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与酒的千古传奇故事 (3000字)

合集下载

白酒与历史名人的故事与传说

白酒与历史名人的故事与传说

白酒与历史名人的故事与传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酒精饮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之相关的传说和故事不胜枚举。

而白酒作为中国传统的名酒之一,更是与众多历史名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些传奇和佳话,无论是真是假,都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欢乐和思考。

本文将为大家讲述一些有关白酒和历史名人的故事和传说。

故事一:李白的“独酌”众所周知,唐代著名诗人李白酒量极好,他的酒豪形象被后人传颂不衰。

在一次饮酒宴会上,李白心血来潮,提议进行“独酌”比赛。

场上一共有五位诗人,每人面前放置了一瓶白酒。

李白赢得了比赛,他喝掉自己酒杯中的白酒,并将其他四位诗人的酒一一畅饮。

这个故事中,不仅展现了李白的酒量和豪爽,更体现了他对诗歌和文化的热爱。

故事二:杜甫的“酒逢知己”唐代另一位伟大的诗人杜甫,曾有过一段与白酒有关的佳话。

据说他在流亡期间,曾经独自一人品尝白酒,心情郁闷。

正当他独饮时,穿越四方的僧人素未谋面地闯进了杜甫的所在。

这位禅师与杜甫聊了一段富有哲理的对话,使得杜甫找到了前进的动力,他们二人相互饮酒,豪气干云。

这个故事虽然简单,却让人深思,传达了与知己共享美食美酒的情谊。

故事三:曹操的“七步诗”白酒与历史名人之间的故事不仅发生在唐朝,而且深植于三国时期。

曹操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得力将领和杰出的政治家,他也很懂得享受生活。

相传有一次,曹操和刘备以及孙权三人一起喝酒。

曹操当时身处劣势,感到惴惴不安。

为了打破这种尴尬的气氛,曹操拿起酒杯,对着酒液大喊:“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请君赐教!”这段诗篇被后人称之为“七步诗”,实际上是曹操故作轻松的方式来调动气氛,取得了与两位对手的共鸣,化解了悬而未决的局势。

故事四:福建“八仙过海”白酒与历史名人的故事也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

有一则关于福建“八仙过海”的故事。

相传,八位仙人先后登上了一叶扁舟。

为了表示自己对过海较量的自信,每个仙人都选择了一个各具特色的物品,用以证明自己比他人更有本领。

其中有一位八仙带着一瓶白酒,据说他的酒能够使人战无不胜。

酒与文人中国历史上的酒文化名人

酒与文人中国历史上的酒文化名人

酒与文人中国历史上的酒文化名人酒与文人:中国历史上的酒文化名人酒,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酒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具有极高的地位,无论是庆祝喜事还是解忧忘愁,都脱离不了酒的陪伴。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名士与酒结下不解之缘,他们用心灵与文化之酒,开创了独特的酒文化。

本文将为您介绍几位中国历史上的酒文化名人。

李白,唐代文学巨匠,他的酒量如传说般的惊人。

他的诗歌中常常描绘饮酒狂欢的场面,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当属《将进酒》。

诗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诗句表达了他对生命与酒的豪迈态度。

李白以其风趣幽默的诗风,将酒文化与文学艺术完美结合,成为中国酒文化的重要象征。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法家与政治家,被誉为文人中的豪放派代表。

苏轼不仅是一位酒品高雅的酒徒,同时也是一个对酒文化有着深刻研究的学者。

他曾言:“酒凡三杯则功利闲形,五杯则胸次開朗,七杯则言笑横生,凡是(xxxx),十杯则神知浩渺,再多则吞明寐。

”这段话既表达了他对酒的深情,也凸显了酒的不同饮用量对人的心境的影响。

苏轼以他的酒文化研究和诗词墨迹,将中国历史上的酒文化推向了高峰。

辛弃疾,南宋文学家,他诗文间流露出对人生坎坷与社会疾苦的思考。

辛弃疾深受岳飞所赋予的忠诚和爱国精神的影响,他酷爱竹叶青酒,酒后写下了许多令人动容的作品。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青玉案·元夕》。

诗中的“欢宜今夜宴,灯火起无边”表达了他与友人在元夕晚会上共饮美酒的情景。

辛弃疾以他的诗文,将酒与爱国精神融合在一起,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晏殊,北宋中期文人,他的作品以情和景的结合而闻名。

晏殊笔下的诗歌往往以花鸟山水为背景,烘托出酒文化的浓厚氛围。

《画堂晨光图》是他的一首名篇,诗中的“珊珊来迟,转盼多时”,形容了晏殊与友人品酒赏景的场景,给人以宴会如画的美妙感受。

晏殊以他独具一格的写作风格,将酒的优雅与文人的情怀交融在一起,为酒文化注入了富有艺术性的灵魂。

名人与酒的故事

名人与酒的故事

名人与酒的故事一、李白:酒中诗仙说起名人与酒,那李白可绝对是绕不开的人物。

这老兄简直就是为酒而生的大诗人。

李白喝酒那叫一个豪爽,他觉得人生得意的时候就得开怀畅饮,“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你看,这就是他的态度。

他常常喝得酩酊大醉,然后诗兴大发。

据说有一次,他在船上喝酒,喝得迷迷糊糊的,看到水里月亮的倒影,以为那是天上掉下来的宝贝月亮呢,就伸手去捞,结果“扑通”一声掉进水里,这可真是酒壮“傻”人胆啊。

不过呢,也正是因为他这么爱酒,他的诗里才有那么多关于酒的绝妙句子。

他要是不喝酒,中国古代诗歌的宝库恐怕都要黯淡不少呢。

二、武松:酒壮英雄胆武松打虎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吧。

这里面酒可是个关键因素。

武松路过景阳冈的时候,到了那个小酒馆,人家店家好心告诉他,冈上有老虎,喝了酒就别过去了。

可武松呢,那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儿,再加上酒劲一上来,更是谁都不服。

他一口气喝了十八碗酒,这酒可不像咱们现在喝的小酒盅里的酒,那是大碗啊。

喝完之后,晃晃悠悠就上了景阳冈。

结果真就碰上了老虎。

一般人估计早就吓尿了,可武松借着酒劲,赤手空拳就把老虎给打死了。

你说这酒是不是给他加了不少“英雄值”?要是没这酒,武松可能还得犹豫犹豫,说不定就绕路走了,那也就没有这流传千古的打虎英雄事迹了。

三、陶渊明:酒中隐士陶渊明也是个爱酒的名人。

他呢,不喜欢官场的那些弯弯绕绕,就喜欢过田园生活。

在他的小田园里,酒可是他的好伙伴。

他常常自己酿酒,然后坐在院子里,对着菊花喝酒。

他喝酒的境界那是相当高。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他喝着酒,看着眼前的美景,心里那叫一个自在。

他喝酒不像李白那样豪放,也不像武松那样是为了壮胆,他就是享受喝酒时那种宁静、闲适的感觉。

他的酒里有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有他远离尘世喧嚣的淡然。

有时候没酒喝了,他还会出去找朋友蹭酒呢,为了酒也是很可爱的。

中国古代名人与酒的故事

中国古代名人与酒的故事

中国古代名人与酒的故事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

中国古典诗中关于友情、送别与感怀这一类的作品最多,因此诗中经常流淌着两种液体,一是眼泪、二、就是酒。

下面店铺就给大家带来中国古代名人与酒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刘邦归故里酒酣
公元前209年,刘邦平息叛乱,荣归故里,大摆酒席,宴请父老乡亲,并挑选120名儿童,教他们唱歌。

临别前,全城的人都送刘邦美酒,刘邦一见此景感动万分,便叫人搭起帐篷,又与大家痛饮了三天后,才不得不与大家辞行。

超级酒鬼刘伶
刘伶以嗜酒、豪饮而闻名于世的刘伶,积毕生之愿写下了著名的《酒德颂》,颂扬以饮酒为荣,酗酒为耻,唯酒是德的饮酒思想。

醉翁欧阳修
欧阳修,自称有藏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盘,酒一壶,陶醉其间,怡然自乐。

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每年夏天,都携客到平山堂中,派人采来荷花,插到盆中,叫歌妓取荷花相传,传到谁,谁就摘掉一片花瓣,摘到最后一片时,就饮酒一杯。

这样欢宴畅饮,直到深夜而归。

阮籍
阮籍跟刘伶是好朋友,都是竹林七贤这个著名饮酒组织的骨干。

阮籍虽然嗜酒如命,曾因为步兵营房里有一个善于酿酒的老厨师贮藏了三百斛好酒,就主动去做了步兵军官(校尉),但是,他醉酒却从不误事。

因为他醉酒后从不乱来,以至于睡在酒吧年轻漂亮的老板娘身边,她丈夫都丝毫不介意;大醉中替人写文章,一个字都不需要修改;借着醉酒,躲过了很多次杀身之祸。

醉酒不但不误事,反而成事,古往今来,凤毛麟角。

阮籍代言酒文化,可以使人摒弃偏见,正确认识饮酒的积极意义。

古代文人墨客与酒的故事

古代文人墨客与酒的故事

古代文人墨客与酒的故事文人墨客、迁客骚人,多半好酒。

王羲之醉酒《兰亭序》名世,张旭酒后狂草惊人;李白斗酒诗百篇……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古代文人墨客与酒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陶渊明:诗中有酒酒中有诗“诗酒人生”形容陶渊明再恰当不过了,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以嗜酒著称的大诗人之一,他的饮酒诗字字珠玑,每首都有着诗酒话人生的真意,不管是借酒消愁也好,借酒助乐也罢,酒是陶渊明人生中不得不提必不可少的东西。

诗酒人生,借着酒,陶先生为我们赋出了多少的千古绝唱。

陶渊明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酒徒!喝酒的名气是很大的。

他曾以调侃、自嘲的笔调写过一篇叫《五柳先生传》的自传,其中便谈到自己是这样好酒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一定是因为他好饮成性,远近闻名,所以才时常被人邀请赴宴。

还有一件事也可以体现出陶渊明嗜酒的程度,那是他官居彭泽令的时候。

“公田悉令吏种秫稻。

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分给他的公田,他本来想全种秫,也就是现在的黏高粱,用以酿酒。

在他妻子的固请之下,他才答应拿出五十亩来种粳,也就是稻米。

酒就是他的粮食。

这个嗜酒如命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却独独为酒而折腰。

李白:人称“酒仙”历史上大概没有哪个文人与酒的关系之亲密和嗜酒的名望之大,能和李白相提并论。

只需翻翻李白的诗集,就不难发现,在他的生活中简直无处不有酒。

如昆剧中有《太白醉写》,京剧、川剧、秦腔等十几个剧种都有相似的剧目。

又如李白佯醉痛骂杨贵妃的义儿安禄山的故事,在京剧中叫《金马门》,也叫《骂安》;川、湘、汉、滇、桂剧及同州梆子、河北梆子都有此剧目。

在我国知名画家的著作中,也有“李白脱靴图”“李白捉月图”“太白醉酒图”等,无一不是反映李白与酒不可分割的情缘。

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诗歌中的“酒”,不单是呈现他个人生平的画卷,更是折射出他所生活的唐朝社会的历史缩影,他诗歌中的“酒”不仅是一生波折、大起大落的“良液”,更是散发着忧国忧民情怀的“佳酿”。

历史名人与酒的故事

历史名人与酒的故事

历史名人与酒的故事纵观中国历史,用酒当道具与政治挂钩,实现不可告人的目标不在少数,包括以柔克刚,也包括借酒杀人。

故事一:吕不韦借酒投资大人物。

吕不韦在赵国邯郸经商,偶然遇到被当作人质的秦国公子子楚,他觉得奇货可居,便拟定了拿下的方案。

先是用酒结识监视子楚的公孙乾,获得与子楚喝酒的机会,偷偷地密谋回国举措。

他又通过酒渠道,买通子楚父亲太子安国君的华阳夫人,并认下本不是她生的子楚为亲生子,为子楚回国打通渠道。

眼看子楚回国有期,吕不韦忍痛割爱,借着子楚醉意朦胧,把已怀上他骨血的小妾赵姬献给子楚,换来子楚乘喜承诺:一旦继位,必立赵姬为后。

吕不韦见大势已成,设计将公孙乾灌得烂醉如泥,趁夜色带着子楚逃回秦国。

后来的事,大家都很清楚,子楚登上王位,立赵姬为王后,她生下来非子楚的男孩子,取名赢政,就是统一六国的秦始皇。

吕不韦够能耐吧,可若没酒助力,恐怕未必如愿,白白搭上美小妾。

故事二:孙权借酒试英才。

孙权虽然多次因嗜酒误事,比如酒后、乱性差点改写东吴历史,比如酒后失言差点错斩名士,但他坚信酒后吐真言,也喜欢酒后考察干部。

某次他召集部下们喝酒聊天,见鲁肃欲言又止,等到宴席结束后,独留鲁肃坐在榻上继续对饮,等喝到似醉非醉时开始问计。

鲁肃趁着酒兴祥陈时局: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能除掉,咱们该依据长江之险建国称帝了,然后图谋天下。

孙权听从鲁肃的建议,找个节点做了皇帝。

上行下效的做法很有市场,鲁肃深染孙权的酒作风,他替代周瑜统领全军后,也挪用孙权考他的法子,选在酒后欲醉时与吕蒙论时政要闻,结果发现吕蒙非同寻常。

他对吕蒙杆悔道,多亏这场酒,要不,吕子明的大才略大智慧无人知。

故事三:越王勾践借酒提高人气指数。

提起勾践大王,人们肯定要和“卧薪尝胆”相联系,知道他的生活很苦。

作为战败国,越王勾践的苦行,是可以理解和赞赏的。

但他在苦自己的同时,还得着力增加国家人口,提高硬性人气。

按照“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复国大略,勾践下令鼓励人民生育。

不可不知的酒故事

不可不知的酒故事

精心整理【不可不知】古代名人与酒的故事中华民族的酒文化源远流长,酒的品种之多,产量之丰,皆堪称世界之冠。

历代以来,无数文人墨客、迁客骚人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本期,就让小编带你去看一看古代名人与酒的那些事吧!故事一:杜康造酒关于杜康造酒有这样一则传说:有一年,粮食丰收,农民没地方储存,粮食在屋外经受日晒雨淋,杜康看后十分心疼。

一天晚上,他梦到一个白胡子老头对他说:“杜康,明天酉时,你去村口,会碰到三个人,你向他们每人要一滴血,回来后放到粮食流出的白色粘稠液体里,这样就不会浪费粮食了。

”第二天酉时,杜康果真去了,他先后得到了考中秀才的书生、凯旋归来的将军、村口晒太阳的傻子的一滴血。

回去后,杜康把三滴血倒入装着白色稠液的木桶里,密封起来。

九天刚过,就闻一阵浓香扑鼻,沁人心脾。

杜康想,这液体是酉时从三个人取的血酿的,就叫它“酒”吧,读九天的“九”这个音。

现在,人们刚开始喝酒温文尔雅,像个书生;三杯过后,放开痛饮,像个武士;喝到最后,烂醉如泥,满口胡话,就如傻子一般,听说就是从这儿来的。

故事二:刘伶大醉东晋“竹林七贤”中的名士刘伶,以饮酒闻名天下,杜康成仙后想下来瞧瞧,就在白水康家卫开了一个酒店,一天,刘伶从此经过,看见酒店门上贴着一幅对联:“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盅海底眠”,横批:“不醉三年不要钱”。

刘伶看后不禁哈哈大笑,心想,我这个赫赫有名的酒鬼,哪里的酒没吃过?且让我去灭灭你的威风。

于是,刘伶踏进酒店,杜康举杯相敬。

谁知,三杯下肚,刘伶只觉天旋地转,精心整理精心整理果然醉倒,跌跌撞撞地回家去,一醉三年。

三年后,杜康到刘伶家要酒钱。

家人说,刘伶已死去三年了。

刘伶的妻子看到杜康又气又恨,哭闹着要去打人命官司。

杜康笑道:“刘伶未死,是醉过去了。

”他们到了墓地,打开棺材一看,刘伶醉意已消,慢慢苏醒过来,他打了一个大呵欠,吹出一股喷鼻的酒香,得意地说:“好酒,真香啊!”这就是“杜康造酒醉刘伶”的故事。

故事三:羲之醉书王羲之的大名想必没人感到陌生,他被世人称为“书圣”,他的手迹《兰亭集序》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

古今酒仙传奇中国酒文化中的名人故事

古今酒仙传奇中国酒文化中的名人故事

古今酒仙传奇中国酒文化中的名人故事古今酒仙传奇——中国酒文化中的名人故事酒,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饮品,承载了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情感与文化。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与许多名人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中国的酒文化中,流传着许多关于名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既是对名人的崇敬,也是对酒文化的传承。

以下将为您介绍几位在中国酒文化中留下传奇故事的名人。

一、杨贵妃与美酒杨贵妃,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美丽传说的女性之一,被誉为“倾国倾城”。

她的美丽与温婉吸引了无数的诗人与文人,其中包括唐代的杜牧。

据传,杨贵妃非常喜爱美酒,每次宴会上她都会品尝各种名酒。

尽管杨贵妃的美丽让人神往,但她最终的遭遇却令人唏嘘,她与美酒之间的故事也流传至今。

二、李白饮酒作诗李白,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以饮酒与作诗而闻名。

李白一生喜欢饮酒作乐,他于醉时创作了许多传世佳作。

他的《月下独酌四首》中写道:“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畅饮时的豪情壮志。

李白与酒相伴的一生,展现了他对自由和狂放的追求。

三、文君与黄酒在中国古代,黄酒被誉为“酒中仙子”,而在黄酒的历史长河中,文君是一个传奇的名字。

文君是春秋时期的人物,她擅长制作黄酒,并以此为生。

传说她的黄酒口感独特,香气扑鼻,使得许多贵族和文人墨客趋之若鹜。

文君不仅仅是酿酒的高手,也是一个艺术家,她的酒作品不仅在口感上独具特色,还融入了她自己的情感与灵感。

四、曹操与酒势曹操,三国时期魏国的开国君主,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个善于享受人生的人。

关于他与酒有关的事迹,最有名的就是他在宴会上表演的“酒势”。

据说曹操善于巧妙地摆弄酒杯,能够通过掌控酒杯的力量,将酒从一个杯子倒入另一个杯子,而不洒一滴。

这种技艺成为曹操的拿手绝活,也是他独特的酒文化表达方式。

五、白居易的酒文化白居易,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作品中经常出现与酒相关的描写。

他用诗歌描述了自己对酒的痴迷与情感的表达,其中最著名的是《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这一句,描绘了他在酒宴中激情四溢的场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人与酒的千古传奇故事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自从酒浆诞生的时日起,酒中传奇故事便相伴而来了。

仪狄酿酒于树洞以及杜康的“以秫制酒”之说,都笼罩了一层神秘色泽。

后世酒徒无暇叩问其真伪,只管在美酒中飘飘然去当神仙就是了。

也许正是这种百无禁忌的逍遥,与文学这个自由落体有相通之处,使酒本能地与文学发生了关系,因而留下了多少与酒相依的神话故事。

普读晋时张华所著的《博物志》,(古代话本《搜神记》也将其纳入其内),有这样一则令人过目难忘的传奇故事:古代有个名叫狄希的酿酒人,他酿造出来一种“千日醉”的好酒。

一日,一位与其相识名为刘玄石的酒客,慕其佳酿而来饮酒。

狄希对玄石说:“酒还没有酿好,饮后怕有不利。

”但玄石自封为酒中之圣,对此不以为然;之所以如此,他还没有遇到过能让他酒醉之酿,因而强买此酒定要饮之。

狄希只给他倒上了一杯酒,同时警示他说:“只此一杯,可睡千日。

你如喜欢它,可以醒后再来。

”玄石饮后认为狄希话中有诈,便不快而别。

一路上他只是脚下有些踉跄,待回到家中便醉死于地。

家中不知其故,便将其哭而葬之。

3年后,狄希算计了一下,玄石已然到了再来饮酒之期,怎不见其踪影,便去石家问之。

家人回答他说,玄石已故世3年了,早已葬于坟墓之中。

狄希大惊,告之此为酒醉之故,并非真正死亡,急令家人掘坟开棺。

玄石张目开口,高声喊道:快哉,醉我者美酒矣!掘墓的人皆大笑之,但在笑声中纷纷地———原来是棺中迸发出来的酒气,将众人全部醉倒———他们没有醉倒3年,3个月后才又苏醒过来。

记得,笔者读完此篇酒文后,曾忍俊不住并在酒桌上将其当笑话,在友人间广为传播。

虽然谁都知道这是虚构出来的酒事神话,但无不为其作者的想象力之丰腴及其艺术夸张之“酷”,而叹为观止。

魏晋时的“竹林七贤”常在竹林中畅饮。

其中的酒老大当属醉仙刘伶(字伯伦),有关他的酒事传奇最多。

昔读《古今辞典》一书,上面有一篇《刘伶明誓》的酒事故事,至今记忆如初。

文中是如此描绘刘伶恋酒的:别人口渴时要水喝,这位酒魔总是以酒解其口舌之焦。

有一次,他口干舌燥时向妻子讨酒喝,其妻一怒之下,不仅将其酒坛中之酒完全倒掉,并摔碎其酒坛。

妻子劝告他说,醉饮对他身体不利。

刘伶佯装戒酒状曰:“备酒对鬼神明誓,才能断酒矣!”妻将酒肉备齐,刘伶下跪明誓曰:“天生刘伶,以酒得名;一饮一斗,五斗又醒;妇人之言,决不可听。

”于是又在欢饮中痴醉。

自古文人雅士,虽都与酒亲密无间,但刘伶在竹林七贤中,是留下酒话最多的一个。

在窦革所著的《酒谱》中,刘伶还有另一画面,同样令人捧腹开怀。

文中写道:有一次他乘鹿车出游,除携带他的酒壶之外,还让人荷器(估计为铁锹铁镐之类的挖坑及堆土用具)随于身侧。

陪同者不解其意,刘伶告之曰:“死便埋我。

”笔者认为,这些都属于他的杯中传奇一类。

根据刘伶贪杯而出现的文艺戏曲,笔者亦有所见,值得一提的是“俚曲”中的《醉仙刘伶》:说杜康在河南洛阳开了一个酒店,刘伶闻香而至。

杜康唱道:“杜康正在门前站/从南来了个贪酒仙。

”刘伶唱道:“刘伶开言问兄长/管我饮醉多少钱。

”杜康唱答:“要你纹银十两整/不醉三年不要钱。

”结果,刘伶饮酒三碗,便醉倒了三年。

当然,熟识酒史的方家一看,便知这是“关公战秦琼”的人物错位之作,将周时造酒的杜康与晋时的刘伶编织在一起,是驴唇与马嘴的缝合之物。

但它说明了杯中传奇,“戏说”般地走上了民间的文艺舞台。

这些传奇,虽然都够上进入东方“天方夜谭”的份了,但后世与酒结缘的来者,并不过多考虑其可信性———因为中国古代文人墨客,雅士名流,与酒结仇的少到阿拉伯数字中的0;刘伶的恋酒之憨痴之态,不是也挺符合其天马行空、百无禁忌性格特征的吗!因而笔者认为,酒是有情物。

笔者虽不敢大言,酒就是才情的同义语,但是笔者可以说,酒是艺术灵感萌发的助燃剂。

李白斗酒诗百篇,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个传说故事,可是那武夫出身的汉高祖刘邦,何以会在还乡后与乡间父老子弟一百二十人饮酒作歌,酒酣之际,刘邦以手击筑,竟独自高唱起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何以在此时忘我而歌?并吟唱出文学韵味非常浓烈的《大风歌》?只有乡情没有酒兴,怕是无以成其方圆。

历史上记载他,年轻时就是一个喜酒人,年幼时常常找一个名叫王媪的老妇索酒,到了“斩蛇起义”时,他已然是个善饮的大酒家了。

但其文韵并不随其霸业成功而骤然陡升,怕是美酒这个助燃剂,让他能在此欢快的瞬间,突然燃点起灵感之火,才有了《大风歌》的孕生吧?据古文《摭言》记载:元相公在浙东宾府饮酒。

府上有个名叫薛书的慕僚,因酒令之争(古人喝酒常常伴有酒令唱合,笔者后文将会提及),他以酒器掷伤其府公犹子,遂被驱逐出府。

此公出府后,借酒劲未消写了《十离歌》,呈献其主人。

其歌曰:犬离主/笔离手/马离厩/鹦离笼/燕离巢/珠离掌/鱼离池/鹰离架/竹离亭。

之后复作犬诗曰:驯扰朱门四五年毛香足净主人怜(自比家狗)无端咬伤亲情客不得红丝毯上眠对比汉高祖的充满阳刚气势《大风歌》而言,这首家奴的自喻诗,无论从艺术和文字功力上,都是不能放在同一个秤盘里秤其分量的;但是此慕僚的一身奴相,在热酒烧膛之后,却可让读者在其自画像中,一览无遗了。

这都是杯中之酒牵扯出来的奇闻———酒既有助于英雄亮相,也有助于奴才在酒后显形。

然否?自从炎黄大地诞生了酒,杯中传奇像是酒的影子,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荒诞离奇者有之,平头正脸者也有之。

但是不管其表现形式如何,酒催发了人类丰富的想象力,进而进入中国文化中的戏剧、戏曲、小说、评书。

试想,曹孟德在“青梅煮酒论英雄”中,如果没有了酒,《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就是有天大的才能,怕是找不出任何一种道具,能代取代酒的豪情,酒的气势??能不能这么说,没有天地万物中的酒,中国文化将是一轮缺圆之月。

因而笔者认为,酒在人类文化生活中,扮演着《红娘》的角色。

只不过西方人喜喝红酒,而东方的中国人爱喝白酒。

差别仅此而已,时至21世纪的今天,酒成为地球的朋友,有朝一日人类登上月球时,酒娘一定会跟随人类的踪迹飞上月球,———这不是传奇,而是明天的事实!01_天子呼来不上船酒是双刃剑,关键在如何把控。

好的来说,酒的刺激麻醉让人与人关系融洽坦诚,促进沟通,密切感情。

酒还可以营造诗情画意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间会更息息相关。

酒也是药材,有许多作用。

科学合理饮用可以收获健康。

但是,一定要用科学方法饮酒,才能收到好效果。

如果过量,所有好作用就荡然无存,给我们全是坏作用了。

怎么喝才能只有好作用呢?在这个平台上,我用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为载体,以酒对人的影响而产生的精彩故事为中心,以医生的视角来剖析。

我想把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与医药卫生知识揉起来讲,希望大家了解相应的医药卫生知识与养生保健的方法。

先来讲第一个病,是最常见的病。

醉。

在医学上是一种病,叫急性酒精中毒。

一个历史人物是桀骜不驯的李白。

想到李白容易想到天子呼来不上船。

他的所作所为千百年来当作性格中的金字招牌。

像他一样桀骜不驯的只他一个,被广为传颂。

后世许多小说戏剧等都对这些进行精彩的记载和描述。

民间流传的情节差别大。

有这样说有那样说。

再看史书,记载怎么样呢?《新唐书》中记太白醉酒,“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

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

”这一段记载可靠的就是这个。

“天子呼来不上船”是通过杜甫的诗来表达的。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这两事件中,李白有哪些具体事彰显了他的性格呢?一是让高力士脱靴,一是拒绝玄宗的召见。

高力士是宦官,伺候玄宗的人,决定了他围着玄宗的特点,决定了他政治优势是别人不具备的。

他对玄宗的思想掌握得清楚。

正因此,满朝都对他客气,多敬重他。

他自我感觉一定也十分好。

李白大醉后,却让他脱靴,高力士得跪下,肯定心里不舒服。

至于拒绝玄宗的召见,更是不得了。

这是抗旨不遵。

李白正是靠着这种高大全的形象铭在我们心中。

后来仔细想想,这事理解不了。

这与他的个性聪明劲不合套,他从小就想当政治家。

远大志向,要想实行,没皇帝的肯定不行。

我想他对此清楚,但是为什么大醉后却什么也不在乎呢?这种恶果厉害,想实现抱负开开玩笑呢。

从医生角度来看,结果是李白这几件事不是发自内心,更不是为彰显傲骨来的。

李白聪明不会干这种傻事,但是从大脑完全失控下得病的症状。

这是病的必然表现,不受主观控制。

像羊角风,平时跟好人一样,但是犯病,就可怕了。

医学上四期,有典型的姿势。

这个装不了。

瞳孔最不能装。

这种症状不受大脑控制的。

李白在两件事件中表现的正像这个。

李白到底得的是什么病呢?正是今天讲的急性酒精中毒。

从医学上讲,一个人短时间摄入大量酒精,引起大脑功能紊乱。

像三两酒量喝到了六两上。

这时,为什么酒精只损伤大脑,不损伤别的脏器?这与酒精特性有关。

酒精对大脑对肝脏亲和力强。

破坏力特别强。

可是,为什么此时,只出现大脑的症状?而与肝无关呢?道理在大脑与肝脏对酒精反应程度不一。

大脑管所有的器官,潜意识里规范着每个人该做什么,这是人正常生存的基础。

急性酒精中毒时,最主要表现在大脑。

肝脏就不像大脑。

先观察一下为什么刺激我。

肝脏受刺激时,不表现出来,但是对肝脏来说,后发制人,如果急了,就出现要命的病,像酒精肝,肝癌,都是致命的。

大脑不一样,是人的司令部。

在人身上表现是一会儿兴奋一会儿抑郁。

正常情况下的法律法规,不顾了。

正常情况下受束缚的都没有了,放开了,结果是胡来了。

这些症状他自己不知道。

事后才会明白。

变成了下意识行为了。

这些症状是一点一滴地出来的。

医学上根据这些程序轻重及阶段性特点来分三个阶段:一是兴奋期,二是麻痹期,三是睡眠期。

每个时期有不同特点,兴奋期时不会出大格。

放肆了,可是进入麻痹期内心的束缚感就完全放开了。

变成了天老二了,不服任何人了。

表现出来的东西从医学上根本不听调控了。

说话都乱了套,不受大脑调控。

李白让高力士脱靴就正是进入了麻痹期了。

像酒后驾车,进入麻痹期了,大脑完全不受控制了。

醒酒后才知道后悔。

李白在这两个事件中放肆,连皇帝都不买账,发病原理也一样处于麻痹期。

兴奋过了,累了,就进了睡眠期,自我调整了,睡眠与正常睡眠也不一样。

急性酒精中毒不分场合不分地点倒头就睡。

像李白在金銮殿上就睡了。

实际上他自己不知道。

这个睡眠期掌握不好就出问题。

像有些人躺到马路上就睡了。

看似不大的病,实际很大,危险性也是极可怕的。

另外,李白的这种表现,是歪打正着。

有故事说河中鳄鱼饿了,几个小伙子正看对岸槐树上挂着的红荷包,一财主发布消息,敢于跳进河里游到对岸摘下就嫁女儿给他。

这些人一个个准备跳,看到鳄鱼都不敢了。

却有一人跳了,拼命游,鳄鱼高兴了。

他奋力游了过去。

怒吼谁踢我的?这与李白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02_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以豪饮著称于世,饮酒成了他重要生命内容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