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跃进大别山

合集下载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信息的方法,丰富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写作、讨论等方式,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通过课文学习,感悟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品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意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感悟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品质。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写一篇关于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作文,表达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3. 家长签字确认作业完成情况。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漫谈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嘿,咱今天就来讲讲这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

这可真是一段波澜壮阔、惊心动魄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啊!当年,刘邓大军那可是相当牛啊!就跟一群勇猛无畏的战士,直接朝着敌人腹地就冲去了。

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干出来的事儿,那真的需要超级大的勇气和决心。

他们就好像是古代的侠客,单枪匹马闯进了龙潭虎穴,丝毫不畏惧敌人的重重包围。

大别山那地方,山高林密的,路也不好走,可刘邓大军可不管这些,就是要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我就在想啊,要是我在那个年代,说不定还吓得腿肚子发软呢,可他们呢,雄赳赳气昂昂的,毫不犹豫地就向前冲。

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啊,简直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们这一去,那可是让敌人慌了神。

敌人怎么也没想到,刘邓大军居然这么大胆,敢直接跑到他们的地盘上来。

就好比你在家里正舒服着呢,突然有人闯进来打乱了你的一切计划,那感觉,肯定特别憋屈。

而刘邓大军呢,在大别山可没少给敌人找麻烦。

他们就像一群机灵的猴子,敌人怎么抓也抓不住。

时不时地给敌人来个突然袭击,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

而且啊,在大别山的日子可不好过,条件艰苦着呢。

可刘邓大军也没怨言,咬着牙坚持下来了。

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这一段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那真是充满了惊险刺激的情节。

每一个细节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当年战士们的英勇和顽强。

咱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啊,都是这些前辈们用血汗换来的。

所以我们得好好珍惜,努力奋斗,不能辜负了他们的付出。

每次想到这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我就觉得热血沸腾。

仿佛自己也穿越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跟他们一起并肩作战。

这就是历史的魅力啊,总能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宝贵的东西,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

千里跃进大别山历史背景

千里跃进大别山历史背景

《千里跃进大别山》历史背景
大别山区位于鄂(湖北)豫(河南)皖(安徽)三省交界地区,在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跃进”,是一种特殊的进攻方式,即不是逐城逐地向前推进,而是长驱直入,一举插进敌人心脏。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党中央的重要决策。

1946年6月,国民党背信弃义,大举进攻解放区。

在蒋军进攻面前,党中央先是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在1946年6月—1947年6月这一年内共歼敌一百一十余万,基本上遏制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1947年6月,党中央决定,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为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夺取全国胜利创造条件。

揭开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序幕的,就是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和跃进大别山。

1947年8月7日黄昏,刘邓大军从鲁(山东)西南出发,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

经过20多天急行军,战胜敌人的前堵后追,越过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洪河、汝河、淮河等一道又一道障碍,于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区。

本篇课文主要讲的是8月23日晚到8月24日夜里强渡汝河的事,这是跃进大别山途中最紧张、最激烈的战斗之一。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掌握相关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

(3)通过地图分析,掌握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地理路线。

2. 过程与方法:(1)运用地图,分析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意图。

(2)通过史料,探讨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敬意。

(2)激发学生对中国人民伟大斗争精神的赞美。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珍视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1.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背景。

2. 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地理路线。

3.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

4.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1.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意图。

2. 史料的运用和分析。

3.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地理路线、斗争生活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史料分析法:分析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地理路线,引导学生了解战略意图。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分享讨论成果。

4. 史料分析:分析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

5. 总结:概括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英勇斗争精神。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2. 史料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分析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时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 教案教学设计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 教案教学设计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介绍。

2.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性和影响。

3. 两个相关案例的分析和讨论。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和讨论两个相关案例。

3. 小组讨论法: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括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重要性和相关案例。

2. 案例资料:两个相关案例的详细资料。

3. 分组名单:将学生分成小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意义。

2. 案例一:发放案例资料,让学生分组讨论案例的相关问题。

3. 案例二:发放案例资料,让学生分组讨论案例的相关问题。

4. 总结与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讨论。

5. 课堂小结:总结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性和影响。

六、教学评估:1. 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背景、重要性和影响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

3. 观察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相关地点和遗址。

2. 邀请相关专家或历史见证人进行讲座,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3. 开展课后研究项目,让学生深入研究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某一特定方面。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有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2.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如有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调整。

3. 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设计和过程进行优化。

九、教学资源: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相关书籍和文献资料。

2.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图片、视频和音乐等多媒体资源。

7、千里跃进大别山

7、千里跃进大别山
上一页
结束
阅读第9自然段思考
• 第三次出现“狭路相逢勇者胜”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 进一步说明刘邓大军个个都是勇者,同时刘邓大军的胜利 再次证明这句的正确性。 • 第二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比喻 • 更形象地说明了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计划,对后来解放全中 国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作用,它为这三大战役 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上一页
结束
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
• 本文主要讲了千里跃进大别山中最激烈的 个场战斗------强渡汝河,表现了刘邓首长 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军战士勇猛烈顽强的精 神
结束
上一页
阅读第5自然段思考
• “不约而同”说明了什么? • 说明在紧急的战斗形势下,大家都在等待刘邓两位首长的 决策,从中也可以看出,刘邓两们首长在大家心中威望之 高,分量之重。
上一页
结束
阅读第6自然段思考
我军的战略方针是什么? 1、进攻 2、迅速 3、勇猛 其实,刘邓首长就是勇者,那么他们的勇体现在 哪?找出体现他们勇敢的句子或词语。 • 体现在“不管……一定……一定”的决心上,体 现在英明果断的决策上,体现在愿为勇者的精神 上。 • • • • •
上一页
结束
阅读第7自然段思考
1、“狭路相逢勇者胜”第二次出现在这里有说明了 什么? • 说明首长的叮嘱与已深入战士们的心里,变成了 决心和行动。 2、“每……都……,每……都……,绝不……绝 不……”说明了什么? • 说明战士斗志饱满,信心百倍,已充分做好了战 斗的准备。这是一群“勇者”,胜利必属于他们。
上一页
结束
在整个战斗中,对我军能突破汝河防线,胜利挺进 大别山有一句话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请同学们自 读课文第3—9自然段找出这句话并用” • 狭路相逢勇者胜 • 如何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 • 这句话的意思是两个对手在很窄的路上相遇无地 可让,此时谁勇敢谁就能取得胜利。

小学三年级语文《千里跃进大别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千里跃进大别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千⾥跃进⼤别⼭》是⼀篇解放战争题材的⽂章,对于学⽣和我都⽐较遥远,⽐较抽象,所以我认为采⽤多媒体讲课,更有助于激发学⽣的兴趣,更有易于理解课⽂中刘邓⼤军的英勇,从⽽能更好地感受到刘邓⾸长英明果断的指挥风采和战⼠们英勇顽强的精神。

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语⽂《千⾥跃进⼤别⼭》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千⾥跃进⼤别⼭》原⽂ 1947年,遵照党中央的决定,刘邓⼤军向⼤别⼭挺进。

经过连续⼗⼏天的⾏军作战,8⽉23⽇晚上,先头部队⼗⼋旅到达汝河北岸。

国民党*集中兵⼒在刘邓⼤军后⾯紧紧追赶,还在汝河南岸布置了⼀条⼏⼗⾥长的防线。

当⼗⼋旅到达汝河北岸的时候,敌⼈早已把渡⼝两岸的船只统统拖⾛、砸毁了。

河⽔有⼀丈多深,⼈马趟不过去。

前有强敌,后有追兵,情况⼗分紧急。

肖旅长和李政委正站在河边商量着进军的办法,⼀个参谋跑来报告:“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平政委来了!”肖旅长和李政委赶紧迎上去,只见刘司令员和邓政委由纵队⾸长陪同,⼤步⾛了过来。

邓⼩平政委叫参谋长打开军⽤地图,和其他⼏位⾸长⼀起分析了形势。

情况确实很严重,⼤家不约⽽同地望着刘邓⾸长。

“我们要采取进攻的⼿段,从这⾥打开⼀条通路。

”刘司令员扶了扶眼镜,⽤⼿指在地图上⼀画,接着说,“不管敌⼈有多少飞机⼤炮,我们⼀定要迅速前进,⼀定要实现跃进⼤别⼭的战略计划!”他叮嘱肖旅长说:“要记住,现在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要勇,要猛!” “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很快在部队中传开了。

任务⼀级⼀级地往下传达:不管敌⼈的飞机⼤炮多么厉害,⼀定要杀出⼀条⾎路,跃进⼤别⼭。

每条步枪都插好刺⼑,每颗⼿榴弹都揭开后盖,遇见敌⼈就打,绝不留下敌⼈的⼀个据点,绝不留下⼀个顽抗的敌⼈。

漆⿊的夜空被战⽕照亮了。

冒着敌⼈冲天的炮⽕,我军在汝河上搭起了⼀座浮桥。

先头部队的战⼠如猛虎出⼭,杀向敌⼈。

他们攻占了⼀个村庄,⼜扑向另⼀个村庄;拿下⼀个据点,⼜进攻另⼀个据点。

语文-《千里跃进大别山》

语文-《千里跃进大别山》

语文-《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 - 《千里跃进大别山》《千里跃进大别山》写的是刘邓大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强渡汝河的战斗,表现了刘邓首长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军战士勇猛顽强的精神。

教学本课,可以紧扣课题中的“跃进”,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

一、整体把握,感知“跃进”过程1.板书课题后,以“跃进”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根据预习讨论:①“跃进”是什么意思?“大别山”在何处?③谁“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师相机介绍时代背景,使学生知道刘邓大军是奉党中央的命令跃进大别山的。

2.围绕“跃进”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①从文中找出“跃进”的近义词;③刘邓大军在“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紧急情况?③面对这一紧急情况,刘邓首长是怎么做的?战士们是怎么“跃进”的?④“跃进”的结果怎样?然后组织讨论,让学生将与问题相对应的段落找出来读一读,并理解有关生字新词。

3.扣住“跃进”,出示提纲,让学生按照提纲分段:第一段(1节)党中央命令“跃进”;第二段(2-3节)“跃进”途中遇阻;第三段(4-6节)首长指示“跃进”方法;第四段(7-8节)战士奋勇“跃进”;第五段(9节)“跃进”取得胜利。

二、层层剖析,理解“跃进”内涵1.先让学生默读第2、3节课文,思考:刘邓大军的先头部队在什么地方遇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说是“紧急情况”?再组织讨论,重点理解第3节,弄清这一节的四句话:第一句讲敌人在后面追,在前面堵;第二句讲敌人把渡河的船破坏了;第三句讲河水很深;第四句总的概括情况十分紧急。

四句话之间的关系是先分述再总括。

2.指读4-6节课文,思考:①面对紧急情况,首长们是怎么办的?②刘司令员做了什么指示?接着组织讨论。

讨论思考①时,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4、5两节,使他们明白刘邓首长进行了实地察看,认真分析了形势,从而体会首长的英明果断。

讨论思考②时,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第6节,使学生知道刘司令员下达指示的三个要点:第一是强调要靠进攻打开通路;第二是强调必须迅速前进,必须完成党中央交给的任务;第三是勉励战士们要勇、要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朗读课文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十八旅在刘邓首长指挥下强渡汝河 向南挺进。
刘邓首长提出了一个口号‚狭路相逢 勇者胜‛,这句话什么意思?
在狭窄的路上两军相遇,勇敢 的一方将会取得胜利。在此也表 现了解放军战士不怕牺牲,顽强 拼搏的精神。
刘邓首长的‚勇‛表现在什么地?
“我们要采取进攻的手段,从这里打 开一条通路。‛ ‚不管敌人有多少飞机大炮,我们一 定要迅速前进,一定要实现跃进大别 山的战略计划!‛
“狭路相逢勇者胜”,我军胜利了, 实现了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计划,为后来 解放全中国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 役奠定了基础。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让那些为了 战斗的胜利不怕牺牲,英勇作战的革命 先辈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
拓展学习
抢渡汝河一仗只是跃进大别山中的 一次战斗,在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还 有许多激烈的战斗和可歌可泣的故事。 课后就请同学们收集有关的资料,我们 下一节课交流。
千里跃进大别山
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6月,经过一年的解放战争,国 民党军队已大大减少,人民解放军开始了战 略进攻,刘邓大军奉命挺进大别山地区。
读一读生字 跃(yuè )进 遵 (zūn)照 汝(rǔ)河 渡 (dù )口 拖(tuō)走 参谋(mó u)
纵(zòng)队 陪 (pé i)同 分析(xī) 狭 (xiá )路 漆(qī)黑 决堤(dī)
‚要记住,现在是‘狭路相逢勇者 胜’,要勇,要猛!‛
战士们的‚勇‛表现在什么地方?
“先头部队的战士如猛虎出山,杀向 敌人。‛
“主力部队从打开的通路冲了上去,大 军像决堤的洪水,向西南方向奔流。‛
同学们,你们认为刘邓大军是怎 样战胜敌人的呢?
你对‚狭路相逢勇者胜‛ 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呢?请结 合课文和同学们谈一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