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28千里跃进大别山_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三年级语文教案)28《千里跃进大别山》

(三年级语文教案)28《千里跃进大别山》

28《千里跃进大别山》三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要求:1、了解刘伯承、邓小平在危急关头是怎样指挥千军万马的,学习刘邓大军英勇顽强、奋勇杀敌的革命精神。

2、继续学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15个生字,理解重点词句,会用遵照”分析”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刘邓大军英勇顽强、奋勇杀敌的精神。

学习归纳段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片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板书课题。

大别山在哪里?跃进”是指极快地前进。

二、预习课文。

1、提出预习要求: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句,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预习情况。

三、默读课文,想想全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根据事情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段。

四、学习一、二段。

1、指名读。

2、挺进”是什么意思?换用行军”行不行,为什么?3、刘邓大军到达汝河北岸后遇到了怎样紧急的情况?你是通过哪些词句看出来的4、请同学们设身处地的想象当时的紧急情况。

五、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

思考:在这紧急时候,谁来了,做出来什么指示?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这段主要讲了什么?3、指名读第五自然段,情况确实很严重”是怎样得出来的?不约而同”是什么意思?大家为什么不约而同地望着首长?4、指名读第六自然段。

刘邓首长做出了什么指示?狭路相逢勇者胜”是什么意思?5、第三段主要讲了什么?用合并自然段主要意思的方法归纳段落大意。

六、学习第四段。

1、默读课文第四段,思考讨论:(1)第七自然段有三句话,前二句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后一句的主要意思是什么?(2)我军在什么情况下,怎样渡河的,哪些词语体现出来。

(3)战士们是怎样杀敌的,哪些词句体现出来。

(4)我军取得了哪些战果2、思考第四段所讲的内容,练习归纳段意。

3、反复朗读第四段。

第二课时一、学习第五段。

1、齐读,思考回答。

(1)狭路相逢勇者胜”在课文中出现几次,每次有什么不同?(2)钢刀”指什么?敌人的心脏”比作哪里?全句是什么意思?(3)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2、小结: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牵制了大量敌军,是战略反攻。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诗句;(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3)了解历史背景,理解大别山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句;(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句中的画面。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2)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句的理解和背诵;(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3)了解历史背景,认识大别山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2. 教学难点:(1)诗句的深层含义解读;(2)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句中的画面。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大别山风光;(2)简要介绍大别山的历史背景;(3)提问:同学们对大别山有哪些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句大意;(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意境;(3)思考:诗人为何要赞美大别山?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句的深层含义;(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分析。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句中的画面;(2)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引导students to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the poem.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句的意义和背诵的重要性;(3)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千里跃进大别山》;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3. 结合历史背景,思考大别山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2)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坚定信念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主要内容介绍。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课文的结构分析。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主要内容,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分析和课文的结构。

2. 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2. 讨论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写作练习: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3. 写作练习纸张和文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问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分析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思考,进行写作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七、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完成对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阅读理解题目。

2. 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进行研究和写作,下一节课进行分享和讨论。

八、教学评价1. 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评价,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评价,包括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意义以及相关历史事件。

2. 通过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坚定信念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3. 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介绍2.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描述3.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4. 相关历史事件的详细讲解5.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精神内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过程、意义和精神内涵。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和英雄精神。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过程、意义和精神内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相关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精神。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理解和感悟。

4. 情景模拟法:模拟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艰苦奋斗的过程。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

2.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设备、白板等。

3. 分组讨论材料:分组讨论的问题和任务。

4. 情景模拟材料:模拟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场景布置和道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纪录片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思考。

2. 讲解背景: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紧迫性和困难。

3. 过程描述:详细讲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包括决策、实施和成果等。

4. 历史意义: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强调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5. 精神内涵:深入讲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学习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6. 案例分析:分析相关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刻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精神。

7.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理解和感悟。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故事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故事背景。

教学内容:1. 简介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或地图展示大别山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了解大别山的历史背景。

2. 教师简要介绍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章:人物介绍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2.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作用。

教学内容:1.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刘伯承、邓小平。

2. 分析刘伯承、邓小平的性格特点和作用。

教学活动:1. 教师介绍刘伯承、邓小平的人物形象,包括他们的外貌、性格特点等。

2. 学生通过阅读故事片段,分析刘伯承、邓小平在故事中的作用和影响。

第三章:情节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2. 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中的重要事件。

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

2. 分析故事中的重要事件及其意义。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

2. 学生通过阅读故事片段,分析故事中的重要事件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主题探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主题。

2.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主题的深层含义。

教学内容:1. 故事的主题。

2. 分析故事主题的深层含义。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故事的主题,如革命精神、团结协作等。

2. 学生通过阅读故事片段,思考故事主题的深层含义,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

教学内容:1. 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拓展思考题。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学生完成拓展思考题,进一步深入思考故事的意义和价值。

第六章:教学目标与方法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阅读策略,如预测、推断、分析等。

最新整理三年级语文教案-千里跃进大别山第2教时

最新整理三年级语文教案-千里跃进大别山第2教时

三年级语文教案——千里跃进大别山第2教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认识老一辈革命家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学习革命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跃进陪同不约而同叮嘱漆黑等词语。

3.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体会这些比喻句的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第三段。

教学过程:〔一〕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

2.从哪些话可以看出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任务的重要性和艰巨性3.齐读。

〔二〕学习第二段。

1.默读。

2.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当时先头部队处境的艰险〔集中兵力紧紧追赶、几十里长的防线、船只统统拖走、砸毁、河水深、前有强敌,后有追兵。

〕3.齐读。

要求读出当时情况的紧急。

〔三〕学习第三段。

1.分层。

按刘邓首长商量进军方法、战士们英勇杀敌、我军取得胜利将第三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4-6自然段〕;第二层〔第7、8自然段〕;第三层〔第9自然段〕。

2.学习第4-6自然段。

〔1〕指名读第4-6自然段。

〔2〕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18旅的指战员中间的他们是怎么做、怎么说的〔3〕指导朗读。

重点指导朗读刘司令员的话。

要突出两个一定要及要勇、要猛等词语,要读得坚决有力。

〔四〕作业。

朗读课文内容总结〔1〕三年级语文教案——千里跃进大别山第2教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认识老一辈革命家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学习革命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2〕3.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体会这些比喻句的作用〔3〕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第三段〔4〕教学过程:〔一〕学习第一段〔5〕1.指名读第1、2自然段〔6〕2.从哪些话可以看出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任务的重要性和艰巨性3.齐读〔7〕〕3.齐读〔8〕朗读课文。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 讨论文章中的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

4. 学生分组活动和口头报告。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背景知识。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

3. 小组合作法:分组活动和口头报告。

4. 实践活动法:学生自主探究和创作。

2.2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3. 讲解课文: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4. 分析课文: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5. 讨论课文:讨论文章中的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

6. 分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活动和口头报告。

7. 总结与反馈:总结课堂内容和学生的表现。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思3.1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

2. 口头报告:评估学生在分组活动中的表现和报告质量。

3. 阅读理解测试:进行阅读理解测试,评估学生的理解能力。

4.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2 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的选择和难度是否适合学生。

2. 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效果,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反思教学评估的方式和反馈,是否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

4.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讨论,是否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1. 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3. 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相关视频资料。

4. 网络资源和相关网站。

4.2 教学材料1. 课文阅读理解测试题目。

三年级下语文补充素材28千里跃进大别山_人教版

三年级下语文补充素材28千里跃进大别山_人教版

三年级下语文补充素材-28千里跃进大别山人教版解放战争进行到1947年6月,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

国民党军由430万人下降为370余万,虽然在兵力上仍占优势,在战略全局上也仍保持进攻态势,但因机动兵力不足,在东北和华北战场已转为守势;在南部战线,除对陕北、山东两解放军区实行重点进攻外,鲁西南、豫皖苏边界直至大别山地区兵力薄弱,形成两头重、中间轻的“哑铃形”态势;又因整师整旅不断被歼,士气日益低落,官兵厌战情绪增长,战斗力下降;国民党政府在政治、经济方面也已陷入困境。

人民解放军则由120余万人上升到195万人,虽然在兵力上仍居劣势,但握有战略机动力量;在战略全局上除陕北、山东战场尚处防御地位外,其它各战场已逐步转入战略性反攻;部队士气高涨,战斗力不断提高;广大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已基本完成,后方日趋巩固。

但大部分解放区遭受战争破坏,人力物力损耗巨大。

为了粉碎国民党军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消耗解放区人力物力,使人民解放军不能持久作战的战略企图,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制定了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最歼灭敌人的战略方针;并决定将战略进攻的主要方向置于鄂豫皖3省边界、战略地位重要、国民党军防御薄弱的大别山地区。

这和战国时期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极为相似。

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5月上旬结束豫北攻势作战后,经充分准备,于6月30日夜,在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第2旅的接应下,从山东省阳谷以东张秋镇至菏泽以北临濮集间150余公里的正面上,一举突破了国民党军的黄河防线。

接着,采取攻其一点(郓城)、吸其来援(金乡)、啃其一边(定陶)、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发起鲁西南战役,共歼国民党军4个整编师师部、9个半旅约6万人,打乱了国民党军在南部战线的战略部署,开辟了挺进大别山的道路,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7月刘邓野战军在鲁西南战役结束后就地休整半月,立即南进大别山。

8月7日,刘邓野战军自郓城及以南地区南下,于11日越过陇海铁路,摆脱国民党军的合围阵势,向南疾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28千里跃进大别山人
教版(2019)
课件演示:刘邓首长的照片。

师:照片上的人是谁?
生:邓小平刘伯承
师:他们率领的军队被称为?
生:刘邓大军
师:在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可是一支勇猛善战、所向披靡、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军队,同学们,想领略刘邓大军的风采吗?
生:想
师:来学习新课《千里跃进大别山》。

(板书课题)
师: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生提问题)
生:“大别山”在哪?“跃进”是什么意思?谁“千里跃进大别山”?……师:谁千里跃进大别山,同学们知道吗?
生:刘邓大军
师:大别山在哪,这个问题提得好。

课件演示:大别山地形图
师:“大别山”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之地,在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它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敌人的心脏。

千里跃进直逼敌人心脏,会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

所以说千里跃进大别山意义重大。

1947年8月23日晚,刘邓大军强渡汝河,在炮火轰鸣中激烈的汝河之战开始了。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附温馨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文中几次出现“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哪些地方具体地讲了“狭路相逢”?哪些地方具体地讲了“勇者胜”?
师:打开书,先看懂温馨提示,然后读文。

(生读课文)
师:文中几次出现“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
生:三次
师:第一次出现在第几段?
生:第六段
师:同学们读一读第6段,边读边想:谁说的这句话,为什么要说这话?(生读)
生:刘司令说的
课件出示:(刘司令的三句话)
师:我们分组读这三句话(3小组每组读一句)
师:自己再读一读,说一说你从这三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刘司令英明果断;充满信心:鼓舞战士:激励士气……
师:把你们体会到的通过读表达出来,齐读这三句话(生齐读)
师:刘伯承司令员到底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生: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说的
师:浏览课文,看文中哪一段具体的讲了情况的紧急?
生:第3段
师:默读第三自然段,读懂每句话。

(生读)当时情况怎样?
生:紧急;前有强敌,后有追兵。

师:哪些句子表明了情况的紧急,请你读给同学们听。

(找四名同学每人读一句)谁能说一说“狭路相逢”是什么意思?
生:路窄,与敌人遇上,无路可让…
师:此时是什么情况?生:狭路相逢
师:能读出形势的险恶吗?(一生读)正是在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险恶形势下,刘邓首长英明果断地提出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口号,这充分体现了将帅之勇,那战士们的勇又表现在哪里呢?(让一生读第7段)。

师:自己再读一读,想一想,从哪些句子中能看出将士之勇?(生明确)课件出示
(每支……每颗……绝不留下一个顽抗的敌人。


师:朗读时,要情绪激昂,坚定有力,读出志在必得的高昂士气。

(生齐读)战士们已做好了充分的战斗准备,想知道战士们是怎样冲锋杀敌的吗?
生:想
课件演示:影片片段
师:看了片子,你想说什么?
生:战士们勇猛……顽强……
师:战士们的勇猛体现在行动上,而行动离不开动词的描绘。

同学们读一读第8段,边读边圈画出战士们冲锋时的动词,再找出最能体现战士们“勇”的两个比喻句。

(生读圈画找句子)(生找出动词)
课件出示:第8段文字(动词用不同于其他文字的颜色)
师:读一下这些动词,再读一下这些句子,体会将士之勇。

(生找出2 个比喻句读出来)
课件出示:(两个比喻句)
师:把战士比喻成?
生:猛虎出山勇猛……
师:把刘邓大军比喻成?
生:决堤的洪水数量多进攻猛……句子更生动……
师:势不可挡。

读出势不可挡的将士之勇。

(生齐读)
师:有刘邓首长英明果断的卓越指挥和战士们奋勇杀敌的拼搏精神,同学们,你们说胜利属于谁?
生:胜利属于刘邓大军
师:是啊,真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刘邓大军才是真正的勇者。

让我们满怀激情地齐读第9段,把刘邓大军胜利的消息传遍中华大地。

(生齐读)自己再读一读,同桌交流,文尾再次出现“狭路相逢勇者胜”有何作用?文尾的比喻句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总结全文……对刘邓大军的赞叹……
生:比喻句生动形象……给了敌人致命的打击……点明了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
师:同学们,此时,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炮火轰鸣,而沉睡的汝河战场却让我们后辈人永远记住了"狭路相逢勇者胜"!让我们再次齐读尾段,读出对革命先辈的崇敬和深深的怀念之情吧!(生齐读尾段)
课件出示:拓展学习
1. 将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2. 搜集解放战争时期的故事读一读。

下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