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手捏戏文的捏塑特征-2019年文档资料
无锡惠山泥人

无锡惠山泥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时也造就了一方的风土与文化特色。
每个地方的泥塑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
无锡泥塑淳朴秀润,重在神韵;天津泥塑写实传神、趣美结韵;嵊〔shēng〕州泥塑精巧雅致、夸饰得体。
不同流派、不同艺术风格的泥塑,犹如一朵朵璀璨夺目的花儿,将中国民间艺术的百花园扮得瑰丽多姿。
技术悠久的中国泥玩具,世代相传、分布极广,几乎遍及全国各省。
许多县、乡、村都曾经或正在成为泥玩具的产地——即一般所说的“泥人之乡”。
地处太湖之滨的江南名城无锡,是我国闻名的泥塑产地之一。
无锡泥塑以市区龙山脚下惠山泥人最为正宗。
那个地方,家家擅长捏塑,户户能敷彩绘,数百年来,代代相传相习,是江南一朵绚丽多姿的民间艺术之花。
无锡惠山泥人起源于明,盛行于清,至今己有400多年的历史。
翻开闻名散文家张岱的《陶庵梦忆》,其中就有在精雅店铺中出售惠山泥人,颇获买者好评的记载。
在惠山泥人进展的全盛时期,惠山街道上的大小泥塑作坊多达数百家。
每逢秋后,江苏北部的农民乘着农闲,纷纷来惠山采购泥人。
他们摇着七八百条满载着米、豆、花生、棉花等农产品的木帆船,用“以货易货”的方式来换取泥人。
然后,沿着运河把一船船的泥人销往苏南苏北的城乡,并辗转流入浙江的嘉兴、湖州、杭州及山东一带,一直要到来年春耕时才返乡务农。
除农民贩销外,来无锡经营蚕丝米面的各地商贾,也往往青睐当地生产的泥人,把它作为礼品、藏品或纪念品。
这一类的买家观赏品位较高,他们购买的泥人比农民贩运的泥人要精雅得多,这也促使了惠山泥人的艺术含量的提升。
惠山泥人的前期作品,要紧是儿童玩具,如车老虎、大花猫、大阿福等,后来开始塑制戏剧人物。
据《清稗类钞》记载,清乾隆年间,无锡惠山有一位泥人塑捏高手王春林,以捏塑泥人为生。
乾隆皇帝弘历南巡到无锡惠山,看到王春林制作的泥人,颇感兴趣,便命他塑了几盘泥孩,装饰上锦片、金箔。
乾隆皇帝龙心大悦,把泥孩带回到北京故宫与内宫后妃们一起细细赏玩。
据说,这几盘泥孩在清光绪年间还存放在北京颐和园佛香阁内,庚子之乱时,被八国联军劫去。
惠山泥人艺术与文化特性分析

惠山泥人艺术与文化特性分析摘要: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无锡惠山泥人的历史发展情况,进而从制作工艺、乡土气息,以及泥人的造型、色彩、图案语言方面进行了艺术特点的分析,并从自然、经济、社会、人文四个方面对惠山泥人文化特征进行阐述,进一步感受泥人的独特魅力,强化审美体验,实现文化传承。
关键词:惠山泥人、乡土气息、艺术特点、文化属性无锡地处长江以南,位于太湖之滨,自古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南北大运河穿城而过,陆路水路便利,自然环境与丰富的路网运输条件为无锡带来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兴盛。
无锡的传统民间工艺品数惠山泥人最为有名,惠山泥人是宝贵的民俗文化资源,有很高的审美价值,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 无锡惠山泥人的历史发展无锡泥人历史悠久,明末张岱的《陶庵梦忆》卷七(愚公谷)里记述:“去县北五里为锡山,进桥,店在岸,店精雅,卖泉酒……泥人等货。
”由此可见惠山泥人已有近五百年历史了。
惠山泥人最早起源于明代,是面向民间百姓的地方小手工艺,题材主要有蚕猫、春牛、孩囡、如意、罗汉等,通常在秋冬季售卖,是季节性生产,依托惠山脚下众多的祠堂,往往带有祈福的意思。
泥人一开始是小作坊生产,发展到后来形成多家规模较大的专业作坊。
相传,在慈禧太后五十大寿时,无锡地方官定制一套精美的"八仙上寿"大型手捏泥人作为贡品进献,惠山泥人再次传入宫中。
至清晚期,惠山泥人从业者已至二百余人,经营模式以家庭作坊为主,几个泥人名家都有自己的手艺,同时又能不断琢磨创新,使泥人不断发展,自成一体。
每年入秋后,各地前来无锡经营蚕丝米面的商人,使船至惠山浜龙头河,至惠山脚下众多泥人店铺采购各色泥人再沿各条水路销往各地,高档泥人精品则可以作为礼品之用。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以保护惠山泥人为目的,成立了惠山泥人厂、惠山泥人研究所和惠山泥人博物馆。
泥人产品遍布全国并销往国外,在国际国内各项大奖上屡获奖项,或被博物馆收藏。
无锡惠山泥人表现形式研究以及传承

无锡惠山泥人表现形式研究以及传承作者:张欢欢来源:《新生代·下半月》2019年第03期【摘要】:无锡惠山泥人经过吴文化的熏陶以及江南水乡地域风情的陶冶,逐渐发展成熟成为民间艺术的精品。
然而传统手工艺惠山泥人也面临着后继无人发展受限的境遇。
惠山泥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很好的传承和发扬下去。
【关键词】:惠山泥人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传承一、惠山泥人概述闻名中外的无锡惠山泥人据传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惠山泥人最初只是农民百姓闲暇的时候捏来兜售戏耍补贴家用的民间手工艺品,而随着无锡工商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惠山泥人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捏制手法和技艺。
发展至今,无锡惠山泥人已经不单单是只能用来把玩的小玩意儿了,而是具备了观赏价值、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2006年惠山泥人正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惠山泥人发展至今有手捏和模具生产两种工艺,前者独一无二人工制作精雕细琢价格昂贵称为“细货”,构思精巧做工细致,属于泥人精品,现在无锡泥人厂手工捏制的泥人大部分都进入博物馆进行展览,价格也比较昂贵,其中手捏戏文更是“细货”中的主流,比如贵妃醉酒大闹天宫,都是活灵活现的精湛工艺品。
深受昆曲和京剧艺术的影响,手捏戏文反映出对人物造型以及情节的概括性意象,也折射出江南水乡细腻灵秀的吴文化的独特韵味。
后者批量制作模具生产大同小异价格便宜称为“粗货”。
自南宋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移到江南,江南一带工商业发展迅速,,社会形态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变迁,泥人也从手捏泥人向工业化生产转变。
“粗货”泥人造型简洁色彩明快,最具代表性的是“大阿福”,千百年来阿福秉持的都是“多子多福”、“欢乐幸福”的寓意。
阿福的耳垂很大,造型圆润酷似佛像,神佛在民间一直是幸福的代表,人们崇拜神佛,寄予阿福也是合乎民意。
阿福丰腴的体态、慈祥的神情、鲜明的纹饰都渗透出人们对殷实祥和的生活的美好向往,整体也可谓是集结了人生有福的全部内涵。
惠山泥人作文

惠山泥人作文惠山泥人是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之一,起源于江苏无锡市惠山区,属于无锡地区特色的手工艺品。
惠山泥人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备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
本文将从惠山泥人的起源、制作工艺、艺术特色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等方面进行探讨。
惠山泥人的起源可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
相传,当时惠山区有一位泥塑制作匠人,他能够巧手制作出栩栩如生的人物泥塑。
他的作品以其逼真的造型和细致的雕刻赢得了人们的赞誉,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泥塑艺术形式。
如今,惠山泥人作为无锡的标志性手工艺品之一,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惠山泥人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粘土准备、造型塑制、雕刻润色和烘烤四个步骤。
首先,艺人会选择优质的粘土进行准备,经过反复搓揉和晾晒,使其达到适合制作泥人的柔韧度。
然后,艺人根据自己的创意和设计,将粘土制作成相应的形状。
这个步骤需要艺人有高超的造型能力,以及对姿势比例的准确判断。
接下来,艺人会使用一些小工具进行细致的雕刻,增强泥人的表现力和立体感。
最后,艺人会将制作好的泥人放入烘炉中进行烘烤,以提高泥人的保质期。
整个制作过程需要借助于艺人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耗时耗力,但产出的作品却给人带来无尽的值得赞叹之美。
惠山泥人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其造型生动、形象鲜明、表情丰富和细节精致上。
惠山泥人作为民间艺术品,注重表达人物的性格、情感和气质。
无论是塑造尊贵的皇室人物,还是表现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惠山泥人都能准确地把握人物的特征,生动地再现其面貌和形象。
而且,艺人们对每个细节都尽心尽力,无论是衣袂飘逸的裙摆,还是栩栩如生的面部表情,都能够达到精雕细琢的程度。
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惠山泥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除了欣赏其艺术价值外,惠山泥人还承载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使命。
惠山泥人不仅能够塑造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形象,还能够通过泥人展览、文化交流等形式,向更多的人们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论惠山手捏戏文的审美特征

四 出文 戏 、四出武戏 在祭祀拜 神时 ,于神 台上 布置摆 饰作 为 供品 。这里 的手捏戏文 在表达人 们 的祭祀祈禳 心理 的同时 , 其绚丽缤 纷 的艺 术形 式 ,给人 以视觉上 的赏心 悦 目,也美化
了生活环境。
的艺术 风格 的重要原 因。这种 “ 自然 质 朴 ” 还 表 现 在 惠 山艺
人率真 、朴实 的创 作手法。“ 他们 的创 作思维方法 出于 内心意
象 ,其 手 法 是 大胆 夸 张 的 ,形 象 是 拙 朴 憨 厚 的 … …” 他 们 没 有 经 过 系 统 的 美 术 专 业 学 习 ,头 脑 中也 没 有 诸 如 “ 比例 ” 透 、“
面 、以一赅百 ,以臻 神形 兼备 ,曲尽其妙 。手捏戏 文运用 了 昆 曲表 演 中以鞭代马 、 以浆代船 的表演手段 ,艺人 不需捏 马 塑船 ,而是通 过塑造戏 文人物 富于情 韵与节奏 的身段 动作 ,
构建空灵 变幻 、虚实相 生 的戏 曲情境 。在这 一情境 中 ,观众
的能动性 与想象力 被最 大程度地 激 活 ,获得 一种 “ 处无羁 此 胜有 马”、 “ 此处无舟胜有舟”的审美体验 。
论 惠 山手捏 戏 文 的审 美 特征 文 张瑶
摘 要:无锡惠 山手捏 戏文是 中国传 统戏剧表演 艺术和民 间泥塑 艺术融合而成 的交叉艺术结 晶,以 戏 文人 物 为 表 现 对 象 , 而 前 期 又 以 昆 曲为 主 。 泥 塑 艺 人 们 巧 妙 地 运 用 昆 曲表 演 的 艺 术 技 巧 ,根 据 泥 塑的特 点 ,灵活地 抓住最 具代表 性 的情节和 人物 动作 ,惟妙惟 肖地表 现 出剧 目内容 的精彩 瞬 间,形成 了惠 山手捏戏文独特的审美特征。
惠山泥人中手捏戏文的造型装饰特色研究

惠山泥人中手捏戏文的造型装饰特色研究
周蒙娜;王家民;樊荣
【期刊名称】《包装工程》
【年(卷),期】2012(33)24
【摘要】以惠山泥人中手捏戏文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造型比例、色彩纹样、开相妆銮和构图形式的装饰特征,论述了手捏戏文充分运用泥塑的特点,用静态的方式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戏曲中最具代表性人物和片段的动态瞬间。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手捏戏文运用潇洒写意的艺术手法来刻画造型,细节上又追求江南水乡特有的精致细腻的美感,构图上选择平行稳定的形式,体现出民间艺人们淳朴的乡土气息。
【总页数】5页(P110-113)
【关键词】惠山泥人;手捏戏文;捏塑彩绘
【作者】周蒙娜;王家民;樊荣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23.5;J525
【相关文献】
1.惠山手捏戏文的彩绘特征 [J], 张文珺
2.惠山手捏戏文的捏塑特征——从与昆曲的关联分析 [J], 张文珺
3.惠山手捏戏文以型达意的表现手法 [J], 潘春宇;龚许小君;
4.无锡惠山“手捏戏文”与天津“泥人张”泥塑艺术比较研究 [J], 李黎;臧小鹿;
5.泥土飘香——无锡惠山泥人“手捏戏文”的艺术特色 [J], 孙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无锡惠山泥人作文

无锡惠山泥人作文无锡惠山泥人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起源于唐代,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它以其精湛的工艺和栩栩如生的形象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陶艺明珠”。
无锡惠山泥人不仅是一种艺术作品,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民俗文化内涵。
泥人制作是一门古老而细致的手工艺,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首先,泥人师傅要选用高质量的黏土,经过反复搓揉、捏塑,将泥土塑造成各种形态各异的泥人原型。
其次,经过晾晒和烘烤,使泥人干燥并保持形状。
最后,泥人师傅要进行精细的涂色和装饰工作,使泥人栩栩如生,生动逼真。
整个制作过程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细致打磨和精心雕琢,才能完成一件精美的泥人作品。
无锡惠山泥人的形象多样,有古代人物、民间故事、动物等各种造型,每一件泥人作品都富有特色和个性。
泥人的面部表情、衣着装饰、动作姿态都栩栩如生,仿佛在讲述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无锡惠山泥人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和收藏家前来品鉴和收藏。
无锡惠山泥人不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杰作之一。
泥人的制作工艺、形象造型、涂饰技法都融入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同时,泥人也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的生活、信仰和审美情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无锡惠山泥人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已经成为无锡的一张文化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品鉴和收藏。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民俗文化内涵。
希望无锡惠山泥人这一传统手工艺能够得到更多的保护和传承,让世人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而珍贵的艺术品。
无锡惠山泥人的创作特点对激发高职艺术专业学生创意能力的启示

无锡惠山泥人的创作特点对激发高职艺术专业学生创意能力的启示作者:曹海洋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09期摘 ; ;要:地方传统民间艺术是不同地域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和审美情趣的真实反映,是艺术教育的宝贵资源。
本文从境、形、色、意四个方面分析无锡惠山泥人的创作特点,探寻当地民间艺术的传统审美规律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同时,启发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通过地方民间艺术的学习激发创意灵感、培养创意能力,从而发挥地方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高职艺术教育中的当代功能。
关键词:惠山泥人 ; ;民间艺术 ; ;创作特点 ; ;职业教育 ; ;创意能力鲁迅曾经说过:民间美术,是一切美术形式的老祖宗。
民间艺术是约定俗成的,是被人们在生活中特殊组织过的传统艺术,在流传和变迁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反映出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乐趣,其审美价值得到广泛的认同,可以说地方民间艺术是本原文化的传承,更是不同地域的一种文化符号。
创意是艺术设计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意能力是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一直关注的问题。
在近年来的艺术设计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将地方传统民间艺术的创作特点研究与艺术设计的创意引导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民间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进一步了解地方传统文化,并在设计中不断学习和借鉴,启发创作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意能力的目的。
1.惠山泥人民间艺术的创作特点1.1惠山泥人艺术的“因境置宜”。
惠山泥人作为无锡当地特色民间艺术距今已有400余年。
《考工记》有考:“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
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惠山泥人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古今图书集成》:“买泥人,鬼脸子、抟土作人物形,工且肖,唯梁溪,虞山人多造之……”[1]这段记载说明了明代就有梁溪人(无锡),虞山人(常熟)专门塑泥人,而且说“多造之”,是指已成为产地,“工且肖”说明泥人在当时已达到相当的艺术水准。
明末至清中期,江南经济处于繁荣时期,而当时的开创精神使文化艺术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峰,这使惠山泥人发展有了合适的物质和文化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惠山手捏戏文的捏塑特征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lay Figure Molding of the Clay Sculpture Language in Huishan―Analysis From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Language of the Clay Sculpture and Kunqu operaZHANG Wen-jun无锡惠山戏出泥塑是以手捏为主,故又称手捏戏文,根据戏文的捏塑、模印和装配特点,分为“捏段镶手”和“印段镶手”。
“捏段镶手”的戏文除头部模制外,躯体、手足、衣冠都是捏出来的;“印段镶手”的戏文,头和身段都是印制的,手和零件即道具是手捏制的,俗称“板戏”。
从整体上看,二者是大体一致的,“也就是先将人物分成头部、四肢和躯干、衣袍等,然后再装配起来,或者一部分、一部分地边做边装。
”[1]手捏戏文运用了戏曲“以虚拟实、以简代繁、以神传情”的艺术技巧,根据泥塑的特点,将剧情进行提炼,以最富于代表性的情节和人物动作来反映整出戏的主要内容,达到以少胜多、形简意赅的艺术效果。
“人物的形体塑造,既不是用堆泥法‘堆’起来的,也不是用切块法‘切’出来的,而是分部位做成‘零件’之后再‘装配’起来的”[2],它是模印与手捏的结合。
一般先做人物头部,泥人面部大多用预制好了的不同类型人物的面模翻制(如图1),复制出来后,艺人根据需要再行加工,在眼鼻等五官上用竹签压一压、挑一挑,使人物表情更加生动。
艺人们特别注重人物的面部神情,称之为“开相”。
然后添加不同的冠帽、发饰,再插上不同人物性质的头饰。
接着捏四肢和身体,捏制顺序为“从下到上,由里到外”,即先从下部两足到腹部、胸部朝上做,这样容易掌握人物的比例和动态。
两足捏完后,再捏裤和裙,然后为这些泥塑人物“穿戴”衣袍,并压出程式化的衣纹。
人物的双臂是捏好以后再镶接到身体上的。
最后添置衣饰和道具,十分精致、细致。
手捏戏文是从脚到头、由里到外、层层包裹、搓搓捏捏,最后“捏势子”。
有经验的老艺人常常在最后一捏中,使人物形象达到惟妙惟肖。
张道一先生说:“它是一种组合法,这个过程,很简练。
先做两条腿,然后呢做一块泥巴饼,把它包起来,就把这两条腿合在一起,就变成了古代的那个裙靠。
”这一“包”、一“裹”,泥人的下半身就大体出来了。
这里将紧扣“捏”与“戏”(昆曲)二字,结合昆曲表演中的动作、神态、服饰等方面的特点,探寻在泥坯捏塑上表现昆曲戏文的技艺特征。
1、手势手势动作是戏曲身段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昆曲演出中,按照角色需要运用不同的手势配合眼、身、步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不同人物性格配有不同的手势运用方法。
演员以细致的手势动作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征。
在某些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情节上,手的动势更是无声的语言。
在手捏戏文中,艺人们也很注意描摹戏曲表演中的“手形”,总结出“捏手三种”:兰花指、水袖、男手。
以兰花指为例,对它的塑造符合舞台上对旦角出手要秀美、柔和的要求,以表现少女妩媚的手。
其捏制过程如下:(如图2)图2 ①搓泥成两端粗细不一的泥条,自细端摘去泥头形成掌面;②捏出手掌及腕部形状,扳分出虎口;③捏出大拇指,捋整虎口及掌形;④捏尖掌面,以表现少女手的纤细;⑤对剪掌面中心,即剪出中指、无名指指缝;⑥先剪出无名指与小指,再剪出食指与中指;⑦扳整手指,捏整手腕;⑧扳整手腕定势。
舞台上,手指不但要结合行当的年龄、性格应用,更要结合人物的情绪来表演才有艺术魅力。
手捏戏文在泥坯捏塑上也着重反映这种情绪。
如兰花指中对“恨指”的塑造。
在手捏戏文《义妖记――断桥》(如图3)中可以看到,许仙为法海所惑,以为白素贞是妖孽,故避之惟恐不及。
小青怜惜素贞,怒责许仙,将其推倒在地欲斩而后快。
只见小青兰花指有力地指出,手腕挑起,食指使劲上翘并指向许仙,呈现杏目怒睁,“恨”的情绪贯穿全身。
而白素贞的情绪单用“恨指”不足以表现。
白素贞嗔怪许仙薄情,心中又难以割舍,面对小青的不快和许仙的惊恐,还要居中安抚,只见其手指出时前紧后缓,不如小青“恨指”般有力,食指尖指出时顺势向下滑,表现了她对许仙表面责怪而内心深爱的感情。
2、步法昆曲中非常重视丑角戏,剧目多,表演上很有特色,塑造了面目众多、形象生动的戏剧人物。
这些“小人物”形象,“舞蹈性很强,文的指手化脚,武的蹿跳蹦纵;毕恭毕敬、端端正正坐着不动的,可说绝无仅有。
”[3]其手舞足蹈、生动灵活的身段动作为惠山的泥塑艺人们吸收,表现在作品中。
正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喻湘涟说:“那昆丑的舞蹈动作多,他缩头缩颈缩腰,特别会跳动;而京丑呢,亮相动作比较多,亮相的姿态与昆丑又不一样……所以得抓住他们表演的特色。
”昆丑身段动作在技巧上具有“动作小”和“小动作”的特点。
“动作小”是指丑角的一举一动,不能大尺寸,而要以小尺寸的动作来表演使观众感觉其紧俏灵活、轻便敏捷。
“小动作”是指昆曲表演中注意运用一些从生活中提炼出的人物动作的小细节,有助于刻划人物性格。
如《十五贯》里的娄阿鼠,往往打起“穷结”(昆丑身段),用下巴频频擦肩头,表现其游手好闲、心术不正的精神面貌。
在戏曲表演中有句话――“脚底下有功夫,身段动作就好看”,这里的“脚底下”指的是步法。
昆丑表演中很注意“脚底下”的功夫,光步法就包括蹲脚、踮脚、拐脚、踢脚、笃脚、踮步、斜步、跺步、商羊步、矮步、醉步、瞎子步、不倒翁步等程式,生动地塑造了“小人物”们滑稽、风趣的性格形象。
手捏戏文中,艺人们也特别注意对昆丑步法的塑造。
如手捏戏文《十五贯――访鼠测字》中对娄阿鼠形象中的“丁字步”的塑造。
昆丑丁字步,指丑角穿褶子、茶衣的,站立时不可正向台前,一般总是身子微带偏侧。
如身子向左,左脚在前带斜,右脚在后带横,成丁字式。
身子向右则反之。
艺人在捏制娄阿鼠步法的过程中,以“扳”的手法扳出膝部、扳整脚势,捏合双腿后,扳整双腿姿势,所呈现的娄阿鼠一足弯曲在前,呈“蹲脚”,一足弯曲在后,屈曲虚坐,双脚踏丁字步;腰胯微松,背微抠,缩颈、耸肩,两臂屈曲稍收拢,夹在两肋,手背向前,五指无力下垂,有似死鼠爪。
(如图5)人物形象抓住了昆丑“缩手缩脚”的动作特点,脚下轻捷与上身松垮的鲜明对比,一幅轻佻、不正派的姿态,使娄阿鼠”心虚、狡诈的形象活灵活现。
3、袍边昆曲具有载歌载舞的表演性质。
在昆曲表演中,以舞姿来配合词曲的演唱,表现一段情节、完成一个故事,使观众在一种空灵虚幻、虚实相生的戏曲情境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能动性,观众的想象力也被最大程度地激活。
可见,昆曲对舞蹈的依附情有独钟。
其中,昆曲服装直接关系到整个舞台的戏剧效果,它不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直观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在帮助舞蹈、暗示环境、辅助表演、表现人物情绪方面有着不名忽视的重要作用。
昆曲戏衣的面料以绸缎为主,适应其表演中可舞性的特征,同时,配合人物的身段动作,显示出一种飘逸与动感。
在手捏戏文中,泥塑艺人们也很注意塑造这种飘逸与动感。
如对人物戏服袍边的处理,强调“边薄中厚,下薄上厚”,袍边做得愈薄、愈整齐,人物的衣着愈能表现出舞台上飘动潇洒的感觉。
具体来说:先拍扁泥条,捏薄泥片边(图6),然后将泥片包于已做好的人物两腿或内裙之外(手捏戏文的层层包裹)(图7),再推整袍身或罩衫。
图8 挑裙摆在戏文人物袍边的处理上,艺人为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动态――舞台上戏服随舞飘动之感,常用到“挑”的手法,如挑袍下摆。
所谓“挑”,即“手指或指甲拨泥,加强神情、动势或便于安装零件;子拨动动态细微、指甲不便拨动处。
”[4]艺人还以“挑”的手法表现昆曲舞台上旦角压步、碎步的步法动作,挑起裙摆,挑罩衫下摆,表现了古代妇女的“轻移莲步”。
(图8) “惠山手捏戏文的题材和造型都来自戏剧演出,是有所本的”[5],早期的手捏戏文是对昆曲舞台表演的再现,手捏艺人在细腻捏制人物的一伸手一抬腿间,结合材质的特点,总结了一套创作要诀:“搭搭满,细细减;去中心,化边口,以一当十留弯头”。
“搭搭”是无锡的一句俗话,意为“处处”,“满”就是“丰满”、“饱满”的意思。
所谓“搭搭满”,就是在进行泥人造型时,一般都十分讲究形象的丰满、完整。
圆浑的体态、挺括的线条,处处都显得饱满、朴实,让人看得舒服。
同时在造型用泥上要充足有余外。
“细细减”,是指在一件泥人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一般都要利用泥的固有特性,趁着泥在半干半湿的时候,用手或工具将作品原件细细地、一步一步地进行削减、修改。
如手捏中的“推”,“是把包上去的泥片一层层地推出相应结构”[5];而“捋”则是用手“更细腻的抹去光洁表层”[5]。
“细细减”有如中国画创作的“大处落墨,小处收拾”,强调逐渐减弱,并非一次到位。
“减”的同时也有“夸”。
由于泥人本身体积比较小,因此,艺人们比较注重变形,强调“放头、缩手、去颈根”,即缩减臂颈,夸大头部,目的是争取在有限的体积内因头部的放大而便于刻划面部表情,使作品更加丰富,产生“短里见长,小中见大”的视觉效果。
“去中心,化边口,以一当十留弯头”是对衣纹处理的诀窍。
人物身体中间衣纹要少,多了不仅破坏整体效果,也会影响上彩用笔;袖口、裙边、裤口边这些有边口的地方,要注意处理衣纹,衣褶不宜过多,强化装饰效果;在臂、肘、膝等结构转折处要留出“弯头”,即以一、两条流畅的弧线表现出衣褶转折。
以上以昆曲舞台表演为视点,探求手捏戏文的手捏工艺过程、基本造型方法、操作要领、具体手捏技法及艺人长期累积师徒相传的捏制要诀,并以昆曲表演中的具体身段动作为例,分析手捏戏文在泥坯捏塑上的表现技法和制作工艺,从中不难归纳出手捏戏文泥坯捏塑的技法特性,即手捏味、规范性、灵活性。
1、手捏味手捏戏文的塑造技法是以捏为主体,有机地组织、配合其他规范动作进行人物塑造,因此具有独特的手捏味。
以手捏为主的技法,不像雕塑可以把泥巴加加减减,而必须把一块泥巴从下而上,搓搓捏捏,由里到外,敲敲拍拍,分段组合,最后来一手“捏势”,不然的话,就得重新再捏了。
“如果用数学来比喻,虽然不十分贴切,但总能说明一些问题:雕刻是减法,塑是加减法,捏则是加减乘除混合法。
”[6]手捏戏文中形象的体、线、面强调一次成型,捏下去是什么效果就是什么效果,“这与书法艺术线条是用毛笔一笔一笔写成的,而后不能再作修改,要求心手双畅的道理是一样的”。
[7]成功的手捏戏文是艺人手心高度的合作。
手捏戏文的独特手捏味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原因,即它的土质好,具有好的粘性,更有韧性,湿时不下塌,干后不裂缝,为手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规范性上文中所论述的手捏戏文的手捏工艺过程、基本造型方法等操作要领,是手捏技法的规范要求,也可以说是程式要求。
“‘程式化’乃创作经验丰富至极的历史必然,意味着自成一家体系的确立”[4],有如戏曲中“唱念做打”的程式成为不同流派的艺术标准,手捏戏文在泥坯捏塑上的规范要求,成为确立其艺术标准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