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本课内容包括西汉的建立背景、汉高祖刘邦的崛起、文景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具体情况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比较感兴趣,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知道汉高祖刘邦的崛起。
2.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汉的建立背景和汉高祖刘邦的崛起。
2.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该时期的特点。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促进学生互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2.教案:详细记录教学过程和内容。
3.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等。
4.练习题: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秦朝为什么会被推翻?西汉的建立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2.呈现(10分钟)介绍汉高祖刘邦的崛起,讲解西汉的建立过程。
引导学生关注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3.操练(10分钟)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刘邦建立汉朝、文景之治、汉朝的对外关系等。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文景之治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汉朝的对外关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历史事件的时间线索、人物关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线索,梳理人物关系,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了解汉朝的对外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西汉的建立过程,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汉朝的对外关系。
2.教学难点: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文景之治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历史图片、地图、人物关系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历史故事、视频等素材,丰富教学手段。
3.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2024-2025学年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一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二素养目标)①历史解释:通过对西汉初年社会背景的学习,理解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实施的原因。
②史料实证:通过研读史料,认识汉初统治者治国理政的成功之处。
③唯物史观:通过思考“文景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④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汉初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成功之处,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重难点: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政策。
[多媒体展示唐朝诗人王珪所作《咏汉高祖》中的诗句]“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经过楚汉之争,刘邦取得了全国政权,建立汉朝。
然而由于多年战乱的影响,汉初社会面临诸多的困难。
对此,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学习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多媒体展示楚汉之争形势图]师:根据材料,指出楚汉之争交战双方的领导者。
谁最终取得了胜利?你还知道这一时期的哪些历史典故呢?生:刘邦和项羽。
刘邦取得胜利。
鸿门宴、四面楚歌、兵败垓下等。
师:刘邦、项羽领导的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这两场战争的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生:不同。
两人的身份发生了变化,项羽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二人已从农民起义军的领袖蜕变为新的封建统治者。
楚汉之争是双方为争夺国家统治权展开的争战,战争性质变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
师:项羽死前叹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你认为他的说法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多媒体展示探究问题及原因]师总结:刘邦方面:①赢得民心,入咸阳后废秦苛政,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
②重视人才,有萧何、张良、韩信等人的辅佐。
③有富饶的关中作为战略根据地。
项羽方面:①迷信武力,入咸阳后大肆杀戮,不得民心。
②刚愎自用,不重视人才。
③缺乏战略支援地。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目标】①了解楚汉之争的过程及性质,知道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
(时空观念)②知道西汉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内容及作用。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③知道文景之治的措施及表现,了解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通过对比秦亡汉兴,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教学难点: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大风刮起来了,云随着风翻腾奔涌啊,威武平天下,衣锦归故乡,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这是汉高祖刘邦所做的《大风歌》。
此诗歌只有区区三句,前两句直抒胸臆,雄豪自放,亦显得踌躇满志,第三句却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抒发了刘邦内心表现出对国家尚不安定的浓郁的惆怅。
那在这种惆怅不安的状态下刘邦是如何做的呢,下面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西汉如何建立的?为了巩固新生政权,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该政策结果如何?答案提示:教师指导:本课主要讲述的是西汉建立到逐渐兴盛的历史。
楚汉之争,刘邦最终胜利,建立西汉,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政治清明,社会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成为汉武帝大一统局面出现的条件。
因此“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三个子目互为因果关系,“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是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的前提和基础,“文景之治”是“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
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1、自主学习:①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曾经并肩作战的友军在秦灭的这一刻起发生了变化,两个人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这个胜利的果实该由谁来享受?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____________ ,封刘邦为_______。
双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开争战,史称“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教学重、难点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难点:“文景之治”教学过程复习导入: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它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什么战争?结果如何?公元前202年,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汉朝究竟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复习导入:教师提问:楚汉战争的结果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刘邦最终打败项羽,在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建立汉朝。
)一.西汉建立刘邦胜利后,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刘邦即汉高祖。
西汉建立后,面临什么样的形势?汉朝是如何实现巩固统一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讲授新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要,了解本课的内容和汉朝兴衰的历史框架。
二.文景之治西汉初年,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势呢?布置学生阅读课本76页小字内容,回答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地方和中央两个层面回答。
(地方:人口大量减少,土地荒芜,粮价飞涨,百姓卖儿卖女或者自卖为奴;中央:国库亏空,皇帝要配齐四匹一样的马拉车都办不到,丞相和将军只好坐牛车。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种局面是怎样造成的呢?(除战争因素外,还要引导学生回忆秦的暴政及其表现内容,从而引出百姓痛恨秦朝的做法。
)师生共同探讨课本的“议一议”:面对这样的局面,为了安定和巩固政权,统治者的党务之急是什么?投影课本“读一读”: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重始。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让学生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过程以及文景之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
此外,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建立的过程,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认识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汉的建立、文景之治的特点。
2.难点: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文景之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史料等,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培养史料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图片、图表、史料等辅助教学材料。
3.网络、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史料等,介绍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提问:“你们认为,西汉建立对我国历史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2.呈现(10分钟)呈现文景之治时期的史料,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了解文景之治的特点。
提问:“文景之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哪些具体表现?”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总结文景之治的特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1课。
教材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内容包括:刘邦建立汉朝,汉朝的统治政策,文帝和景帝的治理,文景之治的表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材料来帮助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历史人物的特点等方面需要加以引导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汉的建立过程,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难点:文帝和景帝的治理策略,文景之治的表现。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基本内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帝和景帝的治理策略,归纳文景之治的特点。
3.案例分析:通过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景之治的表现。
4.师生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历史地图:展示西汉疆域变迁的地图。
4.参考资料:相关历史文献和论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如秦朝的衰落、楚汉争霸等,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呈现(10分钟)介绍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重点讲解刘邦称帝、定都长安等关键事件。
引导学生了解西汉的建立。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文景之治的基本内容。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 历史 上册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案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西汉的建立;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了解“文景之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秦亡汉兴”的比较,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古诗文、历史典故、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初高祖、文帝、景帝时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措施、结果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难点:文景之治。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刘邦的《大风歌》导入。
(学生朗通或多媒体播放配乐诗歌朗诵一“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土今守四方。
”教师指出:刘邦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平民皇帝,他48岁率众竿而起,56岁成为西汉的开国皇帝。
刘邦建立的汉朝是我国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探究问题一:这位平民皇帝有着怎样的治国方略?西汉统治之初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政策?继他之后,汉朝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呢?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第11课一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熟悉的诗词和历史人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西汉的建立1、西汉的建立:[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熟悉内容[教师讲解]播放《楚汉传奇》“四面楚歌”片段。
[教师点拨]:经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项羽兵败,刘邦取得最后的胜利。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即汉高祖。
俗语说:得天下容易,坐天下难当时,汉高祖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情况呢?教师活动:展示幻灯片“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问题探究二:(1)以上史料反映了什么问题?(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3)如果你是汉高祖,你会怎么做呢?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广泛发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教材分析:汉朝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全面发展,对外交往日益频繁,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西汉建立之初,由于秦末以来的长期战乱,经济凋敝,物价飞涨,社会局势动荡。
汉高祖刘邦为稳定汉初社会局势,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实施了休养生息政策,使得汉初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局势得以稳定。
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实施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减轻人民负担,使得西汉出现“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
汉初统治者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以及由此而使得社会经济恢复发展,为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形成的原因。
难点:“文景之治”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公元前202年,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汉朝建立之初究竟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来学习第十一课。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西汉建立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找出西汉建立的三要素(时间、建立者、都城)1.西汉的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提醒学生是公元前)建立者:汉高祖刘邦都城:长安(因其都城在长安,而东汉的都城在洛阳,所以历史上称其为西汉、东汉)刘邦在建立西汉后,他所面对的是怎样的一个国家呢?是一派富庶祥和还是百废待兴呢?请同学们来看一则材料,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阅读完这段材料后,请同学们思考:西汉初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状况?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点评总结:西汉初年到处是残破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社会片凋敝之色。
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西汉初年会出现这样破败的景象?可以结合我们第十课学习的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点评总结: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的秦朝末年的战乱,使得社会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当时连皇帝出行也凑不齐毛色相同的马匹,而将相出门只能乘坐牛车,由此可见,当时社会经济的凋敝。
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生的王朝就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同学们我们把刚刚学习的这些内容整理整理,看看哪组同学整理的最快、最完整。
2.西汉初面临的问题境况: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田地荒芜,人口锐减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首要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生的王朝。
(过渡语)我们的各组同学整理的都非常完整,值得表扬。
假如你是西汉初年的大臣,你会如何为刘邦出谋划策,治理国家呢?学生回答:……教师讲解:对,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什么是休养生息政策呢?二、休养生息政策1.含义:国家在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实施的减轻人民负担,保养民力、增加人口,已达到恢复社会经济、稳定统治的政策。
2.原因: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社会生产遭严重破坏3.目的:巩固政权、稳定社会局势4.内容:a.“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b.释放奴婢为平民c.鼓励人民致力于农业生产d.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人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5.影响:汉初的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过渡语)汉高祖时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使得汉初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政局得以稳定,汉朝初年的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的休养生息政策和刘邦的休养生息政策是一样的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文景之治1.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2.休养生息政策内容:a.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b.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c.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d.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浪费同学们看一看,汉文帝和汉景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刘邦的休养生息政策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这是我们在记忆时要注意的地方。
3.文景之治: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我们称这一局面为“文景之治”。
4.文景之治的影响: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为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开创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西汉建立之初社会经济的凋敝和为此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经过西汉初年,70多年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使得西汉呈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的治世局面。
(四)课堂练习1.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
这一事件发生在()A.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前2世纪末C.公元前3世纪初 D.公元前3世纪末2.以注意节俭而著称的西汉皇帝是()A. 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3.下列与“文景之治”相关的表述不准确是的()A.指刘邦统治的时期 B.指汉文帝和汉景帝的统治C.前后近40余年 D.“吏安其官,民乐其业”4.西汉末年,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投资政策,其主观原因是()A.经济凋敝 B.土地兼并严重C.政治腐败,灾荒连年 D.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5.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A.力倡节俭 B.大兴文治 C.休养生息 D.平抑物价板书设计: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一、西汉建立二.休养生息政策三.“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的措施2.“文景之治”的成就2019-2020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11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古龙中学课时教案编号11度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同步练习及答案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一、选择题1.《汉书·食货志》中记载汉高祖时期曾经大量减轻民众的田税,汉文帝甚至一度取消了田税。
汉初统治者这样做的原因是( A )A.吸取秦亡的教训B.重视“以德化民”C.皇帝的励精图治D.社会上人心思安2.两汉文化看徐州。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
这一事件发生在(D )A.公元前2世纪初B.公元前2世纪末C.公元前3世纪初D.公元前3世纪末3.西汉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C )A.消灭项羽的残余势力B.加强中央集权制度C.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D.解除朝中大将兵权4.“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这首诗描写了哪一朝代的建立过程(A )A.西汉B.东汉C.西晋D.东晋5.“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诗句中的“汉祖”是( C ) A.嬴政 B.项羽 C.刘邦 D.李斯6.西汉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C )A.消灭项羽的残余势力 B.加强中央集权制度C.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D.解除朝中大将兵权7.汉初统治者比较节俭,体恤民情,与民休息,且都很注重生产,其客观原因是( A ) A.秦亡教训 B.居安思危C.经济萧条 D.文治天下8.西汉初年,汉高祖为了增加农业劳动力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C )①士兵还乡务农②提倡勤俭治国③奴婢释放为平民④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9.汉阳陵南侧的明代石碑碑文,称赞汉景帝“克守先业,致治保民”。
以下属于汉景帝“致治保民”的措施是( C )A.焚书坑儒B.派遣王昭君和亲C.减免田租赋役D.派官员西行取经10.西汉初年,刘邦废除秦朝苛法、豁免其徭役,减轻人民的负担,如减轻田租,十五税一;文帝、景帝之时又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土地税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还减轻刑罚,废除了连坐法和残损肢体的肉刑等。
汉初统治者实行这些措施的原因是( C )①为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②人民对政府不满,不断起来反抗③为汉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④为了创造安定的社会局面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③④11.史书记载汉文帝在位23年,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平时穿的都是用粗糙的黑丝绸做的衣服;文帝为自己预修的陵墓,要求不许用金、银、铜等装饰,只可用瓦器。
这说明汉文帝(D )A.正直无私B.轻徭薄赋C.重农抑商D.注重节俭二、非选择题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税一。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汉书》材料三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史记》(1)材料一说明西汉初年什么样的社会状况?(2)材料一中的“上”指的是哪位皇帝?他针对这种状况采取了什么政策?(3)材料二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请举例说明汉景帝的做法。
(4)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治世局面?答案:(1)经济萧条,国家贫困,到处都是荒凉景象;(意思相近即可)(2)文中的“上”指的是汉高祖。
措施:休养生息的政策;轻徭薄赋;士兵还乡务农,释放一部分奴婢;重视发展农业生产;(3)重视农业生产。
汉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减轻赋税和徭役,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4)文景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