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教师良心教师公正)

合集下载

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第二编)

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第二编)

• 首先,人的本质离不开目的性及其实现。
•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幸 福观的前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有两大特点,
• 一是他的社会性和历史性,马克思等人主张个人 的幸福只有在社会关系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之中才 可能真正实现,人类真正彻底幸福的时代只能是 共产主义社会。
• 二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只有将个人幸 福与社会幸福相结合,才会有真正的个人幸福。
• 3.德福一致的意义
• 从社会的角度看,如果没有德福一致原则的总体存在, 就会出现严重的道德失范、社会危机。这或者是社会 的原因,或者是道德本身的问题。但德福一致原则的 破坏肯定会影响、破坏社会必需的稳定与进步。 • 从个体角度看,没有德福一致的原则,道德生活就是 一种无意义的纯粹的牺牲。这样的道德生活即便有某 种合理性,也是极不人道的。同时由于道德努力得不 到肯定,个体肯定会走向这一道德规范的反面去寻求 更合目的性的生存方式。
• 第二,从雅福的角度看,德与福是一种等同关系,具 有一致性。 • 德行本身就具有自我肯定、超越牺牲的性质。 • 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 惑,勇者不惧。” • 包尔生也说“外在的幸福并不总是落到明智和有德性 的人身上,但有德性者也倾向于认识到这一点。即使 他没有得到它,他也能在心中发现幸福。” • 德性与雅福之间的等同关系更能够体现伦理学上德福 一致原则的精神实质。
(二)教师的幸福能力及培养 • 1.狭义幸福能力的培养。 • 所谓狭义的幸福能力,主要是指主体 必须具有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具 有品味人生意义的价值性条件。
• 幸福能力之所以需要培养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幸 福与主体的联系。 • 主体要具有的幸福能力至少有三个方面: • 1.主体必须有一个合乎人本质的人生目的。 • 2.主体必须有一种走向最终目标的创造性活动。 • 3.主体的合目的的创造性活动本身必须合乎人 之为人的道德法则。

教师职业道德范围

教师职业道德范围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一、教师职业道德体现在教师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教师行为的各个方面。

二、职业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现象不是从来就有,它是社会分工发展的结果。

每种职业一经产生,就有了一定的社会性。

三、职业具有专门性、独立性、稳定性、特殊性等特点。

四、教师职业作为社会职业的一种,对“社会所承担的一定责任”。

五、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1、长期性和复杂性2、延续性和艰苦性3、艺术性和创造性4、主体性和示范性5、个体性和群体性六、教师劳动复杂性的特点:1、教师劳动任务相当复杂2、教师劳动对象存在差异3、教师劳动工具日益复杂4、教师劳动过程具有高度的复杂性5、教师劳动成果复杂多样七、教师的劳动具有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

个体劳动是教师劳动的基本形式。

八、“道德”二字的合用,最早见于《荀子.劝学篇》。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道德”这个词的起源和历史,都包含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活动和行为标准。

九、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1、意识水平高层性2、道德境界高尚性3、道德意识自觉性4、行为举止规范性5、道德影响深广性6、道德内容先进性十、教师道德处于当时社会较高的道德水平和较高的道德层次上。

十一、苏霍姆林斯基说:“受教育者是教育者的一面镜子”。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地最有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

十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关键在教师。

教师劳动和其他劳动不同的显著特点是教师劳动的出发点是培养人,归宿点也是培养人。

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原则一、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调节和评价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本规则。

他在职业道德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是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核心和精髓。

是教师职业中最根本、最具普遍的道德规则。

二、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1、集体主义原则2、教育人道主义原则3、教书育人原则4、乐教勤业原则5、教育民主原则6、教育公正原则7、人格示范原则8、依法执教原则三、集体主义贯穿于社会主义道德的一切规范和范畴之中,成为构成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教师良心、教师公正)说课讲解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教师良心、教师公正)说课讲解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教师 良心、教师公正)
师德范畴
仁慈
幸福
公正
威信
良心
义务
LOGO
第一节
教师良心
一、良心概念
❖ 《孟子》中将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称之 为良心,主张人应当注意找回被流放的良心。朱 熹则将良心视为宰制人心的“道心”。王阳明将 良心看作澄澄朗朗的“本心”。
❖ 英文中的“conscience”来源于拉丁文的 “conscire”,意即“知道”。以后知行合一, 就有了按良心办事的意思。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 中,良心就是“超我”制约“自我”的人格命令 的一部分。
(二)良心与信仰——道德的内在 机制
❖ 良心作为一种非常个体化的心理现象,个体自身 的主体状况也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 良心一方面反映完善生活的理想,另一方面依靠 这一理想核准自身。生活理想是道德义务和良心 之所以能够给主体带来神圣性的内在源泉。
❖ 在良心的形成或修养过程中,信仰因素的作用是 不可或缺的。对终极价值的信仰既使良心能够形 成,又使良心具有道德上的神圣性。
在作用方式上讲,就是它凭借的主要是情感武器。 当主体选择一种合乎良心的行为时,主体获得一 种欣慰、自豪和愉快的积极的心理愉悦感受。当 主体遇到一种合乎人性和道德的事情时,会发自 内心地予以赞许、敬佩和羡慕等。
3.良心的意志成份
❖ 意向是良心的认知和情感的自然延伸。 ❖ 良心结构中的“意”,首先是“意向”的“意”,
彻底性还表现在其 作用的时间维度上
❖ 良心对人的调节表现在行动之前、行动之中和之 后。
❖ 良心是道德人格的重要构件,也是道德人格的忠 实卫士。“没有良心”的人,肯定是道德人格上 有严重疾病的人。
(二)良心作用的方式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教师良心、教师公正)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教师良心、教师公正)
在作用方式上讲,就是它凭借的主要是情感武器。 当主体选择一种合乎良心的行为时,主体获得一 种欣慰、自豪和愉快的积极的心理愉悦感受。当 主体遇到一种合乎人性和道德的事情时,会发自 内心地予以赞许、敬佩和羡慕等。
3.良心的意志成份
意向是良心的认知和情感的自然延伸。 良心结构中的“意”,首先是“意向”的“意”,
LOGO
第三章 教师职业道德范畴
咸阳师范学院 曾永安
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是指那些概括和反映教师 道德的主要特征,体现一定社会对教师道德的根 本要求,并成为教师的普遍内心信念对教师的行 为发生影响的基本道德概念(教师义务、教师良 心、教师公正、教师义务、教育威信)
师德范畴
仁慈
幸福
公正
威信
3.良心的消极底线
良心是主体对于责任和义务的自觉意识和情感。 良心往往是那些最基本和最起码的义务或责任的 反映,是消极底线的最低限定。
所以当人违背基本义务、准则时主体会受到严重 的自责。良心是有层次或境界上的不同的。良心 的基本性质并不妨碍较高的道德追求。
二、良心的形成
良心的形成大体上可以从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去 观照。这至少涉及习俗和信仰两个问题。
(一)良心与习俗——良心是一种 “世袭智慧”
动物的获得性的习惯是人的义务感、忏悔等等产 生的源头。
人的良心也是一种获得性的心理现象。心理遗传 和积淀
由父母、教师、社会生活圈、法律、宗教等的权 威使个人在习俗中长大,并根据社会的普遍意志 调整、形成自己的个人意志,这就是所谓的良心。
作为一种获得性遗传,人类个体在心理上具有某 些向善的性质。这种向善的性质是个体之所以能 够在后天接受习俗影响的心理前提。
并不外显,但涉及道德行为,尤其是涉及利益与 义务冲突的行为时,良心就会内在地发生作用。 良心的内隐性也使道德个 神圣性的含义在此是指良心可以带来主体的神圣 体验的意思。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范畴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范畴

1、教师道德范畴:是指概括和反映教师道德的主要特征,体现一定社会对教师道德的根本要求,并成为教师的普遍内心信念,对教师的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道德概念,如教师良心、公正、荣誉、威信等。

2、教师职业道德范畴主要有:教师良心、公正、荣誉、威信等。

3、良心:是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的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各种道德心理因素在个人意识中的统一。

4、教师良心:是教师个人在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道德要求的自觉意识、是教师个人对学生、教师集体和社会自觉履行其职责的道德责任感以及对自己教育行为进行道德控制和道德评价的能力,是多种教师职业道德心理因素在教师个人意识中的有机统一。

5、教师良心主要表现为:首先,教师个人对学生、教师群体、对整个事业有一种高度自觉的道德责任感,对自己应当履行的道德职责,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把自己对学生、教师集体、对教育事业而负的责任,看着是自己的义务,并准备尽自己所能去履行这一义务。

其次,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评价。

当确定自己的行为符合师德规范、履行了教师义务时,便产生肯定、欣慰、自豪的情感体验,否则,会产生否定、愧疚、不安的情感体验,受到“良心责备”,从而促使自己调整自己的行为。

6、教师良心是一个教育工作者道德觉悟的综合表现,是教师职业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教师的道德灵魂。

7、教师良心的形成和产生有其客观的社会基础。

表现在:首先,教师良心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形成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越显重要,他们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的要求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逐渐把这些道德要求内化为自己的品质,产生做好教育工作的强烈的责任感,并自觉地用师德规范来约束、调节自觉地教育教学活动,形成教师的职业良心。

其次,教师良心是对教师职业道德关系的自觉反映。

教师职业道德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当教师在教育劳动中意识到这种道德关系,并产生自觉遵守特定的道德准则和要求以维护这种道德关系时,才能产生道德责任感,进行道德上的自我控制,自我道德评价和调节,形成自己的职业良心即教师良心。

2013年教师职业道德

2013年教师职业道德

2013年教师职业道德知识点整理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论一、单选判断知识点1、需要从一下几个方面了解道德的内涵:①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有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道德;经济关系改变了,道德就会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明显的阶级性:②以善恶为评价标准:在阶级社会中,一个人的行为究竟是善还是恶,主要是以自己所隶属的阶级利益为判断标准的,善恶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越阶级的,永恒不变的善恶标准。

凡事符合本阶级的利益或者符合从本阶级的利益中引申出来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行为,就是善;反之就是恶。

③多选-道德的调整手段3个:A人们的行为习惯、B社会舆论、C内心信念行为习惯的特点3个:稳定性、群众性、持久性单选-对人们主动选择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具有重要作用的道德条件是:内心信念④多选-道德调整的关系范围4个: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2、职业道德调整的范围:从事一定职业的成年人。

3、道德的认识功能的方式是:评价——命令4、职业道德是从事各种职业活动的人们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5、古代教育家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仁者爱人”6、判断:①教师的职业活动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②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学生等职业工作关系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判断时,三者缺一不可)③教师职业道德是世世代代的教师调整学生、同行、上级、学生家长等关系中最一般关系的经验和结晶。

这种最一般关系,在不同时代、不同的社会形态中都是存在的,是能够沿用的。

④教师职业道德具有强烈的责任性,是教师自觉、积极职业态度形成的基础,是教师教育、教学和自身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

⑤教师职业道德具有教育人、感化人的作用。

⑥教师职业道德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明显标志。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综合》知识点大全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综合》知识点大全

理解与认同教师职业1.何为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师说》——韩愈)2.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如下图)①非专门化阶段(兼职教师)②专门化阶段(职业教师)③专业化阶段(专业教师)补:师范生就业,职业理想要先行,不能无奈选择教师行业,性格孤僻少言等也不要选择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3.教师的职业价值①社会价值:A.为社会发展培养英才B.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特别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C.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主力军。

习近平: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

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

教师手里操纵着幼年人的命运,更操纵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陶行知2018年9.10全国教育大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习总书记说教育的定位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②个人价值:A.受人尊敬、受人爱戴B.在践行使命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双倍的幸福--给予的幸福和收获的幸福)C.在职业实践中实现人格的升华正确认识和评价教师劳动的价值4.新时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使命教师职业责任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任务。

《教师法》第三条明确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岗位责任: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平等和创新发展:每个人都重要”“一个都不能少”,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3)国家责任: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

--2014年教师节习近平与北师大师生座谈讲话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创造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范畴及规范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1、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所应遵循的最根本的指导准则,是一定的社会或阶级对教师在执业活动中提出的最根本的道德要求。

注意: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具有▲指导、统帅和裁决作用.2、忠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1)最根本的指导原则(指导);(2)最根本的道德要求(统帅);(3)是衡量教育工作者个人行为和品质的最高道德标准(裁决)3、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与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关系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范畴都是由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派生出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展开、补充和具体化.4、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1)教书育人原则;(2)为人师表原则;(3)依法从教原则;(4)教育人道主义原则-—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即现代教育区别于维护人的依赖关系的封建教育的标志之一.5、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确立的依据(1)必须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利益的根本要求(2)必须符合一般社会道德原则的基本要求(3)必须反映教师必须反映教师的活动特点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范畴1、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是指那些概括和反映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体现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要求,并成为教师的普遍内心信念,对教师的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道德概念。

2、教师职业道德主要范畴★(1)教师义务。

教师在履行教育义务的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道德责任是正反两个方面。

正面:教书育人;反面:“不要误人子弟”★(2)教师良心。

①是一种内在的而道德信念,对教师的道德活动和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的作用。

②教师良心与其他职业良心相比,有两个主要的特点:层次高、教育性强。

③教师良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是教师道德自律的最高实现形式。

★(3)教师公正。

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

①最基本的内容:公正对待全体学生②核心:对学生的公正③教师要公正对待学生,首先是要真正尊重和信赖学生★(4)教师荣誉★(5)教师人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良心与信仰——道德的内在 机制
良心作为一种非常个体化的心理现象,个体自身 的主体状况也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良心一方面反映完善生活的理想,另一方面依靠 这一理想核准自身。生活理想是道德义务和良心 之所以能够给主体带来神圣性的内在源泉。 在良心的形成或修养过程中,信仰因素的作用是 不可或缺的。对终极价值的信仰既使良心能够形 成,又使良心具有道德上的神圣性。 儒学、乌托邦、内圣外王
良心首先是一种对于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的认知。
一个“有良心”的人,实际上就是一个对自己应
当做什么和不应当做什么有理性和明确的自我觉
悟的人。
良心也只有凭借对道德责任和义务的内化的认知,
才能对人的行为作出评价和调控。
2.良心的情感成份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良心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 我们知道,良心的自我评价和调控之所以有效, 在作用方式上讲,就是它凭借的主要是情感武器。
(二)良心的特质
良心具有内隐、神圣和消极底线的性质
1.良心的内隐性
内隐性或先验性可以理解为良心的一种特性。
内隐性是说良心是深藏于人心之中的,虽然平常 并不外显,但涉及道德行为,尤其是涉及利益与 义务冲突的行为时,良心就会内在地发生作用。 良心的内隐性也使道德个体往往有被遮蔽的可能。
2.良心的神圣性
神圣性的含义在此是指良心可以带来主体的神圣 体验的意思。 神圣体验的真实源泉是主体在道德关系和道德生 活中所获得的自由感和意义感。简单地说,就是 一种人性“伟大”的感受。一旦道德主体违背良 心,也就会产生有背天地良心的感觉,就会有心 虚、自卑和自责等与神圣感相反的体会。良心的 神圣性来自于道德主体所拥有的人生信念和人格 理想。
威信 义务
LOGO
第一节
教师良心
一、良心概念
《孟子》中将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称之 为良心,主张人应当注意找回被流放的良心。朱 熹则将良心视为宰制人心的“道心”。王阳明将 良心看作澄澄朗朗的“本心”。 英文中的“conscience”来源于拉丁文的 “conscire”,意即“知道”。以后知行合一, 就有了按良心办事的意思。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 中,良心就是“超我”制约“自我”的人格命令 的一部分。
彻底性还表现在其 作用的时间维度上
良心对人的调节表现在行动之前、行动之中和之 后。
良心是道德人格的重要构件,也是道德人格的忠
3.良心的消极底线
良心是主体对于责任和义务的自觉意识和情感。
良心往往是那些最基本和最起码的义务或责任的
反映,是消极底线的最低限定。
所以当人违背基本义务、准则时主体会受到严重 的自责。良心是有层次或境界上的不同的。良心 的基本性质成
良心的形成大体上可以从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去 观照。这至少涉及习俗和信仰两个问题。
良心是与公正、仁慈和义务等概念有 密切关系的范畴
首先,良心与公正、仁慈有密切的联系。 其次,良心与义务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
“对于道德实践来说,最好的观众就是人们自己的良心 。” ——西塞罗,《论辨集》
本我就是最原始的我,充满了各种欲望;无意识行为、饥 饿、口渴。 行成意象、冲动性行为 、 “快乐原则”, 自我是现实中的我; 推迟行动、考虑后果、“现实原则” 、 超我是道德上的我,是高于现实的,以道德要求严格要求 自己的我。 “自我理想”和“良心”、道德原则 内疚、自卑、羞耻 如果本我单独表现出来,往往是不被社会所接受,所容纳 的; 如果超我单独表现出来,就是超越社会的,使人就像道德 机器。 这两者经常存在冲突,所以自我就是调节这两者间的冲突 的,使我们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满足自己的需要的同时又很 好的生存。
道德上的良心概念
道德意义上的良心是一种道德心理现象,是人们
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的过程中形成的道德 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各种道德心理因素在 个人意识中的统一。 道德责任感
自我评价能力
(一)良心的结构
从心理结构上说,良心有三种主要的构成成份, 即认知、情感、意向。
1.良心的认知成份
LOGO
第三章 教师职业道德范畴
咸阳师范学院
曾永安
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是指那些概括和反映教师 道德的主要特征,体现一定社会对教师道德的根 本要求,并成为教师的普遍内心信念对教师的行 为发生影响的基本道德概念(教师义务、教师良 心、教师公正、教师义务、教育威信)
师德范畴
仁慈 公正 良心
幸福
(一)良心与习俗——良心是一种 “世袭智慧”
动物的获得性的习惯是人的义务感、忏悔等等产 生的源头。 人的良心也是一种获得性的心理现象。心理遗传 和积淀 由父母、教师、社会生活圈、法律、宗教等的权 威使个人在习俗中长大,并根据社会的普遍意志 调整、形成自己的个人意志,这就是所谓的良心。 作为一种获得性遗传,人类个体在心理上具有某 些向善的性质。这种向善的性质是个体之所以能 够在后天接受习俗影响的心理前提。
当主体选择一种合乎良心的行为时,主体获得一
种欣慰、自豪和愉快的积极的心理愉悦感受。当
主体遇到一种合乎人性和道德的事情时,会发自
内心地予以赞许、敬佩和羡慕等。
3.良心的意志成份
意向是良心的认知和情感的自然延伸。 良心结构中的“意”,首先是“意向”的“意”, 其次才是“意志”的“意”。这是因为许多情况 下良心只表现意向而不表现为意志,或者只有意 向而没有意志的参与。 良心所具有的意志成分具有较大的自由特性,与 那些由纯粹外力产生的强制性的意志力有明显的 感受上的差异。
三、良心的作用
(一)良心作用的特点 (二)良心作用的方式
(一)良心作用的特点
该特点主要表现于彻底性
彻底性的第一个表现在 作用的深度上
“对于道德实践来说,最好的观众就是人们自己 的良心”。用中国传统的伦理语言来说,良心最 易使人“慎独”。
良心作用的特色之一是使人无处遁形。良心的这 种内在和深入的制约与许多外在的制约手段(比 如法制)和勉强的义务要求相比,良心的作用是 最有效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