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人口的变化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第6题 人口变化与人口问题

第6题人口变化与人口问题1、洛伦兹曲线模型反映地理事象的分布均匀程度。
本题用其反映人口与经济分布的相互关系,下图各曲线的弯曲程度反映出该变量分布的不均衡性,曲线越弯曲,表示该变量分布越不均衡。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安徽省人口、GDP分布的状况是( )A.人口集中度大于GDP集中度B.GDP集中度大于人口集中度C.人口集中度与GDP集中度高度一致D.人口集中度与GDP集中度完全背离2. 图示安徽省人口与GDP洛伦兹曲线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①安徽省有大量民工到沿海发达地区务工②安徽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快速下降③安徽省经济核心区对人口的吸引力不够④安徽省地形差异大⑤淮河横贯安徽北部,南北气候差异大⑥安徽省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二、三产业比重不高A.①②⑥B.③④⑤C.①③⑥D.①③⑤2、下图示意我国某省2011-2016年人口增长。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人口数量变化最小的一年是( )A.2012年B.2013年C.2014年D.2016年2.该省近三年来人口增长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 )A.城市房价增长快B.计划生育政策调整C.产业升级和转移D.生活水平大幅提高3、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活产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的比值,通常用女婴数量为100时所对应的男婴数量来表示。
正常情况下,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在102至107之间。
下图示意我囯2011年与2016年不同年龄段人口性别比,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我国2011年之前与之后出生人口性别比差异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A.经济水平B.传统文化C.生育政策D.自然灾害2.根据2011年与2016年人口性别比变化可推测出我国( )A.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寿命B.男性平均寿命短于女性C.男性平均寿命等于女性D.男性平均寿命长于女性4、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有可能是( )A.人口老龄化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2.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性的是( )A.甲、乙B.甲、丙C.乙、丙D.乙、丁5、黑龙江黑河一云南腾冲一线是反映我国东南半壁地狭人稠、西北半壁地广人稀这一显著差异的人口地理分界线。
老高考旧教材适用2025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6人口与城市核心考点练1人口数量变化与人口问题

核心考点练1 人口数量改变与人口问题(2024·福建厦门二模)M市是我国重要的化石能源生产和加工基地。
1945年,该市人口约1000人,到1960年骤增至20万人。
下表示意该市部分年份的总人口数和城市化率。
据此完成1~2题。
1.1992~1993年,该市人口变动的缘由最可能是( )A.人口自然增长B.行政区划变动C.自然资源开发D.产业结构调整2.2010~2024年,该市( )A.城市人口增长8.89%B.第一产业产值明显下降C.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D.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2024·陕西汉中二模)各地高考人数的改变在肯定程度上能体现我国人口的变动。
下图示意第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各省级行政区人口占全国人口(全国人口指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比重增减改变,以及与2011年相比,2024年各省高考报名人数占全国报考人数比重增减改变(注:香港特殊行政区、澳门特殊行政区和台湾省数据暂缺)。
据此完成3~5题。
3.与2011年相比,2024年高考报名人数占比增减幅度最大的省级行政中心是( )A.河南B.江苏C.贵州D.广东4.与该省2024年高考报名人数相关性最大的是该省( )A. 2024年人口总数B. 2003年前后人口迁移数C.经济发展水平D. 2003年前后诞生人口数5.若全国高考人数改变状况与该省相像,则可能导致( )A.教化机构发展萎缩B.男女性别比失衡C.学生高考压力增大D.人口老龄化缓解(2024·新疆二模)依据国家统计局定义,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在一处共同生活的人口,组成一个家庭户。
依据家庭中的代际人口结构,可以把家庭户分为一代户、二代户、三代及以上户等不同立户模式。
下图示意我国最近三次人口普查中家庭户改变状况,三次人口普查均发觉30~34岁年龄段比20~24岁年龄段的一代户比例低。
2024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人口构成及人口容量人口增长

2024届地理高考一轮复习——人口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环境和资源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我们称为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是按照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有舒适的生活环境,并能 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同时又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的前 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基础梳理:考点二
人口金字塔
基础梳理:考点二
人口金字塔 增长型(年轻型)
增长型:下宽上窄,呈真正的
金字塔形,表明少年儿童人口 占总人口比重大,预示着未来 人口的发展趋势是增长的。
基础梳理:考点二
人口金字塔 稳定型成年型)
稳定型:底部与中部的宽窄基本相
近,像一个清真寺的顶部塔形,出 生率、死亡率差不多,预示着未来 人口的发展趋势是稳定的。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官网显示,2021年年末中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 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26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8万人。全年出 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死亡人口1014万人,人口死亡 率为7.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
3、人均消费水平
当资源环境条件相对固定时,不同消费水平所供养的人口数 量不同。消费水平越高,资源和环境所能供养的人口就越少, 即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会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4、地域开放程度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37.8万平方公里),自然资源贫乏,但 日本目前有1.26亿人口。其工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料、燃料等 都要从海外进口。
中国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822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2.5%; 60岁及以上人口2673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8.9%,其中65岁及以上人 口200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2%。 根据国际通行划分标准,当一 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时,意味着进入老龄化;达 到14%,为深度老龄化;超过20%,则进入超老龄化社会。按照这个标 准,2021年,中国已经进入到深度老龄化社会。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人口的迁移和影响因素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人口的迁移及影响因素一、知识讲解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一般具备三个条件2.分类(1)国际人口迁移①古代:受脆弱的农业经济、战争、自然灾害等影响而迁移。
②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规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从内地迁往沿海,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城市,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工潮”。
3.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1)自然环境因素1.下图表示我国某县2000年、2010年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数量及其外出区域构成。
读图,完成(1)~(2)题。
(1)与2000年相比,2010年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A.人均生产规模扩大B.劳动力价格降低C.占总人口比例提高D.人均产值减少(2)该县可能位于我国()A.珠江三角洲地区B.京津地区C.长江三角洲地区D.川渝地区解析第(1)题,根据图文分析,2010年比2000年该县外出半年以上总人口和跨省外出人口大幅度增长,意味着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人数减少,因此劳动力紧张,价格有所提高;人均生产规模扩大;占总人口比例降低;人均产值增加。
综上所述,A项正确。
第(2)题,该县人口大规模外出,表明该县经济落后,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川渝地区经济最落后,因此选D项。
答案(1)A(2)D2.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近些年,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务工的外来人员约30%来自安徽省。
请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吸引大量安徽人前来务工的主要原因。
(6分)解析安徽省距离长江三角洲较近,且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
答案就业机会多(劳动力需求量大),收入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高);距离安徽近(交通成本低;地理环境相近)。
3.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
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
【三步复习方案】人口专题试卷-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

人口专题测试卷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净增人口数量创下60年来(1962年以来)的新低为48万人,下表为2011年到2021年我国出生人口(单位:万人),完成下面小题。
1. 由材料信息可知( ) A .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 B .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C .2017年到2018年出生率变化率最大D .儿童抚养比呈下降趋势2. 关于出生率下降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 A .育龄妇女人数减少 B .出生率变化与人口惯性无关 C .生育成本提高,生育水平下降 D .新冠肺炎疫情有一定影响2022年末,我国人口总数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其中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进入负增长阶段。
近三年的新冠疫情对人口增长影响极大。
下表为四国人口出生率及人口数量。
完成下面小题。
3. 2022年我国人口出生率约为( ) A .5.37‰ B .6.77‰ C .7.37‰ D .8.97‰4. 中国与四国出生率说法正确的是( )A .中国为高出生率B .经济越发达人口出生率越低C .受新冠疫情影响出生率都有所下降D .韩国因人口少导致出生率低 5. 以上各国应对人口增长问题,措施合理的是( )A .巴西应鼓励生育B .日本、意大利应控制人口增长C .中国应保持低生育水平D .韩国实施奖励生育以促进人口增长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2020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8.8亿,比2010年减少4000多万人;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由2010年的8930人上升为15467人;长三角、珠三角等主要城市群人口迅速增长。
完成下面小题。
6.劳动年龄人口和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数的变化,其影响是()A.劳动力的优势削弱B.机器换人速度趋于减缓C.产业升级需要加快D.出口商品成本优势上升7.关于城市群人口迅速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A.提高城市群人口老龄化水平B.缩小地区之间发展差距C.高新技术产业向城市群集聚D.迁出地城市化水平下降中心城区通常为城市中人口最密集的区域。
2020届高考地理复习讲解: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分析(含答案)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分析一、知识讲解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分析(1)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较低时主要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生产水平较高时,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
(2)看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由落后地区迁移到发达地区,往往经济因素是主导。
(3)看年龄分布特点:青壮年主要受经济因素和婚姻因素;老年人口迁移主要是家庭因素或环境因素;青少年人口迁移是家庭和教育因素。
(4)看性别与文化素质差异:重工业发达地区,往往吸引大量男性人口迁入;而轻工业发达地区,则对女性人口迁移吸引较大;文化素质高的人口大量迁入地区,一般高新技术产业发达;文化素质较低的人口迁入地区,一般劳动力导向型产业较多。
二、例题分析浦源古村位于福建省周宁县,自南宋以来就有保护鲤鱼的传统。
流经村落的溪流成为鲤鱼生活的保护地。
村民沿溪建房时,在路下修建“L”形的下水道(下图),同对还在溪侧植上绿葛蒲等水草,以方便鲤鱼衔咬。
近年,当地政府投资打造鲤鱼溪旅游项目,弘扬人鱼和谐相处的文化。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推测村民修建“L”形下水道的主要目的是A. 方便游客喂食鲤鱼B. 便于村民洗菜取水C. 方便村民捕捞鳃鱼D. 便于鲤鱼躲避山洪2.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古村。
这得益于A. 当地致府的号召B. 古村基础设施的完善C. 当地旅游业的发展D. 爱鱼、护鱼文化的传承【答案】1. D 2. C【解析】1.从材料得知鲤鱼溪附近自古便有保护鲤鱼传统,建设L型下水道,并不是为了捕捞鲤鱼,而是保护鲤鱼,C错误。
村民在溪侧种植水草,方便鲤鱼衔咬,主要是为了山洪爆发时鲤鱼有藏身的地方,D正确。
村民建L型下水道主要目的是保护鲤鱼,不是取水或洗菜,B不选。
鲤鱼主要吃食自然生长的饲料,无需人工投喂,A错误。
2.从材料得知,政府扶持开发鲤鱼溪旅游业,提供就业岗位,吸引年轻人回村就业,C正确。
政府的号召对年轻人回流吸引力不大,关键是旅游业解决他们就业问题才回村的,A错误。
人口发展和人口迁移(课件)-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全国通用)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 )
A.1990~2015年的永久迁移人数持续增加 B.2000年以后,永久迁移的累积人数下降
C.1990~201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呈下降趋势
D.1990~199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增速比2005~2010年的慢
11.2010年后务工迁移人数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B )
①“三农”政策利好
会经济条件有所改善之后,人口盲目增长。
中国的婴儿潮示意图
考点三 人口相关概念的图表呈现
(二)“婴儿潮”
1.概念:指的是在某一时期及特定地区,出生率大幅度提升的现象。
2.中国的婴儿潮: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三次生育高峰: 第三次是1981-1990年:结构性增长,这次 出生高峰并不是由于妇女的生育率高引起 的,根本的原因在于当时人口的年龄结构, 即育龄妇女,特别是旺育年龄妇女在总人 口中所占的比重较高。 中国的80后,生育率快速下滑,第四轮 婴儿潮,自然就没有出现。
②出生人口数量减少
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④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降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真题探究】人口相关概念的图表呈现
(2023春·浙江金华·高三浙江金华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人口倒挂”现象是指 部分地区外来人口数量超过本地户籍人口数量。下表示意我国某市2011-2019年户籍人 口和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据表完成下面小题。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截止到2020年年底,全国总人口共计141212万人, 超过65周岁的老年人口高达1.9亿人,占比13.5%,相较于2010年大幅度上升了4.6%。
考点三 人口相关概念的图表呈现
(一)人口老龄化
3.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 (1)老年人口基数大; (2)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未富先老”;老龄化的增速。 (3)老龄化进程不平衡: ①城乡不平衡:农村高于城镇; ②区域不平衡:东部快于西部,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地区 ③结构不平衡:我国出生人口存在大起大落的现象,人口年龄结构失衡现象比较突出, 老龄化进程也有明显阶段性的不均衡。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三次生育高峰,第一次是 1950-1957年,第二次是1962-1972年,第三次是1981-1990年,在第一次出生高峰和第二 次出生高峰叠加的时候,老年人口比例将一下子急剧拉升提高8个百分点。
微专题 人口问题、传统文化和民居、城市群(讲义)-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微专题人口问题、传统文化和民居、城市群(讲义)-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某省2020年人口总数为7461万人。
据学者预测,该省人口规模即将达峰,之后到2030年将降至7437万人,下图示意该省2020年和2030年的人口金字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030年与2020年相比,该省人口结构呈现出()A.少儿人口占比增加B.劳动力人口结构老化C.老年人口占比减少D.高龄人口在老年人口中的占比减少2.面对该省未来人口结构问题,建议采取的积极应对措施包括()A.放开生育、延迟退休、推进社会养老B.适度生育、提前退休、推进社会养老C.适度生育、延迟退休、倡导健康养老D.放开生育、正常退休、倡导健康养老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中部,1955年该地区发现铁矿,1958年依托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建立钢铁厂,1965年设嘉峪关市。
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嘉峪关市逐步形成了以冶金为主的工业体系。
2019年,该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7:62.8:35.5。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2005~2010年该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主要原因是()A.人口惯性的影响B.环境条件的改善C.青壮年人口迁出D.康养产业的发展4.该市第一产业比重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交通运输B.自然资源C.市场需求D.劳动力5.该市在推进工业结构优化过程中宜重点发展()A.造纸工业B.纺织工业C.食品加工工业D.装备制造工业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2020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8.8亿,比2010年减少4000多万人;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由2010年的8930人上升为15467人;长三角、珠三角等主要城市群人口迅速增长。
完成下面小题。
6. 劳动年龄人口和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数的变化,其影响是()A.劳动力的优势削弱B.机器换人速度趋于减缓C.产业升级需要加快D.出口商品成本优势上升7.关于城市群人口迅速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A.提高城市群人口老龄化水平B.缩小地区之间发展差距C.高新技术产业向城市群集聚D.迁出地城市化水平下降一般认为经济发展越好的地区,老龄化系数越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人口的变化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19·全国卷Ⅰ)下图示意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
据此完成1~2题。
1.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A.男性人口数量较多B.25~50岁女性比例较小C.劳动人口比例较大D.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大2.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使欧盟()A.人均消费剧增B.老龄化进程趋缓C.人均收入剧降D.劳动力供给过剩(2019·北京丰台期末)年龄中位数是将全体人口按照年龄大小顺序排列,居于中间位置的年龄。
下图为世界部分国家人口年龄中位数变化趋势图(含预测)。
读图,完成3~5题。
3.2018~2050年人口年龄中位数变化最小的是()A.中国B.巴西C.韩国D.俄罗斯4.各国人口年龄中位数()A.与经济发达程度呈正相关B.随时间推移呈不断上升趋势C.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老龄化程度D.到2050年时中国和印度差异最大5.应对我国人口年龄中位数变化趋势的合理措施有()①发展人工智能,开发陪护型机器人②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③完善社会养老保险服务制度④鼓励国内人口迁移⑤实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③④D.③④⑤(2019·河南郑州一测)读2016年江苏、河南、新疆、黑龙江四省区的人口增长数据对比示意图,完成6~8题。
6.下列序号表示江苏人口增长的是()A.①B.②C.③D.④7.近年来③地人口迁出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为()A.政策限制B.产业迁入C.劳动力减少D.交通发展缓慢8.④地机械增长率较高,主要原因是()A.地理位置优越B.矿产资源丰富C.经济发达D.交通便利(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阶段性检测三)下图为1989~2009年陕西省人口重心、经济(GDP)重心移动分布图。
读图,完成9~11题。
9.陕西省人口重心移动()A.与经济(GDP)重心移动同步B.与经济(GDP)重心移动方向相反C.经度方向明显大于纬度方向D.速度滞后于经济(GDP)重心10.影响陕西省人口重心、经济(GDP)重心移动的因素可能是()A.陕北实施退耕还林还草B.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C.南水北调工程建设D.关中、渭河平原自然灾害多发11.陕西省人口重心、经济(GDP)重心一直位于关中(渭河)平原地区,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A.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B.水力资源丰富C.矿产资源丰富D.红色旅游业蓬勃发展二、综合题(共56分)1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8分)人口的出生性别比,通常以每出生100个女性人口相对应出生的男性人口的数值来表示。
国际上通常将人口出生性别比的正常范围定为102~107,超出这个范围则被视为异常。
男女性别平等协调发展,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体现,是家庭、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
性别比问题不仅关系到人口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也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问题。
下图为1980~2015年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变化趋势(数据来自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1)据图归纳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变化的特征。
(8分)(2)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总体失衡的原因。
(8分)(3)说出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可能带来的影响。
(6分)(4)请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缓解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现状的有效对策。
(6分)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8分)2017年1月31日,平时寂静的陕西省渭河平原东部渭南一个村庄随着春节到来一下子热闹起来,回家团聚,走亲访友的人和车你来我往。
村子内部随处可见残垣断壁、荒草丛生、多年无人居住的老房子,而在村庄的外围则有一排排新近盖起来的楼房。
以下信息为该市统计局对该村庄附近22个行政村基本情况调查统计:本次调查的22个行政村总户数19 021户,其中举家外出户数1 082户,占总户数的比重为5.7%;在村内有房屋的户数18 315户,闲置房屋户数894户,占房屋总数的4.9%,其中闲置房屋质量较好的405户,占闲置房屋总数的45.3%,闲置房屋质量较差的379户,占闲置房屋总数的42.4%,质量极差已无法居住的110户,占闲置房屋总数的12.3%;此外,闲置房屋中闲置两年以上(含两年)的570户,占闲置房屋总数的63.8%。
(1)推测该村形成“空心化”的主要原因。
(8分)(2)为调查该村“空心化”状况,请你为从村内搬迁到该村西北部外缘新建房居民设置调查内容。
(6分)(3)分析该村形成“空心化”的不利影响。
(8分)(4)请你为该村摆脱“空心化”提出合理化建议。
(6分)答案1.答案 C解析读图可知,在2015年欧盟人口结构中,25~50岁非欧盟籍人口比重大于同年龄段欧盟籍人口。
而25~50岁人口是劳动力人口的主体部分,说明非欧盟籍劳动力人口比例较大,C项正确;该图为人口年龄结构图,不能反映出具体的人口数量,A项错误;非欧盟籍25~50岁女性比例较大,B项错误;非欧盟籍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小,D项错误。
2.答案 B解析由图可知,非欧盟籍人口以青壮年人口为主,因此其比例持续增大有利于延缓欧盟人口老龄化进程,B项正确;非欧盟籍人口的迁入以劳动力人口为主,可促进欧盟的经济发展,不会导致收入剧降,并产生新的消费需求,但对人均消费影响较小,A、C两项错误;欧盟经济发达,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劳动力不足,非欧盟籍人口的迁入,可缓解这一问题,D 项错误。
3.答案 D解析读图可知,2018~2050年人口年龄中位数变化最小的是俄罗斯,故D项正确。
4.答案 C解析美国经济发达,但人口年龄中位数低于中国、巴西等国,故A项错误;与1980年相比,2018年乌干达年龄中位数变小,故B项错误;人口年龄中位数可以反映人口年龄结构,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老龄化程度,故C项正确;2018年,中国和乌干达的年龄中位数差异最大,故D项错误。
5.答案 B解析我国人口年龄中位数快速变大的趋势反映了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亟需解决养老问题,措施有发展人工智能,开发陪护型机器人;完善社会养老保险服务制度;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等。
6.答案 B解析四个省区中,江苏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机械增长率较高,②表示江苏,故B项正确。
7.答案 B解析③地机械增长率小于0,为人口净迁出省区;自然增长率较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为河南省。
近年来,河南省大力承接产业转入,就业机会增多,人口迁出呈下降趋势,故B 项正确。
8.答案 B解析④地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为新疆。
新疆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人口的迁入,故B项正确。
9.答案 D解析读图可知,陕西省人口重心移动方向与经济重心移动方向大致相同,但人口重心移动速度明显滞后于经济重心移动速度;经度方向和纬度方向变化差别不大。
10.答案 B解析读图可知,陕西省人口重心移动方向与经济重心移动方向均向东北方向移动,说明陕西北部经济发展较快,可能与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有关,B项正确;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会导致人口外流,A项错误;南水北调工程不经过此地,C项错误;陕西各地自然灾害频率相差不大,自然灾害也不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活动,D项错误。
11.答案 A解析关中(渭河)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早、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使陕西省人口重心、经济重心一直位于关中(渭河)平原地区;关中(渭河)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力资源贫乏,陕西矿产资源、红色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B、C、D三项错误。
12.答案(1)1980~1999年,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总体超出正常范围,并且呈现波动升高的趋势,总体偏高;2000~2007年出生性别比较稳定,但仍处于偏高状态;2008年后,出生性别比开始逐渐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
(2)较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造成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状;封建传统观念深入人心,导致重男轻女生育观的产生,从而加剧了人为干扰性别生育的欲望;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B超技术变得越来越普及,影响了出生性别比;计划生育限制了生育的数量,催化了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失衡;一些极度偏僻落后的地区存在女婴瞒报漏报以及溺弃女婴的现象等。
(3)可能导致婚姻挤压;就业挤压;犯罪现象增加,加剧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社会和谐;加剧政府财政负担,加大政府财政支出等各种社会问题。
(4)提高女性社会地位,宣传男女平等的思想,转变偏好男孩的生育理念;健全法律法规,加强行政执法管理,严禁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养老制度,减缓民众“养儿防老”的危机意识,从根本上缓解性别比失衡。
解析第(1)题,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变化的特征可从图中直接读取,注意分时间段分析。
第(2)题,性别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传统观念、科技发展水平、性别歧视、生育政策等有关。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状、封建传统观念、重男轻女生育观、B超技术的普及、计划生育政策等催化了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失衡。
第(3)题,据材料可知,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可能导致婚姻挤压;就业挤压;犯罪现象增加,加剧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社会和谐;加剧政府财政负担,加大政府财政支出等各种社会问题。
第(4)题,缓解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现状的有效对策可以从思想观念、法制、完善保障制度等多方面落实解决。
13.答案(1)在农村建设上,由于村庄规划严重滞后、村内基础设施落后,公共设施缺乏,新建住宅的占地面积比传统农宅大等原因,导致新建住宅大部分都集中在村庄外围,而村庄内却存在大量的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形成土地利用“空心化”状况;在经济上,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造成城乡收入差异增大;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促使大量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并长期居住在城市,使得留在农村的人口以老年人和少年儿童为主,形成农村人口“空心化”状况。
(2)①您是什么时候建的新房?②您建新房的土地原来是什么土地利用类型?③是什么原因导致您从村内搬迁到村外的呢?④您是否认为村内部旧宅的闲置是对土地资源的一种浪费?⑤您认为如何才能够把闲置的老宅基地充分利用起来?(3)村内闲置旧宅基地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严重;村内旧房大都破旧不堪,年久失修,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村内环境卫生的“脏、乱、差”,严重影响少数居住在村内部居民的居住环境和身心健康,村内废弃宅基地多年未用,后代会因为旧宅地界模糊而引发潜伏矛盾纠纷;随着该村大量青壮年人口外迁,该村养老、治安等问题严重;由于村落面积扩大、居住分散,增加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农村劳动力外迁导致人力资源匮乏,延缓了该村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