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教案)28《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之一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基本内容,了解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能够把握课文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理解其表达的含义。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千里跃进大别山》,使学生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基本内容和历史背景。
2. 课文中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的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的理解。
2. 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进行讲解和分析。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文本。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3. 教学卡片、黑板等教学工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与《千里跃进大别山》相关的纪录片或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对课文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
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享自主学习的结果,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探究学习,如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进行解读和分析,深入理解课文的意义和价值。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根据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的理解,写一篇关于《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读后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第一篇:《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围绕“解放战争”这一单元主题,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以“狭路相逢勇者胜”为核心,讲述了刘邓大军在1947年向大别山挺进中最激烈的一场战斗——强度汝河。
文章用中心句“狭路相逢勇者胜”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了刘邓首长英明果断的指挥才能和我军将士不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教学目标: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刘邓首长英明、果断的指挥风采,学习革命先辈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并受到革命豪情的熏陶和感染。
3、在阅读中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每次出现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含义,感受革命豪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出示刘邓首长的照片引入新课。
2、简介历史背景。
师:在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的军队被称作刘邓大军。
这是一支英勇奋战的军队,是一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军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7课就描述了其中的一次重要的战斗。
(板书课题:千里跃进大别山)3、简介大别山的地理位置。
师:大别山位于河南、湖北和安徽三省的交界地区,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首府南京附近,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敌人的心脏。
(结合地图介绍)师:那“跃进”是什么意思?“千里”又是什么意思呢?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那场激烈的战斗中。
[课初通过老师的介绍,让学生对刘邓大军有个初步的印象。
再利用地图知道大别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为下面的学习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意义奠定基础。
]二、初读课文,感知跃进过程1、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课文。
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三、精读课文,理解“跃进”的内涵。
(一)学习1-3自然段,理解“狭路相逢”。
1、轻声读1、2自然段,想想这2个自然段交待了什么?2、找中心句。
师:这一伏我军胜利了吗?你从哪知道的?师: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有一句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3-9自然段,找出这句话,用____ 画出来。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案(通用3篇)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案(通用3篇)《千里跃进大别山》篇1教学目的要求:1.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
2. 进行在了解句与句的联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3.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布置”“叮嘱”造句。
4. 对作者运用恰当的比喻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生动,具体的写作方法的所感悟。
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代背景和“狭路相乔勇者胜”中“狭路相逢”的意思。
2.进行在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18旅到达汝河时,战斗形势十分险恶紧急。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 演示:刘邓首长的照片师:谁认识照片上这两位身着军装的人是谁?(生: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2. 简介历史背景师:在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的“刘邓大军”是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军队,他们所到之处无不打得敌人落花流水,四散奔逃。
今天,我们学习的第24课就描述了其中一次重要的战斗—千里跃进大别山。
(板书课题)课件演示:地形图“大别山”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地区,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首府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敌人的心脏。
1946后,当另人民还在欢天喜地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却再次大举进攻解放区。
面对敌人的进攻,党中央率领解放区人民积极防御,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仅一年的时间就歼敌一百一十余万。
1947年,党中央决定,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刘邓大军于1947年8月7日从解放区出发,行军千里长驱直入,经历二十天在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从而揭开了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序幕。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只是节选了其中的一次战斗。
3. 释题师:结合刚才老师的介绍,谁能说一说课题中的“千里”“跃进”是什么意思?(指导:“千里”是指刘邓大军的行军路线。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掌握相关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
(3)通过地图分析,掌握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地理路线。
2. 过程与方法:(1)运用地图,分析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意图。
(2)通过史料,探讨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敬意。
(2)激发学生对中国人民伟大斗争精神的赞美。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珍视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1.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背景。
2. 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地理路线。
3.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
4.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1.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意图。
2. 史料的运用和分析。
3.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地理路线、斗争生活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史料分析法:分析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地理路线,引导学生了解战略意图。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分享讨论成果。
4. 史料分析:分析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
5. 总结:概括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英勇斗争精神。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2. 史料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分析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时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年级语文教案)28《千里跃进大别山》

28《千里跃进大别山》三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要求:1、了解刘伯承、邓小平在危急关头是怎样指挥千军万马的,学习刘邓大军英勇顽强、奋勇杀敌的革命精神。
2、继续学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15个生字,理解重点词句,会用遵照”分析”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刘邓大军英勇顽强、奋勇杀敌的精神。
学习归纳段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片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板书课题。
大别山在哪里?跃进”是指极快地前进。
二、预习课文。
1、提出预习要求: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句,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预习情况。
三、默读课文,想想全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根据事情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段。
四、学习一、二段。
1、指名读。
2、挺进”是什么意思?换用行军”行不行,为什么?3、刘邓大军到达汝河北岸后遇到了怎样紧急的情况?你是通过哪些词句看出来的4、请同学们设身处地的想象当时的紧急情况。
五、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
思考:在这紧急时候,谁来了,做出来什么指示?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这段主要讲了什么?3、指名读第五自然段,情况确实很严重”是怎样得出来的?不约而同”是什么意思?大家为什么不约而同地望着首长?4、指名读第六自然段。
刘邓首长做出了什么指示?狭路相逢勇者胜”是什么意思?5、第三段主要讲了什么?用合并自然段主要意思的方法归纳段落大意。
六、学习第四段。
1、默读课文第四段,思考讨论:(1)第七自然段有三句话,前二句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后一句的主要意思是什么?(2)我军在什么情况下,怎样渡河的,哪些词语体现出来。
(3)战士们是怎样杀敌的,哪些词句体现出来。
(4)我军取得了哪些战果2、思考第四段所讲的内容,练习归纳段意。
3、反复朗读第四段。
第二课时一、学习第五段。
1、齐读,思考回答。
(1)狭路相逢勇者胜”在课文中出现几次,每次有什么不同?(2)钢刀”指什么?敌人的心脏”比作哪里?全句是什么意思?(3)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2、小结: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牵制了大量敌军,是战略反攻。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 教案教学设计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介绍。
2.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性和影响。
3. 两个相关案例的分析和讨论。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和讨论两个相关案例。
3. 小组讨论法: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括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重要性和相关案例。
2. 案例资料:两个相关案例的详细资料。
3. 分组名单:将学生分成小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意义。
2. 案例一:发放案例资料,让学生分组讨论案例的相关问题。
3. 案例二:发放案例资料,让学生分组讨论案例的相关问题。
4. 总结与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讨论。
5. 课堂小结:总结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性和影响。
六、教学评估:1. 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背景、重要性和影响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
3. 观察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相关地点和遗址。
2. 邀请相关专家或历史见证人进行讲座,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3. 开展课后研究项目,让学生深入研究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某一特定方面。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有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2.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如有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调整。
3. 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设计和过程进行优化。
九、教学资源: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相关书籍和文献资料。
2.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图片、视频和音乐等多媒体资源。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诗句;(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3)了解历史背景,理解大别山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句;(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句中的画面。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2)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句的理解和背诵;(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3)了解历史背景,认识大别山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2. 教学难点:(1)诗句的深层含义解读;(2)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句中的画面。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大别山风光;(2)简要介绍大别山的历史背景;(3)提问:同学们对大别山有哪些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句大意;(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意境;(3)思考:诗人为何要赞美大别山?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句的深层含义;(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分析。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句中的画面;(2)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引导students to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the poem.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句的意义和背诵的重要性;(3)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千里跃进大别山》;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3. 结合历史背景,思考大别山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2)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坚定信念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主要内容介绍。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课文的结构分析。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主要内容,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分析和课文的结构。
2. 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2. 讨论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写作练习: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3. 写作练习纸张和文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问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分析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思考,进行写作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七、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完成对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阅读理解题目。
2. 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进行研究和写作,下一节课进行分享和讨论。
八、教学评价1. 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评价,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评价,包括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之一三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的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
2.进行在了解句与句的联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布置”叮嘱”造句。
4.对作者运用恰当的比喻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生动,具体的写作方法的所感悟。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代背景和狭路相乔勇者胜”中狭路相逢”的意思2•进行在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18旅到达汝河时,战斗形势十分险恶紧急。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课件演示:刘邓首长的照片师:谁认识照片上这两位身着军装的人是谁?(生: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2.简介历史背景师:在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的刘邓大军”是「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军队,他们所到之处无不打得敌人落花流水,四散奔逃。
今天,我们学习的第24课就描述了其中一次重要的战斗一千里跃进大别山。
(板书课题)课件演示:地形图大别山”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地区,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首府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敌人的心脏。
1946后,当另人民还在欢天喜地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却再次大举进攻_____________________ (省、市、区、县)。
面对敌人的进攻,党中央率领___ (省、市、区、县)人民积极防御,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仅一年的时间就歼敌一百一十余万。
_______ ,党中央决定,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刘邓大军于_________ 年8月7日从 ___ (省、市、区、县)出发,行军千里长驱直入,经历二十天在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从而揭开了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序幕。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只是节选了其中的一次战斗。
3.释题师:结合刚才老师的介绍,谁能说一说课题中的千里”跃进”是什么意思?(指导:千里”是指刘邓大军的行军路线。
跃进”是指一种长驱直入,直攻敌人心脏的进攻方式。
)4.示标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那场激烈的战斗中,体会解放军战士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并在学习中继续进行在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质疑问难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读要求:①轻声自由朗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②一边读一边用在文中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③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千里跃进大别山中的哪一次战斗?(生读文)2检查自读情况①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划(hu a hu)②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千里跃进大别山中的哪一次战斗?(生:抢渡汝河一仗)(师:汝河一仗是千里跃进大别山中最激烈的一场战斗。
)3.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解决)查字典理解:布置”①放,摆,安排。
②设立,设备。
③购买。
叮嘱”①再三嘱咐。
②蚊子叮咬。
③追问。
不约而同”①约定。
三、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一)第1—2自然段1.轻声自由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了解了哪些战斗的有关情况?(生:时间--- 年8月23日,起因一刘邓大军奉命向大别山挺进,地点一先头部队行军十几天到达汝河北岸。
)2.齐读课文想一想:文中哪个词语的意思和课题中跃进”的意思一样?千里”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生:挺进;十几天行军。
)(二)找出文章中心句1.师:这一仗我军取得胜利了吗?你从哪里知道的?2.指名朗读第9自然段师:在整个战斗中,对我军能突破汝河防线,胜利挺进大别山有一句话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3—9自然段找出这句话并用”把它勾画出来。
(生:狭路相逢勇者胜)3.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并质疑问难(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两个对手在很窄的路上相遇无地可让,此时谁勇敢谁就能取得胜利。
提问:①刘邓首长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②在文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过:狭路相逢勇者胜”中狭路”在文中指的是什么?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三)第3自然段1.指名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狭路”表现在哪里?(生:前和强敌,后有追兵,情况十分紧急。
)2.自读课文思考:你从哪里看出情况的紧急?用”标出相关的词句。
3.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并进行小结国民党反动派集中兵力跟在后面紧紧追赶,这在汝河南岸布置了一条几十里长的防线。
当18旅到达汝河北岸和时候,敌人早已把渡口的船只统统拖走, 砸毁了。
河水有一丈多深,人马趟不过去。
(师:前有强敌,后有追兵。
)4.指导朗读(抓住重点词语朗读)5.师:正是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刘伯承司令员作出了战斗指示(生:狭路相逢勇埏胜)刚才,大家所学习的有关战斗的情况可以用这句话中的哪几个字来概括?(生:狭路相逢)四、总结课文1.总结课文2.师:刘邓大军是怎样战胜敌人的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第4—9自然段,理解课mm文内容,体会刘邓大军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怕牺牲,顽强战斗的革命精神。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
3.体会作者运用比喻把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生动的写作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4课《千里跃进大别山》,在学习新课以前,谁能结合屏幕演示和老师的板书说一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了解了哪些有关战斗的情况?(生答)师: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可以用狭路相逢勇者胜”中的哪几个字来概括?大家一起说(生:狭路相逢)2、师:现在就请同学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相信通过你们的朗读一定能把当时那种情况的紧急表现出来。
(生有感情朗读课文)二、设情境,激兴趣,明确学习目标(一)字面理解勇者胜”师: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刘伯承司令员作出指示(生齐读:狭路相逢勇者胜)胜”是什么意思?勇者”是什么意思?(生:胜利,勇敢的人)(二)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勇者1.师:在文中勇者”指的是谁呢?2.指名朗读课文(接读课文4—9自然段)思考:在文中勇者”指的是谁呢?(生:刘邓大军一刘邓首长和战士)(二)课件演示:挺进中原片师:在抢渡汝河的战斗中刘邓大军是怎样勇的,大家想看吗?(三)示标师:多么英勇的刘邓大军啊!课文中是怎样表现刘邓大军的勇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的第4—9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刘邓大军作战的英勇顽强;同时,对作者运用恰当的比喻把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生动,具体的写作方法有所感悟。
三、品读课文第4—9自然段1.自读课文4—8自然段思考: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刘邓大军的勇?用勾画出相关的句子。
2.讨论交流1)表现刘邓首长的勇第六自然段(根据生答,课件演示相关的句子)①“我们要采取进攻的手段,从这里打开一条通路。
”②“不管敌人有多少飞机大炮,我们一定要迅速前进,一定要实现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计划。
”③“要记住,现在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要勇,要猛。
”A.小组读三句话讨论:你从这三句中体会到什么?(生:刘邓首长决胜的信心。
)B.自读三句话思考:应该怎样读?C.指导朗读(抓住重点词语)D.齐读三句话过:一场战斗的胜利,除了要有首长正确的指示,更离不开战士们的英勇作战。
那人民解放军战士的勇又表现在哪里呢?2)表现战士的勇第7自然段(根据生答,课件演示相关的句子)每条步枪都插好刺刀,每颗手榴弹都揭开后盖,遇见敌人就打,绝不留下一个据点,绝不留下一个顽抗的敌人。
A.师:这句话描写的是什么?(生:战士们做好了战斗的准备。
)B.同桌读思考:应该怎样读?为什么?C.指导朗读第8自然段(根据生答,课件演示相关句子)漆黑的夜空被战火照亮了。
冒着敌人冲天的炮火,我军在汝河上搭起了一座浮桥。
先头部队的战士如猛虎出山,杀向敌人。
他们攻占了一个村庄,又扑向另一个村庄;拿下了一个据点,又进攻另一个据点。
一夜之间,18旅就攻下了十几个村庄,打开了一条六七里宽的通路。
主力部队从打开的通路冲了上去,大军像决堤的洪水,向西南方向奔流。
A.指名朗读师:在这段话中哪两个句子最能表现出战士们的英勇?A)生读句子B)(根据生答,课件演示相关句子)①先头部队的战士如猛虎出山,杀向敌人。
②主力部队从打开的通路冲了上去,大军像决堤的洪水向西南方向奔流。
C)读句子比较①先头部队的战士杀向敌人。
②主力部队从打开的通路冲了上去,大军向西南方向奔流。
思考:哪句好?为什么?D)写作方法指导师:作者正是运用了恰当的比喻使句子的意思更加生动具体,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应该多练习运用这种写作方法。
E)指导朗读句子B设置情境(配乐朗读课文)师:有了刘邓首长的英明决策,战士们做好了一切准备,8月23日晚,战斗打响了(课件演示战斗情景读文)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答)C自读句子师:把你们听到的,看到的用你们的声音表现出来。
体会:怎么读才好。
D指名读,指导朗读E齐读第8自然段(配音)过:正是有了刘邓首长的正确指示和战士们的英勇作战,我军终于取得了(胜利),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9自然段,把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遍中华大地。
3.第9自然段1)齐读课文第9自然段2)课件演示句子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像一把钢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脏。
A.读句子体会: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意义重大。
)B.指导朗读(采用轮读的方法)四、总结美读课文,体会文章思想感情1.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意思2.师:狭路相逢勇者胜”我军胜利了,实现了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计划, 为后来解放全中国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奠定了基础。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让那些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怕牺牲,英勇作战的革命先辈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
(生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师:抢渡汝河一仗只是跃进大别山中的一次战斗,在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还有许多激烈的战斗和可歌可泣的故事。
今天回家就请同学们收集有关的资料,我们下一节课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