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论文第一篇自己写的论文

合集下载

近代历史论文范文

近代历史论文范文

近代历史论文范文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就走上了民族复兴的道路,其中有曲折也有成就。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近代历史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近代历史论文范文篇一《晚清满汉政争与中国政治走向》摘要:清沿明制,清王朝入关后迅速把明朝时已比较完备的内阁六部九卿制化为己用,并且后来不断完善发展,“可是终清一朝,唯独两点不曾改变过其一是政府组织的满汉双轨制,其二是军事组织的八旗驻防。

”[1](p43)这主要的原因是清朝是少数民族的政权对汉人存在深深的不信任感,这点在我国历史上入主中原的各个少数民族政权中都存在,可是在清代却是把部族政治发挥到极致的,满洲人在国家权力的各个方面均处于主导地位,可同时入主中原之后八旗子弟的腐化速度却也够快,满人“强悍之气已失,蒙昧之性未改。

”[2](p76)以至于等到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已不堪一击,清王朝不得不起用汉族官僚曾胡左李等人外攘蛮夷内平叛乱,自此汉族官僚势力迅速上升满汉矛盾也急剧上升,等到戊戌变法之后则已激化,待到清末立宪汉族士绅的数次请愿被拒绝后已经不可调和,而清王朝的末日也不远了··关键字:晚清满汉矛盾政治斗争引言:满洲以刚柔兼济利用和驯服汉人而盛,“然有清一代“满汉合作”始终缺乏互信和平等,汉人始终处于绝对的政治弱势,满汉畛域严密。

究其根源,在于内化于历代清帝心中的‘崇满抑汉、以满驭汉’之祖制,清廷对占人口绝对多数的数万万汉人始终加以猜忌和防范。

”[3](p3)一、太平天国战争之前的满汉关系八旗子弟以武力征服汉族入主中原过程中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无情,亦有圈地圈人并颁布逃人法的残酷,故清初的满汉矛盾十分尖锐,南方有天地会等汉族反清势力,台湾有郑氏家族的反清势力。

这种形势直到爱新觉罗玄烨即位推行一系列与民生息的仁政和消弭满汉矛盾的举措之后才缓和下来。

而康熙皇帝平三番时,八旗子弟已难堪大用了,主要就要靠汉人绿营兵了。

康雍乾三世多颁行弥合汉满的措施,可是汉满矛盾并未真正得到弥合,只是成为一种潜流,这是以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矛盾缓和为前提的,而清王朝恰好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大发展的可能性极小,所以满汉矛盾的缓和不会持续太久的时间。

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通用3篇)

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通用3篇)

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通用3篇)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篇1摘要:众所周知,1840年以来,亡国灭种的危机一直威胁着千年古国。

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林则徐的开眼看世界,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的戊戌变法等。

然而,正是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同仇敌忾,英勇奋斗,前赴后继,拼搏不息,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

关键字:爱国;救世;危机;新潮;出路正文:1840年,中国爆发了鸦片战争,近代史的序幕亦从此拉开,中国也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猛然被对世界打开,众多的外国资本蜂拥而至,同时这也引起了国内封建集团的极力抵触,外国资本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日益突出,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

一、林则徐林则徐为民办实事,虽居高位,但清廉自好,勤于职守,循法秉公,被老百姓誉为“林青天”。

林则徐敢于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精神,受到人们高度赞扬,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

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

林则徐经世派主要是提倡经世致用的主张,清朝统治的衰落和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忧虑,迫使他们去反思造成社会危机的原因,探求挽救衰世的办法,开始提倡经世致用思想。

他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一面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设立译馆,翻译外文书报、律例、军事技术等著作,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

他还是第一个了解国际法,运用国际法与英国人作斗争的中国人。

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的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

禁烟不禁商在广东期间,林则徐大举禁烟,并于1839年6月3日把收缴的英美商人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

中国近代史论文范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范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范文延安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毛泽东倡导大力加强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和研究,强调近代史研究必须有组织地进行。

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中国近代史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国近代史论文范文篇一《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成长》摘要: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也是一次追求民主、科学的思想解放运动,她孕育了中国传承近百年的五四精神,即爱国主义精神、民主科学精神、勇于创新精神。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五四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体现。

弘扬五四精神,对于当代青年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五四精神;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四运动已经过去九十多年了,在这些年中,中国经历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彻底的改变。

五四运动孕育了中国传承近百年的“爱国、民主、科学、创新”的五四精神,作为当代青年,有责任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价值观越来越多元,但五四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了五四精神新的内涵,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体现,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共成长。

一、五四精神的内涵在国家与民族危亡之际,在反对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斗争中,五四精神孕育而出。

五四精神代表着积极、进步、平等、和平、自由等,她留给后人的精神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成长,如周策纵所说的“五四运动是活的历史,因为它的精神还活着,它所提出的目标还没有完全达到,还有更年轻的人志愿为他而推动。

自由、民主、人道、科学,都是永远不完的事业。

”[1]五四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她丰富的精神内涵永远激励着当代青年。

(一)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

胡锦涛曾指出:“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

”[2]爱国主义精神是五四精神的源泉,在五四运动中,大学生及青年知识分子将爱国主义发挥得淋漓尽致。

大一近代史论文

大一近代史论文

大一近代史论文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起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大一近代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大一近代史论文篇一《论五四运动》摘要:1919年5月4号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无产阶级、农民阶级运动相结合,从而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关键词:五四运动、历史条件、历史特点、历史意义一、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条件1.五四运动的爆发是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

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已经达到200余万人,五四运动获得了比以往的革命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2.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受到这个潮流影响的年轻一代知识界,尤其是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

3.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俄国十月革命促进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在1919年上半年召开的巴黎“和平会议”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外国政府在华势力范围、撤销外国在华驻军等七项希望和取消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遭到拒绝。

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迫于人民群众的压力,北洋政府不得不于6月10日宣布罢免亲日派官僚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6月28日,中国政府代表也没有出席和约的签字仪式。

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得到了实现。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1.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在五四运动中,提出了“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和“另起炉灶,组织新政府”这样的口号。

近代史通用小论文范文怎么写

近代史通用小论文范文怎么写

近代史通用小论文范文怎么写中国近代史研究经过二十世纪的风雨历程,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历史学领域里一门相对独立而成熟的学科。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近代史小论文,供大家参考。

近代史小论文范文篇一《近代史小论文》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鸦片战争开始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市场和国土的大门,是中国历史性的变化,也是中国觉醒的时候,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泱泱大国,曾几繁荣,却敌不过洋炮的轰击!1842年8月,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定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次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南京条约》的附件。

鸦片战争刚结束,美法两国以武力迫使清政府签定了不平等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53年,太平军占领了南京,定都天京,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由于内部斗争,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

7月,湘军冲入天京城内,天京陷落,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失败了。

1858年,俄、美、英、法四国先后强迫清政府分别签定了《天津条约》。

10月下旬,清政府又签定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1883年底,中法战争爆发。

清军取得了镇南关大捷。

但是,清政府急忙同法国代表在天津签定不平等条约。

至此,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同日本签定了屈辱的《马关条约》。

19世纪末,爆发了义和团运动。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了.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法、美、德、日、意、奥等国,签定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了,在革命的领导下,革命军英勇奋斗,所向披靡。

辛亥革命的胜利后革命党人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关于近代辛亥革命的近代史论文

关于近代辛亥革命的近代史论文

关于近代辛亥革命的近代史论文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地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辛亥革命的近代史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辛亥革命的近代史论文篇一:《浅析辛亥革命》摘要: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的意义,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发生于列强大肆入侵中国的艰难时代,清王朝处于最为没落的时候,孙中山带领全国的爱国青年掀起了这场革命。

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由传统的封建帝制转换为较为先进的资产阶级专政。

虽然这次革命没有成功,但它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关键词:专政;民主;孙中山;成功;革命一、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1894年初,孙中山先生放弃了医学事业,面对中国的各种苦难,他毅然决然的投入到了革命事业中。

这年,他拟写了《上李鸿章书》,提出了改革的纲领:“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尽其流。

”这年六月他在天津没有得到李鸿章的借鉴,上书也没有被采纳。

为此说:“怃然长叹……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

”1、民族矛盾加深1894年,发生了甲午中日战争,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的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900年,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俄国占领东三省,不久,日俄利益发生冲突,由日俄瓜分东三省。

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后与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进一步掠夺了中国的各项权益,加紧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侵略,妄图从精神上统治中国人民,以达到他们的目的。

2、“新政”的失败1901年一月,清政府颁布所谓“整顿政事”的上谕,为了适应国内改革力量的强烈要求。

但是新政并没有取得什么效果,一些名族资产阶级心怀不满,还有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已经感到无可忍受,对清政府不抱任何幻想。

3、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他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明显的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

中国近代史相关论文

中国近代史相关论文

中国近代史相关论文中国近现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史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国近代史相关论文篇一《浅谈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命运》摘要: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人物选择的道路、革命策略决定了他的立场、成就和历史功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历史命运。

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命运的归宿只能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使中国这个备受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成为了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关键词:近代中国历史命运革命策略社会主义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命运从鸦片战争开始,就由其性质决定了,那就是要反帝反封建,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自主和富强。

对此,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个阶级、阶层的仁人志士似乎都没有异议。

尽管他们都怀抱着这样的理想,但基于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不同,所选择实现理想的道路、方法和谋略也是大大不同。

1、不同的救国道路林则徐在封建皇帝的支持下开始了反对帝国主义的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又在失去封建皇帝支持的情况下无奈承认其失败。

洪秀全则继承了林则徐反对帝国主义的光荣传统,以其伟大的太平天国革命,宣告了中国人口最多的农民阶级是不甘于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命运的。

但不同于林则徐的是,洪秀全完全和封建皇帝站在了对立面,在反对封建皇帝的同时反对帝国主义,洪秀全和他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既反帝又反封的革命,对以后的革命开启了极大的可能性和现实的道路。

孙中山就称自己为洪秀全第二。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在方式方法上、在谋略方略上也很明显受到过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影响。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之所以失败,并不是其反帝反封建的目标错了,而是其用来反帝反封建的路线、方法、谋略方略还不能够把这一历史任务更加彻底、全面地完成。

而从戊戌变法开始,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康有为、梁启超等所进行的维新、变法,在反帝反封建这两个方面都显得畏首畏尾得多,甚至中国革命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也是反封建有力,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敢明确反帝的目标。

【精品文档】中国近代史论文-范文模板 (13页)

【精品文档】中国近代史论文-范文模板 (1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中国近代史论文篇一:中国近代史论文论近现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民族,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的国家。

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多彩、灿烂辉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也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现如今中国也成为一个不容小觑的发展中大国,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在国际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都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而要想了解中国社会性质的发展历程,我们就要了解中国的近现代史。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

在这期间,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在这之前,中国的社会性质也有过的变化,就是由最初的原始社会到奴隶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但其本质并没有发生多么大的变化。

而我今天所想要写的也只是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性质的发展历程。

一、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以发生在清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为标志,同时鸦片战争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端,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重大事变。

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清政府的动摇不定;政府官员的腐败无能;军事武器装备的落后;英国综合能力的强大......这些都是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而鸦片战争的最终结果是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这些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影响:政治上,虽然清政府依旧进行着统治,但已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干涉和控制,中国的领土、司法、关税等大量主权遭到了严重破坏。

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日益解体,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商品推销市场和原料供给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胡适口述自传》有感
院系:经济管理学院专业:会计4班
姓名:王婷婷学号:10051340123
题目:读《胡适口述自传》有感
内容简介
《胡适口述自传》是由胡适先生口述,唐德刚先生译注的一本书籍,该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8月出版。

这是唐德刚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所公布的胡适口述回忆十六次正式录音的英文稿,和唐德刚所保存的残稿对照参考综合译出的。

在这里,胡适重点是对自己一生的学术作总结评价,而唐德刚将其英文口述译为中文后所作的注释评论,却是不可不读的好文章
书名:《胡适口译自传》作者:唐德刚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8月出版
一.引言
我读完《胡适口述自传》后,对于胡适的思想与贡献觉得也有不足之处,所以想论述他的一些伟大改革措施,以及他的不抵抗主义在他生命中留下的悲剧。

我们都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刚大家在称赞胡适的有效成就时,我们也该看到他不合时代的一面。

这样才是对一个人更立体的看法。

二.正文
胡适简介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人,徽州绩溪县上庄村人。

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

胡适早年在上海求学,出步接受了西方的思想文化。

1904年他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新思潮,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唯心主义哲学家杜威。

回国后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宣传自由民主和科学。

积极提倡白话文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大使。

抗战结束后于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9年寄居美国,1962年在台湾的一个酒会上突发心脏病去世。

他是中国文学改革中的一棵奇葩
对于胡适,学者们在充分估计他的思想与贡献不足的同时,更注意他对中国文化方面的贡献。

胡适在开辟了一个思想解放的伟大时代的新文化运动中,在探寻中国古代文明的来龙去脉,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实在贡献多多。

白话文倡导是胡适先生不朽的贡献他在青年时期就提出过“文言文是半死的文字”这句口号,虽然这句口号本身究竟有多少真实性是值得商榷的,但在当时确实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胡适先生本来对文学改革并不十分乐观,因为他的思想深深的受到了历史的训练而变得保守。

但正是由于梅光迪与他为学改革引起的
一场辩论,使得胡适先生被《逼上梁山》①,在1916年的11月,他在中国发表了《文学改良邹议》。

在那篇文章中,他提出了八条很温和的建议。

这篇文章在中国文化界引起了一场极大.的反应。

之前的我,根本不知道这么严肃的一件文学改革事件竟然是由一首向去哈弗升学的朋友的送别诗所引起的。

在那首《誓诗》里他便高呼“诗学革命”,之后他并指出白话是一种活语言。

在1916年7月底8月初,胡适决定不再写旧体诗,而专门用火的语言文字来写白话诗了。

胡适的白话文学观,不但是中国文学母体孕育的结果,更是全球化得产物。

他的白话文学观包括白话文学的发展观和白话文学的语言观两部分。

在发展观上,胡适受到实践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启迪②,在语言观上,他又借鉴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但丁的俗语观和意大利文学变革的经验。

他的学术活动及学术思想给中国的文学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对于提高整个国民文化水平都具有深远影响,称他为现代中国文化界学术界最有成就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毫不为过。

作为一名新文化运动的风云人物,胡适也是新红学的开创者之一,直至1962年逝世,他始终未减灭对红学研究的热情。

把小说当做一种学问来研究,在中国实属于胡适!从1921年到1932年,胡适对《红楼梦》的研究历时十二年之久,先后作了五篇考证的文章。

《红楼梦》的考证是不容易做的,一是因为材料太少,二是因为向来研究的人都参考了不同的文献,收罗了许多不相干的零碎史诗来附会《红楼梦》里的情节。

尤其是在寻找作者身份的第一项工作里,胡适收集了大量资料,研究了曹玺,曹寅等人。

了姐了曹雪芹的家庭背景,为以后红学研究作出极大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胡适找出书中许多矛盾之处来说明《红楼梦》是出自两位作家的手笔。

证实这第二位作家高鹗是熟读了前八十会之后才开始续写的。

他告诉我们考证学的方法就是:避免陷入为主的成见,寻找证据,尊重证据,让证据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自然的合乎逻辑的结论。

总支,胡适先生对于文学的热情促使他对红学的研究又贡献了一份力量,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不抵抗主义无法救国
胡适的政治思想和他的学术思想一样,有着传统中国文化留下的不可磨灭的痕迹,同时,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在其政治思想中的美国情结。

1910年,胡适通过庚款考试;与一群学生共赴美国学习,幻想寻找救国真理,拯救中国于危亡之中。

来自传统而沉闷的中国社会的胡适对大洋彼岸的这个世界,充满了浓郁的兴趣。

他放弃农学而潜心于政治和哲学。

而美国的政治氛围,一次大战钱美国弥漫的厌战情绪,和平主义思潮,胡适把这些与他早年时的“恕道”和“”不争”结合在一起。

最能体现胡适这种思想的是他在中日签订“21条”时所发出的一封《为爱国的理智请愿:致中国学生的公开信》③,当时,中国学生们视“21条”为国耻,更有人提出放弃学业,立即回国。

在一片情绪化得热潮中,胡适却出奇的理智,他在信中写道:
这些在我看来简直就是不折不扣的疯癫……简直是发了爱国癫……情感冲突。

慷慨激昂的爱国呼号,和充满情绪的建议条陈,未尝有助于任何国家的危难……在我看来,此时此刻,在这远离中国的地方,我们这些学生应采取的正确方法是:让我们冷静下来,尽我们的职责,那就是去读书学习。

我们不要被报上的纠纷而耽误了我们神圣的任务。

我们要严肃,冷静,不惊,不慌的继续我们的学业。

……我们在战争中将毫无所获,剩下的只是一连串的毁灭,毁灭和再毁灭。


在国事危殆的时候,胡适能够如此从容论道,在当时实为罕见。

他的观点在当时被斥为“不爱国的胡说八道”。

一个国家如果在像“21条”那样可耻的紧急情况下,作为一个青年学生还能安心读书,无动于衷,那这个国家还有希望吗?胡适先生真是个冷静到毫无脾气的白面书生啊,他不会搞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永远没有他的份。

以这样一种不抵抗态度去接受“21条”,恐怕只有挨打的份了。

更令人吃惊的是,这位颇有学识的学者遇到两位杰出的美英思想家:杜威和安吉尔,便“尽弃所学而学焉”,被他们洗脑洗的相当彻底,从”不抵抗主义“到新和平主义”,终身都没有跳出安,杜二人的框框。

他只是一味的妥协跟退让,只会让别人更爱欺负我们中国人,而胡适的思想在当时根本无法救过救民。

可以说那个时候他的思想是落后而腐败的。

另外,当一些先进分子如陈独秀在一些杂志上发表政治性论文时,胡适却指出他要“二十年不谈政治,二十年不干政治”。

他在一篇《多研究一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文章中,对社会主义进行了批评,这次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是胡适与马克思主义发生冲突的第一回合。

⑤在这片文章中他提出:着重外来进口的“主义”对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没有用处,他更进一步指出,不顾实际问题而囫囵吞枣的把整套有偏见的外国主义搬进中国,实在是一种智上的懒惰。

⑥这不禁让我想到胡适先生自己本身在学习欧洲文学及美国政治思想的时候,不也是只学习了适合美国的政治理念嘛?那么美国所说的“不抵抗主义”根本就无法适应中国的发展。

在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代,我们应该仔细的分析什么样的政治理念是和那个国家那个时代的发展。

胡适先生的保守思想无疑是他一生的悲剧。

就像他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当成是两回事,便是纯粹从一个文学者得观点出发的。

在革命这条道路上,显然他是一位落伍者。

胡适的一生,就像玻璃缸里的一条金鱼,它摇头摆尾,浮沉上下,一言一笑……都在被千千万万只眼睛注释着。

他是时代的骄子,他是新时期的领导。

同时,他也有不足之处,他的思想也有落后的地方。

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对新知识的理解,对新思想的追求,对国家文化的改革,对外来文化的融会贯通。

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更顽强的生存与发展下去,祖国才会更加繁荣昌盛。

①见《胡适口述自传》第142页
②见《胡适口述自传.》第150页
③见《胡适口述自传》第68页
④见《胡适口述自传》第69页
⑤见《胡适口述自传》第189页
⑥见《胡适口述自传》第190页
2011年5月2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