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思考题答案

合集下载

《食品微生物检验》复习思考题

《食品微生物检验》复习思考题

《食品微生物检验》复习思考题一、名词概念:1、内源性污染:凡是作为食品原料的动植物体在生活过程中,由于本身带有的微生物而造成食品的污染。

2、外源性污染: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储藏、食用过程中,通过水、空气、人、动物、机械设备及用具等而使食品发生微生物污染。

3、食品腐败变质:食品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造成其原有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发生变化,降低或失去其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的过程。

4、冷链:使食品原料或制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中,始终保持低温,这种保持低温的方式或工具称为冷链。

5、D(DRT)值:指在一定温度下,细菌死亡90%所需要的时间。

6、F值:指在一定基质中,在121.1℃下加热杀死一定数量的微生物所需要的时间。

7、冷杀菌:相对于加热杀菌而言、无需对物料进行加热、利用其它灭菌机理杀灭微生物、可避免食品成分因热而被破坏的一类杀菌方法。

8、栅栏因子:食品要达到可贮性与卫生安全性,其内部必须存在能够阻止食品所含腐败菌和病原菌生长繁殖的因子,这些因子通过临时和永久性地打破微生物的内部平衡,抑制微生物的致腐与产毒,保持食品品质。

9、栅栏技术:运用不同的栅栏因子,科学合理的组织起来,发挥其协同作用,从不同的侧面抑制引起食品腐败的微生物,形成对微生物的多靶攻击,从而改善食品品质,保证食品的卫生安全性,这一技术成为栅栏技术。

10、微生物预报技术:指借助微生物数据库,在数字模型基础上,在确定的条件下,快速对重要微生物的生长、存活和死亡进行预测,从而确保食品在生产、运输贮存过程中的安全和稳定,打破传统微生物受时间约束而结果滞后的特点。

11、食品卫生(WHO的定义):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喝适用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

12、食品细菌总数:指在严格规定的培养方法和培育条件下,使得适应这些条件的每一个活菌细胞能够生成一个肉眼可见的菌落,所生成的菌落总数即是该食品中的细菌总数。

13、大肠菌群:指一类需氧和兼性厌氧,在36℃条件下48h内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食品微生物学检测技术思考题

食品微生物学检测技术思考题

⾷品微⽣物学检测技术思考题⾷品微⽣物学检测技术思考题1、试述微⽣物与⾷品安全的关系。

微⽣物引起⾷品腐败变质;微⽣物引起⾷物中毒;微⽣物制造⾷品、促进粮⾷⽣产。

2、对⾷品进⾏微⽣物检验有何意义?检验结果是衡量⾷品卫⽣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判定被检⾷品能否⾷⽤的科学依据;可以有效地防⽌或减少⾷物中毒和⼈畜共患病的发⽣;保证产品的质量,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3、⾷品微⽣物检验的范围包括哪些?⽣产环境的检验;原辅料的检验;⾷品加⼯、储藏、销售诸环节的检验;⾷品的检验。

4、⾷品卫⽣标准中的微⽣物指标有哪些?根据⾷品卫⽣要求,⾷品中需要检测的微⽣物种类、数量及其代谢产物的种类和数量称为⾷品卫⽣微⽣物学指标,是评判⾷品卫⽣质量的重要依据。

微⽣物学指标种类:菌落总数;⼤肠菌群数;致病菌;霉菌及其毒素;其他指标。

我国卫⽣部颁布的⾷品微⽣物指标最重要的是菌落总数、⼤肠菌群数和致病菌三项。

5、描述⾷品微⽣物检验的⼀般程序。

6、列表⽐较低倍镜、⾼倍镜及油镜在数值孔径、⼯作距离及镜头⼤⼩等⽅⾯的差别。

数值孔径(NA)⼯作距离镜头⼤⼩0.25 7-8mm 较⼤低倍镜0.65 0.4-0.5mm 中等⾼倍镜1.25 0.18-0.2mm 较⼩油镜7、要使视野明亮,除光源外,还可采取哪些措施?加⼤虹彩光圈,提升聚光程度.调节光圈⼤⼩,提升聚光器8、与普通光学显微镜⽐较暗视野显微镜和相差显微镜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何特点?结构:暗视野显微镜聚光器下增加了环状光栅,观察⽬标是亮的,背影为暗的,提⾼观察物体的对⽐度;相差显微镜聚光器下增加了环状光阑和相位板,把透过标本的可见光的相位差(光程差)变成振幅差。

功能:暗视野显微镜可以观察活细胞的形态和运动性;相差显微镜可以观察活细胞的形态和运动性,以及活细胞内部结构相差显微镜:通过环形光阑和相位板把透过标本的可见光的相位差(光程差)变成振幅差,从⽽提⾼了各种结构间的对⽐度,使各种结构变得清晰可见。

9、简述监测⾼压蒸汽灭菌效果的⽅法及其特点。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思考题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思考题

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和细菌简单染色六、思考题1.用油镜观察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由于油浸镜的工作距离很短(0.19mm左右),故使用时必须特别小心。

在低倍镜找到要观察的部位以后,将镜筒升起,在标本上加一滴香柏油,转换油镜头,从侧面注视,用粗调螺旋将镜筒小心下降,使油镜头浸入油滴,直到几乎与标本接触为止(注意切勿压在标本上,以免压碎玻片,甚至损坏油镜头)。

从目镜观察,先用粗调螺旋徐徐升起(只准上升镜筒,不能向下调节),当视野中有模糊的标本物像时,改用细调螺旋调节,直到标本物像清晰为止,如转动粗调螺旋已使镜头离开油镜,应重新调节,直至调到看清物像为止。

3.什么是物镜的同焦现象?一般情况下,当五项在一种物镜中已清晰聚焦后,转动转换器将其它物镜工作时,物像基本保持在聚焦状态。

实验二革兰氏染色法六、思考题1.哪些环节会影响革兰氏染色结果的正确性?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菌龄、图片厚度、染色均匀度、脱色时间、脱色均匀度等。

其中脱色时间是关键。

2.革兰氏染色时,为什么特别强调菌龄不能太老?为什么?菌龄太老,其中的部分细胞可能已经死亡或自溶,造成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强,染色结果可能出现假阴性。

3.革兰氏染色时,初染前能加碘液吗?不能。

初染前加碘液的话就会先和染料结合成大分子,使得染料分子不能穿过细胞壁进入细胞质膜,达不到初染效果。

4.不经过复染,能否区别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细菌?可以。

因为脱色后G+是紫色的而G-是无色的,所以已经可以区分了。

但是如果不经复染的话,镜检时看不清G-的细胞形态。

5.制备细菌染色标本时,应该注意哪些环节?涂片、固定、脱色6.为什么要求制片完全干燥后才能用油镜观察?因为如果制片和油镜镜头之间有水层,透过载玻片的光线就会发生折射而不能完全进入镜头,从而降低视野的亮度;另外,由于水层的折射,会降低显微镜的分辨率,造成图像不清晰。

7.如果图片未经热固定会出现什么问题?加热温度过高、时间过长又会怎样?实验四放线菌、酵母菌、霉菌形态观察六、思考题1.酵母菌死活细胞观察中,美兰液有何作用?美兰的氧化态为蓝色,还原态为无色。

微生物实验思考题参考标准答案及知识要点

微生物实验思考题参考标准答案及知识要点

微生物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及知识要点一.酵母菌形态观察及死活细胞鉴别1.吕氏碱性美蓝染液浓度和作用时间的不同对酵母菌死细胞数量有何影响?是分析其原因。

美蓝是一种无毒性的染料,它的氧化型呈蓝色,还原型无色。

用美蓝对酵母的活细胞进行染色时,由于细胞的新陈代谢作用,细胞内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能使美蓝由蓝色的氧化型变成为无色的还原型。

因此,具有还原能力的酵母活细胞是无色的,而死细胞或代谢作用微弱的衰老细胞则呈蓝色或淡蓝色,借此即可对酵母菌的死细胞和活细胞进行鉴别。

美蓝浓度高了,代谢不太活跃的活细胞也会被染色,从而使观察到的死细胞较多,活细胞较少;反之,则代谢微弱的细胞也能还原美蓝,不被染色,从而使观察到的死细胞较少,活细胞较多。

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1.革兰氏染色中那一步是关键?为什么?你是如何操作的?革兰氏染色的关键步骤是:乙醇脱色(是脱色时间)。

如果脱色过度,革兰氏阳性菌也可被脱色而被误认为是革兰氏阴性菌;如脱色时间过短,革兰氏阴性菌也可被脱色而被误认为是革兰氏阳性菌。

脱色时间的长短还受涂片的厚薄,脱色是玻片晃动的快慢及乙醇用量的多少等因素的影响,难以严格规定(脱色是应当控制速度,脱色时间一般为20—30s)。

2. 固定的目的之一是杀死菌体,这与自然死亡的菌体有何不同?自然死亡的菌体本身已经部分自溶,结构已经改变。

固定杀死细菌时细菌结构是保持死亡时的状态的。

3. 不经复染这一步能否区分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能。

在酒精脱色后,不被酒精脱色而保留紫色者为革兰氏阳性菌(G+),被酒精脱色为革兰氏阴性菌。

最后一步用番红染液复染,是为了让结果更清楚。

4.涂片为什么要固定,固定适应注意什么问题?a 杀死细菌并使菌体黏附与玻片上;b增加其对染料的亲和力。

固定时应注意:手持玻片,菌膜朝上,在微火过3次(手指触摸玻片反面,不烫手为宜),固定时应尽可能维持细胞原有形态,防止细胞膨胀或收缩。

三. 霉菌、放线菌的形态观察1.镜检时,如何区分基内菌丝与气生菌丝?一般气生菌丝颜色较深,直生或分枝丝状,比基内菌丝粗;而基内菌丝色浅、发亮,可看到横隔膜,继而断裂成球状或杆状小体。

微生物实验报告思考题参考答案

微生物实验报告思考题参考答案

实验一、微生物的简单染色思考题1油镜与普通物镜在使用方法上有何不同?应特别注意些什么?答:油镜在使用时必须在载玻片与物镜之间滴加镜头油。

油镜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两点:(1)、使用后镜头的清洁:镜面只能用擦镜纸擦,不能用手指或粗布,以保证光洁度,用完油镜必须进行“三擦”(观察完毕,上悬镜筒,先用擦镜纸擦去镜头上的油,然后再用擦镜纸沾取少量二甲苯(或者乙醇乙醚溶液)擦去残留的油,最后用擦镜纸擦去残留的二甲苯,后将镜体全部复原)。

(2)、.观察标本时,必须依次用低、中、高倍镜,最后用油镜。

当目视接目镜时,特别在使用油镜时,切不可使用粗调节器,以免压碎玻片或损伤镜面。

2、使用油镜时,为什么必须用镜头油?答:在使用普通显微镜时,当光线由反光镜通过玻片与镜头之间的空气时,由于空气与玻片的密度不同,使光线受到曲折,发生散射,降低了视野的照明度。

若中间的介质是一层油(其折射率与玻片的相近),则几乎不发生折射,增加了视野的进光量,从而使物象更加清晰。

3、镜检标本时,为什么先用低倍镜观察,而不是直接用高倍镜或油镜观察?答:低倍镜视野比较大,能看到的范围大,容易找到观察的目标,然后在用放大倍数高的高倍镜或油镜有目的的观察。

实验二、革兰氏染色(1)为什么必须用培养24 h以内的菌体进行革兰氏染色?答:24h以内的菌体处于活跃生长期,菌体细胞壁具有典型特征,而处于老龄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壁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染色时会被染成红色而造成假阴性(2)要得到正确的革兰氏染色结果,必须注意哪些操作?哪一步是关键步骤?为什么?答:应注意如下几点:其一,选用活跃生长期菌种染色,老龄的革兰氏阳性细菌会被染成红色而造成假阴性;其二,涂片不宜过厚,以免脱色不完全造成假阳性;其三,脱色是革兰氏染色是否成功的关键,脱色不够造成假阳性,脱色过度造成假阴性(3)当你对未知菌进行革兰氏染色时,怎样保证操作正确,结果可靠?答:当要确证未知菌的革兰氏反应时,可用已知菌进行混合涂片,使二者染色条件保持一致,如果已知菌的结果与预期相符,则证明操作操作正确,结果可靠。

微生物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及知识要点

微生物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及知识要点

微生物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及知识要点一.酵母菌形态观察及死活细胞鉴别1.吕氏碱性美蓝染液浓度和作用时间的不同对酵母菌死细胞数量有何影响?是分析其原因。

美蓝是一种无毒性的染料,它的氧化型呈蓝色,还原型无色。

用美蓝对酵母的活细胞进行染色时,由于细胞的新陈代谢作用,细胞内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能使美蓝由蓝色的氧化型变成为无色的还原型。

因此,具有还原能力的酵母活细胞是无色的,而死细胞或代谢作用微弱的衰老细胞则呈蓝色或淡蓝色,借此即可对酵母菌的死细胞和活细胞进行鉴别。

美蓝浓度高了,代谢不太活跃的活细胞也会被染色,从而使观察到的死细胞较多,活细胞较少;反之,则代谢微弱的细胞也能还原美蓝,不被染色,从而使观察到的死细胞较少,活细胞较多。

二.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1. 革兰氏染色中那一步是关键?为什么?你是如何操作的?革兰氏染色的关键步骤是:乙醇脱色(是脱色时间)。

如果脱色过度,革兰氏阳性菌也可被脱色而被误认为是革兰氏阴性菌;如脱色时间过短,革兰氏阴性菌也可被脱色而被误认为是革兰氏阳性菌。

脱色时间的长短还受涂片的厚薄,脱色是玻片晃动的快慢及乙醇用量的多少等因素的影响,难以严格规定(脱色是应当控制速度,脱色时间一般为20—30s)。

2. 固定的目的之一是杀死菌体,这与自然死亡的菌体有何不同?自然死亡的菌体本身已经部分自溶,结构已经改变。

固定杀死细菌时细菌结构是保持死亡时的状态的。

3. 不经复染这一步能否区分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能。

在酒精脱色后,不被酒精脱色而保留紫色者为革兰氏阳性菌(G+),被酒精脱色为革兰氏阴性菌。

最后一步用番红染液复染,是为了让结果更清楚。

4. 涂片为什么要固定,固定适应注意什么问题?a 杀死细菌并使菌体黏附与玻片上;b 增加其对染料的亲和力。

固定时应注意:手持玻片,菌膜朝上,在微火过3次(手指触摸玻片反面,不烫手为宜),固定时应尽可能维持细胞原有形态,防止细胞膨胀或收缩。

三. 霉菌、放线菌的形态观察1. 镜检时,如何区分基内菌丝与气生菌丝?一般气生菌丝颜色较深,直生或分枝丝状,比基内菌丝粗;而基内菌丝色浅、发亮,可看到横隔膜,继而断裂成球状或杆状小体。

食品微生物学思考题10、11章

食品微生物学思考题10、11章

食品微生物学思考题10、11章第十章1.何为食品的腐败变质?导致食品腐败变质的微生物种类有哪些?答:食品腐败变质是指食品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造成其原有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发生变化,降低或失去其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的过程。

微生物种群:分解蛋白质类食品的微生物、分解碳水化合物类食品的微生物、分解脂肪类食品的微生物2.解释食品的腐败、酸败及发酵。

答:腐败:由微生物引起食品发生的变质,通常称为腐败;酸败:脂肪发生变质,产生酸和刺激的“哈喇”气味,称为酸败;发酵:由微生物引起糖类物质发生的变质,称为发酵。

3.如何鉴定一个食品是否发生了腐败变质?答:(1)感官鉴定:色泽、气味、口味、组织状态(2)化学鉴定:挥发性盐基总氮、三甲胺、组胺、K值、pH的变化(3)物理指标:主要根据蛋白质分解时低分子物质增多,其中肉浸液的黏度测定尤为敏感(4)微生物检验4.食品的基质条件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微生物的?答:(1)食品的营养成分:食品含丰富的营养成分,是微生物良好的培养基,微生物污染食品后可迅速生长繁殖造成食品变质;(2)食品的pH:受pH影响,细胞膜上电荷性质发生改变,对某些物质的吸收机制也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正常物质代谢和酶的作用;(3)食品的水分:水分是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均以水分为溶媒,缺水则微生物新陈代谢发生障碍甚至死亡;(4)食品的渗透压:绝大多数细菌不能在较高渗透压的食品中生长,只有少数能耐受高渗环境;(5)食品的存在状态:食品组织溃破获细胞膜破裂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

5.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环境条件有哪些?答:温度、气体、湿度6.简述食品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分解变质的现象及结果。

答:蛋白质:产生具有挥发性和特异的臭味,结果是氨基酸和胺被分解,生成硫醇和甲胺;脂肪:产酸和“哈喇”气味,结果是自身氧化和水解;碳水化合物:酸度升高、产气和稍带有甜味、醇类气味,结果是碳水化合物分解为有机酸、酒精和气体7.何为超高温瞬时灭菌?答:灭菌温度在135-137℃,时间3-5s,杀死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耐热性强的芽孢细胞的灭菌方法。

食品微生物学习题答案

食品微生物学习题答案

判断对错√1. 革兰氏染色用来观察细胞形态。

√2. 脊髓灰质炎又名小儿麻痹症是由病毒引起的。

×3. 营养物质跨膜的主动运输必需依靠载体和能量,而协助扩散不需要载体和能量。

×4. 放线菌、霉菌都是丝状微生物,细胞结构相同,菌落形态一致。

×5. 细菌的运动器官是纤毛。

√6. 并不是所有培养基都是在121℃条件下灭菌。

×7. 炭疽病是人畜共患病,是由病毒引起的。

×8. 革兰氏染色可以鉴别所有微生物。

×9. 肝炎是由病原细菌引起的。

×10. 次级代谢与微生物生长平行发生,对微生物的生长可有可无。

×11. 我国政府向世界卫生组织承诺要消灭结核病,结核病是由病毒引起的。

×12. 溶菌酶可以杀死G+、G-、古生菌。

×13.发酵和呼吸一样都需要O2。

×14.O-侧链决定G+菌细胞壁抗原特异性。

×15.原核生物的主要特征是细胞内无核。

√16.放线菌最适的pH为中性-微碱性。

√17.甲烷细菌属于厌氧性的微生物。

×18.好氧微生物进行有氧呼吸、厌氧微生物进行无氧呼吸。

×19.登革热是由节肢动物传播,由细菌引起的。

×20.芽孢是细菌的基本结构。

√21.1347年的一场由鼠疫杆菌引起的瘟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有1/3的人(约25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

×22.2003年SARS在我国一些地区迅速蔓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严重地被打乱,这是因为SARS有很强的传染性,它是由支原体所引起。

√23. 微生物是人类生存环境中必不可少的成员,有了它们才使得地球上的物质进行循环,否则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将无法繁衍下去。

×24.当今研究表明:所有的细菌都是肉眼看不见的。

×25.DNA重组技术和遗传工程的出现,才导致了微生物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包括质粒载体,限制生内切酶、反转录酶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微生物学技术思考题答案1.如何区别高倍镜和油镜答:(1)油镜更接近标本片(2)油镜与标本间的介质是香柏油(3)油镜刻有“oil”或“Hi”字样,也刻有一圈红线或黑线为标记。

2.为什么在使用高倍镜及油镜是应特别注意避免粗调节器的错误操作答:使用高倍镜及油镜时镜头距离标片很近,而粗调节器的调节幅度较大,粗调节器的错误操作会使镜头大幅度向标本移动,很容易损坏标本和镜头。

一般先用低倍镜找到物象后换到高倍镜,就只需要用细调节器了。

3.用油镜观察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在载破片和镜头之间加滴什么油起什么作用答:(1)应该先用擦镜纸将镜头擦干净,以防止上次实验的污染,操作时,先低倍再高倍,用完要擦掉油。

(2)在转换油镜时,从侧面水平注视镜头注视镜头与玻片的距离。

使镜头浸入油中而不以压破载玻片为宜。

(3)从目镜内观察,把孔径光阑开到最大,使其明亮。

然后用微调将镜台下降,直至视野内物象清晰。

如油镜已离开油面仍未见物象,需重复操作。

加的是香柏油。

作用是增加折光率,增加显微镜的分辨率。

4.在调节焦距时,往往出现一些疑似观察标本的物象点,物象点可能是目镜或物镜上的杂质,也可能是标本片上的观察对象,如何通过操作判断这些物象点是否在标片上答:移动标本片,看物象点是否移动,如果不移动,则不在标本片上。

5.如果涂片未经热固定或固定温度过高、时间过长,会出现什么现象答:固定时间是杀死菌体,使菌体蛋白质凝固黏附于载玻片上,增加菌体对染色剂的结合力,易于着色。

但是如果没固定,不容易着色,且容易被清水冲走。

温度过高会使细胞收缩变形,时间过长会导致菌体变形或形态破坏,难以着色,从而导致难以着色。

6.为什么要培养18-24h的细菌菌体进行革兰氏染色答:此时菌体进入比较活泼的繁殖生长期,细胞壁比较好着色。

若菌龄太老,由于菌体死亡或自溶常使革兰氏阳性菌转呈阴性反应,关键在于细胞壁的通透性的改变。

如果菌龄过老,不便于显微镜下观察时阴性还是阳性菌。

7.如何操作才能保证革兰氏染色结果正确,其中的关键环节是什么答:具体操作步骤为(1)涂片,与简单染色法相同,要求薄而均匀。

(2)干燥、固定,在空气中自然晾干,或将涂面朝上,在酒精灯微小火焰上干燥;在酒精灯火焰上通过3-4次,温度不宜过高。

(3)染色,用结晶紫进行初染1min,然后水洗。

用碘液进行媒染,用碘液覆盖染色部位1min,水洗。

在涂有细菌的部位连续滴加95%乙醇,约30s,水洗脱色。

用番红溶液复染1min,水洗。

(4)干燥,自然干燥或用吸水纸吸干,也可以用电吹风吹干。

(5)镜检。

关键环节是酒精脱色。

8.为何常用插片法培养放线菌观察个体形态答:放线菌的营养菌丝生长在培养基表面或插入培养基里面,不易被接种针挑取制片。

采用插片法可观察到放线菌自然生长状态下的特征,而且便于观察不同生长时期的形态。

9.在显微镜下,如何区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答:一般气生菌丝颜色较深,直生或分枝丝状,比基内菌丝粗;而基内菌丝色浅、发亮,可看到隔膜,继而断裂成球状或杆状小体。

10.放线菌与细菌的菌落最显着的差异是什么答:放线菌的菌落与细菌菌落最显着的差异是放线菌菌落干燥,不透明、表面呈致密的丝绒状,上有一薄层彩色的干粉。

菌落和培养基的连接紧密,难以挑取,菌落的正反面颜色常不一致,并常有辐射状皱褶。

11.酵母细胞和大肠杆菌在大小、形态上有何不同如何鉴别答:(1)酵母细胞大小一般为(1-5)um*(5-30)um,而大肠杆菌为()um*()um,酵母细胞比大肠杆菌大得多。

(2)酵母细胞通常呈球形、卵圆形、腊肠形、椭圆形或藕形等。

而大肠杆菌呈短杆或长杆状,且大肠杆菌周身鞭毛,能运动,酵母细胞无鞭毛,不能游动。

(3)可通过观察来鉴别,酵母细胞在高倍镜下即可清楚,,而大肠杆菌须在油镜下才能清楚观察得到。

(4)酵母细胞没有核膜而大肠杆菌有,酵母菌的菌落一般有酒气而大肠杆菌的菌落没有。

12.假丝酵母的假菌丝是怎样形成的有没有横隔答:其假菌丝是各细胞间仅以狭小的面积相连,呈藕节状,在分隔处缢缩,是由酵母不停地出芽生殖所形成的。

没有横隔。

13.为何要用乳酸—石炭酸溶液作霉菌水浸片答:霉菌菌丝较粗大,细胞易细缩变形,且孢子易飞散,所以制标片时常用乳酸石炭酸溶液,用此染液做霉菌制片的特点是细菌不变形,具有杀菌、防腐作用。

用水浸片不易干燥,能保持较长时间,能防止孢子四处飞散,染液具有一定的染色作用,染液的颜色能增大反差。

14.比较霉菌菌丝与假丝酵母菌丝的区别。

答:假丝酵母是指能形成假菌丝,不产生子囊孢子的酵母。

假菌丝没有横隔,各细胞间仅以狭小的面积相连,呈藕节状,在分隔处缢缩。

霉菌的菌丝大多有横隔,整个菌丝的直径粗细一致,且分枝与主干的直径一致,呈竹节状的细胞串。

假菌丝与真菌丝明显不同之处在于其两细胞有一细腰,而不像真正菌丝横隔处两细胞宽度一致。

15.三种霉菌在菌落基本特征有何不同如何鉴定答:毛霉菌落呈绒毛状、棉花状,其菌落与培养基连接紧密,不易挑起。

菌落的正反面颜色、构造及边缘与中心的颜色构造常常不一致。

曲霉菌落的定型为圆形,直径在2-3cm,边缘整齐,菌丝比毛霉短,呈致密的绒毛状。

曲霉菌落的正反面颜色不一样。

而青霉菌落呈青蓝色,表面粗糙。

可根据霉菌表面的颜色、致密程度、大小进行鉴定。

16.制备培养基的一般程序是什么答:一般程序是称量→配调→调节PH值→过滤分装→加塞→包扎标记→灭菌。

17.灭菌在微生物学实验中有何重要意义答:经过灭菌后,才能保持无菌状态,防止培养基被污染,以及杂菌影响实验结果。

18.紫外线为何有杀菌作用经紫外线照射的部分为何会出现异常菌落答:因为紫外线是一种高能量的光,紫外线中的一段C频摧毁对人体有害的细菌或病毒有极大的效用。

通过紫外线对细胞、病毒等微生物的照射,以破坏其生命中枢DNA的结构,使构成该微生物的蛋白质无法形成,使其立即死亡或丧失繁殖能力。

之所以出现异常菌落,是因为紫外线可以破坏菌体的DNA,致使DNA 断裂或突变,而DNA是菌体的遗传物质,破坏后细菌不能正常分裂繁殖。

19.实验中为什么要选用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作为实验菌答:首先从微生物形态上分类:大肠杆菌为杆菌,而另外两种为球菌、杆菌。

实验主要为了区分杆菌、球菌、芽孢的不同形态受到的影响。

其次,这三种菌的耐受力不同,研究不同的耐受力更有意义。

而且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是非常常见的菌种。

20.微生物的生化反应能用于鉴定细菌,其原理是什么答:其原理是由于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酶系,其新陈代谢类型不同,所以它们能利用的底物和各种物质利用后产生的代谢产物不同。

同时它们利用分解同种物质的能力也不同。

因此可用化学反应来测定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21.细菌生理生化反应实验中为什么要设置对照答:因为细菌的生理生化反应实验不可预知的结果很多,为了确保实验的可重复性和科学性,一般应该设立阳性和阴性对照,也是为了减少试剂因素、人为因素的误差。

实验加指示剂后要如何操作才能显示正确的结果为什么答:加指示剂后用力振荡,再加入37℃恒温箱中保温15—30min(或者沸水中加热1—2min);加入指示剂后要进行那些操作时因为加入强碱液使乙酰甲基甲醇与空气中的氧起作用产生二乙酰需要ɑ-萘酚的作用。

用力摇晃ɑ-萘酚是为了更多地溶解空气中的氧,加热一段时间能使反应更加充分,溶解更多的ɑ-萘酚,促进反应的出现。

23.什么是菌落总数菌落总数的测定有什么意义答:菌落总数是指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所得1g或1ml 检样中所含细菌菌落的总数。

测定菌落总数的意义:(1)细菌总数可以作为食品被污染程度的标志,许多实验结果表明,食品中细菌总数能够反映出食品的新鲜程度,是否变质以及生产过程的卫生状况等。

一般来讲,食品中细菌总数越多,则表明该食品受污染程度越重,腐败变质的可能性越大。

(2)它可以用来预测食品可能的存放期,因此菌落总是判断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

24.何谓大肠菌群它主要包括哪些细菌属答:大肠菌群是指一群好氧和兼性厌氧、革兰染色阴性、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无芽孢的杆状细菌。

它主要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伯氏菌、阴沟肠杆菌、副大肠杆菌等。

25.大肠菌群的细菌种类一般并非病原菌,为什么要选大肠杆菌作为食品被污染的指标答:因为大肠杆菌是寄居于人及温血动物肠道中内的肠居菌,随大便排出体外。

食品中如果大肠菌群数多,说明食品受粪便污染的可能性大。

以大肠杆菌作为粪便污染食品的卫生指标来评价食品的质量,具有广泛的意义:(1)大肠菌群在粪便中的数量最大,可作为粪便污染食品的指标菌(2)大肠菌群在外界存活期大致相同可作为肠道致病菌污染食品的指标菌。

如果食品中的大肠杆菌群超过规定的限量则表示该食品有被粪便污染的可能,粪便如果是来自于肠道致病菌携带者或腹泻患者,该食品即有可能被肠道致病菌污染。

26.煌绿乳糖胆盐BGLB肉汤中,煌绿、乳糖、胆盐分别起什么作用答:煌绿是一种抑菌剂,添加煌绿能够抑制杂菌的生长,从而保证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乳糖:乳糖是可发酵的糖类,在BGLB中起碳源的作用,同时大肠菌群能发酵乳糖产气,从而让小导管浮起,从而更好地确定大肠菌群。

胆盐:胆盐主要作用是抑制非大肠菌群的生长。

27.稀释分离时,为何要将融化的培养基冷却到50℃左右,才倒入装有菌液的培养皿内为什么要将培养皿倒置培养答:因为过高的温度会使细菌失去活性,从而杀死细菌,影响细菌的培养;培养皿的盖子上容易凝结水珠,水珠滴落至培养基上,会有杂菌掺入培养基影响实验结果。

28.接种时,为何要尽量使试管平放答:平放能增大琼脂表面积,让菌有足够的空间生长。

同时能防止灰尘掉落其中,掺入杂菌。

29.根据哪些菌落特征可区别细菌、酵母菌、霉菌答:可以从菌落的光泽、透明度等特征进行区分。

多数细菌的菌落一般呈现湿润、光滑、较透明、较粘稠、易挑取、质地均匀及颜色一致的特征。

酵母菌的一般菌落表面湿润、透明、光滑、容易挑起,菌落质地均匀、正反面、边缘与中央部位的颜色一致,一般带有酒香气。

霉菌菌落形态较大,质地比放线菌疏松,外观干燥、不透明,呈现或紧或松的蛛网状、绒毛状或棉絮状。

菌落与培养基的连接紧密,不易挑取。

30. 所做倾注平板法和划线法是否较好地分离得到了单菌落如果不是,请分析原因。

答:倾注平板成功地分离了许多的单菌落。

但划线法没有。

划线法培养后,得到的只有第一次划线处生长的菌落。

该处的菌落紧密、多。

失败的可能原因有(1)第二次划线时,接种环在灼烧后温度还很高就直接划线(2)第二次划线,接种环没有刮到菌。

31.豆酱酿造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答:黄豆酱是以黄豆为主要原料,经霉菌、酵母、乳酸菌等微生物的作用而制成的具有特定风味的调味品。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微生物的作用将黄豆中的蛋白质、淀粉等分解为小分子的氨基酸和糖类,从而提高豆酱鲜味、甜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