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抗真菌药联合应用的研究进展
抗真菌类药物TDM及临床应用

抗真菌类药物TDM及临床应用一、引言抗真菌类药物是临床治疗各种真菌感染的关键工具。
然而,由于真菌感染的复杂性和抗药性不断增加,如何合理使用抗真菌类药物已成为临床的焦点。
治疗药物监测(TDM)作为一种基于药物浓度和个体化治疗的方法,为抗真菌类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本文将探讨抗真菌类药物TDM的实践应用及其对临床的影响。
二、抗真菌类药物TDM抗真菌类药物TDM是指通过监测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以评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代动力学参数,从而指导临床用药。
这种监测方法有助于确保药物在体内达到有效的浓度,避免因药物浓度过低而无法控制感染,或因药物浓度过高而引发不良反应。
三、抗真菌类药物TDM的临床应用1、优化给药方案:通过TDM,医生可以根据个体患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优化给药方案,确保药物在体内达到最佳浓度,提高疗效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
2、评估疗效:TDM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抗真菌类药物的治疗效果,如果药物浓度未达到预期,可能提示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3、预防药物毒性:高浓度的抗真菌类药物可能导致严重的副作用,TDM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并调整药物剂量,以防止药物毒性。
4、监测患者依从性:如果患者的药物浓度低于预期,可能提示患者依从性差,医生可以通过TDM及时发现并纠正这一问题。
四、结论抗真菌类药物TDM作为一种基于药代动力学的个体化治疗策略,对于提高抗真菌类药物的治疗效果、预防药物毒性以及监测患者依从性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TDM的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如设备成本高昂、测试方法复杂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临床实践的深入,我们期待TDM技术在未来能够更加普及和便捷,为抗真菌类药物治疗提供更多帮助。
五、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深入,我们期待有更精确、更快速的TDM方法出现。
同时,我们也期望对抗真菌类药物的疗效和毒性有更深入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利用TDM指导临床用药。
难治性真菌感染抗真菌药物联合治疗的研究进展

5 中 药 应 与 测 28 第 卷 期 2 国 物 用 监 0 年 5 第l o
维普资讯
综 述
2 动物 研究
织胞 浆菌病和 鼠曲霉病模型 中有协 同作用㈣。
动物模 型研究 不能模拟 在人体 的发病机 理 , 究 研
方 法 、 染部 位 、 疫状 态 在不 同种 动物模 型 间存 在 感 免 差异 , 相互 比较是复杂 的。尽管 如此 , 物模 型有助于 动
1 唑类和特 比奈芬 . 4 特 比奈芬联合应用三唑类在体外对念珠菌 、 曲霉菌 、 毛霉 菌 、 足放线病 菌属和接 合菌属产生协同作用[ 5 1 。
1 棘球 白素类的联合治疗 . 5
联合 两性霉素 B和卡泊芬 净对念珠菌属 、 曲霉属
1 体外 评 价
体外进行抗真 菌联合 治疗 目前还缺乏标准化 的试 验方 法 , 而体外研 究 的结果 主要取决 于研 究真 菌 的种 类、 实验 的方 法和条件 。 目前体外药 敏试验 尚不能成 功地 预测在体 内的反应 , 其原 因之一是 宿主 因素对治 疗反应起关键作用 。
神经 钙蛋 白抑 制剂 , 特别是 环孢霉 素和他克莫 司在 体
也观察到有协同和拮抗作用 。如先用氟康唑或酮康唑 孵育 白色念珠 菌属 和先用酮康 唑 、 氟康唑 或伊 曲康唑
外能增加氟康唑和卡泊芬净对念珠菌 、 曲霉菌和新型
隐球菌 的活性[ 7 1 。
【 作者简介】 李爱 民 , , 士研 究生 , 男 博 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从事肺部感染 的基础和 l床研究 。 f 缶
对多数 念珠 菌显示无 关或协 同作用 。对隐球菌显 示 明显 的协 同作用 , 尔也 观察 到无 关 , 偶 但从 没有 出
抗真菌药物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进展

综 述抗真菌药物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进展肖永红(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北京,100083) 关键词:抗真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棘白菌素类 中图分类号:R 97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Ο2353(2008)07Ο0110Ο03 随着侵袭性真菌感染在临床上显著增加,抗真菌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也是蓬勃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两性霉素B 脂制剂、三唑类药物、棘白霉素类新药的不断推出,为临床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由于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情况复杂、临床诊断困难等原因,临床抗真菌治疗存在许多空白与疑问,也给真菌感染研究提供了机会。
本文就系统性抗真菌药物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特征以及抗真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 K/PD )研究情况作简要介绍,突出各种临床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的特点,以期帮助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真菌药物。
1 抗真菌药物药效学(PD)1.1 抗真菌药物作用机制抗真菌药物能够应用于临床,必须具备较高的选择性毒性。
所谓选择性毒性,就是药物作用于真菌特有的成分,如真菌细胞壁、几丁质、麦角固醇、真菌特有的DNA 或蛋白质等,只对真菌有毒性或抑制作用,而对人体细胞没有损伤或毒性。
抗真菌药物选择性越高,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越低,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疗效。
唑类抗真菌药物具有较好的选择性毒性,主要是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上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而对人体细胞膜胆固醇合成没有影响,从而破坏真菌细胞膜的完整性,达到杀灭真菌目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也较好。
两性霉素B 没有明确的细胞内靶位,通过在真菌细胞膜形成多分子聚合体孔道,损伤细胞膜的完整性,真菌细胞内重要代谢物质、电解质等漏出而杀灭真菌,其抗菌谱最为广泛,且不容易出现耐药;但是也正因为其选择性不高,抗真菌的同时,药物毒性比较大。
氟胞嘧啶作用靶位为真菌核酸,阿莫罗芬在于干扰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成。
棘白菌素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一类新型抗真菌药物,可供临床应用的产品包括卡泊芬净、米卡芬净和阿尼芬净。
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研究进展陈亮;刘力威;王志强;陈曦【摘要】伊曲康唑为三唑类抗真菌药,制剂工作者对它做了很多研究,国内外出现了很多产品和新剂型,关于其药代动力学、毒性和临床应用也出现诸多报道,本文就以上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期刊名称】《中国动物保健》【年(卷),期】2012(000)007【总页数】3页(P23-25)【关键词】抗真菌药;伊曲康唑;进展【作者】陈亮;刘力威;王志强;陈曦【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兽医科学研究所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黑龙江省兽医科学研究所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黑龙江省兽医科学研究所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黑龙江省兽医科学研究所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正文语种】中文伊曲康唑(itraconazole,ITZ)是第二代三唑类合成抗真菌药,它对犬小孢子菌、霉菌等真菌具有广谱抗菌活性[1]。
抗菌机理是通过阻断14α-去甲基,干扰麦角甾醇合成,使得真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最终发挥抗菌作用。
本文就伊曲康唑的药代动力学、毒性、剂型、产品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以期帮助临床医生合理用药。
1 伊曲康唑药代动力学特征伊曲康唑具有较强的亲脂性,对血浆蛋白具有特殊亲和力。
陈钧等[2]比较了3种市售伊曲康唑胶囊的生物等效性,通过单剂量口服伊曲康唑200mg,采用HPLC法测定血浆药物浓度。
试验显示,口服两种制剂和参比制剂后的峰时分别为4.17±1.25、4.27±1.16和4.00±1.07h,峰浓度分别为197±9ng·mL-1、216±7ng·mL-16 和272±109ng·mL-1,半衰期为25.2±4.9h、24.6±5.5h 和24.9±3.9h,AUC0→72h分别为3231±1195 ng·h·mL-1、3038±980ng·h·mL-1和4297±1299ng·h·mL-1,实验表明两种制剂与参比制剂并不等效。
伊曲康唑治疗甲癣的疗效研究与发展(2)

伊曲康唑治疗甲癣的疗效研究与发展在我国,甲癣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观和生活质量。
作为一种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在治疗甲癣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从伊曲康唑治疗甲癣的疗效研究和发展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伊曲康唑治疗甲癣的疗效研究1. 临床试验近年来,众多临床试验证实了伊曲康唑在治疗甲癣方面的显著疗效。
一项涉及1800多名甲癣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表明,使用伊曲康唑治疗的患者,其甲癣治愈率高达70%,显著高于安慰剂组。
2. 药理学特点伊曲康唑作为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其药理学特点表现在对真菌细胞膜中麦角甾醇的合成具有抑制作用,从而导致真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使真菌细胞失去生长和繁殖的能力。
这为伊曲康唑治疗甲癣提供了坚实的药理学基础。
3. 用药方案在实际应用中,伊曲康唑的用药方案多样。
一般而言,患者每日服用一次伊曲康唑,连续用药7天,为一个疗程。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反应,可适当调整用药方案。
伊曲康唑还可与其他抗真菌药物联合应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二、伊曲康唑治疗甲癣的发展1. 研发历程伊曲康唑的研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终于在1997年成功上市。
在我国,伊曲康唑的研发和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已成为治疗甲癣的重要药物。
2. 市场应用随着伊曲康唑疗效的不断验证,其在市场上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目前,伊曲康唑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于治疗甲癣、念珠菌病等真菌感染性疾病,为数百万患者带来了福音。
3. 未来发展趋势尽管伊曲康唑在治疗甲癣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但部分患者仍存在治疗抵抗和复发问题。
因此,未来伊曲康唑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优化用药方案、探讨联合用药、研究新型剂型以及深入探讨甲癣的发病机制等。
在我国,甲癣,又称为灰指甲,是一种普遍的皮肤真菌感染疾病,它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观和生活质量。
作为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在治疗甲癣方面展现出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深入探讨伊曲康唑治疗甲癣的疗效研究及其发展。
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在马拉色菌毛囊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在马拉色菌毛囊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在过去的几年里,马拉色菌毛囊炎已经成为皮肤科临床上常见的真菌感染疾病之一。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由马拉色菌(Malassezia furfur)引起的,这种真菌常见于人类皮肤表面,但在某些条件下,它可能导致皮肤感染。
目前,伊曲康唑和氟康唑作为广谱抗真菌药物,在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两种药物在马拉色菌毛囊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让我们了解一下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表现。
马拉色菌毛囊炎通常表现为红色丘疹、脓疱和瘙痒,好发于胸部、背部、头皮和面部。
病情严重时,可导致皮肤疼痛、红肿和发热等症状。
由于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症状与痤疮和湿疹等皮肤疾病相似,因此在诊断时需要仔细鉴别。
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真菌药物、抗菌药物和抗皮脂激素等。
其中,抗真菌药物是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关键。
近年来,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在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伊曲康唑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属于三唑类抗真菌药。
它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从而抑制真菌细胞壁合成。
伊曲康唑的特点是口服吸收良好,组织分布广泛,半衰期较长。
在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中,伊曲康唑通常用于口服给药,每日剂量为200mg,连续服用7日至21日。
临床研究显示,伊曲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愈率为80%左右。
氟康唑也是一款广谱抗真菌药物,属于咪唑类抗真菌药。
它的作用机制与伊曲康唑类似,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从而抑制真菌细胞壁合成。
氟康唑的特点是口服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组织分布广泛。
在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中,氟康唑通常用于口服给药,每日剂量为200mg,连续服用7日至21日。
临床研究显示,氟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愈率为70%左右。
虽然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在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抗真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性的产生。
为了减少这些问题,医生在开具抗真菌药物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使用。
抗真菌药物靶标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物靶标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徐波;蒋琰;张万年;盛春泉【摘要】目的综述抗真菌药物靶标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方法本文结合自身研究工作,分析近5年文献,总结抗真菌药物靶标及其抑制剂的最新进展.结果β-1,3-葡聚糖合成酶、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N-肉豆蔻酰基转移酶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是目前研究最为集中的抗真菌药靶,其抑制剂显示了良好的新药开发前景.结论优化现有药物化学结构和发现全新作用机制的先导化合物,对研发新一代抗真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药学实践杂志》【年(卷),期】2013(031)005【总页数】6页(P321-325,379)【关键词】抗真菌药物靶标;β-1,3-葡聚糖合成酶;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N-肉豆蔻酰基转移酶;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作者】徐波;蒋琰;张万年;盛春泉【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上海200433;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崇明分局,上海202150;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上海200433;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上海200433;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上海2004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14近年来,真菌感染尤其是深部真菌感染(如侵入性白色念珠菌病,隐球菌病和曲霉菌病等)大幅上升,已成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1,2]。
这主要与免疫缺陷患者的急速增加有关,导管插管技术的普遍应用,广谱抗菌素的滥用,骨髓、器官移植和肿瘤放化疗,以及艾滋病患者的增加等因素引起免疫抑制,进而导致机会性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
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致病真菌主要有: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烟曲霉菌(Aspergillus fumigatus)和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其中白色念珠菌和烟曲霉菌感染分别占深部真菌感染的70%~90%和10%~20%[3]。
另一方面,一些新型致病真菌(如毛霉菌属、镰孢菌属、结合菌属和足放线病菌属等)不断出现。
抗真菌药进展ppt课件

伏立康唑
❖氟康唑衍生物 ❖治疗
❖侵袭性曲霉病 ❖对氟康唑耐药的念珠菌病,包括克柔念珠菌 ❖镰刀菌属引起的严重真菌感染 ❖主要用于免疫系统受损的2岁以上患者
伏立康唑的给药方案
❖首次剂量: 静脉注射:6mg/kg,1次/12h 口 服:体重>40kg者400mg;<40kg者200mg,1次 /12h
❖ 两性霉素B胶质分散体(ABCD),商品名为Amphocil 或 Amphotec,由一些片状结构的脂质胆固醇硫酸酯与等量 的两性霉素B混合包裹而成,现已在欧洲及美国使用。
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
Ambisome ® L-AMB 锋克松
Abelcet ® ABLC
Amphotec ® ABCD
两性霉素B脂质体
❖ 多用于治疗浅部真菌感染
(2)抑制细胞色素P450类固醇合成酶
❖ 羊毛类固醇14-去甲基羊毛类固醇
唑 类
❖ 靶酶为羊毛类固醇的C-14去甲基化酶 ❖ 代表性药物:氟康唑、伊曲康唑
细胞色素P450
细胞色素P450是真菌微粒体中的成分,其中 14-去甲基酶活性最高, 此酶是麦角类固
醇生成中不可缺少的中间合成酶。其底物是 羊毛类固醇,产物是14- 去甲基羊毛类固醇 唑类药物能抑制此酶的催化活性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作用机理
三唑环上的第4位氮原子镶接在细胞色素 P450血红蛋白中心的铁离子上,从而阻 碍羊毛类固醇同14-去甲基酶接触。
体外药物实验1
❖Ballard实验发现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对细胞色 素P450的亲合力比酮康唑强
❖亲脂性强的酮康唑和伊曲康唑能较强地抑制4, 14-二甲基羊毛类固醇的产生,而水溶性的氟 康唑此作用甚小,与其体内强效的抗真菌作 用不相符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随着致病真菌耐药的逐年上升,免疫抑制状态下严重真菌感染的增多,以及某些抗真菌药毒副作用大及选择范围小等原因,两种以上抗真菌药的联合应用是临床抗真菌治疗的发展方向之一。
近年来抗真菌药联合应用进展较大,有很多联合用药已进入临床应用阶段。
本文综述了不同种类抗真菌药联合应用的研究状况。
目前,抗真菌药主要有以下几类:(1)多烯类,如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等;(2)唑类,如氟康唑、伊曲康唑、酮康唑、伏立康唑(voriconazole)和泊沙康唑(posaconaz ole)等;(3)丙烯胺类,如特比萘芬、萘替芬等;(4)杂类,如核酸抑制剂5-氟胞嘧啶等;细胞壁抑制剂类,如尼可霉素Z、棘球白素等。
从理论上讲,不同种类的抗真菌药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作用部位,联合应用可能有协同作用或相加作用,并可以减少单一用药的剂量及其毒副作用,缩短疗程,还可防止耐药的发生。
现将近年来国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多烯类与唑类合用Louiee等先后通过体外实验发现两性霉素B 与氟康唑合用对白色念珠菌有拮抗作用。
也有研究证实两性霉素B加咪康唑对光滑念珠菌有拮抗作用。
Kontoyiannis等用E-te st方法证实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对烟曲霉有拮抗作用。
但Barchiesi等用棋盘微量稀释法发现,两性霉素B分别与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合用时对新生隐球菌主要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而且末发现有拮抗作用。
Louie等利用兔白色念珠菌感染模型发现两性霉素B与氟康唑合用表现为拮抗作用。
随后又利用小鼠白色念珠菌感染模型发现两件霉素B和氟康唑对敏感株和中度耐药株的菌珠表现为拮抗作用,对氟康唑高度耐药的菌株则表现为相加作用。
也有学者利用小鼠白色毛孢子菌感染模型发现两性霉素B与氟康唑合用有协同作用,可减少脏器菌荷量。
Barchie si等在小鼠隐球菌病动物实验中也发现,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合用可相互增强抗菌活性。
用两性霉素B(或两性霉素B脂质体)与唑类药物(伊曲康唑、氟康唑、酮康唑等)合用于临床治疗成功的疾病有:非洲组织胞浆菌病、念珠菌病、曲霉感染、肺毛霉病和白色毛孢子菌感染等。
Paterson等通过临床病例分析发现,用唑类药物和两性霉素B 口服进行念珠菌的预防治疗可以减少药物耐药的发生。
多烯类与真菌细胞膜中的麦角固醇结合,使其渗透性改变,引起糖、钾离子及氨基酸等内容物外渗,从而抑制真菌的正常生长和代谢,对多种深部和浅部真菌及原虫等有抑杀作用。
唑类药物则与细胞色素P450类固醇合成酶结合,抑制该酶的催化活性,从而抑制麦角固醇的生成。
这两类药都作用于细胞膜的类固醇,故有可能相互拮抗。
但目前对于隐球菌、毛孢子菌等并未发现这种拮抗作用。
体外药敏实验和动物实验发现这两种药合用对隐球菌有相加作用。
人体试验也发现两种药合用没有不良反应。
有些病人已接受了两性霉素B与唑类药物的联合治疗,并没有因拮抗作用而导致治疗失败的报道。
虽然体外实验中两种药合用对曲霉有拮抗作用,但Popp等通过对21例侵袭性曲霉病的病例回顾发现,两件霉素B与氟康唑合用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并无拮抗表现,其疗效高于单用两性霉素B治疗组。
但是,两性霉素B与唑类药物合用还需要大量随机研究来确定其使用价值,近来国外正在进行氟康唑与两性霉素B合用治疗念球菌血症的大样本临床试验。
多烯类与丙烯胺类合用Barchiesi等在体外实验中发现,两性霉素B 与特比萘芬合用作用于白念珠菌时均有协同和相加作用,而且未发现有拮抗作用。
Ryder等报道用特比萘芬与两性霉素B合用作用于烟曲霉和黑曲霉时均有协同和相加作用。
丙烯胺类能抑制角鲨烯环氧化酶,导致麦角固醇合成减少,角鲨烯堆积又可导致细胞膜破坏,导致细胞死亡。
与唑类药物一样,多烯类和丙烯胺类也有可能相互拮抗。
但体外实验并未发现这种作用,而且发现有协同和相加作用。
在治疗曲霉病、念珠菌病时可以考虑用两性霉素B和特比萘芬联合治疗。
目前,还缺乏这方面的病例报道。
多烯类与核酸抑制剂合用1998年,Siau等在体外实验中证实两性霉素B 与5-氟胞嘧啶合用对光滑念珠菌有协同作用。
Rodero等发现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合用对隐球菌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Sri muang等发现,5- 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合用对隐球菌及原壁菌的协同与相加抗菌作用不明显。
早在1973年Block等报道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合用治疗小鼠隐球菌病有协同作用,1999年 Guarro等报道在小鼠镰刀菌感染中两性霉素B 和5-氟胞嘧啶合用治疗无效。
Martinez-Fernandez等通过25例HIV阳性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病例回顾发现,两性霉素B与 5-氟胞嘧啶合用有助于脑脊液菌体快速转阴。
有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和5-氟胞嘧啶合用成功治愈一例67岁男性病人近平滑念珠菌性心内膜炎的报道。
Poirriez等报道了一例着色真菌病的治疗。
开始单用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均无效,然后通过药敏试验发现该裴氏着色霉对伊曲康唑耐药,对5-氟胞嘧啶敏感,而且5-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 合用有协同作用。
随后将这两种药物合用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从而认为对于着色真菌病的治疗应根据药敏结果来选择药物。
5-氟胞嘧啶在真菌细胞内可转化成5-氟尿嘧啶(5-FU),进一步转化可抑制真菌R NA和DNA的合成,由于它在脑脊液中的浓度可达到血清浓度的 60%-75%,故早期曾成功单用于治疗隐球菌脑膜炎和肺部隐球菌病。
但是人们很快发现单用该药容易形成耐药。
故常与其他药物合用。
两性霉素B 与5-氟胞嘧啶的药代动力学不同,两药合用有协同或相加作用。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两性霉素B与5- 氟胞嘧啶合用治疗新型隐球菌病已有近30年的历史,这种联合应用可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目前还未有联合用药后出现5-氟胞嘧啶耐药的报道,说明联合用药快速减少隐球菌数目后可以防止耐药的发生。
联合用药可以减少两性霉素B的用量和治疗时间,从而降低其毒副作用。
临床资料还显示联合应用5-氟胞嘧啶治疗隐球菌脑膜炎可以减少第一年的复发率,还发现联合治疗的神经毒性比单用两性霉素B小。
200 0年,美国变态反应和感染性疾病委员会真菌研究组在隐球菌病的治疗中推荐如下方案:两性霉素B(0.7-1mg·kg-1·d-1)+5-氟胞嘧啶(100mg·kg-1·d-1),连用6-10周。
)唑类与丙烯胺类合用Ryder报道将特比萘芬和氟康唑合用对念珠菌、毛孢子菌、曲霉、帚霉均有协同作用。
Gupta 等报道用特比萘芬与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合用于烟曲霉和黑曲霉时均有协同和相加作用。
也有学者发现特比萘芬分别与氟康唑及伊曲康唑合用于白色念珠菌时均有协同和相加作用,而且未发现有拮抗作用。
Ghannoum等报道,用特比萘芬和氟康唑合用成功治愈一例对氟康唑耐药的口腔念珠菌病。
还有报道用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成功治疗一例2岁男孩的腐霉菌感染。
2001年,G upta等报道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合用交替冲击治疗趾甲真菌病要比单用特比蒂芬冲击治疗的效果好。
两类药物作用于真菌麦角固醇合成的不同位点,唑类抑制细胞色素P450类固醇合成酶,丙烯胺类则抑制角鲨烯环氧化酶,都可导致麦角固醇合成减少,故有协同或相加作用的可能。
还有研究发现,唑类药物还能增加特比萘芬胞浆内浓度,延迟其代谢。
体外实验未发现其拮抗作用,故这两类药合用有良好的临床治疗价值,特别可用于耐药菌感染的治疗。
唑类与核酸抑制剂合用Nguyen等发现,在体外实验中(NCCLS法)氟康唑与5-氟胞嘧啶作用于新型隐球菌时有协同作用。
但Siau等证实5-氟胞嘧啶与咪康唑对光滑念珠菌表现为拮抗作用。
Barchiesi等先后应用棋盘微量法发现5-氟胞嘧啶和伊曲康唑及泊沙康唑合用对新型隐球菌有协同和相加作用,没有发现拮抗作用。
Maywia等根据;临床病例观察证明用5-氟胞嘧啶与氟康唑用治疗艾滋病患者的隐球菌脑膜炎,其疗效明显高于单用氟康唑治疗。
Larsen等也进行了一次临床试验,使用方案为5-氟胞嘧啶(15mg· kg-1·d-1)+氟康唑(400mg·d-1),结果隐球菌脑膜炎治疗成功率为75%。
Mayanja-Kizza等在非洲研究证实氟康唑(200mg·d-1)+5-氟胞嘧啶(150mg·kg-1·d-1)治疗隐球菌脑膜炎可以提高6个月的存活率。
两种药物有不同的抗真菌作用机制,有协同或相加作用的可能。
而且氟康唑和5-氟胞嘧啶合用对脑脊液的渗透性都很好,故主要用于隐球菌病的治疗。
但目前还没有文献报道这种联合应用比传统的治疗方法好,其临床使用要根据病情决定。
2000 年,美国变态反应和感染性疾病委员会真菌研究组在隐球菌病的治疗中对于不能用两性霉素B治疗的病人推荐如下方案:氟康唑(400-800mg·d-1)+ 5-氟胞嘧啶(100-150mg·kg-1·d-1),连用6周。
真菌细胞膜抑制剂与细胞壁抑制剂合用Li等用棋盘法发现尼可霉素z与伊曲康唑或氟康唑合用对白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隐球菌和粗球孢子菌有协同或相加抗菌作用。
而且还发现尼可霉素Z和伊曲康唑对烟曲霉和黄曲霉有明显的协同抗菌作用,没有发现这两类药物有拮抗作用。
唑类药物抑制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合成,尼可霉素Z则可通过抑制几丁质合成酶而阻碍真菌细胞壁的合成,两类药物分别作用于真菌的胞膜和胞壁,在理论上是有协同和相加作用的可能。
体外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但目前尚无临床应用的文献报道。
三种药物合用在动物实验中,有研究证实用两性霉素B胶体分散剂(ABCD)、5-氟胞嘧啶和氟康唑合用对小鼠隐球菌脑膜炎有很好的疗效。
Clancy等报道用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和伊曲康唑合用治愈一例骨髓移植患者的皮下暗色丝孢霉病。
还有学者采用多烯类药物、唑类药物和5- 氟胞嘧啶合用治疗42例Al DS患者并发隐球菌脑膜炎,感染得到控制的成功率超过90%。
从理论上讲,如果三种药物两两相互之间是协同或相加作用则三药合用会增强抗菌活性,但随之而来的不足是其毒副作用也可能增多。
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是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和一种唑类药物(氟康唑威伊曲康唑)合用治疗隐球菌病,在应用时要密切观察肝肾功能及血象。
其他Baran等通过147例临床病例随机试验发现,特比萘芬(口服)和阿莫罗芬(外用)合用治疗皮肤癣菌引起的严重趾甲真菌病时有协同作用,还有研究发现伊曲康唑(口服)和阿莫罗芬(外用)合用治疗严重趾甲真菌病比单用伊曲康唑效果好。
另外,将抗真菌药与细胞因子或单克隆抗体合用治疗真菌病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Ellis等用大剂量两性霉素B脂质体和细胞因子成功治愈一例颅内曲霉感染,避免了手术治疗。
结语综上所述,抗真菌药联合应用研究近年来进展较大,有很多联合用药已进入临床应用阶段,但药敏试验结果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目前尚无满意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