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湖南省邵阳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南省邵阳市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一诗中,在结尾“______,______,______”的长叹中,我们似乎感受到了诗人对功业难成的一声叹息。
(2)欧阳修《醉翁亭记》中“______,______”两句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春夏之景。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黑板上的粉笔字迹或许终将褪去,但对听闻过这段留言的人来说,那透过文字震撼人心的力量永远不会消散,对知识的信仰将历久弥坚....。
②当下,多边主义面临来自各方的压力,保护主义言论甚嚣尘上....,其行动也日渐增多,有些人指责全球化带来的副作用造成了国际金融危机。
③数百名巴西民众聚集在马拉卡纳球场,高呼口号,批评政府慷慨解囊....举办世界杯、奥运会等体育比赛,却不关心如何改善贫民的生活。
④刘汉民老人苦心孤诣....创研象形字书体20多年,他已成功创作出十二生肖、福禄寿禧等100余幅作品,得到了国内外书法界的认可。
⑤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有关部委及各地正在抓紧开展建立征管协作机制、确定具体适用税额等前期准备工作,环保税开征一触即发....。
⑥海南侨乡中和镇群众开展庆元宵舞龙舞狮巡游活动,龙飞风舞....闹元宵,一系列民俗表演,把中和故城的龙年新春闹得异常欢腾。
A. ①③⑥B. ①②④C. ③⑤⑥D. ②④⑤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 我在北京参加干部培训班学习期间,有幸到老革命家朱仲丽的寓所接见了她B. 他接受采访时说:“我的这张玉照拍摄于2009年1月的一天,背景是我的家乡。
”C. 印度部队与巴基斯坦武装人员在边境爆发激烈冲突,巴军一高级军官被击毙D. 唁电:惊悉一代高僧性空长老安详圆寂,深感悲痛。
谨此奉唁,望节哀顺变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2小题,共11.0分)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湖南省邵阳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湖南省邵阳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8分)1. (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 联袂滂沱心慌意乱源远流长机不可失,时不再来B . 舔舐脉膊融汇贯通自食其言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C . 缥缈烦燥挥斥方遒一愁莫展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D . 料峭撕打瞠目结舌迫不急待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考点】2. (4分) (2018高三上·兴宁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前,网络文学作品的确存在质量________的现象。
虽然有些作品具有独特的价值,但也不乏粗制滥造之作。
如何鼓励作者不会出于功利目的一味地迎合读者口味而_______,并在创作过程中力求创新,_______向大众提供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俱佳的优质精品网络文学作品,成了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
我们的社会、公众以及传统的文学界,需要对十多年来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予以高度重视,也需要对它的未来发展持续关注,_______。
它尚不成熟,(),为其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应当是整个社会所关切的。
2017年,国内网络文学市场规模达到130.2亿元,比2016年增长44.2%,并进一步规范化、精品化。
同时,2018年知识付费迎来从高潮迈向洗牌的拐点,倒逼知识产品内容服务加速升级,也进一步加剧网络文学作品在竞争中的优胜劣汰。
一些领先网站正在面临活跃用户增长瓶颈,这将催生更多围绕网络文学的变现为目标的新尝试,知识付费的概念将不断提高,将从知识付费迈向知识服务的更广层面。
中文在线集团在2016年就提出了“超级IP”战略,以作品为驱动力,打通“原创平台+IP运营+影视+游戏”的垂直内部生态体系的搭建,来保证网络文学的IP 项目高效落地,实现IP一体化衍生开发。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参差不齐随波逐流从而因势利导B . 良莠不齐随波逐流进而因势利导C . 良莠不齐趋之若鹜从而顺水推舟D . 参差不齐趋之若鹜进而顺水推舟(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因为具有世界其他社会文学难以比拟的活力,生命力旺盛B . 因为生命力旺盛,也具有世界其他社会文学难以比拟的活力C . 但具有世界其他社会文学难以比拟的活力,生命力旺盛D . 但生命力旺盛,也具有世界其他社会文学难以比拟的活力(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这将催生更多围绕网络文学的变现新尝试,知识付费的概念将不断拓展,将从知识付费迈向知识服务的更广层面。
2020届湖南省邵阳市普通高中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诊断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湖南省邵阳市普通高中2020届高三毕业班上学期阶段性诊断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3题。
在技术为人挣得自己本质过程中,第一步是为人建立了一个“家”,一个天然的“处所”。
从人类学的角度看,这个“处所”、“居所”是城市、村庄、墓地、房舍。
但从哲学上讲,这个“处所”首先是语言。
海德格尔因而有言:“语言是存在的家”。
②语言是否是人通过技术挣得的?如何挣得的?这里所要求的并不是人类学的证据。
因为这里所谓的技术并不能归结为考古中发掘出来的工具。
各式各样的工具、器皿可以看成是技术的某种形式,人类的集体劳动,有预见性的有规模的生产。
都可以看作是技术的某种形式,但技术不能归结为它们。
事实上正好相反,它们被称为技术的东西,是因为技术已经以某种方式先行驻留。
这种方式就是语言。
在类人猿的集体捕食成为人类的劳动生产之前,在动物的代具成为人的工具之前,语言已经先行在发生作用。
正是语言使劳动成为人的劳动,使工具成为人的工具。
因此,语言应该正确的看成是技术的原初形态。
③语言的基本功能是“汇聚”。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最基本的名词都指的不只是一个特定的东西,“桌子”一词指的并不是某一个桌子,而是所有的桌子。
在“桌子”这个词里,汇聚了所有的桌子。
命名并不能简单地解释成给出一个与物相对应的符号,因为是否对应,用什么符号对应,都是问题。
相反,命名应该恰当的理解成为某一类物的聚合提供了一个“公开场”。
因为有了这个公开场,所有这类物突现出来成其所是,并共同分有这个名字。
所以,语言的功能不是给出一个与物相对应、相符合的符号,而是展开一个物以类聚、物成其是的“场所”,从而物分有这个名字。
因此,命名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的反映过程,而是一个创造世界的惊天动地的壮举。
命名即是开辟一片天地,让那些被命名的物显出来。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语言是存在的家,因为一切存在者都必定“住”(驻留)在语言之屋里。
2019-2020学年邵阳市隆回一中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邵阳市隆回一中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论琵琶①琵琶,作为中国古老的民族乐器,除了可以用作独奏、重奏、合奏等演奏形式之外,还可作为一种主要的伴奏乐器,广泛应用于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等多种音乐的伴奏。
无论是国粹京剧、苏州评弹、还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豫剧、曲剧、黄梅戏等地方剧种,都离不开琵琶的伴奏。
②在秦、汉之前的“琵琶”,又称之为“批把”。
东汉刘熙《释名·释乐器》中,有“枇杷,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
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的记载,由此可知,琵琶是以演奏手法来命名的乐器。
其形制:秦代为直柄,圆形音箱,竖抱演奏,又称“直项琵琶”;东晋时期,又有“曲项琵琶”由波斯经新疆、甘肃一带传入我国,这种琵琶为曲颈,梨形音箱,有四柱四弦,横抱演奏;唐代以后,琵琶在乐器制作上,将上述几种琵琶巧妙地结合起来。
由于乐器的改革,演奏艺术也得到了飞跃的发展。
成为既能独奏、又能伴奏和合奏的重要乐器,“琵琶”亦成为这种乐器的专有名称。
古代琵琶的视觉形象,在敦煌莫高窟的诸多壁画中,有着极为生动的描绘,尤其以著名的反弹琵琶彩绘驰名中外。
③琵琶演奏曲目按传统习惯常被分为“武曲”、“文曲”、“大曲”三大类。
琵琶武曲,气势恢弘,场景壮观,多描绘战争场面的悲壮激烈;其特点是以写实和运用右手技法为主,代表作品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将军令》等。
琵琶文曲,高雅清新,委婉细腻,多以优美动听的旋律表达深刻的内心感情,其特点是以抒情和运用左手技法为主,代表作品有:《夕阳箫鼓》等。
而琵琶大曲指的是综合运用琵琶文曲、武曲的表现手法,兼具二者演奏风格特点,不受传统文曲、武曲格调束缚,风格新颖、活泼欢畅的乐曲。
其特点是既具有文曲的抒情性、写意性特点,又具有武曲的叙事性、写实性特色;同时在演奏技法的运用方面也比较自由、丰富多样。
湖南省邵阳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湖南省邵阳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社会给人两个相互矛盾的印象:一方面,它十分注重平等,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另一方面,它又十分注重纲常伦理,表现出严格的等级秩序。
不过,无论如何解释这种印象,它至少说明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同时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差异两个问题。
在西方由正义原则加以处理的人与人之间平等与差异的关系问题在中国社会同样存在,而且同样也需要某种协调机制。
概而言之,中国传统社会,对这一关系的处理,是通过“仁”“礼”“义”三项基本原则彼此支撑、相互为用实现的。
“仁”是对他人之爱,在儒家的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仁”的基础则是对亲人之爱,所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孟子进一步指出:“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亲亲,仁也。
”并且孟子认为,这种爱的基础,是“不忍人之心”,即同情心。
同情即同样的感情,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一心理事实的体现。
因此,“仁”的生发机制,是一个推己及人,由近及远的过程,即把对亲人之爱扩展为对邻人之爱,再扩展到对天下人之爱,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明代的王阳则把“仁”的原则概括为“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的情怀。
由此可见,“仁”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相同的或者相通的一面。
曾参总结孔子的思想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可以说,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忠恕之道具有类似于康德的绝对命令在西方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与“仁”所体现的“合和”精神不同,“礼”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尊卑贵贱(纵向)、亲疏厚薄(横向)的差秩格局和纲常秩序,反映“别”与“分”的一面。
“礼”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是一个众人皆知的事实,“礼,国之干也。
”“礼”提供了一套基本的政治架构,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有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9-2020学年邵阳市一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2019-2020学年邵阳市一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农历八月,是庄稼人一年中美好的时光。
不冷不热,也不饥:走到山野里,手脚时不时就碰到了果实上。
秋收已经拉开了序幕:打红枣、割小麻、摘豇豆、下南瓜……庄稼人孙少安的心情和这季节一样好。
真是他自己也难以相信,几年前他梦想过的一种生活,現在开始变成了現实。
一群人穷混在一起的日子终于结束了,庄稼人的光景从此有了新的奔头。
谁说这责任制不好?看看吧,他们分开オ一两个月,人们就把麦田种成了什么样子啊!秋庄稼一眼就増添了多少成色!庄稼人不是在地里种庄稼,而是象抚育自己的娃娃。
最使大伙畅快的是,农活忙完,人就自由了,想干啥就能干啥;而不必象生产队那样,一年四季把手脚捆在土地上,一天一天磨洋工,混几个不值钱的工分。
庄稼人也愿意活得自由啊!谁愿意一年到头牛马般劳动而一无所获呢?人们在土地上付出血汗和艰辛,那是应该收获欢乐和幸福,而不是收获忧虑和苦痛的……少安感到,他父亲的脸上也显出了他过去很少看见的活色。
一年多前,当他像现在一样把队分开的时候,父亲曾多么担心他栽跟头呀!好,现在老人放心了,因为上面有人支持让这样搞哩!在他们这个责任组时,父亲实际上成了领导人。
二爸一开始不愿“走资本主义道路”,牛着不出山,他没办法,父亲就到田家圪崂吼着骂了一通,二爸也就无可奈何的被吆起身了。
对于二爸来说,大队的常年基建队已经解散,他要是不在责任组劳动,就没处去干活了--归根结底,他是农民,还拉扯着三个娃,不劳动一家人吃啥呀?少安家里眼下还没有什么大变化。
老祖母八十二岁,仍然半瘫在炕上;母亲头发已经半白,但也没什么大病,照常象过去一样门里门外操劳;弟弟少平还在村里教书,今年二十ー岁,完全成了大人:小妹兰香去年考入了原西县高中--让全家骄傲的是,她考高中考了全县第三名。
他们家里最大的煎熬,仍然是他大姐一家。
邵阳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联考试卷

邵阳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联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三下·杭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梵高曾跟他的朋友说过这样的话:“我的绘画早晚会得到世人的……”读这样的句子,总能感受到一丝阳光。
这是对自我的自信,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带着穿透时间遮蔽的勇气和悲壮。
(乙)稀有的植物往往生活在更加隐秘的地方,这一定是大自然更为精心的创造;而一个卓越的画家,在他苦心孤诣画出传世的作品之前,却深受生活的磨难,被裹挟进深秋的雨雾之中,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考验呢?有一张画他感觉很满意,画的是在淡紫色并且略带金黄色的夜空下,农舍黑乎乎的轮廓,黑黑的白杨耸立在农舍之上。
(丙)注意这几个词:淡紫色、金黄色、黑色,色彩的丰富,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多彩。
梵高有弟弟的支持,当时还算健康的身体扛住了所有现实的窘迫,积极的精神抵挡了噩运带来的打击,那是一段穷困而又幸福的时光。
(1)文段中的划线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 苦心孤诣B . 裏挟C . 何尝D . 噩运(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 . 甲B . 乙C . 丙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20高一下·武汉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红色文化是红色文化历史、红色文化符号与红色文化意义的有机统一体,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
红色文化传承的核心是红色文化精神。
在近百年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积累了内涵丰富、具有不同时代特点的红色文化精神,诸如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等。
这些红色文化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不可分割的内在组成部分,已融汇成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
2020-2021学年邵阳市洞口一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2021学年邵阳市洞口一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唐诗的自然精神唐诗有诸多丰富的精神特色,其中自然精神对唐诗的浸润十分深刻,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自然精神塑造了唐诗令后世无限企慕的艺术境界。
自然精神发端于先秦道家自然哲学,老子说“道法自然”,“道”是世界的根本,“道”就是“自然”,它就是它自己的样子,独立而不改。
然而人生和社会常常是背离“道”,背离“自然”的,人应该超脱这种“背离”,去体会恒常不变的本然之道。
被后人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他的诗歌有浓厚的自然之趣,《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黄昏中归巢的飞鸟,正是一幅万物归于本然的画卷。
陶渊明用他的方式,展开了诗歌自然之美的隽永画卷,而这幅画卷,正是在唐代呈现出了丰富而灿烂的内容。
唐代超一流的诗人中,王维和李白的诗歌都深受自然精神的影响。
自然精神对王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山水诗方面。
贯穿其中的山水审美精神,不以描摹山水之形态为旨归,而是要通过俯仰山水去体会自然之道。
中国的山水诗追求“静”的境界,这个静是哲学上的静,是内心安静澄明的状态,王维的山水诗是展现“静”的绝佳典范。
王维刻画山水,广阔浩渺而辽远,进入一种超脱现实功利的辽远境界,是一种精神之“远”。
王维被称为“诗佛”,他的山水诗对“静”与“远”的刻画,萦绕着深邃的“空”趣。
例如《新晴野望》,描绘一场雨水后天清地朗开阔澄澈的原野,其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两句,写河水映照阳光,远方青翠的山峰因空气清澈而呈现在诗人的眼前,爽朗明澈的诗境,又是精神宁静澄明的写照。
其《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江水浩渺,天水相接相融,远山似有若无,这是山水之远,更是精神之远。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中幽远的山林是充满深邃“空”趣的至静之境。
这是唐诗艺术最深刻的地方,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邵阳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社会给人两个相互矛盾的印象:一方面,它十分注重平等,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另一方面,它又十分注重纲常伦理,表现出严格的等级秩序。
不过,无论如何解释这种印象,它至少说明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同时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差异两个问题。
在西方由正义原则加以处理的人与人之间平等与差异的关系问题在中国社会同样存在,而且同样也需要某种协调机制。
概而言之,中国传统社会,对这一关系的处理,是通过“仁”“礼”“义”三项基本原则彼此支撑、相互为用实现的。
“仁”是对他人之爱,在儒家的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仁”的基础则是对亲人之爱,所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孟子进一步指出:“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亲亲,仁也。
”并且孟子认为,这种爱的基础,是“不忍人之心”,即同情心。
同情即同样的感情,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一心理事实的体现。
因此,“仁”的生发机制,是一个推己及人,由近及远的过程,即把对亲人之爱扩展为对邻人之爱,再扩展到对天下人之爱,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明代的王阳则把“仁”的原则概括为“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的情怀。
由此可见,“仁”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相同的或者相通的一面。
曾参总结孔子的思想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可以说,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忠恕之道具有类似于康德的绝对命令在西方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与“仁”所体现的“合和”精神不同,“礼”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尊卑贵贱(纵向)、亲疏厚薄(横向)的差秩格局和纲常秩序,反映“别”与“分”的一面。
“礼”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是一个众人皆知的事实,“礼,国之干也。
”“礼”提供了一套基本的政治架构,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有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儒家强调“礼”治,但目的不是造成一个等级森严、上下隔阂的社会,而是通过“礼”的规范与约束,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睦。
用以平衡“仁”与“礼”的就是“义”的原则。
在中国传统文献中,“义”是一个含义比较丰富的概念。
很多时候,它指一种最高的伦理原则。
但是,“义”还有另一方面的含义,那就是在不同的,甚至彼此冲突的行为准则之间进行的权量与选择,即“义者,宜也”。
孟子举过一个例子:“嫂溺不援,是豺狼也。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权即是宜,也就是义。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表示:“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只要是出于某项更高的的道德原则的要求,言而无信,行而不果也未必不能接受。
显而易见,“义”就是审时度势,对某个具体情境之下的行为原则进行选择和判断。
(摘编自唐士其《儒家思想对“平等”与“差异”的平衡》)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传统社会中,存在一种不可解释的矛盾现象:一方面,十分注重平等;另一方面,又十分注重等级秩序。
B.曾参归结孔子的思想为“忠恕”二字,可以说,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忠恕之道和西方康德的绝对命令相似。
C.孔子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是因为“仁”在儒家的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D.“礼”强调人与人之间尊卑贵贱、亲疏厚薄的差秩格局和纲常秩序,使社会分裂,因而人们提出了体现“合和”的“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引出儒家思想中“仁”“礼”“义”三项基本原则,第二、三、四段分别对“仁”“礼”“义”进行阐述。
B.文章第二段引用孟子、王阳明的名言,是为了论证孟子、王阳明对孔子的儒家学说的发展,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C.文章第三段,紧承第二段内容,先在对比中阐述“礼”的内涵实质,再指出“礼”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D.文章最后一段先阐释“义”的作用及其两方面的含义,着重强调“义”的后一个含义,然后围绕后一个含义进行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西方不同,中国传统社会对人之间平等与差异的关系问题的处理,是通过“仁”“礼”“义”三项基本原则彼此支撑、相互为用实现的。
B.“仁”是对他人之爱,而“仁”的基础则是对亲人之爱,有了这个基础,然后才能推己及人,扩展到对邻人之爱和对天下之人之爱。
C.儒家强调通过“礼”治来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睦。
中国传统社会能达到稳定有序,跟“礼”提供了一套基本的政治架构有密切关系。
D.孟子认为,出于“义”的需要,可以越“礼”;在不同的乃至彼此冲突的行为准则之间进行的权量与选择,就得接受言而无信,行而不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新梅花岭记鲍昌“骑鹤下扬州”的梦终于实现了。
友人相伴,游了纤秀的瘦西湖,登了开敞的平山堂,闻了个园的桂香,掬了何园的池水;傻里傻气的,我还要寻觅当年的二十四桥以及杜牧才子咏唱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幻想有多少娉娉袅袅的女儿卷起珠帘呢!却归于子虚。
再加之停留的时日太短,真令人有王渔洋“衣香人影太匆匆”之感,憾哉!游踪所及,发现现实的扬州与我想象的有差距。
原来我的脑子里盛满了绿杨明月,玉树琼花;隋炀帝的楼船箫鼓,仿佛还隐约地在耳边回响。
谁知现在拓宽了几条马路,修建起若干洋楼,有的中不中,西不西,恰似女儿家衣霓裳而裤牛仔,令人大无可奈何也。
最有趣者,刚听了一段评书,立即被高分贝的迪斯科音乐震得差点休克;刚在中午品尝了鲥鱼,又在晚间大啖西点。
于是我不再去想扬雄的《扬州箴》,也不再去想姜夔的《扬州慢》。
我觉得,扬州变了,变得难以识认。
它的古都风韵,一如真正的《广陵散》琴曲,似乎永远失传了。
扬州给我以深刻印象者,惟史可法祠墓乎。
史可法为明末抗清英雄,原为南明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故又称史阁部。
1645年,清豫亲王多铎率军南下,史可法自请督师,死守扬州。
城破被执,大骂多铎而英勇就义。
尸骸不可得,其义子葬其衣冠于广储门外梅花岭上。
而清兵遂大肆屠杀十天,是为“扬州十日”。
首恶者,即豫亲王多铎也。
我奇怪近日来播映的电视剧《荒唐王爷》,精心美化了多铎这一血污满身的刽子手,其事要比“荒唐王爷”还要荒唐了。
我自信不是狭隘民族主义者,深知今日之中华民族,系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
各民族间的历史纷争,大都可以不再计较。
但是,征伐守卫之间,总还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若夫“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征伐者杀得血流飘杵,无辜者,摩有孑遗,善恶在其中是分明的。
固然,史可法并非完人,多铎亦未全泯人性,只是扬州之役,一为英雄,一为屠夫,则是不容争辩的。
今史可法祠墓在扬州博物馆内,祠墓相连,均南向。
墓门内为飨堂,堂前有银杏二,绿影拂墙,极是幽静。
坟之四周杂植松柏,院墙外即梅花岭土阜。
岭后有遗墨厅,厅内壁上嵌有史公遗书石刻。
祠墓东南,尚有桂花厅、牡丹阁、芍药亭等,这岂是后人以国色天香,恒为史公馨祝耶?祠墓内楹联甚夥,多名作。
如严保庸联:“生自有来文信国,死而后已武乡侯。
”吴大联:“何处吊公魂?看十里平山,空余蔓草;到来怜我晚,只二分明月,曾照梅花。
”朱武幸联:“时局类残棋,杨柳城边悬落日;衣冠一坏土,梅花冷艳伴孤忠。
”均有血有泪,凄恻感人。
史可法殉国百年后,清初学者全祖望有《梅花岭记》【注】之作,备言史可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
我为之感,为之动,亦苦吟良久,成一联以献史公,并草此《新梅花岭记》。
其联语云:无力挽狂澜,忠魂一逝,泪遮去二分明月;有情萦土阜,雄魄长存,血溅开万树梅花。
(选自《鲍昌散文》,有删改)【注】《梅花岭记》是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全祖望所写的一篇散文。
文章追叙史可法在扬州抗清牺牲的经过以及他的牺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热烈地歌颂了史可法慷慨死难的精神。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恰似女儿家衣霓裳而裤牛仔”这一句以俏皮之语嘲讽扬州新建洋楼的不合宜,表达了作者对这类建筑风格的反感。
B.文章联想到《荒唐王爷》对多铎的美化,为引出下文“英雄”“屠夫”之议和对史公忠义的礼赞作铺垫,使文意更深入一层。
C.清代全祖望在史可法殉国百年后写了《梅花岭记》,作者有感于史公,写下了《新梅花岭记》,末尾拟一联卒章显志。
D.本文借古讽今,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语言典雅、精炼,突出了要坚守正义这一主旨。
5.文中记史可法祠墓,引用别人写的多副对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5分)6.本文题为“新梅花岭记”,文章前两段却叙述游扬州的见闻感受,作者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从行文构思、情感表达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近年来,无人机开始在民用市场起步,其中农林植保和电力能源巡检这两个领城表现出对无人机较为迫切的需求趋势,且具备较为可观的市场规模前景,而考虑到无人机现阶段的技术已可满足需求,故预计供需的契合度较高。
在其他相对小众的民用领域方面,无人机凭借其优势,预计也将在消防救灾、公安系统、国土测绘、气象环保监测、包裹派送等方面一展身手。
材料二:(选自《人民日报》)在无人机“黑飞”愈发猖獗的今天,及时出台法律和强有力的措施,确保航空安全刻不容缓。
要有效禁止“黑飞”,就必须通过法律明确划定界限,怎样使用无人机才算合理合法地“白飞”?许多购买无人机的朋友,可能既不清楚如何申请证照,又不太明白哪些地方是禁区,对于“黑飞”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也缺乏认识。
一些无人机使用者只是觉得机场周边空旷,因此到机场附近放飞无人机。
自己觉得无人机距离机场尚有距离,却不知不觉进入了航道,给航行安全带来威胁,因此,法律需要明确划定边界,证照谁来管理,哪些地方可以放心使用无人机。
绑住无人机任性的翅膀,离不开技术创新。
例如,技术手段已经证明“电子围栏”可以有效避免无人机越界。
又例如,一些企业对于售出的每一架无人机都能在云端实时监控。
假若企业和监管部门在技术层面肯于投入,无人机越界“黑飞”的现象就会得到整治。
杜绝无人机“黑飞”,要采取疏堵结合的措施,最重要的是要提高无人机购买者和使用者的安全和法律意识。
有人建议,要采用发达国家的经验,在每一台无人机的产品说明中都做出明确警示并引导用户到监管部门网站了解相关法律和禁飞区域。
无论怎样,只有唤醒每位无人机使用者的法律意识,才有可能最大限度避免悲剧发生。
(选自王健《作为“双刃剑”的无人机》)材料四:新华社北京5月31日电,2017年6月1日起,已经或正准备购买无人机的用户需要注意,如果您的无人机起飞重量在250克(含)以上,就必须根据民航局发布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实名制登记管理规定》进行实名登记注册。
8月31日后如果仍未注册,其行为将被视为非法,无人机的使用也将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