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的心》中帝国主义的双重性
康拉德的《黑暗之心》:心灵与残酷的殖民主义

康拉德的《黑暗之心》:心灵与残酷的殖民主义
引言
•介绍《黑暗之心》是约瑟夫·康拉德于1899年出版的小说,以揭示欧洲帝国主义时期殖民地的黑暗真相为主题。
背景
1.康拉德的生平和经历,包括其在托马斯·库特爵士的刚果自由邦中工作的经
历。
2.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帝国主义时期,西方列强对非洲、亚洲等地进行
殖民并剥削资源的背景。
小说概述
1.主要情节简介,描述故事发生在非洲内陆河流深处,在泥炭海岸边一个荒
凉无人区。
2.描述小说中两位主要人物:船长马阿洛伊和科蒂斯,以及他们在刚果中心
站遇到的各种人物。
心灵与殖民主义
1.殖民主义对当地居民和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描绘小说中刚果境况:动荡、贫困、被剥削
2.主人公面对殖民主义下的内心挣扎与矛盾
–探讨马阿洛伊内心深处的黑暗和迷茫,以及他在索姆斯林家庭救援任务中的体验。
3.殖民主义导致了人性的堕落与腐化
–描述科蒂斯作为一个代表欧洲帝国主义目的的象征性角色,展示他堕落心灵的变化。
文学意义和影响
1.《黑暗之心》对后来文学作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探究康拉德如何通过小说中凄美而又真实的描写揭示了残酷而不公正的殖
民主义现象。
结论
•总结康拉德的《黑暗之心》是一部非常具有文学意义和社会批判性质的小说,通过揭示欧洲帝国主义时期非洲殖民地恶劣境况以及人们内心深处潜藏的黑暗与罪孽,引发读者对历史残酷现实和人性思考。
论《黑暗的心》殖民主义主题的矛盾性

在康拉德创作《 黑暗的心》 之前, 欧洲各强国如火如
茶 的殖 民活 动正 值 鼎 盛 时期 。从 西方 开始其 殖 民进 程 之初, 在西方 国家就逐渐形成 了一套殖 民主义的话语 系 统 。根据这套话语 系统提供 的观念, 西方人认为, “ 到 蛮 荒的” 非西方 的土地上开拓殖 民地, 文 明人之权利和 是“
个努 力 与现 实生 活 抗 争 的角 色 。她 与母 亲合谋 害死 了
亲人若望, 母亲忏悔 自杀 , 而玛尔塔则对母亲的忏悔嗤 之以鼻 , 因为她根本不曾有过这种犯罪心理。她只是认 为这世界对她太不公平 了 , 因而她没有理 由善待他人 ,
甚至是 她 的亲 兄弟若 望 。贫穷 和艰 难 磨 练 出她顽 强的
点则截然相反。康拉德尝试背弃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
揭露 了欧洲殖 民者 披 着 “ 圣 事业 ” 神 这一 外衣 对非洲大
责任”到这些地方“ ; 传播文明” , 是神圣伟大的事业;殖 民者所创造的, 把光明、 是“ 信仰和贸易带到地球的黑暗 地带” 丰功伟绩” 这套话语系统的形成, 的“ 。 掩盖了西方 殖 民进程 中充斥着 的血腥与罪恶, 给野蛮残 酷的殖 民事 业罩上 了神圣 的光环 。实际上, 民活动本身是一个弥 殖 天大谎。无论它的宣言如何天花乱坠, 都改变不了其实 质, 即殖民者凭借着 自身的物质优势对落后的 、 未开化
情 也不会 有 丝毫 的改变 。” 她并 且奉 劝痛 不欲生 的嫂 子 玛丽亚及时加入顽石 的行列 ,对所有 的呼声都充耳不 闻, 这才是对 待人生 的好 办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追求个人的幸福。 二者不可兼得。 这是个幸福的悖论。 个
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往往成为一对矛盾 ,朗贝尔 的行 为说 明 :尽管他把幸福置于一切价值之上 , 但在残酷的现实面 前, 他不得不把幸福与其他价值连接在一起 : 如责任 、 正
《黑暗的心》的两个视角

《黑暗的心》的两个视角——选自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三联书店2003年,第23-40页统治与权力和财富的不均是人类历史中长期存在的事实。
但在今天的全球背景下,这也可以解释成与帝国主义、它的历史与它的新形式有关。
当代的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在政治上是独立的,但在许多方面还是像它们被欧洲大国直接统治时那样。
一方面,这是自伤的结果。
V. S. 奈保尔( Naipaul, V. S. )这样的批评家时常说,他们(谁都知道“他们”指的是有色人、外国人、黑鬼)咎由自取。
不停地谈帝国主义的后遗症是无济于事的。
另一方面,把当前一切的不幸都算在欧洲人身上也并非一个好办法。
我们需要做的是,把这些问题看作互相依附的历史的网络。
对此加以抑制是不正确的,而理解将是有益和令人感兴趣的。
这里的关键问题并不复杂。
假如你坐在牛津、巴黎或纽约,你告诉阿拉伯人或非洲人他们属于一种基本上有病的或不可救药的文化,你很难说服他们。
即使你能说服他们,他们也不会承认你根本的优越性和你统治他们的权力,尽管显然你很有财富和权力。
在各个殖民地,白色主人一度没有遇到挑战,但最后还是被赶了出去。
这种对立的历史是显而易见的。
相反,胜利了的土著很快就发现,他们需要西方。
完全独立的想法是为法农所说的“民族资产阶级”设计的民族主义幻想。
民族资产阶级反过来时常用残酷的剥削和专制来管理新国家,使人想起了那已走掉的主人。
因此,在 20 世纪末,上个世纪的帝国传统以某种方式在自我重复,虽然今天不再有巨大的空间和正在扩张的边界,也没有令人兴奋的移民点可设立。
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性的环境中。
大量生态的、经济的、社会和政治的压力撕扯着它刚刚被人认识到、基本上还未得到解释和理解的机体。
一个人只要对这个机体有个模糊的整体概念,就会震惊于那些爱国主义、沙文主义、种族的、宗教的、民族的仇恨等等观念是多么无情自私和狭隘。
这些观念事实上可以导致大规模的破坏。
这个世界简直再也经受不起这样的破坏了。
《黑暗的心》所体现的康拉德对殖民主义的矛盾态度英语论文

XXX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编号:论文(设计)题目:《黑暗的心》所体现的康拉德对殖民主义的矛盾态度学院: XXX学院专业:XX 班级: XX班学生姓名: XXX 学号:XXXX0 指导教师:XX 职称:XXX1、论文(设计)研究目标及主要任务中国曾经作为半殖民地,对中国独立后的文化取向和吸收发展方向有重要意义。
在世界范围内,殖民主义是一个重要的文学风格,康拉德《黑暗的心》又是殖民主义的代表作。
本文研究的目标是《黑暗的心》所体现的康拉德对后殖民主义的矛盾态度。
任务是探究其在小说中对殖民主义的矛盾态度。
2、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通过对语言运用、人物性格、语言分析分析表明康拉德在《黑暗的心》中对后殖民主义的矛盾态度,说明在帝国主义扩张时期,资本主义及帝国主义的人们不能够完全摆脱时代的烙印和限制,对殖民主义存有一种既反对又拥护的矛盾态度。
3、论文(设计)的基础条件及研究路线在学习过程中对有关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总结了相关的知识,对论文写作有一定的帮助。
结合已有的对此问题的研究,从语言、人物、表达方式上入手,深入探讨了康拉德在小说中对殖民主义的矛盾心理和态度。
4、主要参考文献[1] Albert J Guerad. 1950. Introduction in Heart of Darkness[ M] . New York: New American Library Edition,[2] Joseph Conrad, 2010.7.8, Heart of Darkness, Collins Classics, Harperpress,[3] 齐努瓦·阿切比, 2001 ,“非洲的一种形象: 论康拉德《黑暗的心》中的种族主义” , 杨乃乔等译,《后殖民批评》,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4] 约瑟夫`康拉德(作者), 薛诗绮(译者), 智量(译者),2006,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黑暗的心》,湖北人民出版社; 第1版指导教师:年月日教研室主任:年月日注:一式三份,学院(系)、指导教师、学生各一份XXXX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XXXX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This literature review aims to provide a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the novel Heart of Darkness and some scholar‘s view about Conrad‘s paradoxical attitudes towards colonialism.Colonialism is the establishment, exploitation, maintenance, acquisition and expansion of colonies in one territory by people from another territory. Colonialism is a set of unequ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metropolis and the colony and between the colonists and the indigenous population. 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 defines colonialism as ―the policy and practice of a power in extendin g control over weaker people or areas.‖ The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offers four definitions, including ―something characteristic of a colony‖ and ―control by one power ove r a dependent area or people.‖Heart of Darkness is a novel, written by Joseph Conrad, that is 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a frame narrative (a story within a story). Conrad retells the story of Marlow's job as an ivory transporter down the Congo River. Through his journey, Marlow develops an intense interest in investigating Kurtz, an ivory-procurement agent. Heart of Darkness explores the darkness potentially inherent in all human hearts, and deals with the themes of colonialism, racism, and savagery versus civilization.About eight and a half years before writing the book, Conrad had been appointed by a Belgian trading company to serve as the captain of a steamer on the Congo River. Upon arrival at his station in the Congo, he found that the steamer he was to command had been damaged and was in need of repair. Yet the next day he headed up river on a different steamer that was captained by another. When that captain became ill during the journey Conrad assumed command. At the company's inner-most station they picked up its agent, Georges-Antoine Klein, who died on the return trip. Conrad himself became very sick and returned to Europe before serving out the full three-year term of his contract to the trading company.The tale was first published as a three-part serial, February, March, and April 1899, in Blackwood's Magazine(February 1899 was the magazine's 1000th issue: special edition). Then later, in 1902, Heart of Darkness was included in the book "Youth: a Narrative, and Two Other Stories" (published November 13, 1902, by William Blackwood).In a post-colonial reading, the Nigerian writer Chinua Achebe, author of Things Fall Apart, famously criticized Heart of Darkness in his 1975 lecture An Image of Africa: Racism in Conrad's "Heart of Darkness", saying the novella de-humanized Africans, denied them language and culture and reduced them to a metaphorical extension of the dark and dangerous jungle into which the Europeans venture.Since the middle 20th century, many colonies have won their independence from their colonizers through fighting and struggle. These countries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emancipation of human beings. The culture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ose ex-colonies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civilization. Heart of Darkness as one of the greatest works reflecting the life in colonies provides people abundant resources to investigate into the being ofcolonialism and anti-colonialism.Huang Yulan, a scholar from Yichun College, holds the opinion that Heart of Darkness reveals the greedy, hypocrisy, cruelty of the colonizers. Besides, Huang Yulan also points out the cultural superiority the colonizers bear. Although she agrees that the novel to some extent defend for the colonizers and for their deeds, generally speaking, she believes that Heart of Darkness has a strong inclination of anti-colonialism.Wang Songhuai, vice professor of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believes that Heart of Darkness reveals anti-colonialism from the angle of capitalism humanity. Conrad said in his book ―I became a new man with new attitude to morality.‖ (Joseph Conrad, 1917) Wang, by reciting Conrad‘s description of the miserable life of the native in colonies to show Conrad is on the opposite side of colonialism, which is anti-colonialism. Professor Wang holds that Conrad‘s thought is complicated. Conrad‘s novel partially depicts the reality of the colonies, but his capitalist status has undermined the effect of the novel in anti-colonialism. Even though Conrad has made progress in seeing what colonizers did, but finally he didn‘t give a clear picture of the whole condition.Zou Quan and Zou Yan, think that Heart of Darkness bears a sense of superiority of the colonizers and their countries, particularly, the Untied Kingdom. They cite the descriptions in the novel as evidence, saying those primitive people are nothing and their (the colonizers) task is to spread their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culture to them so as to make them more civilized. In the end of their essay, Zou Quan and Zou Yan conclude their opinion. ―From the analysis above, we can draw such a conclusion. Since Conrad lived in the later age of Victoria, he was inevitably influenced by his living environment, a culture of Western colonialism. Influenced by his living environment, Conrad had to observe the colonies from an angle of the colonizers. Conrad himself could not get rid of the thought of colonialism and colonizers. Thus, while Conrad was revealing and criticizing the crimes which the colonizers committed, he couldn‘t completely get rid of the superiority of colonizers in his writing.‖Xu Ping, from Teachers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 and Zhang Xuan, from Nanjing University, generally hold the opinion that Heart of Darkness is a great work with a strong sense of anti-colonialism.The mainstream of the academia commenting on Heart of Darkness is from the anti-colonialism. However, these opinions do not have a comprehensive grasp of the meaning which Conrad wants to express. The features in the novel have both connotative and denotative meanings. A deep and careful reading will do a lot in helping to understand the novel better. Conrad himself has a paradoxical view to colonialism. His work H eart of Darkness (1899), written by Joseph Conrad is in itself an ambivalent novel regards to its motif. On one aspect, the novel, by criticizing the crimes those colonizers committed in colonies as well as its hypocrisy, showed the progress in anti-postcolonialism. On the other, the language of this novel manifested its cultural hegemony. This thesis, by analyzing the ambivalence of the language in the novel, reveals the ambivalent view of Joseph Conrad toward colonialism.To conclude, throughout history, many scholars and critics have commented onConrad‘s work, Heart of Darkness. There are three basic views. The first is that Conrad approves colonialism. The second is Conrad opposes colonialism. The last is Conrad has his paradoxical view towards colonialism. This thesis aims to further discuss Conrad‘s paradoxical attitude by analyzing the novel Heart of Darkness and his life experience.XXXX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评议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黑暗的心》所体现的康拉德对后殖民主义的矛盾态度作者姓名 XXX指导教师 XX所在学院 XXX学院专业(系) XX班级(届) XXXX完成日期XXXX年 5 月 8 日Joseph Conrad’s Ambivalence Towards Post-colonialismIn Heart of DarknessBy XXXXProfessor XXXTutorA Thesis Submitted to Department of English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 PartialFulfillment of the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B.A. in EnglishAt XXXX University摘要约瑟夫·康拉德所著的《黑暗的心》是一个矛盾体。
解读《黑暗的心》的双重性

洲腹 地 的旅 程也是 深 入人 内心黑 暗之 处 的旅 程 。这
在这 部小说 中 , 康拉 德赋 予 了多个人 物 、 事物及
场景 以象 征意 义 , 示 了人 物 内心 的思想 , 揭 深化 了作 品的主题 与 内涵 , 给读 者 留下 了想 象 和 再 创 造 的空 间 , 而使 作 品的意 蕴更加 丰 富 , 具感染 力 。 从 更 “ 暗的心 ” 身 就 富 有 象 征 意 义 。“ ” 指 黑 本 心 是 形似 心脏 的非洲 大 陆 , 别是 其 心 脏 地 带 黑 色 的刚 特 果 河非 洲腹 地 ; 心 ” “ 同时 又指 向 当时作 为 世界 文 明 中心 的欧洲 大陆 和 欧洲 殖 民者 黑 暗 的 内心 , 以及 人 的潜意 识活 动 。马洛 的刚果 河之 行是 进入非 洲腹 地 的旅程 , 也象 征着 对人类 精 神世界 的探 寻过 程 。 “ 暗 ” 小说 的关 键 词 , 大量 的场 景描 写 中 黑 是 在 出现 。黑 暗象 征 了未 开 化 的 非 洲 大陆 的贫 穷 、 落后 和野蛮 , 也象 征 了 以库尔 兹 为 代 表 的 欧洲 殖 民者 的
阮 文 峰
( 河南工程学 院 外语系 , 河南 郑 州 4 19 ) 5 11
摘 要:黑 暗的心 》 约瑟夫 ・ 《 是 康拉 德 的代表 作 , 这部 作 品 中作 者 对 人 类 文 明和人 性 这 一主 在 题 作 了深刻 的思 考。康拉 德在 作 品 中对 欧洲 殖 民者进行 了无 情批判 , 对非 洲人 民表现 出 了同情 ; 也 但 作品 所体现 的 主题及作 者本 身的思 想也 具 有一 定的双 重性 和 矛盾 性 。 关键词:黑 暗的心 》 《 ;约瑟 夫 ・ 康拉 德 ; 重性 双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解读《黑暗的心》

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文学评论General Serial No.1052020No.2后殖民主义视角下解读《黑暗的心》杨頔1张炼2(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黑暗的心》以英国殖民者同非洲土著的深刻矛盾为主线,描述了西方文明与非洲社会的冲突,从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广泛地揭露了帝国主义的剥削本质。
即便是出版已有一个多世纪,它依然令评论界深感兴趣。
通过论述使读者认清,当时的欧洲殖民者披着“文明的外衣”,到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横征暴敛,在其殖民地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进而讽刺和揭露西方文明背后的黑暗。
因此,只有实现文化独立和经济繁荣,这个国家才能在国际大舞台上占取得更好的地位并且更好的维护本国的政治独立和完整。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文化霸权;经济剥削1杨頔(1995-),女,陕西咸阳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2张炼(1975-),女,贵州遵义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二语习得,英语教学法,生态语言学1.引言约瑟夫·康拉德(1857~1924)是二十世纪英国杰出的小说家之一。
康拉德经历了传统与现代的交替,其作品一直探索人类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本质,并注重小说形式和写作技巧的创新。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康拉德的作品一直深受文学家们的关注,也有学者从哲学、心理学和政治学的角度对他的作品进行分析。
在康拉德创作《黑暗的心》这部小说时,英国正处于维多利亚晚期,康拉德采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展现了在工业化的发展带来经济繁荣的表象之下,人的个体性被颠覆、物化、异化这一主题。
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个时期,人们疯狂追求物质的欲念已经盖过了传统意义上的理性,精神世界的迷乱使孤独意识到处弥漫。
工业文明的发展,虽然使英国在海外拥有超过本土面积几十倍的殖民地,殖民者的足迹遍布世界的每个角落,但这并没有带来世界的和谐,反而使孤独意识在世界范围内蔓延,这种孤独意识的外在表现就是人际间的疏离。
《黑暗的心》:帝国神话的终结——兼谈康拉德与帝国主义

Heart of Darkness: The Termination of Empire
Myth
作者: 杨波
作者机构: 鲁东大学,山东烟台264025
出版物刊名: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1-103页
主题词: 帝国神话;历史文本;反面乌托邦;权力;终结
摘要:康拉德在帝国文化语境下写作,移民作家身份使他对帝国主义持怀疑否定的态度。
《黑暗的心》叙述晚期帝国的沉疴,质疑欧洲霸权。
作品以反面鸟托邦描述阐释帝国真谛,呈现被“解放与进步”的宏大叙事遮蔽的另类历史,以殖民者的精神畸变和信仰解体揭示帝国神话的内在危机并预示它的终结。
《黑暗的心》中两种帝国主义者的比较

《黑暗的心》中两种帝国主义者的比较
黄静
【期刊名称】《《英语广场(下旬刊 )》》
【年(卷),期】2011(000)003
【摘要】《黑暗的心》是一本描写帝国主义的小说。
自从1902发表以来,该书受
到了批评家们的强烈关注。
关于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塑造一般有两种观点:一是该小
说是以反帝国主义为主题,相应来说其人物塑造也是以讽刺和谴责为目的;一是这是
一篇宣扬帝国主义精神的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是为了达到帝国主义宣传的目的。
这两种观点都未能将帝国主义者加以正确的划分。
本文从小说出发,试图对帝国主
义者做一个合理的划分,对不同的类别进行初步比较。
【总页数】3页(P16-18)
【作者】黄静
【作者单位】广东汕头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康拉德对待帝国主义的双重性:从社会意识形态角度解读《黑暗的心》 [J], 伍发泉
2.《黑暗的心》:帝国神话的终结——兼谈康拉德与帝国主义 [J], 杨波
3.《黑暗的心》--一部反帝国主义的巨作 [J], 刘佳
4.《黑暗的心》中两种帝国主义者的比较 [J], 黄静;
5.《黑暗的心》——一部反帝国主义的巨作 [J], 刘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2 “It be Adj of sb to do sth”中形容词语义的构式语法研究3 《劝导》中安妮•艾略特的道德判断4 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高低语境文化对比研究5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贵妇画像》中的文化冲突6 《简爱》中“愤怒”情感隐喻研究7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主要人物8 家庭生活中的瑞普•凡•温克尔9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805 990 74 910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艾米丽的性格分析11 A Lonely but Strong-willed Soul A Character Analysis of Ellen Weatherall in The Jilting of Granny Weatherall12 从概念整合视角解读《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13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English & Chines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14 Text Cohesion in English Business Contracts15 中英文谚语的对比16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Sense and Sensi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17 中西校园流行语的文化对比18 On Sentence Division and Combination in C-E Literature Translation19 浅谈英语俚语20 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21 文化语境对隐喻理解的影响22 中美婚姻价值观对比23 关于英语课堂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24 歧义视角下的英语言语幽默研究25 A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n Chines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26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研究27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28 诗歌《飞鸟集》的意象评析29 浅析英语专业学生在听力理解中的策略运用30 从《徳伯家的苔丝》看哈代的贞操观和道德观31 从美国州名看美国文化多样性32 融合与碰撞:李安家庭系列体现的中美文化差异33 学生不同个性对英语学习的影响34 探析《雾都孤儿》中作者的乐观主义35 试析中英婚姻生活差异及其原因36 非语言交际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3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38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以海尔集团为例浅析售后服务在企业营销中的作用39 Ethic Values about Marriage and Sex in the Bible40 论美国黑人现代流行音乐及其影响41 析《小妇人》中的超验主义42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幸福》中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无助与反叛43 从叶芝的作品分析其精神世界的转变44 英汉化妆品说明书对比及汉译策略45 Discourse, Immigrants and Identity in In the Skin of a Lion46 An Analysis of the Symbols in Emily Bront’s Wuthering Heights47 Strategies of Trademark Translation from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4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49 论杰克•伦敦的个人经历和信仰对《野性的呼唤》主人公巴克命运的影响50 影响英语阅读效果的主要因素与策略——针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51 An Analysis of the Stylistic Features and Pragmatic Functions of Network Language5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53 浅析中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数5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55 一个典型的拜伦式英雄——论《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利夫56 《西游记》两英译本宗教用语翻译比较:读者接受论视角57 英国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的研究58 浅析《飘》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59 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迁移60 中英女性爱情观比较——以林黛玉与简爱为例6162 论叶芝政治诗歌中对爱尔兰民族主义的矛盾性态度63 世纪以来英汉委婉语的语义变迁64 《野草在歌唱》中野草的象征寓意解读65 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讽刺66 中美时间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67 《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68 透过《丛林》看美国梦的破灭69 英汉委婉语中体现的文化异同70 高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71 模糊语用交际策略在政治语言中的运用分析7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73 相同之爱,不同诠释——从美剧《吉尔莫女孩》看东西方母女关系之异同74 Analysis on Ambiguity in The Scarlet Letter75 英汉颜色词翻译76 英语专业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特点研究77 《冰与火之歌》的人文主义分析7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79 中西方诚信文化对比80 英汉形状类量词的隐喻认知分析81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法研究综述82 少儿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分析8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84 从功能翻译理论浅谈公示语翻译85 残酷的现实与审美愉悦——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崇高美86 英汉新闻语篇概念隐喻对比研究87 浅谈《欲望号街车》所阐述的欲望88 剖析《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意识89 关于攀枝花市公示语汉英翻译的调查与分析90 爱米丽与祥林嫂悲剧的比较研究91 刘易斯小说《巴比特》中的都市景观和人物描写分析92 The Features of Classic-literature-based Movies Show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93 傲慢与偏见的电影与原著比较94 浅析《白牙》中爱的力量95 美剧字幕中的译者主体性——以美剧Gossip Girl第一季为例96 论福斯塔夫的性格97 浅析企业更名98 浅析电影字幕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冰河世纪》两个翻译版本的对比分析99 《老人与海》中的和谐关系100 中英书名翻译的对比101 中英文化的差异对英汉互译的影响102 浅析《肖申克的救赎》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103 量词“片”与“piece”的语法化对比研究104 从《永别了,武器》中看战争对人性的影响105 意象图式研究106 《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分析107 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及应对策略108 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美式幽默风格的翻译109 从跨文化角度论商标的翻译110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叔叔的性格分析111 《永别了,武器》悲剧特征分析112 “超人文化”的起源和会视角下的分析113 Britain Needs a Monarch—Cause Analysis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Monarch in Britain 114 作为成长小说的《远大前程》分析115 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探讨116 从拉尔夫·艾里森《隐形人》看美国妇女解放与黑人自由斗争的关系117 An Analysis of the Fatalism and Pessimistic View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118 试论霍桑小说《胎记》中的象征主义119 “土生子”叛逆精神探源120 Risk Comparing of Documentary Collection and Letters of Credit121 企业文化构建的话语分析路径122 英文征婚广告和中文征婚广告所体现的文化差异123 论《小妇人》的叙事技巧124 An Analysis of Grotesque Features in Sherwood Anderson’s Winesburg, Ohio125 从关联理论看电影字幕的翻译126 交际式语言测试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127 基于作品人物浅析菲茨杰拉德128 研究《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幻灭12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30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对策131 商务英语中的颜色词浅析132 从跨文化的视角看旅游英语翻译133 浅析中文商标词英译的原则和方法134 超验主义在《瓦尔登湖》中的应用及其对现代中国的现实意义135 A Brave Call for Peace--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ederic Henry and Catherine Barkley and Its Tragic Ending in A Farewell to Arms136 从海尔的品牌成功探讨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环境下的品牌战略137 儿童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的教育语言学重估138 Sexism in English Language139 《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的服饰所反映的女性意识140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观和婚姻观141 On the Application of Polysystem Theory In the Two Versions of Hamlet142 从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谈汉语新词的英译143 中西丧葬礼俗的对比研究144 从目的论视角看英汉成语的直译和意译145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颜色词的蕴义146 从福柯的后人道主义视角看赫尔米娜之死——解读赫尔曼黑塞作品《荒原狼》147 简析比喻在《围城》中的运用148 诗歌《飞鸟集》的意象评析149 解析《诺桑觉寺》中凯瑟琳的自我成长150 《动物庄园》中的黑色幽默分析151 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的运用152 从《金色笔记》看多丽丝莱辛的女性意识153 A Naturalistic Approach to Jude’s Tragedy in Jude the Obscure154 “邪恶的心灵”——剖析希斯克厉夫复仇的心理动机155 Quest for Identity: An Analysis of Women Characters in The Bluest Eye156 浅析商务英语新闻中的隐喻现象157 从文化角度看商标翻译的失误158 大学校名的命名原则与翻译策略--以中美两国的大学校名为例159 论英汉植物词语的文化附加义160 A Tragedy of Ambition on Macbeth161 场独立和场依存对不同主题阅读材料的影响研究162 论“成长的烦恼”中的美国家庭文化163 《苔丝》中的圣经和神话典故164 写作教学中的范文教学165 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以《阿Q正传》的两个译本为例166 试论英语中的歧义与翻译167 从目的论看汽车广告的翻译策略168 《愤怒的葡萄》主人公性格分析169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170 对比分析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区别171 中美体育报道的比较172 从目的论看《长腿叔叔》的中译173 论“黑”字所体现的对美国黑人的种族歧视174 从《麦琪的礼物》看欧亨利留给世人的礼物175 浅析电影字幕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冰河世纪》两个翻译版本的对比分析176 浅析《还乡》中爱格敦荒原的象征意义177 从概念隐喻看寓言的语篇连贯178 汉语中外来词的使用现状及原因179 旅游宣传资料翻译中的语用因素180 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影响181 西方影视作品中的美国婚俗研究182 英汉数字之间的文化对比研究183 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词汇对比研究184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创伤和治愈185 灰姑娘文学形象在西方文化中的发展和演变研究186 在归隐中相遇—论梭罗与陶渊明的诗意人生187 爵士时代下的狂欢化精神——解析豪华宴会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写作手法以及作用188 浅析眼神交流在非语言交际中的作用189 浅析中西价值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及其解决方法190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191 星巴克在中国取得的成功及启示192 汉英翻译中文化传递的可接受度193 电影《美丽心灵》男主人公形象分析194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195 英语影视的课堂价值196 论中英商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197 广告中反语现象的关联分析198 论“看,易,写”方法在旅游翻译中的应用199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200 The Death of Willy Loman and the destruction of the American D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