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doc
古诗《十五从军征》教学案例

古诗《十五从军征》教学案例一、关于古诗《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是唐代杜甫创作的一首抒发士兵离家远征,身临险境的叙事长诗。
诗篇追忆了自己十五岁离家投军的经历,讲述了在军旅生活中所遭遇到的征战、逆境、劳苦等,感叹人生苦短,愿寄情天地之间,以求存活。
二、《十五从军征》的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让学生:1.了解唐代士兵的军旅生活、精神状态,感受他们的青春、坚忍、追求等情感体验。
2.掌握古诗的阅读技巧,如注重把握诗歌“境界”、“氛围”、“感受”等方面的表现手法,理解文化内涵。
3.感受“梦想”和“人生”主题,通过学习此诗对于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寻求人生价值有哪些启示和帮助。
三、教学步骤1. 阅读古诗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古诗《十五从军征》,带领学生感受古人的壮志和执着,体会古人对于性命之重和生死之轻的态度,进而使学生对于古人思想体系和生活状态的认识得以加深。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老师可逐段讲解节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诗歌内涵。
2. 诗歌鉴赏由于本次课程主要目的是通过古诗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生观。
由此,我们将通过展示诗歌的内部结构,表现手法,意象表达等等方面对老师进行阐述。
(1)情感描绘结合本文的主题“梦想”和“人生”,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通过自己亲身经历与士兵的生活为基础进行感受描绘,运用悲壮、豪迈、感伤等词神韵之重,展示出层层递进的动人情感。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夜色渡头峥。
辛苦遭逢见陌头,负尽狂名十五州。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戎窟云笼,一夜征人尽望乡。
少年投军历尽辛苦,负着青春的全部、北上扫荡西凉的草原。
面对敌人的压迫和野性的劍,他召唤了大海、星星、黄沙、梦里的神仙来掀起疾风,扭曲山脉。
出塞远,征戍多蹉跎。
匈奴灾蝗烟蒿莱,汉军夜久不曾寐。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百战孤军君莫笑,休言阵前输赢。
“面对恶战,长风吹幡,征人泪满颜。
”诗歌借由生动感性的表达手法,让读者能更为全身心的投入士兵的生活,被唤起同曰对于追求、梦想的感慨。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教案标题:《十五从军征》教案教案目标:1. 使学生了解《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杨雄,并理解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
2. 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爱国主义的理解与感受。
教学准备:1. 《十五从军征》的诗歌原文。
2. 杨雄的简介和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设备。
4. 学生课前准备的纸质或电子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诗歌的书面或多媒体形式,提醒学生曾经接触过《十五从军征》。
2. 引导学生回忆这首诗曲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情感。
二、课文理解与文化背景(15分钟)1. 学生朗读《十五从军征》,逐句解读诗句的字面意思。
2. 引导学生了解《十五从军征》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杨雄的生平简介。
3.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并思考爱国主义的含义。
三、分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3-4人,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 为什么选择“十五从军征”为诗名?诗歌主题是什么?b. 诗中有哪些描写表现出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感?c. 你们在诗中感受到哪些对家和亲人的思念和无奈?d. 这首诗如何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组内讨论结果。
四、文学欣赏与表达(20分钟)1. 学生集体欣赏名家朗读《十五从军征》的视频或音频,并思考如何通过声线、语调等方式更好地表达爱国情感。
2. 学生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进行朗读练习,并在朗读中尽量传达出诗中的情感。
3. 学生以个人为单位写下自己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和感受,可以是诗歌、散文、或简短文章形式。
五、展示和总结(10分钟)1. 学生选择代表作品进行展示和读稿,并分享创作背后的思考和感受。
2. 教师从中挑选并点评一些优秀作品,引导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
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堂所带的参考资料的基础上,撰写一篇关于爱国主义的文章,表达自己对爱国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

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一、引入1、师:今天我们将进入“战争”这个单元,说到战争你会想到谁?师:说到战争,我们眼前总会出现一个个的英雄人物,或英勇善战,或神机妙算。
我想,学完今天的课文会让你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战争,齐读课题生:十五从军征二、初读1、交流部分重点字词读音、解释:师:昨天孩子们已经按要求预习了课文,老师要考考大家了,有信心吗?出示“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2、师:下面老师想听听大家读课文了,请翻开书。
(生读)3、了解乐府诗及叙事诗师:这首诗选自汉乐府,能说说你对乐府诗的了解吗?师:乐府诗有很多来自民间,没有确定的作者,咱们这首十五从军征就是这样。
还记得咱们以前学过的一首乐府诗吗?出示《江南》生读。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美景,恬静、悠闲;可今天这首十五从军征呢?一样吗?对,不一样,它不是写景的,那是写......(生答)不同于我们以前学过的很多诗,它是一首叙事诗。
(板书)4、理解诗意,理清线索:师:那它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谁来为我们讲讲?(生讲全班读诗)师相机板书,理清线索:年老回家(准备)——回家路上(听到)——走进家门(看到、做)——走出家门(看、泪)5、感知人物形象师:孩子们读得很流畅,看来都赞同他的讲述。
请孩子们结合诗意再读课文,告诉我,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兵?你能用一个词形容这首诗,这个人物带给你最大的感受三、精读,体会“悲”1、师:大家的感受不约而同,都是凄惨悲凉,(板书悲惨)。
那现在就跟随你的这种感受,跟随着这位老兵,和他一起踏上回乡之旅(出示自读提示:再次默读课文,细细品味文字想象画面,找出带给你悲惨凄凉感受的词句,做好批注。
)生:默读,批注。
2、汇报分享第一句师:孩子们说的太好了!也许下面的一些画面会带着你更加真切地走进老兵65年悲凉军旅生活。
(图片1)这65年啊,是黄沙漫天,春风不度的荒凉景象。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课堂实录【教学流程】(一)吟唱古诗,乐府入诗(课前教师播放音乐《十五从军征》,之后,同学吟唱古诗《长歌行》)师:同学们,知道你们刚刚唱的古诗题目是什么吗?它属于哪一类诗歌?生:《长歌行》,属于汉乐府诗。
师:你知道什么叫乐府诗歌吗?生:将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搜集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来自民间的不知道作者的乐府诗歌。
(板书:课题《十五从军征》)(二)初读会诗,渐读渐透1、读通诗文生:读题师:这是一首乐府叙事诗,想知道讲述了一个个怎样的故事吗?那就让我们快快走进诗歌。
(课件出示整首诗)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读。
师: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你的朗读?生:诵诗师:有些字词总是比较拗口,比较陌生。
(出示课件“柏、冢、狗窦、雉、舂谷、羹饭、贻”加拼音),指名读。
师:扫清了字词关,哪位同学再来展示读给大家听一听?(只要是读得通顺了,我们就给予热烈的掌声,如果读出了诗歌的韵律,掌声就久一些!)2、读懂诗意师:即然是一首叙事诗,哪位同学知道讲了一件什么事?生:(说得不全,比较含糊也不要紧)师:不错,你有一定古诗文的学习能力了!(随机多问几生:在理解上你遇到了什么障碍?)老师这里有一些小助手,或许能帮你不少忙!(教师出示课件:部分难理解字词的意思!)生:对照自学,适当做好批注,然后同桌之间说说文章具体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师:指名回答师:老兵八十岁回到家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把这些说清楚!生:指名回答(说得更具体)3、读出诗韵师:听完这样一个故事,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生:悲哀、忧郁、凄婉……师:那你觉得该如何才能把这首诗歌读好呢?生:试读(评价)师:教师范读一、二句,诗歌都有一定节奏韵律,你觉得这首诗在哪注意停顿好呢?生:诗歌每句第二字与第三字之间。
再读!(评价)师:音乐的渲染作用不可低估,它可以辅助我们朗读,老师这里正好收集了一首,忧愁型的曲子,或许对你们的朗读有帮助。
哪位同学来挑战!生:配乐诵读(评价)师:从这些诵读中你听出了什么?你又懂了什么?生:随机交流。
《十五从军征》课堂实录文本

2.解题
(1)是一篇写战争的诗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从军征”)
“从军征”是什么意思?
(参军出征)
从“参军出征”的“从军征”可以看出这首诗和战争有关,这是对后面三个字的解释,那么前两个字是什么呢?
(“十五”)
3、译文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得以返乡。
路上碰到一个同乡便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看远处是你家,现在已是坟墓相连,松柏混杂。”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意词语:
(1)冢累累:坟墓一个连着一个。冢,坟墓。累累,连续不断的样子。
(2)狗窦:让狗出入的墻洞。窦,洞穴。
(3)旅:野生。
(4)贻:赠送。
我们对这首诗有了大概的理解,谁能说一下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生1: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封建兵役制度很不合理。
生2:我觉得这个老兵很惨。
24诗词五首
十五从军征
一、导入
听歌曲《十五从军征》,认真听,对照课本,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家中有阿谁”的阿ā读成了ē)
“阿”是一个多音字,请同学上台写一下拼音和组词:阿(ā)鼻地狱
阿(ē)谀奉承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乐府诗集》,正确把握字词。
2.理解、朗读并默写本诗。
3.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品析全诗。
三、自主学习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乐府诗的特点,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3、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老兵的痛苦与悲哀,培养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和平的珍惜。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老兵的情感。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教学难点(1)深入探究诗歌的主题,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2)引导学生对和平与战争进行思考。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战争的视频或展示一些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的残酷。
(2)提问:同学们,当战争来临,你们觉得普通人会经历怎样的遭遇?(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看看诗中的老兵在经历漫长的从军生涯后,有着怎样的命运。
2、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检查学生的生字词掌握情况,重点讲解“冢”“窦”“雉”“舂谷”等字词。
3、再读诗歌,理解内容(1)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的意思,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2)提问:诗歌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明确:一位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才得以归来,回家后看到家中的凄凉景象,心中充满了悲痛。
4、深入研读,体会情感(1)分析老兵的形象和他的内心世界。
提问:从诗歌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兵的痛苦和悲哀?引导学生从“八十始得归”“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等诗句中体会老兵的孤独、凄凉和悲伤。
(2)探讨诗歌的主题。
提问:这首诗仅仅是在讲述老兵的个人遭遇吗?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通过老兵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果你是这位老兵,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老兵的痛苦,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对战争的反思。
《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

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教学背景《十五从军征》是中国古代传统名曲之一,该曲抒发的是战争背景下士兵强烈的思家之情以及留恋故土的感觉。
本教学是针对初学古体诗的学生进行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体诗的诗意、韵律和整体呼应性。
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十五从军征》的诗意和背景2.熟悉古体诗的基本结构和韵律3.在诵读和抒发《十五从军征》时能够感受到其扣人心弦的情感表达教学过程1. 热身通过热身活动,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打开学生的听觉、体验和思考通道。
在此环节,老师可以播放民乐《十面埋伏》作为引子,让学生感官上先行体验。
2. 导入通过语言、图片等方式,引入《十五从军征》的背景及诗意。
老师可以用类似以下的语言作为导入: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古体诗《十五从军征》。
为什么这首诗能够被世人津津乐道呢?因为它是在特定历史时期背景下,一位虽然已经是将领的人,却为了心中的情、为了家、为了国,放弃了君王的命令,自愿挑起了军旅,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却耳畔常驻、心头不忘。
3. 正文讲解在这个环节,老师可以通过讲解古体诗基本结构和韵律,阐释《十五从军征》的意义和韵味,并引导学生逐句解读并理解诗句的内涵。
我们以构成《十五从军征》的7个句子为例,对其进行逐句分析:阴山下楚虽风神,吴会与齐邺。
但邺城仍自强壮,赵客缦胡缨。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第一句为:阴山下楚虽风神,吴会与齐邺。
这句话由两个字句构成,字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其中“阴山”“楚”“风神”“吴会”“齐邺”五个内容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获得其含义,学生可以手写或打字记录下来。
第二句为:但邺城仍自强壮,赵客缦胡缨。
这句话同样由两个字句构成,字句之间的关系是照应的。
注意到“但”字是转折关系,表达的是尽管阵容庞大,但缺乏管理程序,所以依然存在强悍的士气。
第三句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古诗《十五从军征》教学案例(精选14篇)

古诗《十五从军征》教学案例(精选14篇)古诗《十五从军征》篇1阅读应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我在这节课上放手让学生自渎自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交流阅读体验,解决疑难.看课题,提问题,明确学习目标.一开始,我让学生看课题,提出好多问题,我又给学生出示了自学提纲,学生带着问题学课文,学起来目标明确,又对自己提的问题感兴趣.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组与组之间竞赛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个个畅所欲言,深入理解思考,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课文,又在小组间互相质疑问难,想像自己所看到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把古诗编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根据课文内容表演,更深一步揣度古诗的主题.最后,我让学生分组进行表演.各个小组的学生发挥他们创造的才能,大胆想像,精心加工,把一个十五岁的少年从征六十五年后的不幸遭遇表演的淋漓尽致,把人物的特点也表现的栩栩如生.教学反思石卜咀学校王计梅这个教学案例,一改以往传统的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发现问题,质疑问难.小组的合作探究,发挥了集体的力量,资源共享,让每个成员都有锻炼的机会;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合作的精神.当我看到学生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质疑问难.表演时,我看到了学生那种全身心投入的状态,不禁为他们的学习热情大加赞赏.尽管课堂气氛极为活跃,但我也发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欠缺,不少学生内心有很多话,但表达出来也是支离破碎的,老师得把他们的语言重新包装.所以教师在点燃学生飞扬的激qing时,还得给学生一对有力的翅膀.创设探索时空,提供交流舞台,及时点拨知道,着才是学生发展所需要的真正的帮助.古诗《十五从军征》教学案例篇2一、激qing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知道我们同学都积累了很多的古诗,今天在这儿能展示一下吗?谁愿意背一下自己最喜欢的、最拿手的古诗?你们背诵的大多是唐诗,那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乐府诗?咱们以前学过乐府诗吗?(长歌行)知道什么是乐府诗吗?“乐府”是指古代一种带音乐性的诗体名称,可以和着音乐而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教师:cai课件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1、师:昨天通过预习,我们知道7单元的主题是“战争”,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生1:我们学过一篇叫做《炮手》的文章。
生2:还有《鸡毛信》师:是啊,记得主人公是。
(生齐:海娃)生3:五年级时,我们还学过《生死攸关的烛光》,讲的是二战时期法国伯瑙德母子三人在战争中机智勇敢面对敌人的故事。
师:你记得可真清楚。
还有吗?生4:还学过《草帽计》师:恩,是啊,这是一个在战争中使用的计谋。
使用这个计谋的是?(生接说道:贺龙)2、师: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
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
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生齐读:《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1、师: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生:我从“从军征”可以看出的,意思是被征到军队里打仗。
2、师: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生齐读:《乐府诗集》),记得我们在第6册的语文天地里曾学过一首乐府诗叫做:(生齐说:《江南》)。
关于乐府诗,我们书上87页小资料有详细的介绍,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生读)3、师: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后代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
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1.师:当你在预习时第一次读到诗的题目时,有没有问题想问?生1:我想知道是谁在15岁的时候去打什么仗?生2:他为什么要去打仗?生3:结果活着回来了吗?(师做副板书:谁?打什么仗?为什么打?结果?。
)2、师:通过昨天预习,你知道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呢?生1:主要是讲了一个80岁的老兵退伍回到家里,却发现自己家里亲人没有了,家也荒芜了的事情。
3、师:它通过写老兵回乡的经历是想告诉我们有关战争的什么呢?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
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
(一生读诗歌)师:评价一下,读得怎么样?生:我觉得她读得很流利,就是有点快。
4、师:是呀,读得有些着急,要是能静下来读得慢一点就好了。
这首诗歌有很多生字比较难,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生跟读:冢,窦,雉,舂,羹,贻.)5、师: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请大家先在小组里互相交流解决。
(生在小组里交流)3452020-01-08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教师:cai课件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1、师:昨天通过预习,我们知道7单元的主题是“战争”,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生1:我们学过一篇叫做《炮手》的文章。
生2:还有《鸡毛信》师:是啊,记得主人公是。
(生齐:海娃)生3:五年级时,我们还学过《生死攸关的烛光》,讲的是二战时期法国伯瑙德母子三人在战争中机智勇敢面对敌人的故事。
师:你记得可真清楚。
还有吗?生4:还学过《草帽计》师:恩,是啊,这是一个在战争中使用的计谋。
使用这个计谋的是?(生接说道:贺龙)2、师: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
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
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生齐读:《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1、师: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生:我从“从军征”可以看出的,意思是被征到军队里打仗。
2、师: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生齐读:《乐府诗集》),记得我们在第6册的语文天地里曾学过一首乐府诗叫做:(生齐说:《江南》)。
关于乐府诗,我们书上87页小资料有详细的介绍,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生读)3、师: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后代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
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1.师:当你在预习时第一次读到诗的题目时,有没有问题想问?生1:我想知道是谁在15岁的时候去打什么仗?生2:他为什么要去打仗?生3:结果活着回来了吗?(师做副板书:谁?打什么仗?为什么打?结果?。
)2、师:通过昨天预习,你知道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呢?生1:主要是讲了一个80岁的老兵退伍回到家里,却发现自己家里亲人没有了,家也荒芜了的事情。
3、师:它通过写老兵回乡的经历是想告诉我们有关战争的什么呢?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
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
(一生读诗歌)师:评价一下,读得怎么样?生:我觉得她读得很流利,就是有点快。
4、师:是呀,读得有些着急,要是能静下来读得慢一点就好了。
这首诗歌有很多生字比较难,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生跟读:冢,窦,雉,舂,羹,贻.)5、师: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请大家先在小组里互相交流解决。
(生在小组里交流)3452020-01-08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教师:cai课件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1、师:昨天通过预习,我们知道7单元的主题是“战争”,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生1:我们学过一篇叫做《炮手》的文章。
生2:还有《鸡毛信》师:是啊,记得主人公是。
(生齐:海娃)生3:五年级时,我们还学过《生死攸关的烛光》,讲的是二战时期法国伯瑙德母子三人在战争中机智勇敢面对敌人的故事。
师:你记得可真清楚。
还有吗?生4:还学过《草帽计》师:恩,是啊,这是一个在战争中使用的计谋。
使用这个计谋的是?(生接说道:贺龙)2、师: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
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
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生齐读:《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1、师: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生:我从“从军征”可以看出的,意思是被征到军队里打仗。
2、师: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生齐读:《乐府诗集》),记得我们在第6册的语文天地里曾学过一首乐府诗叫做:(生齐说:《江南》)。
关于乐府诗,我们书上87页小资料有详细的介绍,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生读)3、师: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后代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
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1.师:当你在预习时第一次读到诗的题目时,有没有问题想问?生1:我想知道是谁在15岁的时候去打什么仗?生2:他为什么要去打仗?生3:结果活着回来了吗?(师做副板书:谁?打什么仗?为什么打?结果?。
)2、师:通过昨天预习,你知道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呢?生1:主要是讲了一个80岁的老兵退伍回到家里,却发现自己家里亲人没有了,家也荒芜了的事情。
3、师:它通过写老兵回乡的经历是想告诉我们有关战争的什么呢?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
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
(一生读诗歌)师:评价一下,读得怎么样?生:我觉得她读得很流利,就是有点快。
4、师:是呀,读得有些着急,要是能静下来读得慢一点就好了。
这首诗歌有很多生字比较难,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生跟读:冢,窦,雉,舂,羹,贻.)5、师: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请大家先在小组里互相交流解决。
(生在小组里交流)3452020-01-08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教师:cai课件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1、师:昨天通过预习,我们知道7单元的主题是“战争”,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生1:我们学过一篇叫做《炮手》的文章。
生2:还有《鸡毛信》师:是啊,记得主人公是。
(生齐:海娃)生3:五年级时,我们还学过《生死攸关的烛光》,讲的是二战时期法国伯瑙德母子三人在战争中机智勇敢面对敌人的故事。
师:你记得可真清楚。
还有吗?生4:还学过《草帽计》师:恩,是啊,这是一个在战争中使用的计谋。
使用这个计谋的是?(生接说道:贺龙)2、师: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
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
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生齐读:《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1、师: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生:我从“从军征”可以看出的,意思是被征到军队里打仗。
2、师: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生齐读:《乐府诗集》),记得我们在第6册的语文天地里曾学过一首乐府诗叫做:(生齐说:《江南》)。
关于乐府诗,我们书上87页小资料有详细的介绍,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生读)3、师: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后代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