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0.13

合集下载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案专业代码:050306T 专业类别:新闻传播学 标准学制:4年所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案制订人:裘新江、卢晓辉、国杰 案审核人:辉、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宽口径、融合性、应用型”为导向,以“一专多通、以通结群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采取校企合作3+1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富有社会责任感,适应当代社会各行业数字信息化、移动互联融媒化和产业化发展需要, 掌握新闻传播基础理论和网络与新媒体基本应用技能,通晓网络与新媒体传播政策和法规,具备全媒体融合信息化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能够从事新媒体信息采编、 策划与传播、新媒体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可在新闻及新数字媒体、广告策划公司、门户、通信公司、网络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 与网络相关的编辑、记者、网管、产品经理、广告策划、宣传助理、文产创意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网络与新数字媒体的基本训练, 具备从事网络编辑记者、网络管理、网络产品助理等相关职业所需要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能够 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并富有创新精神。

1 •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掌握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具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掌握网络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具有网络传播采访、写作、编辑、 评论、摄影、宣传策划与管理等专业技能。

3•了解我国新闻工作的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新媒体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掌握计算机的基 本技能,熟练运用现代网络传播技术;掌握一门外语。

4. 具有调查研究的能力;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以及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实事、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5•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感等;具 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达到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计划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计划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50306T 学科门类:文学专业类别:新闻传播学授予学位:文学学士标准学制:4年适用年级:xx级所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专业负责人:裘新江方案制订人:裘新江、卢晓辉、王国杰方案审核人:孔刘辉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宽口径、融合性、应用型”为导向,以“一专多通、以通结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采取校企合作3+1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富有社会责任感,适应当代社会各行业数字信息化、移动互联融媒化和产业化发展需要,掌握新闻传播基础理论和网络与新媒体基本应用技能,通晓网络与新媒体传播政策和法规,具备全媒体融合信息化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能够从事新媒体信息采编、策划与传播、新媒体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可在新闻及新数字媒体、广告策划公司、门户网站、通信公司、网络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与网络相关的编辑、记者、网管、产品经理、广告策划、宣传助理、文产创意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网络与新数字媒体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网络编辑记者、网络管理、网络产品助理等相关职业所需要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并富有创新精神。

1.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具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掌握网络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具有网络传播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宣传策划与管理等专业技能。

3.了解我国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新媒体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熟练运用现代网络传播技术;掌握一门外语。

4.具有调查研究的能力;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职业精神与创新意识,能够主动适应互联网产业和新媒体产业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互联网信息、新媒体、计算机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网络与新媒体领域的信息搜集、整理、分析、编辑、管理等实践应用能力,可在网络与新媒体行业从事网络信息编辑、网络与新媒体制作、网络新媒体运营管理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学习新闻学、传播学以及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新媒体传播在内容和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良好的人文修养和深厚的文字功底,具备新闻采写和编辑、评论的基本业务能力,能够熟练掌握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的编辑与发布、制作网页、基于互联网媒体、移动媒体、社交媒体等平台、多终端的内容生产、事件策划、信息发布等。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知识结构1.通晓美学、艺术以及大众文化领域的基本知识,具备较强的美学和艺术素养;掌握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网络基础知识及INTERNET应用技能;3.掌握网络信息搜索、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4.掌握平面设计基础知识和网络编辑基本技能;5.掌握创新思维原理,并能够成功地移植、应用到现代传媒领域;6.学习并掌握一门外语。

(二)能力结构1.具有新闻采写编评等实际业务能力;2.具备基于互联网媒体、移动媒体、社交媒体等平台、多终端的内容生产、事件策划、信息发布能力;3.具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和良好的人文素养与艺术修养;4.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及媒体经营管理能力;5.具备应用平面设计和动画设计软件制作网页的能力;6.既懂得传播规律,也懂得市场规律,在开阔的视野中,形成对现代传媒运营的整体性、综合性把握,以及相关领域的创意与策划能力;7.具备较强的文本读解能力,熟练掌握对文字、图形、色彩、声音等传播符号的操控技术,并能够在创新性思维指导下灵活运用媒介信息建构与传播的技能、技巧。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计划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计划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计划一、简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新时代背景下迅速崛起的专业,着眼于培养具备网络技术和新媒体应用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

本专业培养计划致力于全面提升学生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使其具备应对不断发展的网络与新媒体行业的能力和素养。

二、培养目标1. 掌握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2. 熟悉并掌握新媒体应用工具和软件,具备新媒体内容的策划、制作和推广能力;3. 具备网络与新媒体行业所需的项目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4. 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能够与国际接轨。

三、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 计算机基础- 网络技术原理- Web开发技术- 多媒体技术基础-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 互联网营销原理- 媒体融合与发展2. 专业课程- 新媒体传播学- 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 - 社交媒体应用与管理 - 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 - 大数据分析与挖掘 - UI/UX设计实践- 互动媒体艺术创作3. 实践课程- 网络与新媒体实训 - 创新创业实践- 新媒体项目实践- 多媒体设计实践四、实习与就业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本专业设有实习环节。

学生将在校外的互联网企业、新媒体机构等单位进行实习,接触实际工作环境,提升自身技能,并与企业积极互动,获取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职业指导。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备丰富的网络与新媒体行业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毕业后可就业于互联网公司、新媒体机构、电子商务企业等。

常见职业方向包括网页设计师、移动应用开发工程师、社交媒体运营专员、大数据分析师等。

五、师资队伍本专业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团队,教师队伍由业内知名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士组成。

他们精通行业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知识指导和实践指导,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专业素养。

六、总结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计划旨在培养符合网络与新媒体行业需求的高级专业人才,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和创新能力。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50306T 学科门类:文学专业类别:新闻传播学授予学位:文学学士标准学制:4年适用年级:xx级所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专业负责人:裘新江方案制订人:裘新江、卢晓辉、王国杰方案审核人:孔刘辉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宽口径、融合性、应用型”为导向,以“一专多通、以通结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采取校企合作3+1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富有社会责任感,适应当代社会各行业数字信息化、移动互联融媒化与产业化发展需要,掌握新闻传播基础理论与网络与新媒体基本应用技能,通晓网络与新媒体传播政策与法规,具备全媒体融合信息化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能够从事新媒体信息采编、策划与传播、新媒体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可在新闻及新数字媒体、广告策划公司、门户网站、通信公司、网络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与网络相关的编辑、记者、网管、产品经理、广告策划、宣传助理、文产创意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接受网络与新数字媒体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网络编辑记者、网络管理、网络产品助理等相关职业所需要的基本素养与基本能力,能够主动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并富有创新精神。

1.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2.具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掌握网络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具有网络传播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宣传策划与管理等专业技能。

3.了解我国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与法规;了解新媒体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熟练运用现代网络传播技术;掌握一门外语。

4.具有调查研究的能力;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实事求就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训计划

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训计划

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训计划一、背景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获取、创造和传播信息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媒体和营销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市场需求,因此,网络与新媒体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本人才培训计划是为了适应当前市场需求,培养更多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而制定的。

二、培训目标1. 培养具备扎实的新媒体知识和技能的网络与新媒体人才;2. 提升学员在写作、编辑、摄影、音频、视频制作等多媒体技术方面的能力;3. 培养学员具备新媒体运营和营销能力,可以独立策划并实施新媒体营销方案;4. 培养学员具备跨界合作、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三、培训内容1. 新媒体知识和技术基础介绍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让学员了解新媒体的基本概念、特点和技术。

2. 写作与编辑能力培养通过案例学习,让学员掌握新媒体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学习新媒体编辑的基本原则和技能。

3. 多媒体制作技术学习图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内容的制作技术,培养学员的多媒体制作能力。

4. 新媒体运营和营销学习新媒体运营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包括社交媒体运营、内容推广等;学习新媒体营销策划和执行的方法和技能。

5. 跨界合作和项目管理培养学员具备开展跨界合作、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四、培训方式1. 课堂教学课程设置包括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员的学习效率。

2. 实践实习安排学员进行新媒体实习,学习新媒体相关工作的操作技能和实际应用,培养学员的实际工作能力。

3. 实际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让学员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趋势,培养学员的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五、培训周期本人才培训计划的培训周期为6个月,其中包括3个月的课堂教学和3个月的实践实习。

六、培训师资为了保证培训质量,本人才培训计划将邀请网络与新媒体行业的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担任培训师,他们将为学员提供全面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50306T 学科门类:文学专业类别:新闻传播学授予学位:文学学士标准学制:4年适用年级:2016级所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专业负责人:裘新江方案制订人:裘新江、卢晓辉、王国杰方案审核人:孔刘辉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宽口径、融合性、应用型”为导向,以“一专多通、以通结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采取校企合作3+1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富有社会责任感,适应当代社会各行业数字信息化、移动互联融媒化和产业化发展需要,掌握新闻传播基础理论和网络与新媒体基本应用技能,通晓网络与新媒体传播政策和法规,具备全媒体融合信息化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能够从事新媒体信息采编、策划与传播、新媒体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可在新闻及新数字媒体、广告策划公司、门户网站、通信公司、网络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与网络相关的编辑、记者、网管、产品经理、广告策划、宣传助理、文产创意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网络与新数字媒体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网络编辑记者、网络管理、网络产品助理等相关职业所需要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并富有创新精神。

1.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具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掌握网络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具有网络传播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宣传策划与管理等专业技能。

3.了解我国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新媒体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熟练运用现代网络传播技术;掌握一门外语。

4.具有调查研究的能力;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Culture 计算机实用技术
Practical Computer Technology 专业导论
Introduction to Specialty 传播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新媒体概论
Outline of New Media 广告学概论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体育与健康 1 Physical Training and Health1 体育与健康 2 Physical Training and Health2 体育与健康 3 Physical Training and Health3 体育与健康 4 Physical Training and Health4 计算机文化基础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以新闻学和传播学理论为基础,新媒体内容策划制作与新媒体技术应用并重,培养 既有人文和社会责任意识,又掌握网络传播技能和新媒体技术,符合网络与新媒体产业 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基本业务规格 1. 具有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和职业道德意 识,有较强的爱国精神和敬业精神,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 2. 熟练掌握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历史、理论知识及新闻业务(新闻采访、新闻写作、 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摄影、摄像等)基本技能; 3. 了解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了解国内外网络新媒体相关的产 业政策及市场格局,有一定的前沿意识; 4. 掌握网络新媒体环境下各种形态信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的采集、 编辑、加工、策划、制作与发布的技能与流程,熟练运用基本的网络信息技术; 5. 具备运用网络和新媒体从事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的能力;初步掌握数据挖掘与分 析的方法和数据可视化处理能力; 6. 具备市场意识和整合营销传播能力,有从事网络与新媒体经营管理的基本能力; 7. 具有较熟练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达到 CET-4 水平; 8. 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三、基准学制 四年 四、授予学位 文学学士 五、主干学科 新闻学、传播学 六、核心课程 网页设计与制作、摄影与图像处理、摄像与视频编辑、网络编程语言、网络新闻编 辑、社会调查与分析、网站建设与维护、数据挖掘与可视化、传播伦理与法规。 七、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毕业最低学分为 160 学分。基础课程 62 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程 53 学分,公共选 修课程 9 学分;专业核心课程 31 学分;模块课程 57 学分,其中专业必修课程 14 学分, 专业模块课程 43 学分;素质拓展课程 10 学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一、学科门类(专业代码)
文学(050306T)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能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能熟练运用网络与新媒体开展信息采集、策划、传播,兼具新媒体组织运营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传媒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网络与新媒体机构从事媒介内容创意与制作、媒介项目策划与运营、媒介用户研究、媒体推广与策略优化等工作。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网络与新媒体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系统的运用网络与新媒体技术进行内容制作和营销传播的基本技能,了解网络新媒体产业的发展概况,受到系统化、专业化的技能训练。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网络新媒体专业基本理论,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健康的人格修养和心理品质以及扎实的职业技能。

2.具备牢固的专业思想,系统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掌握一门外语;掌握并能熟练应用计算机、新媒体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

3.既懂得传播规律,也懂得市场规律;具备对当今互联网业和数字传媒业运营的整体性、综合性把握的能力;具备将知识转化为创意、策划和执行能力;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在专业领域内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与整合能力;具有在IT、传媒领域和相关的文化传播行业策划、推广、运营的能力。

4.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国防基本知识,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育锻炼,形成健康的生活理念,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合格要求。

5.除完成专业教学活动的各项规定外,非专业素质学分不低于20学分,具体要求按照《宁德师范学院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学分认证办法(试行)》(宁师院〔2013〕58号)文件执行。

四、修业年限
标准学制为四年,最长在校修业年限(含休学)六年。

五、主要课程
本专业的主干课程有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数字媒体技术、网络营销、新媒介素养、传播学概论、新闻摄影、新闻采访与写作、传播法规与伦理、新闻报道与策划、新媒体创意与策划、新闻评论写作、数字非线性编辑、新媒体舆情监测与分析等。

六、授予学位
达到本专业规定的最低学分要求,符合国家学位规定和宁德师范学院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七、每学年周数安排
每学年周数安排表
八、课程模块学时分配
九、集中实践环节
集中实践环节安排表
十、教学计划表(见另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