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同步试题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同步练习 (含答案)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班级:姓名:成绩:一、选择题1.面对“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这一境况,西汉初年的统治者面临的首要课题是()A.横征暴敛B.发展农业生产C.穷兵黩武D.加强中央集权统治2.经典诵读已成为当今中国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
《三字经》中“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所包含的朝代顺序是()A.秦——西汉B.西汉——东汉C.春秋——战国D.西晋——东晋3.西汉初年,在文帝和景帝的治理下,汉朝出现了一个社会稳定、国家繁荣的时期,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有()①皇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②政府减轻人民的各种负担③注重农业的发展④独尊儒术A.①②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4.诗人李商隐的千古名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道出了勤俭对于持家.兴国的重要性。
下列古代帝王以“节俭”著称的是()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武帝D.光武帝5.“人生不是一锤子买卖。
”《西汉开国》是一部历史文化题材的宏图巨制。
西汉开国者是()A.秦始皇嬴政B.汉高祖刘邦C.夏启D.周武王6.文景时期,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A.光武中兴B.贞观之治C.文景之治D.开元之治7.为了巩固政权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的政策是()A.轻徭薄赋B.休养生息C.以德化民D.勤俭治国8.汉初统治者制定了一些有利于百姓发展生产的措施,其客观原因是()A.吸取秦亡的教训B.重视以德化民C.人心思安D.经济困难9.下为西汉初年修建长安城的有关记录。
从修建长安城的时间安排可知,当时()(惠帝元年)春正月,城(修建)长安。
(惠帝)三年春,发长安六百里内男女十四万六千人城长安,三十日罢。
(惠帝五年)春正月,复发长安六百里内男女十四万五千人城长安,三十日罢。
——据《汉书·惠帝纪》(说明:关中平原冬季最冷在公历1月前后,西汉还更冷一些,此时正是农闲)C.汉朝面临匈奴的严重威胁D.诸侯对中央威胁加重10.据史料记载,汉武帝继位之初,“太仓之栗,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同步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汉初年,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直接原因是()A.社会经济非常萧条B.统治者宽厚仁慈C.儒家思想的盛行D.社会劳动力缺乏2.西汉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A.消灭项羽的残余势力B.加强中央集权制度C.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D.解除朝中大将兵权3.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统治政策,其主观原因是( ) A.经济凋敝B.土地兼并严重C.政治腐败,灾荒连年D.吸取秦朝速亡的历史教训4.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其根本目的是为了() A.吸取秦亡教训B.减轻人民负担C.发展生产D.巩固封建统治5.西汉初年,经济凋敝,到处是一片荒凉景象。
出现这种景象的原因有()①秦的暴政②秦末农民战争③楚汉之争④汉初皇帝奢侈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6.以下是四位同学排演的历史课本剧“文景之治”的片段,哪一项不符合历史史实()A.农民张三因为努力耕作受到官府奖励B.县官王平因为关心农桑受到景帝提拔.C.文帝的夫人因为铺张浪费受到训斥D.汉文帝命人仿照阿房宫修建皇宫7、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
这一事件发生在()A.公元前2世纪初B.公元前2世纪末C.公元前3世纪初D.公元前3世纪末8.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A.力倡节俭B.大兴文治C.休养生息D.平抑物价9.下列关于“文景之治”的表述不准确的是()A.指刘邦统治时期B.指汉文帝和汉景帝的统治C.重视“以德化民”D.“吏安其官,民乐其业”10.汉朝时期,我国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进步,耕作技术也有了很大提高,右图是出现于汉代的一种新式农具,它的主要用途是()A.灌溉B.播种C.收割D.耕地11.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个治世的是()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12.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断摘录。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同步练习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后知能演练基础巩固知识点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1.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着“楚河”“汉界”字样,这来源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
“楚汉之争”指的是()。
A.楚国和汉朝之间的战争B.刘邦和项羽之间争夺帝位的战争C.陈胜、吴广与秦王朝之间的战争D.项羽、刘邦与秦王朝之间的战争2.“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诗中的“汉祖”是指()。
A.汉高祖刘邦B.汉文帝刘恒C.汉武帝刘彻D.汉景帝刘启知识点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3.西汉初建,百废待兴,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曾规定“民产子,复勿事二岁”。
此措施体现了汉高祖()。
A.降低田赋,爱惜民力B.重视生产,释奴为民C.提倡节俭,反对奢华D.鼓励生育,轻徭薄赋知识点三“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
《史记·平准书》记载:“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这里的描述体现了文景时期我国()。
A.政治清明B.经济繁荣C.文化昌盛D.社会安定能力提升5.“亭长何曾识帝王,入关便解约三章。
只消一勺清冷水,冷却秦锅百沸汤(意即采取一些措施,化解了秦末以来的诸多矛盾)。
”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
A.肯定了刘邦推翻秦朝的功绩B.分析了楚汉之争的性质C.指出了刘邦约法三章的目的D.认识到刘邦得民心的原因6.以下表格是文景时期关于“笞刑(打板子)”的记录,这可以说明汉文帝和汉景帝()。
汉文帝时期汉景帝时期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用笞刑代替,规定当劓(割掉鼻子的酷刑)者笞三百改笞五百为三百、笞三百为二百A.重视农业B.减轻刑罚C.重视儒学D.整顿吏治7.汉高祖刘邦“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汉文帝时多次下诏减“田租之半”,汉景帝时甚至将田租定为“三十税一”。
这些举措()。
A.引起了陈胜、吴广起义B.贯彻了法家的法治思想C.促进了封建统治的稳固D.促进了楚汉战争的胜利8.汉文帝时,有人进献千里马,他拒绝接受,还下诏宣布不接受献礼。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步练习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同步练习)1.《汉书》中记载,汉代经济发展经历了从汉初的“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到武帝初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的过程。
完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A.楚汉争霸B.文景之治C.盐铁专卖D.统一铸币2.汉高祖刘邦“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帝时多次下诏减“田租之半”或“租税之半”;景帝时甚至将田租定为“三十税一”。
这些举措A.体现抑制诸侯王的意图B.贯彻了儒家仁政思想C.促进了封建统治的稳固D.促成了“光武中兴”3.《汉书》描述西汉初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
”为改变这一情形,汉初统治者实行()A.大量征兵、催缴赋税B.轻徭薄赋、休养生息C.分封诸侯、郡国并行D.修筑长城、开拓交通4.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期间,继续推行修养生息的政策,出现了一个繁荣的局面,史称()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百家争鸣D.开元盛世5.汉朝初年,出现人肉相食的惨状,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经过几十年苦心经营,公私仓廪具丰足,米价最低达到每石数十钱。
后世评价这一时期——“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材料中“这一时期”被称为()A.文景之治B.开元盛世C.贞观之治D.康乾盛世6.瓦当在秦汉最盛,除花纹外,多用文字,以篆书最常见,称"文字瓦当"。
"汉并天下"一类建筑用瓦当,常出土于陕西关中地区。
下图"汉并天下"瓦当的出土进一步证明了()A.秦末农民起义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C.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D.汉王朝的兴盛和统一7.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文帝、景帝实行维护社会安定与民休息的治国战略,社会经济文化出现初步繁荣,国家进入一个升平时代。
汉文帝采纳大臣贾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的建议,提倡()A.勤俭治国B.以农为本C.以德化民D.轻徭薄赋8.2021 年考古发现,霸陵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练习题(含答案)2019年秋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指出:“中国人至今仍然称自己为‘汉人’,他们因为是汉代首次确立的典型中国文化和帝国伟大传统的继承者而甚感骄傲。
”西汉建立于( )A.公元前209年 B.公元前207年 C.公元前202年 D.公元202年2.西汉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A.消灭项羽的残余势力B.加强中央集权制度C.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D.解除朝中大将兵权3.下面不属于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是( )A.秦末战乱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B.汉初分封了一些诸侯王C.吸取秦朝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D.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的需要4.以下三个皇帝的在位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D.汉文帝命人修建豪华的宫室以供享乐8.“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有()①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②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③文帝、景帝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④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稳定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进行统治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9.“文景之治”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B.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C.兴衰纷乱,循环往复D.调整政策,推动生产力发展10. 汉初的几位皇帝都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根本原因是()A. 吸取秦亡的教训B. 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C. 发展农业生产D. 巩固汉朝的统治二、非选择题11.汉初萧条原因?采取的措施?12.休养生息政策实行的原因?汉高祖的措施?影响?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选出)醇驷(颜色相同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1)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年怎样的社会状况?史料中的哪句话典型地反映了这种社会状况?材料二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
度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同步练习及答案

度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同步练习及答案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一、选择题1.《汉书·食货志》中记载汉高祖时期曾经大量减轻民众的田税,汉文帝甚至一度取消了田税。
汉初统治者这样做的原因是( A )A.吸取秦亡的教训B.重视“以德化民”C.皇帝的励精图治D.社会上人心思安2.两汉文化看徐州。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
这一事件发生在(D )A.公元前2世纪初B.公元前2世纪末C.公元前3世纪初D.公元前3世纪末3.西汉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C )A.消灭项羽的残余势力B.加强中央集权制度C.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D.解除朝中大将兵权4.“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这首诗描写了哪一朝代的建立过程(A )A.西汉B.东汉C.西晋D.东晋5.“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诗句中的“汉祖”是( C ) A.嬴政 B.项羽 C.刘邦 D.李斯6.西汉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C )A.消灭项羽的残余势力 B.加强中央集权制度C.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D.解除朝中大将兵权7.汉初统治者比较节俭,体恤民情,与民休息,且都很注重生产,其客观原因是( A ) A.秦亡教训 B.居安思危C.经济萧条 D.文治天下8.西汉初年,汉高祖为了增加农业劳动力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C )①士兵还乡务农②提倡勤俭治国③奴婢释放为平民④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9.汉阳陵南侧的明代石碑碑文,称赞汉景帝“克守先业,致治保民”。
以下属于汉景帝“致治保民”的措施是( C )A.焚书坑儒B.派遣王昭君和亲C.减免田租赋役D.派官员西行取经10.西汉初年,刘邦废除秦朝苛法、豁免其徭役,减轻人民的负担,如减轻田租,十五税一;文帝、景帝之时又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土地税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还减轻刑罚,废除了连坐法和残损肢体的肉刑等。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初中历史同步训练——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初中历史同步训练——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的政策是:A.休养生息政策B.奖励军功C.增加田赋D.鼓励商业发展2.汉文帝、景帝时期,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
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 ( )。
A.楚汉之争B.“文景之治”C.百家争鸣D.“国人暴动”3.下图是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
他在历史上的功绩不包括A.结束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局面B.结束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C.统一了全国,建立了西汉D.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初步改变汉初贫困局面4.西汉初年,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目的是A.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B.安抚北方的少数民族C.平定西汉初年爆发的农民起义D.赢得楚汉之争的胜利5.经典诵读已成为当今中国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
《三字经》中“嬴秦氏,始兼并。
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所包含的朝代顺序是A.秦→西汉B.西汉→秦C.夏朝→商朝D.商朝→西周6.读中国历史纪年表(局部),下列史实与朝代搭配相符的是A.①——出现文景之治B.②——推行崇文抑武C.③——创立行省制度D.④——戚继光抗倭7.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部分),空白处政权的建立者是A.刘邦B.刘秀C.刘彻D.刘备8.西汉初年,提倡节俭,减轻农民的负担,奖励耕作,发展农业,社会经济迅速好转。
这时期历史称为()A.光武中兴B.开皇之治C.文景之治D.贞观之治9.汉初的统治者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发展经济B.巩固统治C.鼓励生产D.与民休息10.“文景之治”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B.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C.兴衰纷乱D.适时调整政策推动生产力发展11.董仲舒针对“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的形势,建议汉式帝推行A.休养生息B.独尊儒术C.实行推恩令D.盐铁专卖12.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中,既提高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增加了农业劳动力,又缓和了社会矛盾的措施是A.士兵还乡务农B.释放奴婢为平民C.轻徭薄赋D.提倡节俭13.历史上称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的治世局面为A.太平盛世B.文景之治C.开皇之治D.光武中兴14.晚唐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一诗中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诗人对唐朝由鼎盛走向衰落的感悟。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同步练习(解析版)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同步练习一、西汉的建立1.他出身平民,后参加农民起义军,力量不断壮大,最终登上王位,实现了从“布衣”到“天子”的神话。
他是()A. 陈胜B. 刘邦C. 杨坚D. 李渊2.汉朝又称两汉,其中西汉的建立者是()A. 刘彻B. 刘秀C. 刘邦D. 刘备3.“人生不是一锤子的买卖。
”屡战屡败的刘邦,信心满满地做着自己的皇帝梦,最终唱着“大风起兮云飞扬”衣锦还乡。
刘邦建立的朝代,史称()A. 西周B. 东周C. 秦朝D. 西汉4.下列关于汉高祖刘邦叙述不正确的是()A. 于公元202年建立汉朝,定都洛阳B. 下令让士兵还乡务农C. 释放因战乱、饥荒为奴婢的人为平民D. 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赋税5.“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这首诗描写了哪一朝代的建立过程()A. 西汉B. 东汉C. 西晋D. 东晋二、休养生息政策6.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汉朝初期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了()A. 重农抑商政策B. 休养生息政策C. 重文轻武政策D. 闭关锁国政策7.西汉的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A. 力倡节俭B. 大兴文治C. 休养生息D. 平抑物价8.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为此西汉政府采取的相应措施是()A. 颁布“推恩令”B. 重用人才C. 休养生息D. 严刑峻法9.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
国家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出现这种景象的原因是统治者采取了()A. 分封制管理B. 休养生息政策C. 郡国并行制度D. 削弱王国势力10.下列中国古代帝王中,吸取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是()①秦始皇②秦二世③汉高祖④汉文帝⑤汉景帝A. ①②B. ③④C. ①③⑤D. ③④⑤三、“文景之治”11.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个治世的是()A. 文景之治B. 光武中兴C. 贞观之治D. 开元盛世12.“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有()①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②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③文帝、景帝提倡节约,并以身作则④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⑤C. ①②④⑤D. ②③④⑤13.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可见德治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同步试题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徐庄乡中学闫凤新
一、选择题
1.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在()
A.咸阳 B.长安 C.洛阳 D.安阳
考查目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西汉的都城。
答案:B
解析: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2.“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高祖建的政权称西汉。
被称作高祖的是()
A.陈胜 B.吴广 C.刘邦 D.项羽
考查目的:本题考查的是汉高祖刘邦。
答案:C
解析:刘邦建立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3.皇帝的车马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是在()
A.西汉初年 B.文帝时期 C.景帝时期 D.武帝时期
考查目的:本题考查西汉建立之初经济凋敝的社会状况。
答案:A
解析:由于秦的残暴统治和楚汉战争,西汉建立之初,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凋敝,农民流离失所。
4.西汉初年曾经出现过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局面。
当时,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课题是()
A.提倡节约 B.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C.以德化民 D.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考查目的:考查西汉建立之初的首要任务。
答案:B
解析:西汉建立之初经济凋敝,农民流离失所,物价飞涨。
所以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汉初的首要任务。
5.西汉初年,以注意节俭并以身作则而著称的西汉皇帝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考查目的:考查的是注意节俭的皇帝。
答案:B
解析:每个有作为的皇帝都有他各自的特征,抓住特征就能很准确地判断出来。
6.西汉时期提出“以德化民”的时期是()
A.高祖时期 B.文景时期 C.武帝时期 D.光武帝时期
考查目的:考查文帝和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
答案:B
解析: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其中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
7.关于“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吸取秦亡教训
B.秦末农民战争促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C.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取得成效
D.儒家治国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考查目的:考查的是“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
答案:D
解析:前面三个是原因,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要到汉武帝统治时期。
8.对文景之治表述不正确的是()
A.提倡节俭,发展农业生产
B.重视“以德化民”
C.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
D.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考查目的:考查的是对文景之治的正确理解。
答案:D
解析:前面ABC的表述都是正确的,文景之治是西汉王朝到了文帝和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国力随之不断增强,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故D表述错误。
9.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是()
①经济萧条,国家贫困②吸取秦亡教训③重视发展农业④国力强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考查目的:考查的是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答案:A
解析:前两个①②是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③是具体的做法,④是结果,故选A。
10.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
A.吸取秦亡的教训 B.减轻人民的负担
C.发展生产 D.巩固封建统治
考查目的:考查的是轻徭薄赋的根本目的。
答案:D
解析:本题中AB选项是原因,C项是方法,而D是目的,是为了巩固自身的封建统治,故选D。
11.“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这段话描绘的情景发生在()A.秦始皇时期B.秦二世时期C.文景时期D.汉高祖时期
考查目的:考查的是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
答案:C
解析: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文帝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所以ABD错误,故选C。
12.关于“文景之治”时期的社会状况,你认为不确切的是()
A.社会相对安定
B.封建经济相对繁荣
C.阶级矛盾相对缓和
D.劳动人民摆脱了压迫。
考查目的:考查的是文景时期的社会状况
答案:D
解析: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这是事实,这是相比较而言的,封建社会要说劳动人民摆脱了压迫,肯定是错误的,故选D。
13.“文景之治”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D.调整政策推动生产力发展
考查目的:考查的是对文景之治的思考,有一定的难度,必须很好的掌握本课知识,才能理解。
答案:D
解析:汉高祖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而文帝、景帝继续推行这种政策,使得西汉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故调整政策才能推动生产力发展,故选D。
二、材料题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人相食。
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海内安宁,家给人足。
——《资治通鉴》
“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汉书·食货志》(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景象?造成这一景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史实历史上称作什么?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西汉建立之初的景象。
秦的暴政和长期的战乱。
(2)“文景之治”。
西汉前期的几个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提倡节俭,以德治国。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初年,汉高祖实行“轻徭薄赋”政策,田赋税率减为什五税一。
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为鼓励农业发展,宣布免除当年一半田租(赋)。
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以后成为定制。
材料二“……京师之钱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
(1)材料一是汉朝推行哪种政策的体现?
(2)汉初统治者减免赋税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的景象发生在什么时期?出现这种景象的原因有哪些?
(4)结合出现这种景象的原因,谈谈你的感想。
参考答案:
(1)休养生息。
(2)尽快恢复经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自己的统治,并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3)“文景之治”时期。
因为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时采取了以下措施: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劝诫百官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注重“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酷的法律。
(4)身为统治者要重视农业发展,关心农民疾苦,提倡节俭,以身作则,这样统治者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社会才会出现繁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