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教育学概述PPT课件

合集下载

导论 教育学概述PPT课件

导论 教育学概述PPT课件
《小学》、《四书集注》、《朱 子语类》等。
苏格拉底 Socrates (B.C469年至B.C399 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 教育家。
“智慧即德行”——“知识即美 德”
教学中的“产婆术”——问题 教学法
柏拉图 Plato (B.C 427年至B.C 347年)。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 格拉底的弟子。著有《理想 国》、《法律篇》等。
由此可见,同一种行为,往往属于不同社会科
学的共同研究范畴,并不具有研究领域的特殊性, 只有把它的教育意义提到首位时,它才是教育现象。 所以说,教育现象只是一种主观意图的推断。单纯 认定某种客观现象为教学现象,是不科学的。
因此,教育现象不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规律说”
一、教育科学规律是已知的,是教育学研究的结果, 而不是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3. 对教育学分支学科重新加以整合
a.按照教育场域 家庭教育学、社会教育学、学校教 育学等。
b.按照教育时空 面授教育学、函授教育学、网络教 育学等。
c.按照教育对象 早期教育学、学校教育学、初等教 育学、中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等。
d.按照学科视角 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 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史等。
一方面,大量引入西方教育学说,吸取西方现代 先进的教育思想
另一方面,开始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探索,表现在: 教育研究的课题不断拓展、教育研究的方法不断更新、 新的教育学科不断增长等方面 。但理论体系在整体 上仍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小结:
中国的教育学理论先后主要是在对日本、美 国、苏联教育学理论的引入、套用,改造、借 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至今还没有形成有影响 的研究流派。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教育学 还缺乏自身的理论建构,理论体系尚待完善。

导论 1PPT幻灯片

导论 1PPT幻灯片
克伯屈:《设计教学法》
主要观点
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 程和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 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
第二,“教育即个人经验的增长”, 教育在于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增长 自己的经验,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第三,教育是生活,是个人经验的 增长过程,学校是一个雏形社会, 学生的学校学习就是一个社会成长 的过程。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 拉伊:《实验教学》
主要观点
第一,反对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 为它对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毫无用 途。 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 法和成果应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 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
第三,把教育实验分为:问题假 设——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及 实验——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 以证明其正确性。
(英国)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第 一本教育学) (英国)洛克:《教育漫话》 (法国)卢梭:《爱弥儿——论教育》 (瑞士)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在这些著作中,作者力图系统论述 教育问题,这些著作为教育学的形成 奠定了基础。
卢梭
夸美纽斯
2.教育学学科形成时期
二、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一)前教育学阶段
前教育学阶段的基本特征
第一,对教育的认识有一定的概括和 总结,但这种概括和总结还没有形成 系统的理论体系。
这一时期,出现了论述教育问题的现象, 如东方的孔子、墨子、孟子、朱熹等;西 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 体良等。
第二,对教育的论述已经不少,但 这些论述还散见在哲学、伦理等著 作中,还没有形成教育学的话语体 系。
孔子的主要教学思想
◆ 学而时习之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学而不思则罔

《教育学全章节》课件

《教育学全章节》课件

02
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哲学基础
总结词
探究教育本质和价值
详细描述
哲学为教育学提供深层次的理论支撑,探究教育的本质、目的和价值,引导人们对教育进行深入思考 。
心理学基础
总结词
研究学习心理和个体发展
详细描述
心理学为教育学提供理论基础, 研究学习心理、认知发展、情感 机制等,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 据。
社会学基础
效果。
促进个体发展
了解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需求 ,有助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培养创新精神
了解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需求 ,有助于培养个体的创新精神
和创造力。
推进教育改革
了解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需求 ,有助于推进教育改革和教育
现代化进程。
05
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
教育目的的内涵与类型
总结词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具有导向 作用。
总结词
分析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详细描述
社会学为教育学提供理论框架,分析 教育与社会结构、文化传承、人口变 迁等方面的关系,揭示教育的社会功 能。
经济学基础
总结词
探讨教育资源分配和效益
详细描述
经济学为教育学提供分析工具,研究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教育投入与产出的效益关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03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价值的取向与选择
总结词
教育价值是指教育活动的有用性或效用。
详细描述
教育价值是指教育活动对人和社会的意义或 作用,它反映了人们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和追 求。教育价值的取向与选择应遵循个体和社 会双重标准,既要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也
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教育价值的取向与选择

教育学ppt课件完整版

教育学ppt课件完整版
通过课程将文化传承给下一代,实现文化的代际传递。
02
教育具有文化选择功能
根据培养人的客观规律进行文化选择,将经过选择的文 化整合成教育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
03
教育具有文化创新功能
通过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等途径创造新的文化成果。
教育与科技进步
教育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
通过培养科技人才、推动科技创新等方式促进科技进步。
教育手段
定义 语言手段 实践手段 艺术手段 电化教育手段
教育手段是指教育者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 的所采用的活动方式和方法的总称。
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教育活动中最 基本的手段。
包括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是巩固和运 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
包括音乐、美术、舞蹈等,能够丰富学生的 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量。
教育与人口质量相互促进
03
高质量的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而合理的人
口结构又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04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概述
01
教育目的的定义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
规定。
02 03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 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 向,指导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古 代的教育思想萌芽,到近代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再到现代 教育学的多元化和国际化,教育学不断与时俱进,不断丰富 和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导论 教育学概述

导论 教育学概述

2、夸美纽斯:教育是生活的预备。 3、裴斯泰洛齐: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 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 力”。 4、涂尔干:教育就是系统地将年轻一代社 会化。(教育是一种社会影响) 5、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教 育即经验之不断改造。(教育是一种社 会的过程)
• 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教育就是个人获得 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 艺得到提高的过程。 • ——《美利坚百科全书》
1、前教育学阶段(萌芽)
前教育学阶段的基本特征
第一,对教育的认识有一定的概括和 总结,但这种概括和总结还没有形成 系统的理论体系。
这一时期,出现了论述教育问题的现象,如东 方的孔子、墨子、孟子、朱熹等;西方的苏格 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
第二,对教育的论述已经不少,但这 些论述还散见在哲学、伦理等著作中, 还没有形成教育学的话语体系。
• 3、教育是焕发人的生命活力的活动
焕发:发扬光大,不是压抑、熄灭、扼杀。 “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 点燃的火种。”(普罗塔克) 生命活力:是指人天生所具有的旺盛的精力、振 奋的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顽强的意 志,富有力气、生气、灵气、勇气、志气,具 有人的刚性和灵性。

• 4、教育是彰显人的价值、提升人的生命 质量的活动
四、教育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是教的过程中“教”的主体 2、受教育者是教的过程中“ 学”的主体 3、教育内容 4、教育途径
• 对教育者的界定 • 广义:包括一切对他人施加有意识的教育影响 的人。 • 狭义:主要指教师。 • 含义:所谓教育者,是指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 责的人。 • 教育者的作用: • 教育者是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 • 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中“教” 的主体 。

教育学原理ppt课件

教育学原理ppt课件
学校自古以来就是宣传、灌输、传播 一定阶级的思想、道德、政策的阵地 。学校又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学 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言论、教材、文章 以及他们的行为,是宣传某种思想, 借以影响群众,服务于一定政治经济 的现实力量。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 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 家公民的文化程度和教育事业发展的 程度。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的知 识越丰富,就越能增强人民的权利意 识,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政 策,推动政治的改革和进步。很难想 像在文盲充斥的国度里,能够建立起 真正民主的政治和法制。
教育方法的分类
根据教育活动的不同领域和特点,教育方法可分为以下 几类
语言传递法
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主要通过语言交流传 递知识。
直观演示法
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通过直观手段展示教育内容。
实践锻炼法
包括实验法、实习法、练习法等,通过实践操作培养技 能和能力。
情感陶冶法
包括欣赏法、情境法等,通过情感体验和熏陶培养品德 和情感。
03 教育制度与教育 体制
教育制度的概念与类型
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它包括教 育的目的、方针、政策、法律、规章、制度等方面,是教育工作的总章程和根本大法。
教育制度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教育制度可分为不同类型,如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制等。其中 ,双轨制是指将教育系统分为两个互不相同的轨道,即学术性教育和职业教育;单轨制 则是指所有学生接受相同的教育,通过竞争获得不同的学术和职业成就;分支制则是介
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教育内容的概念与内 涵
教育内容是指学校传授给学生的知识 、技能、思想、观点、信念、言语、 行为、习惯的总和。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PPT课件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PPT课件


主要参考书:

(1)全国12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

科学出版社,2002年 (2)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年

(3)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 《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 年

(4)叶澜著 《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年

(5)王道俊 王汉澜主编 《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年
墨家学派以教义传道为已任, 也正是旨在建功立业。通过教育, 使天下的人们都懂得正义,从而 自觉地献身于正义的事业,最终 达到“大同”的理想社会。 30
29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教育学的产生发展
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 姓墨名翟,生卒约公元
前468 ~前376年。
墨子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 作用,在其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 中都把教育分为两种形态:一种 是普遍的社会教化,一种是学校 教育。
墨子从“兼爱”思想出发,认 为天下之害的根源在于人们“不 相爱” ;而要建设一个民众平等 互助、民生幸福的“兼爱”社会, 必须靠普遍的社会教化和专门的 学校教育。
苏格拉底(前469 年—前399年)
23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教育学的产生发展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被认为是启发式教学法在西 方的渊源。
【产婆术】古希腊唯心主义 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用语,指帮助 他人获得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 是通过问答揭露对方的矛盾,使 之逐步达到所谓普遍性的认识。 在柏拉图的对话《泰阿泰德篇》 中,苏格拉底宣称,他虽无知, 但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正像自 己的母亲是一个产婆,虽年老不 能生育,但能接生一样。“产婆

教育学概论ppt课件

教育学概论ppt课件
教育全球化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教育全球化成为一种趋势。 各国教育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 念和实践经验,促进教育的共同发展。
教育本土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本土化也显得尤为重要。在吸 收国际先进经验的同时,应关注本国、本地区的特点 和需求,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教育体系,以更好地服 务本国、本地区的发展需要。
为了实现个性化教学,需要采用多元 化的教学模式。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 外,还应采用线上教学、实践教学、 协作学习等多种模式,以满足学生不 同的学习需求和个性特点。
智能教学技术可以为个性化教学提供 有力支持。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 能等技术手段,可以精准分析学生的 学习情况,为教师提供更加科学、个 性化的教学方案和策略。同时,智能 教学技术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 化、精准的学习资源和辅导。
教育社会学
总结词
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学 科,主要关注教育与社会结构、文化传承、 个体社会化等方面的关系。
详细描述
教育社会学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教育 的社会功能、社会价值和社会影响,探讨教 育与社会变迁、文化传承、阶级、性别等方 面的关系。它还涉及到教育制度、教育组织 、教育政策等方面的研究。
05
教育学的跨学科研究
教育经济学
总结词
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领域中的经济现 象和问题的学科,主要关注教育资源的 配置、投入与产出的经济分析。
VS
详细描述
教育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 究教育领域中的成本、收益、效益等问题 ,旨在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教育的 经济效益。它还涉及到教育政策、教育财 政、教育产业等方面的研究。
THANKS
全球教育资源的共享
全球教育资源的共享是教育全球化的重要体现。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教 育资源的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前教育学阶段 (二)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 (三)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
(一)前教育学阶段
原始社会已经有了教育活动,但教育学尚未诞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字的产生、知识的积累,直到 奴隶社会才出现了教育学的萌芽。
西方:从古希腊、古罗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之前(B.C 5世纪至A.C 16世纪)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孟子(B.C 372年至B.C 289 年),战国时期邹国人。孔子 的嫡系传人,著有《孟子》。
意志培养,“天将降大任于
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深造自得,“尽信《书》, 不如无《书》。”
专心致志,“弈秋教弈”的 寓言故事。
朱熹(A.C1130 年至AC.1200 年),南宋著名的理学家。编成
的学科提出,称之为“讲述与传授的艺术”。 夸美纽斯(Comenius)在《大教学论》中提出
“泛智教育” 洛克(Locke)、卢梭(Rosseau)、裴斯泰洛齐
(PestalozzI)等的名著。
制度层面: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师范教育逐渐受到重视, 教育学开始列入大学课程。
在雏形时期,教育学更多的被看作“教育术” (Pedagogy),主要是探讨如何进行教学。
重视早期教育、女子教育 “寓教育于游戏”等
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B.C 384年至B.C 322年),
柏拉图的弟子,古希腊百科 全书式的学者。
白板说——重视教育的作用 强调培养学习的兴趣 美德在于实践。
2. 对教育问题已有一定的论述,但没有形成教育 学的话语体系。
东方:战国后期的《学记》——人类历史上最早 出现的有关教育的专门文献。其为《礼记》中的节 选。
1.传统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已不适应生产力的 进步。
2.师范教育开始萌生,促使人们深入探讨教育问 题。
3.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分化发展, 为教育学从哲学中分化独立提供了条件。
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又可分为两个时期:
1.雏形时期
思想层面: 培根(F.Bacon)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
《小学》、《四书集注》、《朱 子语类》等。
苏格拉底 Socrates (B.C469年至B.C399 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 教育家。
“智慧即德行”——“知识即美 德”
教学中的“产婆术”——问题 教学法
柏拉图 Plato (B.C 427年至B.C 347年)。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 格拉底的弟子。著有《理想 国》、《法律篇》等。
关于教育学发展历史阶段的划分,比较典型的观点有 以下两种:
1、“三分法” 即把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分为教育学萌芽阶段、独
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和科学教育学的建立阶段。 2、“四分法”
把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分为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 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和教 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综合比较,这两种观点:
自19世纪末开始,教育学领域出现众多的教育学 派,有众多的教育理论认识,形成不同风格的教育学 派别、思潮。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及著作:
梅伊曼(Meuman) 《实验教育学纲要》
拉尹(Lay)
《实验教育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于教育研究,
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的特 点和智力发展水平,将定量分析作为教育科学研究 的唯一有效方法。
西方:古罗马昆体良(Quintilianus)的《论演说 家的教育》。其重点在于为培养政治家服务。
前教育学阶段,即使如《学记》、《论演说家
的培养》等专门针对教育问题进行论述的著作,也 尚还停留在经验概括或简要阐述的层面上,还没有 形成独立的教育学术语和独立的理论体系。
(二)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
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之所以产生,源于社会实践的 客观需要,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西欧资本主义时期:
学思行结合、教学相长、启发 诱导、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温 故知新等。
学思行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教学相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乎” 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 反,则不复也” 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学科形成时期
标志:赫尔巴特(Herbart)于1806年出版《普 通教育学》,在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上构建了教育 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拥有专门的研究对象、独立的研究体系、科学的 研究方法、系统的研究机构,并产生某些重要的教 育学家和著作后,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由此诞生。
(三)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
中国:先秦——清朝末年( B.C 6世纪至A.C 19 世纪)
特点:
1.对教育的认识已有一定的概括和总结,但这种 概括和总结尚未形成独立系统的理论体系。
东方:孔子、孟子、朱熹等。
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孔子(B.C551年至B.C479 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完成 《诗》、《书》、《礼》《乐》、 《春秋》等编纂修订工作,其学 说和事迹被弟子编为《论语》。
2.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及著作: 杜威(Dewey) 克伯屈(Kilptrick)
《民主主义与教育》 《设计教学法》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个体经验的成 长。
教育观念以儿童为中心;课程设置以经验为中心; 教学组织以活动为中心。
3.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及著作: 狄尔泰(Dilthey) 《关于普遍妥当教育学的可能》 斯普郎格(Spranger)《教育与文化》
相同处==对教育学前两个阶段的划分,即都分为萌芽 阶段和独立形态阶段;
不同处==前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是教育学进 入科学阶段的标志,后者则从教育学理论自身发展 水平来进行教育学发展阶段的分段。
综合各种分法,根据教育科学自身科学性的发展, 而把教育学的历史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 “新三分法”:
教师教育必修课程
教育概论
导论 教育学概述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学具有某些独特的学 科属性,包括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教育学的研究对 象、教育学的研究方法等。
教育学的对象和方法是随着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 而逐步确立和成熟的,教育学的历史是教育学的对象 逐步明确和教育学的方法逐步完善的历史。
一、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