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送别诗知识梳理
《送别》唐代诗章解析

《送别》唐代诗章解析送别是唐代文学中一种常见的题材,它以离别为主题,表达了离愁别绪、别离之痛等情感。
本文将对唐代的几首代表性送别诗进行解析,以揭示其中的艺术特点和情感内涵。
第一首送别诗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中,登高望远之景烘托了离别之情。
诗人首先描述鹳雀楼高人所难及,隐喻友人的远行;接着,描绘楼台旁的美景、万里江山,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交融,王之涣既展现了离别的苦痛,又表达了人生万物的无常和离合的感慨。
第二首送别诗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中,杜甫借助月夜的寂静,回忆起已故的舍弟,表达了浓烈的亲情和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描写月色和回忆,勾勒出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凄凉。
诗中充满了离别之痛和对逝去亲人的无尽思念,展现了杜甫对兄弟深深的眷恋与感念。
第三首送别诗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中,王维以送别使者为主题,描绘了途中的艰险和沙漠的荒凉景象。
诗人以行者的身份,抒发了自己对友人远行的祝愿和思念之情。
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行者的感受的交融,王维展示了离别时的别离之痛和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第四首送别诗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中,白居易以古原草为离别的背景,表达了离别之痛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对古原草原的描绘和自己内心的交融,抒发了自己的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眷恋之情。
白居易的诗歌语言表达简练,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唐代送别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成为了唐代文学的一大亮点。
通过对《登鹳雀楼》、《月夜忆舍弟》、《送元二使安西》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几首代表性的诗作的解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唐代诗人对离别的感受和思考,体味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内涵和美学价值。
唐代送别诗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后世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源泉和参照。
送别诗专题

送别诗专题一、送别诗的概念和历史送别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其主要表达了人们对别离的感慨和对离别者的祝福。
送别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自古以来就受到重视和喜爱。
这种诗歌形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最早的辞章到后来的别赋,再到唐代的送别诗,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1.1 辞章辞章是送别诗的起源,它来源于古代酒宴上的辞谢之辞。
在古代社会,人们经常在酒宴上表达对宾客的欢迎和感谢,同时也会在宾客离开时送别。
这种送别辞谢的形式逐渐演变成了送别诗的雏形,奠定了送别诗的基础。
1.2 别赋别赋是送别诗的发展阶段之一,它在汉代达到了巅峰。
别赋以散文形式表达情感,内容更加充实丰富,比较注重描写离别时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别赋的主题也更加广泛,不仅包括亲友离别,还包括对国家、山川河海的离别。
别赋开创了送别诗的新篇章,为后世的送别诗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1.3 唐代送别诗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期,也是送别诗的鼎盛时期。
唐代的送别诗在形式上更加规范,多采用七言绝句的形式,条理清晰,语言简练。
唐代送别诗的题材也更加广泛,不仅包括亲友离别,还表达了对爱情、友情和志同道合者的离别之情。
唐代送别诗以其深情和真挚打动了无数读者。
二、送别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送别诗的主题主要包括亲友离别、情人分离以及离别的心情和感受。
这些主题通过一系列精心的描写和抒发表达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1 亲友离别亲友离别是送别诗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也是最具感染力的。
人们在亲友离别时往往会产生深深的思念和不舍之情,送别诗通过描写离别的场景和人物形象,表达出送别者的内心感受和祝福之意。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王之涣送别朋友时的情景,表达了对别离的思念和祝福之情。
2.2 情人分离情人分离是送别诗中另一个常见的主题。
恋人之间的离别往往伴随着深深的思念和不舍之情。
送别诗通过描写情侣离别时的场景和表达彼此的思念之情,将离别的痛苦和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知识梳理)山海自有归期,风雨自有相逢——送别诗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山海自有归期,风雨自有相逢——送别诗知识梳理题材类型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离别诗。
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
李白提到姓名的赠别诗就有400多首。
送别诗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诗歌题目通常以"赠、别、送"等字眼,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
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其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词浅情深。
经典回顾《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七上)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杨花纷纷落尽,子规鸟儿不停地在啼鸣,我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五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夜郎之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八下)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京城长安有三秦守护,遥望五津渡口,只见风烟弥漫。
要说离别的心情嘛,我跟你完全一样,因为我们都是离乡奔走出外做官的人。
好在四海之内都有知心朋友,就是远在天边也仍像是近邻。
不要在分手的路口, 像少男少女那让泪水沾湿了衣裳。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九下)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古代诗歌鉴赏——送别诗

古代诗歌鉴赏——送别诗
古代诗歌鉴赏——送别诗
一、送别诗的定义与特点
送别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表达了诗人对离别对象的感情和思念。
送别诗常见于唐代诗人,其特点包括感情真挚,表达含蓄,意境深远等等。
二、送别诗的起源与发展
送别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诗经》,但在唐代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送别诗包括了君主送别臣子、朋友之间的离别、情侣分别等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三、送别诗的分类
1、君臣送别诗:这类送别诗通常是朝廷官员辞职或调动时,君主表达对臣子的感激之情和送别之意。
2、朋友送别诗:这类送别诗通常是好友分别时,互相表达离别之情和对彼此的祝福。
3、情侣送别诗:这类送别诗主要是情侣分别时,表达情感的离别之情和对对方的思念。
四、送别诗的鉴赏方法及技巧
1、理解诗歌背景:了解诗歌背景有助于理解诗人起笔的动机和意图,从而更好地品味和赏析送别诗的含义。
2、研读诗歌语言:重点关注诗中的比喻、修辞手法等,这些语言技巧能更好地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3、探索诗歌主题:揭示诗歌中蕴含的主题,如离别之痛、友情的珍贵、爱情的悲欢等等,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送别诗的内涵。
五、附件
本文档附带以下资源,供进一步了解和参考:
1、许多著名的送别诗例子。
2、相关研究论文和文献。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
1、送别:在古代文化中,送别是一种人际关系的仪式。
在诗歌中,送别表达了离别对象的祝福和思念。
七、全文结束。
送别诗常见意象、情感、表达技巧梳理

送别诗常见意象、情感、表达技巧梳理什么是送别诗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传统诗歌。
送别诗中诗人状态是面临别离,或别友人,或被友人送别,或与家人恋人分别等。
主要内容是长亭古道、江边渡头、举酒击节、折柳相赠等。
送别诗常见的几大意象:长亭古道这类驿站旁的送别场景;水,比如江边渡头,古人长途时没有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有的是水陆的船舟等,或者依靠步行;酒,古人一般设酒宴饯别;柳,与“留”谐音,通过折柳相赠,表达对友人、亲人、爱人依依不舍之情;月,送别之后往往睹月思人。
长亭、南浦、柳、芳草、酒、月等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往往被作家们交织在同一首作品中,共同负起烘托、渲染或写照、象征离愁别恨的使命。
送别诗中的感情类别: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2.体贴入微的宽慰,如杜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4.前途艰险的担忧,如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5.坦诚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6.积极奋发的勤勉,如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如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送别诗抒写离别情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
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此深有体会:“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
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
”此段话把情和景截然分开说得不确,但就“言情难”而言,还是有道理的。
送别诗要想“感动激发人意”,必须采用一些手法来“言情”。
送别诗在艺术手法上大多采用直接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或是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营造伤离别的氛围。
高考送别诗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送别诗知识点归纳总结高考送别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学体裁,常见于唐代。
它以表达离别之情、深思人生、抒发情感为特点,通过运用诗歌的形式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在高考中,也常常会涉及到对高考送别诗的理解和分析。
下面对高考送别诗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第一节:高考送别诗的概述高考送别诗是一种古代诗歌体裁,主题常常涉及到人生离别、时光流逝、别离情感等。
这种诗歌形式通过抒发作者的真实情感和思考,以及细腻的描写表达,来表现出离别的无奈和伤感。
第二节:高考送别诗的常见题材1. 送别父母:这类题材常常以作者离家赴考、离别父母为背景,表达了离别时的思念和感慨。
2. 送别师友:这类题材常常以作者即将离开师友,感叹师友的教诲和指导之恩,表达了对师友的敬重和思念。
3. 送别同窗:这类题材常常以作者即将离开同窗好友,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留恋。
4. 送别青春岁月:这类题材常常以作者即将结束学业、逝去的青春岁月为背景,表达了岁月易逝、光阴荏苒的感慨。
第三节:高考送别诗的常见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比较来烘托离别的情感,增加表达的力度和色彩。
2. 拟人:将非人的事物拟人化,使其具有人的情感和特点,增强了诗歌的感人力。
3. 借景: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比喻人的情感和心境,产生感染力。
4. 对仗:运用对仗的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韵味悠长,增加读者的语感和阅读体验。
第四节:高考送别诗的精选例子以下是一些经典的高考送别诗的例子,供广大考生参考:1. 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绘了离别时的悲壮和追逐梦想的决心。
2. 唐代杜牧的《秋夕》: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岁月无情的感慨。
3. 宋代杨万里的《临安春雨初霁》:通过描写春雨初霁的景色,抒发了离别的伤感和留恋。
第五节:高考送别诗的解读方法1. 通读全文:了解诗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抓住重点。
2. 理解诗的语言:分析使用的修辞手法以及诗中的隐喻和比喻等。
3. 分析背景与主题:了解作者写作诗歌的背景和目的,把握主题思想。
送别诗知识点

送别诗鉴赏送别空间:长亭、渡口、南浦、灞陵、古道送别时间:黄昏、月夜、清晨送别意象:1、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者的愁绪。
2、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
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3、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
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鸿雁传书。
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故事,故鸿雁在古代诗文中常代指书信。
4、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羁旅思归(1)杜鹃花则传为杜鹃血染成。
后世即以杜鹃啼血来喻悲苦之情,或多用作离愁的寄托。
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鸟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
(2)由于其叫声古人认为有“不如归去”的意象,又与思乡念家的情感相连。
5、酒——促人亢奋,引人抒怀——富于想象,借酒抒情——豪放洒脱,借酒浇愁6、夕阳(斜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唐·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夕阳则多给人予凄凉、沮丧和失落之感。
古代游子思妇们就特别善用夕阳来抒发他们的情思。
7、流水——流水不返,延绵不绝——时光易逝,情意绵绵——怀古思念、爱恨情长(1)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流水一去不复返,故古人常以流水喻时光的流逝,慨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
(2)悠悠流水,延绵不绝,千年未变,诗人常以流水喻感情的绵远、悠长、无尽。
送别诗知识积累

送别诗知识积累一、送别诗分类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送别诗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
诗歌题目通常以“赠、别、送”等字眼。
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
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离别诗所含情感:伤感、惆怅、留恋、嘱咐、安慰、祝愿、期待。
送别诗并不是绝对的分类,常和其他类别的诗混合与咏物诗相似,在近年高考中,常常出现与其他类别混合的送别诗。
由于送别的原因有多种多样,因此这“别离原因”往往也就成为混合其他类型的原因。
送别诗的常见混合类别有以下几种:1、羁旅行役诗“羁”即停留,使停留,羁旅就是长久寄居他乡,“羁”也有束缚、拘束之意,可见羁旅给旅人带来的多是不快之感,此意从“行役”一词也可看出。
羁旅行役诗最常与送别诗相结合,因为二者常是先后关系,先是送别,接着便踏上旅途;或是因果关系,因为不得已要踏上羁旅,所以有了送别一事。
因此,掌握好这两种诗的混合是十分重要的。
2、爱国遗民诗送别诗也常常和爱国遗民诗结合。
在古诗中,爱国常常表现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或国破家亡的悲痛,遗民常是“身在曹营心在汉”,钟情故国,念念不忘。
送别诗与爱国遗民诗结合的契合点常常是故国景。
如《送人归京师》中,在国土沦丧,南北分裂的背景下,友人归京,触景生情,心中便生发出一段忧国之愁。
诗人常常在送别之际看到或想起故国之景,故国之物,由此在离愁之外又添一层国殇。
3、咏怀诗咏怀诗之“怀”多指人的心情,咏怀诗常常吟咏的是自己郁闷的心情,而引起郁闷的原因以仕途不顺为核心,还包括家贫多病、人生坎坷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古代送别诗知识梳理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送别在古人的生活中无疑是一件大事,离情别绪也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送别诗占据了相当的篇幅,是我们学习古代诗歌时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现对其有关知识粗略梳理如下:
一、思想内容
并不是送别诗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是千篇一律地抒写惜别伤感之情。
下面
对送别诗歌思想内容作一较为具体的概括,大致可分为以下七种情况:
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如:王勃的《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第二句“风烟望无津”一句,用“风烟”、“望”两个词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
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
迷蒙的风雨所遮,间接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2、体贴入微的宽慰
还以上面那首诗为例。
诗人在第二句中流露伤感之意后,在后面三联中感情基调立即有了变化,作者宽慰朋友,这次离别只是客中之别,只要彼此心相连,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不就好像近邻一样吗?这首诗极尽宽慰之意,成为温暧
孤独的心灵鸡汤。
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同样有一般送别的惜别之情,但因朋友“西出阳关”是壮举,所以诗中不见伤感之意,只是在“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想
象中包含了诗人的友人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前途艰险的担忧
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一诗的第三句撇景入情,朋友刚出发,便
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春江渺茫,征帆一叶该停泊在哪里呢?在依依惜别中
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艰险前途的担忧。
5、坦陈心志的告白
有的送别诗往往借别明心志。
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诗的最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则在送别感伤之外另辟蹊径,表达
自己高洁的品格,孤介傲岸的坚强性格,借送别而言心志,可谓一箭双雕。
6、积极奋发的勉励
鉴赏诗歌,一定要能知人论世,初盛唐的诗人在诗歌中总是充满一种积极乐观精神。
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一诗写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这种情绪只是轻轻带过,诗人随即把这种怅惘化为为国效力的责任。
全诗以“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作者勉励友人建功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全诗一气呵成,
充满积极奋发向上的豪情。
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与一般送别诗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
友人渡江南向潇湘,自己则北向长安。
诗的末句“君向潇湘我向秦”看起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实际上在朴直的话语中,表现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可见,送别诗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它在表达惜别留恋之情外往往还会寄托诗人的个人身世遭遇之感,表现诗人的性情品质,或凸现时代风貌。
在分
析诗歌思想情感时,我们一定要学会多角度多层面思考,切勿挂一漏万。
二、常见意象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送别诗中
也有一些常用的意象:
(一)习俗类意象:
1、柳(折柳送别)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
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2、酒(饮酒饯别)
“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
”(辛弃疾《满江红》)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所以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浓浓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
(二)时间意象:
3、日暮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夕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
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
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4、月亮月亮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
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
动人深长。
(三)空间意象:
5、长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
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6、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
在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较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此外,“寒蝉”、“阳关”、“古道”、“西风”、“春草”、“眼泪”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三、常见表现手法
诗歌的思想情感总要借助表现手法来表现,送别诗常见的表现手法主要
有以下几种:
1、直接抒情
如高适的《送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直抒胸臆,“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表达自己虽不得意但满怀信心和力量。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歌讲究含蓄蕴籍,表达情感往往婉转曲折,经常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
这种手法更是送别诗中最常用最典型的手法。
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表面写去路烟霭迷茫,道路
修远,其实是要以此寄寓离愁之思,寓情于景显得含蓄蕴藉。
3、想象联想(虚实结合)
除情景交融的手法外,送别诗中还经常用到想象、联想这种虚实结合的
手法,如刘长卿的《送严士元》第三联写道:“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
情。
”诗人由眼前的落日去帆这一实景而联想到严士元听去之地湖南应是万里草青。
这是虚实结合的笔法,这样虚实结合就拓宽了诗的意境,充分表现了诗人对
朋友的惜别之情、思念之情。
4、比喻修辞手法
为了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诗人在诗歌中还特别青睐比喻这种修辞手法,送别诗因为善于运用景物营造伤离别的气氛,所以比喻手法更为常见。
宋代诗人刘迁的《柳梢青·卢梅坡》一词:泛菊杯涤,吹梅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勿勿,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这首诗在表达感情时就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形单影只的孤独之感,飘泊无定的离别之苦。
下片又表明他的心会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朋友卢梅坡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以此来表达思念惜别之情。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