不确认生父。

子女由母亲抚养,父亲并无抚养子女的权力。

父与子不是同一氏族的人,因而从世系上也就没有共同的血缘纽带,即使相见,亦如陌生人。

族外群婚制的特点是:以集体方式进行,无固定的配偶,年龄和辈份的限制也不严格,但是氏族成员之间的婚配则是严格禁止的。

子女跟随母亲,属于母方氏族,世系和财产继承根据母亲来计算。

推测一:姓起源于母系氏族,代表的是母系血统。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上古八大姓全是女字旁。

上古八大姓是指姬、姜、姚、嬴、姒、妘、妫、姞。

另一说:姬、姜、姚、嬴、姒、妘、妫、妊。

族外婚是人类婚姻关系史上的重大进步,比内婚制更科学,更有利于人类族群生存和进化。

到了母系氏族繁荣期,丈夫搬到妻方氏族定居,形成较为稳定的对偶婚。

3、父权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男子社会生产作用的提升,男女的社会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男子开始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与此同时,婚姻由对偶婚向一夫多妻制过渡,财产逐渐按照父系继承,世系也渐渐随父系计算。

4、三皇五帝时期的婚姻观:伏羲氏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

“姓”“氏”“名”“字”“号”

“姓”“氏”“名”“字”“号”

“姓”“⽒”“名”“字”“号”“姓”“⽒”“名”“字”“号”姓和⽒在中国传统⽂化中,“姓”是家族的标志,“⽒”指家族中的某⼀⽀,“姓”“⽒”只在先秦有分别,秦之后基本合⼀。

姓,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符号。

姓在古代主要有两个来由,⼀是以⼥性受孕⽽得姓;⼆是以⼥性⽣育的地点⽽得姓。

所以古姓的字旁多从⼥,如姬、姜、妘、姒、赢、妫、妊、姚等。

⽒,要⽐姓出现的晚,⽤来表⽰贵贱的⾝份。

⽒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贵族有⽒,平民则⽆⽒。

后来姓与⽒⼆者合⼀,现在常见的“以姓⽒笔画为序”的“姓⽒”,就说明了这个意思。

中国姓⽒的具体来源⽐较繁杂,⼤⾄有:、以封地为姓,如齐、鲁、吴、楚、秦、燕、赵、宋等。

、⽤官爵作姓,如王、侯、司马、司徒、司空等。

、以从事的职业为姓,如陶、贾等。

、以居住的处所⽅位为姓,如西门、东郭、南郭等。

、少数民族姓⽒⾳译成为复姓,如长孙、慕容、呼延、尉迟等。

名和字名,《说⽂解字》对“名”的解释是:“名者,从⼝,从⼣,⼣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名。

”“名”是由看得见、喊得出、写得来并具有⼀定意义的“字”所组成。

所谓“名”也是社会上个⼈的特称,即个⼈在社会上所使⽤的⽂字符号。

早期的⼈名朴实,如夏商两代的孔甲、盘庚、⼩⾟等,都以⼲⽀为名,后来取名才慎重考虑,反复斟酌。

古时候的“名”基本上是由长辈或者有威望的⼈起的,“字”可以是成年之后⾃⼰起的,也可以是朋友赠与的,⽽且⼀般只有⽂化的⼈才会取“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互相为表⾥的,所以⼜称为“表字”。

男性⼆⼗岁⾏冠礼,取字;⼥⼦⼗五岁⾏笄礼,取字,标志着许嫁,未许嫁的叫“未字”或“待字”或“待字闺中”。

古⼈“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孔⼦的⼉⼦名叫孔鲤,字伯鱼,鲤与鱼相关,之所以前⾯加个伯就是因为他是孔⼦的⼤⼉⼦。

孔⼦有个学⽣叫宰予,字⼦我,予跟我的意思是⼀样的。

孟⼦,姓孟,名轲,字⼦舆,轲跟舆的意思相近。

《汉书》的作者班固,字孟坚,坚跟固同义,他是班彪的长⼦,所以称孟。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阜阳城郊李卫全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平时我们碰到一个陌生人,要想与之沟通,总要问您贵姓?您尊姓大名?我们国家举行重大会议,公布人事安排,凡有多人担任同样职务,或其他场合如书的编者、为多人时,排顺序往往是以姓氏笔划为序。

那么什么是姓氏?姓、氏是一样的,还是不同的?名又是怎么回事?我们在看古书,、古典戏剧时往往会碰到同一个人在他的姓名之外,又有字、号的情况,有时还不止一个号,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称呼。

这又是怎么回事。

这里就来谈一谈这方面的知识,主要讲一讲姓、氏、名、字、号的历史由来及演变情况。

一、姓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

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

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

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

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

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

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

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

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风、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楚姓)、隗(原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等22个姓。

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

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

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学者又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章太炎得52个,他人又从金文中得嫘等7个),这样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几个,可以想见,这只是远古实际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这些。

姓、氏、名、字、号、谥号,中国姓氏文化原来是这么来的

姓、氏、名、字、号、谥号,中国姓氏文化原来是这么来的

姓、氏、名、字、号、谥号,中国姓氏文化原来是这么来的接下来几期文章,咱们聊聊我们的姓名。

百家姓姓名里包含了我们祖先的职业、迁徙的路线、历史的变化等等等等,比如说:姓巫的朋友,先祖是为皇家负责医疗、祭祀或者观天事务的官员;姓史、或者太史的朋友,祖上是为朝廷记载历史的官员;而姓张的朋友,祖上则是一名擅长射箭的高手。

凡此种种,我们把百家姓里的名字拿出来,掰开啦,揉碎啦,从甲骨文的角度,看看每个姓氏的祖先,最初都是做什么的。

咱们要聊具体的姓名,或者叫姓氏之前呀,有一个问题摆在眼前。

这个问题就是什么叫姓、什么叫名;什么叫氏、什么叫字。

搞清楚这些问题,咱们才能更清楚地了解我们姓氏、名字的由来。

•什么叫姓?母系社会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了,所以中国最早的一批姓度是和女字旁相关的字,比如说姬、姜、姒、嬴、妘(音同“云”)、妫(音同“归”)、姚、姞(音同“吉”)。

炎黄结盟传说黄帝住在姬水河边,所以他们这一支以姬为姓;炎帝住在姜水河边,他们这一支就以姜为姓。

大禹因为治水有功,赐姓为姒。

此外,部落首领们也可以拥有自己的姓。

黄帝有二十五个孩子,其中有十来个孩子拥有自己的姓。

它们分别是:姬、酉、祁、己、滕、任、荀、箴、僖、姞、儇(音同“轩”)、依等十二个姓。

在祝融之后,又产生了己、董、彭、秃、妘、曹、芈等八个姓,他们合称祝融八姓。

•什么叫氏?氏是姓的分支,相当于大家族的概念。

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以己为姓,而这个己姓里,又分出了苏、顾、温、董、豢龙等氏族名称。

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

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

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

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国的名称为氏。

以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并且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

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

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

高考文化常识:姓、名、字、号

高考文化常识:姓、名、字、号
• 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 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 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姓氏来源
【刘】 1 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 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 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2 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 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 南刘氏。 3 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一、汉高 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 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 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 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 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三、北魏孝文帝迁 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 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刘禅(shàn) :阿斗 [ ā dǒu ]
• 《礼记》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 字。”这里说的是古人的一种礼俗,那时候,小孩子生 下来3个月由父母命名,男子到了20岁,由父亲在宗庙 主持冠礼,把头发束起来,在头顶盘成髻,这表示可以 娶媳妇了,有资格参军与参加祭祀了。然后由身份高的 老人根据男孩的名取字(也有资料称自己取字,但名、 字由长辈取较多)。有了字的男人,才算是成年男子汉 。女孩子到15岁举行笄礼,取字。所谓笄就是在头发上 插簪子,这表示女孩可以找婆家了。过去说的“待字” 就是待嫁,“未字”就是未嫁,“字人” 就是出嫁的 人。
• 现在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 代相传下来的。有人统计,文献记载和现 存的共有5600多个。其特点是:源远流长, 内容丰富,出处具体。同姓不一定同源, 如刘姓就有五处起源。异姓也可能是同出 一宗,姓古,吴两姓本是同源,都是古公 先祖的后裔。

古代称谓的“姓氏”、“名字”与称号

古代称谓的“姓氏”、“名字”与称号

古代称谓的“姓氏”、“名字”与称号古代称谓的“姓氏”、“名字”与称号姓名本不过是人的代码,但在中国文化中,一个人不仅有姓氏,还有名、有字、号,称谓的方式复杂无比。

而各种人伦关系,更是中国文化的特有景观,这种种内容反映了中国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的特色,反映了多方面的历史内涵。

这对周边国家和民族,诸如日本、越南、朝鲜、韩国等国家也产生过重大影响。

在阅读古书时,常会遇到名、字、号等等不同的说法,究竟如何?为何?,不可不知。

姓氏:在上古有姓有氏,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姓产生在前,氏产生于后。

“姓”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

在上古時代,人类还处于母系社会,“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子女的姓是隨着母亲的姓而改的,也可以看出那時姓“姬”、“姒”、“媯”、“姜”和“贏”等字的部首,都是從女字部。

這一特點点,随着時间发展到父系社会後,姓则随父亲。

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这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处。

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也就是说,姓是一个家族的所有後后代的共同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一个分支称号。

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者父子两代不同氏的情形。

另外,不同姓之间可能会以同样的方式命氏,因此会出现姓不同而氏相同的现象。

在周朝以前,贵族除了有姓之外,还往往以国、官位为氏。

而一般人没有姓,也没有氏。

当时只有诸侯国的国君及其家族才有姓,而氏则是赐封了土地以后才有的。

例如,皇帝是姬姓,炎帝是姜姓,后来周王室以及鲁、晋等封国诸侯是姬姓,封国诸侯中的是姜姓,秦是赢姓。

在后来,由于子孙繁衍散居,同姓者发展出许多分支,称为氏。

如姬姓下的孟氏、季氏、孙氏、游氏。

战国之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

姓氏最初是贵族专有的,平民没有。

先秦书中的弈秋、庖丁等平民。

都是有名无姓。

汉代以后,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可以有姓了。

历史冷知识:古人的姓、氏、名、字、号,都有什么含义,如何使用

历史冷知识:古人的姓、氏、名、字、号,都有什么含义,如何使用

历史冷知识:古人的姓、氏、名、字、号,都有什么含义,如何使用在中国,起名字是一种文化,名字从来不是一个代号那么简单,因为那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期盼与满满的祝福,现代人的名字很简洁,就是“姓氏名字”两到四个字,而在古代却复杂得多,因为在今天意思相同的“姓与氏” ,“名与字”在古代都是截然不同的意思,这里纵横就来聊聊古人名字的那些事。

“姓”与“氏”的渊源在如今,姓氏是一个词,除了少数随母亲姓的,基本就是指父性,而在古代“姓”与“氏”是有很大差别的。

“姓”的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母系社会,当时的部落都是女性掌权,通常是一妻多夫制,他们的子女也只能随其母姓,部落的名称都是以女性首领的姓命名的,所以中国很多古老的姓氏都是女字旁的,如“姬、嬴、姜”,例如褒姒,就是姒姓,褒国人的意思。

随着原始人类生存技能的逐渐强化,部落得以不断的繁衍生息,人数剧增,各个部落中都出现了小群体,也就是不同的分支,为了加以区分,每个分支会冠以不同的称号,也就是“氏”,简单来说,姓是整个部落的共同的符号,氏用以划分同部落里不同的分支。

例如秦始皇嬴政,就是嬴姓,赵氏,有意思的是同为战国七雄的赵国,一直与秦国针锋相对,可是赵国国君也是嬴姓赵氏,与秦国国君是同宗同源,一脉相承的。

随着时代的演变,“姓”的代表意义不再鲜明,地位逐渐被“氏”取代了。

“名”和“字”的区别这两个字的用法可是很有讲究的。

《礼记》里中记载,“幼名,冠字”,在孩子出生三个月后要取“名”,到了成年的时候,就要给他取“字”了。

不过,字一般都是上流社会、书香门第才会取得,生活在最底层那些目不识丁的人家,孩子大多都没有名,更不会取个字了,像明太祖小时候叫朱重八,八月初八生的,他父亲叫朱五四,五月初四生的,就是用生日做个代号,连个像样的名字都没有,起兵反元之后才给自己改的名字叫做朱元璋。

值得一提的是不是男子才有“字”,很多女子也有。

男子成年行冠礼的年纪是二十岁,而女子十五岁成年行及笄之礼并且有婚配之后就可以取“字“了,“待字闺中”这个说法就是这样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氏、名、字、号由来姓、氏、名、字、号区别一、姓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

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

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

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

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

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

二、氏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便是“氏”,当然也有的小部落没这样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的。

有的部落一边沿用旧姓,一边有自己的“氏”。

这些小部落后来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们又为自己确定氏,这样氏便越来越多,甚至于远远超过原来姓的规模。

所以“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

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汉代以后,姓氏不加区分,姓氏合一,统称为姓。

姓与氏是什么关系呢?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团的徽示,氏是一个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标志。

姓氏合二为一,是秦汉时才开始的。

贵族才有姓氏,贵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三、名名是每个人的代号。

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

周秦两汉单名多于双名。

唐宋后,取复名多起来,皇帝除外,因单名易于避讳。

宋以后,尤其明清,字辈谱命名法最盛行。

明清以族谱命名为特征,影响很大。

四、字“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
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

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唐宋以后,由于理学加强,一些繁文褥节越来越多,读书人之间在称呼上也大做文章,称字,是为了表尊敬,但时间长了之后,渐感称字还不够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号。

名与字是什么关系呢?广义的理解,字不妨是名的含义的诠释,也可以是名的内涵的发挥。

五、号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

名、字是一般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也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现当代作家的笔名、艺名也可算入号的范畴,有的是自号,有的是赠号。

由于号可自取和赠与,因此具有自由性和可变性。

以至许多文人,有很多别号,然而,近代、尤其共和国以来,文人用号之风大减,不少人发表作品不用笔名,就用真名。

通俗解说“中国人”的姓、氏、名、字、号。

“姓”是家族的标志,“氏”指家族中的某一支,“姓”“氏”只在先秦有分别,秦之后基本合一。

“名”和“字”分家一直到共和国之前,“名”是正式场合下才使用的,“字”是朋友之间日常称呼的,因为古人觉得直接称名字不太礼貌,称呼“字”就比较礼貌,也显得亲密一点。

“名”基本上是由父母起的,“字”可以是成年之后由尊长起的,也可以自己起的,或朋友赠与的,而且一般有文化的人才会取“字”。

至于“号”,一般由自己起,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兴趣、爱好等;也可以是朋友起的,也可能是崇拜者起的,这些人觉得直接称呼“字”依然不礼貌、不够恭敬。

有号的人不仅是高文化,而且往往社会地位也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