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岭记 翻译

合集下载

中考文言文《梅花岭记》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梅花岭记》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梅花岭记》全文详细翻译导读:梅花岭记作者:全祖望顺治二年四月,江都(扬州城)被清兵围困,情势危急。

以宰相身份在扬州督师的忠烈公史可法知道局势已不可能挽救,就召集众将领,对他们说:“我已立誓与这座城共存亡,但在危急时刻不能落在敌人手里死去,谁能帮助我在城破时成就这一大节?”副将军史德威悲痛激昂地表现愿意担负这一任务。

忠烈公大喜,说:“我还没有儿子,你可因同姓关系作我的后嗣。

我要写信禀告太夫人,把你的名字记上我家的家谱,列入她的孙儿辈中。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

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

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

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江都城被攻陷,忠烈公就拔出刀来要自刎。

众将领果然争上前来抱住他(不让他自杀)。

忠烈公大声呼唤德威,德威涕泪迸落,不有举刀,于是被众将领拥护前行。

到小东门时,清兵已如密林般来到。

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和刘都督肇基等将领都英勇牺牲。

忠烈公就怒目瞪视敌人说:“我是大明的史阁部!”接着就被俘押到南门,和硕亲王用“先生”的名称来称呼他,劝他投降。

忠烈公大骂而死。

当初,史忠烈公曾有遗嘱:“我死后应葬在梅花岭上。

”到这时,史德威寻求史公的尸骨,不能得到,就用他的衣冠来代替,把他葬埋在梅花岭上。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诸将果争前抱持之。

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刀,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

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

”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

忠烈大骂而死。

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

”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也有人这么说:“当江都城被攻破的时候,有人曾亲眼看见史公穿着青衣服,戴着乌帽,骑着白马,跑出天宁门投入长江死去,并未曾死在城中。

《梅花岭记》原文和翻译译文

《梅花岭记》原文和翻译译文

《梅花岭记》原文和翻译译文1、《梅花岭记》原文和翻译译文《梅花岭记》原文和翻译原文: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

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

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

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诸将果争前抱持之。

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刀,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

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

”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

忠烈大骂而死。

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

”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

”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

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

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

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实未尝死。

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

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译文:顺治二年四月,江都(扬州城)被清兵围困,情势危急。

以宰相身份在扬州督师的忠烈公史可法知道局势已不可能挽救,就召集众将领,对他们说:“我已立誓与这座城共存亡,但在危急时刻不能落在敌人手里死去,谁能帮助我在城破时成就这一大节?”副将军史德威悲痛激昂地表现愿意担负这一任务。

忠烈公大喜,说:“我还没有儿子,你可因同姓关系作我的后嗣。

梅花岭记的文言文翻译

梅花岭记的文言文翻译

梅,花之君子者也。

岭,山之高者也。

梅花岭者,乃梅花与岭之合称也。

余尝游于斯,心有所感,遂作斯记。

梅花岭在江南之地,山川秀丽,风景宜人。

岭之巅,有一寺曰“梅花寺”,寺中梅花繁盛,香飘数里。

寺之前,有岭,岭上梅树成林,花开时节,如云似霞,美不胜收。

余至岭下,仰望山巅,只见云雾缭绕,寺影隐约。

遂攀援而上,山道曲折,树木葱茏。

行至半山,忽闻梅香扑鼻,遥望岭上,梅花如雪,皎洁无瑕。

余心窃喜,想:“此乃梅之仙界,真吾所向往也。

”既至寺前,见寺门半掩,步入其中,香烟袅袅,钟声悠扬。

寺内僧人见余,合十而礼,曰:“施主远道而来,有何贵干?”余答曰:“余慕梅花之美,特来一观。

”僧人微笑曰:“施主真知音也。

梅花虽美,尚需慧眼方能识之。

”遂随僧人步入寺内,见殿宇庄严,佛像肃穆。

僧人引余至一室,室中布置古朴,香炉中香烟袅袅。

僧人曰:“此室乃梅花仙子之居,施主欲见梅花仙子,须先诵经一卷,以示虔诚。

”余遵命,虔诚诵经。

经毕,僧人引余至一院落,院中梅花盛开,花瓣如雪,香气袭人。

梅花仙子立于梅树之下,身着素衣,气质高雅。

余见之,心中大喜,遂上前施礼。

梅花仙子微笑曰:“施主何来?”余答曰:“余慕梅花之美,特来拜见仙子。

”梅花仙子曰:“施主诚心,吾甚欣慰。

梅花者,乃坚贞之花,不畏严寒,不惧风雪,故有‘凌寒独自开’之誉。

施主宜学梅花之精神,坚贞不屈,方能成就大事。

”余听罢,心中豁然开朗,谢过梅花仙子,遂辞别僧人,下山而去。

行至岭下,回首望岭上梅花,恍若仙子再现。

余心潮澎湃,遂作斯记,以志吾心。

岁月如梭,转眼间已过数载。

余屡次忆及梅花岭之行,心中依然充满敬意。

梅花岭之梅花,虽非世间常花,然其精神,足以启迪后人。

余常思,人生如行路,唯有如梅花般坚贞不屈,方能历经风雨,终成大业。

故记之,以飨后世。

愿世人皆能效仿梅花,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成就一番伟业。

梅花岭之梅花,永留吾心,光照千秋。

全祖望《梅花岭记》全文注释、分析

全祖望《梅花岭记》全文注释、分析

梅花岭记全祖望全祖望(1705年-1755年),字绍衣,号谢山,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清代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博学才俊。

其著作颇丰,撰有《鲒埼亭集》38卷及《外编》50卷,《诗集》10卷,还有《汉书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经书问答》、《句馀土音》等,又七校《水经注》,三笺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续选《甬上耆旧诗》,为我国文化宝库增添了许多珍贵遗产。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①,江都围急②。

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③,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

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

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④。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⑤,诸将果争前抱持之。

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

忠烈乃瞠目曰⑥:“我史阁部也⑦。

”被执至南门⑧。

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⑨。

忠烈大骂而死。

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

”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⑩:“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⑪。

”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

已而英、霍山师大起⑫,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

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⑬。

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⑭,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⑮,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⑯,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⑰,实未尝死。

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⑱!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

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墓旁有丹徒钱烈女之冢,亦以乙酉在扬,凡五死而得绝⑲,特告其父母火之,无留骨秽地,扬人葬之于此。

梅花岭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梅花岭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梅花岭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作品:梅花岭记简介本篇选自《鲒埼亭集》。

作者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学者称谢山先生,浙江鄞县人,清代史学家和文学家。

学术上推崇黄宗羲,并受万斯同影响,精研宋末及南明史事,并留意乡土文献。

《鲒埼亭集》共九十八卷,包括文集三十八卷,《经史问答》十卷,外编五十卷。

本篇并非记游梅花岭,而是着力描绘抗清英雄史可法的壮烈事迹,颂扬其为国殉难、正气浩然的崇高气节。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

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

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

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

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

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

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

”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

忠烈大骂而死。

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

”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①。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

”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

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

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

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②,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实未尝死③。

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

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

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

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注释①衣冠:这里指史可法的衣帽之类,史德威没有找到史可法的尸首,于是以其衣冠代之,葬在梅花岭上,所以,史可法的坟墓叫做衣冠冢。

全祖望《梅花岭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全祖望《梅花岭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全祖望《梅花岭记》原文及译文赏析梅花岭记〔清〕全祖望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

督相史忠烈公①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

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

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

”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

忠烈大骂而死。

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

”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

”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

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

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②,经略洪承畴③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实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长留天地之间。

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

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墓旁有丹徒钱烈女之冢,亦以乙酉在扬,凡五死而得绝,特告其父母火之,无留骨于秽地,扬人葬之于此。

江右王猷定、关中黄遵岩、粤东屈大均,为作传、铭、哀词。

顾尚有未尽表章者:予闻忠烈兄弟自翰林可程④下,尚有数人,其后皆来江都省墓。

适英、霍山师败,捕得冒称忠烈者,大将发至江都,令史氏男女来认之,忠烈之第八弟已亡,其夫人年少有色,守节,亦出视之,大将艳其色,欲强娶之,夫人自裁而死。

《梅花岭记》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

《梅花岭记》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

《梅花岭记》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作品原文顺治二年乙酉四月1,江都围急2。

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3,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仑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

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

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4。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5,诸将果争前抱持之。

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

忠烈乃瞠目曰6:“我史阁部也7。

”被执至南门8。

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9。

忠烈大骂而死。

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

”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10:“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11。

”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

已而英、霍山师大起12,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

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13。

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14,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15,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16,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17,实未尝死。

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18!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

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墓旁有丹徒钱烈女之冢,亦以乙酉在扬,凡五死而得绝19,特告其父母火之,无留骨秽地,扬人葬之于此。

江右王猷定、关中黄遵严、粤东屈大均20为作传、铭、哀词。

顾尚有未尽表章者:予闻忠烈兄弟,自翰林可程21下,尚有数人,其后皆来江都省墓。

适英、霍山师败,捕得冒称忠烈者,大将发至江都,令史氏男女来认之。

梅花岭记翻译

梅花岭记翻译

《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1),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2),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3)! 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4)?”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5)。

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6)。

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7)。

”二十五日,城陷。

忠烈拔刀自裁(8),诸将果争前抱持之(9)。

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10),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11)。

忠烈乃瞠目曰(12):“我史阁部也(13)。

”被执至南门。

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14),劝之降。

忠烈大骂而死。

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

”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

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

已而英、霍山师大起(15),皆托忠烈之名(16),仿佛陈涉之称项燕(17)。

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18),执至白下(19)。

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20),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邪(21),抑未死邪(22)? ”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邪,抑未死邪? ”承畴大恚(23),急呼麾下驱出斩之(24)。

呜呼! 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25),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26),实未尝死。

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27),其气浩然(28),长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29)!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

即如忠烈遗骸(30),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 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注释〕(1)顺治:清世祖的年号。

乙酉:公元1645年。

(2)督相史忠烈公:史可法以宰相身分督师,故称督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花岭记翻译
顺治二年乙酉(年)四月,江都被(清兵)围困的(形势)很危急。

督相史忠烈公知道局势(已)不可挽救,(就)召集众将领告诉他们说:“我发誓与扬州城同作殉国(之物),但(在)匆忙慌乱中不能落在敌人的手里死去,谁(能)替我在城破时完成这个(为国而死)的大节呢?”副将军史德威悲痛激昂地(表示愿意)担负这一任务。

忠烈高兴地说:“我还没有儿子,你应当凭同姓的关系作我的后嗣。

我(要)写信(禀告)太夫人,把你(的名字)记入(我的)家谱,排在(太夫人的)孙儿辈中。


二十五日,(江都)城沦陷,忠烈抽出刀来自刎。

众将领果然争着上前抱住他(不让他自杀)。

忠烈大声呼唤德威,德威(悲痛)流泪,不能举刀,于是被众将领簇拥着走。

到小东门,清兵像密林般地到来,副使马鸣碌等众将领都战死了。

忠烈就瞪着眼看敌人说:“我就是(大明朝的)史阁部”。

被(俘)押到南门,和硕豫亲王用“先生”(的名称)称呼他,劝他投降。

忠烈大骂而死。

当初,忠烈(留下)遗言:“我死后应葬(在)梅花岭上。

”到这时,德威寻找史公的尸骨不能找到,就拿(他的)衣冠(代替尸骨)埋葬他(在梅花岭上)。

有人说:“扬州城被攻破时,有人亲眼看见忠烈穿青衣戴黑帽,骑着白马,跑出天宁门跳入长江而死,不曾死在城内。

”自从有了这种话,长江南北就传说忠烈没有死。

不久英山、霍山(抗清)义军大规模起义,都假托忠烈的名义(来号召群众),(就)好像陈涉(起义时)假托项燕(的名义)一样。

吴中的孙兆奎因起兵失败,被俘押到南京。

经略洪承畴同他有老交情,问(他)说:“先生在军中,(是否)确凿知道原扬州阁部史公真的死了呢,还没有死?”孙公回答说:“经略从北方来,(是否)确凿知道原(在)松山殉难的督师洪公真的死了呢,还是没有死?”洪承畴(听后)非常恼怒,急忙叫部下(把他)推出去杀了。

唉!(那些)成神成仙的荒唐无稽的说法,说颜太师因被杀而成仙,文少保也因彻悟“大光明”佛法像蝉脱壳一样遗下了躯壳而成佛,实际上(他们都)不曾死去,殊不知忠义是圣贤人传统的道德准则,那种凛然正气浩大磅礴,永远存留(在)天地之间,为什么一定要(问他的)面目形象是出世成仙成佛还是入世为人了呢?(那种关于他们成为)神仙的说法,正是(人们)所说的“画蛇添足”。

就像忠烈的遗骨,(现在)已不可能找到了,(但)百年之后,我登上(梅花)岭,同朋友们谈起忠烈的忠言,没有(一个人)不泪如雨下,忠烈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人们眼前,(这也说明)不必去问他果真成仙成佛了没有,更何况假托他没有死而冒他的名义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