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井现代产量递减分析方法及在油气藏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油田开发效果评价及递减规律分析方法

油田开发效果评价及递减规律分析方法

油田开发效果评价及递减规律分析方法随着石油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油田被发现并投入生产。

然而,油田的开采量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这就需要对油田开发效果进行评价和递减规律分析,以便及时调整开发策略,提高产量和效益。

一、评价方法1.1生产数据分析法生产数据分析法是目前油田评价的主要方法之一。

该方法主要依据油田生产数据,分析油井渐进开采的产量、成本、效率等指标,来评价油田的开发效果。

常用的生产数据包括每口井的产量、采出的石油类型和品质、采油率、水油比、井底压力等。

1.2测井资料分析法测井是钻井后必须进行的一项勘探工作,是获取井壁结构、矿物成分、水文地质等信息的重要手段。

在油田评价中,测井数据也是非常重要的评价手段之一。

通过分析测井资料,可以评价不同井段的矿物成分、孔隙度、渗透率等物理特性,进一步了解油藏性质。

1.3封存地层分析法封存地层是指那些没有开采过的油藏,通常被用来判断油藏的潜力和可采储量。

通过对封存地层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油藏的分布和储量,这对评价油田潜力和开发前景非常有帮助。

二、递减规律分析方法2.1经验法经验法是一种简单直观、易操作的递减规律分析方法。

它主要依据历史生产数据计算递减常数,进而预测油田的产量变化趋势。

经验法的主要限制在于它没有考虑到油田的物理、化学和地质特性等因素,因此预测精度较低。

2.2数学模型法数学模型法是一种利用数学工具建立油藏生产模型,来分析递减规律的方法。

这种方法建立的模型通常包括盈亏平衡模型、物态方程模型、物理模型等,通过计算模型得出的结果,可以更加准确地分析油田的产量变化趋势。

2.3人工神经网络法人工神经网络法是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理论的递减规律分析方法。

它依据人脑神经元工作的原理,通过训练人工神经网络来模拟油田的产量变化趋势。

该方法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强的优点,但训练网络需要大量的数据和计算资源。

总之,评价油田开发效果和分析递减规律是油田开发中非常重要的工作,选择合适的方法可以帮助企业更加有效地管理油田资源,提高开发效率和经济效益。

气藏产量递减分析解读

气藏产量递减分析解读

Zi
DG
B E pi Z i DG
(9-19) (9-20)
在直角坐标中,p/Z—Q图为一直线,则其递减类型为指数递减。
普通线性递减类型关系图
作半对数坐标图判断: 调和递减类型地层压力与产量间有如下关系式:
p A B lg Q Z
A
pi Zi
(1
2.303EQi Di G
lg Qi
)
B 2.303E pi Z i Qi Di G
a2
E n 1
根据递减阶段生产数据,进行二元回归分折后,可以得到n值,以判 断其递减类型。
3.用地层压力和产量 对于定容封闭性气藏,在消耗式开采条件下,可用地层压力和产量间存在
的几种关系。 作直角坐标图判断: 指数递减类型地层压力与产量间有如下关系式:
p A BQ Z
(9-18)
A pi ( 1 EQi )
n 1
B3——p/z— Q n 图直线斜率;
n=∞时为指数递减, B3′——双曲递减Q—GP关系直线斜率。 1<n<∞为双曲递减;
在半对数坐标中,p/Z—lgQ图若为直线关系,即可确定其递减类型为调和递减
半对数递减类型关系图
作幂函数直角坐标图判断: 双曲递减类型的地层压力与产量间有如下关系:
p
A
n1
BQ n
Z
A
pi Zi
1
n
n
1
Qi Di
E G
1
B n Qin pi Z i E n 1 DiG
n1
Gp
调和递减类型的产量与累计产量关系
双曲递减类型的产量和累计产量有如下关系式:
Gp
EQi Di
n n 1
EQ Di

油田开发效果评价及递减规律分析方法

油田开发效果评价及递减规律分析方法

油田开发效果评价及递减规律分析方法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油田开发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评价油田开发效果及分析递减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油田开发效果评价和递减规律分析方法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二、油田开发效果评价在评价油田开发效果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产量指标:包括原油产量、气体产量等。

主要用来评价油田的开发潜力和产出能力。

2)开发成本指标:包括投资成本、生产成本等。

主要用来评价油田的经济效益和成本效益。

3)环境指标:包括水平面、土壤污染等。

主要用来评价油田的环保效果和社会效益。

目前,评价油田开发效果的方法主要包括统计分析法、数学建模法和综合评价法。

1)统计分析法:通过对油井开发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从而评价油田开发效果。

该方法简单易行,但存在受样本个数和选择的影响。

2)数学建模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油田开发效果进行模拟和预测。

该方法能够对油田开发效果进行定量评价,但需要大量的数据和专业知识。

3)综合评价法:主要是综合考虑产量指标、开发成本指标和环境指标等因素,对油田开发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该方法能够全面考虑油田开发的各个方面,但评价结果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三、油田开发递减规律分析方法1. 递减规律的概念油田资源的开采是一个逐渐减少的过程,这种逐渐减少的规律称为递减规律。

了解递减规律对于预测油田的开发潜力和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生产曲线法:通过对油井生产曲线进行分析,找出其递减规律。

该方法简单实用,但只能提供局部信息。

2)产量衰减速率法:通过对产量衰减速率进行分析,推断出油田的递减规律。

该方法能够对油田的产量变化进行定量分析,但需要较多的数据和专业知识。

四、结论油田开发效果评价和递减规律分析是油田开发中的重要工作,通过科学的评价和分析可以为油田的合理开发和生产提供重要依据。

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油田开发效果评价和递减规律分析方法,为油田开发提供更加精准的指导和支持。

油气田产量递减算法

油气田产量递减算法

油气田产量递减算法油气田产量递减算法是针对油气田开采过程中产量逐渐减少的现象而提出的一种预测和分析方法。

在油气田开发中,随着开采时间的增加,田井内油气资源被逐渐耗尽,导致产量逐渐减少。

了解油气田产量递减趋势对于确保油气田的可持续开发至关重要,因此研究油气田产量递减算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静态产量递减算法主要基于经验公式和经验规律进行预测。

经典的静态产量递减算法包括时间递减法、比例递减法和指数递减法等。

时间递减法基于产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预测产量随时间推移而减少的趋势。

比例递减法则认为产量递减的速率与产量大小呈线性关系,两者成正比例递减。

指数递减法则认为产量递减的速率与产量大小呈指数关系,随着产量的减少,递减速度加快。

这些算法的预测结果可以为油气田的生产计划和决策提供依据,但是由于缺乏实质性的物理机制解释,预测结果可能会有一定的误差。

动态产量递减算法通过实时监测数据和数学模型对产量递减进行预测和分析,具有更高的精度和准确性。

该类算法主要包括衰减分析法、产量预测法和产量优化法等。

衰减分析法基于产量历史数据,通过拟合曲线对产量递减进行预测和分析。

产量预测法则是基于数学模型对产量递减进行预测,常见的模型有ARIMA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等。

产量优化法则是在动态监测的基础上通过优化生产参数和采油方案来延缓产量递减,以达到提高油气田产能和延长油气田寿命的目的。

总而言之,油气田产量递减算法是对油气田产量逐渐减少的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的方法。

静态产量递减算法基于经验公式和经验规律,可以提供初步的预测结果;而动态产量递减算法通过实时监测数据和数学模型,可以提供更精确和准确的预测结果。

这些算法能够帮助油气田开发者制定合理的开采策略,延缓产量递减,提高油气田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油藏工程第四章 第三节产量递减分析

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油藏工程第四章 第三节产量递减分析

1)指数递减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则可判断为指数递减: (1)实际资料在 t lg Q 坐标中成较好的线性关系。
(2)实际资料在 Q N p 坐标中成较好的线性关系。
4-3
产量递减分析
2)调和递减 如果实际资料在 N p lg Q 坐标中成较好的线性关系,则属于调和递减。 3)双曲递减 既不属于指数递减,也不属于调和递减的,应属于双曲递减。双曲递减中除 了 n 1 时的直线递减和 n 0.5 时的双曲递减判断相对容易外,其他情 况判断的难度都较大。一般原则如下: (1)产量 Q 与时间t成直线关系,则为直线递减。 (2)累积产量 N p 与 减。
由式(4-99)和式(4-100)消去时间变量 Do lg Q lg Qo NP 2.303Qo
Np 2.303Qo Qo lg Q Do
t 得:
(4-101) (4-102)
取 Q 1 时作为递减期的最大累积产量;
N p max
2.303Qo lg Qo Do
o o
式中 N p —递减阶段的累计产量。 由式(4-94)和式(4-95)可得:
Qo Q Np Do
N p max Qo Do
(4-96)
递减期
(Q 0时) 的最大累积产量:
(4-97)
4-3
产量递减分析
(4-98)
2、调和递减 D Q 由于 n 1 ,则: Do Qo 将式(4-98)代入公式(4-90)分离变量积分:
4-3
四、递减类型的确定
产量递减分析
递减类型的判断,目前场常采用的方法有:图解法、降比法曲线、位移法、 典型曲线拟合法、迭代计算法和二元回归法等。所有这些方法的应用都是建 立在各类型递减类型的基本公式上,从公式的数学性质出发的。 1、图解法 图解法就是根据实际生产数据,以表4-11中所列的基本关系式为理论基础, 研究某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从而判断其递减类型。

经典油田现行的产量递减率计算方法及分析

经典油田现行的产量递减率计算方法及分析

第20卷第2期西南石油学院学报Vol. 20No. 21998年5月Journal of Sout hwest Petroleum Institute May1998油田现行的产量递减率计算方法及分析张宗达邓维佳胡海燕(华北石油研究院,河北任丘062552)摘要各种方法计算的递减率值,虽然都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产量的递减,但含义有所不同,不能当作相同指标来引用和对比。

根据递减理论,进一步深化了对不同递减率表达式基本含义的认识,研究了不同递减规律下递减率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推导出了年产量递减率、产能递减率、递减率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根据上述关系式及其递减规律,能够快速而简捷地进行递减率指标预测,从而确定年度分月产量运行安排或开发生产规划安排,能有效地指导油田开发生产管理。

主题词产量;递减率;产能预测;计算方法;分析中图分类号TE357在油田开发动态分析、配产配注和开发生产规A—阶段递减率,小数。

划中,常用递减率来分析油区、油田、区块以及注采在有的油田,是用下述方法计算递减率的井组或单井的开发变化规律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D′= ( Q 0 - Q 1) / Q 0(3)势。

因此,递减率的概念运用极为广泛。

就计算方式中法来讲,上级部门虽然有规定,但各油田在实际应用Q 0—上年度的年产油量, t ;时又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各种方法计算的递减率值,虽然都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产量的递减,但含义有所不同。

如果把不同方法计算的递减值当作相同指标来引用和对比,往往就会出现一些问题。

的递减率是统计单元在时间阶段末的生产能力比阶末D = ( q0 - q1) / q0(1)式中量相对于起点生产能力(或称为“理想产油量”)的递q1—递减后第t月的日产量, t/ d ;减,它与阶段内每个时间点的生产能力变化密切相D—到t月的阶段递减率,小数。

关,是油田产能递减过程的综合表现,因此本文把它若计算阶段是一整年度, q0则表示上年12月份定义为产量递减率。

油田产量递减规律及应用

油田产量递减规律及应用

相应的一组lgQ(t)值,通过计算机试算,按照最小二乘法拟合回归后可得到一条 直线方程,直线的斜率为B,截距为A,同时还可求得相关系数R。当然R为最大时 (一般大于0.95),所假定的C值为真值,根据此时的截距得到N值,将N值代入 (5)式,即得出拟合产量的公式。通过(3)式还可求出任一点的递减率。
3.1.4 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3)应注意的问题 在进行公式拟合时,一方面要根据情况把不正常的点去掉,另一方面要 尽量保持较多的数据点,以保证更贴近实际。两头的数据点对拟合结果影响 很大,取舍时要特别注意。 在运用时差法时,C值不宜过大,如C值太大,有可能在产量、时间数据 中强加出一条直线来。对于拟合结果中C值确实太大的油藏,很可能该油藏 不符合双曲递减规律。C值的大小同Q的大小有关,对于一般油藏,在2~15之 间(九五规划),但对于油田模拟,则大的多。
油田产量递减规律及应用
油田产量变化的一般规律
油田产量变化的一般规律 180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时 间
产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一个油田的产量一般都要经历:上升、稳定、下降三个阶段。 上升、稳定、下降 上升
一、产量的递减规律
2、产量变化规律 2.1 双曲递减 将(1)式代入(3)式得: ai*dt=-Qi^n*Q(t)^(-(n+1))*dQ(t) 当t=0时,Q=Qi,对上式积分后得: Q(t)=Qi/((1+n*ai*t)^(1/n))………….(4) (4)式为产量双曲递减表达式。一般0<n<=1。
二、油田规划产量预测实例
2.1 利用双曲递减预测规划产量
2.1.1.1 拟合自然产量——时差法

浅谈动态监测技术在油藏开发中的应用

浅谈动态监测技术在油藏开发中的应用

浅谈动态监测技术在油藏开发中的应用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于石油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虽然我国幅员辽阔,有着充沛的油藏储量,但是也面临着能源危机的威胁。

因此,如何提高油藏开发的开发效率,已经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

在油藏开发中,动态监测技术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是油田挖潜和增产的有效保证。

本文将针对油藏开发中动态监测技术的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动态监测技术油藏开发应用随着油藏开发的发展,很多油藏地带已经面临着巨大的采油危机,需求量的增加以及储油量的降低,导致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为了改善这种不利的情况,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在油藏开发中,应用动态监测技术,有着深远的意义。

能够有效地提高油藏开发的产量,提高油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在油藏开发中应用动态监测技术的必要性经过长期的开发,部分油田已经进入了开发后期,意味着层间和平面储层面临着高度水淹的情况,增加了层内水洗的厚度,造成剩余油藏零散分散,加剧了开采难度。

对于动态检测技术的应用,依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生产测井技术方面第一,聚合物驱注产剖面的相关测井技术难以满足油田开发的实际需求。

第二,低渗透率油田的注产剖面相关测井技术需要提高。

第三,剩余油相关评价技术的分析解释精度方面仍需提高。

第四,三元复合驱、水平井以及深层气井等工艺技术都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定量解释和工程测井技术也需要加强。

第五,对于特殊井的套损检测技术和井眼轨迹检测需要强化。

2. 开发试井技术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试井评价技术和资料录井技术。

资料录井技术主要包括高端设备缺失、工具不配套、试采、试油工艺流程难以满足环保的实际要求,井下的无线传输技术以及仪表缺失等。

试井评价技术问题主要包括温度资料的实际利用程度问题,缺乏独立且完善的试井评价体系,深层气井缺乏配套的解释方法,三元复合驱缺乏成熟的试井解释方法,以及分层测试技术效率较低等。

针对以上动态监测技术方面的挑战以及问题,进行长时间的油藏开发,将会造成稳产基础薄弱、措施接替不足,以及高含水井的比例上升等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气井现代产量递减分析方法及在油气藏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孙贺东1 邓兴梁2 常宝华1 李世银2 江杰2(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廊坊,0650072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834000)摘要: 现代产量递减分析是利用日常生产数据!通过典型曲线拟合等方法定量确定储层储渗参数、预测油气井生产动态的一种新技术。

本文系统介绍了油气井现代产量递减分析方法的发展史以及与试井分析的异同。

论述了油气井现代产量递减分析方法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主题词:现代产量递减分析,油气藏,动态监测Production Decline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in Dynamic Reservoir Surveillance Sun Hedong1 Deng Xingliang2 Chang Baohua1 Li Shiyin2 Jiang Jie2(1 Langfang Branch, Research Institute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etroChina, Langfang 065007;2 Research Institute of Exploration & Development, Tarim Oil field Company, PetroChina, Korla 841000) Abstract:Advanced Production Decline Analysis (APDA), or Rate Transient Analysis or Production Analysis, is a procedure to process and interpret daily production data of wells for obtaining parameters of such wells or reservoirs. The history of APDA and its similarities to and differences with well test analysis is introduced. The process of dynamic analysis using advanced production decline analysis methods is introduced. Furthermore, we also present several case studies and expounds the integrated application of APDA.Key words:Advanced Production Decline Analysis,Reservoir,Surveillance1 产量递减分析方法发展历程当油气藏开发进入中、后期,单井日常生产数据分析就成为油气藏动态分析研究的重点,一是确定生产井未来最可能的寿命,二是评估其未来产量,三是确定井间连通关系及加密潜力。

目前产量递减分析方法有传统的Arps(1945)方法,经典的Fetkovich(1980)典型曲线拟合法,现代的Blasingame(1993)和Agarwal-Gradner(1998)典型递减曲线拟合分析法、FMB(1998)油气藏工程方法等。

对于一口生产井来说,最简单和最容易得到的变量是该井的产量,若绘制出产量相对于时间或累积产量的曲线,并将曲线进行外推,就可以得到极限累积产量。

井的生产历史表现出来的趋势或者数学关系决定了井的未来生产动态,这就是传统的Arps(1945)递减曲线分析方法。

该方法很好地描述了生产井在井底流压恒定、生产完全进入边界控制期情况下的产量递减规律,其最大优点在于无需了解地层参数情况,但不适用于不稳定生产阶段的数据分析。

对于一口井或一个油藏的数据,会出现多种不同解释,大多数是因为评价者的经验和评价目标不同而引起的。

Gentry(1972)将Arps三种递减曲线画在一张图版上,用来拟合井的递减数据,其无因次时间、产量是Fetkovich(1980)方法中相应变量的倒数。

Arps递减典型曲线图版只能用于分析边界控制流阶段数据,Fetkovich(1980)以均质有界地层不稳定渗流理论为基础,将试井分析中的不稳定流动公式引入递减分析中使Arps图版扩展到边界控制流之前的不稳定流动阶段,并将不稳定的产量递减曲线和Arps产量递减方程有机地组合到一起,直观地展示了产量递减规律和边界的影响,并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完全类似于试井分析的双对数产量递减曲线图版拟合分析方法。

该方法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可靠地判定出生产是处于不稳定阶段,还是处于边界控制阶段。

Arps和Fetkovich方法假设生产定井底流压,主要分析产量数据,未考虑气体PVT随压力的变化。

Blasingame(1993)引入了拟压力规整化产量(q/Δp p)和物质平衡拟时间函数t ca 建立了典型递减曲线图版,该方法考虑了变井底流压生产情况和随地层压力变化的气体PVT 性质。

Agarwal(1998)等人利用拟压力规整化产量(q/Δp p)、物质平衡拟时间t ca和不稳定试井分析中无因次参数的关系,建立了Agarwal-Gardner产量递减分析图版。

由于无因次量定义不同,该图板曲线前期部分较Blasingame图板相对分散,从而有利于降低拟合分析的多解性。

Blasingame方法、Agarwal-Gardner方法都是利用拟压力规整化产量(q/Δp p)和物质平衡拟时间函数t ca建立典型递减曲线图版,NPI(Normalized Pressure Integral规整化压力积分)方法(Blasingame,1989)则是利用产量规整化压力的积分形式,旨在通过积分后建立一种比较可靠的、不受数据分散影响的分析方法。

综上所述,现代的Blasingame(1993)和Agarwal-Gardner(1998)等典型曲线拟合分析方法,通过引入拟时间(或物质平衡拟时间)、产量规整化拟压力(拟压力规整化产量)等方法,来处理变井底流压、变产量和天然气PVT性质随压力变化时的影响。

引入产量积分、产量积分导数,累积产量-时间、产量-累积产量标准曲线作为辅助拟合分析曲线,以此来降低解释结果的多解性。

Her-Yuan Chen(2000)在Fetkovich的研究结果基础上加以扩充,给出低渗致密气藏中经常出现的线性流动特征曲线。

Wattenbarger(1998)及其学生在线性流模型基础上,借鉴不稳定试井分析中的曲线拟合分析方法,给出了低渗致密气藏气井长期线性流动生产数据的分析方法,Blasingame(2003)及其学生建立了垂直裂缝井的递减曲线图版及分析方法,韩永新(2006)也对低渗裂缝井长期线性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产量递减分析方法已从单纯分析产量数据发展到产量与压力并重的阶段;分析模型从不考虑油气藏模型发展到解析与数值模型并行的阶段;分析方法从基于经验基础的Arps方法发展到以Blasingame为代表的双对数图版拟合阶段;方法适用条件从单纯的定压生产数据发展到变压力、变产量数据阶段;分析结果从最初的只能预测累积产量发展到不仅能获取地层渗透率、表皮系数、动态储量、井控面积等参数,还能分析井间连通性、提出加密潜力的新阶段。

2 产量递减分析与试井分析异同油气藏动态描述方法指以录取到的高精度不稳定试井的压力数据以及试采、生产过程中的压力、产量等动态数据为依据,以产量递减分析方法、试井分析方法为手段,结合静态地质资料认识,对井所处储层进行评价,评价的参数主要包括储层渗透率、表皮系数、动态储量、泄油半径、断层封堵性、边水推进距离等参数。

作为油气藏动态描述的两大手段,现代产量递减分析方法与试井方法各有所长,同时又有许多共性,在储层参数评价的过程中应有机结合、互相约束,尽量降低解释结果的不确定性,两者异同如表1所示。

表1产量递减分析与试井分析异同项目 试井分析 产量递减分析理论基础 渗流理论传统压恢分析 小时,天,周时间范围全生命周期分析 小时,天,周,月,年日,月,年传统压恢分析 关井阶段分析阶段全生命周期分析 全生命周期生产阶段数据源 压恢试井、地层测试、永久式压力计 井口计量或永久式计量探测范围 关井期间探测范围 井或井组泄油范围早期手工拟合 MDH,Horner Arps经典曲线拟合 Ramey Fetkovich 发展阶段现代曲线拟合 Bourdet Blasingame要求 径向流 拟稳态、边界控制流数据诊断能力 高 一般传统压恢 地层系数、表皮、边界等 分析结果全生命周期 还可计算井控储量 井控范围与储量、地层系数、表皮系数等传统压恢 较高结果可靠性全生命周期 高较高 两种方法基于的理论相同,都是基于经典的渗流理论,均采用图板拟合的方法获取参数,对于复杂边界、多相流、多井干扰等情况可以通过建立模型采用数值求解方法;但是两种方法分析过程中采用的评价数据精度不同,产量递减分析法只需采用每日计量的产量、压力数据即可进行分析,试井分析需要高精度的压力不稳定测试数据进行分析。

不同质量的数据源决定了评价结果的可靠性情况,产量递减分析法采用的日测试产量、压力的数据量多但数据精度相对偏低,尤其井底流动压力数据多通过井口压力进行折算,会存在一定的误差;试井分析的不稳定压力测试数据精度高且数据量大,但精度较高。

3 产量递减分析流程3.1基础数据准备主要收集油气藏、井筒完井及日常生产数据方面的数据,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2 产量不稳定分析基础参数数据表储层性质 孔隙度,有效厚度,岩石压缩系数,综合压缩系数原油物性 体积系数,溶解气油比,黏度,压缩系数天然气物性 体积系数,偏差因子,黏度,压缩系数,天然气相对密度,CO2%,H2S%,N2%井筒计算储层中深,原始地层压力,油套管尺寸,地层温度,井口流动(静止)温度相关参数日产数据 井口油套压数据、油气水产量数据、流压梯度测试数据、静压梯度测试数据3.2 生产数据诊断在进行生产数据分析和解释过程中常见的挑战与隐患如下表所示(Anderson,2007),因此在进行生产分析之前,了解这些问题非常重要。

表3 产量不稳定分析常见的挑战与隐患问题 影响程度无压力测量数据 严重计算的初始压力值不正确 严重p tf~p wf转换存在问题 中等 压力井筒积液(影响p tf~p wf转换) 中等压力测量位置不正确 非常严重产量分配(有可能引发错误 中等 产量井筒积液 中等层位变化(新/旧射孔层位) 非常严重井筒直径变化 严重完井井口设备变化 中等/严重增产措施 严重增产措施 中等储层性质 中等原油物性 中等一般性问题天然气物性 中等时间、压力和产量同步性差 中等/严重时间、压力和产量相关性差 非常严重 对生产数据报表(流动压力、产量和时间)进行简单目测,或许就能发现明显或潜在的不一致,或提供一定的解释见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