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塑生命的人》课堂学生评价表

合集下载

完美的教育力量——《再塑生命人》教案评析

完美的教育力量——《再塑生命人》教案评析

完美的教育力量——《再塑生命人》教案评析教育是一项极为重要同时也非常复杂的事业,如何掌握好教育力量,成为了所有教育者必须思考的课题。

教案作为一个课堂教学的指导方案,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效果。

本文将围绕一份教案——《再塑生命人》,从适宜性、完整性、灵活性、思维启迪4个方面,对其进行评析,探讨如何打造完美的教育力量。

一、适宜性适宜性,是指教案应该尽可能的适用于教育对象的年龄、知识、兴趣、个性以及教学环境等方面,具有可操作性。

《再塑生命人》教案的适宜性相对较好,其设计针对的是中学生物大纲中的遗传与变异单元,同时该教案将学生分为基础型、普及型、竞赛型三种不同的学生群体,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从而满足不同学习能力和需求的学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教案适宜性会因为教育环境、学生知识背景等情况而有所不同。

该教案应该在教学前先进行测试和针对性调整,从而更好地适应不同学生群体。

二、完整性完整性,是指教案应该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和可持续性。

《再塑生命人》教案相对较完整,其设计包含了教育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点,同时教案中给出了完整的学习目标、任务和评价方式。

整个教学过程相对连贯和系统。

不过,在教育科学的角度来看,完整性还可以有进一步的提升。

教案对于学生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的引导不够充分,缺少开放式问题和案例的讨论,无法激发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相信在未来的教学中,会有更多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完整性教案出现。

三、灵活性教育的灵活性,是指教学策略与手段应该灵活多变,从而更好地满足教学需求。

《再塑生命人》教案的灵活性较高,设计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比如,思维导图、分组合作、展示讨论等多种不同教学手段,具有很好的灵活性。

但是,即使是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也不能简单的认为就是教学的成功之路。

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者应该具备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学环境变化做出灵活的调整,尤其是在面对不同教学难度和问题的情况下,能够让教学内容与手段“因材施教”。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再塑生命的人教案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再塑生命的人教案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再塑生命的人》。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

(3)分析课文主题,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学会如何从课文中提炼主要观点,并进行有效的表达和交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生命教育的意识,理解生命的宝贵和尊重他人生命的重要性。

(2)培养对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课文《再塑生命的人》的内容和主题。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

(3)培养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观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对生命的理解和价值观。

(2)提问学生对于“再塑生命”的理解,引出本课的主题。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再塑生命的人》。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词汇与句子:(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

(2)学生进行词汇和句子的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四、作业与评价1. 作业:(2)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一篇关于生命教育的短文。

2. 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延伸1. 延伸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小组活动,如参观医院、养老院等。

(2)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关于生命教育的经验和故事。

2. 反馈与总结:(1)学生分享在延伸活动中的感受和收获。

(2)教师进行总结,强调生命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学习情境。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再塑生命的人》 学习任务单

《再塑生命的人》 学习任务单

《再塑生命的人》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体会她坚韧不拔的精神。

2、理解莎莉文老师的教育方法和对海伦·凯勒的重要影响。

3、品味文中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和情感表达。

4、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的写作手法。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和对海伦·凯勒的深远影响。

(2)分析文中细腻的心理描写,体会海伦·凯勒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心感受。

2、难点(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思考。

(2)探究莎莉文老师的教育方法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体会作者的情感。

2、圈点批注法:在阅读过程中,对关键语句进行圈点批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针对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组织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共同解决。

四、学习过程1、预习阶段(1)查阅资料,了解海伦·凯勒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2)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课堂学习(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残疾人自强不息的视频或讲述一个相关的故事,引出课题《再塑生命的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检查预习①请同学分享自己查阅到的海伦·凯勒的资料。

②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3)整体感知①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思考:莎莉文老师是如何再塑海伦·凯勒的生命的?(4)深入探究①分析莎莉文老师的教育方法,如:通过实物触摸让海伦·凯勒感受具体事物,引导她理解抽象概念等。

②品味文中的心理描写,如:“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体会海伦·凯勒渴望学习、渴望光明的心情。

(5)小组讨论①讨论莎莉文老师的教育方法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②探讨海伦·凯勒的成功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6)总结归纳①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再塑生命”主题发言任务单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再塑生命”主题发言任务单七年级语文上册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4 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学习任务单———————核心任务:“再塑生命”主题发言———————1.继续学习默读,逐步提高阅读速度。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悟莎莉文老师的形象,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3.品味、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再塑生命的人》、学习任务单任务一:回顾预习,进入情境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那么,如何能再塑生命呢?要怎样做,才能将生命重新塑造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再塑生命的人》,去感受一个病弱生命的顽强成长的足迹,和引领她人生转机走向光明的莎莉文老师。

首先,让我们回顾预习情况,巩固本课读写知识,做好细读准备。

1.读读写写捡()感慨()搓捻()绽开()争执()惭愧()悔恨()激荡()奥秘()拼凑()企盼()截然不同()疲倦不堪()小心翼翼()不求甚解()混为一谈()恍然大悟()油然而生()花团锦簇()美不胜收()抚弄()譬如()2.多音字混()混为一谈()浑水摸鱼3.形近字慨()感慨溉()灌溉概()大概绽()绽开靛()靛青淀()沉淀搓()搓捻蹉()蹉跎磋()磋商堪()堪忧湛()精湛魂()灵魂魄()气魄4. 重点词义()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簇,丛集、聚集。

()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完全不一样。

()语出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原指领会大意,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

胜,完、尽。

()疲乏到了不能承受的程度。

()忽然间明白过来。

()指某种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5.作家作品。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

她出生19 个月就因病失聪失明。

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她曾经就读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掌握了英文、法文、德文等五种语言,完成了十四部著作,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

再塑生命的人评课稿

再塑生命的人评课稿

再塑生命的人评课稿
今天听了这堂《再塑生命的人》,感觉就像跟着老师和学生们一起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旅行。

老师一开场,就像一个神奇的导游,把大家带入了海伦·凯勒的世界。

老师问学生们,如果自己生活在一个无声、无光又无助的世界会怎么样。

有个小机灵鬼回答说:“那我肯定会疯掉。

”这一下,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

就像往平静的湖面扔了一块石子,激起了一圈圈的涟漪。

在讲解课文的时候,老师特别会引导。

比如讲到莎莉文老师教海伦认识“水”这个字的时候,老师模仿莎莉文老师在海伦手上写字的动作,那动作可真细腻。

老师轻轻地在一个学生的手上写着,边写边描述莎莉文老师当时的耐心。

学生们都瞪大眼睛看着,仿佛他们就是海伦,能感受到那种神奇的时刻。

教室里安静得只能听到老师的声音,大家都沉浸在这充满爱的教育场景里。

还有啊,老师让学生们分组讨论海伦的心理变化。

每个小组都讨论得可热烈了,就像一群小麻雀在叽叽喳喳。

有个小组为了海伦到底是先惊讶还是先喜悦争论了起来,一个说惊讶肯定在先,因为那是全新的体验;另一个说喜悦先,因为海伦渴望知识太久了。

他们争得面
红耳赤,这可把旁边小组都吸引过来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老师在这堂课里,不只是在教知识,更像是在带着学生们感受一种力量,一种爱的力量。

这堂课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学生们理解海伦·凯勒和懂得珍惜生活的大门,让大家明白,生命中有像莎莉文老师这样的人是多么幸运。

真的是一堂非常棒的课,就像一顿美味大餐,吃完了还让人回味无穷呢。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区一等奖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区一等奖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区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在获得教育的过程中内心的喜悦、挣扎与成长。

2.分析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敬爱之情。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语言,理解莎莉文老师对主人公成长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生命中遇到的最让自己感动的人或事。

2.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的生命中,有没有那样一个人,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分析主人公在课文中的心理变化,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莎莉文老师的教育方式,探讨其对主人公成长的影响。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莎莉文老师是如何再塑主人公的生命的?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回顾主人公在课文中的心理变化。

2.提问:莎莉文老师对主人公的成长有哪些重要影响?二、深入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中的精彩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2.分析莎莉文老师的形象,理解她对主人公的关爱和付出。

三、课堂活动1.学生分组模拟莎莉文老师与主人公的对话,体验人物情感。

2.各组汇报活动成果,教师点评。

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自己生命中重要他人的作文。

五、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莎莉文老师的读后感。

2.深入阅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最感人的语句,并解释原因。

六、教学反思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七、教学评价1.学生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对《再塑生命的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感受到了莎莉文老师对主人公的关爱和付出。

2.教师评价:本节课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八、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开展关于“生命中重要他人”的主题活动,分享自己的故事。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再塑生命的人》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再塑生命的人》教案新人教版
此外,我在课堂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但在课堂小结环节,我发现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理想。这说明我在课堂小结时,需要更加明确地强调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实例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在巩固练习环节,我设计了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通过这一环节,我发现学生在理解课文知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对修辞手法的运用不够熟练等。因此,我将在课后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帮助他们弥补知识漏洞。
4. 素质方面:
在素质方面,学生普遍具有较好的道德品质和团队合作意识。但在自主学习、自律性、坚持等方面,部分学生存在一定问题。这些素质方面的差异,将对课程学习产生一定影响。
5. 行为习惯:
七年级学生的行为习惯总体良好,但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以下问题:
(1)课堂纪律方面: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影响学习效果。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围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及学习能力等方面展开。通过对《再塑生命的人》的学习,旨在提升学生在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 语文素养: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章主题,把握作者情感变化,提高对文本内涵的挖掘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增强文学鉴赏能力。
三、学情分析
针对七年级学生,以下从学生层次、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及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了解他们对课程学习的影响。
1. 学生层次: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展迅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与此同时,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大,学习水平和兴趣各不相同,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信心和兴趣,影响整体教学效果。
3. 文化意识:引导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感悟生命的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完美版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完美版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完美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再塑生命的人》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讲述了一位特殊教育教师如何用爱心和坚持帮助盲聋学生重获新生的故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特殊教育的意义,体会教师和学生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特殊教育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主人公的经历和成长过程。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他人的品质,激发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

第二章:人物介绍2.1 主人公介绍简要介绍主人公的经历、性格特点以及成长过程,让学生了解主人公在故事中的重要地位。

2.2 主要配角介绍介绍故事中与主人公密切相关的主要配角,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对主人公的影响。

第三章:故事情节分析3.1 开端分析故事的开端部分,让学生了解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和遭遇。

3.2 发展分析故事的发展部分,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在特殊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3.3 高潮分析故事的高潮部分,让学生感受主人公在面临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勇气和毅力。

3.4 结局分析故事的结局部分,引导学生思考主人公的成长意义和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特殊教育的意义讨论特殊教育对于像主人公这样的盲聋学生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尊重和关爱他人的价值。

4.2 教师角色的理解探讨主人公作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的责任和担当,激发学生对教师职业的尊重和认同。

第五章:拓展活动5.1 观影活动组织学生观看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电影或纪录片,加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5.2 写作活动布置一篇以“我眼中的主人公”为主题的作文,让学生从个人角度出发,表达对主人公的看法和感受。

5.3 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特殊教育学校,了解特殊教育的发展现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故事中的某个情节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分析“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8、为什么海伦会说“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9、海伦和老师谈论“爱”的过程。
10、分析“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
11、分析“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
12、海伦·凯勒对莎莉文老师有什么样的情感?
13、讨论后发言,谈谈感想。
合计
二、小组成员个人评价:
组员
积极参与发言和讨论
(5分)
较少发言,但有贡献
(3分)
基本无贡献
(0分)
小组+个人
(总分)
《再塑生命的人》课堂学习评价表(学生用)
一、小组得分:
问题
非常好
(5分)
很好
(4分)
正确
(3分)
不得分
额外
加分
1、对“再塑生命”的理解。
2、海伦的生命原貌是什么样的?
3、分析“在未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
4、海伦和莎莉文老师的相遇的时间。
5、海伦和莎莉文老师相遇的情景。
6、莎莉文老师教海伦识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