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生真菌Aspergillus flavus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合集下载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AFT)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

黄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黄曲霉(aspergillusflavus))寄生曲霉(a.parasiticus))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在湿热地区食品和饲料中出现黄曲霉毒素的机率最高。

20世纪60年代在英国发生的十万只火鸡突发性死亡事件被确认与从巴西进口的花生粕有关.进一步的调研证明,这些花生粕被一种来自真菌的有毒物质污染这些研究工作最终使人们发现了黄曲霉(Aspergillus.flavus)产生的有毒代谢物质。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代谢产物。

特曲霉也能产生黄曲霉毒素,但产量较少.产生的黄曲霉毒素主要有B1,B2,G1,G2以及另外两种代谢产物M1,M2.其中M1和M2是从牛奶中分离出来的.B1,B2,G1,G2,M1和M2在分子结构上十分接近.。

黄曲霉毒素在农产品中几乎无法避免,不想饿死的人类也只好无奈地吃下一些。

世界各国,都只能设定一个“限量标准”。

不超过那个标准,危害就小到可以忽略了。

花生和玉米是最容易被黄曲霉污染的粮食。

这也就是那10万只可怜的火鸡被害的原因。

或许会有敏感的读者想到:既然那些花生被污染了,那么它们榨的油呢?1966年,就有一篇科学论文探索过这个问题。

研究者找了一批严重发霉的花生,其中的黄曲霉毒素B1已经超标到不可思议的地步。

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用ppb为单位,1ppb相当于1吨粮食中含有1毫克。

中国的现行标准是花生中不超过20ppb,而那批花生中的含量是5500ppb,无异于毒药了。

作者用有机溶剂浸取的方法来得到油,发现油中的B1含量是120ppb,虽然比原料中要低得多,但仍然大大高于安全标准。

花生饼中的含量则高达11000ppb,如果拿去喂动物,动物就只能追随那批可怜的火鸡了。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分析方法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分析方法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分析方法黄曲霉毒素(HMT)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毒素,它是由黄曲霉菌属中的一种真菌产生的。

这种菌属中有几十种黄曲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双孢黄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

HMT对人和动物的健康有害,它会引起急性和长期疾病、免疫抑制和癌症等问题。

因此,对黄曲霉毒素进行监测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分析方法。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学特性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多环芳香族化合物,它的分子式为C24H20O6。

主要作用对象为哺乳动物,因为它们对该毒素的毒性更高。

一旦摄入HMT,它会被肠道吸收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然后分布到丰富脂肪的组织中(如大脑、肝、脾、肾和心脏)。

HMT有很强的生物持久性,这意味着它有可能在组织中长期存留。

在生物体内,HMT会形成不稳定的代谢产物,这些产物可以被通过尿液或粪便排出体外。

但是,在一些情况下,这些代谢产物会在体内积累,并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黄曲霉毒素的分析方法检测HMT的方法有许多,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光谱法HMT可以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电喷雾-质谱法(HPLC-ESI-MS/MS)或紫外线分光光度计等仪器来检测。

这些方法使用的检测样本包括食品、饲料、动物组织和尿液等。

2.细胞毒性法HMT的致细胞毒性测试(MTT法或NTC法)可以用于检测该毒素的存在。

这些方法通常使用小鼠或大鼠肝细胞进行测试,并通过测定细胞存活率来评估样本中毒素的含量。

3.免疫学检测法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ELISA)可以用于检测食品、饲料和血清样品中的HMT含量。

这种方法通过检测特定的抗原-抗体相互作用来精确地测量HMT。

总结通过对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分析方法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监测HMT是不可或缺的。

如今,越来越多的环境和饮食污染问题已成为一种新的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以了解这些污染物对生物系统的影响,并采取控制和预防措施以减少对健康的威胁。

真菌毒素

真菌毒素

真菌毒素1.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AFT)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

黄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寄生曲霉(a.parasiticus))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在湿热地区食品和饲料中出现黄曲霉毒素的机率最高。

发现历史20世纪60年代在英国发生的十万只火鸡突发性死亡事件被确认与从巴西进口的花生粕有关.进一步的黄曲霉毒素B1调研证明,这些花生粕被一种来自真菌的有毒物质污染这些研究工作最终使人们发现了黄曲霉(Aspergillus.flavus)产生的有毒代谢物质。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代谢产物特曲霉也能产生黄曲霉毒素,但产量较少.产生的黄曲霉毒素主要有B1,B2,G1,G2 以及另外两种代谢产物M1,M2.其中M1 和M2是从牛奶中分离出来的.B1,B2,G1,G2,M1 和M2 在分子结构上十分接近.。

发展史1960年,英国发现有10万只火鸡死于一种以前没见过的病,被称为“火鸡X病”,再后来鸭子也被波及。

追根溯源,最大的嫌疑是饲料。

这些可怜的火鸡和鸭子吃的是花生饼。

花生饼是花生榨油之后剩下的残渣,富含蛋白质,是很好的禽畜饲料。

科学家们很快从花生饼中找到了罪魁祸首,一种真菌产生的毒素。

它被命名为“aflatoxin ”,就是全国人民在蒙牛的努力下学会的又一个科学名词——“黄曲霉毒素”。

自那以后,黄曲霉毒素就获得了科学家们的特别关照,对它的研究可能是所有的真菌毒素中最深入最广泛的。

目前发现的黄曲霉素有十几种。

蒙牛介绍给公众的“黄曲霉毒素M1”主要出现在各种奶中。

M就是“奶”的意思。

它还有一个兄弟M2。

其实M1和M2并不是黄曲霉菌产生的,毒性也并不是最强。

毒性最强的排行“B1”,B表示蓝色,因为它在紫外光的照射下会发出蓝色荧光。

除了亲兄弟B2之外,它还有堂兄弟G1和G2,因为在紫外光下发射黄绿色荧光而得名。

黄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质及生成因素

黄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质及生成因素

黄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质及生成因素作者:来源:《食品界》2017年第04期黄曲霉毒素(AFB)是一种由若干真菌,例如隶属于曲霉菌属的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一种次生型代谢型产物。

AFB1的发现与分离主要归因于1960年代,在英国发生一起神秘的数十万只火鸡突发性死亡事件,该事件给当地养禽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那时人们还不能正确的认识黄曲霉毒素,只能暂时将其称为“火鸡X病”。

后来调查发现,当时火鸡和其他农场动物的大规模死亡,其起因是与一种从巴西进口的发霉花生粕有关。

霉变的花生粕被添加进了动物饲料从而导致了动物的患病与死亡。

该可疑因子能被氯仿抽提出来,同样在1961年,人们发现了其与黄曲霉菌之间存在某种关联。

1962年,科学家提议,使用Aspergillus(曲霉菌属)的首字母合并flavus(黄色的)的前三个字母,将其命名为aflatoxin(黄曲霉毒素)。

自从黄曲霉毒素被发现以来,它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的消极影响便是个炙手可热的研究领域。

黄曲霉毒素主要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特别是气候炎热而又潮湿的地区,这种气候可以极大的促进真菌的生长和产毒。

同时,落后的农业生产、错误的贮藏方式和匮乏的运输与经销,均是导致毒素污染和诱发相应疾病的主因。

人类接触黄曲霉毒素主要是通过消化道的直接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者是间接地食用先前吞食了受黄曲霉毒素污染饲料的动物。

黄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质1962年,荷兰科学家们分离纯化出了黄曲霉毒素的晶体,并将其分为B型和G型。

随后,Asao等进一步的将B型分为B1和B2型,并描绘出它们各自的独特化学结构特征。

经过几代科学家的研究探明,黄曲霉毒素是一类化学结构相类似的二呋喃香豆素衍生物,其基本结构为1个二呋喃环和1个氧杂萘邻酮(香豆素)组成。

前者属于基本毒性结构,而后者与致癌性有关。

目前已分离鉴定出黄曲霉毒素的20余种异构体。

其中最常见的有黄曲霉毒素 B1(AFB1)、黄曲霉毒素B2 (AFB2)、黄曲霉毒素 M1 (AFM1)、黄曲霉毒素 M2(AFM2)等(见图 1)。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枸杞中的黄曲霉毒素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枸杞中的黄曲霉毒素

第12期(总第517期) 2020年12月农产品加工Farm Products ProcessingNo.12Dec.文章编号:1671-9646(2020)12a-0054-0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枸杞中的黄曲霉毒素李单单,贺金涛(河南进口肉类指定口岸漯河查验区服务中心,河南漯河462000)摘要: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柱后光化学衍生检测枸杞中黄曲霉毒素B[,B?,G1,G2的含量。

样品以体积分数为70%的甲醇水溶液提取,经免疫亲和柱净化,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柱后光化学衍生法检测样品含量。

结果表明,在该色谱条件下4种黄曲霉毒素的标曲线性R2均大于0.9999,回收率89.1%~98.8%,黄曲霉毒素B〔,B?,G】,G?的检出限分别为0.03,0.01,0.03,0.01|±g/kg;黄曲霉毒素B】,B:,Gi,G:的定量限分别为0.10,0.03,0.10,0.03^g/kg o 该方法操作简单、回收率高、结果可靠,适用于枸杞中黄曲霉毒素的检验。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枸杞;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中图分类号:TS207.5文献标志码:A doi:10.16693/ki.1671-9646(X).2020.12.016Determination of Aflatoxin in Lycium barbarum by HPLCLI Dandan,HE Jintao(He'nan Designated Meat Import Port,Luohe Inspection Area Service Center,Luohe,He'nan462000,China) Abstract:To establish a HPLC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aflatoxin B],B2,G1,G2in Lycium barbarum L.The sample was extracted with70%methanol solution,purified by immunoaffinity column,and detected by HPLC with post column photo­chemical derivatization.Under the chromatographic conditions,the standard curve linear R2of the four aflatoxins were all greater than0.9999,and the recoveries were89.1%~98.8%.The detection limits of aflatoxins B1,B2,G1and G2were0.03,0.01,0.03and0.01|Jig/kg,respectively.The limits of quantification of aflatoxins B1,B2,G1and G2were0.10,0.03,0.10and0.03w g/kg,respectively.The method was simple,with high recovery and reliable results.It was suitable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aflatoxin in Lycium barbarum.Keywords:Aflatoxin;Lycium barbarum;HPLC;post column derivatization黄曲霉毒素(AFT)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均为二氢咲喃香豆素的衍生物。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

分子式
毒性极强 远远高于氰化物、砷化物和有机农 药的毒性,其中以B1毒性最大。当人摄 入量大时,可发生急性中毒,出现急性 肝炎、出血性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和 胆管增生。当微量持续摄入,可造成慢 性中毒,生长障碍,引起纤维性病变, 致使纤维组织增生。AFT的致癌力也居 首位,是目前已知最强致癌物之一。
一般烹调加工温度不能将其破坏, 裂解温度为280℃。在水中溶解度较 低,溶于油及一些有机溶剂,如氯 仿和甲醇中,但不溶于乙醚、石油 醚及乙烷。
黄曲霉毒素对人和动物健康的危害均与黄 曲霉毒素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有关.黄曲霉毒 素分子中的双呋喃环结构是产生毒性的重 要结构.研究表明,黄曲霉毒素的细胞毒作 用是干扰信息RNA和DNA的合成,进而干 扰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导致动物全身性损害 (Nibbelink,1988).黄光琪等(1993)研 究指出黄曲霉毒素B1能与tRNA结合形成 加成物,黄曲霉毒素-tRNA加成物能抑制 tRNA与某些氨基酸结合的活性对蛋白质生 物合成中的必需氨基酸,如赖氨酸亮氨酸, 精氨酸和甘氨酸与tRNA的结合均有不同的 抑制作用,从而在翻译水平上干扰了蛋白 质生物合成影响细胞代谢..
黄曲霉毒素毒性比砒霜大68倍 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划定为1类致癌物,毒性比 砒霜大68倍,仅次于肉毒霉素,是目前已知霉菌中毒性最强 的。据悉,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对人及动物 肝脏组织有 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在天然污染的食品 中以黄曲霉毒素B1险的致癌物,经常在玉米,花生,棉花种子,一 些干果中常能检测到,其中以花生和玉米污染最严重。家庭 自制发酵食品也能检出黄曲霉毒素,尤其是高温高湿地区的 粮油及制品种检出率更高。”一名相关人员介绍说
黄曲霉毒素
。。。。。。。。。
黄曲霉毒素(AFT)是一类化学结构 类似的化合物,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 的衍生物。黄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黄曲 霉 (aspergillus flavus))寄生曲霉 (a.parasiticus))产生的次生代谢产 物,在湿热地区食品和饲料中出现黄 曲霉毒素的机率最高。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赵春霞;王轶;吕育财;程薇;郭鹏;崔宗均
【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6(55)20
【摘要】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是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寄生曲霉(Aspergills parasiticus)等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高毒性和致癌性,是饲料中主要的污染物之一.近年来黄曲霉毒素的降解成为研究热点,对黄曲霉毒素的特性、脱毒方式尤其是生物降解及其机理和降解产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总页数】5页(P5172-5176)
【作者】赵春霞;王轶;吕育财;程薇;郭鹏;崔宗均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生物与制药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武汉43006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武汉430064;三峡大学生物与制药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武汉43006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武汉430064;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北京100193【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36
【相关文献】
1.黄曲霉毒素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J], 孙玲玉;柴同杰
2.黄曲霉毒素危害、检测方法及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J], 马志科;昝林森
3.微生物降解黄曲霉毒素的研究进展 [J], 张玲玲;杨彩梅;张旭;刘金松;曾新福
4.浑浊红球菌PD630对黄曲霉毒素B1的生物降解特性研究 [J], 阴佳璐; 唐语谦; 任杰; 杨继国
5.黄曲霉毒素的传统去毒方法和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J], 王宁;马秋刚;张建云;胡新旭;计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曲霉真菌DNA提取方法考察及产毒菌株的鉴别

黄曲霉真菌DNA提取方法考察及产毒菌株的鉴别

752018.08基础研究<<下转76页黄曲霉真菌DNA 提取方法考察及产毒菌株的鉴别雷果平 王 福 杨楸楠 陈仕伟南充市食品药品检验所 四川省南充市 637000【摘 要】目的:探索一种黄曲霉DNA 快速提取、产毒菌株快速鉴别的检测方法。

方法:首次比较考察了CTAB 法、试剂盒法与改良碱裂解法对黄曲霉菌株DNA 提取的优缺点,并采用特异性PCR 对黄曲霉菌株进行产毒阴阳性鉴别。

结果:改良碱裂解法可在10min 内提取黄曲霉DNA,黄曲霉产毒菌株特异性PCR 结果显阳性,其他菌株显阴性。

结论:改良碱裂解法可快速提取黄曲霉DNA,特异性PCR 可对黄曲霉产毒菌株进行快速分子鉴定。

【关键词】黄曲霉;DNA 提取;产毒菌株;鉴定The DNA extraction of Apergillus flsvus and preliminary identification of toxigenic strainsLei Guoping,Wang Fu,Yang Qiunan,Chen Shiwei(Food and Drug Testing Center of Nangchong,Nanchong,637000,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develop a rapid method to extract DNA of Apergillus flsvus and identification of toxigenic strains. Metho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ree methods, CTAB, kit and modified alkaline lysis, were compared for the DNA extraction of Aspergillus flavusd and the strains of aflatoxin were identified by specific PCR. Results: The DNA extraction of Apergillus flsvus can be done in 10min by improved alkaline lysis, and the specific PCR was positive of the stardard strain, and other isolate strains were negative. Conclusion: The improved alkaline lysis method can rapidly extract the DNA of Aspergillus flavus, and the specific PCR can be used for rapid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toxigenic strains.Keyword:Apergillus flsvus ;DNA extraction;Toxigenic strains;Identification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是一种腐生型好氧真菌,其次级代谢产生的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T)是一种强致癌性剧毒物质,引起世界广泛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种内生真菌Aspergillus flavus次生代谢产物研究岳婧怡;汤强;程旺开;徐迪【摘要】为了研究内生真菌Aspergillus flavus的次生代谢产物,利用硅胶、SephadexLH-20、反相、中压、高效液相制备等多种色谱方法从内生真菌Aspergillus flavus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并通过1 H NMR、13 C NMR、ESI-MS等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依次为:对羟基苯乙酸(1),对羟基苯乙醇(2),环(D)-脯氨酸-(L)-苯丙氨酸(3),Nb-乙酰基色胺(4),(E)-4-(4-hydroxyphenyl)but-3-en-2-one(5),N-isobutylacetamide(6),琥珀酸乙酯(7).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菌中分离得到.【期刊名称】《广州化工》【年(卷),期】2019(047)007【总页数】4页(P84-87)【关键词】Aspergillusflavus;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作者】岳婧怡;汤强;程旺开;徐迪【作者单位】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3;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芜湖241003;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3;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芜湖241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1内生真菌长期生活在植物体内的特殊环境中,植物以其内真生菌的组织、细胞及其代谢产物为内环境,而内生真菌以宿主植物的组织和细胞及其代谢产物为外环境,两者之间互相进行物质、能量及基因交流,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与寄主协同进化,在演化过程中两者形成了互惠共生关系。

这种关系决定了内生真菌对宿主植物具有促生抗逆(抗干旱、抗病虫害等)以及有效成分合成积累的独特生物学特性。

此外,药用植物内生真菌能够产生与宿主植物相同或相似的药用活性成分,特别是还发现许多新的活性成分,这些活性成分被证明具有明显的抗癌、抗菌、抗氧化等活性[1-4],这对今后从自然界中寻找更加丰富多样的生物活性母体先导化合物开辟新的途径。

本实验选取内生真菌 Aspergillus flavus,旨在探索发现结构新颖,生物活性较好的先导母体化合物,进一步从内生真菌中寻找新颖生物活性高的先导母体化合物,扩大天然产物探索途径奠定基础。

本研究采用经典次生代谢产物分离法,从菌株发酵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为对羟基苯乙酸(1),对羟基苯乙醇(2),环(d)-脯氨酸-(l)-苯丙氨酸(3),Nb-乙酰基色胺(4),(E)-4-(4-hydroxyphenyl)but-3-en-2-one(5),N-isobutylacetamide(6),琥珀酸乙酯(7),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改内生真菌中分离得到。

1 仪器和材料质谱由VG AutoSpec-3000质谱仪测定;核磁共振由Bruker AM-400、DRX 500测定和AVANCE Ⅲ-600、AVANCE800核磁仪测定;分析型HPLC为Agilent 1100;制备型HPLC为Agilent 1260;MPLC为BÜCHI中压制备;柱层析和薄层层析硅胶均由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Sephadex LH-20为GE生产;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提取分离将Aspergillus flavus菌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粗提浸膏3.7 g,经中压色谱以甲醇-水(20:80~90:10,V/V)梯度洗脱得到5个组分(A-E)。

组分B经硅胶柱层析,以石油醚-丙酮1:1洗脱,再经Sephadex LH-20柱甲醇洗脱纯化,最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CH3CN/H2O, 10:90 → 25:75,25 min)制备得化合物1(4.7 mg)和化合物2(15.5 mg)。

组分C经硅胶柱层析,以石油醚-丙酮2:1洗脱,再经Sephadex LH-20柱甲醇洗脱纯化,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CH3CN/H2O, 15:85→35:65,25 min)制备得化合物3(1.9 mg)、化合物4(1.4 mg)、化合物5(3.6 mg)、化合物6(7.6 mg)和化合物7(7.7 mg)。

3 结构鉴定图1 化合物结构式1~7Fig.1 Structure of compounds 1~7化合物1:白色针状结晶,分子式C8H8O3,易溶甲醇。

ESI-MS:m/z 151[M-H]-; 1H-NMR (CD3OD, 600 MHz) δ: 7.10 (2H, d, J=8.4 Hz, H-2, H-6), 6.71 (2H, d, J=8.4 Hz, H-3, H-5), 3.40 (2H, s, H-7); 13C-NMR (CD3OD, 125 MHz) δ: 128.0 (C-1), 131.2 (C-2, C-6), 116.0 (C-3, C-5), 157.1 (C-4), 42.7 (C-7), 176.0 (C-8)。

以上数据与文献[5]报道一致,故确定其为对羟基苯乙酸。

化合物2:白色粉末,分子式C8H10O2,易溶甲醇。

EI-MS:m/z 138[M]+ (45), 108 (20), 107 (100), 77 (22); 1H-NMR(CD3OD, 400 MHz) δ: 7.03 (2H, d,J=8.4 Hz, H-2, H-6), 6.70 (2H, d, J=8.4 Hz, H-3, H-5), 3.68 (2H, t, J=7.2 Hz,H-8), 2.71 (2H, t, J=7.2 Hz, H-7)。

文献[6]报道一致,故确定其为对羟基苯乙醇。

化合物3:白色粉末,分子式C14H16N2O2,易溶于甲醇。

ESI-MS:m/z 267 [M+Na]+; 1H-NMR (CD3OD, 600 MHz) δ: 7.21~7.37 (5H, m, H-2′, 3′, 4′, 5′, 6′), 4.36 (1H, brs, H-8), 4.28 (1H, ddd, J=1.0, 4.8, 5.0 Hz, H-9), 4.05 (1H, ddd, J=1.7, 6.3, 10.8 Hz, H-6), 3.48~3.57 (1H, m, H-3a), 3.33~3.39 (1H, m, H-3b),3.18 (1H, dd, J=4.8, 15 Hz H-10b), 3.14 (1H, dd, J=5.0, 14.4 Hz, H-10a),2.01~2.13 (1H, m, H-5b), 1.76~1.86 (2H, m, H-4), 1.20~1.24 (1H, m, H-5a)。

文献[7-8]报道一致,故确定其为环(d)-脯氨酸-(l)-苯丙氨酸。

化合物4:淡黄色油状物,分子式C12H14N2O,易溶于甲醇、丙酮,香草醛显紫红色。

ESI-MS: m/z 225[M+Na]+; 1H-NMR [(CD3)2CO, 400 MHz] δ: 7.57 (1H, d, J=7.8 Hz, H-4), 7.37 (1H, d, J=8.0 Hz, H-7), 7.15 (1H, s, H-2), 7.10 (1H, t, J=7.0 Hz, H-6), 7.02 (1H, t, J=7.1 Hz, H-5), 3.46 (2H, t, J=6.1 Hz, H-10),2.92 (1H, t, J=7.2 Hz, H-11), 1.84 (3H, s, CH3)。

文献[10]报道一致,故确定其为Nb-乙酰基色胺。

化合物5:黄色粉末,分子式C10H10O,易溶于甲醇,香草醛显绿色。

ESI-MS: m/z 163 [M+H]+; 1H-NMR (CD3OD, 400 MHz) δ: 7.50 (2H, d, J=8.5 Hz, H-2’, 6’), 7.56 (1H, d, J=16.2 Hz, H-1), 6.78 (2H, d, J=8.5 Hz, H-3’, 5’),6.62 (1H, d, J=16.2 Hz, H-2), 2.33 (3H, s, CH3)。

文献[11]报道一致,故确定其为(E)-4-(4-hydroxyphenyl)but-3-en-2-one。

化合物6:无色油状物,分子式C6H13NO,易溶于甲醇。

1H-NMR (CD3OD, 400 MHz) δ: 2.98 (2H, d, J=6.8 Hz H-4), 1.93 (1H, s, H-1), 1.75 (1H, m, H-5), 0.91 (6H, d, J=6.8 Hz, H-6, H-7); 13C-NMR (CD3OD, 125 MHz) δ: 22.4 (C-1), 172.4 (C-2), 48.0 (C-4), 29.5 (C-5), 20.4 (C-6, 6’)。

文献[12]报道一致,故确定其为N-Isobutylacetamide。

化合物7:分子式C8H14O4,白色粉末,易溶于甲醇。

1H-NMR (CD3OD, 400 MHz) δ: 4.13 (4H, q, J=7.2 Hz, H-1′, 1″), 2.56 (4H, s, H-2, 3), 1.24 (6H, t,J=7.2 Hz, H-2′, 2″); 13C-NMR (CD3OD 125 MHz) δ:174.4 (C-1, 4), 30.2 (C-2, 3), 60.6 (C-1′, 1″), 14.4 (C-2′, 2″)。

文献[13]报道一致,故确定其为琥珀酸乙酯。

图2 化合物1的1H-NMRFig.2 1H-NMR of compound 1图3 化合物1的13C-NMRFig.3 13C-NMR of compound 1图4 化合物1的质谱Fig.4 ESI-MS of compound 1图5 化合物2的1H-NMRFig.5 1H-NMR of compound 2图6 化合物2的质谱Fig.6 EI-MS of compound 2图7 化合物3的1H-NMRFig.7 1H-NMR of compound 3图8 化合物3的13C-NMRFig.8 13C-NMR of compound 3图9 化合物4的1H-NMRFig.9 1H-NMR of compound 4图10 化合物4的质谱Fig.10 ESI-MS of compound 4图11 化合物5的1H-NMRFig.11 1H-NMR of compound 5图12 化合物5的质谱Fig.12 ESI-MS of compound 5图13 化合物6和7的1H-NMRFig.13 1H-NMR of compound 6 and 7图14 化合物6和7的13C-NMRFig.14 13C-NMR of compound 6 and 74 结论开展内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是近些年来国内外寻找新颖活性成分的热点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