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最新科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1单元身边的植物)

合集下载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1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1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1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植物的生长变化》是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1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掌握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植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认识不足。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掌握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2.难点:理解植物生长的内在机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变化。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植物生长变化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植物生长的实验材料,如种子、土壤、水等。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生长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5.拓展(5分钟)讨论:植物的生长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年级下册新教科版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新教科版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新教科版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四年级下册新教科版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主要介绍了植物的生长过程以及生长变化的原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有趣的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了解到植物的生长变化,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激发学生对植物生长变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植物的生长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观察植物生长变化方面,学生的观察角度和深度可能存在差异。

此外,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掌握程度不同,部分学生可能对实验操作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知道生长变化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植物的生长变化,培养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其原因。

2.难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和思考植物生长变化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场景、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变化。

4.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植物生长变化的原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植物生长变化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实验材料,如种子、土壤、水等。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4.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个体差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展示植物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生长变化。

2.呈现(10分钟)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等阶段。

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规律。

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

2017科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1单元身边的植物)

2017科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1单元身边的植物)

2017科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1单元身边的植物)第一单元身边的植物1、校园植物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1)初步认识校园里常见的植物。

(2)了解地球上存在不同的植物,不同的植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植物也存在个体差异。

2.科学探究(1)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搜集信息。

(2)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植物进行比较,认识植物的特征。

3.科学态度(1)保持好奇心,体会解决问题的乐趣。

(2)产生观察植物和探索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1、任务驱动在校园里生长着许多的植物,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它们各自有哪些特征?在其他地方也能找到它们吗?2、活动1认识校园里的植物(1)、让学生说一说校园里的植物。

(2)、出示课本第3页插图,问你认识些植物吗?(①狗尾草;②羊蹄甲;③叶下珠;④野苋菜;⑤牵牛花;⑥月季⑦菩提榕)(3)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植物的各个部分的特征。

注意指导学生使用枢纽词(如植株高度、叶、茎、形态等)对不同的植物进行科学描。

3、活动2给校园里的植物分类(1)让学生根据自己确定的标准进行合理分类。

例如,可以根据植株的高度进行分类;可以根据植物的颜色进行分类;可以根据是否开花进行分类;可以根据秋天是否落叶进行分类;还可以根据叶子的形态进行分类;等等。

(2)出示讲义第4页观察记录表让学生说一说XXX是按植物的什么的特点来分类的?4、总结:2、XXX和银杏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1)初步认识XXX和银杏各组成部分的特征。

(2)了解XXX和银杏具有许多相同的特征。

2.科学探究(1)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2)进修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乔木具有的共同特性。

(3)能用一定的标准去寻找相似的植物。

3.科学态度(1)认识到植物世界是多姿多彩、多种多样的。

(2)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完成科学探究。

二、教学过程1、任务驱动生活情境:四位主题人物站在教学楼四楼的阳台上,看到XXX和银杏的树冠顶部。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植物的生长过程以及生长变化的原因。

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学生能够理解植物的生命力和生命周期,培养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植物的生长需要、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生长变化的原因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植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没有系统地观察过植物的生长过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植物的生长变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掌握植物的生长变化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生长变化的原因。

2.教学难点: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变化,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实验材料,如种子、土壤、水等。

3.准备分组讨论的和卡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总结植物的生长变化的原因。

教师点评并总结。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促进植物的生长?让学生发挥创造力,提出自己的观点。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植物的生长变化的原因。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教学设计(新版)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教学设计(新版)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教学设计(新版)一. 教材分析《植物的生长变化》是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究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豆芽、小麦等植物为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分析等方式,探究植物的生长变化规律。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探究能力,对于植物的生长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的观察往往缺乏持久性和系统性,对于植物生长的内在规律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感知和理解。

此外,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知道植物生长的基本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植物生长变化的科学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其特点。

2.科学探究方法在植物生长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植物生长变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指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参与植物种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植物生长变化的观察与记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植物生长变化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植物种植材料,如豆芽、小麦等。

3.准备观察记录表,供学生记录植物生长变化。

4.准备教学PPT,展示植物生长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植物生长变化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呈现植物从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的全过程,让学生对植物生长有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植物种植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教学设计2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教学设计2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植物的生长变化》是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掌握种子萌发、植物生长的基本知识。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于身边的植物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的认识还比较片面,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进一步深化理解。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较高,课堂参与度较好。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种子萌发、植物生长的过程,掌握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探究植物的生长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植物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

2.难点:种子萌发的条件。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植物生长变化的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种子、泥土、水等实验材料。

3.准备学习任务单、讨论稿等学习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生长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种子萌发、植物生长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知识。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种子萌发、植物生长的过程,总结种子萌发的条件。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享实验成果,讨论种子萌发的条件,加深对植物生长变化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植物,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和种子萌发的重要性。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教学设计科学概念目标]1.了解凤仙花的基本特征和生长环境。

2.掌握凤仙花的生长过程和生殖方式。

科学探究目标]1.观察凤仙花的外部特征,描述其花朵的形态和颜色。

2.观察凤仙花的生长过程,记录其生长变化。

3.了解凤仙花的繁殖方式,进行实际操作。

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关注和热爱,促进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凤仙花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认识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了解凤仙花的基本特征和生长过程,掌握其生殖方式。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凤仙花、放大镜、手电筒、剪刀、盆、土壤、水、相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凤仙花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凤仙花的认知。

二、聚焦观察凤仙花的花朵,描述其形态和颜色。

三、探索任务一:观察凤仙花的生长过程,记录其生长变化。

任务二:了解凤仙花的繁殖方式,并进行实际操作。

研讨:1.凤仙花有哪些基本特征?小结:凤仙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朵呈漏斗状,颜色多样。

2.凤仙花的生长过程有哪些变化?小结:凤仙花从种子发芽,生长出根和茎,形成花蕾,最终开花。

3.凤仙花的繁殖方式有哪些?小结:凤仙花的繁殖方式包括种子繁殖和扦插繁殖。

观察凤仙花的生长过程并记录其变化。

了解凤仙花的繁殖方式并进行实际操作。

结合观察结果和生活经验,研讨相关内容。

学生能正确观察凤仙花的外部特征,描述其形态和颜色。

能够观察凤仙花的生长过程并记录其变化。

了解凤仙花的繁殖方式并进行实际操作。

能够结合观察结果和生活经验,研讨相关内容。

四、拓展了解凤仙花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如园林绿化、饮食等。

教学后记】科学探究目标】1.研究掌握种植技能。

2.在教师指导下,设计适宜的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

3.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

4.基于种植活动和生活经验预测种子萌发和植物生长所需条件。

科学态度目标】1.树立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意识,即科学的实证思想。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教案2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教案2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教案2一. 教材分析《植物的生长变化》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需要。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材以探究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从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入手,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植物的生长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植物,对于植物的生长变化有自己的认知。

但是,对于植物生长的具体过程和生长需要,他们可能还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知道植物生长需要什么。

2.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植物的生长过程。

2.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

3.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植物,如豆芽、种子等,让学生观察。

2.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土壤、水、肥料等,让学生进行实验。

3.准备一些记录工具,如笔记本、画笔等,让学生记录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植物的生长过程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生长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的大致过程。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和手,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通过交流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身边的植物1、校园植物一、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1)初步认识校园里常见的植物。

(2)了解地球上存在不同的植物,不同的植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植物也存在个体差异。

2. 科学探究(1)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搜集信息。

(2)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植物进行比较,认识植物的特征。

3. 科学态度(1)保持好奇心,体会解决问题的乐趣。

(2)产生观察植物和探索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1、任务驱动在校园里生长着许多的植物,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它们各自有哪些特征?在其他地方也能找到它们吗?2、活动1 认识校园里的植物(1)、让学生说一说校园里的植物。

(2)、出示课本第3页插图,问你认识些植物吗?(①狗尾草;②羊蹄甲;③叶下珠;④野苋菜;⑤牵牛花;⑥月季⑦菩提榕)(3)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植物的各个部分的特征。

注意引导学生使用关键词(如植株高度、叶、茎、形态等)对不同的植物进行科学描。

3、活动2 给校园里的植物分类(1)让学生根据自己确定的标准进行合理分类。

例如,可以根据植株的高度进行分类;可以根据植物的颜色进行分类;可以根据是否开花进行分类;可以根据秋天是否落叶进行分类;还可以根据叶子的形态进行分类;等等。

(2)出示课本第4页观察记录表让学生说一说彬彬是按植物的什么的特点来分类的?4、总结:2、白兰和银杏一、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1)初步认识白兰和银杏各组成部分的特征。

(2)了解白兰和银杏具有许多相同的特征。

2. 科学探究(1)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2)学习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乔木具有的共同特征。

(3)能用一定的标准去寻找相似的植物。

3. 科学态度(1)认识到植物世界是多姿多彩、多种多样的。

(2)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完成科学探究。

二、教学过程1、任务驱动生活情境:四位主题人物站在教学楼四楼的阳台上,看到白兰和银杏的树冠顶部。

这是学生在学校里的一个写实的场景。

学生下课时,在阳台边,常能见到乔木茂密的树冠。

产生问题:白兰和银杏都长得很高。

它们的树干是否一样呢?请学生们用科学的方法对一棵完整的白兰和银杏植株进行有序的观察,了解其树干、枝条等的特点。

2、活动1 观察白兰和银杏的茎白兰和银杏是常见的绿化树种,在校园和社区的路边常常能见到它们。

(1)指导学生观察白兰和银杏的茎①提出问题:它们的茎有什么相同的特点?②小组汇报和展示,交流各自的观察成果。

3、活动2 辨识白兰和银杏(1)观察白兰和银杏的枝条,比较这两种植物茎和叶之间的差异,找到辨识白兰和银杏的方法。

(2)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银杏的叶子像扇子。

白兰树皮呈灰色,嫩枝及芽上有淡黄白色的微柔毛,老时毛渐脱落;叶薄革质,长椭圆形,正面无毛,背面分布着微柔毛,两面网状脉均很明显。

而银杏树皮呈灰褐色,有不规则的细纵裂纹,比较粗糙;叶互生,在长枝上辐射状散生,在短枝上3至5枚成簇生状,有细长的叶柄,扇形,两面淡绿色,无毛,秋季落叶前变为黄色。

三、总结。

3、月季和茉莉一、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1)初步认识月季和茉莉各组成部分的形态特征。

(2)初步认识灌木的特征。

2. 科学探究(1)能使用科学词汇、图示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

(2)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植物进行比较,找出灌木具有的共同特征。

(3)能用一定的标准去寻找相似的植物,认识更多的灌木。

3. 科学态度(1)能用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探究学习。

(2)热爱自然,热爱生命,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二、教学过程1、任务驱动生活情境:小区的绿道边,园丁正在修剪绿篱(一边是茉莉,一边是月季)。

产生问题:月季和茉莉的枝条很密,好像都没有主干?驱动任务:用科学的方法对一棵完整的月季和茉莉植株进行有序的观察,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和个体差异。

2、活动1 它们有主干吗在校园和公园里,月季和茉莉是常见的绿化植物。

(1)学生通过插图观察月季和茉莉的植株。

通过插图中的主题人物的提示“茎的分支真多呀!”引导学生将观察的重点放在植物的茎上。

(2)学生汇报:月季和茉莉的茎较乔木矮小,且分支众多,较难找到明显的主干。

(3)继续观察教科书呈现了四种常见的灌木:黄榕、大红花、假连翘、九里香。

比较它们的茎是否都具有“茎较乔木矮小,且分支众多,较难找到明显的主干。

”这些特点。

(4)比较这四种植物的茎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矮小,且分支众多,较难找到明显的主干。

)这就是灌木的特征:灌木是没有明显的主干,呈丛生状态,比较矮小的木本植物。

3、活动2 认识月季和茉莉对月季、茉莉枝条的继续观察,比较这两种植物的外形特点,描述它们茎和叶之间的差异。

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观察对象进行描述:茎的形态如何?叶的形态如何?月季和茉莉虽然都是灌木,但它们之间还是有较明显的区别。

教科书通过三组图片,引导学生分别从茎、叶、花的形态方面进行观察和比较,认识月季和茉莉各自的特点:月季是直立灌木,小枝粗壮,圆柱形,有短粗的钩状皮刺;奇数羽状复叶,小叶片宽卵形至卵状长圆形,边缘有锐锯齿,上面暗绿色,常带光泽,下面颜色较浅;四季开花﹐一般为红色﹐或粉红色、白色和黄色﹐花朵较大,由内向外呈发散型,有浓郁香气。

茉莉大多是直立灌木,小枝圆柱形,有柔毛;叶对生,单叶,叶片较薄,圆形、卵状椭圆形或倒卵形,两端圆或钝,叶脉明显,微凸起;花朵较小,花冠白色,极香。

4、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1)初步认识酢浆草和狗尾草各组成部分的特征。

(2)初步认识草本植物的特征。

2. 科学探究(1)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植物进行比较,找出草本植物的共同特征。

(3)能用一定的标准去寻找相似的植物,从而用不同的方法认识更多的草本植物。

3. 科学态度(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进一步了解和观察植物的兴趣。

(2)体验通过观察、思考和探究有所发现、有所发展的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过程1、任务驱动生活情境:花坛里面生长着狗尾草和酢浆草。

产生问题:(琪琪用手指着花坛里长在一起的酢浆草和狗尾草的叶子)狗尾草真像小狗毛茸茸的尾巴。

哪一种才是狗尾草的叶子呢?驱动任务:用科学的方法对酢浆草和狗尾草植株进行有序的观察,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

2、活动1 认识酢浆草和狗尾草酢浆草和狗尾草都是野地里常见的植物,在草地、荒野和小道旁常能找到它们。

(1)学生观察课本插图①酢浆草和狗尾草它们叶片的形状相同吗?引导学生从叶的形态开始,有序地对酢浆草和狗尾草展开观察。

②学生汇报它们叶片的形状不相同。

酢浆草和狗尾草的茎叶都比较柔软,但它们之间的区别也很明显:酢浆草的叶互生,为掌状复叶,小叶三片,倒心形,无柄;具有一条明显的主根;花为数朵,伞形花序,花序柄与叶柄等长,有黄花、紫花和白花;蒴果近圆柱形,被柔毛,熟时裂开将种子弹出;种子小,扁卵形,褐色。

狗尾草的茎秆直立;叶片扁平,长三角状狭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基部钝圆形,通常无毛,边缘粗糙;根为须状;圆锥花序紧密呈圆柱状,直立或稍弯垂,主轴被较长柔毛,长刚毛,颖果灰白色。

(2)继续观察酢浆草和狗尾草①比较它们的植株与乔木、灌木的形态有什么明显的不同?②学生汇报酢浆草和狗尾草这类植物的共同特点:植株比较低矮,通常具有质地柔软的草质茎。

它们的茎它们都比月季矮小,很柔软。

3、活动2 寻觅身边的小草(1)呈现教科书中的四种植物(叶下珠、非洲蟛蜞菊、蔓花生、黄鹌草)引导学生利用教科书中的插图进行比较观察。

(2)哪些与酢浆草和狗尾草相似呢?叶下珠、非洲蟛蜞菊、蔓花生、黄鹌草均具草本植物共同的特点。

5、葡萄和爬墙虎一、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1)初步认识葡萄和爬墙虎的各组成部分的特征。

(2)初步认识藤本植物的特征。

2. 科学探究(1)能运用感官或使用恰当的工具搜集信息。

(2)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植物进行比较,找出藤本植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能用一定的标准去寻找相似的植物,从而用不同的方法认识更多的藤本植物。

3. 科学态度(1)意识到科学观察应尊重事实。

(2)乐于与人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贡献自己的想法。

二、教学过程1、任务驱动生活情境:围墙上爬满了爬墙虎。

在靠近围墙的小路上架着葡萄架,长满了葡萄藤。

几串葡萄垂挂着,有些绿,有些紫。

产生问题:这些葡萄藤怎么爬在墙上?它们不是葡萄藤吧?驱动任务:用科学的方法对葡萄和爬墙虎植株进行有序的观察,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以及他们之间的差异。

2、活动1 观察葡萄和爬墙虎葡萄和爬墙虎都是十分常见的绿化植物。

(1)观察教科书的插图①它们都是藤,挺像的!怎样能把它们区分开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叶的形态有何差异?茎形态有何差异?它们攀缘方式有何差异?②学生汇报③小结葡萄和爬墙虎茎的共同特点:葡萄和爬墙虎都长着细长的藤,这类植物不能直立生长,借助吸盘、吸附根、卷须、蔓条及茎本身缠绕或攀附在其他物体上生长。

3、活动2 校园里的“藤”葡萄和爬墙虎都长着细长的藤,这类植物不能直立生长,借助吸盘、吸附根、卷须、蔓条及茎本身缠绕或攀附在其他物体上生长。

(1)观察课本给出的豌豆、牵牛花、茑萝这三种植物,,它们有什么共同点?(2)让学生对它们进行描述。

4、总结6、睡莲和荷花一、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1)初步认识睡莲和荷花的各组成部分的特征。

(2)认识水生植物适应环境的形态特征。

2. 科学探究(1)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制订探究计划。

(2)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植物进行比较,找出水生植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那些是荷花吧?还有哪些植物长在水里呢?(3)能用一定的标准去寻找相似的植物,从而用不同的方法认识更多的水生植物。

3. 科学态度(1)体会到环境与植物的密切关系,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

二、教学过程1、任务驱动生活情境:在长着睡莲和荷花的池塘边,波波、彬彬、琪琪和妍妍在聊天。

产生问题:睡莲和荷花都生长在水里,还有哪些植物也在水里生长呢?驱动任务:学生在之前的植物学习中,接触的都是陆生植物。

是否有植物生活在水中呢?它们具有怎样的特点?2、活动1 寻找水生植物(1)观察教科书图片,找一找你认识的植物。

(2)学生汇报图中植物有梭鱼草、垂花再力花、香菇草、矮纸莎草、狐尾藻、风车草等(3)让学生通过对植物图片的观察和对比,找一找水生植物在水中的生长方式有何不同?如金鱼藻的全株都沉没于水中,是沉水型的水生植物;香菇草、睡莲的植株漂浮于水面,是浮水型的水生植物;莎草、荷花和风车草的植株挺出水面生长,是挺水型的水生植物。

3、活动2 如何适应水生环境睡莲和荷花是比较常见的水生植物。

(1)观察睡莲和荷花的植株了解它们具有哪些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特点。

(2)指导学生观察睡莲和荷花的茎、、叶和根的形态有何特点?4、归纳整理睡莲和荷花适应水生环境的形态特点:细胞间隙特别发达,发育有特殊的通气组织;叶面积较大,根系发育较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