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重点整理

中国医学史第一章医药的起源1. 从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建筑,下层养家畜,上层居住人,能防潮防水,防兽防敌。
2. 在金属针具之前,中国最古老的医疗工具是砭石。
是一种锐利的楔型石块,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用来切开脓肿和排脓放血。
3. 在原始宗教舞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医疗保健方法是导引术。
4. 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5. 灸法:通过对身体某一部位进行固定温热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
6. 为什么古代中药著作皆称“本草”? 古代以植物药为主第二章早期的医药卫生知识和实践1.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文字,我国最早关于龋齿的记载见于甲骨文。
甲骨文中我国最早关于传染病、流行病的记载是?“疾年”“雨疾”“降疾”“疾疫”。
2.蛊:甲骨文的记载。
象征腹中之寄生虫,是将虫与人体相联系的最早记载。
3.目前所知对药物进行的最早分类记载于《周礼•天官》,五药(草、木、虫、石、谷)。
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知识的书籍之一。
我国最早的病名记录见于《诗经》。
5.先秦文献中收录药物最多的是《山海经》,该书虽非药物学专著,却包含了丰富的药物学知识。
6. 酒的药用作用?①酒能通经活络、提振精神,也有驱寒散瘀、麻醉镇痛或消毒杀菌的作用。
②酒又有挥发性能且能充当溶媒,所以后世成为常用的溶剂,并且用来加工炮制药物,制作药酒。
③对“外感风寒”“劳伤筋骨”等病有治疗作用。
“鬯其酒”见于甲骨文,是目前所知关于药酒的最早记载。
7. 酒在《汉书•食货志》中被称为“百药之长”。
8. 何为汤液?汤液传说由何人发明?汤液即汤剂,又称水药,是将所选的多种药物混合煎煮后用于医疗。
传说汤液由伊尹创制。
意义:1.整体观在药物学运用上的具体体现2.为提高疗效、减低毒性的深化研究提供条件3.为方剂学诞生埋下伏笔9. 病入膏肓的典故与医缓有关。
其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治法规范“攻”“达”“药”。
10. 公元前541年秦国名医医和为晋侯诊疾提出的病因学说是六气病因学说。
中国医学史重点

砭石:是古代一种经过打制而成的锐利的楔形石块,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后世金属刀针的前身。
主要用来刺破痈肿或刺激身体的一定部位来减轻病痛。
医药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甲骨文关于疾病的记载记载病名是按人体不同部位前面加“疾”字。
阴阳——起于《周易》五行——最早见于《尚书·洪范》病因学医和“六气致病说”六气——阴、阳、风、雨、晦、明医学分科与医事制度西周医学分科: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医政组织:医师—士、府、史、徒。
考核制度:“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
病历记录,死因报告制度《足臂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经脉学著作《阴阳十一脉灸经》《五十二病方》--现存最古老的方书《导引图》----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黄帝内经》--全面总结秦汉以前医学成就成书:战国—秦汉《素问》《灵枢》《内经》的价值与影响:全面总结秦汉以前医学理论的医著,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
《伤寒论》—以六经论伤寒《金匮要略》—以脏腑论杂病,最早提出“三因致病”说齐梁间全元起《素问训解》--最早整理《素问》隋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现存最早的《内经》注本,首创全面分类唐王冰《注黄帝素问》(《次注》)--影响较大魏晋王叔和首次对《伤寒杂病论》搜集、整理、编次《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确立寸口脉法归纳二十四种脉象《诸病源候论》--现存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隋巢元方对疾病的记载广泛而详确在病源认识上颇具科学性漆疮,与体质有关对症候描述细致而准确记载了当时医学发展的新成就最早的国家药典----唐代《新修本草》最早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我国现存第一部炮制学专著----南朝雷敩《雷公炮炙论》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最早的炼丹著作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皇甫谧,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系统整理人体腧穴腧穴349个,双穴300个,单穴49个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 ------现存最早的外科专书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现存第一部骨伤科专著唐《颅囟经》----现存最早的儿科专书较完善的医学教育机构是唐代的“太医署”分科:医科、针科、按摩科(含伤科)、咒禁科宋代出现儒医宋代医药行政与医学教育分立行政单位--翰林医官院教育部门—太医局开设国家药局太平惠民局和剂局医籍的整理 1057年校正医书局宋成无几《注解伤寒论》--现存全面注解《伤寒论》最早的专著宋苏颂《本草图经》20卷,载药780条,933幅药图,第一部刻版药物图谱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载药1558种--宋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是《本草纲目》的蓝本张元素《珍珠囊》--倡药物归经说、引经报使说。
中国医学史重点

绪论一、中医学的历史成就1.周代至三国①在周代出现医学分科,《周礼·天官》中有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的医事分工②春秋战国时期最早提出药物麻醉③简记载有“疠迁所”,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麻风隔离病院④“封诊式”是法医检验鉴定的标准格式⑤战国《五十二病方》中用水银制剂治疗癣疥等外科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对三联律脉搏的认识,也是世界最早的;手术治疗痔瘘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载⑥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是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操图;帛书《胎产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妇产科著作⑦《黄帝经·灵枢·四时气》记载用腹腔穿刺放腹水,也是世界最早记载⑧《治百病方》中“五毒之药”为化学腐蚀药,这是化学制药的最早记载⑨三国时华佗发明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2.晋代至唐代①洪《肘后备急方》:记载用器械做药物灌肠疗法;记载了天花病、脚气病、恙虫病和疥虫以及食道异物治疗;以毒攻毒:提出用狂犬脑浆敷贴伤口以免疫狂犬病②南北朝《僧深集方》中“五瘿丸”用鹿的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大,是最早的脏器疗法的记载③隋朝《诸病源候论》鉴别天花和麻疹;记载了肠吻合术、漆过敏症、血管结扎止血等④唐开创世界最早的大型医学专科学校—太医署;颁布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⑤唐《外台秘要》记述了消渴病人尿甜、黄疸病的尿检验、金针拨障治疗白障3.宋代至元代①宋开办世界上最早的药局管理药事,包括和剂局、药材所、卖药所、惠民局;成立世界最早的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发明最早的医学教育模型—针灸铜人;产生最早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秋石”的提炼②元代在骨伤科和外科方面发明了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和“缝合曲针”4.明代至清代:明代发明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第一章医药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一、多种医药起源论:医源于圣人、医源于巫、医源于动物本能、医食同源二、医学产生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重点中国医学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文明时期。
这个长久的历史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悠久的医学传统之一。
在中国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重要的里程碑,这些重点里程碑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医学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
1. 黄帝内经和三绝灭症理论:黄帝内经被认为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医学著作之一。
该著作集结了中国古代医学社会经验的集大成者。
它包括了许多医学理论和实践,被视为中医理论的基石之一。
三绝灭症理论是在黄帝内经中有所描述的。
它认为人体有三种害病的方式,即外感、内伤和情志三绝。
这个理论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有着深远的影响。
2. 论阴阳五行和经络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医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认为宇宙和人体的运行都受到阴阳和五行元素的影响。
阴阳学说强调了平衡的重要性,而五行学说则将人体分为五个元素:木、火、土、金、水,这些元素相互作用和影响。
经络学说是在古代医学中发展起来的理论。
它认为人体有许多经络,通过这些经络可以传递能量和信息。
经络被视为治疗疾病的重要途径。
3. 针灸和草药: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中最为著名和广泛使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针灸是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针来调整和平衡体内的能量流动。
它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病痛,是中国古代医学最独特的疗法之一。
草药也是中国医学中重要的治疗手段。
中国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许多植物被用于制作草药。
通过不同植物的配方和煎煮,可以制作出特定功效的草药,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4. 医家经典和名医传承:中国医学史上涌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家和名医,他们的贡献对于中国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所撰写的一本经典医学著作,被中国医学界广泛传承和应用。
名医传承是中国医学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
许多名医都有其独特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经验,他们的治疗经验被传承和发展,对于中国医学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起来,中国医学历史中的这些重点里程碑共同构成了中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国医学史》重点。

医药知识发生发展自然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以及同疾病斗争的实践导引是一种医疗、保健方法,最初由舞蹈动作中化裁出来。
它与后世之按摩、及体育疗法等,都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阵法砭石是一种锐利的锲形石块,后世金属刀针的前身可谓我国古老的医疗工具。
最初,它主要是被用来破开肿脓和排脓放血,后来用以刺激身体的某一部位,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灸法通过对身体的某一部位进行固定的温热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就是灸法。
甲骨文关于疾病的记载,疾病名称有20余种,大部分是按人体不同部位来区分的。
甲古文中也有些疾病是根据生理功能失常而命名的。
“疾年“指多疾之年,可能是对流行病的最早记录。
《内经》就曾赘述过古代的九针,包括铍针、馋针、锋针、员展、鍉针、大针、长针、圆利针、毫针。
阴阳、五行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都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阴阳“起于《周易》。
”五行“最早见于《尚书。
洪范》医和(秦)的六气致病说,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周礼.》提出情志的病。
医学的分科,当时秦国已有医和、医缓等著名专职医生出现。
《周礼。
天宫》所涉及的内容来看1。
恭听医生不仅已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之分,同时还建立了一整套医政组织和医疗考核制度。
诸汉墓出土的医书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早有关经脉的文献,比内经早帛书,《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的医学方书。
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其中尤以外科占得比重较大。
帛画《导引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竹木简医书,包括《十问》《合阴阳》,,杂禁方》和《天下至道谈》早期医学著作理论:《黄帝内经》包括,《素闻》《灵枢》两部分。
素和灵,原书各九卷,每卷9篇,各为81篇内经的基本精神和成就:1。
注重整体观念。
2。
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3。
重视脏腑经络。
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
5,。
注重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
药物学的发展:《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或《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中国医学史考试重点

选择题
以下哪位医家被誉为“医圣”,并著有《伤寒杂病论》?
A. 华佗
B. 孙思邈
C. 张仲景(正确答案)
D. 李时珍
中国古代四大名医中,以外科手术著称的是?
A. 张仲景
B. 华佗(正确答案)
C. 孙思邈
D. 钱乙
《本草纲目》是哪位医学家的杰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A. 李时珍(正确答案)
B. 吴又可
C. 葛洪
D. 扁鹊
“治未病”思想出自哪位医家的理论,强调预防为主?
A. 张仲景
B. 黄帝
C. 孙思邈(正确答案)
D. 朱丹溪
下列哪部著作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典籍,系统论述了阴阳五行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关系?
A. 《黄帝内经》(正确答案)
B. 《难经》
C. 《伤寒杂病论》
D. 《神农本草经》
提出“温病学说”,对后世治疗传染病有重大贡献的医家是?
A. 吴鞠通(正确答案)
B. 张景岳
C. 薛生白
D. 叶桂(虽也有贡献,但本题特指系统提出者)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涵盖临床各科,广集民间验方的综合性医书是?
A. 《千金方》(正确答案)
B. 《外台秘要》
C. 《诸病源候论》
D. 《医宗金鉴》
宋代设立的官方医药机构,负责编纂医书、培养医学人才的是?
A. 太医院
B. 惠民药局
C. 校正医书局(正确答案)
D. 安济坊
下列哪位医家创立了“滋阴派”,主张治疗以养阴为主?
A. 刘完素
B. 朱震亨(正确答案)
C. 张从正
D. 李杲。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重点1.最早得医疗工具——砭石2.导引就是中国古代呼吸运动与肢体运动相结合得一种养生术、3.浙八味: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玄参,麦冬,温郁金,延胡索。
4.医学起源论:医源于动物本能(混淆了动物本能得救助行为与人类早期经验医学之间得界限),医源于圣人(出于崇拜部落英雄,对某些历史人物得贡献做出了无限夸大),医源于巫(否认了医与巫之间得本质区别)5.夏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6.早期医疗卫生得逐步积累与提高主要表现在:①随着人们对疾病知识得进一步提高,对不少疾病已经有了新得认识,特别就是出现了“六气致病”学说,预示着早期医学已经开始摆脱鬼神迷信致病说。
②春秋时期,在精气神、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等哲学思想得影响下,早期医药学理论开始萌芽。
③药物与知识得逐步积累,药物品种,数量增多,出现了酒剂、汤液,就是医药学史上得重要发明。
④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得改善,人们开始讲究卫生,积极预防疾病,早期得预防思想出现、⑤随着医药卫生得进步与社会分工得逐渐扩大,宫廷医学出现了早期得分科,医事管理制度初步建立。
7.商就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得朝代。
甲骨文与金文得记载就是目前已经发现得中国最早得成系统得文字符号。
8.王懿荣在龙骨上发现了甲骨文。
对人体部位得认识一般按照体表部位认识。
甲骨文中得“疾年”“降疾”“雨疾”就是目前有关流行病与多发病得最早记录。
记载得“疾小臣”一职就是商代宫廷负责医疗得低级官员。
9.《诗经》就是我国现存最早得一本诗歌总集,在西汉被称为儒家经典,出现肺结核记录。
出现最早得阴阳概念。
10.《山海经》就是先秦得一部古籍,记载38种疾病名称,记药126种。
药可分治疗类,预防类与治疗、预防双重作用得药物、11.《周礼》原名《周官》,汉代刘歆整理后改今名。
记载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医学分科得出现,就是医学进步得标志,也就是我国最早关于医学分科得记载。
记载“酒正”官职。
12.《礼记》叙述了先秦社会得礼仪制度,有关于瘖、聋、侏儒得记载。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一、医药起源论1、医源于圣人伏羲尝百药、制九针、画八卦神农尝百草黄帝尝味百木、典主医药2、医源于巫3、医源于动物本能4、医食同源5、医易同源6、医源于实践(广大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二、医药知识外治法:1、砭石:我国最早的石质医疗工具,砭,以石刺病也,用来切割脓包或浅刺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砭石或针灸起源时间:新石器时代2、灸法:对某一部位进行长时间固定温热刺激的方法介质:艾叶(灸草)夏~~春秋时期的医学一、病因对流行病最早的记录:疾年、降疾、雨疾、疾疫医和:六七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二、预防医学酒为百药之长(酒的作用):兴奋、麻醉、溶剂、消毒杀菌、驱寒、散瘀、活血通络、挥发汤药:伊尹,单味变复方三、医事制度《周礼· 天官》医事分工:食医、疾医、疡医、兽医战国~~东汉时期的医学一、马王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涉及经脉学的文献三、四大经典《黄帝内经》1、作者:托名黄帝2、成书年代:战国~~秦汉3、篇幅:《素问》、《灵枢》:各9 卷,81 篇4、基本内容(精神)和成就(1)注重整体观念A、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B、人与社会是统一的C 人体自身是统一的D 人的身心是统一的(2)重视脏腑经络(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难经》1、作者:传为秦越人,待考2、成书年代:西汉末~~东汉3、篇幅:3 或5卷4、主要内容和成就脉诊诊脉独取寸口脏腑七冲门经络奇经八脉针刺腧穴疾病广义伤寒《神农本草经》1、作者:托名神农2、篇幅:3 或4卷3、主要内容和成就(1)创药物三品分类法,载药365 种,分上中下三品(2)概述中药学基本理论A、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B、提出药物七情和合理论C、完整提出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D、阐述药物采集、加工、炮制和制剂(3)记载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4)论述药物的功效和主治(5)我国研究制药化学的滥觞《伤寒杂病论》1、作者:张机(仲景、长沙)医圣2、成书年代:东汉末3、篇幅:《伤寒论》、《金匮要略》4、主要内容和成就(1)《伤寒论》确立六经辨证论治原则《金匮要略》确立脏腑辨证论治原则(2)对方剂学的贡献~~方书之祖组方严谨灵活、剂型种类繁多、方剂疗效可靠魏晋南北朝的医学一、脉学《脉经》第一部脉学著作1、作者:晋· 王叔和2、主要成就1)确立“寸口诊脉”的脏腑定位2)整理归纳24 脉,规范脉象名称3)强调诊脉与临床治疗结合二、针灸学《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1、作者:晋· 皇甫谧2、主要成就1)系统整理人体腧穴,349 个,比《黄帝内经》多189 个2)提出分部划线布穴的学位排列方法3)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4)总结临床针灸治疗经验《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载药730 种,按药物自然属性、功效分类《雷公炮炙论》现存最早炮制学专书雷斆,炮制业鼻祖《肘后救卒方》“肘后”指随身携带以备急用“救卒”意在救治突然发生的急病1、作者:晋· 葛洪,字稚川,号抱补子,江苏南京句容人代表作:《抱补子》《肘后救卒方》老婆鲍姑(潜光)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家2、羌虫病、狂犬病以毒攻毒、天花、结核病、隔物灸《刘涓子鬼遗方》现存最早外科专书整理者:北齐· 龚庆宣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一、尚药局、药藏局、太医署医事分科: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医科:少小、体疗、疮肿、耳目口齿、角法二、《内经》研究1、隋·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我国现存最早《内经》注本2、唐· 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三、《诸病源候论》现存最早的病源症候学专书1、作者:隋· 巢元方等人2、主要成就1)详细记载各种疾病2)正确阐述疾病病因3)确切描述疾病征候四、《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常合称《千金方》古代医学百科全书1、作者:唐· 孙思邈2、主要成就1)注重医德修养2)集唐以前医方大成3)重视妇儿疾病4)积累丰富药物经验5)强调综合治疗6)积极倡导养生五、《外台秘要》又名《外台秘要方》,简称《外台》1、作者:唐· 王焘(医学文献整理大师)2、主要成就1)整理保存大量古代医学文献2)搜集整理推广民间单验方3)载录唐以前医学发明六、《新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由唐政府主持编撰的具有药典性质的著作彩色药图844 种,新增144 种《本草拾遗》《食疗本草》《海药本草》七、《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1、作者:唐· 蔺道人2、成就1)较为系统的论述骨折的治疗常规2)针对骨折复位固定,提出动静结合的治则3)治疗肩关节脱臼,首次采用“椅背复位法”4)收载40 余道处方,运用外洗、外敷、内服等多种方法八、《颅囟经》作者不详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经效产宝》现存第二部妇产科专著《胎产书》现存最早妇产科文献宋金元时期的医学翰林医官院、太医局、官药局校正医书局——国家卫生出版机构儒医:宋代一些读书人进入医学队成为医生方书(宋政府)《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药物(宋政府)《嘉祐本草》、《本草图经》是《证类本草》(唐慎微)编撰的基础《饮膳正要》元· 忽思慧——我国古代重要的营养和食疗专著《苏沈良方》金· 成无己首次注解《伤寒论》医学理论的发展和临证各科的成就解剖《欧希范五脏图》、《存真图》(杨介)诊脉施发《察病指南》创“以图示脉”法舌诊杜本《熬氏伤寒金镜录》图文并茂验舌专书病因病机南宋· 陈言(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完善三因致病说内科葛可久《十药神书》治疗虚劳病(主要是肺痨)专著外科陈自明《外科精要》伤科元· 李仲南:《永类钤方》“曲针”元·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麻醉、首次采用悬吊复位法妇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总结性妇产科专书儿科宋· 钱乙(仲阳)《小儿药证直诀》针灸王惟一:针灸铜人——开创了实物教学之先河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倡“同身寸”取穴法法医宋慈《洗冤集录》法医学鼻祖金元医家的创新一、刘完素1、生平:字守真,号通玄处士,金代河间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医学史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一、医药起源论1、医源于圣人伏羲尝百药、制九针、画八卦神农尝百草黄帝尝味百木、典主医药2、医源于巫3、医源于动物本能4、医食同源5、医易同源6、医源于实践(广大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二、医药知识外治法:1、砭石:我国最早的石质医疗工具,砭,以石刺病也,用来切割脓包或浅刺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砭石或针灸起源时间:新石器时代2、灸法:对某一部位进行长时间固定温热刺激的方法介质:艾叶(灸草)夏~~春秋时期的医学一、病因..对流行病最早的记录:疾年、降疾、雨疾、疾疫医和:六七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二、预防医学酒为百药之长(酒的作用):兴奋、麻醉、溶剂、消毒杀菌、驱寒、散瘀、活血通络、挥发汤药:伊,单味变复方三、医事制度《周礼·天官》医事分工:食医、疾医、疡医、兽医战国~~东汉时期的医学一、马王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涉及经脉学的文献三、四大经典《黄帝经》1、作者:托名黄帝2、成书年代:战国~~汉3、篇幅:《素问》、《灵枢》:各9卷,81篇4、基本容(精神)和成就(1)注重整体观念A、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B、人与社会是统一的..C人体自身是统一的D人的身心是统一的(2)重视脏腑经络(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难经》1、作者:传为越人,待考2、成书年代:西汉末~~东汉3、篇幅:3或5卷4、主要容和成就脉诊诊脉独取寸口脏腑七冲门经络奇经八脉针刺腧穴疾病广义伤寒《神农本草经》1、作者:托名神农2、篇幅:3或4卷3、主要容和成就(1)创药物三品分类法,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概述中药学基本理论(2 A、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B、提出药物七情和合理论..C、完整提出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D、阐述药物采集、加工、炮制和制剂(3)记载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4)论述药物的功效和主治(5)我国研究制药化学的滥觞《伤寒杂病论》1、作者:机(仲景、)医圣2、成书年代:东汉末3、篇幅:《伤寒论》、《金匮要略》4、主要容和成就(1)《伤寒论》确立六经辨证论治原则《金匮要略》确立脏腑辨证论治原则(2)对方剂学的贡献~~方书之祖组方严谨灵活、剂型种类繁多、方剂疗效可靠晋南北朝的医学一、脉学《脉经》第一部脉学著作1、作者:晋·王叔和2、主要成就1)确立“寸口诊脉”的脏腑定位2)整理归纳24脉,规脉象名称..3)强调诊脉与临床治疗结合二、针灸学《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1、作者:晋·皇甫谧2、主要成就1)系统整理人体腧穴,349个,比《黄帝经》多189个2)提出分部划线布穴的学位排列方法3)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4)总结临床针灸治疗经验《本草经集注》弘景载药730种,按药物自然属性、功效分类《雷公炮炙论》现存最早炮制学专书雷斆,炮制业鼻祖《肘后救卒方》“肘后”指随身携带以备急用“救卒”意在救治突然发生的急病1、作者:晋·洪,字稚川,号抱补子,句容人代表作:《抱补子》《肘后救卒方》老婆鲍姑(潜光)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家2、羌虫病、狂犬病以毒攻毒、天花、结核病、隔物灸《涓子鬼遗方》现存最早外科专书整理者:北齐·龚庆宣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一、尚药局、药藏局、太医署..医事分科: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医科:少小、体疗、疮肿、耳目口齿、角法二、《经》研究1、隋·上善《黄帝经太素》我国现存最早《经》注本2、唐·王冰《次注黄帝经素问》三、《诸病源候论》现存最早的病源症候学专书1、作者:隋·巢元方等人2、主要成就1)详细记载各种疾病2)正确阐述疾病病因3)确切描述疾病征候四、《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常合称《千金方》古代医学百科全书1、作者:唐·思邈2、主要成就1)注重医德修养2)集唐以前医方大成3)重视妇儿疾病4)积累丰富药物经验5)强调综合治疗6)积极倡导养生五、《外台秘要》又名《外台秘要方》,简称《外台》..1、作者:唐·王焘(医学文献整理大师)2、主要成就1)整理保存大量古代医学文献2)搜集整理推广民间单验方3)载录唐以前医学发明六、《新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由唐政府主持编撰的具有药典性质的著作彩色药图844种,新增144种《本草拾遗》《食疗本草》《海药本草》七、《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1、作者:唐·蔺道人2、成就1)较为系统的论述骨折的治疗常规2)针对骨折复位固定,提出动静结合的治则3)治疗肩关节脱臼,首次采用“椅背复位法”4)收载40余道处方,运用外洗、外敷、服等多种方法八、《颅囟经》作者不详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经效产宝》现存第二部妇产科专著《胎产书》现存最早妇产科文献宋金元时期的医学翰林医官院、太医局、官药局..校正医书局——国家卫生出版机构儒医:宋代一些读书人进入医学队成为医生方书(宋政府)《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药物(宋政府)《嘉祐本草》、《本草图经》是《证类本草》(唐慎微)编撰的基础《饮膳正要》元·忽思慧——我国古代重要的营养和食疗专著《良方》金·成无己首次注解《伤寒论》医学理论的发展和临证各科的成就解剖《欧希五脏图》、《存真图》(介)诊脉施发《察病指南》创“以图示脉”法舌诊杜本《熬氏伤寒金镜录》图文并茂验舌专书病因病机南宋·言(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完善三因致病说科可久《十药神书》治疗虚劳病(主要是肺痨)专著外科自明《外科精要》伤科元·仲南:《永类钤方》“曲针”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麻醉、首次采用悬吊复位法..妇科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总结性妇产科专书儿科宋·钱乙(仲阳)《小儿药证直诀》针灸王惟一:针灸铜人——开创了实物教学之先河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倡“同身寸”取穴法法医宋慈《洗冤集录》法医学鼻祖金元医家的创新一、完素1、生平:字守真,号通玄处士,金代河间人。
河间学派,寒凉学派开山2、代表作:《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三消论》3、学术思想:火热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以寒凉药清热通利二、元素1、生平:字洁古,金代易水人,易水学派开山2、代表作:《医学启源》、《珍珠囊》、《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3、学术思想:1)脏腑辨证2)药物归经,引经报使。
三、从正1、生平:字子和,号戴人,金·考城人,攻邪派。
..2、代表作:《儒门世亲》3、学术思想:1)攻邪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以汉吐下三法攻逐天地人三邪2)食疗补虚3)以情胜情,惊者平之治情志病四、杲1、生平: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金·真定人,补土派开山2、代表作:《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3、学术思想:1)脾胃论——伤脾胃,百病由生2)以甘温益气,健脾升提之法治之五、朱震亨1、生平:字彦修,人称“丹溪翁”元·义乌人,丹溪学派,滋阴派开山2、代表作:《格致余论》《局方发挥》3、学术思想:相火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降火明清时期的医学一、临证医学1、科温补学派:薛己、介宾、献可、中梓2、外科..1)麻风病——之问《解围元籔》2)梅毒病——司成《毒疮秘录》2、妇科1)傅山(青主):《傅青主女科》2)亟斋居士:《达生篇》临产六言“睡、忍痛、慢临盆”3、五官科《审视瑶函》傅仁宇《重楼玉钥》宏纲4、针灸、推拿《针灸大成》继洲二、医学创新趋势(一)药物学《本草纲目》1、作者:明·时珍,字东壁,号滨湖山人,蕲春人2、成就1)集16世纪前药物之大成(载药1892种)2)创立先进的药物分类3)详细记述药物知识4)批判服石长生不死的谬论5)自然科学资料翔实《本草纲目拾遗》学敏《植物名实图考》吴其濬..二、解剖生理学王清任《医林改错》三、传染病学一)人痘接种术(人类免疫学先趋):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二)温病学派1、吴有性1)生平:字又可,明·吴县人2)代表作:《温疫论》3)学术思想:A创“戾气学说”B指出戾气是自然存在的病因C指出戾气具有多样性,致病具有特异性D创造性阐述疾病的发病特点、感染途径和传染规律E创立一些独特治疗温疫的原则2、叶桂1)生平:字天士,号香岩,清·吴县人2)代表作:《温热论》3)学术思想:A明确提出温邪是温病病因B总结了温病传变规律C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3、薛雪..1)生平:字生白,号一瓢、扫叶老人,清长洲人2)代表作:《湿热条辨》3)学术思想:A开创湿热病专篇论治先河B阐述湿热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治疗C首立湿热证之提纲D湿重者宜辛开或苦温化湿,热重者以清热为主4、吴瑭1)生平:字鞠通,清·人2)代表作:《温病条辨》3)学术思想:A创三焦辨证为纲、六经辨证为目的温病辨证论治体系B补入治疗卫气营血分证方剂5、王士雄1)生平:字孟英,清·人2)代表作:《温热经纬》3)学术思想:A提出新感,伏邪温病B认为伏气温病因冬不藏精而发病C将温病名著汇为一编,逐条阐释并发明其证治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