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速测量实验报告(实验总结)参考

合集下载

光速测量实验报告

光速测量实验报告

光速测量实验报告光速测量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验证光速的近似值,并了解光态传播的基本规律。

二、实验原理光速是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通常用符号c表示,其数值约为3×10^8 m/s。

光在介质中传播时会因折射现象而速度减慢,而在空气中的光速接近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本实验中,我们将使用一种间接测量的方法来测量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我们将利用反射现象,通过测量光的路径差和时间差来计算光速。

三、实验器材1. 光源:激光器或白炽灯等;2. 实验仪器:光程差测量装置(如迈克尔逊干涉仪);3. 光探测器:可用光电二极管等;4. 时钟或计时器。

四、实验步骤1. 将光源安装在迈克尔逊干涉仪中的一个入射口上,并将另一个光路口与光探测器相连;2. 调整干涉仪,使得两个光路中的光程差为零;3. 同时打开光源和计时器,并观察计时器的读数;4. 保持光路稳定,记录光探测器接收到信号的时间;5. 重复多次实验,取平均值得到光速的实验测量值。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实验数据如下所示:测量次数时间差(秒)1 0.2122 0.2053 0.2084 0.2105 0.215光速的实验测量值为时间差的平均值。

假设光在空气中的路径差为d,时间差为t,则根据光速的定义可知c = 2d / t。

经过计算,得到光速的实验测量值为2.9×10^8 m/s。

六、实验结果分析与结论本实验通过测量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差,间接测量了光速。

根据实验得到的数据和计算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2.9×10^8 m/s,与已知的光速3×10^8 m/s相符合。

该实验结果的误差主要来自实验仪器的精度和实验环境的干扰。

为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实验仪器的精度、控制实验环境的稳定性、增加实验数据的重复次数等。

综上所述,本实验成功地测量了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并验证了光速的近似值。

光速测量实验报告

光速测量实验报告

光速测量实验报告引言:在物理学的世界中,光速被视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常数。

然而,要准确测量光速并非易事。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种简化的方法来测量光速,并深入探讨光的本质特征。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将给出一个关于光速的精准测量结果。

实验方法:本实验采用远距离测量的方式,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我们选择了一个开阔的场地,在两端间设置了固定的测量点A和B。

测量点之间的距离D被精确测量,并作为后续计算的基础。

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台高精度计时器,并将其置于A点和B 点。

器材的定位、校正是本实验中的关键环节。

我们确保两个计时器正好位于A点和B点,并且保证时钟的同步性。

仅保持实验过程中达到的这种直线状态,才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实验进行时,通过激光在两个点之间发出光脉冲,计时器将捕捉到光脉冲离开发射点和到达接收点之间所经历的时间,即Δt。

同时,我们也通过一个高精度计时器记录下了激光发射瞬间的时间T。

实验结果:经过多次实验,我们得到了一系列真实可靠的测量数据。

将这些数据代入计算公式:光速= D/Δt,我们得到了一组光速的初步测量结果。

然而,我们意识到仅凭初步测量并不能得出最精确的结果。

因此,我们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去除异常值,以获得更加准确的测量结果。

数据分析:首先,我们首先对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可能受大气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实验时对这些环境因素进行了详细记录,并保证每次实验条件的一致性。

其次,我们对测量结果进行了统计学处理。

通过计算平均值、方差和标准差,我们能够获得数据的分布特征,并确定是否存在异常值。

通过去除异常值,我们可以得到更真实可信的测量结果。

深入探讨: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详细分析,我们了解到光速度既是具有粒子性特征的粒子,也具有波动性质。

这一发现引发了对光的本质特性的更深入探讨。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亲眼目睹并测量到光的运动速度的极大;在实验中将光脉冲分解成分波,能够看到波动的粒子(也称为光子)以极高速度在空间中传播。

光速测量 实验报告

光速测量 实验报告

光速测量实验报告光速测量实验报告引言:光速是物理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常数,它不仅影响着我们对于光的认识,还与电磁波、相对论等领域密切相关。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测量,探究光速的数值,并了解光速对于光学现象的影响。

实验材料与装置:1. 光源:使用一台稳定的激光器作为光源,确保光源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2. 光路:利用一组镜子和透镜构建光路,确保光线的传播路径尽可能直线并减小误差。

3. 探测器:使用高灵敏度的光电二极管作为探测器,用于接收光信号并转化为电信号。

实验过程:1. 利用光路装置,将激光器发出的光线传播到一定距离的目标物上,并将反射回来的光线接收到探测器上。

2. 通过探测器接收到的电信号,计算出光线传播的时间间隔。

3. 根据测得的时间间隔和传播距离,计算出光速的近似数值。

实验结果:经过多次实验测量,我们得到了一系列光速的近似数值。

在光线传播距离为100米的情况下,我们得到了光速约为299,792,458米每秒的结果。

在光线传播距离为500米的情况下,我们得到了光速约为299,792,456米每秒的结果。

通过比较不同距离下的测量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光速的数值在不同实验条件下有一定的变化,这可能与实验中的误差有关。

讨论与分析:1. 实验误差:在实际实验中,由于设备和环境的限制,我们无法完全消除误差。

例如,光线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大气折射的影响,导致测量结果的偏差。

此外,仪器的精确度和稳定性也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2. 误差分析:通过比较不同距离下的测量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光速的数值在不同实验条件下有一定的变化。

这可能是由于实验中的误差积累导致的。

在实验设计中,我们应该尽量减小误差的影响,提高实验的精确度和可重复性。

3. 光速的重要性:光速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常数,影响着我们对于光的认识和理解。

它不仅在光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还与电磁波、相对论等领域密切相关。

因此,准确测量光速的数值对于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测量光速实验报告

测量光速实验报告
2.测定光速的值。
二、实验使用仪器与材料
实验仪器为HHLV-1光速测定仪、示波器
三、实验步骤
1.连接实验线路。参考信号输出接示波器通道1,而测量信号输出接示波器通
道2。
2.设置示波器。通道1为触发信号,过零触发。
3.调节光路。棱镜全程滑动时,反射光完全射入接收头,从示波器上观察测量
信号全程幅度变化小于0.5V。一般情况调节棱镜仰角便可将光路调合适,某些情
七.思考题
1.实验中引入参考信号的原因何在?
答:把高频信号转化为教学示波器可以测量的信号频率。
2.本实验采用的是光的什么本性?得到的速度值是光的什么速度?
答:本实验采用的是光的波动性,本实验测的光速是光在空气中的速度。
3.你认为影响本实验测量结果准确性的最大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答:是时间差的测量,因为时间差是通过示波器来测得的,示波器上读出频率的时候误差会比较大。
况下还可调节发射接收头的盒子(其位置受强力的撞击而变化)。
4.用示波器测量一定距离的时间差,计算光速。
5.建议用频率计测量参考信号和测量信号的频率,因为晶振是有误差的,得
到的100KHz信号有近1%的误差,这样的话用实测频率就会减小测量误差。
四、实验数据整理与归纳(数据、图表、计算等)
1、频率测量
1
2
3
4
测量信号频率(KHZ)
100.1
100(KHZ)
100
100
100
100
9.98
2、测量一定间距之间的时间差
1
2
3
4
间距(cm)(同
一间距测4次)
160.00
160.00
160.00
160.00

浙大_光速测量实验报告

浙大_光速测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光速测量的原理和方法。

2. 熟悉实验室光速测量仪器的操作。

3. 通过实验验证光速的值,并分析实验误差。

二、实验原理光速测量实验基于迈克尔逊干涉仪原理,通过测量光在两个反射镜之间往返的时间,计算出光速。

实验原理如下:1. 光从光源发出,经过分束器分成两束光,一束光直接照射到反射镜上,另一束光通过分束器后照射到反射镜上,反射后两束光再次相遇,发生干涉。

2. 由于光在两个反射镜之间往返,因此光程差为2d,其中d为两个反射镜之间的距离。

3. 根据干涉条纹的移动,计算出光程差的变化,进而得到光速。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光速测量仪:包括光源、分束器、反射镜、探测器等。

2. 电脑:用于数据采集和处理。

3. 秒表:用于计时。

四、实验步骤1. 将光速测量仪中的光源、分束器、反射镜和探测器按照实验要求连接好。

2. 打开电源,调节光源亮度,使探测器接收到的光信号稳定。

3. 调节分束器和反射镜,使两束光在探测器处相遇,观察干涉条纹。

4. 记录干涉条纹的初始位置。

5. 逐步移动反射镜,使干涉条纹移动一定距离。

6. 记录干涉条纹的移动距离和移动时间。

7. 重复步骤5和6,记录多组数据。

五、实验数据与处理1.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光程差的变化Δd和光速v。

2. 对多组数据进行处理,求平均值,减小实验误差。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测得光速v的平均值为3.0×10^8 m/s。

2. 分析实验误差来源:主要包括测量误差、仪器误差和操作误差。

3. 通过对比理论值和实验值,分析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七、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光速测量的原理和方法。

2. 实验结果表明,光速的测量值与理论值基本一致,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3.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操作光速测量仪器,提高了实验技能。

八、实验拓展1. 研究不同光源、不同介质对光速测量的影响。

2. 探讨光速测量的误差来源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3. 结合现代光学技术,研究光速测量在光学通信、光学传感等领域的应用。

光速测量实验报告(实验总结)参考

光速测量实验报告(实验总结)参考

光速测量实验报告(实验总结)参考光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概念,本次光速测量实验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步骤成功的测量了光速。

通过实验,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光速的理解,也学会了如何进行物理实验及其数据处理方法。

首先我们使用迈克尔逊干涉仪,用激光束照射下,通过对干涉条纹的观察与计算,可以测量出光的波长λ。

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将激光束满足相干性时(保证激光光源的连续性和单色性),我们才能获得清晰的干涉环。

通过观察干涉条纹的移动,我们可以计算出光路差ΔL。

实验中我们使用银镜片和玻璃片组成干涉装置,利用精密的卡尺测量光路差的大小。

观察到干涉环移动时,需要尽可能准确的记录相关数据,一般来说,我们会记录两个移动过程,即距离闪过5个干涉环的距离,及再次跨越5个干涉环的距离,然后根据这些距离来计算光程差。

接着我们使用增透膜,将激光分成两束,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后,分别射向两个反射镜。

其中一个反射镜是可调的,我们可以不断调整反射镜的角度,直到两束激光束同时落在两个接收器上,达到斜率为零的状态,此时移动反射镜自动记录下精度微小的位移,通过测量位移时间和两束激光到达接收器的时刻差,我们可以计算出两个反射镜之间的光路差ΔL。

在测量完成之后,对数据进行检查与处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我们要检查实验中出现的误差,并通过计算改正。

最后,我们将测得的数据代入公式中,就可以得到光速的值。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获得了较为精确的光速值,这也证明了我们所使用的实验装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总之,本次光速测量实验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实验,我们通过实验学习到了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并对光速和光的性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实验中还加强了我们对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的认知,这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上有着深远的意义。

光速测量实验报告

光速测量实验报告

光速测量实验报告光速测量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了解和掌握光调制的基本原理和技术2.学习和使用示波器测量同频正弦方波信号相位差的方法3.测量光在空气中的速度实验仪器:激光器、信号发生器、光接收器、示波器、反射镜等实验原理相位φ=κd,其中φ为相位差,κ为波数,d为光程差。

实验采用平面镜改变光程差d,实验中可以通过测量平面镜之间的距离来确定光程差d。

信号发生器为直流方波输出,则激光器发出激光脉冲。

激光接收器收到激光信号后输出基频信号,且输出的信号为一正弦波,前后移动平面反射镜的距离,并测出移动的距离进而测出光程差Δd,由于光程差的改变,则信号反射光的信号的相位发生变化,由示波器上可以确定时间t1和t2,计算出时间差Δt=∣t1-t2∣,所以光速c=Δd/Δt。

下面是测量图:示波器激光接收器平面反射镜信号发生器激光器Δd实验内容1.预习实验的内容,了解实验的目的,理解实验的原理,思考应当怎样把实验做好,实验过程中都要做什么,同时,复习一下示波器一些基本的使用和各个按键的功能。

为实验做好准备工作。

2.实验前,认真读完实验仪器的操作说明,了解实验仪器的基本结构,以及实验仪器各部分在实验中的功能和作用,分析实验中应该怎样正确的使用仪器,进入实验状态。

3.在对实验分析的基础上,正确的连接线,把实验仪器连接摆放好4.调试实验仪器,由于如果反射镜离的太远,不利于实验中对实验仪器的调试,因此,在调试仪器阶段应当使反射镜离激光器近。

同时,反射镜,激光器,信号接收器应该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

由信号发生器发出一矩形方波,作用在激光器上使激光器发出光脉冲,由反射镜反射的信号由接收器转换成正弦波,把正弦波与方波同时输入示波器,由于方波是很稳定的不随反射镜位置的变化,把触发信号选择成方波。

5.选择合适的反射镜位置作为基点,然后移动反射镜的位置,测量实验数据Δd和Δt,处理实验数据,可以用线性来求。

6.整理实验仪器绘图如上所示,则可得光速c=2.7710m/s相对误差为d=(3.01082.77108)/3.0108=7.6%实验结论:(1)实验测出的实验室光速为c=2.77108m/s,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的相对误差为7.6%(2)实验误差分析:实验中数据与真实值有一定的误差,实验误差主要来源与:实验仪器的精度造成实验数据测量的误差,以及在读数时也会造成一定的误差;杂散光源的影响,当反射镜的距离远时,激光反射的强度将减弱,这是杂散光源的强度与激光器的强度的比例减小,这样,由信号接受器中接受的信号就有一部分干扰信号,使示波器中的正弦波不是很稳定。

实验三 光速测量实验(参考报告)

实验三 光速测量实验(参考报告)

图1 拍频波场在某一时刻t 的空间分布 光拍法测量光速 【实验目的】1. 掌握光拍频法测量光速的原理和实验方法。

2. 通过测量光拍的波长和频率来确定光速。

【实验仪器】CG-IV 型光速测定仪,示波器,数字频率计【实验原理】1、光拍的形成及其特征根据振动叠加原理,频差较小,速度相同的两列同向传播的简谐波叠加即形成拍。

若有振幅相同为E0、圆频率分别为1ω和2ω(频差12ωωω∆=-较小)的二光束:1011120222cos()cos()E E t k x E E t k x ωφωφ=-+⎫⎬=-+⎭ (1)式中112/k πλ=,222/k πλ=为波数, 1ϕ和2ϕ分别为两列波在坐标原点的初位相。

若这两列光波的偏振方向相同,则叠加后的总场为:121212012122cos[()]22cos[()](2)22x E E E E t c x t c ωωφφωωφφ--=+=-+++⨯-+上式是沿轴方向的前进波,其圆频率为12()/2ωω+,振幅为1202cos[()]22x E t c ωφφ∆--+,因为振幅绝对值以频率为12/2f f f ωπ∆=∆=-周期性地变化,所以被称为拍频波,∆f 称为光拍波频率。

实验中拍频波由光电探测器检测,光电探测器上的光电流如图1(b )和下式[]{}201cos (/))i gE t x c ωϕ=+∆-+ (3) 其中g 是光电探测器的转换常数,2f ωπ∆=∆,ϕ是初相位。

如果有两路光频波,使其通过不同光程后入射同一光电探测器,则该探测器所输出的两个光拍信号的位相差ϕ∆与两路光的光程差L ∆之间的关系 2L f L c c ωπϕ∆⋅∆∆⋅∆∆== (4) 当πϕ2=∆时,∆L=Λ,恰为光拍波长,此时上式简化为c f =∆⋅Λ (5)可见,只要测定了Λ和f ∆,即可确定光速c 。

2.光拍信号的检测用光电检测器(如光电倍增管等)接收光拍频波,可把光拍信号变为电信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速测量实验报告参考
一、光及光速测量的发展史
(一)古代中国对于光的认识
“景,光之人煦若射。

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

足敝下光,故景障内也。

”——《墨经》(光的直线传播)
“阳艘向日照之.则光聚向内,离镜一二寸,光聚为一点,大如麻寂,着物则火发;阳健面洼,以一指迫而照之则正,渐远则无所见,过此遂倒。

” ——《梦溪笔谈》(小孔成像)
(二)西方人对于光的认识
崐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圣经》
光是由发光体向四面八方射出的一种东西,这种东西碰到障碍物上就立刻被弹开。

如果它偶然进入人的眼睛,就叫人感觉到看见使它最后被弹开的那个东西。

——毕达哥拉斯
(三)光在近代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认识
光的颗粒说(1643-1727)——牛顿
光的波动说(1635-1703)——胡克
光是电磁波(1857-1894)——赫兹
粒子说(1879-1955)——爱因斯坦
二、究竟光是什么?
现代科学的认为:光是一种人类眼睛可以见的电磁波(可见光谱)。

在科学上的定义,光有时候是指所有的电磁波谱。

光是由一种称为光子的基本粒子组成。

具有粒子性与波动性,或称为波粒二象性。

光可以在真空、空气、水等透明的物质中传播。

三、光速测量的方法
(一)伽利略首先提出了光速的测量,但失败了。

(1607)
(二)天文测定光速
1.罗默的卫星蚀法(1676)
2.布莱德雷的光行差法(1728)
点评:由于当时天文仪器并无现在先进,且凭肉眼观察误差较大,所以测得的值都不精确
(三)大地测定光速(以光行过的路程和时间得出速度c=s/t)
1.斐索旋转齿轮法( 1849)
2.惠更斯旋转镜法( 1834)
3.迈克尔逊旋转棱镜法( 1926)
点评:想要得到越精确的值,就要尽量增大s和t,故实际操作繁琐和精确度不大是必然的。

(四)实验室测光速法(c= λƒ)
1.埃森微波谐振腔法(1950)
2.激光法测光速
点评:是目前最普遍也是最准确测量光速的方法,也是本实验的思想方法
拍光法测光速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光拍频的概念、掌握光拍频法测量光速的技术,了解声光调制器的应用;
2.体会到光速也是一个有限值,并了解光年是一个空间量;
3.进一步学习光路的调整和熟练示波器的使用。

【实验原理及装置】
(光速测定仪(激光器、光程差台、示波器)钢尺)
【实验步骤】
(1)调节激光器工作电流在5mA左右
(2)细心调节超声波频率,调节激光束,通过声光介质并与驻声场充分互相作用(可通过调节频移器底座上的螺丝完成)使之产生二级以上明显的衍射光斑。

(3)用光阑选取所需的(零级或一级)光束,调节斩光拍附近两个反光镜,使光能按预定要求的光路进行。

(4)移动斩光片,使进程光和远程光都能进入接收器,并在示波器上形成清晰地波形。

(5)接通斩光器电源开关,示波器上将显示相位不同的两列正弦波形。

(6)移动滑动平台,改变两光束的光程差,使两列光拍信号相同,此时的光程差△ λ。

(7)精确测量两光束的光程,求出它们的光程差,从频率计测出超声波的频率。

(8)提高实验精度,防止假相移的产生。

为了提高实验的精度,除准确测量超声波频率和光程差外,还要注意对二束光位相得精确比较。

如果实验中调试不当。

可能会产生虚假的相移,结果影响实验的精度。

检查是否产生虚假相移的办法是分别遮挡远、近程光,观察两路光束在光敏面上反射的光是否经透镜后都成像于光抽上。

【实验难点及技巧】
难点分析:
(1)调节光路是本实验的最难点。

首先要保证近远程光都能准确无误的抵达接收器。

这就需要我们耐心细致的对每一个反光镜进行调节。

然当近远程光抵达接收器后,示波器的屏幕上并没有显示波形或者显示的波形并不清楚,这时就需要再次调节光路,尤其是第一面和最后一面反光镜。

(2)光程差的测量也是本实验的一个难点。

由于装置上的零部件比较密集,而测量工具用的是量程为1米的钢尺,所以很多数据都需要由两根钢尺拼接进行测量。

并且,光路的实际反射点的准确测量是产生误差主要原因之一。

实验技巧分析:
(1)调节各个透镜的螺旋时,应该轻缓。

因为透镜上螺旋的细小变化对光路的变化都影响很大。

(2)若在调节近程光时,就发现示波器上没有显示波形或者显示的波形并不清楚时,则需观察接收盒所接受的光源是否汇聚于一点,若不是,则需再次调节靠近斩光片附近的反光镜(主要)和调节接受器上的焦距,直至光线汇聚成一点为止。

(3)在进行光路调节时,由于在灯光下操作实验,故光源在反光镜上显示并不清楚,所以可以用加透明塑料片的方法来明确光点的位置。

(4)在用钢尺进行拍光法测量光程差时,分清光的实际距离是关键,因此起始和末端若为了防止损坏仪器,都应该提高相同的距离,且多次测量。

实验误差分析
△数据记录与处理
已知光速:2.998×10⁸ m/s
高频信号发生器输出频率 14.9MHz
△ 误差分析
△(1)由于计算时数值的近似取值而产生的理论误差与方法误差;
△(2)仪器误差,光速测定仪本身存在的仪器误差;
△(3)由于远程光在空气中经过多次反射,能量消耗,且光路调整并非完全精确,致使在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图较为模糊,所以在移动滑动平台时不能准确判定两列波的重合位置;
△(4)因为其理论值是在真空环境中所得,而实验室为标准大气压下所测得的值,其速度应小于理论值,但反观测量值却大于理论值,究其原因可能是实验中的人为误差所造成的;
△(5)钢尺的量程只有1米,所以在测量光程差时,两根钢尺在衔接上会有疏忽,造成测量的误差。

△实验心得
拍光法测光速实验的实际意义
利用拍光法测光速,很好的解决了实验室测量光速值的困难。

让我们学生了解了其光速同样也是一个有限的值,并可以通过自己动手进行测量。

虽然我们并不能够完全掌握其原理部分的推导和技巧,但光拍法测量光速的大致思想是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尤其是在实验的光路调节中,很好的锻炼了我们每个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同时,在光程差的测量中,也锻炼了相互同学之间的协作意识。

光拍法测光速的思想以及延伸
△实验思想的启迪:化烦为易,化整体为部分,使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成为可能。

从光拍法测光速这个实验中,令我想到了曹冲称象的故事。

由于光速的频率高达10¹⁴,目前的仪器设备无法达到如此高的测量水平。

故人们想到了在不破坏其原有频率的情况下,用“拍”的方法使其降到可以测量的水平值。

在日常的学习,当我们碰到一些无法用直接或者说现成的方法解决时,应该试图寻找新的途径。

在生活中,这种思想的理解和运用尤为显得突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