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课件:第四章07

合集下载

中职《生理学》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

中职《生理学》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

二尖瓣听诊区 (锁骨中线第五肋间隙)
23
小结: 心室肌的收缩和舒张,是心房和心室之间, 心室和主动脉间产生压力梯度的根本原因; 压力梯度是推动血液在腔室之间流动的动力; 单方向流动是在瓣膜的配合下实现的; 心室缩舒→室内压变化→ 导致房、室、主动 脉产生压力梯度→推动血液→在瓣膜配合下 单方向流动。
(2)期前收缩与代偿性间歇
如果在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之后、下一次窦 房结兴奋到达之前,心室受到人工刺激或病理性 刺激,可使心室提前产生一次兴奋(期前兴奋) 和收缩(期前收缩),其后常伴有一次较长的心 室舒张期(代偿间歇)。
56
(1)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2)“全或无”收缩 (3)对细胞外液Ca2+ 的依赖性
53
①有效不应期:0期至-60mV,不能产生 动作电位。
②相对不应期:-60mV至-80mV,阈上刺 激可产生AP,随膜电位增大,兴奋性回 升。
③超常期:-80mV至-90mV,阈下刺激即可 引起兴奋,兴奋性超过正常。
54
55
2.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与收缩的关系 (1)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心肌有效不应期特别长(0期 复极达-60mV),相 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
激活Ito通道
↓ K+一过性外流 ↓ 快速复极化 (1期)
按任意键显示动画2
1期
K+ Na+
Ito通道:70年代认为Ito的离子
成 分 为 Cl- , 现 在 认 为 Ito 可 被 K+
通道阻断剂(四乙基胺、4-氨基
吡 啶 ) 阻 断 , Ito 的 离 子 成 分 为
Hale Waihona Puke K+。2期:O期去极达-40mV时
36

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课件

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课件

05
循环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 系
循环系统与消化系统的关系
消化系统为循环系统提供 营养物质
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后,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 各组织器官,为身体提供能量和营养。
维持内环境稳态
消化系统通过调节水和电解质的吸收与排泄 ,与循环系统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循环系统与呼吸系统的关系
气体交换
呼吸系统吸入氧气,通过血液循环将其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同时将组织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 血液循环排出体外。
血管的结构
血管壁由内层的内皮细胞、中层的平滑肌细胞和外层的结缔组织构成。
血管的功能与调节
01
02
03
物质交换功能
血管是血液与组织间进行 物质交换的重要通道,氧 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通过血管进行交换。
调节血流
血管通过收缩和舒张来调 节血流,维持血压稳定和 满足组织需求。
免疫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免疫作 用,能够抵御病原体的入 侵。
心脏位于胸腔的中部, 左右两肺之间,约2/3在 正中线的左侧。
心似倒置的圆锥体,前 后稍扁,心底朝向右后 上方,与上腔静脉、主 动脉相连,心尖朝向左 前下方,心底为心房, 心尖为心室。
心壁由心内膜、心肌和 心外膜三层构成。
心脏分为左心和右心两 部分,左心又分为左心 房和左心室,右心又分 为右心房和右心室。
维持酸碱平衡
呼吸系统通过调节二氧化碳的排出量,与循环系统共同维持酸碱平衡。
循环系统与泌尿系统的关系
排泄代谢废物
泌尿系统通过生成尿液,将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而循环系统负责将尿液运 输到肾脏等泌尿器官。
维持水盐平衡
泌尿系统通过调节尿液的量和成分,与循环系统共同维持水盐平衡。

《生理学》全套PPT课件

《生理学》全套PPT课件

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
医学的基础学科
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
生理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为医 学提供了关于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知 识和理论。
生理学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课程之一 ,对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操作 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通过对生理功能的深入研究,有助于 揭示疾病的发病机制,为疾病的诊断 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子和颗粒物质的转 运方式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01
02
03
静息电位
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 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
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快 速、可逆、可传播的膜电 位变化
局部电位
阈下刺激引起的局部细胞 膜去极化电位变化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骨骼肌的收缩机制:肌丝滑行理论 心肌的收缩特点:全或无式收缩、不发生强直收缩、对细胞外液钙离子依赖性强
生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生理学
通过对人体的观察和实验,积累了一些关于人体生理功能的经验性知 识。
文艺复兴时期
随着解剖学的发展,生理学开始从描述性向实验性转变。
17-19世纪
哈维发现血液循环,奠定了实验生理学的基础;随后,神经生理学、 消化生理学等领域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20世纪至今
生理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手段不断更新,分子生物学、细胞 生物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为生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发热的概念及原因
发热是指体温高于正常范围的现象,常见原因包括感染、 炎症、过敏、肿瘤等。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微循环与物质交换
微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其结构和 功能的正常是维持组织细胞正常代谢和功能的重要保证。

生理学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医学PPT课件)

生理学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医学PPT课件)
增大而增大
异长调节:通过改变心肌初长度引起心肌 收缩力改变的调节
(4)心室功能曲线(Starling曲线)
心肌初长度与主动张力间的关系
分析: A.初长度=2.0~2.2um
粗细肌丝最佳重叠 — 最适初长度
B. < 2.0~2.2um ? > 2.0~2.2um ?
(4)心室功能曲线(Starling曲线)
4、心音(heart sound)
1、定义:心肌收缩、瓣膜启闭、血液流速改变形
成涡流、血液撞击心室壁和大动脉壁
2、组成:每个心动周期中有4个心音
第三心音:部分健康儿童和青年人 第四心音:心房音(异常剧烈收缩)
特征
频率 振幅 时程
机制
S1
低 高 长 房室瓣关闭
S2
高 低 短 半月瓣关闭
意义Βιβλιοθήκη 标志心室收缩的开始 标志心室舒张的开始
N:55%~65%
意义:是评价心功能较为客观的标准
2.心脏做功量:内功、外功
心肌耗氧量
心脏的效率:外功占心脏总能量消耗的百分比
(1)每搏功:心室收缩一次做的功 =搏出量×射血压+血流动能(可忽略)
左室搏功=搏出量× 血流比重× (平均A压-左心房平均压)
(2)每分功:心室每分钟内收缩射血做的功 =每搏功×HR
反映房室瓣功能
反映半月瓣功能
二、心脏泵血功能评定
1.输出血量
(1)每搏输出量/搏出量 (stroke volume,SV): 一侧心室每收缩一次 所搏出的血量 安静时N:60~80ml 平均70ml
(2)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 :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搏出量×HR 安静时N:4.5~6.0L 平均5.0L

生理学-第四章 血液循环

生理学-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目录页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
在心脏的泵血活动中,心 室起主要作用。左右心室的活 动几乎同步,其射血和充盈过 程极为相似,射血量也几乎相 等。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目录页
第一节 心脏生理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目录页
1.左心室收缩与射血过程
(1)等容收缩期:心室在心房收缩结束后开始收缩,此时,室内压迅速升高,在室内压超过房内压时,心室 内血液推动房室瓣使其关闭,防止血液倒流人心房。但在心室内压力未超过主动脉压之前,动脉瓣仍处于关闭 状态,心室暂时成为一个封闭的腔。因此,从房室瓣关闭到主动脉瓣开放的这段时间,心室容积不变,故称为 等容收缩期(period ofisovolumic contractiΒιβλιοθήκη n)。等容收缩期历时约0.05s。
(2)快速射血期:随着心室肌的持续收缩,心室内压持续上 升,一旦心室内压超过主动脉压,心室的血液将主动脉瓣冲开, 心室内的血液迅速射入主动脉,心室容积随之缩小,但由于心室 肌强烈收缩,室内压可继续上升达最高值。此期血液射入动脉速 度快、血量多,故称快速射血期(period of rapid ejection), 此期射血量约占搏出量的2/3,快速射血期历时约0.1s。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目录页
第一节 心脏生理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目录页
(三)心力储备
心输出量随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称为心力储备(cardiac reserve)。正常成年人安静时心输 出量约为5 L/min。剧烈运动时可提高5-v7倍,达到25-v35 L/min,说明健康人的心脏泵血功能具有相 当大的储备。心力储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搏出量和心率能够提高的程度。

生理学 第4章 人体的基本生理活动

生理学 第4章 人体的基本生理活动

31:1
通透性很小 通透性大
Cl- 8
110 1:14 通透性次之
A- 60 15 4:1
无通透性
RP产生机制的膜学说:
∵ ①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②细胞膜对离子的
通透具有选择性:K+>Cl->Na+>A-

[K+]i顺浓度差向膜外扩
散 [A- ] i 不能向膜外扩散
[K+] i ↓、[A-] i ↑→膜内电位↓(负电场) [K+]o↑→膜外电位↑(正电场)
(一)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
(二)、N-M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当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 膜Ca2+通道开放,膜外Ca2+向膜内流动
接头前膜内囊泡移动、融合、破裂 ,囊泡中的ACh释放(量子释放)
ACh,与受终板体膜蛋上白的分N子2受构体型结改合变
终板膜对Na+、K+ (尤其是Na+)通透性↑ 终板膜去极化→终板电位(EPP) EPP电紧张性扩布至肌膜 去极化达到阈电位 爆发肌细胞膜动作电位
主要离子分布: 膜内:
膜外:
(2)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具有选择性 通透性:K+ > Cl- > Na+ > A-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主要离子分布 及膜对离子通透性
主要 离子
离子浓度
(mmol/L)
膜内 膜外
膜内与膜 外离子比 例
膜对离子通 透性
Na 14 142 1:10
+K+ 155 5
12、刺激阈指的是( B ) A.刺激强度不变,引起组织 兴奋的最适作用时间 B.刺激时间不变,引起组织发生 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C.用最小刺激强度,刚刚引起组 织兴奋的最短作用时间 D.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 兴奋的最适刺激强度 E.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最 大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生理学课件第四章

生理学课件第四章
神经递质的种类与功能
神经递质包括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等,它们在突触传递中起着关键作用,分别介导 不同的生理功能。
突触传递的过程
当神经冲动传到突触前膜时,引起突触前膜去极化,触发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递质经突触间隙扩散至突触 后膜,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后膜离子通透性的改变,从而产生兴奋性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01
02
03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
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 和突触等部分,各自具有 不同的形态和功能特点。
神经元的分类
根据功能不同,神经元可 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 经元和中间神经元三类。
神经元的功能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 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感 受刺激、传导冲动和整合 信息的功能。
神经冲动的传导机制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产生
兴奋-收缩耦联的生理意义
确保肌肉在受到神经刺激时能够迅速、准确地产生收缩反 应,以维持机体的正常运动功能。
肌原纤维的结构与功能
粗肌丝与细肌丝
粗肌丝主要由肌球蛋白组成,细肌丝则包含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等。粗、细 肌丝在肌肉收缩时相互滑行,产生力量。
横桥的形成与作用
肌球蛋白头部的横桥结构在肌肉收缩过程中与肌动蛋白的特定位点结合,形成横桥-肌动 蛋白复合物,通过ATP水解产生的能量驱动横桥向M线方向摆动,使粗、细肌丝相互靠近 ,肌肉缩短。
3
调节细胞代谢活动
细胞的电活动还可以调节细胞内的代谢活动,如 通过影响酶活性、物质转运等方式来调节细胞内 的代谢过程。
04
肌细胞的收缩
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播
肌细胞膜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并通过横管系统迅 速传播至整个肌细胞。

生理学第四章

生理学第四章
1.心室收缩期 (1)等容收缩期 (2)射血期 快速射血期 减慢射血期 2.心室舒张期 (1)等容舒张期 (2)心室充盈期 快速充盈期 减慢充盈期 心房收缩期
图4-10 心室收缩和舒张时心瓣膜、血流方向的变化
心动周期中压力、瓣膜和血流的变化
时 期 等容收缩期 主 要 内 容 特 点 时间(s) 0.05
I K通道激活 IK1通道激活 I ca-L通道激活 Ito通道激活
钾 外 流
INa通道激活
2期:是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区别于神经和
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
(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自律细胞AP特点:4期自动去极化 ①随时间而递增 ②去极速度较0期的慢 ③不同自律细胞的4期 除极速度不一致
3 0 4
递增性净内向电流的可能原因: ① 内向电流的逐渐增强 ② 外向电流的逐渐减弱 ③ 两者兼有
+
+
1.浦肯野细胞 (快反应自律细胞) 与心室肌细胞比较: ①AP相似(2期较长) ②4期会自动去极化
自动去极化的机制: ①If递增 ②IK递减
2.窦房结P细胞 (慢反应自律细胞)
与浦肯野细胞比较: ① 最大复极电位及 阈电位的绝对值均较小 ② AP幅度较小(约70mV) 0期时程较长(约7ms) 且速度较慢 ③ 无明显的1、2期 ④ 4期速度较快
(一)自律性
组织细胞能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衡量指标:自动兴奋的频率
1.心脏起搏点
(窦房结) 正常起搏点:主导心脏正常兴奋和跳动的部位。 窦 性 心 律: 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节律。 潜在起搏点:正常情况下不表现本身自律性的 自律组织。 异位起搏点:异常情况下控制心脏兴奋和跳动 的潜在起搏点。 异 位 心 律: 异位起搏点控制的心脏活动节律。 窦房结控制潜在起搏点的机制:①抢先占领 ②超速驱动压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
强心剂
升压剂
(三)血管升压素(vasopressin,VP)
也叫抗利尿激素(ADH)
1.来源: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 2.作用:
(1)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V2受体 使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2)作用于血管平滑肌V1受体,引起血管平滑 肌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
血管升压素是已知的最强的缩血管物质之一。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窦神经 迷走神经
延髓的孤束核
心血管中枢
主要效应
呼吸中枢
内脏、骨骼肌 血管收缩
直接
HR↓、冠脉舒张、 心输出量↓
呼吸加深加快
间接
外周阻力↑>心输出量↓
心率、心输出量、外周阻力↑
血 压↑
3. 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机械牵张:血容量↑、血压↑
化学物质:PG、缓激肽、药物等
※重点掌握
1.压力感受性反射 2.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3.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熟悉
1.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2.血管升压素
心肺感受器兴奋
心交感和交感缩血管紧
张↓,心迷走紧张↑ 心率↓ 、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
肾交感 神经活动抑制
肾血流量↑
醛固酮、ADH↓ 肾重吸收水↓
血压↓、血容量↓
肾排钠和排水↑
二、体液调节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
对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发育,心血管功能稳 态、电解质和体液平衡的维持,以及血压的调 节均有重要作用。
③使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促进VP和OT释放;
增强CRH的作用→外周阻力↑→Bp↑
④强烈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与释放醛固酮→Bp↑
(二)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epinephrine and norepinephrine, E and NE)
• 均属儿茶酚胺类 • 主要来自于肾上腺髓质 • 80%为肾上腺素(E) • 20%为去甲肾上腺素(NE)
(2)传入神经及其中枢联系
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颈动脉窦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迷走神经干
孤束核
交感神经(-)
(3)反射过程:

窦咽

、 弓

延 髓
脉 压 经心
血力





受 迷中
器 走枢
+神

心紧 迷张
+
心迷走神经

走+ 心率减慢
输 出
心紧 心缩力减弱 量
交张

感-
心交感神经
1.RAS的构成 肝脏
肾脏近球细胞
血管紧张素1-7
ACE2
血管紧张素1-9
血管紧张素原
肾素
ACE2
血管紧张素Ⅰ
血管紧张素Ⅱ 氨基肽酶血管紧张素Ⅲ
肾上腺皮质球状带 醛固酮分泌增加
2.血管紧张素家族主要成员的生物学作用
(1)血管紧张素受体
AT1、 AT2、 AT3、 AT4
(2)AngⅡ的生物学效应 ①收缩微A→外周阻力↑ Bp↑ 收缩静脉→回心血量↑ ②促进交感神经末梢释放递质 →Bp↑
※重点掌握
1.压力感受性反射 2.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3.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熟悉
1.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2.血管升压素
(三)心血管反射(cardiovasocular reflex)
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1)压力感受器
部位:颈A窦和主A弓血管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
适宜刺激:血管壁受到的机械牵张
来源 对
Hale Waihona Puke 肾上腺素(E) 肾上腺髓质
去甲肾上腺素(NE) 髓质和交感N节后纤维
结合α受体→ 皮肤、内脏血管收缩
血 结合β2受体,使骨骼肌 肝脏血管舒张
较弱
管 外周阻力无明显变化 外周阻力↑↑、DP↑
对 结合β1受体,正性变时、变传导、变力
心 心率↑、心缩力↑
在体心脏心率↓
脏 心输出量↑、SP↑
离体心脏心率↑

血外 动
交管 交感缩血 管 周

感紧 管神经- 扩 阻

缩张
张力 压
血-
↓↓
(4)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曲线
(5)生理意义
①典型的负反馈 ②具有双向性调节能力 ③对血压急剧变化敏感
意义:短时间内快速调节血压,维持动脉 血压的相对稳定
2.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PO2↓、 [H+]↑、 PCO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